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聊城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聊城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如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新能源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等)设计与制造工艺、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等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半导体器件基础、电化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储能材料与制备技术、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锂离子电池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电池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整合了聊城大学新能源领域的教学、科研力量,依托于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已建成能源材料的“合成制备平台”、 “性能测试平台”、“结构表征平台”等科研教学公用的实验平台。现拥有专业教师 18人,其中教授 2 人、副教授3人,博士13人,硕士 4 人,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年龄分布和学缘结构。
办学特色
本专业是在国家战略大力支持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中“十强产业”之新能源、新材料的建设要求下设立的,重点培养太阳能、氢能、新型电池、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等领域所需人才,具有鲜明的新能源行业特色。
(1)培养质量高。严格规范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全体教师、院系领导、科研团队都参与到本科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反思、讨论、跨学科思维、自学和掌握学习。经过十几年发展获得了较高的专业培养质量,2019届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达55.38%。
(2)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需求,联合本市能源行业骨干企业、融合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本科实习实训示范基地。
(3)落实本科生导师制。通过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促进师生之间交流,推进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促进人才培养。
办学成果
本专业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2项,校企合作横向项目8项,聊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业建有校级精品课程3个,建有实践教学基地7所,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届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达55.38%。
就业前景
在国家战略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本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工作领域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1)继续深造,可到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本专业具有研究生保送资格;(2)进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质量监测、监督、咨询等工作;(3)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从事能源、材料、器件等相关的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致力于研究高性能金属材料,满足国家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及科学发展需要,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国防军工等行业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聊城大学优势学科之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鲁西、服务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具备扎实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相关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金属材料方面的科学研究、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金属学原理、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材料学、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金属工艺学、材料腐蚀与防护等。     
办学条件
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分别在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国内知名大学及科研院所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经费充余。拥有材料合成制备、材料加工、材料结构表征等实验平台,有真空电弧熔炼炉、定向凝固炉、激光熔覆设备、感应加热设备、直读光谱仪、蔡司/徕卡金相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等仪器设备,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拥有校内金工实习实训基地,基地设有完善的材料加工设备。与中色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山东信发铝电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十余处实习基地。
办学特色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和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本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招收有色金属新材料硕士研究生。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坚持“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专业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可参加金鑫社、新材料科技社、点点感恩社、文体艺术中心等社团组织。该专业同多所国内高校有交换生项目合作。
本专业创新实施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校企、校校、校地深度融合,建立起集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功能为一体的政产学研基地。
办学成果
本专业学生在各种创新创业活动、金相大赛等学科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奖励近20项。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其中2019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50%,考研率稳居聊城大学前列。      
就业前景
目前,金属材料领域的人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毕业生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深受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培养系统掌握并熟练运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够解决高分子合成与工艺及聚合物加工与改性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分析测试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化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加工工程、化工原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等。
办学条件
现有专任教师14人(4名教授、4名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科院北京化学所、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等知名大学及科研院所获得博士学位。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内实训中心,总面积达5000m2,仪器设备总值2600余万元,并依托各科研实验室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充分保障。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鲁西化工集团、山东东宏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东信塑胶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
办学特色
建立集教学、科研、应用为一体的高分子材料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综合知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本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招收功能高分子材料硕士研究生。
针对考研学生实施“小研究生”计划:做到人人参与(主持)课题研究,毕业前大多达到准研究生水平。
办学成果
现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专业。近年来,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高分子实用技术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方面获得奖励33项;承担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44项,参与学生近200人,发表论文24篇,申请专利4项。毕业生考研率一直在40%左右,名列学校前茅。
就业前景
高分子材料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支撑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毕业生可到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事业单位、企业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研发等工作。近年来,一次就业率92%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本专业具有研究生保送资格。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能熟练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从事研究、技术开发、材料设计、产品设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材料力学、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复合材料原理、新型结构材料、新型发光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能源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新型薄膜材料等。
办学条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17名,副教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名,其中6名教师被纳入学校光岳人才计划,5名教师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累计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累计研究经费达800万元,获得省高校科研奖励6项。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拥有国内先进的材料制备与检测仪器设备,总价值达3000万元,已建成包括“材料合成制备平台”、“材料加工平台”、“材料性能测试平台”、“材料结构表征平台”等科研与教学公用的实验平台,为全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办学特色
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集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功能为一体产学研基地,本专业与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凤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有长期合作。针对考研学生实施“小研究生”计划:本科生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毕业前达到准研究生水平,考研学生被各大高校争相录取。
办学成果
本专业成立于2005年,2010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被列为山东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建设专业、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活动,近五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奖励30余项,大学生承担科技文化创新基金近100项,参与学生300余人。
就业前景
2019届本专业考研录取率达到58.4%,本专业近十年考研率稳居45%,位列全校前茅,多数学生考入985、211高校及中科院所。学生就业面广,可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汽车、医疗器械、航天航空、房地产等企业从事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经营及贸易工作,也可以到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
一、 功能陶瓷材料
1、研究特色
本学科方向致力于环境友好型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1) 功能陶瓷粉体制备工艺研究。发明了合成陶瓷粉体的方法—湿声化学法、固相燃烧法,不仅降低了粉体合成的温度与成本,而且制备周期短、粉体活性高,可以较大量地制备高性能陶瓷粉体。
2) 无铅铁电单晶生长及性能研究。通过系统研究影响无铅铁电单晶生长的因素,改进了铁电单晶生长制备方法,制备出了几种无铅铁电单晶,为无铅铁电单晶的研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3) 功能陶瓷的改性及应用研究。利用高活性的陶瓷粉体作为前驱体,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和掺杂改性,研制了具有高温度稳定性的无铅压电陶瓷和PTCR陶瓷,并成功应用在高温传感器和过电保护中。
2、研究优势
1) 已形成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研究团队。该方向有教授2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
2) 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协作单位);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等省部级课题8项。
3) 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已申请10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公开5项,在“J. Amer. Ceram. Soc.”等期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75篇,二区及以上收录论文38篇。
研究小组成员发现了BaTiO3晶体上的异常超高压电行为(审稿人评价“是BaTiO3材料问世60多年以来一次重要突破”);制备了压电性能优异的铌酸钾钠基压电陶瓷;制备了压敏电压高达3336V/mm的SnO2压敏陶瓷材料,是目前报道的最高值;改进了非铅铁电单晶的生长制备方法,生长出了完整性好的非铅铁电单晶。
4)多项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陶瓷粉体新型制备方法,既突破了对前驱体的限制,又可较大量的制备粉体材料,适合工业化生产;高温无铅压电陶瓷已在高温传感器中得到应用(已在秦皇岛市信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温传感器中试用);低压、高非线性ZnO基压敏电阻器有望作为低压ESD保护器件获得应用(已在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中试试验)。
二、光催化环境材料
1、研究特色
该研究方向致力于高效复合光催化环境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其应用研究。
1)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利用多种方法制备了具备不同形貌的微纳米分级结构光催化材料,研究其对不同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探讨了其结构与光催化降解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无机材料和石墨烯复合的途径,有效提高了催化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提高了催化效率。
2) 新型分离材料研究。利用改进的高分子自组装体系为模板,制备了单分散氧化物空心球、单分散有序介孔SBA-15微球,将其作为高效液相色谱载体,应用于手性分离。
3)无机掺杂材料光转换性能研究。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稀土掺杂的无机材料,通过研究其基质组成,结构以及粒子尺寸形貌对光吸收性能及光转换光性能的影响。探索了基质材料组成和结构对光吸收及转换过程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提高材料对光的利用效率。
2、研究优势
1)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分别于2011年至2013年连续得到国家基金委的5项资助,承担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横向课题7项。
2)取得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该研究方向已在“Carbon”,“Inorganic Chemistry”,“Materials Letter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或EI收录,部分文章发表后引起同行的关注。同时授权发明专利9项。
3)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学术团队。团队包括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3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成员具有不同的研究背景,可充分发挥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的作用。
三、新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应用
1、研究特色
该方向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表征、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等方面逐渐形成特色。
1) 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通过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制备结构规整的蜂窝状多孔膜、一种含罗丹明衍生物结构的聚丙烯酸羟乙酯基荧光化学传感器;采用高效负载催化剂催化合成二氧化碳共聚物,对其合过程及其结构、性能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在可降解塑料合成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环境友好高分子、助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了负载催化剂催化合成二氧化碳共聚物的聚合过程及其结构、性能和应用;以水镁石为基体,通过其与阻燃增效剂的协同作用,用新型稀土偶联剂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并通过表面原位聚合等技术制备了新型高效无卤环保型阻燃剂;采用超声乳化分散和表面改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硅藻土/纳米TiO2复合水性健康涂料。
3)聚合物加工及改性研究。以通用塑料的改性、复合、成型加工为特色,开发出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2、研究优势
1)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得到多项课题资助。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等项目7项,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潍柴动力、山东东信塑胶有限公司、聊城天成水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等横向课题6项。
2)取得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与功能化研究应用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硅烷交联无卤阻燃聚氯乙烯电缆料的研制”及“硅藻土/纳米TiO2复合水性健康涂料的研制”两个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技术分别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6项,授权8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3)形成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团队。团队成员9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4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
通讯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湖南路1号
联系电话:0635-8239865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重点发展的工科学院,目前设有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化学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建设专业和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学校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新旧动能转换重点特设专业。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面向全国招收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材料学院秉承“博学明德、立志成才”的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众多企业建立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就业基地及产学研基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聘请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给毕业生做报告,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见习、实习。历年来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多次获得就业先进单位称号。“学风好,考研率高”是材料学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连续多年列全校考研率第一,2019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了49%,其中60%的被中科院、985和211学校录取。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6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具博士学位的教师46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在校生1300余人。学院实验室全面对本科生开放,拥有6000平方的独立实验楼、1000平米的金属材料实验室和1000平米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室,建立了教学、科研共用的材料制备平台、材料加工平台、材料性能测试平台、材料结构表征平台,装备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各种先进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500万元。
  随着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包括新能源材料、光电陶瓷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等。2013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7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863计划子课题2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等17项,累计项目经费达1500万元。在功能陶瓷、纳米材料、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有色金属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2013年以来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发明50项,其中8项专利实现转让。
  学院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山东祥光铜业、信发铝业、中色奥博特等合作,成立了聊城有色金属研究院,与华信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研发基地,与企业联合成功申报课题包括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企业成果转化项目,聊城市科技攻关项目等。
  学院鼓励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近5年600多名同学先后承担或参与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学校科研资助金50余万元,发表论文共计120余篇、申请专利4项;学生在全国金相大赛、全国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高分子实用技术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省级及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达80余项。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王怀生,男,1962年12月出生,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教授,苏州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聊城大学硕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化学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科研方向为电分析化学,科研工作主要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化学修饰电极以及纳米材料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在聚噻吩导电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修饰电极、新型酶传感器、DNA的直接电化学检测和DNA损伤检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科研成果多次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和聊城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面上项目多项,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DNA损伤的直接电化学检测及其损伤机制研究,No.20475024,聚噻吩类导电聚合物/无机纳米材料杂化膜修饰电极的制备与应用研究,No. 20775031),主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近几年代表成果:
  1.A novel hydrogen peroxide sensor based on the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immobilized on silica-hydroxyapatite hybrid film.
  Huai-Sheng Wang* et al, Biosens. Bioelectron In press.
  2. Electrochemical study on DNA damage based on the direct oxidation of 8- hydroxydeoxyguanosine at an electrochemically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Huai-Sheng Wang,* et al. Electroanalysis, 2008, 20(15), 1684-1689.
  3.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8-Oxodeoxyguanosine and its Detection at Poly(3-methylthiophen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Huai-Sheng Wang* et al, Biosens. Bioelectron2007, 22, 1245–1250.
  4.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 using a Nafion/carbon nanotubes coated Poly(3-methylthiophene) modified electrode
  Huai-Sheng Wang* et al., Biosens. Bioelectron, 2006, 22, 664-669.
  5.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of DNA with Redox-Active Molecules Based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dsDNA on the Sol-Gel Derived Nano Porous Hydroxyapatite-Polyvinyl Alcohol Hybrid Material Coating
  Huai-Sheng Wang,* et al. Electroanalysis 17, 2005, 1854–1860.
  6. Study on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epinephrine at a poly(3-methylthiophen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Huai-Sheng Wang et al., J. Electroanal. Chem,. 2004, 570, 83-90.
  7.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guanine and adenine in DNA using an electochemically pretreat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Huai-Sheng Wang et al. Anal. Chim. Acta, 2002, 461, 243-247.
  8. Adsorptive stripping voltammetric detection of single-stranded DNA at electrochemically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Huai-Sheng Wang et al. Electroanalysis, 2002, 14, 1615-1620.
  9.新型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及其用于DNA氧化性损伤检测的研究
  王怀生*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 26(10), 1812-1816.
  10.DNA-纳米多孔羟基磷灰石修饰电极用于研究DNA与亚甲基蓝的相互作用
  王怀生*等,化学学报,2006, 64(22), 2259-2264.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 邵鑫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12
职称: 教授 最高学位: 博士
籍贯: 山东省枣庄市
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邵鑫(SHAO Xin),男,汉族,1970年12月出生,山东省枣庄市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聊城大学教学名师。1993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同年留校任教。1996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3月获准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薛群基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8月博士毕业回校工作,  2002.11—2003.5负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论证、筹建工作。2003年1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5年1月破格晋升教授。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2007年9月至今兼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及应用的研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主要成果   作为主研人完成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耐高温有机润滑涂层的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目前承担或参加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12篇。曾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聊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各1项,多次获得聊城大学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另外还承担《材料概论》、《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
联系方式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52059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 李文智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职称: 教授 最高学位: 博士
籍贯: -
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李文智: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业务专长:分析化学。1986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后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效液相色谱,主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研究。现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相关的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手性制备色谱系统的研究工作,包括新型的手性超分子底物的合成及对生物小分子的识别研究、发展新型的手性超分子键合固定相和传统的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改良等,以及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目标化合物的制备和药物外消旋体的制备分离,把得到的光学纯异构体用于不对称催化、功能材料的合成、生物活性研究等(liwenzhi9999@yahoo.com.cn)。
主要成果 1. Li W.Z.; Zhang W.Q.; Wang X.; Dou J.M; Chen L.R.; Li Y.M., Chiral separation of novel chiral tetrahedrane-type clusters on a cellulose tris(3,5-dimethylphenylcarbamate)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Anal. Chim. Acta 2003, 495(1-2): 77.
  2. Li W.Z.; Zhang W.Q.; Zhao Q.Y.; Li Y.M.; Ma C.L.; Chen L.R.; Yin Y.Q., Direct optical resolution of the enantiomers of novel chiral tetrahedral metal clusters by HPLC on a cellulose tris-(3,5-dimethylphenylcarbamate) stationary phase. Anal. Bioanal. Chem., 2004, 378(5): 1364.
  3. Li W.Z.; Wang X.; Dou J.M.; Ma C.L.; Chen L.R.; Li Y.M.,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p-allylealix[4]arene-bonded silica gel stationary phase for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cta Chimica Sinica, 2004, 62(4): 405.
  4. 李文智,张伟强,李永民,窦建民,殷元骐,陈立仁 几种新的外消旋过渡金属簇合物在纤维素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上的直接拆分. 化学学报, 2004, 62(16): 1565.
   5. Li W.Z.; Wang X.; Zhang W.Q.; Chen L.R.; Li Y.M.; Ma C.L.; Yin Y.Q., Enantioseparation of novel chiral tetrahedral clusters on an amylose tris-(3,5-dimethyl-phenylcarbamate)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by normal phase HPLC, Chin. J. Chem. 2004, 22(10): 1070.
   6. Wang X.; Li W.Z.; Liu C.H.; Li Y.M.; Chen L.R., Preparation of polymeric monolithic column and application to the resolu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Chin. Chem. Lett. 2004, 15(12): 1477.
   7. Wang X.; Li W.Z.; Zhao Q.Y.; Li Y.M.; Chen L.R., Normal-phase HPLC enantioseparation of novel chiral metal tetrahedrane-type clusters on an amylose-based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Anal. Sci. 2005, 21(2): 125.
联系方式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http://clxy.lctu.edu.cn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添加聊城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聊城大学考研分数线、聊城大学报录比、聊城大学考研群、聊城大学学姐微信、聊城大学考研真题、聊城大学专业目录、聊城大学排名、聊城大学保研、聊城大学公众号、聊城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聊城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聊城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聊城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聊城大学考研网由聊城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聊城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聊城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