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考研难吗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东南大学考研分数线、东南大学报录比、东南大学考研群、东南大学学姐微信、东南大学考研真题、东南大学专业目录、东南大学排名、东南大学保研、东南大学公众号、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东南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很多考生在准备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考研难吗?是考研报考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好吗?适合我吗?对我以后的人生和职业会有帮助吗?考生在准备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考研的时候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十分正常的。【手机访问

但是考生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的研究生,都不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别人适合的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需要考生对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好不好、未来发展方向与考生自己的本科专业、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结合和分析,理性看待和认真对待考研的专业选择问题,不要因一时冲动或是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草率决定,往往会在备考期间十分痛苦。

Add 东南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东南大学

考生获取相关有关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东南大学怎么样,学校研究生官方网站会列出详细的招生简章、考试内容、参考书目、历年分数线以及报录比等重要数据,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可以咨询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兄师姐,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考研网、考研论坛等信息来源。
另外,需要详细了解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考研情况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免费资源我们的学姐,帮你解答报考院校的详细问题。

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好不好,可以从专业排名来判断,其排名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该学科考研难度的大小,包括近几年内该学科全国排名的变化程度。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在学校排名系统中并没有靠前的位置也不出名,但是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的排名位置;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属于全国知名学府,但是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出名。如果学科与学校在全国均有较高的排名位置,那么该学科属于热门学科,考研的竞争力会相对较大。考生在选择报考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之前应当对其全国排名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将学科与学校的排名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每年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专业排名,专业排名可以从中检索到。 相对来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排名还是相当乐观,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学科。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中提供了有关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好不好的全面而详细的资料,欢迎考生前往查阅。

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考研难吗
   职称    副教授
  办公室    机械楼317室
  联系电话    13337710790
  E-mail    hjz@seu.edu.cn

  ►学习经历
  1989.9-2003.7 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一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本科/学士
  1996.9-1999.5 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数控所研究生/硕士
  1999.9-2003.4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博士

  ►工作经历
  1993.7-1996.8 国营扬州曙光光学电子仪器厂,技术员
  2003.4-2008.4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2008.4-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教授课程
  本科课程《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 48课时
  本科课程《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I)》 32课时
  硕士课程《计算智能》  36课时

  ►研究方向
  1. 制造过程质量检测与控制
  2. 机电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
  3. 智能计算
  4. 无损检测
  5. 数控技术   ►学习经历
  1996年-2001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士
  1990年-1993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硕士

  ►工作经历
  2008年-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教授课程
  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结构动态优化设计

  ►研究方向
  1. 复杂机电系统动力学
  2. 振动、冲击、噪声理论、应用及控制
  3. 先进制造装备多学科设计优化
  4. 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5.工程机械动态优化设计

  ►获奖情况
  1.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技术研究与新产品研发
  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结构振动, 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3.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机床结构动态优化创新设计CAE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著作
  [1]罗黎,孙蓓蓓,陈翰翔. 基于网格变形与代理模型的横梁参数化建模与轻量化优化,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1期, pp 56-62, 2015/1/20.
  [2]  Zhang, Haitao,*Sun, Beibei.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loshing in 2D Rectangular Tanks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of Free Surface.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2014卷, 2014.
  [3]林潘忠,孙蓓蓓,赵天.基于接触热阻模型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性能分析与优化.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1期, pp 93-98, 2014/1/20.
  [4]顾伟,孙蓓蓓.滚筒洗衣机机身移位特性分析.振动.测试与诊断, S1期, pp 180-230, 2013/5/15
  [5]陈建栋,孙蓓蓓. 基于流固热耦合仿真的微型空压机风冷系统.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1期, pp 65-70, 2013/1/20.
  [6]  Beibei Sun, Zhihua Xu,   Xiaoyang Zhang.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of rubber spring of construction vehicle suspension .Global   Design to Gain a Competitive Edge, Xiu-Tian Yan, Benoit Eynard, Willian J.   Ion, Springer-Verlag, pp 571-580, 英国, 2008
  [7]张晓阳 孙蓓蓓 许志华.考虑地面变形特性的车辆地面耦合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 机械工程学报,2009.12,45(12):212-217
  [8]  Wei Zhang,Beibei   Sun.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Main Drive Train in a Power-driven Turret,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0,Volume  139-141:943-946
  [8]  Kehe Jiang,Beibei Sun. Simulations of Thermal Behaviors on a Power-driven Turre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0,Volume 139-141:961-964
  [9]  周长峰,孙蓓蓓车辆座椅悬架参数识别与优化设计[J].   农业机械学报,2007,38(10):24-27
  [10]  Beibei Sun, etl. Dynamics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Rubber Suspension of Articulated Dump Truck[C]. Proceedings   of ICMEM2007, 2007:1898-1903
  [11]  孙蓓蓓. 工程车辆悬架橡胶弹簧动力学特性的试验建模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2006, 17(12): 1313-1316    职称    副教授
  办公室    机械楼439
  联系电话    13915964177
  E-mail    huangpeng@seu.edu.cn

  ►学习经历
  2005–2009,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士
  2002–2005,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硕士
  1997–2001,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本科/学士

  ►工作经历
  2013 –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9 –2013,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教授课程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
  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Ⅱ(非电类)
  几何精度测量
  生产实习

  ►研究方向
  1. 软测量
  2. 信号处理
  3. 故障诊断

  ►获奖情况
  东南大学第20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
  2010-2011学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奖教金”
  2010-2011年度“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2011-2012学年“焦廷标奖教金”
  东南大学教学工作优秀二等奖    职称    教授
  办公室    437
  联系电话    025-52090512,13337710796
  E-mail    fyxu@seu.edu.cn

  ►学习经历
  1993/9 - 1996/9,东南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博士
  1991/9 - 1993/8,东南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硕士生
  1987/9 - 1991/7,吉林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学士

  ►工作经历
  2007/4 - 至今,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2000/7 – 2000.10 加拿大Concordia大学,访问学者
  1999/4 - 2007/4,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1998.5~1998.10 澳大利亚MONASH大学, 访问学者
  1996/9 - 1999/4,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教授课程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控制工程基础(双语)
  本科生新生研讨课:机械工程中的自动控制
  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时间序列分析与系统辨识

  ►研究方向
  1. 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 车用柴油机及其排放电控技术
  3. 动态系统建模与辨识
  4. 网络化智能测试与控制技术
  5. 声发射检测及其应用

  ►获奖情况
  1. 便携式工况监测与分析诊断系统,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
  2. 压缩机组远程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姓名     卢熹
  性别     男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职称     副教授
  文化程度     博士
  所属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结构优化设计
  生物力学及医用器具设计
  绿色制造与再制造

  ►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硕士,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完成了十多种型号的机床的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此外,也对锅炉结构与稳定性、机床刀架结构等进行了研究,还将优化理论运用到口腔医学中,对种植义齿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E-MAIL : seu_luxi@163.com

  ►近期部分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    等级
  T系列数控转塔刀架产品开发及在斜床身系列数控车床批量应用示范    国家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一级课题
  SLT系列伺服转塔动力刀架产业化    国家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一级课题
  Y轴全功能数控刀架    国家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一级课题
  新型高效农用多功能作业装载机    国家 国家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73”三级课题
  基于纳米磁分离的多样本多位点高通量核酸分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 国家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73”三级课题
  基于分布智能控制的封闭空间声场控制    国家 国家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73”三级课题
  芳纶1414纤维纺丝关键设备产业化    国家 国家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73”三级课题
  基于变形地面的重型工程车辆悬架系统优化机理研究    国家 国家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73”三级课题
  机床结构动态优化创新设计CAE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 国家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73”三级课题
  3.3MW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设计    国家 国家科技攻关、高技术重大国防项目
  具有自适应控制性能的XE210D    国家 国家级其他项目
  高通量生物样本自动处理与分析系统研发    国家 国家级其他项目
  XT750滑移装载机研发    国家 国家级其他项目
  过程控制流量计建模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3MW双馈风力发电机结构动力学分析与计算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XD132等系列压路机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装载机动态匹配技术研究与应用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LW500K轮式装载机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GR215D平地机减震降噪研究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永钢集团炼钢三厂1#煤气风机系统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ZL101轴流式吹风机分析及研究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1. 交直流吹吸机降噪分析及研究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泵结构优化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LW500K轮式装载机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XD142压路机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装载机动态匹配研究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LG滚筒洗衣机振动移位改善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LW500K轮式装载机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6G空压机和打草机的减振降噪及冷却技术研究与应用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1000*3000型卧式螺旋沉降过滤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52波纹管的外压计算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3.3MW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设计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116mw天然气热水锅炉安全性分析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用于软路面车辆动力学仿真的轮胎接地模型的研究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XH6650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研发及产业化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中心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高架桥式高速五坐标龙门加工中心开发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高架桥式高速五坐标龙门加工中心开发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江苏省十五重大攻关项目:高速高精度数控车床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种植义齿结构的生物力学优化设计    企业 其他项目(纵向)
  秸秆燃烧锅炉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企业 其他项目(横向)
  机械结构动态分析技术合作    企业 其他项目(横向)
   职称    副教授
  办公室    机械楼431室
  联系电话    13851534076
  E-mail    seupy@sina.com

  ►学习经历
  1982/09 – 1986/06,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
  1986/09 – 1989/02,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

  ►工作经历
  1989/03-2000/04,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学院,讲师、副教授
  2000/05-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教授课程
  本科课程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 48课时
  本科课程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I)》 32课时
  硕士课程   《质量控制工程》  36课时
  本科课程  《工程制图》 32课时

  ►研究方向
  1. 制造过程质量检测与控制
  2. 机电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
  3. 质量工程    姓名           许超
  性别           男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职称           教授
  文化程度           硕士
  所属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计算机辅助分析和优化设计
  注射模具设计及制造
  钣金FMS
  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及其应用PLM

  ►个人简介
  许超,56年3月出生,1987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毕业,同年留校任教。90年聘为机械系讲师。92年由国家教委派遣到香港城市理工和香港震雄集团学习三年。96年聘为副教授,2000年参与中加θ计划前往加拿大康克迪亚大学进行有关先进制造技术的短期研究,2002年聘为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的主要项目有国家“七五”数控加工中心焊接大件结构分析,依维克汽车车身动态分析与优化97D046、GB96005(江苏省“九五”重大攻关项目)等。主持项目主要有江苏省应用研究课题机床结构件有限元分析及优化研究,江苏省“九五”重大攻关项目智能型板材柔性制造系统研究GB98006,造船行业产品数据管理及应用项目,锻压数控机床三维产品数据管理等,96年参加江苏省CAD示范专家组,并主持省级CAD示范工程项目4项,以上课题均顺利完成并达到省级以上鉴定,其中91年机床大件结构分析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02年轻型客车动态优化设计项目获国家汽车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并参与和主持多项企业横向应用研究课题。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有自消化引擎的经济生命库存模型及其应用研究(70671023)。在结构件有限元分析、结构优化、CAD、CAM、PDM、CAPP、模具设计与制造、钣金数控编程及柔性制造系统的管理等方面有所研究和擅长。先后参与和主编教材或论著五本,发表论文近六十篇。所研究的软件系统以及技术在国内近百家企业应用,企业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以及企业效益提升效果显著。

  ►近期部分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    等级
  高档锻压数控系统    国家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一级课题
  具有自消化与吸收引擎的经济生命库存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国家 国家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73”三级课题
  基于3D的加工编程平台关键技术调查及研究综合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基于STEP-NC的智能化数控加工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板材柔性制造系统    部省 部省级各类项目
  造船行业PDM应用研究    企业 其他项目(横向)
  制造成本定额估算    企业 其他项目(横向)
  电动伺服助力转向研究    企业 其他项目(横向)     职称      讲师
  办公室    机械楼534
  联系电话  025-92090501转8534
  E-mail    wangjx@seu.edu.cn

  ►学习经历
  1998年9月-2002年6月,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士
  2004年9月-2010年6月,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博士

  ►工作经历
  2010年6月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2014年7月-2015年7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访问学者

  ►教授课程
  2010、2011年秋季:汽车空气动力学
  2011、2012、2013年秋季:C++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
  2011年秋季,2012、2014年春季:汽车理论
  2012年春季: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

  ►研究方向
  1. 车辆动力学与控制
  2. 电动汽车电控系统
  3. 智能交通系统的自主车辆技术

  ►论文著作 (期刊)
  [1] Wang Jinxiang, Chen Nan, Yin Guodong. A simulation   study on multi-agent-based extended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vehicle chassis   control.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12, 34(8):701- 707. (In Chinese, EI)
  [2] Wang Jinxiang, Chen Nan,   Yin Guodong, Pi Dawei. Multi-agent based integrated vehicle control system including active   rear wheel steering and ESP.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40(3):506-511, (In Chinese, EI)
  [3] Wang J-X, Chen N, Pi   D-W, Yin G-D. Agent-based coordination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vehicle chassis   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09, 223(5):601–621. (SCI, EI)
  [4] Wang Jinxiang, Chen Nan. Supervisory control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vehicle chassis control and its simul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09,40(9):   1-6,11. (In Chinese,  EI)
  [5] Wang   Jinxiang, Chen Nan, Pi Dawei. 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 Strategy   and Field Test Based on Yaw Rate Variable-threshol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08, 30(3):222-226. (In Chinese)
  [6]Hui Jing, Rongrong Wang, Jinxiang Wang, and Nan Chen, “Fault-tolerant Control of Active   Suspensions in In-wheel Motor Driven Electric Vehic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In press)., 2015. (SCI)
  [7] Yin Guodong, Chen Nan, Wang   Jinxiang, Chen Jiansong. Robust control for 4WS vehicle considering varying   of tire-road friction coeffici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2010, 11(1):33–40. (SCI)
  [8] Guo-Dong Yin, Nan Chen, Jin-Xiang   Wang, Ling-Yao Wu. A Study on μ-Synthesis Control for Four-Wheel Steering   System to Enhance Vehicle Lateral Stability.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2011, 33(1):011002-1– 011002-6.(SCI)

  ►论文著作 (会议)
  [1]Wang Jinxiang, Chen Nan, Yin Guodong. Study on 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to Improve Vehicle Handling Stability.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 Science (MEMS 2012)
  [2]Wang Jinxing, Chen Nan, Yin Guodong. Multi-agent based vehicle integrated control   framework for coordination of active steering, driveline and braking system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12-14 Dec. 2008, Vol. 1: 561–564.

  ►科研项目
  基于控制分配的车辆底盘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四轮独立电动轮直驱汽车底盘系统机电耦合摆振控制  ►个人简介
  倪中华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制造理论及相关使能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以及微纳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的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先后主持完成或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防科工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总装备部预研基金重点项目、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5余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被SCI收录65篇,ISTP收录22篇,EI收录138篇。被SCI他引百余次,国外学术专著他引一次。其中在ACS   Nano (IF 12.062)、Appl. Phys. Lett. (IF 3.794)、Nanotechnology (IF 3.842)、Biomicrofluidics(IF 3.385)、Microfluid. Nanofluid. (IF 3.218)、Nano Lett.(IF 13.025)、Carbon (IF 5.868) 等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引用和积极评价。
  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7项,软件著作权专利10项,另公示发明专利44项。指导硕士生获2009年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本科生获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科技领军人才(第二层次)、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A)、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并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学习经历
  1986/09   - 1990/07,中国石油大学,机械系,本科/学士
  1996/10   - 1999/03,东南大学,机械系,研究生/硕士
  1999/04   - 2001/11,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士

  ►工作经历
  2001/12   - 2003/04,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2003/05   - 2007/04,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1/02   – 2011/09,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机械系,高级访问学者
  2007/05   - 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授课程
  新生研讨课《微纳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
  博士生课程《先进制造技术》

  ►研究方向
  1. 微纳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
  2. 复杂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获奖情况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江苏省“333”科技领军人才(第二层次)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A)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职称    副教授
  办公室    机械楼408
  E-mail    gfsun@seu.edu.cn

  ►学习经历
  2000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大学尖子班,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学士;
  2004年9月-2009年7月,东北大学,材料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博士;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激光辅助智能制造中心(CLAIM),联合培养博士,师承于美国工程院院士Jyoti Mazumder教授。

  ►工作经历
  2009年7月-2014年3月: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2012.04)、硕士生导师(2012.12);
  2010年4月-2010年10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激光辅助智能制造中心(CLAIM),研究学者(Research scholar)
  2014年3月-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制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授课程
  工程材料及制造技术基础
  数据处理与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双语)
  先进激光制造技术

  ►研究方向
  1. 激光增材制造
  2. 激光表面工程(激光熔覆、激光合金化、激光熔凝、激光重熔)
  3. 激光焊接
  4.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冶金学原理、微观组织演变、相变、热/动力学原理、残余应力分析
  5. 疲劳、腐蚀、磨损、断裂失效机制

  ►获奖情况
  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一等奖  职称    副教授
  办公室    东南大学江宁校区机械楼417室
  联系电话    025-52090501-8423
  E-mail    aresgu@seu.edu.cn

  ►学习经历
  2014/06   - 2015/06,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访问学者
  1988/09   - 1992/07,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系,本科/学士
  2002/09   - 2008/10,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硕士、博士

  ►工作经历
  2008/10   -至今,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
  1995/06   - 2002/09, 镇江华东电力设备制造厂,工程师
  1992/07   - 1995/05, 镇江钛白粉总厂技术科,助理工程师

  ►教授课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基础
  工程制图
  电化学微细加工

  ►研究方向
  1、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
  2、电化学微细加工、表面处理
  3、医疗器件的有限元分析

  ►获奖情况
  1、200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2010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职称    副教授
  办公室    机械楼429
  联系电话    15895979860
  E-mail    Zhuzhuangrui@126.com

  ►学习经历
  1991.9-1995.7 中北大学材料工程系本科/学士
  1995.9-1998.3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一系研究生/硕士
  1998.3-2001.3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士
  2010.2-2011.3 美国 SANTA CLARA UNIVERSIT 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2001.3-2003.3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2003.3-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导

  ►教授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
  有限单元法
  信号与系统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生产实习

  ►研究方向
  1. 机械结构动态优化设计
  2. 三维CAD设计及虚拟现实技术
  3. 基于网络数据库的信息集成系统

  ►获奖情况
  1.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六)
  2.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六)
  3.东南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个人简介
  1951年7月出生,北京市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研究员。钟秉林于1969年在北京四中毕业后,曾赴延安插队;1977年于南京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在南京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初被学校派赴英国留学,1994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东南大学工作期间,钟秉林于1988年特批晋升为副教授。在1990~1994年在国外学习期间两次回国,先后担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副系主任、系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学成回国后被评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并任东南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兼任江苏省政协委员等职。1996年9月奉调到国家教育委员会任高等教育司司长,1998年7月起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4月钟秉林奉调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副部级)。
  钟秉林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担任高教司司长期间,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积极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在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进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启动并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教育管理类论文30余篇。由于他工作成绩显著,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度获得"教育部优秀公务员"称号。
  自80年代以来,钟秉林一直从事机械设备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动态系统建模与预报、质量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负责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863高技术发展研究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委回国人员研究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和省部级多项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鉴定成果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近年来他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或教材5本。他先后讲授过本科生、研究生课程8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6名。钟秉林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理事。钟秉林是《振动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钟秉林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职称    教授
  联系电话    025-83792317
  E-mail    yihong@seu.edu.cn

  ►个人简介
  易红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制造理论及相关技术,微创医疗器械和微流控生医检测芯片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生物力学性能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预研项目、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等13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南京市科技项目17项。先后获得了机械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江苏省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
  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收录21篇,EI收录7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项,另公示国家发明专利36项。获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苏青年五四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称号、江苏省“333”科技领军人才、以及1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学习经历
  1986/9   - 1990/7,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
  1983/9   - 1986/7,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
  1979/9   - 1983/7,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士

  ►工作经历
  2006/6 - 至今,东南大学,校长,教授
  1996/4   - 2006/5,东南大学,机械学院,教授
  1990/8   - 1996/3,东南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

  ►教授课程
  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

  ►研究方向
  1. 微纳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
  2. 复杂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获奖情况
  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学习经历
  1989年-1993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学士
  1993年-1996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硕士
  1998年-2002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士

  ►工作经历
  2010年-现在,东南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2007年,日本 名古屋大学(Nagoya University)微纳系统工程系 博士后研究
  1996年-2009年,东南大学 副教授、讲师、助教、硕士生导师
  2000年-2000年, 加拿大 Concordia大学访问学者

  ►教授课程
  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现代制造系统

  ►研究方向
  1. 微纳系统制造工艺
  2. 微纳系统设计与模拟 MEMS CAD
  3. 航空钣金模具设计、制造成形分析优化
  4. 智能制造

  ►获奖情况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
  东南大学教学工作优秀一等奖
  职称    副教授
  办公室    机械楼534
  E-mail    101011721@seu.edu.cn

  ►学习经历
  2009.09-2013.05,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
  2006.09-2009.06,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士
  2002.09-2006.06, 天津大学,自动化系,本科
  2002.09-2006.06, 南开大学,金融系(双学位),本科

  ►工作经历
  2013.5-现在,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教授课程
  现代电动汽车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
  汽车理论

  ►研究方向
  1. 车辆动力学
  2. 新能源汽车
  3. 智能交通系统
  4. 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获奖情况
  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2009
  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2009
  ASME DSCD Student Travel Award,   2010
  清华大学蒋震(一等)奖学金,   2008
  清华大学二等奖学金,    2007    职称      讲师
  办公室    机械楼201
  联系电话  15298362508
  E-mail    nan.xiang@seu.edu.cn

  ►学习经历
  2005年9月-2009年6月,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本科/学士
  2009年9月-2014年12月,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生/博士

  ►工作经历
  2014年12月-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1. 微流控技术
  2. 微细加工技术

  ►论文著作
  [1] Xiang Nan; Chen Ke; Dai Qing; Jiang Di; Sun Dongke; Ni Zhonghua*. Inertia-induced focusing dynamics of microparticlesthroughout a curved microfluidic channel,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18(1):29-39, 2015.(SCI ,IF=2.665)
  [2] Xiang Nan; Yi Hong; Chen Ke; Sun Dongke; Jiang Di; Dai Qing; Ni Zhonghua*. High-throughput inertial particle focusing in a curved microchannel:Insightsnto the flow-rate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process model, Biomicrofluidics, 7:44116, 2013. (SCI, IF=3.771)
  [3] Xiang Nan; Chen Ke; Sun Dongke; Wang Shanfang; Yi Hong; Ni Zhonghua*.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cusing process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differently sized microparticles in a spiral microchannel.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14(1-2): 89-99, 2013.(SCI, IF=2.665)
  [4] Xiang Nan; Yi Hong; Chen Ke; Wang Shanfang; Ni Zhonghua*. Investigation of the maskless lithography technique for the rapid and cost-effectiveprototyping of microfluidic devicesin laboratories.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23(2): 025016, 2013. (SCI, IF=1.725)
  [5]项楠;朱晓璐;倪中华*.惯性效应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化学进展, 23(9):1945-1958, 2011. (SCI综述论文, IF=0.714)

  ►专利
  一种多模式微混合器芯片及高通量混合和柔性混合方法
  一种微米级粒子高通量分选的微流控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一种基于无掩模光刻的变高度微流道制作方法
  一种具有高深宽比微流道的微流控芯片 ►个人简介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工学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理学博士后,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束流及超声加工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声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激光与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激光加工与表面工程、激光超声无损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863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973子项等多项,发表主要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和二等奖(排名第三)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邮编:211189,电话:18013821855,电子邮件:zykseu@163.com

  ►近期部分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    等级
  面向海洋工程的非传统水下光纤激光切割新技术与装备研究    国家 国家级其他项目

  ►近期部分论文
  发表时间        题目        刊物名称        备注
  2013-03    Effects of laser shock processing on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NSI 304 stainless stee    Corrosion Science    SCI
  2013-01    风车安装船的站立稳定性数值分析    江苏大学学报
  2013-01    圆筒形超深海半潜式钻井储油平台运动特性分析    江苏大学学报    EI
  2013-01    Study on the underwater rotating apparatus with changeable rotating angle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01    Study on controllable prestress of the block in the FDSO bottom with the supports adjustmen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08    Micro-dent arrays fabricated by a novel net mask laser shock processing on the surface of LY2 alumi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SCI
  2012-07    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高校教育管理
  2012-01    Effects of laser shock processing on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NSI 304 stainless stee    Corrosion Science    SCI   职称    教授
  办公室    机械楼413
  联系电话    025-52090501-8413
  E-mail    qiuxiaoli@seu.edu.cn

  ►学习经历
  1989年-1993年,湖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学士
  1993年-1996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硕士
  1998年-2001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士
  2000年-2001年,加拿大Concordia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96年-今,东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教授课程
  数控机床
  数控技术
  现代数控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

  ►研究方向
  1. CAD/CAPP/CAM/CNC
  2. 数控技术
  3. 先进制造技术
  4. 工业工程
  5.微纳机械制造

  ►获奖情况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东南大学青年优秀教师教学和科研资助人才 职称    副教授
  办公室    机械楼435
  联系电话    13951632058
  E-mail    dongxg@seu.edu.cn

  ►学习经历
  1978年-1982年,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科/学士
  1985年-1988年,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研究生/硕士

  ►工作经历
  1982年-1992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助教/讲师
  1993年-1999年,东大集团照明电器公司,总经理
  2000年-至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2年-至今,东南大学,督导

  ►教授课程
  机械制图
  计算机辅助制造
  机械基础
  计算机绘图

  ►研究方向
  1.先进制造技术
  2.机械CAD
  3.建筑CAD
  4.图学理论与应用
  5.计算机图形学

  ►获奖情况
  教育部“201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工作者”
  江苏省教育厅“2014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工作者”
  东南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
  东南大学“1996年”先进工作者

  ►论文著作
  [1] 董祥国主编.现代工程制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校规划教材
  [2] 董祥国编著.AutoCAD 2008应用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全国CAD培训网络指定教材
  [3] 董祥国编著.AutoCAD 2014应用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全国CAD培训网络指定教材
  [4] 董祥国.行星式送丝轮型面的理论探讨[J].电焊机;1990年06期
  [5] 董祥国.双D灯弯管成形原理及弯管机构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1997年06期
  [6] 董祥国.纯铜深层渗铝工艺的研究[J].表面技术.1999年01期
  [7] 刘晓军,倪中华,董祥国.基于功能块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方法[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卫燕萍,汤文成,倪中华,董祥国,周建明.基于PLC的扬声器纸盆自动化生产的气动控制系统[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年04期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代码:080201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机械工程

专业介绍

天津理工大学为例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研究方向: 1、先进机械装备设计及加工技术
2、CAD/CAM集成及相关技术
3.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
4.机械动力学
先进机械装备设计及加工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围绕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先进机械装备设计及加工理论、方法的研究,设计及开发等工作,为各行业提供先进的机械装备及加工技术。
CAD/CAM集成及相关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围绕CAD/CAE/CAPP/CAM集成及相关技术,应用并行工程、成组技术、面向对象的设计理论等现代设计、制造方法,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为,在网络和计算机辅助下通过产品数据模型,全面模拟产品的设计、分析、装配、制造等过程。包括三维建模、装配分析、优化设计、系统集成、产品信息管理、虚拟设计与制造、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
机械动力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机械系统的宏观动态行为,研究对象包括几乎所有具有机械功能的系统,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这类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动力学分析与设计、动力学控制、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等。该方向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尽可能低的代价使产品在设计、研制、运行各阶段具有最佳的动力学品质。
以上四个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坚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较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要求学生跟踪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科研状况和发展动向,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有较好的听说水平及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及管理工作。
开设的主要课程:数控技术及柔性制造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先进制造技术、检测与控制技术、优化设计、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图学、伺服系统、振动力学、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等。
本专业学制为2.5年,授工学硕士学位。

专业点分布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华北理工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北华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长春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佳木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扬州大学 陆军工程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常州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淮海工学院 宁波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福州大学 厦门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中原工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五邑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石河子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2 机械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335 浙江大学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802 机械工程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335 浙江大学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90%的同学还查看了以下文章: 
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怎么样

 2007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西北工业大学 A 19 燕山大学 A
2 浙江大学 A+ 11 山东大学 A 20 同济大学 A
3 上海交通大学 A+ 12 吉林大学 A 21 北京理工大学 A
4 清华大学 A+ 13 华南理工大学 A 22 华东理工大学 A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23 武汉理工大学 A
6 大连理工大学 A+ 15 重庆大学 A 24 西南交通大学 A
7 华中科技大学 A 16 江苏大学 A 25 合肥工业大学 A
8 天津大学 A 17 东北大学 A 26 广东工业大学 A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8 上海大学 A 27 河北工业大学 A
 
B+等(42个):北京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华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福州大学、新疆大学、河海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广西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中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华大学、长春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B等(41个):武汉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烟台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湘潭大学、大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江苏工业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深圳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宁夏大学、扬州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厦门大学、宁波大学、辽宁工学院、天津科技大学、五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三峡大学
 
 
C等(28个):名单略
 
    2015-2016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全国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浙江大学 5★ 186
2 上海交通大学 5★ 186
3 清华大学 5★ 186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186
5 西安交通大学 5★ 186
6 华中科技大学 5★ 186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 186
8 北京理工大学 5★ 186
9 西南交通大学 5★ 186
10 重庆大学 5★ 186
11 中南大学 4★ 186
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186
13 湖南大学 4★ 186
14 大连理工大学 4★ 186
15 吉林大学 4★ 186
16 燕山大学 4★ 186
17 西北工业大学 4★ 186
18 山东大学 4★ 186
19 华南理工大学 4★ 186
20 武汉理工大学 4★ 186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生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806 材料力学(机)
807 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考研参考书:
824机械设计
1、《机械设计》孙志礼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2、《机械设计习题与解析》修世超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生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各种机械厂,比如三一重工、徐州重工,还有一些汽车制造厂)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发动机设计、机械设计、模具设计、设备维护、生产管理、销售等。
发展方向可以是:1.设计车间-夹具设计-车架设计-车型负责2.模具 车间实习-塑料模设计/铸造模设计3.编程 车间加工中心实习-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