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简介

发布时间:2020-05-0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简介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简介 正文


一、学科简介
1.一级学科简介
(1)学科概况
地理学与自然、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前景广阔的学科。从古至今,地理学一直是重要的学科门类。在古希腊、中国、阿拉伯等文明中,地理学具有突出地位,并和历史一起构成反映空间和时间的两门基础科学。近代以前,地理学曾是囊括天文、地质、生物、气象等学科的“科学之母”。近现代的发展使得地理学趋于专门化,但还是一个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球信息科学三大门类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正是因为地理学横跨自然、人文(社会)和技术三大领域,强调整体思维,所以,它可应用于解决这些领域所涉及的许多现实问题,比如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与城乡规划,地图与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复杂演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学也不断革新,并日益显示其重大作用。全球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自然地理的重要性提升,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凸显人文地理学的价值,信息化的快速演进则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地理学结合,促生了GIS(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地球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基础、人文社会关联、信息技术优势使地理学三足鼎立。地理学的优势在于整合这三者成为一门完整的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1952年,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到南京师范学院创办地理系。1997年成立地理科学学院。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拥有多个高层次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平台。地理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人文地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全国地理学学科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学科的发展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瞄准地理科学国际学术前沿,秉承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在东亚季风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区域空间结构与资源集约利用、人类活动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虚拟地理环境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等方向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系列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瞩目的成绩。
2.学科方向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的学科方向主要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环境遥感、环境地理学及海洋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方向主要瞄准地理学国际学术前沿,秉承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在综合自然地理、第四纪地质、环境变迁与全球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地面过程与地貌模拟等多个领域,系统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的特性、形成过程、动态变化和空间变异。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自然地理方向是自然地理学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自然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国家精品视频课程各1项。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近年来已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5篇;沈冠军教授团队发表在《Nature》上的封面论文,将北京猿人的年龄测定为77万年。汪永进教授团队发表的 “过去22.4万年千年和轨道尺度东亚季风变化”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人文地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是由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创立并建设的我国现代第一个人文地理学专业。在李旭旦、金其铭等先生的带领下,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已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的主要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近年来,该学科在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规划、乡村地理、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城镇体系与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学、人口迁移与社会转型、城市化与信息化、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地缘政治格局变化重组、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均取得了较为出色的研究成果,拥有了较好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现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江苏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所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和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校级精品课程各1项、“十五”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3人。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利用空间认知理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等探讨地理空间认知规律、地理信息获取、地理信息表达以及综合分析和模拟地理现象及地理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的空间结构和机理,地理信息的获取、建模、加工、处理、表达和应用等。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先进的方法论和技术,为资源与环境管理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该方向拥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点,地理信息系统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程中心、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理环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中组部QR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各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国家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国家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863 ” 项目、“ 973 ” 课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数十项,年均研究经费1000万元以上。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励。开发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等数十项行业GIS系统,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地理环境遥感 地理环境遥感主要利用遥感、遥测等技术,是以探测地理环境现象及其动态变化为目标的遥感科学、技术与应用,旨在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机制,为地理环境多维、多尺度和高时效的动态监测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提供综合性技术支撑。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拥有地理环境遥感二级学科博士点和遥感技术与应用二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在遥感动态监测的机理与过程、环境遥感的原理、技术与方法以及大气环境遥感、环境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价、大气污染遥感监测与估算、湖泊水体水质监测与反演、土壤环境及海洋遥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特色成果。拥有《遥感地学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及数项“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主持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太湖水专项项目、“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十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
(5)环境地理学 环境地理学方向主要通过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复合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变化与协调平衡机制,深入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等)复合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其自然规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地理学方向有机整合了地理科学、化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优势力量,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全球生源要素(碳、氮、磷)循环过程、机理及其影响、晚新生代以来东亚环境变迁过程、全球气候环境过程建模与模拟、环境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拥有江苏省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农业发展研究院等重点研究机构以及环境地理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高标准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建立了多个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创业实习基地。
(6)海洋地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拥有海洋地理学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江苏省海洋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工程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环境演变,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经济、海洋国土及其权益,海洋政治、立法与管理,海洋新技术发展、应用与影响等。近年来在海岸带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海洋-河口系统建模与模拟、海陆交互带的地理环境演变规律、海域规划与环境评估等领域形成了独到的特色。拥有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域使用论证甲级资质,是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评选确定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下设有海洋开发综合办公室、海洋调查监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海洋基础地理实验室、海洋模拟分析实验室等实验室,共有50人从事海洋开发与生态建设,已经形成了包括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工程、海洋规划、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测量、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海洋教学及科研队伍。其中教授级工程技术人员15人,高级工程师20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海洋局公益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数十项,年均科研经费超千万元。

二、培养目标
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胜任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值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位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使用一门专业外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工作,就业面宽广,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三、质量标准
1、应掌握的本学科基本知识
1)应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
2)应具有良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
3)应具有良好的部门地理学基础;
4)应具有一定的区域地理学基础;
5)应对自己从事的学科方向的专业基础具有较为系统的掌握;
6)应具有地理数量分析的基础;
7)应具有良好的利用地图表达地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8)应受过一定的野外调查技能训练。
2、应具备的本学科基本素质和学术道德
1)学术素养
1应了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应了解社会发展对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要求;
3了解国家关于地图和地理数据资料的保密规定;
4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
2)学术道德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在地理学研究中,数据、地图和研究方法是表征地理研究成果的几个重要方面,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对他人的这些成果能够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
3、应具备的本学科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学术文献,获取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技术;
2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络通过规范途径获取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信息。
2)科学研究能力
1所有地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能够对自己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
2所有地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能够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具体的地理学实际问题。
3)实践能力
1至少应该能够在地理学的某一个方面从事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与实践。
2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GIS二次开发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地理方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本学科科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及实验技能。
4人文地理方向的硕士生应具有一定的调查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5海洋地理方向的硕士生应具有一定的海洋调查、数据获取、分析与评价能力。
6所有地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都应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4)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所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和问题讨论等。
5)其他能力
具备野外调查或调研所需要的组织、联络和沟通等社交能力。
4、学位论文应达到的相关学科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1)规范性要求
论文所包含的以下几个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选题依据、研究进展综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说明、数据和资料来源说明、研究结果、结论及其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论文选题的理论前提成立且可靠。
2所有地图图件均需要采用国家标准地理地图或以之作为底图。
3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标注来源出处;野外试验点、采样点或所研究区域的样本取样点必须配有全球定位坐标。
4所有研究和分析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其机理、步骤与操作程序。
5文中需附中英文图表题,计算式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6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不能将生活习语或流行语当学术概念;除了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
7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文中要体现确实参考了某些外文文献。
8论文应有专门章节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2)质量要求
1选题应围绕一个地理学学术问题或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来进行;
2所用数据翔实和有效;
3研究方法针对性强;
4技术路线清晰可行;
5逻辑较为严谨;
6研究结果具体,可信度高;
7写作规范;
8结论明确。
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理论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开发新数据或创新现有数据的使用方式,研究问题的创新。具体如下:
1概念和理论的创新。在本学科领域提出新的概念或理论,新的概念和理论具有一定的概括或解释能力。
2方法的创新。使用和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观测、实验、分析、测量、计算和展示的方法或指标体系,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合理性。
3数据的创新。通过采用更为先进的观测设备,或者设计新的调查方案获得新数据,或者开发已有数据,用新的理论视角找到新的数据使用方式。
4研究问题的创新。采用现有的理论或者方法,研究探讨最新出现的自然或人文现象、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或对策等,并取得创新成果。

四、学制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年。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总学分不少于30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0个学分。

五、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应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重点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提倡实施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制度。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组建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系统地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
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讲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特别是参加或列席本专业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六、培养环节
1、硕士生入学后二个月内,应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2、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3、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各学科应列出硕士生必读的文献,并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必读文献目录发给拟录取的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
4、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实际项目、课题或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开题,开题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
5、实行硕士论文预答辩制度,预答辩与答辩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6、论文工作环节应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各学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硕士生申请学位应取得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提出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全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南京师范大学

添加南京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南京师范大学报录比、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群、南京师范大学学姐微信、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南京师范大学专业目录、南京师范大学排名、南京师范大学保研、南京师范大学公众号、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nanjing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270924.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