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研究生分数线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国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农业大学报录比、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群、中国农业大学学姐微信、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真题、中国农业大学专业目录、中国农业大学排名、中国农业大学保研、中国农业大学公众号、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研究生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包括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学校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考研录取分数线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农药学的研究生。【手机访问

Add 中国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中国农业大学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农药学的研究生。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考研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名称  090403农药学
  所属一级学科  0904植物保护
  所属学科门类  09农学
  学位授权级别  博士
  授予学位类别  309农学硕士
           307理学硕士
           209农学博士
           207理学博士
  博士培养方案  2008培养方案
  硕士培养方案  2008培养方案
  直博培养方案  2008培养方案
  所属单位    理学院
  学科专业分类  植物保护  农药学
  重点学科类型  国家级重点学科

  2012博士考试科目
  1101英语
  2252有机化学
  3341农药学

  2012硕士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15化学(农)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808综合化学
  复试科目:农药学概论

  博士研究方向与招生导师
  1.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  王敏 杨新玲 刘尚钟 覃兆海 张建军 傅滨 郭红超 王明安 凌云
  2.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   周志强 潘灿平 刘丰茂 鲁润华 高海翔 马永强 王鹏
  3.农药毒理与生物技术   李学锋 侯玉霞 邱立红 王成菊
  4.农药制剂与助剂研究   吴学民 杜凤沛
  5.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   何雄奎

  硕士研究方向与招生导师
  1.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  王敏 杨新玲 刘尚钟 覃兆海 王明安 凌云 张建军 傅滨 梁晓梅 段红霞 郭红超
  2.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   周志强 潘灿平 刘丰茂 鲁润华 高海翔 韩丽君 张红艳 王鹏
  3.农药制剂与助剂研究   吴学民 杜凤沛
  4.药械与施药技术     何雄奎 曾爱军 刘亚佳
  5.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 李学锋 王成菊 侯玉霞 邱立红 郑明奇 蒋家珍

  联系人
  王玉红 010-62733474

  专业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于1952年创建,是我国第一个农药学专业。该学科于1981年和1983年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6年又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该学科也是国家985 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五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农药学科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农药学科的相关教学、研究、管理及营销等领域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目前,本学科拥有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25名,导师队伍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外高水平归国留学人员及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教师,其中95%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近些年,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培养出了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十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及在读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的优秀博、硕士研究生。主持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数十项,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请及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拥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农业部农药化学及使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认证的农药全组分分析实验室、农药环境毒理与环境行为实验室、农药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实验室、北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主要研究方向有:
  1.农药分子设计与合成:主要是利用本学科扎实的农药学背景,借助计算机和生物等先进技术,进行新功能性绿色农药(如:植物生长调节剂、抗病诱导剂、昆虫行为控制剂等)的设计与合成、生物源农药的发现研究、手性农药的不对称合成研究等。
  2.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学研究:基于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建立农药常量及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降解、代谢及归趋行为,系统研究手性农药的分离分析及环境行为。加强农药监测及污染治理基础理论研究。
  3.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研究:基于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研究农药毒理及生态毒理机制(包括毒作用原理、抗药性原理、选择性原理),农药活性筛选及精密毒力测定技术、农药作用机理、农药使用技术原理等。
  4.农药制剂、药械与施药技术方向:基于农药的高效安全使用,进行农药新剂型、新助剂的宏观与微观理论研究,高效施药技术与机具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使用机具和使用技术的研究。

农药学 [090403]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国农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理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9]农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4]植物保护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02)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
(03)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
(04)农药制剂、药械与施药技术
招生人数: 17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5)化学(农)
④(806)生物化学(自命)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5)化学(农)
④(808)综合化学
备  注:
农药学 [090403]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国农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理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9]农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4]植物保护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
02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
03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
04农药制剂、药械与施药技术
招生人数: 18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化学(自命)
④806生物化学(自命)或808综合化学
备  注: 复试科目:化学和农药学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2020年的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2020年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中国农业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农药学     专业代码:090403     门类/类别:农学     学科/类别:植物保护

专业介绍

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该专业2018年招生(学术、全日制)

专业点分布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南开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石河子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904 植物保护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0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307 南京农业大学 A+
2 10335 浙江大学 A+
3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A-
4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5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B+
6 10657 贵州大学 B+
7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B+
8 10434 山东农业大学 B
9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B
10 10635 西南大学 B
11 10676 云南农业大学 B
12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B-
13 10193 吉林农业大学 B-
14 10537 湖南农业大学 B-
15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C+
16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C+
17 11117 扬州大学 C+
18 10224 东北农业大学 C
19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20 10593 广西大学 C
21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C
22 10113 山西农业大学 C-
23 10183 吉林大学 C-
24 10435 青岛农业大学 C-

090404农药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农药学     专业代码:090404    门类/类别:农学     学科/类别:植物保护

专业介绍

该专业开设院校较少,暂无相关介绍,本网站将持续更新

专业院校排名

0904 植物保护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0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307 南京农业大学 A+
2 10335 浙江大学 A+
3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A-
4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5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B+
6 10657 贵州大学 B+
7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B+
8 10434 山东农业大学 B
9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B
10 10635 西南大学 B
11 10676 云南农业大学 B
12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B-
13 10193 吉林农业大学 B-
14 10537 湖南农业大学 B-
15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C+
16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C+
17 11117 扬州大学 C+
18 10224 东北农业大学 C
19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20 10593 广西大学 C
21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C
22 10113 山西农业大学 C-
23 10183 吉林大学 C-
24 10435 青岛农业大学 C-

农药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612 化学
④801 生物化学 或 802 植物生理学
 
农药学考研参考书:
612 化学
1.(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杨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或面向21世纪教材《有机化学》,杨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章维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
2. (1)《无机及分析化学》,兰叶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801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杨志敏,蒋立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802 植物生理学
《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
《植物生理学》潘瑞炽主编,高教出版社(第四版),2001
 
农药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农药学专业就业前景
在19世纪末已初具雏形。随着农药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中期有机合成农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逐步形成一门内涵广泛并涉及多重边缘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农药学的研究正朝着控制有害生物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向发展。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植保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属单位以及主要边贸口岸动植物检疫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各种农业企业及农药生产及经营单位从事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