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研网

北京大学金融学考研

北京大学金融学考研

相关专业

北京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Add 北京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因为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北京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请各位准备报考北京大学金融学考研的同学注意: 北京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的数据。因为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北京大学金融学考研,竞争激烈,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北京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的考研人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 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会为大家北京大学金融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考研大纲、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希望你考取北京大学 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实现自己的名校研究生梦想。

北京大学金融学考研

  刘玉珍
  行政职务:系主任,金融硕士项目主任
  系别:金融学系
  职称:教授
  办公电话:86-10-62757699
  Email:yjliu@gsm.pku.edu.cn
  刘玉珍教授目前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系主任, 研究专长为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与投资学。曾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如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European Finance Management,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Pacific Basin Finance Journal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数十篇文章。期刊论文获得美国 Sandell Research Grant on Retirement (美国联邦社会安全署支持计划) (2006),研究论文被美国会计师协会文摘,( 2004), 美国商业周刊 (2004), 经济学人 Economist(2012) 等多个期刊介紹。曾荣获国际多个学术论文研讨会最佳论文奖, 并曾获得美国财务年会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AFA)travel grant Travel Grant,担任国际多个重要期刊的评审委员与中山大学管院杰出校友。
  她曾分别担任台湾政治大学与中正大学财务管理学系系主任,政治大学商学院投资人研究中心主任, 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独立董事,期交所交易委员,证券商业同业公会顾问,台北市政府特种基金顾问,投资人保护中心调解委员,台湾金融学会理事,台湾经济部国有事业民营化咨询委员,并为台湾多个主要金融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
  过去十年来深入参与台湾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证券交易所、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台湾期货交易所,证券暨市场发展基金会, 集保公司与证券商业同业公会等的市场规划与相关制度设计。其他实务经验尚包括, 基金投资产品设计, 投资人保护与教育, 银行不动产估价与企业授信决策模型,国营事业民营化, 释股评策略规划等方面。曾出版『财务管理』、『股市EQ』、『证券市场理论与实务』等书。
  研究领域
  行为金融学
  证券市场微结构
  家庭金融
  投资学
  教育背景
  1991 台湾中山大学 金融学博士
  1988 台湾中山大学 企业管理硕士
  1985 台湾政治大学 企业管理学士
  职业经历
  2007―目前
  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
  1998―2007
  台湾政治大学财务管理系教授,系主任
  1996―1998
  台湾中正大学金融系教授,系主任
  1991―1996
  台湾中正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赵龙凯
系别:金融学系
职称:副教授
办公电话:86-10-62754810
Email:lzhao@gsm.pku.edu.cn


►个人简介
赵龙凯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他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后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金融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目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rporate finance, Investment, Asset pricing, Derivatives。


►研究领域
公司金融
投资
资产定价
金融衍生品


►教育背景
2005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金融  博士
1999  新加坡国立大学  金融  硕士
1997  清华大学  经济  学士


►职业经历
2011至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2005-201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
“Ownership, Institu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Kai Li and Heng Yue, 2009,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7, 471-490.
“A Re-examination of China’s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 with Guohua Jiang, Heng Yue, 2009,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3, 2322-2332.
“Narrow Framing: Professions, Sophistication and Experience,” with Yu-Jane Liu, Min-Chun Wang, 2009,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 forthcoming.
“吉利数字和股票价格”, (与饶品贵、岳衡),《管理世界》2008年第十一期
“封闭式基金折价与管理绩效”,(与彭伟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有限记忆与盈余数据的异常分布”,(与陈溪、岳衡),《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股票价格中的数字与行为金融”,(与岳衡),《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
“关于我国股指心理关口的实证研究”,(与岳衡),《金融研究》2006第2期
“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与徐信忠、姜国华),《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2004,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ume 44, Issue 5, Pages 727-750.


►教授课程
1. Corporate Finance
2. Investment Banking
3. Investments



王亚平
系别:金融学系
职称:副教授
办公电话:86-10-62754805
Email:ywang@gsm.pku.edu.cn


►个人简介
王亚平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在此之前,他曾在江西省九江市计划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和ABN AMRO Bank(Chicago)工作。王亚平教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后在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他在杜克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目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于资产定价、最优投资策略和计量经济学应用,他教授的课程有高级金融理论、高级金融理论专题和高级微观经济学


►研究领域
资产定价
最优投资策略
计量经济学应用


►教育背景
1998  杜克大学  经济  博士
1992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  硕士
198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科学  学士


►职业经历
2001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1998—2001
ABN AMRO Bank(Chicago)
1992–1993
国家发改委
1987–1989
江西九江市计划委员会


►研究成果
1. Shaw Chen, Bing-Xuan Lin, Yaping Wang, and Liansheng Wu, 2010,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ime-Series and Multi-threshold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 671–685.
2. Wang, Y., L. Wu, Y. Yang, 2009, Does the stock market affect firm investment in China? A price informativenes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3(1): 53-62.
3. Yin, H., Y. Wang, L. Qi, 2009, Shape-Preserving Interpolation and Smoothing for Options Market Implied Volatility,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ol. 142, no1, pp. 243-266.
4. Zhou, F., L. Gong , Y. Wang, 2008, Mean Reversion and Consumption Smoothing: A Comment, Annu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9-2, 397–399.
5. Wang, Y., S. K. Chen, B. Lin, L. Wu, 2008,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40(24): 3213-3225.
6. Wu, L., Y. Wang, B. Lin, C. Li, S. K. Chen, 2007, Local tax rebates, corporate tax burdens, and firm migr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6(5): 555-583.
7. Wang, Y., H. Yin, L. Qi, 2004, No Arbitrage Option Price Function and Its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ol. 120, pp. 627-649
8.张敏、吴联生、王亚平,2010:“国有股权、公司业绩与投资行为*”,《金融研究》第12期。
9.刘慧龙、张敏、王亚平、吴联生,2010:“政治关联、薪酬激励与员工配置效率”,《经济研究》第9期
10.谭松涛、王亚平、刘佳,2010,“渐进信息流与换手率的周末效应”,《管理世界》第8期。
11.吴联生、林景艺、王亚平,2010:“薪酬外部公平性、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管理世界》第3期。
12.王亚平、刘慧龙、吴联生,2009:“信息透明度、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同步性”,《金融研究》第12期。
13.王亚平、杨云红、毛小元,2007;“递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习惯形成和资产定价”,《金融学季刊》,3(2),1-16。
14.吴联生、王亚平,2007:“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经济研究》第8期。
15.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现金流量在多大程度上被管理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金融研究》第3期。
16.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会计研究》第2期。
17.魏聃、王亚平,2007;“可转换债券折价之谜的初步解释,”《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
18.杨俊、龚六堂、王亚平,2006;“国有股权型社会保障研究,”《经济研究》,第3期。
19.王亚平、杨云红、毛小元,2006;“上市公司选择股票增发的时间吗?”《金融研究》,第12期。
20.谭松涛、王亚平,2006;“股民过度交易了么?”《经济研究》,第10期。
21.白云霞、王亚平、吴联生,2005:“业绩低于阈值公司的盈余管理”,《管理世界》第5期。
22.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2005:“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经济研究》第12期。
23.杨云红、王亚平、周春生,2005;“非对称信息证券市场中公司的最优股票增发策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杂志》,第6期。
24.周春生、杨云红、王亚平,2005;“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型的价格操纵研究,”《经济研究》,第10期。
25.吴联生、王亚平,2003:“有效会计监管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第6期。


►教授课程
金融计量经济学I
金融计量经济学II
管理经济学
固定收益证券

国家发展研究院
   
姓名:王一鸣
  姓名:冯晴

  王亚平
  系别:金融学系
  职称:副教授
  办公电话:86-10-62754805
  Email:ywang@gsm.pku.edu.cn
  王亚平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在此之前,他曾在江西省九江市计划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和ABN AMRO Bank(Chicago)工作。王亚平教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后在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他在杜克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目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于资产定价、最优投资策略和计量经济学应用,他教授的课程有高级金融理论、高级金融理论专题和高级微观经济学
  研究领域
  资产定价
  最优投资策略
  计量经济学应用
  教育背景
  1998 杜克大学 经济博士
  1992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硕士
  198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科学学士
  职业经历
  2001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1998—2001
  ABN AMRO Bank (Chicago)
  1992 –1993
  国家发改委
  1987 –1989
  江西九江市计划委员会
  1. Shaw Chen, Bing-Xuan Lin, Yaping Wang, and Liansheng Wu, 2010,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ime-Series and Multi-threshold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 671–685.
  2. Wang, Y., L. Wu, Y. Yang, 2009, Does the stock market affect firm investment in China? A price informativenes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3(1): 53-62.
  3. Yin, H., Y. Wang, L. Qi, 2009, Shape-Preserving Interpolation and Smoothing for Options Market Implied Volatility,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ol. 142, no1, pp. 243-266.
  4. Zhou, F., L. Gong , Y. Wang, 2008, Mean Reversion and Consumption Smoothing: A Comment, Annu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9-2, 397–399.
  5. Wang, Y., S. K. Chen, B. Lin, L. Wu, 2008,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40(24): 3213-3225.
  6. Wu, L., Y. Wang, B. Lin, C. Li, S. K. Chen, 2007, Local tax rebates, corporate tax burdens, and firm migr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6(5): 555-583.
  7. Wang, Y., H. Yin, L. Qi, 2004, No Arbitrage Option Price Function and Its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ol. 120, pp. 627-649
  8. 张敏、吴联生、王亚平,2010:“国有股权、公司业绩与投资行为*”,《金融研究》第12期。
  9. 刘慧龙、张敏、王亚平、吴联生,2010:“政治关联、薪酬激励与员工配置效率”,《经济研究》第9期
  10. 谭松涛、王亚平、刘佳,2010,“渐进信息流与换手率的周末效应”,《管理世界》第8期。
  11. 吴联生、林景艺、王亚平,2010:“薪酬外部公平性、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管理世界》第3期。
  12. 王亚平、刘慧龙、吴联生,2009:“信息透明度、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同步性”,《金融研究》第12期。
  13. 王亚平、杨云红、毛小元,2007;“递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习惯形成和资产定价”,《金融学季刊》,3(2),1-16。
  14. 吴联生、王亚平,2007:“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经济研究》第8期。
  15.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现金流量在多大程度上被管理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金融研究》第3期。
  16.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会计研究》第2期。
  17. 魏聃、王亚平,2007;“可转换债券折价之谜的初步解释,”《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
  18. 杨俊、龚六堂、王亚平,2006;“国有股权型社会保障研究,”《经济研究》,第3期。
  19. 王亚平、杨云红、毛小元,2006;“上市公司选择股票增发的时间吗?”《金融研究》,第12期。
  20. 谭松涛、王亚平,2006;“股民过度交易了么?”《经济研究》,第10期。
  21. 白云霞、王亚平、吴联生,2005:“业绩低于阈值公司的盈余管理”,《管理世界》第5期。
  22. 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2005:“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经济研究》第12期。
  23. 杨云红、王亚平、周春生,2005;“非对称信息证券市场中公司的最优股票增发策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杂志》,第6期。
  24. 周春生、杨云红、王亚平,2005;“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型的价格操纵研究,”《经济研究》,第10期。
  25. 吴联生、王亚平,2003:“有效会计监管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第6期。
  教授课程
  金融计量经济学I
  金融计量经济学II
  管理经济学
  固定收益证券

  姓名:吕随启   姓名:谢世清

  杨云红
  系别:金融学系
  职称:教授
  办公电话:86-10-62759182
  Email:yhyang@gsm.pku.edu.cn
  杨云红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云红教授的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应用数学系,他后来在武汉大学获得概率与统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资产定价、投资分析和风险管理,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他的著作有《金融经济学》,《高级金融理论》。杨云红教授参与过多项共同基金数量化投资的策略咨询,以及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务研究。他在光华管理学院长期为MBA和MPAcc开设“证券投资学”,并率先开设了“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 ,授课对象包括硕士生、博士生、MBA和MPAcc。他现担任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经济研究》、 《金融研究》、《金融学季刊》等杂志审稿人。杨云红教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家交易所合作研究项目。他曾先后获北京大学安泰奖教金、北京大学宝钢奖教金和中国工商银行经济学优秀学者奖。
  研究领域
  资产定价
  投资分析
  风险管理
  教育背景
  1998 武汉大学 概率与统计博士
  1995 武汉大学 概率与统计硕士
  1993 吉林大学 应用数学学士
  职业经历
  2011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2008-2009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2000-201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
  1998-2000
  武汉大学经济科学高级研究中心,讲师,副教授
  发表英文论文:
  Testing the Diagonality  of a Large Covariance Matrix in a Regression Set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forthcoming. (with Lan Wei, Luo Ronghua,Tsai  chih-ling and Wang; Hanson )
  Bank capital, Interbank contagion, and Bailout Polic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3, 37,2765-2778 . (with Tian Suhua and Zhang Gaiyan)
  Informed futures trading and price discovery: Evidence from Taiwan futures and stock markets, Asia-Paciifc Financial Markets,  2013, 20, 219-242. (with Lee Yi-Tsung  and Wu Wei-Shao)
  Stochastic growth with social-status concern: The existence of a unique stabl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2010, 46(4): 505-518. (with Gong Liutang, Zhao Xiaojun, Zou Hengfu)
  Does the stock market affect firm investment in China ?—A price informativenes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9, 33(1): 53-62. (with Wang Yaping, Wu Liansheng)
  Existence of optimal consumption and portfolio rules with portfolio constraints and stochastic income, durability and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2000, 33:135-153.
  Martingale and relaxation-projection methods for utility maximization with portfolio constraints and stochastic income,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0 , 1:117-146.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on-expected utility and asset pricing,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1999, 19(4):409-416.
  An intertempor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asset prices with labor input,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1998, 3(2):129-134.
  发表中文论文:
  信息披露、披露监管与资本成本, 金融学季刊,2013,7(1),1-25. (与李宏泰合作)
  资本充足率、惩罚承诺与恐慌性逃债,经济研究, 2012,106-118.(与陈文、龚六堂合作)
  中国股市的系统流动性——来自拓展的FDR法的证据,金融研究,2012,11,179-191。(与张玉龙、李怡宗合作)
  基金的主动性管理提升了业绩吗?,金融研究,2011,10,127-139。(与罗荣华、兰伟合作)
  企业信誉与企业债权融资工具选择,金融学季刊,2011,6(1),77-98。(与陈文合作)
  配股对股票长期收益的影响:基于改进三因子模型的研究,金融研究,2008,5,114-129。(与毛小元,陈梦根合作)
  交叉上市证券的价格差异,金融学季刊,2008,4(1),54-90。(与杨娉、徐信忠合作)
  交叉上市股票价格差异的横截面分析,管理世界,2007,9,107-116。(与杨娉、徐信忠合作)
  递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习惯形成和资产定价,金融学季刊,2007,3(2),1-16。(与王亚平、毛小元合作)
  上市公司选择股票增发的时间吗?——中国市场股权融资之谜的一种解释,金融研究,2006,12,103-115。(与王亚平、毛小元合作)
  资产定价理论,管理世界,2006,3,156-168。
  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型的价格操纵研究,经济研究,2005,10:70-78。(与王亚平、周春生合作)
  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5,10:23-31。(与徐信忠、朱彤合作)
  非对称信息证券市场中公司的最优股票增发策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6):101-115。(与王亚平、周春生合作)
  非有效证券市场中公司的最优股权再融资策略,管理世界,2005,3:23-28。(与周春生合作)
  中国股市的理性泡沫,经济研究,2002,7:33-40.(与周春生合作)
  社会地位、非期望效用函数、资产定价和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1,10:46-51. (与邹恒甫合作)
  国际贸易中的对策论模型,经济数学,1997,14(2):92-97.
  具有财政赤字的OLG 竞争商业周期,经济数学,1996 , 13(2):72-78.
  出版著作:
  《金融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高级金融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会议论文:
  Decreasing relative risk aversion, habit formation and asset returns(with Wang Yaping),17th Australasian Finance and Banking Conference , 2004, Sydney.
  Social status, risk premium, and the volatility of consumption and wealth (with Zou Hengfu), Global Finance Conference, 2002, Beijing
    教授课程
  1.证券投资学
  2.金融衍生品及其定价理论
  3.资产定价

       来者如临高山,往者如观逝水.——许韬·Tow·光华前辈·题记
  把Tow哥这句话作为题记献给大家,是希望所有的后来人都能有幸翻越这座高山而如愿以偿.光华是一种信仰,希望大家都能够坚持,在这里我把我的桌面的话送给大家.无论多么没有胜算的游戏,一旦开始,就应该全力以赴.
  GSM的研究生网站里有一句话,同学同道,终生相习.这也算是所有光华人的传统吧.我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尽量少点感性的东西,多一点干货.希望大家能够在其中有所收获.也祝福所有的后来人能够如愿以偿.
  还是简单来段自我介绍,本人LingleCai,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所深藏功与名的211+985.自称工科万年老二的学校,在这里自豪的说春晚上那段机器人表演就是本人所在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杰作,我感到异常的骄傲.初试第三名,总分432,政治77(客观49+主观28),英语72(阅读+新题型扣六分),数学150,专业课133(估计68+65的水平,微观+统计).最近还算比较闲,直接留言即可,我上线的时候会把问题写在更新的经验贴里.
  这篇文章里我还是用QA的方式来写吧.如果XDXM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请在文章下面留言,我可以继续添加.
  【Q】金融学的考研,光华的难度处于什么水平?
  【A】这个问题我只想谈论11点.
  当然,你们要知道二进制数是什么.(好冷...)
  1.从金融的第一梯队(光华/汇丰/五道口)来说,相比之前的五道口,光华更加注重数理,微观和计量都是算术题~光华的专业课和汇丰难度相当.
  10.光华对公共课的成绩要求很高,相当的高.一个小小的例子,今年的公共课前30名的均分是292,这是北大四大院独树一帜的No.1,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成绩不是很难拿到,但是再举个例子,我政治选择题49分,只错了一个单选,字迹非常好,因为学过书法.可是总分只有77,这是一个鲜明无比的例子告诉大家北京的公共课,拿分是多么的不容易....77分的成绩在光华复试里排名第三.所以其实再逆推一下,295分的公共课可以是145+75+75达到,那么必须保证数学最多错一个选择,政治最多错两个多选,英语的话,我今年72分,无权发言.
  11.综上,考光华需要对自己的专业课成绩有信心的前提下,公共课尽其所能的发挥到极致.
  【QFromKn0cKer】本科期间的基础如何,光华是否看重出身和背景.
  【A】首先是本科的基础,相当的差,简直就是一个纯屌丝的逆袭.加权平均学分绩能过65就算烧高香了.复试的时候,老师拿到了我的成绩单,轻描淡写的扫了两眼之后放下了.这也直接导致我之前准备的类似于"知耻而后勇"的话毫无用武之地,也导致了我后来等待结果时候的忐忑和不安.不过言而总之,成绩不是大问题.本人出身还算可以,哈工大是一个可以毫无保留的吹牛逼的低调的学校.第一批985吧,从复试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985.这一点,我不想打击太多211的孩纸们,不过确实比例比较小,我不敢说光华对出身是否挑剔.
  其次,我本科期间由于成绩太差,不被允许修第二学位....对于经济学和金融学仅停留在兴趣爱好上面,没有看过教材或者讲义之类的书,零零落落看过一些闲书比如郎咸平说之类.所以专业基础也非常不扎实,可以说等于零.所以准备跨考GSM的童鞋们,基础不是大问题.
  【QFromKn0cKer】考研之前是否受到考该专业该学校的过来人的指点.
  【A】这个问题就很难说了,倒是接触过一些学长,他们告诉我千万不要考道口,这也是最后我二选一时候一个重要的判断来源.至于光华的学长,没有经历过直接的指点,只是看经验贴的时候有所收获,也希望看这篇文章的XDXM们能够有所收获吧.所以整个备战的过程中不会的问题基本都是自己解决,去光华听了一周的课,后来该死的保安不让我进去了.等我开学后一定要拿着学生证去得瑟一下以示愤恨.光华这一点很让我不理解的是,外校学生如果通过正规渠道去听课需要交钱而且每学期限制两门....有点不符合北大的风格了吧~
  【Q】Lingle的复习计划和总体方法.
  【A】这个问题我要说几个事情.
  1.定时没有定量好.我的所有的复习计划,都是按照定量来的,比如每天25页全书左右,按照全书内容的编排而有所变化,或者每天4篇英语阅读,某天学一章一节政治红宝书.定量永远比定时好,所谓定时,是指每天8:00-10:00学政治,10:00-12:00学数学等等.这是不科学的方法.原因如下,第一,定时会出现道德风险的情况,自己会有懒惰心理,认为我中间打个盹也无妨,总之时针是转了两圈儿的;第二,定时会出现掌控不好进度的情况,比如你说每天四个小时的数学多久能学完全书?不一定,但是每天30页,20天是稳稳完事了.第三,定时会出现计划无弹性的情况,安排计划的时候不会每天都搞得不一样,那如果定时的话就感觉每天都在这时候学政治,好无聊啊.如果突然有点事情,那一天可能就没学政治的机会了,因为"时间"错过去了...
  2.如何定量进行安排计划.八字方针,稳中求狠,量力而行.这个从何说起,每天的量的制定要尽量稳中求狠,20页全书可以做完吧,OK没问题,吃饭之前八分钟的时间拿来做一篇英语阅读可以吧,OK没问题,那吃饭完了做一篇阅读在睡午觉可以吧,OK没问题,那晚上吃饭之前读五页政治红宝书可以吧,OK没问题,那下午看一章专业课可以吧,OK没问题....这么多没问题的情况下你就会发现,你能做的远比你觉得你能做的多得多(好吧,逻辑就是这么神奇),那这样每天的计划基本就出来了,第二个量力而为,一定不要出现浮夸风,大跃进,量力而行.注意弹性和松紧程度.这一点大家自己去体会,如果有机会,我可以把我的计划表发上来给大家参考.那么如果这么做的话,基本上一个人可以每天做如下事情:起步阶段,每天20-30页数学全书,一章范里安的教材+习题册+钟根元的习题册,四篇英语阅读,1/3章政治红宝书,然后可选任务是一小时的Towords.com拓词等等.
  3.如何保持计划的弹性.经常听XDXM们讲计划的执行如何如何难,这里Lingle就要说一下我的计划是如何执行的了,虽然也经常完不成==.首先,八天一个轮回,前七天是ManythingDay,最后一天是SomethingDay,前七天是定量学习,第八天是补足任务进度.这样,第八天的时间就可以使得计划有弹性了.如果前面有事不想学或者想玩,没关系,第八天搞定他们,如果前七天学的OK,那第八天就是你随便玩的时间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其次,定量学习要有必做任务和可选任务,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列,必做任务是每天四科都要照顾到的那几样.可选任务就是不适合定量这种,比如拓词网站,可以学一个小时单词.再比如读外国杂志的文章,可以读几篇什么的,再比如,我买了全书,同时我买了一本不知道什么机构的破习题册,平常我不做,列到可选任务里,这样有的时候我就可以做一做,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习题量.
  4.为计划找到一个执行他的理由.我的每一个计划都有一个代号,比如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有一个阶段非常紧张,我写了一个CodeImmortalPhenix的计划,就是告诉自己,如果这份计划执行了下去,我就是不死的凤凰,浴火重生.当然了,适当给自己找点装13的理由还是挺重要的.
  5.计划要尊重记忆曲线.很多人说我全书看了几遍,可以还是记不住.这太正常了,因为假设全书有10章,我学习的顺序是1-2-3-4-1/2-5-6-7-3/4/-5/6-8-9-1/2/3/4-10-5/6/7/8-9/10这是一套连招,螺旋式的推进,保证要有回忆以前知识的过程.而有些人的计划是1234567891012345678910这肯定没有我的效果好.放心,这就叫记忆曲线.
  总结起来就是以上五点.这五点算是其他经验贴比较少提到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姓名:施建淮

  单忠东
  系别:金融学系
  职称:教授
  办公电话:86-10-62757292
  Email:jshan@gsm.pku.edu.cn
  单忠东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后又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他又获得澳大利亚发展经济学硕士和澳大利亚麦卡利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学博士学位。
  他曾在中国财政部工作,担任过麦卡利大学讲师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应用经济系高级讲师, 现在他任维多利亚大学商学与法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终身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终身教授。
  他多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如World Economy,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Theor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上发表论文。
  他现在的研究领域为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授的课程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
  研究领域
  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教育背景
  1992 澳大利亚麦卡利大学 国际贸易与金融学博士
  198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发展经济学硕士
  1985 北京大学 经济硕士
  1982 北京大学 经济学士
  职业经历
  2001-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终身教授
  1994-2001
  维多利亚大学商学与法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终身职)
  1992-1994
  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应用经济系高级讲师
  1992
  麦卡力大学讲师
  1985-1986
  中国财政部
 

  曹凤岐
  姓名:施建淮



刘俏
系别:金融学系
职称:教授
办公电话:86-10-62767993
Email:qiao_liu@gsm.pku.edu.cn


►个人简介
刘俏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和EMBA中心主任。他于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2014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俏也兼任深圳证劵交易所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证监会、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民生银行、及深交所博士后站指导导师。刘俏主要教授公司金融,收购与兼并,和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他在公司金融,实证资产定价、实际期权、市场微观结构和中国经济研究等方面拥有众多著述,并且由《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管理科学》 (Management Science),《会计研究期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金融和数量分析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经济学期刊》(Economic Journal),《企业金融》(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经济探究》(Economic Inquiry), 《比较经济学期刊》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会计,审计和金融学期刊》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金融分析师期刊》(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经济学通信》(Economics Letter),《亚太商业评论》(Asia-Pacific Business Review)等国际著名金融与经济杂志出版。他与他人合作编撰一本关于亚洲债券市场的书 Asia’s Debt Markets: 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于2006年由国际著名出版商 - New York: Springer- 出版。他的另一本专著《Finance in Asia:Institutions, Regulation and Policy》(与Paul Lejot和Douglas Arner)于2013年4月由著名出版商Routledge出版。他和Paul Lejot及Douglas Arner联合主编的文献合集《Finance in Asia: A Critical Concept》也于2013年10月由Routledge出版。
刘俏也用中文写作,他的中文文章发表在《经济研究》, 《经济学季刊》, 《经济学报》和《中国金融学》等国内著名杂志。除学术研究外,刘俏也为《21世纪经济报道》, 《新财富》、《董事会》、和《读书》等国内著名报刊杂志撰稿。刘俏曾多次被邀在CNBC、CCTC、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媒体讨论中国金融及经济问题。 他的学术观点 被《经济学人》,《金融时报》,《香港商报》,《首席财务官》, 《华尔街日报》,《苏格兰人》, 《时代周刊》、《人民日报》、《中国证劵报》等广泛采用。 2011年3月《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竹林资本主义》(Bamboo Capitalism)大量引用刘俏和Alan Siu对中国企业投资资本收益率分布的研究成果。 该文作者Tom Eaton因该文获得2011年国际巴斯夏新闻奖。刘俏的新书《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于2014年3月出版,名列当月新闻出版总局畅销书排行榜经管类第一名。
刘俏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应用数学学士学位,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获得国际金融硕士学位,并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博士学位。在2001年12月到2003年7月间,刘博士曾任职于麦肯锡公司。期间,他负责麦肯锡在亚洲企业金融方面的研究和知识领域,并为大型亚洲公司和跨国公司提供服务.加入光华前,刘俏任教于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他曾多次获本科生和研究生优秀教学奖,并获港大终身教职。


►研究领域
公司金融
实证资产定价模型
金融市场与监管
中国经济


►教育背景
200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经济  博士
1994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国际金融  硕士
1991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数学  学士


►职业经历
2011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教授
2003--2010
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助理教授, 副教授(终身职)
2001--2003
麦肯锡公司亚太公司金融与战略咨询中心 咨询顾问
2000—2001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 助理教授
1994
北京华夏证劵有限公司发行部 业务经理


►研究成果
英文书籍
“Finance in Asia: institutions, regulation, and policy” (joint with Douglas Arner and Paul Lejot),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arch 2013.
"Finance in Asia: A Critical Concept" (co-edit with Paul Lejot and Douglas Arner), Routledge, October 2013.
“Asia’s debt capital markets: 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co-edit with Paul Lejot, Douglas Arner, and Jae-Ha Park), New York: Springer 2006.
已发表(包括正在印刷和已被接受)英文论文
"Sovereign funds,” The Encyclopedia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Elsevier, 2012.
"Capitalizing China: Comment on “Assessing China’s Top-Down Securities Markets”, 2012, NBER book edited by Joseph Fan and Randall Morck“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nancing decisions: evidence from the U.S. Patent data” (with Keith K.P. Wong), 2011, Management Science.
“Institution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an investment-implied return on capital in China” (with Alan Siu), 2011,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has been quoted and discussed by the atricles "Bamboo Capitalism" and "Let Millions Flowers Bloom" in The Economist.
“Predict stock market returns with aggregate discretionary accruals” (with Qiang Kang and Rong Qi),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 48(4), 815-858. Featured and summarized in The CFA Digest, 2010, Vol. 40, No. 4 (by Georgeann Portokalis).
“Information-based stock trading,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with Qiang Kang),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56(4), 682-698.
“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a structural assessment” (with Qiang Kang and Rong Qi),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96 (2), 291-305.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with Hongbin Cai),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9, 119 (April), 764-795.
“Market timing strategy with aggregate accruals” (joint with Qiang Kang and Rong Qi). Journal of Asset Management, 2009, 10 (3), 170-180. Featured and summarized in The CFA Digest, 2010, Vol. 40, No. 1: 118-120 (by Victoria Rati).
“Stock market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executive incentives” (joint with Qiang Kang),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8. 14, 484-498.
“Stock trading and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with Rong Qi), Economics Letters, 2008, 98(1): 35 – 40.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 a tunneling perspective,” (with Joe Lu),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7, 13: 881 – 906。
“Do we accept accruals profits at our peril?” (with Rong Qi) 2006,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Volume 62 (4): 62-75.
“How good is good news? Technology depth, book-to-market ratio, and innovative events,” 2006,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Vol. 21(3), 293-321.
“Missing links: regional reforms for Asian debt capital markets” (with Paul Lejot and Douglas Arner),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2006, 12(3):309-332.
“High stakes in high technology: high-tech market values as options” (with Michael R. Darby and Lynne Zucker), Economic Inquiry, lead article, 2004, Vol. 42(3): 351-369.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current practices, economic effects,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2006, 52(2), 415-453.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ations in China” (with Chong-En Bai, Joe Lu, Frank Song, Junxi Zhang), 2004,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lead article, 32(4):599-616. A condensed and non-academic version was published at Beyond Transition: The Newsletter about Reforming Economies, Vol. 15, No. 1, 2004, a quarterly publication by World Bank.
“The parent companies puzzle? when is the whole worth less than one of the parts?” (with Bradford Cornell),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lead article, 2001, 341-366. Featured and summarized in The CFA Digest, 2002, Vol. 32, No. 2: 22-23.
已发表(包括正在印刷和已被接受)英文书籍章节.
“Asia's debt capital markets – Contemporary markets for Asian debt capital market instruments” (with Paul Lejot, Douglas Arner), in “Asia’s debt capital markets: 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co-ed by Paul Lejot, Douglas Arner, Qiao Liu, and Jae-Ha Park), Springer 2006.
“Making Markets: Policy concerns and the value of regional markets” (with Paul Lejot, Douglas Arner) in “Asia’s debt capital markets: 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co-ed by Paul Lejot, Douglas Arner, Qiao Liu, and Jae-Ha Park), Springer 2006.
“Asia's debt capital markets – Introduction” (with Paul Lejot, Douglas Arner, and Jae-Ha Park), in “Asia’s debt capital markets: 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co-ed by Paul Lejot, Douglas Arner, Qiao Liu, and Jae-Ha Park), Springer 2006.
“Property rights, collateral and credit rights in east Asia” (with Douglas Arner, Charles Booth, Berry Hsu, Paul Lejot, and Frederik Pretorius), in "East Asian Finance: the road to robust markets" (edited by Swati R. Ghosh).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6.
已发表(包括正在印刷和已被接受)中文书籍或论文
“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2011年《财富》中文版12月
“竞争会加剧公司隐瞒利润吗?-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与蔡洪滨和肖耿合作) 2006, 经济学报, 2:15-45.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 2005年第2期,81-91页。(与白重恩,陆洲,宋敏和张俊喜合作)。
“公司资源的隧道效应”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2期,437-456页。(与陆洲合作)。
“信息,现金流和企业投资”中国金融学,2006年6月期,73-98页。(与戚戎合作)。
“市场非有效性与行为金融” 2002年,见田国强主编《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商务印书馆。
“市场是有效的吗?” 读书, 2001年第11期。
《董事会》杂志,2011-2012共24篇专栏文章
已完成/投稿的工作论文
"Two Accrual Anomalies" (with Qiang Kang and Rong Qi), Revise and resubmit a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3.
“The real effect of S&P 500 additions: evidence from corporate investment” (with Yong Wei and Qiang Kang), October 2013.
“The evolution and consequence of Chinese pyramids” (with Ying Zheng and Yuande Zhu), December 2010.
“How do regulations affect corporate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state anti-takeover laws” (with Qiang Kang), June 2010.
“Two Accrual Anomalies” (with Qiang Kang and Rong Qi), August 2009.
“Credit rating changes and CEO incentives” (with Qiang Kang), 2009, working paper. Submitted.
“The value of corporate control: propping and tunneling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Chong-En Bai, Frank Song), 2009. Submitted.
“Information production, cash flow,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with Rong Qi). This version: July 2007. Under review. This paper has been presented at the 2003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in Washington DC.


►教授课程
1. 公司金融
2. 亚洲金融市场
3. 公司金融案例分析
4. 国际金融
5. 收购与兼并
6. 高级金融管理
7. 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证分析

  姓名:何小锋   姓名:冯科   姓名:崔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老师王亚平介绍:
系别:金融学系
职称:副教授
办公电话:86-10-62754805
Email:ywang@gsm.pku.edu.cn
►个人简介
王亚平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在此之前,他曾在江西省九江市计划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和ABN AMRO Bank(Chicago)工作。王亚平教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后在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他在杜克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目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于资产定价、最优投资策略和计量经济学应用,他教授的课程有高级金融理论、高级金融理论专题和高级微观经济学
►研究领域
资产定价
最优投资策略
计量经济学应用
►教育背景
1998  杜克大学  经济  博士
1992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  硕士
198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科学  学士
►职业经历
2001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1998—2001
ABN AMRO Bank(Chicago)
1992–1993
国家发改委
1987–1989
江西九江市计划委员会
►研究成果
1. Shaw Chen, Bing-Xuan Lin, Yaping Wang, and Liansheng Wu, 2010,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ime-Series and Multi-threshold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 671–685.
2. Wang, Y., L. Wu, Y. Yang, 2009, Does the stock market affect firm investment in China? A price informativenes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3(1): 53-62.
3. Yin, H., Y. Wang, L. Qi, 2009, Shape-Preserving Interpolation and Smoothing for Options Market Implied Volatility,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ol. 142, no1, pp. 243-266.
4. Zhou, F., L. Gong , Y. Wang, 2008, Mean Reversion and Consumption Smoothing: A Comment, Annu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9-2, 397–399.
5. Wang, Y., S. K. Chen, B. Lin, L. Wu, 2008,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40(24): 3213-3225.
6. Wu, L., Y. Wang, B. Lin, C. Li, S. K. Chen, 2007, Local tax rebates, corporate tax burdens, and firm migr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6(5): 555-583.
7. Wang, Y., H. Yin, L. Qi, 2004, No Arbitrage Option Price Function and Its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ol. 120, pp. 627-649
8.张敏、吴联生、王亚平,2010:“国有股权、公司业绩与投资行为*”,《金融研究》第12期。
9.刘慧龙、张敏、王亚平、吴联生,2010:“政治关联、薪酬激励与员工配置效率”,《经济研究》第9期
10.谭松涛、王亚平、刘佳,2010,“渐进信息流与换手率的周末效应”,《管理世界》第8期。
11.吴联生、林景艺、王亚平,2010:“薪酬外部公平性、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管理世界》第3期。
12.王亚平、刘慧龙、吴联生,2009:“信息透明度、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同步性”,《金融研究》第12期。
13.王亚平、杨云红、毛小元,2007;“递减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习惯形成和资产定价”,《金融学季刊》,3(2),1-16。
14.吴联生、王亚平,2007:“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经济研究》第8期。
15.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现金流量在多大程度上被管理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金融研究》第3期。
16.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会计研究》第2期。
17.魏聃、王亚平,2007;“可转换债券折价之谜的初步解释,”《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
18.杨俊、龚六堂、王亚平,2006;“国有股权型社会保障研究,”《经济研究》,第3期。
19.王亚平、杨云红、毛小元,2006;“上市公司选择股票增发的时间吗?”《金融研究》,第12期。
20.谭松涛、王亚平,2006;“股民过度交易了么?”《经济研究》,第10期。
21.白云霞、王亚平、吴联生,2005:“业绩低于阈值公司的盈余管理”,《管理世界》第5期。
22.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2005:“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经济研究》第12期。
23.杨云红、王亚平、周春生,2005;“非对称信息证券市场中公司的最优股票增发策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杂志》,第6期。
24.周春生、杨云红、王亚平,2005;“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型的价格操纵研究,”《经济研究》,第10期。
25.吴联生、王亚平,2003:“有效会计监管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第6期。
►教授课程
金融计量经济学I
金融计量经济学II
管理经济学
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名称:金融学     专业代码:020204     门类/类别:经济学     学科/类别:应用经济学

开设专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南开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沈阳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州大学 厦门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工商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商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海南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西安财经学院 兰州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专业解析:

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金融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各领域货币与资本运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兼具很强的理论性与实务性、微观与宏观、国别性与全球性特点的综合性学科。它对各国和全球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全局有着重大影响。本学科是在原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和保险学基础上调整形成的。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先进金融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我国金融新兴学科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在各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前景广阔。

在本科金融专业下设有金融理论教研室和应用金融教研室,拥有一批从事金融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师资,并且在相关学科,如会计学、企业管理设有硕士点,在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等本科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从而为相关课程的开设和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从事金融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共有19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2人,其余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有3位教师有从事金融工作的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3位教师担任过相关专业与金融有关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具有较好的硕士生培养经验。近年来,金融专业教师发表了百余篇科研论文。


  培养目标:
本学科之旨在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金融学原理和较系统的金融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金融经济问题观察分析能力、货币政策实施能力和从事金融具体工作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具体工作和中高层次的金融管理实务工作。

  研究方向:
  金融专业硕士学位下设两个研究方向:
  1、 公司金融
  2、 金融市场与金融管理 

  

此专业大学排名:

0202 应用经济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6 所,本次参评5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3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A+
4 100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5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 A
6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A
7 10384 厦门大学 A
8 10003 清华大学 A-
9 10055 南开大学 A-
10 10246 复旦大学 A-
11 10421 江西财经大学 A-
12 10422 山东大学 A-
13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14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A-
15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6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7 1003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B+
18 10070 天津财经大学 B+
19 10140 辽宁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84 南京大学 B+
22 10286 东南大学 B+
23 10335 浙江大学 B+
24 10353 浙江工商大学 B+
25 10456 山东财经大学 B+
26 10486 武汉大学 B+
27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28 10532 湖南大学 B+
29 10558 中山大学 B+
30 10559 暨南大学 B+
31 11482 浙江财经大学 B+
32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33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B
34 10125 山西财经大学 B
35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36 10247 同济大学 B
37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38 1027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B
39 10280 上海大学 B
40 10327 南京财经大学 B
41 10357 安徽大学 B
42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4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44 10593 广西大学 B
45 10611 重庆大学 B
46 10689 云南财经大学 B
47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48 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 B-
49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50 10285 苏州大学 B-
51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52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53 10378 安徽财经大学 B-
54 10385 华侨大学 B-
55 10475 河南大学 B-
56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57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58 10610 四川大学 B-
59 10730 兰州大学 B-
60 11799 重庆工商大学 B-
61 1184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B-
62 90026 军事经济学院 B-
63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C+
64 10207 吉林财经大学 C+
65 10403 南昌大学 C+
66 10427 济南大学 C+
67 10459 郑州大学 C+
68 1048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C+
6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C+
70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71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C+
72 10592 广东财经大学 C+
73 10697 西北大学 C+
74 10766 新疆财经大学 C+
75 11560 西安财经学院 C+
76 11646 宁波大学 C+
77 11832 河北经贸大学 C+
78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C
79 10075 河北大学 C
80 10126 内蒙古大学 C
81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82 10276 华东政法大学 C
83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84 10295 江南大学 C
85 10299 江苏大学 C
86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87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88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C
89 10589 海南大学 C
90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C
91 10656 西南民族大学 C
92 10671 贵州财经大学 C
93 10673 云南大学 C
94 10741 兰州财经大学 C
95 11287 南京审计大学 C
96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C
97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C-
98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C-
99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100 10069 天津商业大学 C-
101 10139 内蒙古财经大学 C-
102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3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C-
104 10657 贵州大学 C-
105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106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C-
107 10759 石河子大学 C-
108 11664 西安邮电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202 应用经济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6 所,本次参评5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3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A+
4 100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5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 A
6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A
7 10384 厦门大学 A
8 10003 清华大学 A-
9 10055 南开大学 A-
10 10246 复旦大学 A-
11 10421 江西财经大学 A-
12 10422 山东大学 A-
13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14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A-
15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6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7 1003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B+
18 10070 天津财经大学 B+
19 10140 辽宁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84 南京大学 B+
22 10286 东南大学 B+
23 10335 浙江大学 B+
24 10353 浙江工商大学 B+
25 10456 山东财经大学 B+
26 10486 武汉大学 B+
27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28 10532 湖南大学 B+
29 10558 中山大学 B+
30 10559 暨南大学 B+
31 11482 浙江财经大学 B+
32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33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B
34 10125 山西财经大学 B
35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36 10247 同济大学 B
37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38 1027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B
39 10280 上海大学 B
40 10327 南京财经大学 B
41 10357 安徽大学 B
42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4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44 10593 广西大学 B
45 10611 重庆大学 B
46 10689 云南财经大学 B
47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48 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 B-
49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50 10285 苏州大学 B-
51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52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53 10378 安徽财经大学 B-
54 10385 华侨大学 B-
55 10475 河南大学 B-
56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57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58 10610 四川大学 B-
59 10730 兰州大学 B-
60 11799 重庆工商大学 B-
61 1184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B-
62 90026 军事经济学院 B-
63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C+
64 10207 吉林财经大学 C+
65 10403 南昌大学 C+
66 10427 济南大学 C+
67 10459 郑州大学 C+
68 1048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C+
6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C+
70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71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C+
72 10592 广东财经大学 C+
73 10697 西北大学 C+
74 10766 新疆财经大学 C+
75 11560 西安财经学院 C+
76 11646 宁波大学 C+
77 11832 河北经贸大学 C+
78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C
79 10075 河北大学 C
80 10126 内蒙古大学 C
81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82 10276 华东政法大学 C
83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84 10295 江南大学 C
85 10299 江苏大学 C
86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87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88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C
89 10589 海南大学 C
90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C
91 10656 西南民族大学 C
92 10671 贵州财经大学 C
93 10673 云南大学 C
94 10741 兰州财经大学 C
95 11287 南京审计大学 C
96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C
97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C-
98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C-
99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100 10069 天津商业大学 C-
101 10139 内蒙古财经大学 C-
102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3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C-
104 10657 贵州大学 C-
105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106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C-
107 10759 石河子大学 C-
108 11664 西安邮电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金融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中国人民大学 A+ 8 中山大学 A 15 上海交通大学 A
2 北京大学 A+ 9 厦门大学 A 16 东北财经大学 A
3 西南财经大学 A+ 10 暨南大学 A 17 南京大学 A
4 南开大学 A+ 11 湖南大学 A 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5 复旦大学 A+ 1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19 清华大学 A
6 上海财经大学 A 13 武汉大学 A 20 同济大学 A
7 中央财经大学 A 14 西安交通大学 A      
 
B+等(30个):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西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学院、广东商学院、河南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西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大学
 
 
B等(30个):宁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深圳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兰州商学院、郑州大学、安徽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北大学
 
 
C等(20个):名单略
    2015-2016年金融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中国人民大学 5★ 181
2 西南财经大学 5★ 181
3 中央财经大学 5★ 181
4 南开大学 5★ 181
5 厦门大学 5★ 181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 181
7 复旦大学 5★ 181
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5★ 181
9 上海财经大学 5★ 181
10 武汉大学 4★ 181
11 东北财经大学 4★ 181
12 暨南大学 4★ 181
13 北京大学 4★ 181
14 天津财经大学 4★ 181
15 吉林大学 4★ 181
16 中山大学 4★ 181
17 辽宁大学 4★ 181
18 上海交通大学 4★ 181
19 浙江工商大学 4★ 181
20 西安交通大学 4★ 181
 

金融学专业考研科目:
政治 英语 数学或者专业课。这个看各个学校决议金融学专业课的初试考的比例多,就掌权势巨子性最高的金融联考来说就要考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有的学校还要考据券投资学以及保险学,但一般大部分数照旧考前三项加考据券以及保险的学校比例少!专业课方面详细科目还要看考什么学校详细而定。必考科目政治,英语,数学,另外从2011年起开始取消金融联考,开始各学校单独命题,得看你具体报考什么学校才知道金融的专业课考什么。
 
金融学考研参考书:
金融学分为专业硕士和科学硕士,科学硕士的参考书较多,西方经济学参考书与往年一样,即:
1.《微观经济学》(第六版) (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范家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部分为: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黄燕君、何嗣江:《新编国际金融》(第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戴志敏:《证券投资学--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专业硕士只需看第一本即可,但是西方经济学一样。
金融学不考国际经济学。
 
金融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北京大学考研分数线、北京大学报录比、北京大学考研群、北京大学学姐微信、北京大学考研真题、北京大学专业目录、北京大学排名、北京大学保研、北京大学公众号、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北京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北京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北京大学金融学考研 推荐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北京大学考研网由北京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北京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北京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