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2-11 10:01:4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西南政法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西南政法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西南政法大学官网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西南政法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官网: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简介:
经济法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经济法系,是西南政法大学建立较早的法学院系之一。2009年9月学校院系调整后更名为经济法学院。 2018年1月成立生态法学院,与经济法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学院现下设经济法学、环境资源保护法学、社会法学3个二级学科,经济法基础理论与房地产法、企业法与竞争法、金融财税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5个教研室,具有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社会法学3个专业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经过36年数代经济法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取得较显著的发展。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重庆市首批高校创新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市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拥有学术研究机构13个,其中包括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打造有多个学术丛书和刊物,其中《经济法论坛》系CSSCI来源集刊。
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拥有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3人,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2人,重庆市“两江学者”1人,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3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1人,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等。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781人,其中本科生1959人,硕士研究生752人、博士70人。学生曾获得世界合唱比赛铜奖、全国大学生金融法知识竞赛冠军、全国模拟环境法庭竞赛冠军、“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亚军及优秀辩手、“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中国WTO模拟法庭辩论赛最佳辩手、第九届世界华语辩论赛总决赛并获最佳辩手、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大学女子校园组季军、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等各项荣誉。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联系方式:
综合办公室:67258481
教务办公室:68258488
科研(学科)办公室:67258483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发展历程:
1980年3月21日,中共西南政法学院委员会决定组建经济法教研室;
1985年4月30日,经济法系成立;
1985年,学校在经济法系设立经济法基础理论、企业法、财税金融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教研室;
1990年,经济法学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经济法学科被四川省评为首批重点学科,设立中外经济法研究室;
1993年,经济法学科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唯一的经济法重点学科;
1996年,经济法学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4月,在学校院系调整中成立法学二系,包含经济法、国际法、法理学三个学科;
2002年,经济法学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2003年,经济法学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7月,在学校院系调整中组建经济贸易法学院,法理学科划转到行政法学院,设立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法教研室、资源与环境法教研室;
2003年,环境资源法学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国际法学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环境资源法学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11月,环境资源法学被评为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
2009年4月,学校以国际学科为主体,单独成立国际法学院;
2009年9月,更名为经济法学院,设立经济法基础理论、企业法与竞争法、金融财税法、房地产法、资源与环境法教研室;
2010年2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研室由民商法学院并入经济法学院;
2010年,重庆市政府批准在经济法学科设“两江学者”岗位,并于2013年9月实现该岗位的首次成功聘任;
2014年,开办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西南政法大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举办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2015年,作为理事单位入选中国法学会“三农法治研究方阵”和“法治社会研究方阵”,将教研室整合为经济法基础理论与房地产法、企业法与竞争法、金融财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资源与环境法教研室;
2018年1月,成立生态法学院,与经济法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18年1月,经济法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19年6月,学院党委获“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称号;
2019年9月,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9年12月,学院党委成为“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2021年6月,学院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学科设置: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团队最早于1982年为本科生开设了课程《环境保护法》,并编写了全国最早的铅印成册较为系统的教材《环境保护法讲义》。1985年组建了专门的环境法教研室,是全国最先开设《环境保护法》本科课程、编写本科教材和组建环境法教研室的专业教研团队之一。2003年和2005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环境资源法学科被认定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科团队拥有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多项荣誉称号。学科现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会副会长徐以祥教授担任学科负责人。
一、团队建设
学科现有教研人员20人,其中教授4人(其中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科组成员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都拥有博士学位。学科已经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的研究团队。学科组建了西南政法大学西部生态法研究中心,由学科负责人徐以祥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研究团队中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文库”入选者以及多位曾主持或者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学者。
二、科学研究
学科团队成员及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在完成科研项目、出版学术著作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资助项目2项;司法部项目、教育部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等部级项目11项;其他级别及横向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各类专著12部,此外乔刚副教授根据其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成果,修改完成的著作《我国碳捕获与封存立法研究》已由商务印书馆完成出版,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领域为数不多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著作。学科团队成员在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篇。
三、人才培养
学科承担了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和博士培养工作,平均每年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研究生3-4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博士学位设有中国环境法学、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及外国环境法、劳动法学四个个研究方向。环境资源法学硕士设有环境法学、生态法学、资源法学、国际环境法学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本科教学中,学科除了开设法学核心课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外,还结合实践及本科教学需求,开设了《环境危机管理法律实务》《灾害防治法原理与实务》《美国环境法》等多门本科课程。此外,学科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法庭、社会调查等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学生死记书本等而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形成了师生双向互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
四、社会服务
学科与重庆市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展开深度合作,已建立常态化、日常性的地方立法服务工作机制,学科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地方立法项目的起草、修改、论证以及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清理工作。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负责开展《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广安市城乡污水处理条例》《广安市城市绿化条例》等地方立法起草工作。研究成果及研究观点得到广泛的采纳,顺应了法治地方建设的新需求,为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建设法治地方做出新贡献。此外,学科团队成员多次受邀赴各级立法、司法、政府机关开展专题报告,不断尝试通过自身理论研究与环境法治实践相结构的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法学学科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社会法学学科,原为经济法学系劳动法学教研室和相关研究方向。1985年,开始为全校法学专业开设了必修课,编写了劳动法学教材,组建了劳动法学教研室。2001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课程。2009年,刘俊教授做为首席专家领衔组织团队承担了教育部重大公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的编写工作。2019年,社会法学被西南政法大学自主设立为法学二级学科。
一、团队建设
学科现有教研人员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1人。学科组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德国耶拿大学、科隆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11人拥有博士学位。刘俊教授为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陈步雷、胡大武为常务理事,李雄、熊晖等多人为理事。陈步雷为学科带头人。
二、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西部项目7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约20项;完成其他级别及横向课题数十项。发表国内权威期刊论文10篇,SSCI、CSSCI论文约6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论文20篇。出版学术专著10本。编辑出版了《社会法研究》系列论文集3册。
三、人才培养
学科承担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合同管理》《劳动法案例》等全校本科课程和《社会法学专题》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已成为西南政法大学的精品在先课程之一,上线运行,向海内外开放。 近年来,学科每年招收培养法学硕士、法律硕士约30名,博士生3-4名。从2021年起,将独立命题招收社会法学专业的法学硕士研究生(每年约20名)、博士研究生(每年约3-4名);并与其他相关专业共同招收法律硕士研究生。
四、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科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重庆市政府等机构的委托,对《劳动法》等法律的修改,提供了专家建议稿。为重庆市和其他有关省市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改,提供约50次智力支持。在《改革内参》等国家级智库刊物发表策论约10篇。
 经济法学科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系西部地区最早的法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重点学科,1993年被评为司法部惟一的部级重点学科,重庆市直辖后又被确定为重庆市重点学科,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再次被教育部评定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10年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2010-2012),2013年再次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在中国大学研究生院(部)9个法学二级学科排名中,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连续多次被评价为A++,位居全国第一。
该学科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团队。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55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人;50岁以上的教师3人,40岁至50岁的教师21人,40岁以下的教师31人。团队中2名老教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李昌麒教授被学界誉为我国十大经济法学家之一。1999年,他为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主讲了《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其中许多观点为中央决策所采纳。种明钊教授被誉为“中国大陆‘法经济学’学科的第一位倡导者”。2005年8月,该两名教授均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该学科其他成员中,有多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人才、重庆市专家工作室等国家和重庆市人才工程;有多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十大中青年法学专家等荣誉。
该学科科研实力突出。学科拥有中央地方共建教学实训项目1个、首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重庆市首批高校创新团队1个。近十年来先后出版学术专著80余部,公开发表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完成欧盟项目2项、中加合作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其中重大项目A级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5项、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该学科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45项、校级项目10余项。科研成果中,获国家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省部级三等奖6项。该学科成员还获得中国经济法学会、中国社会法学会优秀论文奖励10余次。
该学科一直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九五”期间,有1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十五”期间,该学科除继续深化法学本科经济法教学改革外,还重点探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提出并实践的教学改革方案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该学科承担的《经济法学》课程被评定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经济法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由该学科李昌麒教授主编、该学科多位教师参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系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经济法学》(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经济法学教材。“十二五”以来,该学科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将经济法学科建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该学科非常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该学科不断加强与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重庆市地方税务局以及广东、吉林、四川等省市多家实务部门联合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定期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推荐该学科专任教师赴司法实务部门挂职与从事合作研究。
该学科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至今已培养本科生8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博士研究生和海外进修生200余人。学生撰写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全国优秀法律硕士论文1篇、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4篇、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10余篇。许多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能力突出,已成为其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2012年,该学科所在的经济法教研室荣获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添加西南政法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南政法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政法大学报录比、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群、西南政法大学学姐微信、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真题、西南政法大学专业目录、西南政法大学排名、西南政法大学保研、西南政法大学公众号、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政法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