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4-1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大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大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正文

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29
 
1、领域简介
环境工程领域属国家高新技术范畴,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它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少害或无害的闭路生产系统,以及按区域环境进行运筹学管理,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本领域拥有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其中包括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
2、培养目标
本工程领域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具体要求如下:系统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选题,并解决科研和生产实际问题;掌握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高校教学或独立承担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科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能力。112室3、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年,课程学习不多于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答辩,研究生本人需在学习期满之前3个月向研究生学院提交延期毕业申请,最长可延期一年。
4、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和意义
1 环境污染化学 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地球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环境污染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扩散、分布、循环、形态、反应、归宿等各个环节。它的研究目的是为环境质量评价、分析监测和控制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本学科方向(1)主要开展有关全球面源气态污染及局部点源污染的机制和控制技术研究,面源气态污染方面,着重研究大气中特殊污染物迁移转化运动规律,污染物定量构效关系,涉及大气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固体废物焚烧产生的致癌物二噁英/呋喃(PCDD/Fs)的监测与治理;点源环境污染方面,研究涉及皮带输煤系统粉尘析出机理与控制技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产生的污染气体快速监测与治理,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监测与治理,汽车尾气防治,铁路隧道内气体监测及环境保护等。本方向通过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项目对大气中PCDD/Fs,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及有机氯农药进行了长期的主动与被动监测,研究结果对评价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固体废物焚烧厂产生的废气监测与治理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2)主要开展有毒无机离子,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及抗生素等在水体中吸附、挥发、光解及生物毒理效应等迁移转化转化研究。
2 环境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 基于吸附与离子交换方法及场(电场、流场、超重力场等)强化措施开展饮用水净化、污水超深度处理、污泥资源化技术的研究,并通过相关器材、设备的研制与开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本研究方向对于饮用水净化研究侧重于控制水垢与水渍生成,降低腐蚀,以恢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本质,减少残留,让清洁与呵护事半功倍。并降低终端用户的能耗和二氧化碳及洗涤剂排放,促进低碳文化建设。污水超深度处理是基于污水内源无机盐去除和转化实现资源回收和水的持续使用。实施污水资源化不仅有利于企业开源节流与减耗增效,也是增加城市水供给能力的必然选择。更重要意义在于改善水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环境,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举
3 水污染控制工艺设备及工程 主要研究工业废水的来源、特性、危害及各类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具体研究工业废水处理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生物技术、物理场技术以及污泥的处理技术,内容包括过滤、沉降、浮选、筛滤、混凝、中和、氧化还原、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电磁场水处理以及污泥浓缩、稳定、脱水、焚烧等废水处理领域通用的各种技术和单元操作,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每个单元操作所用的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参数设计、操作管理等,结合工业废水的污染特征和污水处理的实践,研究废水处理厂的设计管理等知识。
4 环境生物工程 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可用于降解、转化各种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的分离筛选、生化机制、遗传改造及环保应用,以及可用于医药、农药、能源用途的微生物菌株的分离筛选、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代谢途径、遗传改造及应用开发研究;环境污染物的生物监测预警与环境毒理学,主要包括针对特殊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及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遗传毒性和体内代谢机制的研究。特色是海洋微生物在环保、药物、生物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对象包括海洋好氧菌(真菌、细菌、放线菌)及海洋厌氧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光合细菌、反硝化细菌等),用途包括环保(石油污染降解、含油脂废水处理、含重金属及染料废水的处理)、药物(抗肿瘤、抗耐药菌、防治老年疾病药物,抗虫抗菌农用药物)、生物能源(生物乙醇等)等;环境污染相关的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意义是海洋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重点开发的资源宝库,其中蕴藏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有望使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与安全,有望发现保障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新型强效药物,有望提供防治农业病害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型农药,有望提供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能源,将有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及人类自身的福利与健康。
5 环境土壤学 本方向具有东北及沿海的地域特色、铁路系统的行业特色。东北地区冻融交替作用强,生态环境恶化。开展了冻融作用下土壤氧化亚氮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过程的研究。开展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大气酸性沉降物对城市及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以沿海地区土壤及近海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海陆交界带陆域土壤生态环境效应。围绕铁路建设和铁路交通对周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6 环境电化学 研究内容是 利用电化学技术和手段解决化工、冶金以及能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针对其中的理论与技术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改变工艺过程、优化操作条件,开发新的加工手段等。特色是针对目前能源产品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开展包括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储能电池等研究,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净化环境。意义是采用电化学手段可以使传统的化工工艺流程缩短,不需要高温、高压,操作条件温和,可以大幅度降低三废产生量。
7 环境光化学 光化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永久性化学变化的化学分支学科。光化学过程是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重要过程之一,对于化学物质的转化和归宿有着主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污染物控制的化学方法和技术当中,光化学方法、特别是光催化氧化技术异军突起,成为各国环境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学科方向主要开展光催化氧化和光还原等方法与技术对水体中有毒有机污染物降解和处理的应用研究。包括新型光催化剂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光解机理研究等。本方向通过承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环境科学与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等采用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对染料废水,难降解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水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具有较完备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该研究结果将对上述有色、有毒污染物治理提供理论与实际依据。
8 环境功能材料 研究内容是 利用化学技术和手段开展以环境净化为目标的环境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研究,开发新型环保材料和技术,节能减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功能材料、新型催化材料、高级氧化材料、功能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合成方法、纳米材料生长机理、纳米材料特异性等。特色是针对目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亟待解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问题,瞄准微纳米材料的吸附、分离、催化、降解功能特性,以无机材料为主体,开展微纳米结构的可控设计、制备及其吸附催化降解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意义是通过开发、研究环境功能材料,为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提供材料和技术。
9 绿色化工工艺 绿色化工是21世纪化学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研究、开发和应用绿色化工技术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防止化学化工污染,生产环境友好产品,服务于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内容有1.新型环境友好催化材料制备: 研究分子筛、分子筛膜、纳米材料、多孔材料等催化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2.绿色催化反应:研究反应技术、探索催化剂制备的绿色化和新型催化技术、开发环境友好催化新工艺和用于环境保护的催化剂,开发催化剂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和石油炼制中的新应用。3.新型反应器及过程强化与耦合技术:研究新型反应器及过程强化与耦合技术进行绿色合成、清洁生产所涉及的关键催化技术和催化剂研究,表面反应机理、催化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为了实现绿色化工技术,采用新技术对许多工艺的改进,如反应器的设计、单元过程的耦合强化,如微波、紫外光和可见光、等离子体技术、静电纺丝法等各种耦合技术对于化工技术开发的成功及工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10 环境安全控制与评价 研究内容:围绕交通、矿山、化工、市政建设等行业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系统的优化、管理、模拟和防灾等几个研究领域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将系统理论、计算数学、风险控制与评价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等系统的优化、管理、模拟和防灾的基本理论相结合,从事安全控制与评价、风险预警等技术研究,开创了一个实用的研究方向。特色及意义:该研究方向采用系统理论、风险控制及评价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从系统论角度,重点研究系统中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控制评价技术,实现对环境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地模拟、控制和评价。
11 轨道交通环境安全 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围绕交通运输环境与安全问题,一方面,基于轨道交通施工安全或运行安全质量信息化建设实际,遵循交通环境安全理念,从事系统信息化平台开发和施工监控量测工作;另一方面,基于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环境安全系统信息平台,利用可靠性技术,研究车辆运行状态检测及故障监测技术,建立车辆运行安全状态评价与预警模型,实现交通运输系统运行远程监控与预警,为避免群死群伤和重特大交通事故提供技术保障。特色及意义:该研究方向基于轨道交通环境安全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指导,采用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检测技术、FLAC3D仿真技术、ANSYS分析技术和安全评价模型,分析轨道施工、交通运输中的环境和安全问题,实现轨道施工和交通运输系统的监控与预警。
 
5、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导师要全面地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使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圆满地实现培养目标。
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系统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一般也在学校进行。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应积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在立足于本校培养的前提下,也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机构或工厂、企业进行,特别是采取与校外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
建立研究生资格考核制度,考查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学位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情况。对不宜继续培养者终止学业,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资格考核按照《大连交通大学关于在研究生中实行中期考核及筛选的办法》进行。第四学期中期必须完成。
6、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必修课程和补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1)、学位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必须学习的课程。
2)、选修课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完善知识结构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课程。选修课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与专业任职资格挂钩。重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对于跨一级学科考入或同等学力考入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并进行考试或考核,
不计学分。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注1]
考核方式[注2] 开课单位 备注
学  位  课 公共基础课 00812701 硕士生德语(一外)(Ⅰ) 64 2 A A 外语

8

00812702 硕士生德语(一外)(Ⅱ) 64 2 A A 外语
00812703 硕士生俄语(一外)(Ⅰ) 64 2 A A 外语
00812704 硕士生俄语(一外)(Ⅱ) 64 2 A A 外语
00812705 硕士生法语(一外)(Ⅰ) 64 2 A A 外语
00812706 硕士生法语(一外)(Ⅱ) 64 2 A A 外语
00812707 硕士生英语(一外)(Ⅰ) 64 2 A A 外语
00812708 硕士生英语(一外)(Ⅱ) 64 2 A A 外语
00812709 硕士生日语(一外)(Ⅰ) 64 2 A A 外语
00812710 硕士生日语(一外)(Ⅱ) 64 2 A A 外语
00812711 英语(小语种二外) 64 2 A A 外语
00812712 英语口语(Ⅰ) 32 1 A E 外语
00812713 英语口语(Ⅱ) 32 1 A E 外语
010127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A A 思政
00912701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32 2 A A 理学院 必修1至
2门
00912702 数学物理方程 40 2.5 A A 理学院
00912703 数值分析 40 2.5 A A 理学院
00912704 应用数理统计 32 2 A A 理学院
00912705 最优化方法 32 2 A A 理学院
学科基础课 00712701 高等环境化学 32 2 A A 环境 至少
8学
00712702 水处理原理与技术 40 2.5 A+B C 环境
00712703 环境分析化学进展 32 2 A+B C 环境
00712704 胶体与界面化学 32 2 A+B A+B 环境
选修课(至少
9
学分)
公共选修课 010127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0.7A+0.3B C 思政 必修1门
010127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0.7A+0.3B C 思政
00812721 德语(二外) 64 2 A A 外语  
00812722 俄语(二外) 64 2 A A 外语
00812723 法语(二外) 64 2 A A 外语
00812724 日语(二外) 64 2 A A 外语
00112721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A C 材料
00912731 数学建模 32 2 A C 理学院
01612701 就业指导 16 1 A C 招就处
专业选修课 00712712 传递过程原理 32 2 A+B A+B 环境  
00712716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32 2 A+B C 环境
00712717 环境流体力学 32 2 A+B B+C 环境
00712718 环境土建CAD 32 2 A+B A+B 环境
00712719 可靠性与神经网络技术 32 2 A+B B 环境
00712720 绿色材料设计与工艺 32 2 A+B C 环境
00712723 新型分离方法及实验技术 32 2 A+E F 环境
00712714 给排水工程与管网设计 32 2 A+B C 环境
00712721 应用土力学 32 2 A+B C 环境
00712725 大气污染控制新技术 16 1 A+B C 环境
00712726 离子交换原理与应用 16 1 A+B C 环境
00712727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新技术 16 1 A+B C 环境
00712728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 16 1 A+B C 环境
00712729 膜分离新技术 16 1 A+B C 环境
00712730 废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 16 1 A+B C 环境
必修
环节
10212701 形势与政策 16 0 1-2 D F    
10212702 体育活动 16 0 2 F F    
10212704 文献综述报告 1 0 2 D F    
10212705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 0 2 D F    
10212709 工程设计实践 1学期 1 4 D F    
10212710 工程综合实践 1学期 2 4 D F    
补修
课程
  环境工程学   2.0          
  环境管理与清洁生产   2.0          
 
注1.教学方式代码: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F—其他;例:0.7A+0.3E
注2.考核方式代码:A—闭卷笔试,B—开卷笔试,C—课程论文,D—平时作业,E—口试,F—其他;例:0.8A+0.2D
注3.学科基础课课程可以顶替选修课课程的学分。
 
7、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自于环境工程领域实践及理论研究。论文内容应注重在解决环境工程领域实际问题上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工作程序应包括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过程。其中,论文自开题后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应少于一年。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选题、开题、答辩均需校、企导师共同参与并签署书面意见。

8、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毕业证书;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发学位证书。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dalianjiaotongdaxue/yanjiushengyuan_252902.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