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吉林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7年,原为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由当时的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52)、地球化学系(1995)和遥感地质教研室(1978)共同组建,测绘工程系(1996)于1999年并入学院,2001年底学院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目前下设4个教学系:地球物理系、地球化学系、测绘工程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3个院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地学信息系统研究所;2008年起,学院代管吉林大学综合矿产信息预测研究所。

  如今,地球探测已成为地球科学最重要的手段,加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与测绘科学交流,提高对方法技术推广与普及,并让有志于攻读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位的高年级本科生了解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一、夏令营内容

  线上导师见面会

  二、范围和规模:

  1.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2020)夏令营:

  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测绘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三年级本科生(2021年6月毕业),学习成绩优秀的、有志于从事研究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测绘工程,有意向推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成绩优异,达到所在学校推荐免试生的要求,能够获得所在学生的推免生资格。

  录取营员30人左右。

  2.导师与大三学生见面会: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所有大三学生。

  三、提交材料:

  1.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2020)夏令营:

  (1)本人须填写报名表格并签字;

  (2)一封专家推荐信;

  (3)前5个学期成绩单和排名证明(所在院系盖章);

  (4)能体现自身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以上材料可以电子形式上传到报名网页上。

  2.导师与大三学生见面会:

  本人须填写报名表格并签字。

  三、待遇安排:

  1.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2020)夏令营:

  获得优秀营员证书的学生,且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可使用本次夏令营线上面试成绩,也可从本次夏令营线上面试和推免面试中取成绩较高的成绩,作为最终的推免面试成绩。

  录取后,优先获得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学业奖学金,优先选择导师。

  2.导师与大三学生见面会:

  优秀学生经导师同意,可参加导师研究组学术活动,获得导师学术指导。

  四、报名程序:

  从附件中下载申请表。填表后通过邮件(173882899@qq.com)提交。

  注:邮件按照申请材料要求打包成一个文件压缩包,压缩包中每个附件命名按照顺序分别为“1-报名表”、“2-专家推荐信”、“3-成绩单及排名”、“4-获奖证书”。

  成绩单和证明材料的电子版要求文字清晰。

  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6月28日

  录取通知时间和方式:2020年6月29日,电子邮件或手机通知。

  活动时间:2020年7月1日-7月3日,为期三天。

  问题咨询:173882899@qq.com张老师

  六、简要日程安排

  夏令营活动时间:2019年7月1日至7月3日

  7月1日全天:营员网上报到

  7月2日上午:线上导师见面会;

  7月2日下午:线上导师交流会;

  7月3日上午:线上导师面试;

  7月3日下午:闭幕式。颁发夏令营证书。 一、培养目标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勤奋进取、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很团队精神。
    2.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发展动态,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及管理知识和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5个方向:
    1、地球重力场理论与应用;
    2、空间大地测量学;
    3、地质工程测量;
    4、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
    5、3S应用。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职硕士生为4年,以学分制为基础。因故未能按期答辩的研究生或首次答辩未能通过的硕士生,其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即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其中:
    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辨证法概论1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不低于12学分;
    选修课:选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除设置的选修课外,在研究生所选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超出规定必修学分部分的课程可视为选修课程并记选修入学分;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其它研究方向的必修课为选修课;跨专业考生需补修4门本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课,不计入总学分,但必须及格。各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等见附表二。
    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在1—2学期,课程实行重修重考制,可以分为讲授、讨论、自学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可分为笔试、口试、提交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专业基础课考核一般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也可根据专业或导师要求定为考试课。考查课程的成绩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考试、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五、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学术调研与文献阅读、选题与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答辩等。
    1、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前沿、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硕士研究生阅读60篇以上专业文献,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并撰写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文献阅读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完成。
    2、开题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阅读、学术调研,提出论文选题,公开举行论文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应立题合理、思路清晰、理论严谨、资料充分详实,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实际意义。论文开题报告及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应在第三学期初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并考核,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由学院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另外,硕士研究生须参加2个以上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不包括开题报告)。
    3、中期检查
    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学院应统一组织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学院,研究生院随机抽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跟踪检查,令其重做,并延期毕业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可以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
    5、成果及其它要求。研究生在答辩前,须在本领域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研究生须按吉林大学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按吉林大学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一、培养目标
    1、模范地遵守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奉献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2、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有熟练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及管理知识和能力、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直博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3个方向:
    1、应用地球物理
    2、地球探测技术与仪器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直博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以学分制为基础。因故未能按期答辩的或首次答辩未能通过的博士生,其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直博研究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其中,必修课(学位课)不低于28学分,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5学分)、外国语(5学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18学分)。
    各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及任课教师等信息详见附表二,必修课程中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设置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可根据需要选修;跨课程类别或研究方向选修的必修课只能计入选修课。
    直博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在吉林大学范围内选修不超过4个学分的选修课程,考核合格后作为选修课成绩。
联合培养直博生在国外学习期间所取得的专业课成绩,可按相近专业课程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习阶段原则上安排在1~3学期,第4~10学期主要完成论文研究及论文答辩工作。
五、资格考试
    直博生资格考试分为基础知识综合测试和科研素质测试两项内容,基础知识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知识面及知识结构和外语能力等;科研素质包括资料文献阅读与综合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思路能力以及辅助研究成果考评,直博生应在第四学期准备学位论文的开题及预研工作,并在该学期结束前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
    直博生的博士资格考试由学院或学科统一组织实施。
六、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学术调研与文献阅读、选题与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答辩等
    1、文献阅读。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博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直博生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报告在第1~3学期内完成,阅读文献数应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低于1/2,由指导教师组批阅后给出成绩,
    2、开题报告。直博生应在导师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可能结合科研项目,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由学院或学科统一组织在第四学期结束前举行开题报告论证。
    3、中期检查。在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学院或学位分委员会将对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按《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中期检查不合格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直到中期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对因客观原因不能按计划进行的博士生要及时调整计划。
    4、学位论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由博士生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论著,能反映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厚的专门知识,能表明其具有独立从事和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应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做出创新,推动本学科的理论发展,或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推动技术进步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或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5、学位论文成果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在读期间应取得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下述研究成果之一: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至少1篇被SCI收录;
    (2)发表3篇被EI检索的学术期刊(非增刊)论文,其中,校内学术期刊论文仅统计1篇;
    上述成果中博士生本人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吉林大学;列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计划的博士生在国外就读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博士生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可以是注册联合培养大学。
    6、其它相关要求。(1)课程讨论。直博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门双语教学讨论课程,并提交外文作业或读书报告;(2)学术活动。直博生生在读期间须参加8次以上的公开学术讲座;并须在学院或系、学科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至少做2次学术报告;(3)国际交流。直博生应具备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在申请答辩前须至少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一次或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一篇(第一作者)或者经学院批准申请国外联合培养12个月及以上。
七、培养方式
    直博研究生以导师或者导师组独立培养为主,同时鼓励国外联合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根据需要可聘请学术水平较高的校外人员作为合作导师,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的一体化优势,以创新成果为主题。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主要来自于导师的科研项目,选题内容以学术研究、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等,同时鼓励博士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在科研过程中注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博士生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
    对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和普通博士生在课程教学环节上统一要求,但在创新能力、科研的系统性与成果的产出方面根据导师组的要求则可分类要求。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身心健康。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几个方向:
    1. 遥感制图及其技术应用
    2. 地学信息系统
    3. 地球系统过程和系统模型
    4. 地表参量遥感反演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以学分制为基础。 
    2.下述情况下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1)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2)因故未能按期答辩的研究生(3)首次答辩未能通过的研究生。延期毕业的申请程序按吉林大学要求进行。
    3.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
    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二)
    总学分为32学分,学位课(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
    其中,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学科通开课不低于2学分;方法论课程不低于2学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不少低于11学分。
 
(一)必修课(学位课)
     公共课:9学分
     专业基础课:6学分
     专业课:5学分
(二)选修课(学生需咨询指导教师,从中选修11学分)
    选修课:11学分
(三)补修课(为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所设)
    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在1~2学期,也可交叉进行。第4学期中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并由学院或各系组织学生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答辩。第5、6学期主要完成论文研究及论文答辩工作。
五、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报告在第一学年内完成,阅读文献数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由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
六、开题报告与学术活动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可能结合科研项目,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四学期中期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由各系组织进行公开进行,经专家评议通过者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并进入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5次以上的公开学术讲座;并须在学院或系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至少做二次学术报告。
    研究生在答辩前,须在本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必须是本人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
七、论文中期检查
    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学院将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中期检查不合格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直到中期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对因客观原因不能按计划进行的硕士生要及时调整计划。
八、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工作,须按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身心健康。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几个方向:
    1. 遥感制图及其技术应用
    2. 地学信息系统
    3. 地球系统过程和系统模型
    4. 地表参量遥感反演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以学分制为基础。 
    2.下述情况下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1)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2)因故未能按期答辩的研究生(3)首次答辩未能通过的研究生。延期毕业的申请程序按吉林大学要求进行。
    3.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
    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二)
    总学分为32学分,学位课(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
    其中,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学科通开课不低于2学分;方法论课程不低于2学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不少低于11学分。
 
(一)必修课(学位课)
     公共课:9学分
     专业基础课:6学分
     专业课:5学分
(二)选修课(学生需咨询指导教师,从中选修11学分)
    选修课:11学分
(三)补修课(为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所设)
    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在1~2学期,也可交叉进行。第4学期中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并由学院或各系组织学生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答辩。第5、6学期主要完成论文研究及论文答辩工作。
五、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报告在第一学年内完成,阅读文献数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由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
六、开题报告与学术活动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可能结合科研项目,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四学期中期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由各系组织进行公开进行,经专家评议通过者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并进入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5次以上的公开学术讲座;并须在学院或系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至少做二次学术报告。
    研究生在答辩前,须在本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必须是本人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
七、论文中期检查
    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学院将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中期检查不合格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直到中期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对因客观原因不能按计划进行的硕士生要及时调整计划。
八、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工作,须按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一、培养目标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勤奋进取、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很团队精神。
    2.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发展动态,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及管理知识和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3个方向:
    1、数字测图与智能制图;
    2、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3、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处理及其应用;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职硕士生为4年,以学分制为基础。因故未能按期答辩的研究生或首次答辩未能通过的硕士生,其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即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其中:
    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辨证法概论1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不低于12学分;
    选修课:选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除设置的选修课外,在研究生所选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超出规定必修学分部分的课程可视为选修课程并记选修入学分;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其它研究方向的必修课为选修课;跨专业考生需补修4门本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课,不计入总学分,但必须及格。各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等见附表二。
    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在1—2学期,课程实行重修重考制,可以分为讲授、讨论、自学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可分为笔试、口试、提交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专业基础课考核一般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也可根据专业或导师要求定为考试课。考查课程的成绩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考试、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五、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学术调研与文献阅读、选题与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答辩等。
    1、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前沿、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硕士研究生阅读60篇以上专业文献,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并撰写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文献阅读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完成。
    2、开题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阅读、学术调研,提出论文选题,公开举行论文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应立题合理、思路清晰、理论严谨、资料充分详实,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实际意义。论文开题报告及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应在第三学期初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并考核,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由学院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另外,硕士研究生须参加2个以上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不包括开题报告)。
    3、中期检查
    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学院应统一组织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学院,研究生院随机抽查。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跟踪检查,令其重做,并延期毕业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可以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
    5、成果及其它要求。研究生在答辩前,须在本领域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研究生须按吉林大学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按吉林大学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一、培养目标
    在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基础上,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全面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知识,能独立的设计数据获取方案并完成数据处理及成果解释,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能力、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主要在下列几个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
    1、地震学;
    2、重磁学;
    3、地电与地热学;
    4、岩石物理学。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学分制为基础,在校学习年限3年,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2、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但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得少于一年时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辨。
    3、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将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专业基础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4学分;论文开题与专业文献阅读2学分;专业选修课12学分。
    课程设置详见附表二。
五、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读书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量应为30篇以上专业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同时参加2个以上的本科或相关学科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不包括开题报告)。提交读书报告1篇。
六、开题报告与学术活动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可能结合科研项目,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由学院或各系组织进行公开进行,经专家评议通过者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并进入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5次以上的公开学术讲座;并须在学院或系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
    研究生在答辩前,须在本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研究生须按吉林大学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按吉林大学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七、中期考核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及完成进度,在论文工作期间进行一次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并制定考核内容及要求,考核后对论文完成情况再次提出具体要求,凡在中期考核不符合要求者,令其重做并延期毕业论文答辨。
八、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独立 查阅文献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论文撰写及论文答辨等重要环节。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导师要掌握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完成后按《吉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试行稿)》执行,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统一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辨。
一、培养目标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勤奋进取、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很团队精神。
    2、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发展动态,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5个方向:
    1、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核技术
    2、核素的迁移与转化/核素地球化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职硕士生为4年,以学分制为基础。因故未能按期答辩的研究生或首次答辩未能通过的硕士生,其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即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其中:
    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不低于12学分,根据方向设置部分为双语课程。
    选修课:选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除设置的选修课外,在研究生所选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超出规定必修学分部分的课程可视为选修课程并记选修入学分;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其它研究方向的必修课为选修课;跨学院选修课程经导师和主管院长同意后可计入选修课程成绩;跨专业考生需补修4门本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课,不计入总学分,但必须及格。
    各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等见附表二,必修课程中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设置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可根据需要选修;跨课程类别或研究方向选修的必修课只能计入选修课;双语或英语授课的课程增加1个学分。
    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在1—2学期,课程实行重修重考制,可以分为讲授、讨论、自学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可分为笔试、口试、提交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专业基础课考核一般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也可根据专业或导师要求定为考试课。考查课程的成绩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考试、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五、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学术调研与文献阅读、选题与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答辩等
    1、文献阅读: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报告在第一学年内完成,阅读文献数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低于1/3,由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
    2、选题和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可能结合科研项目,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由各系或各学科组织进行公开进行,
    3、中期检查: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学院将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中期检查不合格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直到中期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对因客观原因不能按计划进行的硕士生要及时调整计划。
    4、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可以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
    5、成果及其它要求。研究生在答辩前,须在本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研究生须按吉林大学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按吉林大学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六、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导师或者导师组独立培养为主,同时鼓励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根据需要可聘请学术水平较高的校外人员作为合作导师,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的一体化优势,选题内容以学术研究、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等,同时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学位论文研究题目。
七、其它学习要求 
    1、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门双语教学或讨论课程,并提交外文作业或读书报告。
    2、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5次以上的公开学术讲座;并须在学院或系、学科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至少做1次学术报告。
一、培养目标
    在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基础上,本学科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是培养全面掌握天文、物理与灾害科学的综合人才,适应全球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需求。
二、研究方向
    1、空间信息电磁波探测(带头人:冯晅,田有)
    2、空间物理信息处理与解释(带头人:刘财,韩立国,刘四新)
    3、大气遥感及其大气动力学分析(带头人:陈圣波,刘洋,潘军)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本学科的学制为3年。
    2、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时间分配约各占一半。
    3、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一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设立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学位课)和选修课两大类,按研究方向设立不同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学位课(必修课)
    1、公共基础课(6学分):
    2、专业基础课(8学分)
    3、专业课 (4学分)
    4、论文开题及专业文献阅读(2学分)
    5、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选修课可在附表二中所列课程中或本院其它专业方向或地球科学学院等学院的课程做为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跨学院选课须经导师及学院同意方可。
五、文献阅读
    根据本专业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文献阅读量的需求、进行时间,做出本学科专业的具体规定,同时要做出对专业文献阅读报告的考核要求和办法。
    中文文献20篇,交阅读报告,做专题讨论。
    英文文献10篇,交阅读报告。
六、开题报告与学术活动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可能结合科研项目,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由各系组织进行公开进行,经专家评议通过者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并进入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5次以上的公开学术讲座;并须在学院或系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
七、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考核,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并制定考核内容及要求,对于未通过者提出再次开题的具体要求。考核结果保存在学生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将随机抽查。凡不符合要求者,令其重做,并延期毕业论文答辩。
八、论文工作
    论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中最主要的阶段,通过论文工作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综合概括能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工作期间,导师要及时全面地掌握硕士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按时进行论文中起检查,准确填写《研究生论文工作进度调查表》。
    研究生在答辩前,须在本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
    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吉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细则》的规定,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统一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一、培养目标
    在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基础上,本学科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是培养全面掌握天文、物理与灾害科学的综合人才,适应全球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需求。
二、研究方向
    1、空间信息电磁波探测(带头人:冯晅,田有)
    2、空间物理信息处理与解释(带头人:刘财,韩立国,刘四新)
    3、大气遥感及其大气动力学分析(带头人:陈圣波,刘洋,潘军)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本学科的学制为3年。
    2、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时间分配约各占一半。
    3、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一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设立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学位课)和选修课两大类,按研究方向设立不同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学位课(必修课)
    1、公共基础课(6学分):
    2、专业基础课(8学分)
    3、专业课 (4学分)
    4、论文开题及专业文献阅读(2学分)
    5、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选修课可在附表二中所列课程中或本院其它专业方向或地球科学学院等学院的课程做为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跨学院选课须经导师及学院同意方可。
五、文献阅读
    根据本专业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文献阅读量的需求、进行时间,做出本学科专业的具体规定,同时要做出对专业文献阅读报告的考核要求和办法。
    中文文献20篇,交阅读报告,做专题讨论。
    英文文献10篇,交阅读报告。
六、开题报告与学术活动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可能结合科研项目,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由各系组织进行公开进行,经专家评议通过者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并进入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5次以上的公开学术讲座;并须在学院或系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
七、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考核,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并制定考核内容及要求,对于未通过者提出再次开题的具体要求。考核结果保存在学生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将随机抽查。凡不符合要求者,令其重做,并延期毕业论文答辩。
八、论文工作
    论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中最主要的阶段,通过论文工作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综合概括能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工作期间,导师要及时全面地掌握硕士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按时进行论文中起检查,准确填写《研究生论文工作进度调查表》。
    研究生在答辩前,须在本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主体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教师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
    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吉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细则》的规定,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统一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