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考研难吗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分数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报录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姐微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真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业目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保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众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很多考生在准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考研难吗?是考研报考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好吗?适合我吗?对我以后的人生和职业会有帮助吗?考生在准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考研的时候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十分正常的。【手机访问

但是考生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的研究生,都不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别人适合的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需要考生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好不好、未来发展方向与考生自己的本科专业、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结合和分析,理性看待和认真对待考研的专业选择问题,不要因一时冲动或是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草率决定,往往会在备考期间十分痛苦。

Ad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考生获取相关有关地质学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怎么样,学校研究生官方网站会列出详细的招生简章、考试内容、参考书目、历年分数线以及报录比等重要数据,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可以咨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的师兄师姐,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考研网、考研论坛等信息来源。
另外,需要详细了解地质学的考研情况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免费资源我们的学姐,帮你解答报考院校的详细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好不好,可以从专业排名来判断,其排名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该学科考研难度的大小,包括近几年内该学科全国排名的变化程度。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在学校排名系统中并没有靠前的位置也不出名,但是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的排名位置;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属于全国知名学府,但是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出名。如果学科与学校在全国均有较高的排名位置,那么该学科属于热门学科,考研的竞争力会相对较大。考生在选择报考地质学之前应当对其全国排名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将学科与学校的排名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每年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专业排名,专业排名可以从中检索到。 相对来说,地质学的排名还是相当乐观,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学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中提供了有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好不好的全面而详细的资料,欢迎考生前往查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考研难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态地质学专业介绍
  学科(专业)简介
  2000年起我校开始培养与生态地质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和研究生主要分散在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工程学院等院系中。为适应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深入研究与生态地质环境相关的科学问题,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学科群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我校于2004年起设置生态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25%;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2005年将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从而成为国内首家,也是世界上极少数设置该学科专业的组织之一。
  经过几年的探, 索,我校在农业生态地球化学、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植被地下生存环境结构分析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掌握先进技术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在生态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学科汇集了我校地球科学学院、环境学院等院系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员,形成了一支教学与科研能力扎实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三人、教授、副教授各十多人。现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二十多项,已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
  本学科专业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智能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涉及生态地质学基础理论、生态地质学的应用(包括生态地质环境的评价、规划、保护等)、特殊景观的生态地质学研究和生态地质学新技术方法研究等四大方面。
  主要实验室:表生带地质过程与环境修复实验室;水、土、生实验室(含土壤化学实验室);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室;数值模拟与GIS应用实验室;非饱和水流与溶质运移实验室;水化学与水环境化学实验室。
  毕业生就业方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系统(部门)的勘察设计院。 研究生教育体系完善,授权学科点也不断增加,学科覆盖面迅速扩大,目前我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6个。我校现有学位点涵盖学科门类9个;拥有工程硕士、MBA、MPA、艺术硕士、法律硕士、资产评估、翻译、会计、教育硕士、体育硕士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涵19个工程领域。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复试分数线发布,详情如下:
专业代码  专业 研究方向 分数线 复试
人数
070900 地质学 岩石学 英语≥40;总分≥320;其它科目按国家A类线 32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地质学     专业代码:0709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地质学

专业介绍

天津城建大学为例
地质学    070900——本专业归属于地测学院,相关专业问题向学院秘书咨询。

专业点分布

天津城建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山大学 贵州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709 地质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7 所,本次参评15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2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284 南京大学 A+
2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A+
3 10001 北京大学 B+
4 10697 西北大学 B+
5 10183 吉林大学 B
6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7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B-
8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9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10 10335 浙江大学 C+
1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C+
12 10533 中南大学 C
13 10558 中山大学 C
14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5 10730 兰州大学 C-

地质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地球科学学院(101)   150    
地质学(070900)   117
推免:51
   
(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边秋娟、陈能松、洪汉烈、李益龙、马昌前、廖群安、刘嵘、刘祥文、佘振兵、苏玉平、王国庆、王勤燕、肖龙、杨经绥、张宁、余淳梅、赵军红、赵珊茸、郑建平、周汉文、钟玉芳、朱云海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高等数学 或 614|普通地质学④800|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或 806|构造地质学 或 810|地球化学 或 811|矿物岩石学 或 813|古生物地史学  
(02)地球化学 鲍征宇、闭向阳、高山、胡圣虹、胡兆初、李超、李方林、凌其聪、凌文黎、刘勇胜、乔胜英、汤华云、吴元保、向武、谢淑云、徐旺春、严森、张宏飞、张利、宗克清、周炼、柴辛娜、郭亮、刘金铃    
(03)生物学与地层学 陈林、陈中强、冯庆来、龚一鸣、顾松竹、何卫红、江海水、赖旭龙、林启祥、卢宗盛、罗根明、宋海军、童金南、王永标、谢树成、徐亚东、杨浩、喻建新、袁爱华、张克信、张雄华、韩凤禄、赵来时    
(04)构造地质学 曹凯、蒂姆科斯、金振民、李德威、李志勇、刘德民、刘强、刘祥文、彭松柏、王岸、王国灿、王琪、王永锋、向树元、徐海军、徐亚军、续海金、杨宝忠、杨坤光、袁晏明、曾佐勋、张先进、章军锋    
(05)第四纪地质学 陈旭、侯居峙、胡超勇、黄咸雨、季军良、李长安、林晓、秦养民、王家生、肖国桥、谢树成、张玉芬、朱宗敏    
(06)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戴维、何琦、肖智勇、肖龙、曾佐勋、张昊、张振飞    
(07)沉积学(含古地理学 杜远生、颜佳新、徐冉、杨江海、郭华    
 

地质学考研参考书
0709地质学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627)地质学综合 1.《结晶学与矿物学》李胜荣主编,地质出版社,2012年;2.《岩石学》路风香主编,地质出版社,2004年;3.《地球化学》韩吟文主编,地质出版 社,2008年;4.《矿床学》(第三版)翟裕生主编,地质出版社,2013年;5.《构造地质学》(第三版)曾佐勋主编,地质出版社,2008
(825)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舒良树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

地质学专业就业方向:
地质学专业毕业生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就业领域广阔,发展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