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考研网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考研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考研

相关专业

甘肃中医药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Add 甘肃中医药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因为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请各位准备报考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考研的同学注意: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的数据。因为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考研,竞争激烈,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考研人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 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会为大家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考研的参考书目、考研大纲、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希望你考取甘肃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实现自己的名校研究生梦想。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考研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方向明确,研究领域广阔,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梯队实力雄厚。2006年经国务院和省学位办批准,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获得独立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5人,获博士学位者6人,甘肃省“555”创新工程人才1人,硕士生导师5人,逐渐形成了以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活力的学科团队,可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生培养提供技术支撑。本学科实验条件良好,中西医结合基础科研实验室2007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估,鉴定为二级科研实验室,拥有PCR仪、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数码显微互动等设备,并具有细胞采集、分离、培养等技术。以“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国家中医药管理科研实验室、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学院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转化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为基地,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生培养提供条件支撑。本学科主要围绕以下研究形成特色。
1、研究甘肃大宗中药黄(红)芪、当归、党参等中药资源丰富,其有效成分对机体细胞生物学性状有显著调控作用。本团队基于中医“扶正祛邪”理论,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了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的筛选、作用机制探讨及其联合化疗药物防治肿瘤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本研究方向是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系统生物学与传统的中医药有机、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采用层析技术,紫外、红外分光光度仪,薄层扫描仪等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进行提取及分析;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结合分子药理学、血清药理学、生化药理学等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影响,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中医药理论。本研究方向属我国中药材及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它将为中药材的生产、质控、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药材生产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临床应用合理化和资源利用可持续化服务。
2、干细胞移植技术是临床治疗组织细胞损伤等相关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本团队基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应用现代技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补肾益气类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等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对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遗传稳定性的影响,探讨相关中医理论实质。本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形成相应的特色:中医“藏象”即为藏于体内的内脏(肾、心、肝、脾、肺)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通过对“象”的观察,可以推测“脏”的状态,即可以表知里,以象测脏。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对于“藏象”的客观性、标准化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藏象”现代医学的相关性本质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促进临床疾病的诊断、病程的监测及其治疗措施疗效的监测,最终指导临床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三大系统通过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及免疫分子等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了机体内多维立体网络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三大系统之间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从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主要选用中医临床常用不同补肾法(中药),利用动物实验、细胞培养以及染色体技术、流式细胞技术、DNA电泳、放射免疫测定等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研究中医“肾”及其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本质。并已有如“肾生髓促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研究”、“甘肃道地补肾中药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研究”等项目分别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本研究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3、中医心、肺系疾病生理病理的基础研究方向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形成相应的特色:祖国医学认为肺为相辅之官,主要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主治节。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涉及呼吸,血液运行,水液代谢等多个系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而且参与体内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中医肺系疾病包括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等疾病。这些疾病发病后具有危害大、范围广、治疗难度大、缠绵难愈和容易恶化等特点。消炎药和激素的大量使用,虽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但存在毒副作用大,容易依赖,停药反弹等不足。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方法,从分子生物学、亚细胞结构及形态学等不同水平认识甘肃道地药材、敦煌古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和学术观点防治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肺损伤等肺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通过本研究方向可以丰富中医现代化的内容,并为寻找、开发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尤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敦煌古方防治肺系疾病的作用机制国内尚属空白。
本学科围绕研究方向,近5年来在研项目34项,获科研经费32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65篇,被CSCD期刊收录33篇、SCI期刊收录9篇;出版专著、教材30部;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厅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能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充足的项目和经费支持。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602]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研究(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研究
(05)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06)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道疾病研究
(07)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疾病研究
(08)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内科疾病研究
(09)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伤疾病研究
招生人数: 9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备  注:
一、专业概况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200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次年开始招生,同年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2002年经省级重点学科评委会评定,确定为省级重点学,2009年经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局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下设的心血管、呼吸及肾病专科于2003年被确定为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同年中西医结合精神神经科被确定为甘肃省中医重点专科。本学科已在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利用学科建设经费在校本部建立了学科重点实验室2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实验室及心血管与糖尿病研究室),本实验室可从事心肌细胞培养、内皮细胞培养、心血管电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学术学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 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继承和发扬中西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在某一病种或疾病的诊疗中有一定的特长。熟悉国内外中西医的学术发展动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3、掌握古汉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古代文献资料;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专业学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愿为祖国中西医结合事业服务。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在临床工作上,具有独立处理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具有能够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及临床教学的能力。 继承和发扬中西医结合专家的临床经验,同时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的发展动态,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完成一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具有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能熟练地阅读中医古籍。

4. 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研究

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05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疾病研究

06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道疾病研究

07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疾病研究

08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内科疾病研究

09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10中西医结合防治外科疾病研究

11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伤疾病研究

12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骨病研究

四、在校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602]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研究(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04)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研究(05)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招生人数: 3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医学术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西医学术综合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学科。学科成员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教、研工作。本学科建设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思想,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着眼甘肃,为甘肃乃至西北服务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甘肃省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围绕临床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名老中西医结合专家经验继承与发扬、甘肃道地药材研发利用为研究着力点,形成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肾脏病、肺系疾病、脑病、糖尿病、肿瘤、消化道疾病、骨伤科疾病等稳定研究方向,尤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肾脏病、肺系疾病、脑病方向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及优势。2002、2005、2011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12月本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带头人李应东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领军人才。学术指导裴正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家特殊津贴享受者,享有“陇上名医”之名。学术指导赵健雄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甘肃省名中医,国家特殊津贴享受者。学术指导刘国安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国家特殊津贴享受者,第三批全国中医师带徒老师。后备学科带头人、学科学术带头人戴恩来教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领军人才。在学科带头人引领下,学科构建了一支以名医、专家为核心,以博士、硕士为主体,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实验室为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单位,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实验室为甘肃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同时依托学院的科研实验中心、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构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平台。学科依托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构建了临床培训基地及临床研究平台。近年来本学科成员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地厅级科研项目,著书立说、公开发表论文,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科声誉。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开发区中医大道1号
电话:0931 5161195
邮箱:zxyjhxy@gszy.edu.cn
中西医结合 [1006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医药对炎症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及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调控作用研究(02)肿瘤生物学性状及中医药防治基础研究(03)细胞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招生人数: 18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中医学术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西医学术综合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1006Z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护理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02)中西医结合妇儿护理
(03)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
招生人数: 5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8)护理综合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1006Z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护理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老年病中西医结合护理与研究(02)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技术研究(0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应用研究
招生人数: 4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8)护理综合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5709]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7]中医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招生人数: 50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备  注: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初建于2004年5月,2005年7月与临床医疗系合并,随着中西医结合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的增强,为进一步突出特色,加强专业建设,便于更规范化管理,于2008年5月 中西医结合系再次单独成立。
  专业设置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下设中西医结合方法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教研室。在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确定了“中西医并重,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进度并行,涵盖必备知识,突出实用性。”的培养指导思想,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保健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通过5年的系统教育,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和手段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和现代医学诊断治疗,具备初步的医学科研能力。甘肃中医学院从1996年开始招生中西结合专科学生,学制三年。于2001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科生,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在100人至150人之间,在校本专业本科学生约650人左右。
  所辖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自2001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每年招生硕士研究生20名,在校研究生约60人左右。本学科所聘任的研究生导师中,汇集了裴正学、赵健雄、刘国安等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界之精英,学术水平高,成为甘肃中医学院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多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李应东博士为甘肃省“333”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项。 全系现有专业课任课教师11名,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4名,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2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名,系部专兼职管理人员9名。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互相交叉、渗透、综合,逐步形成且不断发展的中、西医学的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中西医结合是在中国产生、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医学学科。中西医结合系在充满活力的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围绕学科特点及特色正蓬勃向前发展
中西医结合 [1006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中西医结合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医药对炎症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及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调控作用研究(02)肿瘤生物学性状及中医药防治基础研究
(03)细胞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招生人数: 30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备  注:
     2013年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面试要求

   时间:4月14日上午8:40-12:40;下午13:10-16:00
   地点:中西医结合系会议室(办公楼三楼327室)
   要求:
   (1)参加面试学生每人围绕个人情况做3-5分钟英文PPT并汇报,用英文讲述。(请各位学生4月14日上午8:00-8:30在办公楼三楼327室(中西医结合系会议室)调试PPT,检查能否正常播放)。
   (2)参加面试学生每人根据个人情况抽取专业题做答,用中文讲述;中医功底好的学生抽取中医方面的题,西医功底好的学生抽取西医方面的题。
   (3)参加面试的学生均需回答复试教师的提问。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
                                 2013-4-10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5709]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7]中医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研究(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05)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疾病研究
(06)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道疾病研究
(07)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疾病研究
(08)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内科疾病研究
(09)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伤疾病研究
(10)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骨病研究
招生人数: 74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④(--)无
备  注:
中西医结合学院原名为中西医结合系,始建于2004年5月,2005年7月与临床医疗系(现临床医学院)合并。随着中西医临床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为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建设,加强科学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于2008年5月又再次单独成立中西医结合系,2013年8月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学院下设五个教研室:中西医内科学教研室、中西医妇产科学教研室、中西医外科学教研室、中西医儿科学教研室、中西医结合方法学教研室。设有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个教学点。
学院从2001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每年招生220人左右。目前,在校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学生约1000余人。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自2001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硕士研究生35名,在校研究生约100余人。2013年本学科获得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自2014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学院师资队伍中,汇集了李应东、戴恩来、李妍怡等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界之精英。学院学科带头人李应东教授为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名中医;学院院长戴恩来教授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领军人才”;学院学科学术带头人李妍怡主任医师为卫生部特殊贡献专家。学院学术指导裴正学、赵健雄、刘国安教授均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知名专家。全院现有的专业课任课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占50%以上,博士研究生学历占20%以上,人才资源丰富,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
当前,中西医结合学院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全校广大职能部门和兄弟院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辛勤耕耘着,建设着,发展着,壮大着……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拟招生
人数
初试考试科目 备注

204中西医结合学院

  40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研究

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05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内科疾病研究
 
李应东   殷惠军
钟 栩    伊 琳
李妍怡  
戴恩来  
裴正学   王小虎
蒲朝辉   王光辉

李  红  
刘  立  
1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
④--无

限招全日制统招医学门类本科毕业生
复试科目:内科学或中医内科学

105126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
0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研究

02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
03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05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内科疾病研究
06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07中西医结合创伤急救的研究
 
李应东   王海鹰
李妍怡   刘国安
芦少敏
戴恩来     
裴正学   薛文翰
蒲朝辉   郑秋惠
雷鹏举
杜维成   陈嘉屿
高力英
刘杜姣   顾  群  
杨晓黎
冯康虎
2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
④--无

限招全日制统招医学门类本科毕业生
复试科目:内科学或中医内科学

  相关专题: | 

       联系部门:甘肃中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人:王虎平
  联系电话:0931-8765337;
  传真电话:0931-8765337
  电子信箱:whupboy@126.com
  单位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定西东路35号
  邮政编码:730000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西医结合    专业代码:100600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中西医结合

专业介绍

河北中医学院为例:中西医结合临床
Integrated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我校中西医结合学科创建于1969年,是全国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和本科教育的院校之一。上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两次与河北医学院合校,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和较强的学科优势。1997年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同年,中西医结合基础建设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12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4年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经过40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内容广泛、学科门类完备、学历层次齐全、师资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在我省乃至全国均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
经过多年积淀,本学科已建设形成了生殖调控障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慢性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络病理论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作用靶点和药效机制研究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生殖调控障碍、慢性肾脏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络病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在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带领下,本学科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已建立起了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现有在编科、教、医人员47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具博士学位者3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25人次荣获河北省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并有30余名专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及其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和常委等。
近五年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生31名,硕士生112名。承担课题10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获经费近3500万元;发表论文466篇,SCI收录30余篇;获专利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22项。所依托的科研平台中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率先在全国实施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目前拥有2所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中西医结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中西医结合创新高地、中西医临床医学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4门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教学、临床和科研机构较为完善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体系。

专业点分布

解放军医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 贵阳中医学院

专业学院排名

1006 中西医结合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2 所,本次参评3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 A+
2 10268 上海中医药大学 A+
3 10246 复旦大学 A-
4 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A-
5 10572 广州中医药大学 A-
6 10063 天津中医药大学 B+
7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B+
8 10162 辽宁中医药大学 B+
9 10610 四川大学 B+
1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11 10001 北京大学 B
12 1022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B
13 10393 福建中医药大学 B
1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5 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 B
16 90030 第二军医大学 B
17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B-
18 10089 河北医科大学 B-
19 10344 浙江中医药大学 B-
20 10541 湖南中医药大学 B-
21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2 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 C+
2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C+
24 10316 中国药科大学 C+
25 10369 安徽中医药大学 C+
26 10441 山东中医药大学 C+
27 10559 暨南大学 C+
28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C
29 10412 江西中医药大学 C
30 10558 中山大学 C
31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C
32 14432 河北中医学院 C
33 10507 湖北中医药大学 C-
34 10600 广西中医药大学 C-
35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C-
36 10716 陕西中医药大学 C-
37 11117 扬州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1006 中西医结合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2 所,本次参评3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 A+
2 10268 上海中医药大学 A+
3 10246 复旦大学 A-
4 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A-
5 10572 广州中医药大学 A-
6 10063 天津中医药大学 B+
7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B+
8 10162 辽宁中医药大学 B+
9 10610 四川大学 B+
10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11 10001 北京大学 B
12 1022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B
13 10393 福建中医药大学 B
1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5 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 B
16 90030 第二军医大学 B
17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B-
18 10089 河北医科大学 B-
19 10344 浙江中医药大学 B-
20 10541 湖南中医药大学 B-
21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2 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 C+
2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C+
24 10316 中国药科大学 C+
25 10369 安徽中医药大学 C+
26 10441 山东中医药大学 C+
27 10559 暨南大学 C+
28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C
29 10412 江西中医药大学 C
30 10558 中山大学 C
31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C
32 14432 河北中医学院 C
33 10507 湖北中医药大学 C-
34 10600 广西中医药大学 C-
35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C-
36 10716 陕西中医药大学 C-
37 11117 扬州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中西医结合专业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A+ 4 复旦大学 A 7 中山大学 A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A+ 5 华中科技大学 A 8 山东中医药大学 A
3 河北医科大学 A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A      
 
B+等(13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北京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学院
 
 
B等(12个):江西中医学院、暨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泸州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大连大学、长春中医学院
 
 
C等(9个):名单略
   
    2015-2016年中西医结合专业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中国海洋大学 5★ 6
2 上海海洋大学 4★ 6
3 南京农业大学 3★ 6
4 浙江海洋学院 2★ 6
5 广东海洋大学 2★ 6
6 大连海洋大学 1★ 6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考试科目:
中西医结合考研初试除公共课政治、英语外,还考中医综合或西医综合,临床专业考研除公共课外可以考西医综合或者中医综合。一般来说,西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所招研究生多为科研型,毕业时颁发医学科学学位。中医院校则有专业学位,科学学位。中西医结合临床现在比较热,实际上就业前景目前相对中医学来说还可以。考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几乎都是中医院校的本科生,因此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或日语,中医综合或西医综合。初试英语考阅读与写作。
 
中西医结合考研参考书:
中西医结合考研初试除公共课政治、英语外,还考中医综合或西医综合,临床专业考研除公共课外可以考西医综合或者中医综合。1、中医综合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六门课程。2、西医综合包括生理、病理、生化、诊断、内科、外科六门课程。
 
中西医结合专业就业方向:
几乎每个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想进入大医院工作,因为他们主要看中的是大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而事实上,对于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进入大医院的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越是公立的大医院其人员流动性越小,加之竞争激烈,更增加了毕业生进入知名大医院的难度。
从待遇方面来看,由于资历和经验的影响,不同层次医学类人才的收入也各不相同。据有关资料统计,只有不到1%的资深、权威医生的月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大约不到5%的医生月收入在1万元到5万元之间,约20%左右的医生月收入是3000元到1万元之间,大多数的医生月收入3000元左右,而刚开始工作的新人的工资待遇则相差不大,大概在1000元/月到2000元/月之间。
从事医学行业的新人,其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践。规模较小的医院可能没有大医院那么好的培训条件,但可以让新人有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即使只是观摩,对于丰富新人的经验、启迪新人的思维都有很好的帮助。只有自身实力提升了,职业发展的空间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考研 推荐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购买指南 发货信息 关于我们 - 研究生兼职库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