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
公共管理系
陈诚诚
谷隶栗
李钢
 
李仙
刘娴静
刘永林
 
路振华
任婧玲
田国兴
 
帖明
佟岩
王亚林
 
杨成虎
伊强
张丽
 
传播学系
卞娜
方玮
郭勇
 
江苏佳
李琰
梁冬梅
 
牛新权
王晶
王艳
 
张笑
 
新媒体系
单禹
丁宁
郭泽德
 
李晋
刘庆振
沈春雷
 
孙彦然
王圣华
向璐舜
 
杨孔雨
张英杰
 
文化艺术教研部
林楠
刘英
吴雪莲
 
谢保杰
阎建国
 
实验室
边虹
高平
杨升华

为了贯彻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文件精神,促进我院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生源质量,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及录取工作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监督机制健全;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考生,充分关注考生切身利益。
二、组织机构
(一)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负责制订学院复试录取工作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复试小组进行相应考核工作。
(二)学院成立复试小组,在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具体实施面试和实践能力等考核,确定考生面试和实践能力考核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程序,并具体组织实施。
复试小组由学科负责人担任组长,由复试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公道正派并了解招生政策的导师担任成员,成员不少于5人。复试小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评分前召开复试小组会议,研究对考生的考察评价意见。
复试小组指定专人担任心理素质测评人员、外语水平测试人员和秘书,其中秘书负责具体调剂生源资格审查、面试组织等工作。
复试小组对复试导师进行培训,明确招生导师在复试工作中的权利、责任和纪律要求,了解政策、熟悉规则、掌握方法。招生导师全部参与复试工作。
三、调剂工作办法
(一)调剂准备工作
对报考一志愿考生进行复试后,剩余名额由学院通过调剂方式满足招生需求。
对申请同一专业、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调剂考生,择优确定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
(二)调剂生源基本要求
1.须符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一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3.第一志愿报考专业要与新闻与传播学相同或相近。
4.初试科目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当相同。
(三)调剂录取流程
1.开放调剂系统,每次持续时间不低于12个小时,开放关闭调剂服务系统时间提前公布。
2.考生(包括校内调剂考生)网上填报调剂志愿。考生调剂志愿锁定时间不超过36小时。
3.36小时内回复考生,是否同意参加复试。
4.考生应在网上12小时内回复同意“参加复试”,否则视为放弃复试资格。
5.考生需按时参加资格审查及复试,并按学院要求进行体检。
6.考生在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调剂平台上查询待录取信息,并在24小时内回复同意“待录取”状态,否则取消“待录取”通知。
7.在研究生信息网调剂平台上同意“待录取”的考生,到学院领取相关材料,办理相关手续。
8.向研究生院上报拟录取名单。
四、复试录取办法
(一)复试准备工作
1.学院对复试工作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等方面的培训,明确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评判规则和评判标准。
2.学院经集体讨论后确定复试及录取方案,包括复试程序、方式、复试成绩计算方法和使用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公布复试条件与考生名单
1.在不低于教育部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确定本学院各专业复试分数线。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不低于120%。
2.及时在学院网站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资格条件,进入复试考生的姓名、考生编号、初试各科成绩等信息。
(三)考生报考资格审查
对考生的准考证、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对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少数民族考生身份以报考时查验的身份证为准。网上报名信息中民族栏应与身份证民族项填写一致,复试时不得更改。
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的考生不列入拟录取名单上报
(四)复试考核方式及内容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的考核,从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认真考核考生的现实表现。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加大对疑似作弊考生的甄别力度。对弄虚作假及违纪、作弊考生,无论何时核查确定,一律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严肃处理。
1.主要方式
(1)笔试
主要为专业课测试。
笔试科目:新闻传播业务综合测试
参考书目:《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新闻编辑》,《新闻编辑》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网络传播概论》,雷跃捷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2)面试。
A.复试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
B.复试小组对考生作答情况进行全程录音录像。
2.面试主要内容
(1)专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外语听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
①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政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完成);
②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③事业心、责任感、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3.面试分数比例构成
综合素质(A)30分,外语(B)20分,专业基本理论(C)20分,专业基本能力(D)30分。
(五)总成绩核算办法
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总成绩为百分制。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40%。
1.总成绩=a*折算后的初试成绩+b*笔试成绩+c*面试成绩。其中a=0.4、b=0.1、c=0.5。(注:a、b、c为加权系数,a+b+c=1)
初试成绩以研究生考试总分500分为满分折算成为百分制,折算后的初试成绩=研究生考试的总分*20%。
2.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课程的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复试录取工作
复试小组按复试考生总成绩统一排名,从高到低按顺序提出拟录取意见。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根据复试小组意见,在综合考虑考生总成绩排名、诚信考核、思想品德考核、综合素质及身体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确定拟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察、诚信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录取。若认为有必要,可对考生再次复试。
录取工作依法保护残疾考生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不按单位、行业、地域、学校层次类别等限定生源范围,也不设置其他歧视性条件。
留存所有复试材料,其中评分记录和考生作答情况上交研究生院集中统一保管,任何人不得改动。学院加强复试过程监管,规范复试程序,对复试全程录音录像。
复试时间、地点报研究生院备案。
五、公示
学院将拟录取考生名单,名单包括考生姓名、考生编号、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总成绩等信息,上报给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进行拟录取名单公示。
六、办理录取手续
凡符合报名条件、达到进入复试基本要求的考生,复试合格、体检合格、学校公示无异议并经教育部“研招信息公开平台”检查通过,可予以录取。学校为录取考生打印《录取登记表》,盖章后存入考生的人事档案。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当在被录取前与学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被录取的新生,经考生本人申请和学院、学校同意后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至2年,再入学学习。录取为保留入学资格的考生占学院当年的招生计划。
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学院、学校均不承担责任。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入学时(9月1日前)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
七、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对符合复试基本要求的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一门为专业基础课,一门为专业课。
加试考核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同,难易程度为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
加试工作在复试后一周内进行。
加试科目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八、考生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学院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相关规定,不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简称“乙肝五项”和HBV-DNA检测等),不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需要评价肝脏功能的,应当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简称转氨酶)项目。
九、工作进度
根据生源情况,设置招生进度时间结点,报研究生院备案。
学院复试录取工作于2019年4月10日前完成。
十、咨询联系方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办公室
电话:(010)82427107   邮箱:jingjingwu189@126.com
办公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小营东路12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号办公楼216室
一、报到:
请于3月26日(星期二)下午13:30到我校清河小营校区一号办公楼第一阶梯教室门口报到(未按时报到者视为放弃本次复试机会)。请携带:准考证、调剂申请表(必须有本人手写签名)、身份证、学生证(应届)、毕业证和学位证(往届)、本科成绩单(盖教务处章);及以上材料复印件各一份。
二、笔试:
1.时间:3月26日(星期二)下午14:00~16:00
2.地点:具体地点报到后通知
3. 内容:新闻传播业务综合测试
4. 笔试时请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
三、面试:
1.时间:3月27日(星期三)上午8:30开始。
2.地点:小营校区一号办公楼第一阶梯教室。
3.内容:综合素质、英语、专业基本理论、专业基本能力
4.复试结果:面试结束后,各位考生请务必保持手机畅通。复试结果将由学院研招办直接通知考生本人。
四、体检:
1.时间、地点:3月26日(星期二)上午8:00开始,小营校区校医院
2.注意事项:带1张1寸照片(背景色不限)、50元现金。当天早晨空腹到门诊部交费、领取体检表。
五、录取:
面试结束后请务必保持手机畅通,拟录取考生接到通知后到一办216办理网上录取手续。录取手续办理时间截止到3月27日(星期三)下午17:00前。凡逾期未办理录取手续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将由排在后续的考生递补。
六、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考生请务必保证手机畅通。
七、联系方式:010-82427107,18500155866
一、招生学科专业
招生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专业代码:0552
研究方向:01 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 02 舆情智能分析与管理
 
二、学院及招生学科专业介绍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直属教学单位,下设行政管理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并负责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的建设。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信息技术特色与优势,紧紧围绕国家、首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新闻传播学、影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培养具有全面人文素养和较强创新能力,系统掌握现代传播理论和媒介技术创意艺术,具备优良中外文表达和多媒体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媒体理论和网络传播应用技能,熟悉网络与新媒体运作机制,通晓信息与传播领域相关法规与政策,能够在传媒和文化创意等相关领域,从事网络信息采编与新闻传播、媒体策划与媒介经营管理、企业形象传播与品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于2018年获批,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现有行业教师10人,并与北京新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凯谱视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宇际星海传媒集团等10家新闻传媒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近五年,相关教师在研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3项、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3项、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4项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多项,科研经费累计300余万元。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
学校拥有“网络文化和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和案例教学教室,以及非编系统、工作站与服务器、教学软件系统(如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等,学院为专业摄影棚、演播室、录音棚、影视后期剪辑机房等累计投入资金达600余万元。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已建成“大数据时代文化遗产的新媒体活化”、“大数据时代京津冀重大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两大科研平台及“中华文化数字传播”学科平台,投入资金达100多万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109万余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共计274万余册,中外文纸质现刊1343种,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共计65个。学院资料室近年购买了多种中英文新闻与传播相关书籍5000余册,专业书籍达10000余本。为培养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较好的业务实践、科研平台和教学环境。
本专业学位培养过程密切联系国内外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实际,紧贴社会需求和市场走向。严格实施双导师制,聘请高级别业界专家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强调文化与技术并重,突出“中华文化数字传播板块课程”,重视“大数据舆情分析板块课程”。强调学生本位,突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年均参与校内外科研或实践项目1项以上。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从事数字化新闻传播和新媒体舆情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新闻传播与出版、文化事业与产业、网络与新媒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行业,胜任中华文化传播的数字内容制作、媒体运营、策划创意,或新媒体舆情的分析与管理等实际工作。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依托学校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学科优势,以数字媒体背景下中华文化的数字传播和新媒体舆情分析管理为特色,立足北京、面向京津冀,服务首都数字化文化中心建设,培养熟悉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数字传播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学位点现设有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舆情智能分析与管理两个研究方向。
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 该方向培养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胜任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涵盖文化传播实践中的数字化保存、数字影像技术应用、数字影像艺术传播等领域。以数字影像为中华文化传播载体,突出技术、艺术与文化融合是该方向的特色与优势,即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资源库,通过三维扫描与建模、高清影像来采集整合数字化信息,以数字视频、数字动画、网络游戏、VR展示等数字影像艺术手法,进行文化形象、文化内涵的网络化、新媒体传播。
舆情智能分析与管理: 该方向培养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胜任舆情智能分析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涵盖舆情分析、话题发现、追踪、倾向性引导、趋势预测及应对策略等领域。以舆论学、传播学理论和网络新媒体技术为基础,通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等交叉融合,在智能监测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舆情分析及舆情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基于本校云服务平台上的舆情监测、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等领先技术,在舆情传播规律、舆情趋势预测、智能舆情应对及危机公关等方向形成研究特色与应用优势。
主要研究成果:近五年来,本学科在《现代传播》、《新闻界》、《编辑之友》、《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评介》等刊物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了《数字文化传播》、《计算广告学: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研究新思维》、《计算传播学: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新范式》、《共享经济:缘起+动力+未来》、《智能红利:即将到来的后工作时代》、《新中国农民画的传播》、《银幕内外的男性气质建构(1979-1989)》等20多部学术著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能算法时代的计算广告学理论构建和应用创新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VR电影手法的北京“长城文化带”展示研究》、《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北京皮影戏保存与保护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的京津冀电影文化消费空间研究》、《新媒体时代超大城市公众风险认知与传媒抚慰研究》、《新媒体舆论的演化模型及其危机免疫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数据开放政策与应用创新研究》以及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基于VR电影手法的首都红色文化遗产活化研究》、《突发危机事件中群体应激行为传播与媒体心理抚慰研究》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直属教学单位。学院下设行政管理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为雄厚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业教师44人,拥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比例的近60%,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42%。
学院教师除完成学校本科专业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各类公共管理组织委托的政策咨询项目、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并积极出版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等。此外,还承担了企业、事业单位的相关培训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学院设有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包括计算机房、媒体编辑实验室、录音棚、演播室、电脑辅助电话调查实验室等,拥有价值800余万元的专业实验设备。开设了行政管理、政策分析、电子政务、媒体编辑、网络传播、软件应用等多方面的实验课程,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及国内各类学科竞赛,承担学校“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组织培训和参赛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关注学生理论素养培养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和学校其他学院开展合作,成功申报了两个与管理学和传播学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点。两个学位点的申报和招生,为本科专业的同学进一步深造打开了更为畅通的途径。2017年9月申报新闻传播学硕士并获得核准,为学生创造更多深造的途径。
学院积极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学生能力建设和发展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为学生创造卓越的成长平台和环境。
学院重视“国际化”办学,注重学生“国际移动能力”的培养。学院目前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已经开展了人才交流合作培养项目,并正和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等学校商洽“3+2”等培养模式的合作。
学院将按照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民主办院的办院宗旨和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应用并重、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发展方针,牢牢把握“建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信息化、国际化为平台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高标准、高水平、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办公室电话:010-82427107
学院网址:http://pac.bistu.edu.cn

添加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报录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考研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姐微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考研真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业目录、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排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保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众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