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华侨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华侨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软件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点
本专业学制3年,研究方向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软件服务工程与信息化、数据与知识工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1、扎实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技能,能独立且有所创新地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
2、具备在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软件服务工程与信息化、数据与知识工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科技开发应用的能力;
3、全面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专业基础)、系统的建模与算法设计能力(研究)、复杂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工程化设计和开发能力,对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能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并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或开发实用系统、进行软件系统集成;
4、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
本专业学制3年,培养目标与要求:
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战略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国际视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团队 合作精神;
2.掌握计算机技术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现代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3.在专业工程技术上具有创新性成果,具有独立担负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4.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
"计算机技术"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
本专业学制3年。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目标与要求:
1、本领域工程硕士应掌握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2、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泉州校区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           邮编:362021
厦门校区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院长电话:0592-6162538            院办电话:0592-6162556
华侨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80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计算机专业之一。1982年成立计算机系,200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994年获得福建省首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同年被确定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均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在教学科研平台方面,学院目前拥有“大数据智能与安全”福建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筹)、数字福建海洋监测物联网实验室、福建省离散型制造业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信息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厦门市重点实验室、“企业互操作与商务智能”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是福建省“绿色通信及其智能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单位。作为科技服务窗口,学院在厦门软件园建立了产学研基地、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厦门市嵌入式技术开放实验室。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安全”6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字媒体技术”已通过IEET(中华工程教育学会)认证。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余名,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另有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近百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97名,专任教师78名,教授15名、副教授34名。学院重视师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福建省百千万工程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5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5人;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1人,福建青年科技奖1人,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福建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各1项。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合计经费500余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合计经费约200万元,横向项目经费合计8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约2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学院在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现建有12个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基地,同时积极倡导和实施“导师制”、“预就业”培养模式。近两年,学院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福建省软件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姓名:陈锻生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电子邮箱:

  

  讲授课程:

  研究生课程:数字图像分析,机器学习
  本科生课程:计算机导论,数字图像处理

  在研课题: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互联网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11H6016),负责人;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流行学习的视频头部姿态估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0J01337),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噪声流形学习中的矩阵计算方法及其在视频挖掘中的应用”(批号10901062),第一参加者;

  代表性论著:

  1. D.S.Chen,Y.Q. Du,Y.B. Zhang,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Personal Location Aware System for Field Police Work. In the Proc. of Geoinformatics 2009, Aug.12-14,USA
  2. D.S.Chen, Q.S. Chen, Z.K. Liu. Generalized Haar-Like Features for Fast Face Detection. In the proc. of the Int. Conf.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Aug. 19-22, 2007.
  3. 陈锻生,刘政凯. 肤色检测技术综述. 《计算机学报》,Vol. 29(2):194-207,2006.
  4. 陈锻生,刘政凯. 利用图像颜色及其边缘直方图特征的SVM人脸检测.《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 26(12), 2005.
  5. 陈锻生,刘政凯. 彩色图像边缘特征及其人脸检测性能评价.《软件学报》,Vol.16(5):727-732, 2005.
  6. 陈锻生,吴扬扬,刘政凯.多源XML信息提取器的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 25(1): 112-116, 2004.
  7. 陈锻生等,基于MapX的小区空间管网系统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Vol.24(2),2004.
  8. 陈锻生,刘政凯. 彩色图像人脸高光区域自动检测与校正方法.《软件学报》,Vol.14(11):1900-1906,2003.
  9. 陈锻生,谢志鹏,刘政凯,复杂背景下彩色图像车牌提取与字符分割技术《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23(9):1144-1148, 2002.
  10. D.S. Chen, Z.K. Liu. A novel approach to detect and correct highlighted face region in color image. IEEE-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Advanced Video and Signal based Surveillance,17~18, Jul. 2003.
  11. D.S. Chen, Combining computer gam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roc. of Intl. Conf.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game. Hongkong, 22-23 Nov. 2001
  12. 陈锻生,吴扬扬,利用API建造Web数据库系统的中间件技术,《计算机应用》,1999.04

  指导研究生的部分论文: 

   Li WeiQing、Chen D.S.,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combining tensor face and manifold learning,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proc. of 2011 IEEE Intl. Conf.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CSAE 2011),June 10-12, 2011,Shanghai 
   李维清、陈锻生,一种基于改进LEA的头部姿态估计方法,《微型机与应用》2010录用 
  陈鸿光、陈锻生,利用图像距离的监督LLE头部姿态估计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0录用
   林渊灿、陈锻生、胡小平. 嵌入尺度可变均值漂移算法的粒子滤波方法,《华侨大学学报》,2010.04
   Wang Mi-gong, CHEN D.S. 3D Facial Feature Location based on Local Shape Map,Proc. of 2nd Int. Conf. on Image Analysis & Signal Processing. 2010.4.12-13 Xiamen,China, pp.1-6 (EI:) 
  Hu Xiao-ping, CHEN D.S,Face Recognition Using a Color Tensor Framework. Proc. of 2nd Int. Conf. on Image Analysis & Signal Processing. 2010.4.12-13 Xiamen, China,pp.108-113 (EI:)
  陈远,陈锻生,一种融合LBP纹理特征的多姿态人脸跟踪方法.《华侨大学学报》2010,Vol.31(3):282:287
   王蜜宫、陈锻生.基于局部形状图的三维人脸特征点自动定位,《计算机应用》,2010,Vol.30(5):1255-1258
   胡小平,陈锻生,陈伟斌. 智能手机人脸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31(3):672-675 
  陈远,陈锻生,复杂背景中人脸检测与眼睛定位,《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9.07
   罗亚兰、陈锻生,基于彩色Gabor特征的人脸识别技术,《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8, Vol.13(2):242-246. 
  李小丽、陈锻生,基于LLE+LDA的人脸识别方法,《计算机应用》,2007,12,vol.27(B12),85-86,99 
  卢晓菁、陈锻生. 一种人脸图像光照补偿的新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8,Vol.29(10):1864-1867 ?   Chi Jing Chi, Chen D.S.. Robust face recognition using gradient map and Hausdorff distance measure. in the Proc. of SPIE 5th Int.l Sy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uhan, China, Nov. 15th - 17th, 2007 
  Huang ZhiBin, Chen D.S, Quick Binar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Illumination Intensity Factors for License Plates, in Int. Conf.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Modelling Control and Automation, Vienna, Austria, Feb. 12-14,2003
   陈齐松,陈锻生,基于空间加权Hausdorff距离的彩色图像人脸检测,《计算机应用》,2004,S1
   黄志斌,陈锻生,支持向量机在车牌字符识别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2003.05

  教育经历:

  2001.02-2005.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3.09-1986.07 南京林业大学遥感专业,获硕士学位
  1978.10-1982.07 浙江大学遥感专业,获学士学位

  进修经历:

  1990.10-1991.09 德国数学与数据处理研究所助研
  1989.10-1990.09 柏林工业大学中级访问学者
  1988.09-1989.07 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员

  工作经历:

  1986.09 至今 华侨大学计算机系任教;1988.12讲师,1997.07副教授,2003.07教授
  1992.02-1995.05 福建石狮华大电脑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
  1982.08-1983.08 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学术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
  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厦门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福建省计算机学会理事
  福建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重庆市等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软件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审稿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Applications》,《NeuroComputing》等国际学术刊物和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审稿人。

  主要荣誉:

  2010年任图像分析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IASP'2010,Xiamen, Arpil.12-14,2010)大会主席;
  2010年作为学科带头人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获批;
  2005年作为学科带头人申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点获批;
  2003年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申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获批;
  2003年作为学科带头人申报“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2004.5获批;
  2006年和2010年分别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二等奖;
  2004年度《软件学报》百名优秀审稿人;
  2000年获华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1999年度获华侨大学教学优秀奖;
  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获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骆翔宇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形式化验证、模型检测、多智能体系统、知识推理、时态逻辑、认知逻辑和安全协议验证等;
   电子邮箱:

  

  基本情况

  骆翔宇,男,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9月至1996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至2010年9月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担任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001年9月起攻读中山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两年后提前攻读中山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6月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分别获得2002年度中山大学优秀研究生和2006年度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奖学金,2005年下半年在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0月调到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形式化验证、模型检测、多智能体系统、知识推理、时态逻辑、认知逻辑和安全协议验证等。当前主要研究和开发模型检测多智能体系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并用之于形式化分析分布式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兴趣还包括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
  (2) 广西科技项目评估专家;
  (3) 《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计算机学报》、《Knowledge-Based Systems》、《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FCS)》、《计算机科学》、《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的审稿人;
  (4) 第九届亚太人工智能国际会议PRICAI-06(SCI收录,两年一届)和第十九届澳大利亚人工智能国际会议AI-06(SCI收录)的审稿人

   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  

  (1) 2012.1至2015.12,基于多主体认知逻辑模型检测的 Web 服务组合验证(No.61170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55万,在研
  (2) 2008.1至2010.12,基于时态认知逻辑的特征交互无界模型检测(No.60763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主持,22万,2010年底结题
  (3) 2009.9至2011.9,基于多智能体逻辑的可信Web服务模型检测研究(No.2009045038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主持,3万,已结题
  (4) 2007.5至2010.5,模型检测动态认知逻辑及其应用(No.桂科青0728090),广西青年科学基金,主持,4万,已结题,评为优秀
  (5) 2010.02至2014.02,基于多主体认知逻辑的Web服务模型检测(No.JB-GJ1001),2010年度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培育计划专项项目,主持,在研
  (6) 2011.02至2013.01,模型检测多智能体系统及其应用(No. 11BS108),2011年度第一期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主持,在研
  (7) 2005.1至2007.12,系统规范表示与验证的认识逻辑途径(No.60473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23万,已结题
  (8) 2005.12至2007.12,海量信息的协同性和可生存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No.2005CB321902),973项目子课题,参与,10万,已结题
  (9) 2010.1 至2012.12,基于描述逻辑和模型检测的行动理论研究(No.609030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名第二,18万,在研

  发表或录用的部分学术论文

  截至2011年3月,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科学》、《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国科学F辑》、《The Computer Journal》、《Journal of Software》、《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国内外期刊,以及MoChArt2010、AAMAS2005、AI2006等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8篇,ISTP收录3篇。下面列出部分论文。

  [1] 骆翔宇, 谭征, 苏开乐, 吴立军. 一种基于认知模型检测的Web服务组合验证方法. 计算机学报, 2011, 34(6):1041-1061 (EI收录)
  [2] 骆翔宇, 苏开乐, 顾明. 一种求解认知难题的模型检测方法. 计算机学报, 2010, 33(3): 406-414 (EI收录)
  [3] Xiangyu Luo, Kaile Su, Ming Gu, Lijun Wu, Jinji Yang. Symbolic Model Checking the Knowledge in Herbivore Protocol. Sixth Workshop on Model Check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ChArt 2010), July 11, 2010 (EI收录)
  [4] Xiangyu Luo, Jingjing Lu, Kaile Su, Rongsheng Dong. Translation-based Verification of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via ZING.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grated Systems, October 22, 2010 (EI收录)
  [5] Xiangyu Luo, Kaile Su, Abdul Sattar, Yan Chen. Solving Sum and Product Riddle via BDD-Based Model Checking. 2008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 2008,3(3): 630-633 (EI收录)
  [6] Xiangyu Luo, Yan Chen, Ming Gu, and Lijun Wu. Model Checking Needham-Schroeder Security Protocol based on Temporal Logic of Knowledg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Secur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Trusted Computing, 2009,2: 548-551 (EI,ISTP收录)
  [7] Xiangyu Luo, Zheng Tan, Rongsheng Dong. Automatic Verification of Composite Web Services Based on Temporal and Epistemic Logic.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ing, 2009 : 693-696 (EI收录)
  [8] Xiangyu Luo, Aicheng Xuan, Rongsheng Dong. Detecting Feature Interactions in Web Services with Timed Automata.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ing, 2009: 276-279 (EI收录)
  [9] 骆翔宇, 轩爱成, 沙宗鲁. 基于Verics 的组合Web 服务有界模型检测.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32(3):412-415
  [10] 骆翔宇, 陈艳, 古天龙, 董荣胜. 基于时态认知逻辑的Web服务模型检测. 计算机科学,2009, 36(8): 153-157
  [11] 骆翔宇, 古天龙, 董荣胜. 和与积数迷的符号化模型检测. 计算机科学,2008, 35(5): 184-186
  [12] 骆翔宇, 陈艳. Web服务的形式化验证. 计算机工程,2010,36(5): 257-259
  [13] 骆翔宇, 轩爱成, 沙宗鲁. 基于Verics的组合Web服务有界模型检测.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年3期
  [14] 骆翔宇, 轩爱成, 沙宗鲁.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Web服务模型检测. 计算机科学,2010年8期
  [15] 骆翔宇, 谭征, 董荣胜. 一种Web服务特征交互自动检测方法. 计算机科学,2010年12期
  [16] 骆翔宇, 苏开乐, 杨晋吉. 有界模型检测同步多智能体系统的知识与时间. 软件学报,2006,17(12): 2485-2498 (EI收录)
  [17] Xiangyu Luo, Kaile Su, Abdul Sattar, Mark Reynolds. Verification of Multi-agent Systems via Bounded Model Checking. The 19th Australian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ume 4304 of LNCS, Springer, 2006: 69–78 (EI,ISTP收录)
  [18] Xiangyu Luo, Kaile Su, Abdul Sattar, Qingliang Chen, Guanfeng Lv. Bounded Model Checking Knowledge and Branching Time in Synchronous Multi-agent Systems.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AAMAS 2005),ACM, 2005: 1129–1130 (EI收录)
  [19] 骆翔宇, 成良玉. 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并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查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15:200-202
  [20] 苏开乐, 骆翔宇, 吕关锋. 符号化模型检测CTL*. 计算机学报,2005, 28(11): 1798-1806 (EI收录)
  [21] Kaile Su, Xiangyu Luo, Abdul Sattar, Mehmet A Orgun. The Interpreted System Model of Knowledge, Belief, Desire and Intention.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AAMAS 2006),ACM, 2006: 220–222 (EI收录)
  [22] Guohun Zhu, Xiangyu Luo, Yuqing Miao. Exact Weight Perfect Matching of Bipartite Graph is NP-Complete.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pplied an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World Congress on Engineering, 2008: 878-880 (ISTP收录)
  [23] 轩爱成, 骆翔宇, 沙宗鲁, 董荣胜. 一种执行代价较小的Web服务动态合成方法.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8(2):166-170
  [24] 何青, 骆翔宇, 苏开乐. 基于符号化模型检测的对弈必胜策略验证.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17)
  [25] 杨晋吉, 苏开乐, 骆翔宇, 林翰, 肖茵茵. 有界模型检测的优化. 软件学报,2009, 20(8): 2005?2014 (EI收录)
  [26] Kaile Su, Abdul Sattar and Xiangyu Luo(通讯作者). Model Checking Temporal Logics of Knowledge Via OBDDs. The Computer Journal,2007, 50(4): 403-420 (SCI收录)
  [27] Rongsheng Dong, Zhao Wei, Xiangyu Luo, Fang Liu. Testing Conformance of BPEL Business Process Based on Model Checking. JOURNAL OF SOFTWARE, 5(9): 1030-1037, SEPTEMBER 2010 (EI收录)
  [28] Lijun Wu, Jinshu Su, Xiangyu Luo. A Concurrent Dynamic Logic of Knowledge, Belief and Certainty for Multi-Agent Systems. The twenty-second Canadi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NAI 5549, 2009: 146–157 (EI, ISTP收录)
  [29] Rongsheng Dong, Zhao Wei, Xiangyu Luo. Model Checking Behavioral Specification of BPEL Web Services.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orld Congress on Engineering, 2008: 198-203 (ISTP收录)
  [30] 董荣胜, 吴光伟, 骆翔宇, 古天龙. 一类具有“开端”结构安全协议的分析方法研究. 计算机科学,2008, 35(7): 45-49
  [31] DONG Rong-sheng, WANG Fei-ming, LUO Xiang-yu. Dynamic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Based on QoS Model.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grated Systems, October 22, 2010(EI收录)
  [32] Lijun Wu, Jinshu Su, Kaile Su, Xiangyu Luo, Zhihua Yang. A concurrent dynamic logic of knowledge, belief and certainty for multi-agent systems. Knowledge-Based Systems,23 (2010): 162–168 (SCI收录)
  [33] Kaile Su, Abdul Sattar, Kewen Wang, Xiangyu Luo, Guido Governatori, Vineet Nair. Observation-based Model for BDI-Agents. AAAI 2005,AAAI Press / The MIT Press, 2005: 190–195 (EI收录)
  [34] Lijun Wu, Zili Chen, Jinshu Su, Xiangyu Luo. The Based-role PMI Model for Access Control in large Scale Netware Syste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CCDA 2010), Vol.2: 81-84 (EI收录)
  [35] LI Li, Song XiaoYu, Gu Ming, Luo XiangYu. Competent Predicate Abstraction in Model Checking.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54(2): 258-267, Feb. 2011 (SCI收录)
  [36] Kaile Su, Weiya Yue, Abdul Sattar, Mehmet A. Orgun, Xiangyu Luo. Observation-Based Logic of Knowledge, Belief, Desire and Intention.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Volume 4092 of LNCS, Springer, 2006: 366–378 (SCI收录)

   发表的部分教学论文

  [1] 骆翔宇, 古天龙, 董荣胜. 模型检测课程建设初探. 计算机科学, 第35卷, 第11期专辑: 150-155
  [2] 骆翔宇, 董荣胜, 古天龙. 模型检测课程实践教学初探. 计算机科学, 第36卷, 第7期专辑: 255-259
  [3] 骆翔宇, 古天龙, 董荣胜. “离散结构”课程中有关OBDD的教学实践. 计算机科学, 第 34卷, 第7期专辑
  [4] 俸皓, 朱细平, 骆翔宇, 董荣胜. 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 第35卷, 第11期专辑: 96-98
  [5] 邓珍荣, 黄文明, 骆翔宇, 周娅. 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 第35卷, 第11期专辑: 99-10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陈永红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
   电子邮箱:iamcyh@hqu.edu.cn


  

  基本情况

  陈永红,男,1974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工学博士,2005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2006年9月-2007年10月,赴日本京都大学信息专业做学术访问1年。
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兴趣: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技术融合,网络和信息安全。
 

  主持项目

  [1] 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数字水印在VoIP中的研究与应用。(SRF for ROCS,SEM. 2009),2009/7-2011/12。
  [2] 华侨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WSN中几个安全问题的研究(JB-ZR1131),2011/5-2014/12。
  [3] 华侨大学科研启动项目,几种特殊数字水印系统的研究(10Y0199)。2010/5-2012/12。
  [4] 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数字水印在网络语音通信中的应用,(CSTC-2008BB2070)。2009/1-2011/12。
  [5] 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混沌的信息安全理论及应用(8503)。2004/7-2005/12。
  [6]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交通流混沌预测与控制研究(KJ050802)。2005/7-2006 /12。
 

  参与项目

  [1] 教育部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自治切换系统及其最优控制问题研究,2010/1-2012/12,第2主研。
  [2] 重庆市科技项目重点专项,下一代互联网安全测试技术研究与开发(CSTC- 2011AC2143),2011/4-2012/12,主研。
  [3] 重庆市科技重点项目,重庆市以高新技术渗透、扩散与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CSTC-2010CE0056),2010/9-2012/9,第2主研。
  [4] 重庆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智能算法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KJ060804)。2006 /6 -2008/6,主研。
  [5]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基于Web挖掘的电子商务推荐技术,(KJ070802),2007/1-2008/12,主研。
  [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多维融合隐蔽通信理论与方法研究(2011J05151),2011/9-2014/12,第2主研。
 

  部分论文

  [1] Yonghong Chen, Huang Xiyu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generalized Lorenz systems via observer approach,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Series B: Application and Algorithms 2,2005:10(3):484-487. (SCI)
  [2] Yonghong Chen, A New Secure Communication Scheme based on Synchronization of Chaotic System,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6:4222(2006):452-455.9(SCI)
  [3] Yonghong Chen, Synchronization of Chua System Driven by Lorenz System and Application in Secure Communication,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2006:15(1):1847-1850. (SCI)
  [4] Yonghong Chen, Huang Xiyue. A Multiple Data Hiding Algorithm for Digital Image Based on Chaos and Image Blending,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ISBN: 1492-8760, pp.479-483, Publisher: Watam Press, 2005.7(SCI)
  [5] Huang Xiyue, Yonghong Chen. A variable feedback synchronization theorem of chaotic systems,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ISBN: 1492-8760,pp.474-478, Publisher: Watam Press, 2005.7 (SCI)
  [6] Yonghong Chen, Xiyue Huang. Design of one Chaotic System and Method to Generate Chaotic Sequence Ciphers,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5:17(1):199-202.(EI)
  [7] Yonhgong Chen, Xiyue Huang. Image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haos Sequence, Computer Engineering, 2004:30(21):104-106.(EI)
  [8] YongHong Chen, JianCong Chen. A Novel Blind Watermarking Scheme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for Imag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2010.12.(EI)
  [9] Yonghong Chen, Jiyin Zhao, Deng Juan,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Algorithm Research Based on Chaos Theory, Vol 2, pp.8616- 8620, IEE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06,7.(EI)
  [10] YongHong Chen, JianCong Chen. A New Multiple Audio Watermarking Algorithm Applying DS-CD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EEE Xplore, 2009, 2205-2210.(EI)
  [11] YongHong Chen, JianCong Chen. A New Audio Watermarking for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Content Authenticatio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IEEE Xplore, 2009.(EI)
  [12] Huang Xiyue, Yonghong Chen. Secure Communication by Using Key Function Based on Chaotic System Synchronization, Wavelet Analysis And Active Media Technology, 2005: 1(1): 357-362.
  [13] Yonghong Chen, Deng Juan,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Algorithm Research Based on Chaos Theory, Wavelet Analysis And Active Media Technology, 2006:1(3):169-173.
  [14] Yonghong Chen, Shoji Kasahara, Yutaka Takahashi. A New Secure Communication Scheme Based on Synchronization of Chaotic System Driven by Auxiliary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Automation. 2007,12.
  [15] Yang Degang, Chunyan Fu, Chen Yonghong. A framework of cooperating Intrusion Detection based on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expert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pp.150-154, ACM Press,USA,2004,11.
  [16] Yonghong Chen, Xiyue Huang. Digital Image Hiding Technology Based on Chaos Map and Image Blending,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4:16(8):1648-1651.
  [17] Yonghong Chen, Xiyue Huang. An Image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haos Sequence, Computer Science, 2003:30(12):139-143.
  [18] Yonghong Chen, Xiyue Huang. The Design of Chaotic System and Application in Image Secure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4:24(10):52-5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李海波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企业智能计算技术;
   电子邮箱:


  

  李海波:男,汉族,华侨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机学院(企业智能与服务研究中心)。

  近些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智能计算技术,擅长服务计算、软构件、工作流技术。涉及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现代电子商务系统、虚拟企业集成、软件工程与信息工程等,分三个层面:企业建模与方法论层面、软件技术实现层面、智能算法层面,将信息与软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将软件抽象、软件体系结构、系统优化、数据与知识工程等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的研究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大型软件系统研发相结合,通过企业应用工程,实现求解复杂的企业竞争力提高问题。具体而言,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先进的软件系统,在软件系统中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在软件系统中应用数据与知识工程技术使软件系统智能化、友好化,同时采用正确的方法论去指导大型软件系统的构造、设计、开发与实施工作。

  曾参与过多项863计划,以及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主持一个省级重大产学研项目。迄今为止,在国际刊物、会议和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1] 李海波,战德臣,徐晓飞. 基于工作流引擎的构件组装体系结构,软件学报,2006,17(6):1401-1410. (EI:063210056166).
  [2] 李海波,战德臣,徐晓飞. 工作流业务规则语义的完整性验证技术,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43)7:1143-1151.
  [3] 李海波. 面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多粒度构件组织技术.中国机械工程,2011,22(16): 1942-1948.
  [4] 李海波,郭春丽,战德臣.基于约束满足性的工作流执行成功率提高方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6):1300-1306. (EI检索:20103013098861)
  [5] 李海波,战德臣.工作流无效路径的识别方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 12(5): 692-696. (EI:063110043541)
  [6] 李海波,战德臣.工作流中数据流的调度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 12(11):1909-1915. (EI:070310375346)
  [7] LI Hai-bo,ZHAN De-chen.Component-based Reusable Workflow Engine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2006,2:75-82.
  [8] LI Hai-bo,Zhan De-chen.Reusable Workflow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and Management,2007,15(3):39-49.
  [9] 战德臣,李海波,徐晓飞,何霆.制造企业责任转移机制模型研究.高技术通讯.2005,5:39-43. (EI:05239148323)
  [10] LI Hai-bo,ZHAN De-chen. Consistency of User Interface Based on Petri-Net. In Proc. Of the Eighth Asia Pacific Web Conference,ApWeb2006. Lecture Notes on Computer Science 3054, Springer –Verlag: 846-852. ( EI:6279982342)

  主持的课题项目:

  l 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面向闽南优势农业的信息资源挖掘与集成服务平台研发”,课题号:2010N5008,2010.3-2013.3。
  l 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品牌为核心的鞋服行业快速供应链系统研发”,课题号:2011G5。

  参加的课题包括:

  [1]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基于时间-成本双主线的CERP 系统”。并参与了该系统的应用、实施与推广。该项目于2005 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国家863 计划项目“基于MDA动态可重构的跨企业协同资源管理新模式及系统 ”。
  [3] 国家863 计划项目“模型驱动的智能化软构件与软件生成技术”。
  [4] 国家863 计划项目“业务驱动的多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及平台”。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稳定性分析与抽象树划分的软构件粒度优化方法”,项目编号:60773064。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业务模型稳定性度量的软件构件获取与优化设计”,项目编号:60573086。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骆炎民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电子邮箱:lym@hqu.edu.cn


  

  骆炎民:男,1974 年生,工学硕士,在读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研究论文10多篇;先后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华侨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多项各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主要学习与工作简历:

  l 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侨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l 2001年9月~2003年7月华侨大学计算机系学习,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l 2009年9月至今:厦门大学智能科学系学习,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
  l 1997年7月至今在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任教;
  l 2006年5月至2007年7月:日本筑波大学DSE(Data System Engineering)研究室访问学者,从事数据挖掘、高维数据处理及智能检索方面的研究。
 

  近年主持及参与的课题项目:

  [1]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01288)“面向海洋空间信息的人工免疫算法的研究”;主持。
  [2] 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Z53)“人工免疫算法在图像理解中的应用研究”;主持。
  [3]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009CB426306)“东南沿海防护林功能维持与演变的基础研究”;参与其中的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历史演变的遥感分析方面的研究。

  近年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

  [1] Yanmin Luo,Minghong Lao,Jing Yan,Caiyun Zhang.A Multi-features Fus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ethod(MF-SVM) for Classification of Mangrove Remote Sensing Imag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JCIS),2012,1. (EI)
  [2] 骆炎民,陈维斌,廖明宏. 无索引的基于最优点的集合最近邻查找算法. 华侨大学学报, Vol.32.No.2,2011.
  [3] Yanmin Luo,Minghong Liao,Zhipeng Zhan.A similary analysis and clusting algorithm for video based on the moving trajectory time series wavelet transform of moiving object in the video.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alysis and signal processing(IASP2010). (EI)
  [4] Yanmin Luo,Jianquan Liu,Hanxiong Chen,Canhong Lian. Finding RkNN by Compressed Straightforward Index.ISKE 2008,Xiamen. (EI)
  [5] Yanmin Luo,Hanxiong Chen ,Kazutaka Fruse,Nobuo Ohbo,Efficient Methods in Finding Aggregate Nearest Neighbor by Projection-based Filtering,LNCS 4707,ICCSA 2007.(EI)
  [6] Yanmin Luo,Hanxiong Chen ,Kazutaka Fruse,Nobuo Ohbo,Finding Aggregate Nearest Neighbor Efficiently without Indexin,infoscale2007.
  [7] 骆炎民,泉州旅游交通WebGIS的设计与实现,华侨大学学报,Vol.28.No.1 2007.
  [8] 骆炎民,XML的WebGIS的实现及其数据共享的研究,华侨大学学报,Vol.26.No.4 2005.
  [9] 骆炎民,涂超,基于GML的WebGIS地理信息建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Vol.40.No.15 2004.
  [10] 骆炎民,张全伙,XML的关系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华侨大学学报,Vol.24.No.3 2003.
  [11] 骆炎民,张全伙,基于XML的Web数据库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9(增刊).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谢维波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智能信息与信号处理;
  


  

  一、个人基本情况介绍

  谢维波,男,1964年10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计算机应用硕士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指导组成员,曾任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教研室主任;现任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主任、福建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华侨大学嵌入式技术研究所所长,负责厦门软件园华侨大学嵌入式技术开放实验室的工作。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10年华侨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2002-200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在张钹院士的指导下,从事“基于粒度计算的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的研究。研究兴趣广泛,开展了Prony模型最优解、粒度计算、相空间重构、Kalman滤波、伏安法实验数据处理、汇率预测、电力系统谐波分析和语音处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个人学术背景

  以智能信息与信号处理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涉及软计算、小波分析、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现代信号处理、粒度计算等方面。以计算机硬件和底层系统软件为基础的逻辑系统及其集成研究,涉及嵌入式系统、CPU体系设计与仿真、计算机软硬集成应用系统等方面。具体包括:

  1、成功地解决了1795年提出的Prony模型的严格最优求解问题。该模型是高度病态、高度非线性的。作为Fourier级数的一种拓展,Prony模型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广泛适用于雷达、水声、地震、语音、光化学、光物理等领域的信号处理。
  2、成功地将自适应跟踪预测思想灵活地应用于语音信号的端点检测,开展了RLS算法在清浊音分段判决中的应用研究。
  3、成功地将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开展了TLS总体最小二乘方法应用于分析化学的新极谱法(伏安法)浓度曲线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4、开展智能计算理论的应用研究,将粒度计算思想成功地应用于“直线检测”、“清浊音分段判决”和“基于全局最小二乘的直线抽取”。
  5、开展了无线移动自组织网(Ad Hoc)的应用研究,在嵌入式Linux平台上构建了Ad Hoc路由协议。
  6、开展了CPU体系结构的仿真设计研究,并应用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辅助实验教学。
  7、开展了基于相空间重构和Kalman滤波的海量数据分析研究,实现了汇率数据分析预测的Web应用。
  8、主持和参与的工程项目:

  (1)电力系统微机化同期表;
  (2)电力系统故障录波装置;
  (3)电力系统锅炉灭火保护装置;
  (4)大屏幕LED显示器;
  (5)遥控输入汇率牌;
  (6)超声波倒车报警器;
  (7)电话线断线报警装置;
  (8)集散控制系统开发平台及运行系统。

  (二)研究的学科领域

  1、参数估计(精通)
解决了1795年提出的Prony模型的非线性最小二乘解问题,给出了满足充要条件的唯一解的代数表达、对该表达几何结构的认识、基于几何结构认识的子空间迭代算法、Prony模型的应用研究。发表序列论文8篇:

  [1]谢维波,王永初,基于子空间迭代的Prony模型参数估计,电子学报,2008,36(6):657-660(EI收录)
  [2]谢维波,林劲松,复指数信号模型非线性最小二乘解的几何结构及迭代算法,电子学报,2002,30(5):757-759(EI收录)
  [3]谢维波,求解复极点模型最优解的一种新方法,电子与信息学报,2001,23(12):1311-1315
  [4]Weibo Xie, Canhui Cai, Yongchu Wang, Best Least Squares Solution for Prony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PACS), Nov. 29, 2007, Amoy, 70-73(EI收录)
  [5]Weibo Xie, A Nonlinear Solution for Prony Model, Proceedings of 7th Join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nference, Oct. 11, 2000, Shantou University, 65-68
  [6]谢维波,林楠,Prony算法在短(窄)脉冲分析中的应用,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2):136-140
  [7]黄云江,谢维波,基于迭代Prony算法同步电机参数的辨识,电力学报,2008,35(1):89-94
  [8]黄云江,谢维波,基于迭代Prony算法的高精度谐波检测,电气应用,2007,26(4):65-69

  2、数据处理与分析(熟悉)
  成功地将TLS总体最小二乘方法应用于分析化学的新极谱法(伏安法)浓度曲线数据分析与处理。发表序列论文2篇:
  [1]谢维波,徐金瑞,林劲松,伏安法实验数据预处理方法,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312-316
  [2]谢维波,吴文士,林劲松,伏安法实验数据子波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4):113-117

  3、计算机图像处理(熟悉)
  着力于以智能信息与信号处理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并应用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涉及软计算、小波分析、现代信号处理、粒度计算等方面。研究“基于粒度计算的Hough变换”,提出“基于全局最小二乘的直线抽取算法”,发表序列论文3篇:
  [1]谢维波,王永初,郑艺泉,基于多粒度数据融合的直线检测算法,计算机科学,2007,34(9):213-217
  [2]谢维波,王永初,蔡灿辉,基于全局最小二乘拟合的直线抽取算法,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2):67-71
  [3]郑艺泉,谢维波,基于商空间理论的Hough变换直线提取,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209-212

  4、语音合成、识别和理解(熟悉)
  成功地将自适应跟踪预测思想灵活地应用于语音信号的端点检测,开展了RLS算法在清浊音分段判决中的应用研究,发表序列论文4篇:

  [1]谢维波,王永初,戴在平,吴恬盈,清浊音分段判决的递推最小二乘自适应算法,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78-81
  [2]Weibo Xie, Yongchu Wang, Canhui Cai, A new Algorithm Based on RLS for Voiced-Unvoiced Segmentation,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s and Control i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8, December, 2008, pp.1206-1209
  [3]黄巧玲,谢维波,一种新的语音数据压缩算法,计算机时代,2006,5:1-3
  [4]刘培,谢维波,一种改进的语音端点检测方法,计算机时代,2010,12:4-7

  5、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熟悉)
  开展了无线移动自组织网(Ad Hoc)的应用研究,在嵌入式Linux平台上构建了Ad Hoc路由协议;开展了网络多媒体和流媒体技术的研究。发表论文3篇:
  [1]林军,谢维波,一种基于AODV协议的改进协议EAODV,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5):62-65
  [2]陈志颖,谢维波,音视频实时同步传输技术研究与实现,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4):389-392
  [3]谢毅勇,谢维波,基于Linux嵌入式系统按需路由协议架构设计与实现,微型机与应用,2011,30(11):56-59

  6、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熟悉)
  开展了CPU体系结构的仿真设计研究,并应用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辅助实验教学,发表序列论文3篇:
  [1]Weibo Xie, Ting Fu,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rtual Machine Constructing on Register,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December, 2008, pp.1232-1238.
  [2]Weibo Xie, Ting Fu,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rtual Machine Constructing on Regist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Volume 6, Number 8, August 2009, pp.41-48. (ISSN1548-7709,USA)
  [3]付婷,谢维波,面向硬件教学的模拟机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38(9):678-683

  7、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熟悉)
  开展了基于相空间重构和Kalman滤波的海量数据分析研究,实现了汇率数据分析预测的Web应用,发表序列论文4篇:
  [1]黄巧玲,谢维波,超短期汇率的预测研究,计算机应用,2007,27(4):1009-1012
  [2]黄巧玲,谢维波,基于.NET的汇率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5):3705-3708
  [3]黄巧玲,谢维波,基于相空间重构与卡尔曼滤波计算组合的短期汇率预测,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30(8):126-129
  [4]王亚惠,谢维波,基于相空间重构的汇率预测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26(5):72-75

  8、嵌入式技术(熟悉)
  开展Linux平台架构研究及应用、Android平台架构研究及应用,发表序列论文3篇:
  [1]郭松,谢维波,Linux下Proc文件系统的编程剖析,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5):515-520
  [2]王磊,谢维波,AdHoc网络在嵌入式Linux上的实现,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161-164
  [3]宋冉昕,谢维波,基于Android平台的实时自适应音频传输技术及其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4):890-894

  二、课题项目列表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项目
  1、Prony模型最优解非线性预测特性的研究及其应用(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1334,2010-2013)
  2、Prony模型应用于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A0540005,2005-2007)
  3、Prony模型最优解结构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科研基金03QZR06,2003-2005)
  4、Prony模型最优解的研究(华侨大学科研基金,1996-1998)
  5、智能小区音视频流媒体技术及其嵌入式实现(厦门市重点产学研项目,厦经技[2009]233-03,2009-2011)
  6、无线移动自组织网(AdHoc)的嵌入式实现(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083047,2008-2010)
  7、数字化智能社区及其物联网平台产业化(厦门市湖里区2010科技计划项目,2010-2013)
  8、电力谐波分析新技术研究(福建自然科学基金2009J01257,2009-2011,第二)
  9、新型配电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的研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093027,2009-2011,第二)
  10、新型电能质量综合分析仪的研发(福建省产业技术开发项目,闽发改高技[2009]608号,2008-2010,第二)

  三、学术论文列表
  代表论文及著作
  [1]谢维波,王永初,基于子空间迭代的Prony模型参数估计,电子学报,2008,36(6):657-660(EI收录)
  [2]谢维波,林劲松,复指数信号模型非线性最小二乘解的几何结构及迭代算法,电子学报,2002,30(5):757-759(EI收录)
  [3]谢维波,求解复极点模型最优解的一种新方法,电子与信息学报,2001,23(12):1311-1315
  [4]Weibo Xie, Canhui Cai, Yongchu Wang. Best Least Squares Solution for Prony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Nov. 29, 2007, Amoy, 70-73
  [5]Weibo Xie. A Nonlinear Solution for Prony Model, Proceedings of 7th Join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nference, Oct. 11, 2000, Shantou University, 65-68
  [6]谢维波,林楠,Prony算法在短(窄)脉冲分析中的应用,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2):136-140
  [7]谢维波,王永初,戴在平,吴恬盈,清浊音分段判决的递推最小二乘自适应算法,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78-81
  [8]Weibo Xie, Yongchu Wang, Canhui Cai. A new Algorithm Based on RLS for Voiced-Unvoiced Segmentation,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s and Control i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8, December, 2008, pp.1206-1209
  [9]谢维波,王永初,蔡灿辉,基于全局最小二乘拟合的直线抽取算法,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2):67-71
  [10]谢维波,徐金瑞,林劲松,伏安法实验数据预处理方法,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312-316
  [11]谢维波,吴文士,林劲松,伏安法实验数据子波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4):113-117
  [12]Weibo Xie, Ting Fu,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rtual Machine Constructing on Regist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Volume 6, Number 8, August 2009, pp.41-48. (ISSN1548-7709,USA)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杜吉祥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等方向的研究;
  


  

  杜吉祥:男,1977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9月至2002年7月在合肥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1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6年6月调入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现任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兼院长助理。

  自参加工作以来,2006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NO.20060390180),2008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一批特别资助(NO.200801231)。主持福建省青年人才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一项(NO.2006F308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NO.A0740001、NO.2008J0020 & NO.2011J0134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项目一项(NO.KSCX2-YW-R-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NO.60805021 & NO.61175121)。参加863项目一项(NO.2007AA01Z167),973项目一项(NO.2007CB311002)。获得软件著作权两项(2008SR21770、2011SR014220),申请发明专利三项(200810194779.X、200810194778.5、201110136757.X)。2004年参加首届国际(香港)人工智能应用创意大赛,获第二名(第一完成人);2010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类、排名第三);2010年获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入选2010年度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获华侨大学2010年度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培育计划专项项目资助,入选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前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等方向的研究。自2005年以来,申请人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图像处理、神经网络、数据挖掘等方面共发表论文30多篇,大部分被SCI和EI收录。
 

  获奖情况:

  神经网络与统计学习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然科学类),2010年(排名第三)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植物叶自动识别系统,国际(香港)人工智能应用创意大赛第2名,2004年(第一完成人)

 

  近年来发表的部分论文:

  [1] D.S. Huang and Ji-Xiang Du, “A Constructive Hybri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ethodology for Radial Basis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9(12):2009-2115, 2008. (SCI)
  [2] Ji-Xiang Du and Chuan-Min Zhai, “A Hybrid Learning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Generalized RLS Approach for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vol.205, pp.908-915, 2008. (SCI)
  [3] Ji-Xiang Du, D.S. Huang, Xiao-Feng Wang and Xiao Gu, “Computer-aided Plant Species Identification (CAPSI) Based on Leaf Shape Matching Techniqu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28(3):275-284, 2006. (SCI)
  [4] Ji-Xiang Du, D.S. Huang, Xiao-Feng Wang and Guo-Jun Zhang, “Leaf Shape Based Plant Species Recogniti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185(2):883-893, 2007. (SCI、EI)
  [5] Ji-Xiang Du, D.S. Huang, Xiao-Feng Wang and Xiao Gu, “Shape Recogni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Trained by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Neurocomputing, 70(4):896-903, 2007. (SCI、EI)
  [6] Ji-Xiang Du, D.S. Huang and Xiao Gu, “A Novel Ful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Radial Basis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 Neurocomputing, 70(1):592-596, 2006. (SCI、EI)
  [7] Ji-Xiang Du and Zeng-Fu Wang, “Pattern Classification with a PSO Optimization based Elliptic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s,” 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pp.1654-1661, 25-28 Sept. 2007. (EI)
  [8] Ji-Xiang Du, D.S. Huang, Xiao-Feng Wang and Xiao Gu, “Shape Recognition Based on Radial Basis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and Application to Plant Species Identific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3497, pp.281-285, 2005. (SCI、EI)
  [9] Ji-Xiang Du, Xiao-Feng Wang and Xiao Gu, “Shape Matching and Recognition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and Application to Plant Species Identific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3644, pp.282-291, 2005. (SCI、EI)
  [10] Ji-Xiang Du, D.S. Huang, Xiao-Feng Wang and Xiao Gu, “Neural Network-based Shape Recognition Using Generalize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Training Algorithm,” 2005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IJCNN2005), Montreal, Quebec, Canada, pp.2012-2017, 2005. (EI)
  [11] Ji-Xiang Du, D.S. Huang, Jun Zhang and Xiao-Feng Wang, “Shape Matching using Fuzzy Discret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2005 IEEE Swarm Intelligence Symposium (SIS2005), The Westin Pasadena, California, pp.415-418, 2005. (EI)
  [12] Ji-Xiang Du, D.S. Huang and Xiao Gu, “A Novel Elliptic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s Optimized b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3971, pp.747-751, 2006. (SCI、EI)
  [13] 杜吉祥, 翟传敏, “基于稀疏性约束非负矩阵分解的人脸年龄估计方法,”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5(7):58-62, 2010.
  [14] 杜吉祥, 汪增福, “基于径向基概率神经网络的植物叶片自动识别方法,”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1(2):206-213, 2008. (EI)
  [15] 杜吉祥, 翟传敏, 尚丽, “基于ICA系数稀疏表示的年龄自动估计,”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4(10):2102-2105, 2009.
  [16] 余庆, 杜吉祥, “基于一种改进NMF算法的人脸年龄估计方法,”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3(10):1865-1868, 2008.
  [17] 翟传敏, 杜吉祥, “一种启发式的径向基概率神经网络结构优化方法,”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1):33-38, 2009.
  [18] 翟传敏, 杜吉祥, 黄飞, “基于径向基概率神经网络的工程图纸图形符号识别,” 智能系统学报, 1(1):88-91, 2006.
  [19] 翟传敏, 杜吉祥, “基于形状上下文匹配的植物叶图像识别方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3):166-168, 2009.
  [20] 尚丽, 杜吉祥, “基于l∞范数的稀疏ICA和FCM的自然图像特征提取,”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31(4):783-787, 2010.
  [21] 王晓峰, 黄德双, 杜吉祥, 张国军, “叶片图像特征提取与识别技术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3, pp.190-193, 2006.
  [22] Qing-Ping Wang, Ji-Xiang Du and Chuan-Min Zhai, “Recognition of Leaf Image Based on Ring Projection Wavelet Fractal Feature,”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6216, pp.240-246, 2010. (EI)
  [23] Yong-Qing Ye, Ji-Xiang Du and Chuan-Min Zhai, “Aging Simulation of Human Faces Based on NMF with Sparseness Constraints,”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6216, pp.663-669, 2010. (EI)
  [24] Li Shang, D.S. Huang, Ji-Xiang Du and Chun-Hou Zheng, “Palmprint Recognition Using FastICA Algorithm and Radial Basis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Neurocomputing, 69(13):1782-1786, 2006. (SCI、EI)
  [25] X.F. Wang, D.S. Huang, J.X. Du, H. Xu and L. Heutte,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Leaf Images with Complicated Background,”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5(2):916-926, 2008. (SCI、EI)
  [26] Xing-Ming Zhao, Ji-Xiang Du and Hong-Qiang Wang, “A New Technique for Selecting Features from Protein Seq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271-283, 2006. (SCI)
  [27] Chuan-Min Zhai and Ji-Xiang Du, “Applying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to Plant Species Identification,”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Zhangjiajie, China, pp.879-884, 2008. (EI)
  [28] Yuan-Yuan Wan, Ji-Xiang Du and Kang Li, “A Novel Feature Extraction Approach to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4113, pp.1078-1084, 2006. (SCI、EI)
 

  近年来主持的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内容多样性学习技术的植物图像检索方法研究,2012.01-2015.12(61175121,项目主持人,60万)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植物图像识别中的新型特征提取方法与高效分类器研究,2009.1-2011.12(60805021,项目主持人,19万)
  3) 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1.1-2013.12(NCET-10-0117,项目主持人,50万)
  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批特别资助项目,2009.1-2010.12(200801231,项目主持人,10万,已结题)
  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39批面上项目,2006.11-2008.12(20060390180,一等资助,项目主持人,5万,已结题)
  6)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学习与记忆过程中海马神经元群体放电活动的多途径数据分析与建模,2007.1-2009.12(KSCX2-YW-R-30,子项目“神经细胞活动的数学建模”主持人,70万,已结题)
  7)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植物物种机器识别中的分类算法研究,2007.1-2008.12 (2006F3086,项目主持人,8万,已结题)
  8)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5-2009.11 (2007J0303,项目主持人,4万,已结题)
  9)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5-2010.11 (2008J0020,项目主持人,7万,已结题)
  10)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脸图像非负稀疏特征描述的年龄属性分类方法研究,2011.5-2013.5 (2011J01349,项目主持人,7万)
  11)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基于监督流形学习方法的年龄组分类技术研究,2011.1-2013.12 (JA10006,项目主持人,7万)
  12) 华侨大学2010年度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培育计划专项项目,面向人脸图像年龄估计的代价敏感性学习方法研究,2010.2-2014.2(JB-SJ1003,项目主持人,8万)
 

  近年来参加的科研课题:

  1) 2007年度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信息领域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技术专题项目,2007.1-2008.12 (2007AA01Z167,已结题)
  2) 2007年度973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8.1-2012.12 (2007CB311002)
 

  近年来申请/获得的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1) 植物叶片图像识别系统(PLRS)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1SR014220
  2) 汽车碰撞事故分析与模拟再现系统(VTAR)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8SR21770
  3) 一种面向楼宇电视广告系统的智能控制装置和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136757.X
  4) 基于多光谱的植物叶片数字信息采集与自动识别系统及其识别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194779.X
  5) 基于流形学习的植物叶片识别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194778.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添加华侨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华侨大学考研分数线、华侨大学报录比、华侨大学考研群、华侨大学学姐微信、华侨大学考研真题、华侨大学专业目录、华侨大学排名、华侨大学保研、华侨大学公众号、华侨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华侨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华侨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