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考研难吗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东北电力大学考研分数线、东北电力大学报录比、东北电力大学考研群、东北电力大学学姐微信、东北电力大学考研真题、东北电力大学专业目录、东北电力大学排名、东北电力大学保研、东北电力大学公众号、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东北电力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很多考生在准备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考研难吗?是考研报考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好吗?适合我吗?对我以后的人生和职业会有帮助吗?考生在准备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考研的时候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十分正常的。【手机访问

但是考生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的研究生,都不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别人适合的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需要考生对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好不好、未来发展方向与考生自己的本科专业、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结合和分析,理性看待和认真对待考研的专业选择问题,不要因一时冲动或是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草率决定,往往会在备考期间十分痛苦。

Add 东北电力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东北电力大学

考生获取相关有关化学工程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东北电力大学怎么样,学校研究生官方网站会列出详细的招生简章、考试内容、参考书目、历年分数线以及报录比等重要数据,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可以咨询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师兄师姐,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考研网、考研论坛等信息来源。
另外,需要详细了解化学工程的考研情况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免费资源我们的学姐,帮你解答报考院校的详细问题。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好不好,可以从专业排名来判断,其排名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该学科考研难度的大小,包括近几年内该学科全国排名的变化程度。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在学校排名系统中并没有靠前的位置也不出名,但是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的排名位置;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属于全国知名学府,但是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出名。如果学科与学校在全国均有较高的排名位置,那么该学科属于热门学科,考研的竞争力会相对较大。考生在选择报考化学工程之前应当对其全国排名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将学科与学校的排名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每年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专业排名,专业排名可以从中检索到。 相对来说,化学工程的排名还是相当乐观,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学科。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中提供了有关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好不好的全面而详细的资料,欢迎考生前往查阅。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考研难吗
化学工程 [0817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东北电力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7]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01)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02)化工工程系统工程(02)化工工程系统工程(03)化工过程与检测技术(03)化工过程与检测技术
招生人数: 4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71)物理化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72)化工原理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1)物理化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2)化工原理
备  注:
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4月,其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东北电力学院动力系电厂化学教研室,1978年电厂化学专业面向全国正式招收本科生。为了适应专业的发展和电力工业对电力化学人才的需求,1985年成立了应用化学系。2004年随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大学)相应地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应用化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学院。学院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实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具有“一实两创”特色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教授16人、副教授27人,博士3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吉林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人、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1人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轻化工程、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吉林省高水平专业A类、吉林省品牌专业、省级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等;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吉林省高水平特色学科A类、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现有1个省高校水质分析与水处理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电力储能与环保材料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电站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新中心和1个东北电力大学“英华园”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中心;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团队。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项目4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程6门;公开出版教材16部。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21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
化学工程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现已公示,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名单不得修改。未经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不予学籍注册。
具体名单见附件。
附件【化学工程学院一志愿拟录取名单.pdf
附件【化学工程学院调剂拟录取名单.pdf

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4月,其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东北电力学院动力系电厂化学教研室,2004年更名为化学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教授16人、副教授27人,博士3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现有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轻化工程、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6个本科专业;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化工与材料工程硕士点。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已成为电力化学、绿色能源化工、材料化学化工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复试学院 专 业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  注
010 化学工程学院 1、081701化学工程
2、081704应用化学
3、0856材料与化工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第五版) 傅献彩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二选一。
2.同等学力考生加试分析化学和化学反应工程。
3.所选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第三版) 柴诚敬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第六版) 武汉大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版) 朱炳辰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4、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第三版) 柴诚敬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化工原理和水污染控制工程二选一。
2.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环境监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3.所选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
  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册》(第四版)
《排水工程》(第四版) 高廷耀编

张自杰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第三版)》 郗旦立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081703生物化工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 周德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微生物学和植物纤维化学二选一。
2.同等学力考生加试化工原理和生物化学。
3.所选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
  植物纤维化学 《植物纤维化学》(第四版) 裴继诚主编 轻工业出版社/2012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第三版) 柴诚敬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生物化学 《现代生物化学》(第三版) 黄熙泰等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应用化学硕士点

本学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硕士点之一(工科),1989年在国内首批设立,主要依托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东北电力应用化学专业成立于1975年,已培养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目前在读硕士生60余人。
本学科研究方向
1.水处理技术与材料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电力、石化、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水处理技术与材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代表性课题方向:(1)水的过滤、吸附机理及高效过滤装置的研究;(2)水的混凝机理研究及高效混凝剂的制备与应用;(3)高级氧化强化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技术研究;(4)改性高分子催化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1)长期开展新型过滤、吸附材料与装置的开发及过滤、吸附机理研究,形成了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纤维过滤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基于高效纤维过滤技术的高效纤维过滤器(池)已产业化,广泛应用于循环冷却水、电站补给水、城市中水回用和生活饮用水处理领域,每年创产值在上亿元以上;(2)持续开展新型、高效混凝剂的制备与应用及混凝机理研究,形成了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催化氧化制备生物聚合铁絮凝剂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基于生物催化氧化原理的生物聚合铁制备技术,反应条件温和,絮凝剂本身对环境友好,絮凝性能优异,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该成果正在逐步产业化;(3)形成了基于高级氧化技术强化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方向,提出了高铁酸盐与多种能量形式耦合的除有机污染物技术,开发出一种能规模化生产并应用的新型高铁制备方法,有可能解决制约高铁在水处理中应用的瓶颈问题;(4)形成了改性高分子催化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方向,首次以PVDF为基体,通过共混掺杂Fe3+、Cu2+等离子及纳米TiO2制备PVDF催化膜,将膜的过滤和类Fenton催化氧化技术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率,对改善水质、节能降耗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方向的优势表现在:面向水处理领域,特别是电力行业水处理技术需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4个研究方向,成果突出。高效纤维过滤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后开发了胶囊式、孔板式(又分为上活动、下活动等型)高效纤维过滤器(池),具有流速快、过滤精度高、出力大,运行阻力小等特点,节水降耗显著,在给水与废水处理领域广泛使用;提出并实现了铁系絮凝剂的生物催化氧化制备技术路线,推动了铁系絮凝剂的绿色制备技术的发展;本研究方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学与科队伍,研究用实验室面积近800平方米,仪器设备齐全。
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VDF膜改性及催化过氧化氢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效能与机理研究”、“溶剂散逸自组装置备电场响应的光子学薄膜”等52项国家、省、市级课题。近5年,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8余篇,获批发明专利7项。
2.水质检测技术与仪器本方向主要从事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分析及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以化学传感技术为基础,以微型计算机技术为开发平台,研究化学复杂成分的自动化智能检测,通过流动注射技术,微传感技术以及适合于现场在线监测的间歇式测试技术的应用,提高化学分析的自动化管理与控制水平,把先进测试方法应用于生产过程,对延长热力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1)致力于研究循环水水质质量监测与控制,特别是针对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进行稳定性控制,由此可以减小热力设备的腐蚀、结垢、积盐等引起的生产安全和稳定的问题。(2)研究各种可用于光学传感器的无机、有机化合物的光谱性质,研究具有发光性质化合物的能量传递机理,用以研制复杂水质传感器,实现Cu、Pb、Cd等重金属的快速检测;(3)水质检测化学仪表的智能化计算机技术,主要致力于研究多功能水质分析虚拟仪器,便携式水质分析装置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系统。
本研究方向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化学分析自动化测试技术,是综合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光学、传感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学科知识,是交叉性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对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减小腐蚀、防止积盐结垢,提高水处理、废水处理质量,加强环境监督,降低生产过程成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方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发研制了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性在线监测装置,已申报受理了该装置的发明专利;已研制成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动注射法DY9010在线磷酸根自动分析仪、在线总磷自动分析仪、在线浊度自动分析仪等仪器仪表;多项水质检测仪表相关课题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得省级奖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万元;建立了本学科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购置了多台大型的现代分析实验设备,拥有近800平方米的实验室。近5年,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1篇。
3.纳米技术与工艺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工作,代表性特色课题方向包括:(1)基于具有微-纳结构的光子学薄膜的光学传感技术;(2)用于生物标记的稀土掺杂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高性能常余辉储光材料;(3)过渡金属簇合物纳米晶用于催化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表现在:(1)利用表面有序的光子学薄膜作为敏感物质,制造电场,特殊水质的传感装置,用于监测空间电场、电力传输信号以及水中特定物质;(2)高亮度的红、绿和黄色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可用于生物标记、防伪等领域,常余辉储光材料和高分子有序振列膜的研究和开发均已得到品质较好的样品,有序振列膜将在光子学晶体,光子学计算机以及精密光学器件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3)具有纳米尺寸孔道的金属簇聚物,在催化领域表现出特殊的性能,对于长链烷烃的脱氢和裂解表现优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方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本研究梯队开展的无机有机有序膜材料应用于电场、水质传感相关的研究工作将二维有序体系与电场传感技术结合起来,并且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研究工作在纳米结构膜材料、无机纳米晶体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并且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开发的荧光纳米晶在生物标记、水质分析领域得到应用。此外,在平台建设上多年来本研究方向注重梯队建设,具有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师资队伍。拥有9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较全面的纳米材料相关的仪器设备。
研究团队完成了包括省科技厅项目“基于具有热电活性二维有序体系的高压电检测技术”在内的纵向及横向项目13项,同时申请了4项专利,获得授权3项,研究内容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价值。近5年,课题组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34余篇。
4.生物化工与技术本研究方向拥有从靶标、疾病模型确立,药物分子的合成、筛选、改性,到动物临床前实验的全套平台,致力于研制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重点开展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相关的体内关键因子研究,以及相关药物的生物合成和筛选研究。代表性课题方向包括:(1)降胆固醇活性化合物herboxidiene及其类似物的生物合成;(2)肿瘤血源转移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3)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重要活性蛋白质的功能及药物筛选研究;(4)细胞分化发育中信号转导及相关药物研究;(5)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提取及功能研究。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在细胞、分子水平上探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从中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标,确立新的疾病模型,并结合我们的药物生物合成平台、天然药物筛选平台及药物修饰改性平台探索新型药物。有潜力为深入、充分的利用吉林地区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以及合成新型化学药物,增强吉林特色药物产业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本研究方向的优势主要在于:发现了相关的疾病发展新靶标、模型并探讨了相关的新型药物。主要研究进展:(1)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重构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获得了某些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非天然的天然药物,目前正对其开发和应用开展进一步研究;(2)阐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纤连蛋白与层粘连蛋白协同保护肿瘤细胞并促进癌症血源转移的机制,据此证明长白山蝮蛇蛇毒去整合素、灵芝多糖等可解除纤维蛋白原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并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血源转移;(3)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机制,阐明了蛋白质相互作用在调节体内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恒定方面的意义,为老年性痴呆症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药物干预靶位;(4)阐明造血肝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化机制,并依据这些机理初步筛选了相关药物。
此外,在平台建设上多年来本研究方向注重梯队建设,具有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师资队伍,目前正承担12项国家、省、市纵向课题。近5年,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1篇,获批发明专利3项。拥有9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较全面的相关的仪器设备。

环境工程硕士点
 
东北电力大学2001年创建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获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人,已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队伍。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具备一定规模,设有水污染控制工程、恶臭污染控制工程、固废处理处置工程、环境仿真与控制、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烟气脱硫与除尘、水处理工艺与设备等9个专业实验室,可利用实验室面积1353.51平方米,实验教学仪器1465台(件),价值987.72万元,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横向科研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1余篇,其中被EI、ISTP检索论文49篇;获批发明专利17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废水治理与回用技术本研究方向(1)研究化学预氧化中水回用于火力发电厂锅炉冷却水、补充水技术,开发先进高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2)采用生化二级出水作为原水,开发以膜分离技术为主的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重点研究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全膜水处理工艺;(3)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针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水质特点,深入开展同步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研究,研制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与设备;(4)开展油页岩炼油发电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为开发吉林省丰富的油页岩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特色:(1)研究化学预氧化中水回用于火力发电厂锅炉冷却水、补充水技术,开发先进高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2)采用生化二级出水作为原水,开发以膜分离技术为主的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重点研究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全膜水处理工艺;(3)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针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水质特点,深入开展同步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研究,研制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与设备;(4)开展油页岩炼油发电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为开发吉林省丰富的油页岩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优势:(1)技术优势。在废水回用技术研究方面,联合应用臭氧、紫外消毒技术和曝气生物滤池,开发了化学预氧化/生物滤池技术;生物脱氮除磷相关技术获得多项省部级项目资助,以解决氮、磷排放引起的富营养化及再生水腐蚀结垢等问题,该技术已广泛用于污水厂升级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开发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石化、制药等行业难降解有机废水治理及回用方面,完成了小区生活污水治理与回用、电厂含油废水治理与回用、化工企业腈纶废水治理与回用等工程,已经具备MBR产品定型设计、生产加工、调试运行、维护等能力。(2)行业优势。随着用水价格的上涨,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电力、化工、制药等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即是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电力、化工行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本研究方向具备很好的师资、实验和项目支撑条件,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对于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培植专业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为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起重要推动作用。
2.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技术本方向已具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特色:(1)生物法去除有毒有害工业恶臭气体,研究纤维球填料的生物填料塔脱臭性能,通过上述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确定了对生物脱臭的可行性及生物载体上菌群的分布规律。(2)燃煤电厂锅炉流化床内石灰石脱除H2S,研究开发硫、氮混合气体的一体化,两段处理设备。(3)气化炉内钙基脱硫剂硫化反应,煤气化过程中单颗粒吸收剂脱硫反应模型等;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混合燃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这些研究为化工、电力企业及其他工业部门的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控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工程应用技术基础。
优势:(1)人员优势。本方向由科研工程实力较强的成员组成,课题组主要成员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和高级工程师组成,已经完成多项废气处理工程及研究试验,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行业优势。吉林省目前在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技术方面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开展本研究可以为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技术的应用提供行业规范。(3)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视实践与应用、重视与企业的结合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个传统优势。行业院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高,长期以来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是行业原始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本方向发表论文近40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近5年来承担与完成相关的科研项目7余项。已成功地将《高效生物脱臭法的研究及其应用》、《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混合燃烧关键技术》、《油页岩低温热解过程中硫的释放与脱除》等成果应用于电力、化工、制药等行业。
3.环境监测技术本研究方向综合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光学、传感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学科知识,是交叉性多学科的边缘科学。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电力、石化、医药、环保、轻工等领域的实验室及在线实时检测仪器的研究与开发。(1)在线水质分析与检测技术。进行在线氮磷检测仪表的研制,监控工业排水中氮磷的含量;建立环境化学监测方法。开发水体中复杂化学成分的自动分析检测系统,提高分析监测的自动化管理与控制水平。(2)动态多组份气体检测技术。开发排放大气中的复杂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制备具有应快、灵敏度高的Cl2、SO2、NO2、含磷毒气等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建立工业恶臭气体的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监测工业气体中硫化氢、氨气、甲硫醇、乙硫醇等恶臭气体的浓度。(3)电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电化学腐蚀机理,建立电化学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及电催化机理研究。
优势:多年来本研究方向注重梯队建设,具有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师资队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甲基吡啶在固体高聚铁电解质-金属氧化物组合电极上的电氧化研究”、“自组装膜保护的纳米体系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及“仿生嗅觉系统及其在肉类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专利4项,现已具有较好的研究条件和基础。本研究方向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化学分析自动化测试技术,是多门类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我国加强环境监督,减小环境污染和灾害,加强水处理、废水处理监督质量,降低生产过程成本,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分析与控制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固体废物综合开发利用本方向主要特色表现为:(1)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采用粉煤灰制备陶粒、水泥等,可用于水处理行业,建筑行业。粉煤灰中提取微珠、碳、铁、铝等矿物质和金属,既回收重金属资源,又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2)开发油页岩炼油、半焦发电及灰渣综合利用技术,采用灰渣制备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采用油页岩灰渣制备陶粒,作为化工、水处理中的材料。(3)厨余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在厨余垃圾的发酵过程中提取乳酸,合成聚乳酸生产可降解塑料;采用厌氧、好氧堆肥技术进行垃圾减量化研究,开发了多套固体废物资源化设备。(4)固体废塑料的资源化。本研究将开发废塑料直接连续催化热解过程,使用流态化技术,调查复配催化剂对催化热解产物的影响,使废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优势:(1)人员优势。多年来本研究方向注重梯队建设,具有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师资队伍。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专利多项,现已具有较好的研究条件和基础。(2)研究方向优势。该方向承担着我校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实验教学及毕业设计工作,涉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固体废物处理及利用,火电厂环境保护、粉煤灰化学;生物工程专业的白酒工艺学、啤酒工艺学;轻化工程专业的废纸再生与利用及环保工程等多门专业必修课。(3)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结合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该技术和产品在电力、石油、化工、采矿、冶金、制药和养殖等行业及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市场空间,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提高环境质量、振兴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全国具有电力环境保护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只有3所院校,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建成基础扎实、体系完善、规模适中、质量优良的教学研究型专业。本学科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已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学科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个别学科方向省内领先、国内知名。在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与方向上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注重产学研合作,已承接了各类环保工程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为吉林省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化学工程 [0817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东北电力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7]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
02化工工程系统工程
03化工过程与检测技术
招生人数: 4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1物理化学或872化工原理
备  注: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     专业代码:081701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介绍

沈阳化工大学为例
化学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化工过程强化、分离工程、能源转换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等。过程强化主要利用高效静态混合技术强化聚合、硝化、氯化及酯化等快速、强放热反应过程,涉及反应器、换热器及塔器等典型化工设备内的动量、热量及质量传递。分离工程重点研究相分离与精细分离过程、第二液相强化分离、离子液体萃取精馏以及高纯化工产品分离等。能源转换过程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重点研究流化床流体动力学、煤及生物质热解及气化、炭氢化合物转化、氢及炭材料制备、废弃物利用、微型流固相反应分析等。

专业点分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化工研究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常州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淮海工学院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 福州大学 厦门大学 烟台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贵州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4 所,本次参评51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4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56 天津大学 A+
2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A+
3 10003 清华大学 A
4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5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6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9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A-
1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A-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2 10610 四川大学 A-
13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A-
14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5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1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1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18 10286 东南大学 B+
19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0 10295 江南大学 B+
21 10384 厦门大学 B+
22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23 10459 郑州大学 B+
24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B+
25 10533 中南大学 B+
26 10611 重庆大学 B+
27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28 10697 西北大学 B+
2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30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31 10148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B
32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B
33 10216 燕山大学 B
34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B
35 10285 苏州大学 B
36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7 10386 福州大学 B
38 10427 济南大学 B
39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0 10530 湘潭大学 B
41 10532 湖南大学 B
42 10593 广西大学 B
43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44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45 10108 山西大学 B-
46 10110 中北大学 B-
47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B-
4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B-
49 10183 吉林大学 B-
50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51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52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B-
53 10292 常州大学 B-
54 10385 华侨大学 B-
55 10403 南昌大学 B-
56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57 10755 新疆大学 B-
58 10759 石河子大学 B-
59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C+
60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61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62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C+
63 10082 河北科技大学 C+
64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C+
65 10256 上海电力大学 C+
66 10280 上海大学 C+
67 10299 江苏大学 C+
68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69 10422 山东大学 C+
70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71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C+
72 10589 海南大学 C+
73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74 10188 东北电力大学 C
75 10255 东华大学 C
76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77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78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79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80 10558 中山大学 C
81 10657 贵州大学 C
8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83 10705 西安石油大学 C
84 10730 兰州大学 C
85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C
86 11072 江汉大学 C
87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C-
88 10145 东北大学 C-
89 10152 大连工业大学 C-
90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91 10212 黑龙江大学 C-
92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93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9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95 10475 河南大学 C-
96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C-
97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C-
98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C-
99 10622 四川理工学院 C-
100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C-
101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C-
102 11065 青岛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     专业代码:085216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工程

专业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三个二级学科。1981年获化学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5。200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成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全国第5。
本学科以高端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与时俱进地构建了具有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为特征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研究体系,构建了国内一流水平的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研究平台和基地,建有2个属于化工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全国化工学科只有3个),合作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另有8个校级创新团队,形成了“团队合作、协同创新、敢为人先、服务社会”的团队创新文化,为高端人才培养奠定了平台基础。此外,为了保持“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先进性,学院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等领域不断加强教学、科研能力建设,不断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凝炼新的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若干稳定且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水平先进的研究方向,为培养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本学科面向国家节能减排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之重大需求,结合国际化工学科前沿方向,发展形成了“化工过程强化科学与技术”、“新材料分子设计与产品工程”、“生物炼制科学与技术”、“绿色工业催化”、“煤基化学品与清洁能源”等五大特色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为核心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1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工程院和科学院双聘院士2人、QR专家(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2人。在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63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10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左右。
近三年,主持承担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创新团队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一批高水平研究项目,形成了以“反应过程强化”和“新材料产品工程分子模拟设计”等为内涵的学术体系,创制了“超重力强化”、“生物炼制”、“氧热法电石生产”、“大型搅拌组合反应器”等处于国内外引领或领先地位的标志性技术,工程转化直接经济效益逾百亿元,累计科研经费到款2.8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400篇,其中SCI论文1157篇(其中TOP文章509余篇,影响因子大于4的论文359篇,人均发表论文3.87篇/年),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内发明专利445项, 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19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合作),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国际合作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元,主持国际会议5次,受邀作国际会议大会报告/主题报告36次,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学术声誉。
国际化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把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升教师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本学科本着开放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为学生了解并把握国际科研前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院先后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Rutgers University、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香港理工大学、日本福井大学等建立了关系密切的教师交流合作平台,并与一大批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例如美国陶氏化学、德国巴斯夫、新加坡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在面向学生联合培养方面,与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Loughborough University、France tours engineer school、Bradford University、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等大学开展了多年的人才培养教育,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本学科已建成一支学术与专业水平高,育人能力与工程背景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本学科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膜分离过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优秀的研究平台;拥有北京化工大学常州研究院、苏州研究院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校外培养基地,且在河北开滦集团、山东新龙集团、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安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化工厂建有实训基地,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搭建了完备的生产实训平台。本专业学位领域的研究工作强调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相结合。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陆军防化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常州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陆军勤务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榆林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4 所,本次参评51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4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56 天津大学 A+
2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A+
3 10003 清华大学 A
4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5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6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9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A-
1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A-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2 10610 四川大学 A-
13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A-
14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5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1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1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18 10286 东南大学 B+
19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0 10295 江南大学 B+
21 10384 厦门大学 B+
22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23 10459 郑州大学 B+
24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B+
25 10533 中南大学 B+
26 10611 重庆大学 B+
27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28 10697 西北大学 B+
2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30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31 10148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B
32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B
33 10216 燕山大学 B
34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B
35 10285 苏州大学 B
36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7 10386 福州大学 B
38 10427 济南大学 B
39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0 10530 湘潭大学 B
41 10532 湖南大学 B
42 10593 广西大学 B
43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44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45 10108 山西大学 B-
46 10110 中北大学 B-
47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B-
4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B-
49 10183 吉林大学 B-
50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51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52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B-
53 10292 常州大学 B-
54 10385 华侨大学 B-
55 10403 南昌大学 B-
56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57 10755 新疆大学 B-
58 10759 石河子大学 B-
59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C+
60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61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62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C+
63 10082 河北科技大学 C+
64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C+
65 10256 上海电力大学 C+
66 10280 上海大学 C+
67 10299 江苏大学 C+
68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69 10422 山东大学 C+
70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71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C+
72 10589 海南大学 C+
73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74 10188 东北电力大学 C
75 10255 东华大学 C
76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77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78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79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80 10558 中山大学 C
81 10657 贵州大学 C
8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83 10705 西安石油大学 C
84 10730 兰州大学 C
85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C
86 11072 江汉大学 C
87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C-
88 10145 东北大学 C-
89 10152 大连工业大学 C-
90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91 10212 黑龙江大学 C-
92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93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9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95 10475 河南大学 C-
96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C-
97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C-
98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C-
99 10622 四川理工学院 C-
100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C-
101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C-
102 11065 青岛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4 所,本次参评51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4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56 天津大学 A+
2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A+
3 10003 清华大学 A
4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5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6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9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A-
1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A-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2 10610 四川大学 A-
13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A-
14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5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1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1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18 10286 东南大学 B+
19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0 10295 江南大学 B+
21 10384 厦门大学 B+
22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23 10459 郑州大学 B+
24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B+
25 10533 中南大学 B+
26 10611 重庆大学 B+
27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28 10697 西北大学 B+
2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30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31 10148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B
32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B
33 10216 燕山大学 B
34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B
35 10285 苏州大学 B
36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7 10386 福州大学 B
38 10427 济南大学 B
39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0 10530 湘潭大学 B
41 10532 湖南大学 B
42 10593 广西大学 B
43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44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45 10108 山西大学 B-
46 10110 中北大学 B-
47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B-
4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B-
49 10183 吉林大学 B-
50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51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52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B-
53 10292 常州大学 B-
54 10385 华侨大学 B-
55 10403 南昌大学 B-
56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57 10755 新疆大学 B-
58 10759 石河子大学 B-
59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C+
60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61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62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C+
63 10082 河北科技大学 C+
64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C+
65 10256 上海电力大学 C+
66 10280 上海大学 C+
67 10299 江苏大学 C+
68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69 10422 山东大学 C+
70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71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C+
72 10589 海南大学 C+
73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74 10188 东北电力大学 C
75 10255 东华大学 C
76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77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78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79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80 10558 中山大学 C
81 10657 贵州大学 C
8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83 10705 西安石油大学 C
84 10730 兰州大学 C
85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C
86 11072 江汉大学 C
87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C-
88 10145 东北大学 C-
89 10152 大连工业大学 C-
90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91 10212 黑龙江大学 C-
92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93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9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95 10475 河南大学 C-
96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C-
97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C-
98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C-
99 10622 四川理工学院 C-
100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C-
101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C-
102 11065 青岛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化学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天津大学 A+ 5 北京化工大学 A 9 中国石油大学 A
2 清华大学 A+ 6 大连理工大学 A 10 四川大学 A
3 华东理工大学 A 7 华南理工大学 A 11 中南大学 A
4 浙江大学 A 8 南京工业大学 A      
 
B+等(16个):西北大学、河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湘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工业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
 
 
B等(17个):郑州大学、重庆大学、烟台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昌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侨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山东大学
 
 
C等(11个):名单略
    2015-2016年化学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浙江大学 5★ 130
2 天津大学 5★ 130
3 华东理工大学 5★ 130
4 北京化工大学 5★ 130
5 四川大学 5★ 130
6 大连理工大学 5★ 130
7 厦门大学 5★ 130
8 华南理工大学 4★ 130
9 南京工业大学 4★ 130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130
11 东南大学 4★ 130
12 中南大学 4★ 130
13 湖南大学 4★ 130
14 浙江工业大学 4★ 130
15 福州大学 4★ 130
16 西安交通大学 4★ 130
17 北京理工大学 4★ 130
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4★ 130
19 江南大学 4★ 130
2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 130

化学工程专业考研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39物理化学
(以天津大学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化学工程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39物理化学
(以天津大学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化学工程考研参考书: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候新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六版
(以兰州大学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化学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可从事岗位
销售工程师
高中化学教师
初中化学教师
化验员
研发工程师
销售代表
实验员
销售经理
工艺工程师
区域销售经理
高中化学老师
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