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福州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福州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硕士点:
学科性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内所属的二级学科。它是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的学科。要在广泛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全方位、多视角地深入研究“三个选择”。
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重大问题。掌握一门外语,并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成为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1、研读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典著作或重要理论著作;
2、系统地掌握人民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了解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及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具有独立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变迁、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等问题的能力;
3、熟悉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对本专业的研究成果有较全面的把握;
研究方向:
1、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变迁研究
2、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师资力量:现有专职教学人员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变迁专题研究、中西方文化比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规范。
毕业后适应工作:社会团体、教学、科研、宣传、党务、政策研究和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
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内所属的二级学科。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
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重大问题。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比较熟练利用计算机。
4、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研究方向:
1、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3、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组成,主要相关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道德、法律与心理教育等。
毕业后适应工作:就职于党政机关、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管理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
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述。本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史与实践的研究。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给学生以扎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功底,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社会问题,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高等学校、研究部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教学、科研、宣传、党务、政策研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着力培养硕士研究生如下能力与水平:
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能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史。
2、熟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应较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重大问题。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分析、处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关注社会问题的人文精神,能够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实际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师资力量:现有专职研究、教学人员1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6人。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专题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现代社会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中西方文化比较。
毕业后适应工作:社会团体、教学、科研、宣传、党务、政策研究和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
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是关于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给学生以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重大问题。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成为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发展研究
3、马克思主义当代新发展研究
师资力量:现有专职研究、教学人员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国外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规范、中西方文化比较、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
毕业后适应工作:社会团体、教学、科研、宣传、党务、政策研究和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1个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以及1 个二级学位授予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
学科性质: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和哲学相连接的交叉性学科,主要从哲学和文化的层面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社会影响和一般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探讨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重要哲学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所涉及的各类文化问题,分析研究国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诸流派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方面的各种观点。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在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关注基础理论的同时,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经验,为正确制定和贯彻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提高理论基础和政策咨询论证。
培养目标:
具有较为厚实的哲学基础知识、相关的科学知识和人文历史知识,以及所在研究方向的系统的专门知识,经过规范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训练,具有从事哲学理论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教学和专业工作的能力。具体包括:
1.研读和了解哲学及相关学科的经典著作或重要理论著作;
2.熟悉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对本专业的研究成果有较全面的把握;
3.独立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提出并解决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哲学问题;
4.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较强的分析、处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教学、科研、宣传、党政、管理和出版等工作。
研究方向:
1、生态文明与科技发展研究
2、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 
3、科学思想史研究
师资力量:现有专职研究、教学人员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科技社会学、科技知识管理、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专题、科技伦理学、西方哲学史专题、中国哲学史专题、工程哲学与伦理、科学技术哲学原著选读、中西方文化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毕业后适应工作: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环境管理、科技管理等部门工作。

庄  穆(1960.11—),男,福建省泉州人。硕士,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和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任职以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个人诗集1部;主持省部级研究项目10多项,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科技与社会(STS)。现为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主要社会兼职: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2.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会副理事长;3.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副会长;4.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分会会长; 5.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6.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7.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8.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9.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10.福建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11.福建省人力资源管理师协会会长;12.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等。
 

刘有升(1977.5-),男,福建省长汀人,博士,教授,院长助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英国雷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访问学者。多篇资政信息被中央办公厅、省委办公厅采用,获中央领导、省领导批示。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省软科学等项目10多项,其中省级5项。出版专著1部;在《科学学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CSCD收录1篇、CSSCI收录6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4次获省、校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全国高校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笔试第1名、全省高校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第1名、校首届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等荣誉。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毓团(1977、10—),男,江西南昌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现为福州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负责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2014-2016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暨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获福州大学第六届“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2018-2019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任访问学者;迄今,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类论文近20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期刊全文转载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1部,独撰童蒙修身养性系列丛书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主要学术兼职:福建省哲学学会理事、福州市船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家哲学、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西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
 

陈为旭,男,福建省古田县人,博士,研究员,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思想教育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广西大学学报》、《行政与法》、《中国高等教育》、《高校后勤研究》,高校辅导员学刊,大学生就业等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9项,其中: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省思政研究会项目2项、校级项目3项;参与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主要社会兼职: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委宣传部理论宣讲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高等教育管理。
 
陈永福(1981.3—),男,福建省泉州人,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福建省社科立项1项、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1项、福建省教育厅课题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分会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各类课题研究15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教材5项;在《思想教育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学刊》、《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荣获中国政研会、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23项优秀学术论文表彰,其中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 1项,中国政研会二等奖1项,全国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宝国(1966.10- ),男,福建省仙游县人,博士,教授,福州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80篇,有10篇CSSCI源刊;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福建省软科学计划资助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2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发展。
 
周建锋(1979.5 - ),男,湖北省红安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在《当代经济研究》、《人口与经济》、《科学管理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CSSCI、EI、中文核心期刊等收录1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厅级课题的研究。兼任福建省《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等。
 

郭昌文(1981-),男,安徽太湖人,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生专业必修课《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研究》等课程。获得福州大学第八届“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等奖励。近年来,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政治史、军事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多项。在《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历史教学》、《浙江档案》等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的转型与变迁、 福建革命史、抗日战争史等。

袁宏禹(1979.8—),男,江苏省淮安人,哲学博士,副教授,概论组教研部主任,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教育厅等项目多项;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出版教材1部;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获得福州大学“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佳作奖(同三等奖)。主要社会兼职:福建省哲学学会理事、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理事。
 
陶火生(1975.2-),男,安徽省芜湖人,博士,博士后,教授,副院长,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在《哲学动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自然辩证法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理论经济学》、《体制改革》转载4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基金重大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教育工委社会科学项目等13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多项。已经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福建省教育厅/教育工委奖励2项;2012年获首届福州大学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2014年获福州大学首届厦航奖教金。201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入选2015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2018年“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兼任福建省教育工委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生教育分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委员。
 
黄发友(1970.02-),男,福建省南平人,教授,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立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校级课题等28项(主持15项,参与13项)。作为副主编参与出版教材2部;参与编写著作3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4篇,其中CSSCI6篇;研究成果38项获奖。负责分管文字工作,起草相关重要文稿100多份共计120多万字。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康宗基(1974.11- ),男,福建泉州人,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主持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学术著作2部,参编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多部;在《科学社会主义》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社会兼职: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政府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党的执政理论与实践。
 
商光美(1965.2—),男,福建省福清人,硕士,研究员,福州大学人事处处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导师。先后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东北师大学报》、《思想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篇,主编教材一部;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省教育厅社科基金2项、福州大学社科研究项目1项。曾获“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舒 展,女,浙江兰溪人,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专业负责人,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社科基地“福州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首届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曾任福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中心主任、福州大学人文社科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副主任。任职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一级权威期刊发表6篇,在《当代经济研究》等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独著和合著出版《双重维度下的国家经济自主性研究》《程恩富学术思想研究》等专著4部,主编《公共经济学》等教材6部;获得2015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学术奖——“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优秀论文奖、第十届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教育部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奖,第十届福州大学教学名师,第三届福州大学“优秀女教职工”以及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校教学优秀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省厅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10多项。主要学术兼职:全国高校经济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全球学术团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员、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学术顾问、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优秀论文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 


谢 菲(1977.11- ),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博士,博士后,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2012.2-8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作访问学者;2013.1-8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作访问学者。任职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福建省教育厅课题5项,校级课题多项。2018年9月获批福建省思政教学名师工作室。主要社会兼职:福建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理事、中华美国史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美城市化比较研究。 


詹志华(1974.10 - ),男,福建省平潭人,博士,教授,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人口研究》、《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台湾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收录20余篇,研究成果曾被“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求是》、《当代中国史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多家媒体和刊物转载;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一般项目等10余项。2018年曾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现为全国高校经济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等。 


蔡晓良(1969.10- ),男,安徽省宿松县人,caicaisongsong@126.com   2002.09—2005.07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2014年评聘为教授,兼任院长助理,研究所所长,教研部主任,思政学科负责人。兼任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理事。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期刊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18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8项;获各种学术奖励10项,其中教育部德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主要研究方向:自由哲学、社会学说、公民教育、教育评价。
地址:福州市闽侯县福州大学
邮编:350116
联系电话:059122865821  
Email:shzsmks@163.com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9年10月,2011年4月正式成为独立的、直属于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福州大学建校时的马列主义教研室。
学院的主要职能是承担福州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任务。
学院现有6个教研部,1个实践教学中心。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研究生思政课教研部、形势与政策教研部和实践教学中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7人,占教师比例56.8%;具有博士学位25人,占教师比例56.8%。学院现有福建省高校第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2人;教育部社科司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得者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1人;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青年理论人才资助计划”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福建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课主讲教师2人;“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团队”1个;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校级教学名师2人。
学院拥有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C+”,位列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50%。
学院建院以来在CSSCI来源刊物上发表论文72篇,其中国内顶级学术刊物9篇,国内一类核心23篇;在E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 1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其他项目52项; 获省社科三等奖6项; 资政建言获国家领导人批示1项,获省领导批示2项。 
学院获批教研教改课题13项,省部级教学类课题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1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5篇。出版2部教学辅导用书和教学研究成果。学院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学院教师指导的微电影作品荣获教育部第二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一项。针对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改革成果,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福建日报、东南卫视新闻、福建综合新闻、东南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多次充分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添加福州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福州大学考研分数线、福州大学报录比、福州大学考研群、福州大学学姐微信、福州大学考研真题、福州大学专业目录、福州大学排名、福州大学保研、福州大学公众号、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福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福州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福州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福州大学考研网由福州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福州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