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2-20 13:49:1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广西医科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广西医科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广西医科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广西医科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广西医科大学官网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广西医科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广西医科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官网: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简介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科院)组建于2016 年,前身为创建于1993年的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现由 3 个高端开放共享技术平台和 11个研究中心 / 重点实验室组成,设有日常管理行政办公机构——办公室、教研科、学生工作办公室。目前,生科院是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临床检测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1. 人才队伍

  生科院现有现有高级职称47人,博士50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8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80%以上。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卫健委生物安全评审专家2人、广西院士候选人2人、广西八桂学者3 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3人、广西高层次人才5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等。

  2. 学科建设

  生科院充分发挥大型高端仪器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资源优势,从20世纪末开始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2006年获得广西该领域首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长期致力于地中海贫血和肝癌等高发疾病及新发传染病研究,已经逐步形成了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人工智能与疾病模型、医学分子影像学和系统生物学4个特色鲜明的方向。近三年来,学科在软科的排名上升了14个位次,并于2018年获批广西一流(培育)学科,2019年,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学位点合格评估,并作为广西唯一申报生物医学工程类博士点的学科上报教育部。

  3. 平台建设

  生科院3个高端共享技术平台包括医学科学实验中心、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广西生物样本库。医学科学实验中心是集科研、教学、临床检测于一体的大型高端共享实验室。BSL-3实验室是广西首家、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库是国内首批校级规模化建设的研究资源共享平台。11个相关研究中心 / 重点实验室包括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寿与老年相关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地中海贫血防治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西组织器官修复医用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艾滋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口腔颌面修复与重建研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广西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均为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东盟国家主要技术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4. 科学研究

  生科院拥有院士工作站、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等多个创新团队。 近年来,研究院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等各类课题近300项。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Cell Research、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729篇,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72项,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西区科技进步奖特别贡献奖等各类科研奖励24项。

  5. 科技服务

  医学科学实验中心成立于1993年,是一个集科研、教学、临床检测于一体,以高端仪器和先进的生物医学研究技术为平台,大型的对外开放性实验室,是广西最先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点授予权的实验室,拥有价值近 7000 万元的仪器设备,10000 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场地,面向广西及周边区域乃至东盟国家全面共享开放。近五年来,各共享技术平台共接待区(校)内外科研人员近4000 人次,承接区内外科研单位各类项目近700 项,协助校内外科研人员发表 SCI 论文 570 余篇。每年临床检测服务超 5 万人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1000万 / 年,预防和降低了出生缺陷,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6. 人才培养

  生科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现有医学生物信息与技术、生物分子组学、医学分子诊断学3个教研室,大力推教学实践平台和基地的建设,构建科教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荣获2018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20年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一等奖1项,2门专业课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广西研究生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与上海华道、广州万孚等科技公司共建校企实习实践基地6个。学生参加创新科技类竞赛屡获佳绩,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竞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区级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20年研究生参与的科研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和Cell杂志。  

  7. 国际交流

  生科院与国内外多家大学及科研机构如美国哈佛医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癌症基因组研究中心等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每年举办中国(广西)-东盟生物医学工程论坛、地中海贫血诊断技术国际培训班、全国再生医学博士后学术论坛暨中国-东盟再生医学国际会议、中国-东盟国际精准医学大会等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十余场,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了学科、生科院乃至学校的影响力。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联系方式
  地址:南宁市双拥路22号 电话:0771-5358354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学科建设
一、学科基本情况

  广西医科大学作为省部共建高校,于2006年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目前已实现本硕一体化建设,2017年获批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在广西-东盟高发新发疾病防治技术研发领域形成优势特色。

  学科师资队伍59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0人,71%的学科成员在外校获得最高学位,学缘结构良好。近5年获国家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53项,总经费约4000万元;获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经费2100万元;获广西、广东、四川、重庆省(直辖市)级科技进步奖等成果17项,授权专利36项;在Natur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97篇。

  二、学科方向

  本学科共有四个方向:医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分子成像学;系统生物学

  三、优势与特色

  (1)基于大数据,聚焦新发传染病,构建智能预警体系: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于生物样本库、大数据中心、全国高校第九家P3实验室,建立区域新发传染病智能预警预测系统,新冠病原体溯源成果发表在Nature上。

  (2)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医融合,开发了国际领先的生物医用材料:基于生物材料、医学影像及多组学研究的深度融合,联合企业建立产学研平台,首次在国际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诱导性材料并应用于3D打印等系列产品开发,产生上亿元经济效益。

  (3)立足广西、辐射东盟,区域高发疾病防治取得重大突破:围绕肝癌、鼻咽癌、地中海贫血、艾滋病等高发疾病,与十多个东盟国家开展防治技术创新研究,为东盟国家培训和培养医工交融技术人才超800人,为各国重大疾病防治提供智力支撑。

  四、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理念,以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为核心,立足西部地区,培养理工医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掌握生医工领域坚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及相应的技能,能独立从事生物信息学、生物组织材料领域、分子成像技术、和多组学联合分析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五、生源情况

  本学科生源广泛,来自包括黑龙江、北京、江苏、河南等16个省份。随着学科国际声誉的壮大,本年度招收留学生2名。

  六、国内外影响

  学科聚焦区域高发疾病、新发传染病及组织缺损相关疾病研究。新冠溯源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入选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以P3实验室为依托的中国(广西)-东盟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与泰国、缅甸、越南等国进行了云签约仪式,为新冠等传染病疫情防控提供坚强科技支撑,践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添加广西医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广西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广西医科大学报录比、广西医科大学考研群、广西医科大学学姐微信、广西医科大学考研真题、广西医科大学专业目录、广西医科大学排名、广西医科大学保研、广西医科大学公众号、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广西医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广西医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