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招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上海外国语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招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于1984年设立对外汉语专业,为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1994年,学校在对外汉语系和外国留学生部的基础上组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目前,学院主要承担全校留学生的招生与管理、3个学术型硕士点、1个专硕学位点和1个博士点的培养与管理、留学生本科生/进修生的教学以及全校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教学等工作。

  为促进全国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各地优秀大学生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学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了解,并为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决定于2019年7月10-14日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本届夏令营将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的重要选拔方式之一,欢迎相关专业的同学踊跃报名,积极参加。

  一、专业介绍

  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硕士点主要培养掌握现代语言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能力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本硕士点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先生在语言学各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提出了诸多新理论,建立了多门语言学分支,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硕士点目前下设普通语言学、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三个专业方向。

  2.汉语言文字学

  本硕士点主要侧重借鉴吸收语言学的前沿理论为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服务,侧重话语结构、叙述方式、语言衔接、语义概念、语境功能、语体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侧重古今汉字的本体研究以及汉字与国内外其他民族文字的比较研究,同时还侧重对国际汉语教学人才培养研究和国际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研究。

  本硕士点目前下设现代汉语、汉语史、文字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四个专业方向。

  3.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硕士点主要培养具有宽广的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近学科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本硕士点在新文学史料学、中外文学关系、现代都市文学、中国新诗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现当代重要作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本硕士点目前下设民国时期文学史、新文学史料学、中外文学关系史、鲁迅等作家研究、共和国时期文学五个专业方向。

  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本硕士点于2007年设立,是全国首批获得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的24所高校之一,各方面发展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本硕士点专业课程设置全面、灵活、针对性强且突出应用,内容涵盖教育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外语等学科,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十分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历年来,本专业点约有70%左右的学生以志愿者或其他身份被派往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新西兰、摩洛哥、日本、秘鲁等国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

  二、夏令营介绍

  1.举办时间:

  2019年7月10日-14日

  2.拟入营人数:

  40人

  3.招生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4.申请资格:

  申请人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本科就读于具有推免资格的国家高水平大学或重点大学的2020届应届本科毕业生;

  (2)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学科背景、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3)本科期间平均成绩或绩点排在所学专业的前20%以内;

  (4)英语水平或小语种水平良好,至少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或具有小语种相应能力证书。

  5.申请程序:

  (1)请有意向报名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于2019年6月1日-15日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系统(网址为:yzmis.shisu.edu.cn),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上传相应附件。

  (2)我院成立专门审核小组,审核申请材料并择优遴选营员名单,于2019年6月21日之前在报名系统中发布入营名单并通知相关申请人。

  6.活动总体介绍:

  本次夏令营报到时间为7月10日下午,7月11日上午开营,7月14日下午闭营,活动为期5天。其间,将安排学术讲座、教学观摩与研讨、文化考察、专业测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日程以报到后拿到的安排为准。

  7.费用资助说明:

  此次夏令营不收取任何费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将根据学校政策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的基本食宿、在沪期间团体意外保险及其他符合学校规定的费用。交通费需自理。

  8.考核及成绩评定:

  (1)综合成绩计算方法:笔试成绩40%+面试成绩60%

  附各专业笔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综合[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力《古代汉语(1、2册)》(中华书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名家名作、流派、思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基础[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优秀营员评选方法: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将根据夏令营期间的学员表现以及综合成绩,评选出约25名优秀营员,并优先获得我院接收推免生的机会。

  三、注意事项

  1.申请人请承诺填写的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凡提供虚假信息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入营资格。

  2.每位申请人只能填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一个专业。

  3.夏令营为我院各专业招收推免生的主要方式。

  4.夏令营“优秀营员”,均需获得本科所在高校的推免生名额;同时在全国推免服务系统(预计9月中下旬)开放后,仍须在全国推免服务系统系统中注册并填报我校志愿,并根据实际进程完成接收、确认复试、待录取通知等相应程序。请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招生网站和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通知。

  5.所有营员报到后须全程参加各项活动,不得擅自离营。

  四、联系方式

  1.咨询电话:021-35373198

  2.咨询时间:工作日上午8:30-11:00,下午13:30-16:30

  3.咨询邮箱:gjxyxly@163.com

  4.联系人:程老师、陈老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19年5月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行政人员13人,教师37人。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18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6人,博士在读者3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者10人;90%以上教师具有在海外工作、学习或研修的经历。学院另聘有合同制教师25人,各类兼课教师100余人。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我院教师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十二五”期间,全院共计出版学术专著(包括译著)10部、工具书29本、教材10余部、论文集4本;发表论文240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90篇。
截至目前,我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上海市哲社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4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2项、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科研项目2项、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项。此外,学院还承担了国家汉办、上海市学位办、上海市语委、上海市语测中心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多项。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电话:35373198 邮编:200083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简介

发布者:程洪金发布时间:2017-11-02浏览次数:3671

一、历史传承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夏,上外招收了第一批由“日本青年向中国青年赠书会”推荐的暑期汉语进修班学生27名。同年10月,为适应工作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中文学习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中文教研室,教研室当时只有4名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
1984年,由原先基础部的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国际关系教研室以及中文部的中文教研室合并而成对外汉语教学系。在建立对外汉语教学系的同时,学校组建了“留学生办公室”,直接受分管外事的副校长领导。留学生办公室和对外汉语教学系同属一个总支。
1994年1月18日,在原对外汉语教学系和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外国留学生部、外国留学生中文教研部、对外汉语教学系、语言学教研部,当时共有教职工42人。
建院以来,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多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也进入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目前,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外国留学生部、留学生中文教研部、中国语言文化教研部、语言学教研部、汉语国际教育教研部,主要承担全校留学生的招生与管理、3个学术型硕士点、1个专硕学位点和1个博士点的培养与管理、留学生本科生/进修生的教学以及全校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教学等工作。
二、专业建设
1984年11月19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在我校增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和外事管理专业,我校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拥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
1993年12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我校设立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学”四年制本科专业。1997年,首批对外汉语专业(经贸方向)的15名留学生完成本科学业,7人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000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两个硕士点同时获批,2002年开始招生。同年,根据学校学科发展、整体布局的需要,原学院下属的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学生)划归国际教育学院。
2001年,在留学生汉语本科专业中新设中英方向。
2007年,为顺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学院成功申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成为全国首批获得设立该专业学位点的24所高校之一,2008年开始招生。
2009年,学院新设留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本科专业,2013年首批9名学生顺利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2010年,学院负责申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上海市教委批准。
2011年,申报设立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获批,2012年开始招生。同年经教育部高教司同意、备案,留学生“对外汉语”专业调整为“汉语言”专业。
2013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汉语)专业本科留学生。
2014年,学院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成功自设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开始招生。
三、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行政人员13人,教师37人。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18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6人,博士在读者3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者10人;90%以上教师具有在海外工作、学习或研修的经历。学院另聘有合同制教师25人,各类兼课教师100余人。
四、科研情况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我院教师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十二五”期间,全院共计出版学术专著(包括译著)10部、工具书29本、教材10余部、论文集4本;发表论文240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90篇。
截至目前,我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上海市哲社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4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2项、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科研项目2项、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项。此外,学院还承担了国家汉办、上海市学位办、上海市语委、上海市语测中心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多项。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非常重视并积极开拓与海外院校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开拓来华留学的渠道。每年都有四五千名留学生来我院参加长期或短期学习(包括许多国外知名大学的校际交流生),他们分别来自世界各地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在“请进来”的同时,学院还十分注重对接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广中国语言文化,每年均有数十名研究生以志愿者或交流生的身份被派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摩洛哥、新西兰、泰国、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智利等国担任志愿者教师、进修或攻读学位。此外,学院曾先后派出了十余位教师赴海外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或公派教师。
学院已与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开展“2+2”“3+1”模式的本科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签署协议开展“1+1”硕士双学位培养项目。学院目前正与俄罗斯、韩国等国的相关院校积极磋商,争取开拓更多的联合培养项目。

添加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分数线、上海外国语大学报录比、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群、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姐微信、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真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目录、上海外国语大学排名、上海外国语大学保研、上海外国语大学公众号、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网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