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地理学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4-2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学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学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学培养方案 正文

地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5)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070501)、人文地理学(07050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湿地科学(0705Z2)一、培养目标培养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地理学学术后备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具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良好的部门和区域地理基础;具有良好的数量地理分析能力,地图表达技能,以及野外调查技能。
3.具有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一)自然地理学专业1.综合自然地理2.生物地理3.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4.土壤地理5.第四纪环境6.水资源与水环境(二)人文地理学专业1.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开发2.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3.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4.社会文化地理5.国际经贸地理(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1.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模型2.GIS 理论与应用开发3.高光谱与偏振光遥感4.数量地理学5.现代地图学(四)湿地科学专业1.湿地植被生态2.湿地资源3.湿地环境三、学制、学分与毕业要求(一)学制基本学制为 3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 4 年。
(二)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2 学分,毕业论文 6学分。
(三)毕业及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前须公开发表期刊论文 1 篇或取得其它相当成果。
相当成果包括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会议论文须为中国地理学会及其各专业委会员年会论文,研究报告应由学科点组织研究生导师集体认定。
申请提前毕业的同学,最低修业年限不少于 2.5 年,且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修满申请学位所需学分;(2)在学期间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 2 篇核心期刊论文,或以第一作者在本专业领域权威期刊公开发表 1 篇学术论文;(3)硕士学位论文须参加并通过 3位校外专家双盲通讯评阅。
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其他方面符合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一)培养环节1. 文献阅读。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
导师以学术交流组会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文献阅读,每学期不少于 10 次,每次不少于 2 课时的时长。
2. 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
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并提交学院备案。
3. 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4. 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
5. 野外工作和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野外调查和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与能力。
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二)指导方式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在导师直接负责和全过程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指导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三)开放培养提倡和鼓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培养方式。
包括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五、课程学习(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类别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公共基础课128000MX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 60 3 Ⅱ128000MX002 外国语课 80 4 Ⅰ、Ⅱ 选择 2 门学科基础课234000MX001 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 36 2 Ⅰ (1)选择 5 门 9 学分的课程(2)遥感与 GIS 应用(A 类)的授课对象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B 类则为其他专业234000MX002 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 36 2 Ⅰ234000MX003 遥感与 GIS 应用(A 类) 36 2 Ⅰ234000MX004 遥感与 GIS 应用(B 类) 36 2 Ⅰ234000MX005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36 2 Ⅰ234000MX006 科技论文写作 18 1 Ⅰ专业主干课234000MX301 自然地理过程分析 36 2 Ⅰ至少须修4门7学分的课程234000MX302 全球气候变化 36 2 Ⅰ234000MX303 湿地科学理论问题 36 2 Ⅰ234000MX304 自然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 36 2 Ⅱ234000MX305 区域自然地理综合调查 18 1 Ⅱ234000MX306 自然地理学前沿与进展 18 1 Ⅱ234000MX307 区域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 36 2 Ⅰ234000MX308 城市地理比较研究 36 2 Ⅰ234000MX309城市与区域研究中的定量方法36 2 Ⅱ234000MX310 中国东北区域研究 36 2 Ⅱ234000MX311 人文地理学前沿与进展 18 1 Ⅱ234000MX312 现代地图学原理与方法 36 2 Ⅰ234000MX313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36 2 Ⅰ234000MX314 现代环境遥感 36 2 Ⅱ234000MX315 空间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 36 2 Ⅱ234000MX316 地理信息科学前沿与进展 18 1 Ⅱ发展方向课234000MX601 植被-气候关系研究 36 2 Ⅱ在专业领域内选择2 门 4 学分的课程234000MX602 生物地理学原理与应用 36 2 Ⅱ234000MX603 生物地球化学 36 2 Ⅱ234000MX604 景观生态设计 36 2 Ⅱ234000MX605 古环境重建理论与方法 36 2 Ⅱ234000MX606 泥炭沼泽学 36 2 Ⅱ234000MX607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36 2 Ⅱ234000MX608 沼泽植被与土壤 36 2 Ⅱ234000MX609 社会文化地理学 36 2 Ⅰ234000MX610 城乡规划理论问题 36 2 Ⅱ234000MX611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 36 2 Ⅱ234000MX612 国际经贸地理 36 2 Ⅱ234000MX613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 36 2 Ⅱ234000MX614 乡村地理学与乡村发展 36 2 Ⅱ234000MX615 东北亚地缘关系 36 2 Ⅱ234000MX616 遥感地学模型 36 2 Ⅱ234000MX617 偏振光与高光谱遥感 36 2 Ⅱ234000MX618 GIS 设计与应用 36 2 Ⅱ234000MX619 地理系统建模与应用 36 2 Ⅱ234000MX620 制图表达与可视化 36 2 Ⅱ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全校范围内选择 至少选修 2 学分必修环节234000MX901 文献阅读与研讨 2 Ⅰ、Ⅱ不少于 20 次,前 2学期完成234000MX902 学术报告 1Ⅰ、Ⅱ、Ⅲ、Ⅳ不少于 10 次,前 4学期内完成程 课 修 补 地貌学 跨专业或本科未选气象学与气候学 修过本学科所需基础课的硕士生,至少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不计学分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注: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建议选择课程与教学论(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灾害与管理、生命科学、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
(二)个人学习计划导师应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每个硕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不收费。
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备案。
(三)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专题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科研实践等有机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2. 课程考核方式: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达到合格要求方可获得学分(补修课程不计学分),具体考核要求如下:(1)公共基础课:须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统一考试;(2)学科基础课:采取课堂闭/开卷方式进行期末考试,其中至少有一门课程为闭卷考试,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3)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采取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规划设计等多种考察方式进行考核,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4)必修环节:文献阅读与研讨环节须向学院提交存档导师审核签字的文献阅读报告(不少于 3000 字),并进行 1 次经典文献阅读汇报。
学术报告环节须向学院提交存档导师审核签字的相应证明和总结材料;(5)补修课程:需与本科生同步参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且课程总成绩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
3. 中期考核:在第 3 学期开始考核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技能、综合素质,根据成绩分别向提前攻博、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和终止研究生学习三个方向分流。
六、学位论文(一)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科学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特色。
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包括:1. 选题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 研究主题明确、具体;3. 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明确前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留下哪些问题;4. 论文有明确的、具体的、有严密论证的新见解,应当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内容;5. 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句通顺,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等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
(二)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二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少于 10 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重点是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论文评阅与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少于半年。
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 6 学分。
七、文献阅读地理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读的经典文献如下,阅读和考核要求是通过通读,能够对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和理论脉络有基本了解,并对其中的重要内容有独立思考。
经典文献的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
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 2 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 1 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经典文献1.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 地理学思想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 [英]R.J.约翰斯顿著,唐晓峰,李平,叶冰,包森铭等译.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 蔡运龙. 地理学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 [英]萨拉·L.霍洛韦 等编,黄润华等译. 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 赵荣. 中国古代地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 Hess D, Tasa D. McKnight's. Physical Geography: A Landscape Appreciation (10thEdition)[M]. Prentice Hall. 2010.7. Mitsch W, Gosselink J. Wetlands[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7.8. Rydin H , Jeglum J. The Biology of Peatlands[M]. Oxford Univ. Press. 2006.9. [爱]R.基钦等著,蔡建辉译.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 [美]理查德·P.格林,詹姆斯·B.皮克著,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译. 城市地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 [英]彼得·迪肯著,刘卫东等译. 全球性转变——重塑 21 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 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 [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 Gill Valentine. Social Geography[M]. Prentice Hall. 2001.15. [美]埃里克·谢泼德著,汤茂林等译. 经济地理学指南[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 Tim Cresswell. Geographical Though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Wiley-Blackwell.2012.17. Mona Domosh. The human Mosaic: A Cultural Approach to Human Geography[M]. W.H. Freeman and Company. 2010.18. Jenson J.R. Remote Sensing of the Environment: An Earth Resource Perspective[M].Pearson Education. 2006.19. Jenson J.R. Introductor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 Remote Sensing Perspective[M].Pearson Education. 2004.20. [美]罗伯特·海宁著,李建松,秦昆译. 空间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 [美]Kang-tsung Chang 著,陈建飞,张筱林译.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 [英]Paul A. Longley 等著,张晶等译.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3. 周成虎,裴涛等编.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4. 梅安新. 遥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 赵英时.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 [英]Paul A. Longley 等著,张晶等译.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八、本培养方案自 2015 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东北师范大学

添加东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东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东北师范大学报录比、东北师范大学考研群、东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东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东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东北师范大学排名、东北师范大学保研、东北师范大学公众号、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东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东北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dongbeishifan/yanjiushengyuan_254297.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