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华侨大学考研分数线、华侨大学报录比、华侨大学考研群、华侨大学学姐微信、华侨大学考研真题、华侨大学专业目录、华侨大学排名、华侨大学保研、华侨大学公众号、华侨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华侨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Add 华侨大学微信
为你找研究生辅导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土木工程的研究生。

因为华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考研辅导一对一
考研一对一辅导班
考研派考研题库
考研派考研督学
考研派考研1v1答疑
考研派研究生筛选流程
考研派辅导方法
考研派口碑
考研派一对一辅导口碑
考研派课程体系
考研派服务流程
考研派
考研派考研问题
考研派考研资料
考研派研究生学长
考研派考研辅导
考研派考研真题资料等
Add 华侨大学微信
为你找研究生辅导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华侨大学土木工程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土木工程的研究生。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考研考试科目


  姓名:秦旋
  性别:女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与索赔、风险与风险管理、项目融资、博弈论以及投融资决策等


  个人简介:

  秦旋(1969-),女,山西人,管理学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

  《管理运筹学》、《工程合同法律制度》、《FIDIC条款与索赔》、《国际工程导论》、《项目融资》

  硕士生课程

  《高级运筹学》、《预测与决策技术》、《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博士生课程

  《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应用》

  科研及成果

  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与索赔、风险与风险管理、项目融资、博弈论以及投融资决策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目前主持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技术研究》(2008F3071),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委托代理招标的若干问题研究》(06-R3-13),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博弈理论在项目管理领域里的应用研究》(07BS404)等项目。现阶段主要从事博弈论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以及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等方向的研究,出版专著一部—《建筑市场行为主体最优策略研究》(25万字,科学出版社)。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实践经验

  福建九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注册监理工程师 注册造价工程师

 

  主要经历(包含教育背景、进修访问等)

  工作(学习)经历概述

  1986.9~1990.6
  武汉大学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1993.9~1995.6
  天津大学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 获第二学士学位

  1994.9~1997.3
  天津大学 土木、水利施工专业 获硕士学位

  2001.9~2005.6
  天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

  2005.1~2007.12
  晋江高科技园区博士后工作站 在站博士后

  近五年科研概况

  曾参与和主持过的科研项目:

  1.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工程项目工期延误的预警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9910026,参与人

  2.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复杂气象期污染物在河口港湾中的传播扩散及预报》,项目编号:2002J034,参与人

  3. 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理论研究》,项目编号:03HZR18,主持人

  4. 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与方法》,主持人

  目前在研项目:

  1.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F3071,主持人

  2. 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技术研究》,主持人

  3. 学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博弈理论在项目管理领域里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7BS404,主持人

  4. 国务院侨办重点项目《基于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之投融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QZHR07,参与人

  5. 国务院侨办重点项目《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项目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7QZHR03,参与人

  近五年成果概况

  发表论文情况:

  1.《建设工程合同中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分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5)

  2.《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融资模式》,基建优化,2004,(2)

  3.《99版与87版FIDIC施工合同条件对比分析》,水力发电,2004,(4)

  4.《工程监理制度下的委托-代理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4)

  5.《不对称信息下工程监理制度中的激励模型分析》,华侨大学学报,2005,(1)

  6.《基于CAPM的BOT项目特许期的计算模型》,管理工程学报,2005,(2)

  7.《信息不对称下建设市场的若干经济特征分析》,建筑经济,2005,(4)

  8.《招投标机制的本质及最低价中标法的理论分析》,中国港湾建设,2006,(6)

  9.《建设项目异地协同管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

  10.《AHP方法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中的应用》,经济师,2007,(3),第二作者

  11.《工程监理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约束与参与约束的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7,(4)

  12.《不同招标模式下竞标策略模型的研究及应用》,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2)

  13.《竣工验收阶段寻租博弈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4.《招投标机制及最低价中标法的经济学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6)

  15.《伙伴式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探讨》,水力发电,2007,(6)

  16.《浅析福建省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的评标方法》,建筑经济,2007,(9)

  17.《基于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的专业担保公司风险控制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1),第二作者

  18.《工程管理专业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应用》,华侨高教,2008,(1)

  19.《解读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的最新规定》,建筑经济,2008,(1),第二作者

  20.《福建省建筑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建筑经济,2008,(6)(增刊),第二作者

  21.《工程招标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与监督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6),第二作者

  22.《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以奥运会比赛场馆为例》, 建筑科学,2009,(3),第二作者

  23.《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探讨——以福建省和黑龙江省为例》,建筑经济,2009,(3),第二作者

  24.《通货膨胀下建设项目投资和工期膨胀的临界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第二作者

  25.《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节能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建筑科学,2009,(8),第二作者

  26.《基于模糊熵权优化的招标代理机构绩效评价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7),第二作者

  27.《Economic incentive policy i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CRIOCM2009,第一作者

  28.《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综合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0,(1),第一作者

  29.《成渝高速公路综合贡献能力评价实证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2)

  30.《基于能耗分析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性评价》,建筑科学,已录用,拟2010(8),第二作者

  31.《工程招标代理机构报酬激励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已投稿

  32.《我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交易费用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已投稿,第二作者

 

  出版专著一部:

  《建筑市场行为主体最优策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独立完成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涂帆
  性别:女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电子信箱:ftu@hqu.edu.cn
  研究方向:环境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可靠度、岩土工程原位测试;


  个人简介:

  涂帆 女,1950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毕业,1981.5 -1983.5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具有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任福建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泉州市建筑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届委员等职。

  承担的课程:

  《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地基处理》、《概率统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路基路面工程》、《专业外语》、《岩土工程可靠度》和《环境岩土工程》等。

  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可靠度、岩土工程原位测试。

  纵向项目:

  (1)厦门市科技局项目(3502Z20083042) (2008年~2010年)

  可视化现代垃圾填埋场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研究(主持)

  (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E0710019):(2007年~2009年)

  现代卫生填埋场的平移破坏分析与计算模型的研究(主持)

  (3)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06-k1-07):(2006年~2008年)

  固体废弃物工程特性及填埋场内多层组合衬里界面剪切性能研究(主持)

  (4)厦门市发改委项目(2006年~2008年)

  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稳定性评价研究(主持)

  获奖项目:

  (1)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八届,2008年),土性参数的互相关性对加筋土挡墙可靠指标的影响;

  (2)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第七届,2006年),土坡渐进破坏的可靠度;

  (3)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泉厦段高速公路桥头软基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

  (4)福建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泉厦段高速公路桥头软基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

  (5)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岩土工程可靠度可行性研究。

  完成的主要项目:

  岩土工程可靠度可行性研究;桥头和局部软基段轻质填土材料的应用;福厦高速公路泉厦段加沙2号中桥桩身负摩阻力现场测试与研究;泉厦高速路晋江池店软基试验工程;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跑道延伸填海工程现场试验;福泉高速路莆田软基高填方试验工程;漳诏高速路软基试验工程;泉州浦西滞洪排涝工程加筋土挡墙试验工程;泉州大坪山隧道联接线道路软基试验工程;数十个深基坑开挖现场试验;泉州市山美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水污染防治规划;水泥土配方、土工合成材料以及特殊土工的室内试验研究等。

  近年主要学术论文:

  1、土坡渐进破坏的可靠度,岩土力学,Vol. 25 No. 1,2004年(EI:04208164880)

  2、土性参数的互相关性对加筋土挡墙可靠指标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5)(EI:05349312417)

  3、加筋土挡墙的可靠性分析,工业建筑,2005年1月

  4、地基稳定的可靠性分析,华侨大学学报,2005.Vol.26 No.3

  5、水泥土强度影响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工程勘察,2005年5月

  6、BP神经网络法预测水泥搅拌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华侨大学学报,07年1月

  7、Verhulst模型在预测软基路堤沉降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增刊1),2007年7月(EI:073610802444)

  8、现代垃圾填埋场稳定性研究现状,环境卫生工程,2007年10月

  9、加筋土挡墙的优化设计,华侨大学学报,2008年4月

  10、城市生活垃圾土密度影响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网络版),2008年5月

  11、中美垃圾填埋场垃圾土的重度、含水量和相对密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增刊1),2008年7月(EI:083211445801)

  12、城市固体废弃物持水率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增刊2),2008年9月(EI:084611708650)

  13、波浪引起海床土体液化的概率研究,水利学报,2009年4月,(EI:200924 12123088)

  14、Study on Parameter Sensitivity of the Combination Failure of Landfill with a Dam,Proc. of International Symp. on Geo-environmental Eng., ISGE2009,September 8-10,2009,Hangzhou,China

  15、设垃圾坝填埋场的平移破坏统一分析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9月(EI核心刊源)

  16、垃圾填埋场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神经网络分析,岩土力学(EI核心刊源)(已录用,拟2010年7月发表)

  17、填埋场不同深度垃圾土压缩参数室内试验研究,环境工程(已录用)

  18、全站仪与测斜仪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可靠性分析,工程勘察(已录用)

  19、城市主干道软基处理方式的现场监测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

  20、黄河口粉质土海床液化过程的现场水压试验研究,水利学报(已投)

  21、卫生填埋场稳定分析联合模型,岩土工程学报(已投)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肖朝昀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岩土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结构

  个人简介:

  肖朝昀(1979年5月 - ),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华侨大学材料与勘测试验中心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土工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学习工作经历

  (1) 1996-2000年在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获建筑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 2001-200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学习,获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导师:王建华教授;

  (3) 2004-2007年在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学习,获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张庆贺教授、胡向东副教授

  (4) 2007年9月-至今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工作;

  主要讲授课程

  1、土力学,本科生专业课程

  2、基础工程,本科生专业课程

  3、地下工程规划与设计,本科生专业课程

  4、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本科生专业课程

  5、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硕士专业课程

  科研情况

  在研课题

  1、厦门市科技局项目(3502Z20083042)、华侨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8Y0129):可视化现代垃圾填埋场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研究,主持;

  2、泉州市科技局:泉州市PHC管桩基础事故调查与研究(43200905),主持;

  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950111):填埋场复合衬垫系统界面破坏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主持;

  4、福建漳州华安县建设局委托:华安县城关四目坑高填方挡土工程技术研究,主持;

  5、厦门市万特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石粉改进水泥土强度实验及工程应用研究,主持。

  已完成的科研课题

  1、厦门路桥集团委托:翔安隧道通风塔冲孔成桩对竖井及排烟通道结构震动影响监测,主持

  2、华能汕头电厂委托:跨海段盾构网格漏水盐水冻结封水监测工程,参与;

  3、厦门市发改委课题: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稳定性评价研究,参与,排名第三,个人主要完成编写软件SES、参与报告撰写、试验、分析计算。

  论文发表

  [1] 肖朝昀,涂帆. HDPE土工膜与无纺土工布界面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工程力学,2010年第12期

  [2] 肖朝昀,胡向东. 人工地层冻结有限厚度冻土帷幕自然解冻规律. 华侨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3] 柯秋菊,涂帆,高文银,肖朝昀. 填埋场不同深度垃圾土持水率室内试验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第12期

  [4] 高文银,涂帆,肖朝昀,柯秋菊,解仲明. 填埋场不同深度垃圾土反复直剪实验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第5期

  [5] 涂帆,崔广强,林从谋,肖朝昀. 垃圾填埋场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神经网络分析. 岩土力学,2010年第4期

  [6] 柯秋菊,涂帆,解仲明,肖朝昀. 填埋场不同深度垃圾土压缩参数室内试验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第1期

  [7] Fan TU, Fang-Qiang CHANG,Zhao-Yun. XIAO and Xiao-Jie. WU. STUDY ON PARAMETER SENSITIVITY OF THE COMBINATION FAILURE OF LANDFILL WITH A DAM. 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 on Geoenvironmental Eng. in Hangzhou, China,2009

  [8] 肖朝昀,胡向东. 混凝土水化热对联络通道冻土帷幕的影响. 长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9] 肖朝昀,胡向东. 双圈水平冻结冻土帷幕温度场数值模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10] 肖朝昀,胡向东. 上海人工冻结土层热物理参数.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11] 肖朝昀,胡向东. 人工地层冻结冻土自然解冻与强制解冻实测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12] 肖朝昀,胡向东,张庆贺. 多排管局部冻结冻土壁温度场特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增刊1

  [13] 肖朝昀,胡向东,张庆贺. 地铁修复工程中冻结法设计. 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增刊1

  [14] 肖朝昀,胡向东,张庆贺. 四排局部冻结在上海地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岩土力学,2006年增刊2

  [15] 肖朝昀,王建华,纪刚,土工织物拉拔试验接触面的蠕变研究,建筑技术开发,2004年第5期

  联系方式

  E-mail: zyxiao@hqu.edu.cn

  联系电话:0592-6162570(O), 0592-6166079(H), 15105958616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土木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36102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C5区
邮编:361021  
电话(传真):0592-6162698 
Email:civil@hqu.edu.cn
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海外、港澳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与内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范围
 
1、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4、掌握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 
 
6、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7、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9、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及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方向。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工程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施工。
 
 
 
知识:0.35    能力:0.35    素质:0.3
 
 
 


  姓名:方德平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工程力学;


  个人简介:

  方德平(1965-),男,福建永泰人,工学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工程力学。讲授《专业英语》、《材料力学》、《计算结构力学》、《振动理论》和《弹性力学》等课程。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进40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5篇、中国物理文摘收录1篇。现担任福建力学学会副秘书长、理事。

 

  主要经历(包含教育背景、进修访问等)

  81.9-88.3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士、硕士

  88.4-至今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99.8-2000.8
  日本京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访问学者

  2004.9-2007.6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职博士

  近五年科研概况

  主持一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540005)

  主持一项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074039)

  主持华侨大学科研启动费(在职博士)(07BS508)

  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578066/E080507)、

  参与一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540005)

  近五年成果概况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进14篇,其中Ei收录3篇

  权威刊物《建筑结构》2篇

  《工程力学》2篇

  《计算力学学报》1篇

  近五年所获荣誉

  2004.9荣获第四届华侨大学教学优秀特别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土木工程 [081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华侨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4]土木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岩土工程(02)结构工程(03)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04)桥梁与隧道工程(05)市政工程(06)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招生人数: 36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结构力学
备  注:


  姓名:刘阳
  性别:男  
  职称:讲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现代石结构和村镇防灾等


  个人简介:

  刘阳,男,1982年1月出生,山东潍坊人,结构工程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现代石结构和村镇防灾等方向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EI收录21篇。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1787(O),13067050959(M)

  E-mail:; walter2003.okok@163.com

 

  学术兼职

  (1)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专业委员会 委员;

  (2) 中国建筑学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

  (3)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 个人会员。

  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6133),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197),参与,排名第三;

  (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05117),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478120、50978107),参与;

  (5)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03030),主持;

  (6) 2010年度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10E01),主持;

  (7)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9BS620),主持。

  获奖情况

  (1)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2) 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3) 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4)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第四届、第五届“精工杯”优秀青年论文奖;

  (5) 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6) 第六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学术论文代表作

  [1] 刘阳, 郭子雄, 欧阳文俊, 朱雁茹.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6): 57-66. (权威期刊,EI核心)

  [2] 刘阳, 郭子雄, 刘宝成, 叶勇. 嵌埋CFRP筋组合石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3):75-81. (权威期刊,EI核心)

  [3]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节点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0, 27(10):173-181. (权威期刊,EI核心)

  [4] 刘阳, 郭子雄. 基于ADINA的CSRC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J]. 工程力学, 2011, 28(8):99-105,112. (权威期刊,EI核心)

  [5]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S2):196-201. (EI核心)

  [6]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S1):149-153. (EI核心)

  [7] 刘阳, 郭子雄. SRC柱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44(S1):60-64. (EI核心)

  [8] 刘阳, 郭子雄, 谢吓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9(S2):137-141.(EI核心)

  [9] 刘阳, 郭子雄, 张志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 28(3):82-86. (中文核心期刊)

  [10] 刘阳, 郭子雄, 林煌. SRC柱塑性铰区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1):112-117. (中文核心期刊)

  [11]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型钢混凝土柱的损伤模型试验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2(9): 203-207,285. (中文核心期刊)

  [12] 刘阳, 郭子雄, 杨勇, 董星, 叶斌. 闽南地区农村住宅安全性现状及防灾建议[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1):63-67. (中文核心期刊)

  [13] 刘阳, 郭子雄. CSRC柱抗震性态水平的指标试验[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6): 684-687. (中文核心期刊)

  [14] 刘阳, 郭子雄, 叶勇. CS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1):72-76. (中文核心期刊)

  [15]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东南沿海村镇房屋安全性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 31(6):56-59. (中文核心期刊)

  (五) 学术交流活动

  (1) 2004年12月,首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广州,发表论文1篇;

  (2) 2005年7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成都,作大会报告1次;

  (3) 2006年8月,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Fuzhou,作大会报告1次;

  (4)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5) 2007年4月,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南京,作大会报告1次;

  (6) 2007年6月,第二届闽晋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福州,作大会报告1次;

  (7) 2007年8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长沙,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8) 2008年8月,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发表论文2篇;

  (9) 2008年11月,第八届全国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0) 2008年11月,第十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2篇,并作大会报告2次;

  (11) 2009年5月,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研讨会,福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2) 2009年10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厦门,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3) 2009年12月,第四届全国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学术研讨会,厦门,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4) 2010年5月,第七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5) 2010年6月,《建筑结构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海,发表论文1篇,并做大会报告2次;

  (16) 2010年12月,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2次;

  (17) 2011年11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三次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陈誉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陈誉,男,1978年出生,湖北公安人,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桥梁工程专业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一级学报《工程力学》审稿人,厦门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

  联系方式:05926166238,,15239979823

  通信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361021

  一、个人基本情况

  (1)2010.1-目前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2008.8-目前 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评为硕士生导师

  (3)2006.5 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参加工作

  (4)2002.3-2006.4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师从陈以一教授(副校长),获结构工程专业钢结构方向博士学位

  (5)1998.9-2001.7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师从彭少民教授,获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6)1994.9-1998.7 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获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理论及设计

  (2)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结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4)结构抗震设计及抗震加固

  (5)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

  (6)土木工程软件编程技术

  三、讲授课程

  (1)钢结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2)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3)钢结构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4)土建工程基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5)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6)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理论,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

  (7)工程结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

  (8)毕业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环节

  四、目前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

  (1)钢管混凝土桁架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008133)。主持

  (2)方钢管搭接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0J01299)。主持

  (3)海洋石油平台方钢管混凝土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P1005)。主持

  (4)油气管道跨越结构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404)。主持

  (5)油田系统大跨度大空间建筑设计技术研究: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资助项目。主持

  (6)基于结构整体行为的钢管混凝土桁架节点非刚性性能:福建省青年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07F3065)。主持(已结题)

  (7)钢管节点性能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项目编号:07BS201)。主持(已结题)

  (8)内灌尾矿砂混凝土钢管节点设计方法研究:二〇〇九年度泉州市第一批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2009Z48)。主持(已结题)

  (9)带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组合梁桥疲劳性能及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0708040)。第三参与人

  (10)新型近海海洋平台钢管混凝土节点受力性能及设计理论: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P0705)。主持(已结题)

  (11)基于性能的圆钢管混凝土桁架桥梁节点的关键技术研究:重庆交通大学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暨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重庆)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QSLBF-Z07-1)。主持(已结题)

  五、海外游学经历

  (1)2006年8月,出席由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多伦多大学)主办的在convention center in quebec city(位于魁北克城的会议中心)举行的“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IIW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UBULAR STRUCTURES”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交流了”Experimental study on overlapped CHS K-joints with hidden seam unwelded”的论文。

  (2)2007年7月,出席由英国Oxford University(牛津大学)主办的在St Catherine's College (圣.凯瑟琳学院)举行的“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and ALUMINIUM STRUCTURES”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交流了”Experimental and FEA research on hysteretic property of overlapped CHS K-joints”的论文。

  六、代表论文

  (1)CHEN Yu,GAO Shengwei.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ultimate capacity of different cross section CHS truss girder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2.(已投稿)

  (2)陈誉,张钻湖.腹杆内灌混凝土十字型圆钢管节点平面内抗弯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2.(已录用)

  (3)陈誉,张钻湖.主管中灌混凝土平面X型圆钢管混凝土节点平面内抗弯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2.(已录用)

  (4)陈誉,刘飞飞.反对称Pratt桁架中斜腹杆受压大偏心N形圆钢管节点静力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3):30-38.(EI)

  (5)陈誉,张钻湖.平面X型圆钢管混凝土节点平面外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3): 39-47.(EI)

  (6)陈誉,张钻湖.主管灌混凝土平面X形圆钢管节点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1):72-80.(EI)

  (7)陈誉,张钻湖.支管灌混凝土平面X形圆钢管节点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1):81-88.(EI)

  (8)陈誉,黄勇,钟晓婷.焊接不锈钢方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已录用)

  (9)陈誉,王江.热成型不锈钢圆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已录用)

  (10)陈誉,赵宪忠.平面KT型圆钢管搭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与承载力计算.建筑结构学报.2011,32(4):134-141.(EI)

  (11)陈誉,唐菊梅.平面K型圆主管方支管节点承载力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11,32(10):56-64.(EI)

  (12)陈誉,唐菊梅.平面K型主圆支方钢管节点力学性能数值分析,工程力学,2011.28(8):219-226. (EI)

  (13)陈誉,刘飞飞.正对称Pratt桁架直腹杆受压大偏心N型圆钢管节点静力性能实验研究.工程力学.2011,28(11):170-177.(EI)

  (14)赵宪忠,陈誉,陈以一等.平面KT型圆钢管搭接静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工业建筑. 2010,40(4):107-112.

 (15)陈誉,王召民,银永明等.玻璃幕墙用不锈钢驳接爪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31:195-200.(EI)

  (16)Yu.Chen, Zhi-Huan Li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in-planar bending behavior of unstiffened CHS T-joints.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Guangzhou:science press 2010:260-264.(ISTP)

  (17)陈誉,彭兴黔.空间KK型双弦杆圆钢管搭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建筑结构学报.2007,28(3):37-45.(EI )

  (18)Y.Chen, L.L.Shi. Experimental and FEA research on hysteretic property of overlapped CHS K-joints. Proc.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and Aluminium Structures, London: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2007:557~565.

  (19)陈誉,彭兴黔,赵青春等.平面K型主圆支方钢管混凝土节点静力性能试验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增刊.2007,39(2):451-455.(EI)

  (20)陈誉,赵宪忠,陈以一等.平面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建筑结构学报.2006,27(4):30-36.(EI)

  (21)赵宪忠,陈誉,陈以一等.平面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静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27(4):23-29.(EI)

  (22)X.Z.Zhao, Y.Y.Chen, Y.Chen. Experimental study on overlapped CHS K-joints with hidden seam unweld. Proc.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IIW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ubular Structures, London:Taylor&Francis Group plc 2006:125~132. (EI)

  (23)陈誉,刘俊,陈以一等.无偏心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焊缝长度计算.结构工程师.2006,23(2):32-3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C5区
 
邮编:361021 电话(传真):0592-6162698
 
Email: civil@hqu.edu.cn
 
土木工程 [081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华侨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4]土木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岩土工程(02)结构工程
(03)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04)桥梁与隧道工程
(05)市政工程
(06)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招生人数: 40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结构力学
备  注:


  姓名:詹朝曦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建筑技术经济

  个人简历:

  詹朝曦(1970-),男,福建仙游人,中共党员,在读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挂职华安县科技副县长。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建筑技术经济。讲授《工程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与投资》、《金融与保险》、《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毕业设计》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侨办等科研课题5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福建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评标专家。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362021

  联系电话:13806941899

  电子邮箱:

  主要经历

  工作(学习)经历概述

  1990.9-1994.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工程(基建投资与技术经济)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9.9-200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7.3-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读结构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博士学位

  近五年科研概况

  1、国务院侨办基金《基于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之投融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QZHR07,主持;

  2、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F3071,参与;

  3、华侨大学校基金项目《社会保障商品房之住房融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31257,主持;

  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工程项目工期延误的预警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9910026,参与;

  5、福建省建设厅项目《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环保混凝土研制》,项目编号:省厅04-1-05,参与;

  6、泉州市科技局项目《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路面砖生产技术和理论研究》,项目编号:市2004S1,参与;

  近五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1、《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投入模式现状研究》,《建筑经济》,2010(7),第一作者;

  2、《基于能耗分析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性评价》,《建筑科学》,2010(8),第二作者;

  3、《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融资渠道探讨,《生态经济》,2011(2),第二作者;

  4、《当前房地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已录用,拟2011(9),第一作者;

  5、《新形势下房地产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07(1);

  6、《基于双指数住房抵押贷款模型的探索》,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7、《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经营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

  8、《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

  9、《台湾住房保障体系及其特点》,现代工商,2005(12)第二作者;

  10、《和谐社会的公民责任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9)第三作者;

  11、《试析新经济时代企业团队建设》,企业经济,2004(6)第三作者。

  近五年所获荣誉

  2007年获华侨大学“学生科技园丁”、2008年获华侨大学优秀班主任;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张惠华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钢结构;


  个人简介:

  张惠华(1964-),女,福建古田人,在读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讲授《建筑力学》、《建筑结构》、《钢结构》、《空间结构》、《钢结构课程设计》、《砖混结构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毕业设计》、《钢结构毕业设计》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4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7项,参编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现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结构施工图审查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专家、华侨大学防震减灾专家组成员、泉州市建筑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届委员;泉州市九届青联常委、泉州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泉州市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华侨大学支社副主委、九三学社福建省妇女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泉州市妇女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主要经历(包含教育背景、进修访问等)

  1980.9-1982.7
  华侨大学土木系学习

  1982.9-1983.7
  华侨大学学生英语提高班学习

  1983.9-1985.7
  华侨大学土木系学习

  2006.9-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职攻读博士

  近五年科研概况

  主持的课题: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建筑结构的连续倒塌机理研究及应用”

  国务院侨办课题“新型带肋薄壁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

  参与的课题: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性能的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省科技厅重点“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抗火设计理论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省自然基金“型钢砼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性能研究”

  建设厅计划项目“轻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关键技术及产业政策”

  建设厅计划项目“核心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近五年成果概况

  《钢结构多媒体教学的体会》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一期(第一作者)

  《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筑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集(四卷)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第二作者)

  《快速识读钢结构施工图》福建科技出版社2004年8月 (第一作者)

  《钢结构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参编)等

  近五年所获荣誉

  2007年01月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2001年11月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2003年12月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2000年9月获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二

  校级优秀课程《结构抗震设计》,排名第二

  2005年7月校级精品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精品课程,排名第一

  2005年7月省级精品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排名第二。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曾志兴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电子信箱:zhixing@hqu.edu.cn



  个人简介:

  曾志兴 1967年2月出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福建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华侨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获华侨大学首届教学优秀特别奖,2005年、200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2010年福建省精品课程。

  学 历

  [1] 1987年7月 华侨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 2003年2月 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职 务

  [1]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2]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

  [3] 中国水利学会岩石混凝土断裂分委员会委员

  [4] 福建省建筑业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5] 华侨大学教学工作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

  [6] 《华侨高等教育研究》编委

  工程技术任职资格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2] 福建省施工图审查工程师(结构)

  [3] 福建省监理工程师

  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

  [1] 2000年01月~2001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板性能的研究(LP9906)”,(经费2.7万);
  [2] 2002年12月~2007年11月, 建设部国家规范管理组课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经费1.0万);
  [3] 2003年09月~2005年08月,福建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经费1.0万);
  [4] 2004年02月~2007年01月,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课题“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03BS407)”,(经费5.0万);
  [5] 2004年09月~2007年08月,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项目“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2004J031)”,(经费4.0万);
  [6] 2004年12月~2006年11月,福建省高等学校第二批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经费1.3万)。
  [7] 2006年12月~2008年12月,福建省闽港人才合作项目“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的关键技术研究(24200701)”,(经费3.0万);
  [8] 2007年09月~2010年08月,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于耐久性能的绿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07FJRC05)”,(经费20.0万);
  [9] 2007年12月~2009年11月,华侨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土木工程概论”,(经费0.6万);
  [10] 2007年12月~2010年05月,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校专项,“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的关键技术研究(E0740009)”,(经费2.0万);
  [11] 2008年05月~2010年05月,厦门市2008年度科技计划高校创新项目“扣件式钢管高支撑架安全稳定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3502Z20083038)”,(经费10.0万);
  [12] 2008年05月~2010年11月,泉州市2008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节能空心砌块的关键技术研究(2008Z11)”,(经费5.0万)。

  近年主要学术论著

  [1]钢纤维混凝土裂缝的分析与计算,《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3):280-283
  [2]冷扎带肋钢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1):39-42
  [3]多种结构混凝土长期变形性能的分析与比较,《结构工程师》,2000,第54期(增刊):29-33
  [4]提高钢筋强度及推广应用新Ⅲ级钢筋的分析,《工业建筑》,2002,32(5):71-72,74
  [5]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技术经济分析,《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56-59
  [6]"混凝土结构"课程与唯物辩证法,《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增刊):182-183
  [7]提高钢筋混凝土材料强度的分析,《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增刊):157-159
  [8]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3,24(5):78-81
  [9]闽南地区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控制,《基建优化》,2003,24(2):46-47
  [10]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4):380-384
  [11]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Xi'an China, 2004(ISTP收录)
  [12]HRB400级钢筋框架节点构造的研究,第八届全国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10
  [13]HRB400级钢筋框架节点构造详图(DBJT13-60),福建省建筑标准设计(闽2003G121)
  [14]快速识读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福州(2004)
  [15]基于断裂力学的钢纤维混凝土裂缝的研究,《工业建筑》,2005,35(3):53-55
  [16]静水压力作用下两铰圆拱稳定的截面优化设计,《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2):149-151
  [17]混凝土改性的研究,《基建优化》,2006,27(1):112-114
  [18]CL-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分析与耐久性设计,《基建优化》,2007,28(2):111-113
  [19]混凝土结构中锈蚀钢筋力学性能研究分析,《基建优化》,2007,28(6):161-162
  [20]钢纤维陶粒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工业建筑》,2008,38(1):81-83
  [21]阴极保护技术在原油储罐防护中的应用,《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8,25(2):48-51
  [22]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的熵权系数法,《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443-446
  [23]陶瓷废弃物再生利用可行性分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5):44-48
  [24]钢纤维陶粒混凝土碳化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工业建筑》,2009,39(1):93-96
  [25]钢纤维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2):208-210
  [26]基于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建筑科学》,2009,25(5):77-80
  [27]再生陶瓷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配合比设计,《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3):193-196
  [28]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Bas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eramic Concrete, Proceedings of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of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CTAS 2009), ShanghaiChina, 2009,765-773
  [29]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福建建设科技》,2009,(2):52-53
  [30]钢纤维陶粒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研究,《混凝土》,2009,(9):79-82

  指导研究生情况

  2006届

  孙艳秋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陈荣淋 《基于可拓学和支持向量机理论的砂土液化势综合评价研究》

  2007届

  许雯瑜 《基于CL-侵蚀与碳化作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2008届

  宋小雷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静力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吴晓斌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张志军 《油码头沉箱群区域性阴极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工程硕士)

  杨 阳 《医院建设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泉州市第一医院新院工程》(工程硕士)

  2009届

  万 超 《再生陶瓷粗骨料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碳化试验研究》

  陆盛武 《陶瓷细骨料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胡智伟 《锈蚀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简支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刘 洋 《厦门海底隧道健康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研究》

  李隽秀 《高大模板钢管支撑架的稳定性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工程硕士)

  张伟群 《水泥搅拌桩及其在高水位深厚砂层基坑支护工程的应用研究》(工程硕士)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李升才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新型节能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非线性分析等方向研究工作

  个人简介:

  李升才,男,1960年6月出生,籍贯辽宁朝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华侨大学新型结构体系研究所所长,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泉州市专家;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新型节能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非线性分析等方向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建设部科技发展项目1项、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厦门市科技重点项目1项、泉州市第四批科技三项费用重点项目1项和2项横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撰写专著1部;作为副主编参编著作1部,在各类学术刊物及国内外会议上发表科学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和ISTP收录。

  联系方式:

  E-mail: lsc50605@hqu.edu.cn; 小灵通电话: 0595-22692135;手机:13559207843

  最后学历与主要工作经历: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结构抗震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江见鲸 教授)。

  1983年7月至1996年10月,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其中,1993年12月至1995年5月,赴马来西亚进行马六甲海滨公寓(12层框剪结构)工程施工建设,任英文翻译兼现场经理。

  1996年10月至2004年4月,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教授,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副处级)。

  2004年4月至今,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进修学习情况:

  1.1983.9—1984.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煤炭部办英语培训班学习;

  2.1984.8—1985.7,同济大学进修工民建专业有关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抗震

  新型节能结构体系

  混凝土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结构非线性分析

  表彰和奖励:

  1.1992年5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学效果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2.1992年9月,被评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优秀教师;

  3.1992年10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优秀奖并聘为副教授;

  4.由本人为副主编的《土木工程实用运筹学》,1998年被评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优秀科技著作奖;

  5.2003年7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钢筋混凝土聚苯夹芯板保温性能分析"获天津市挑战杯三等奖;

  6.2006年6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获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二);

  7.2006年11月,被华侨大学授予“学生科技园丁”荣誉称号;

  8.2007年9月,获华侨大学第七届教学优秀特别奖;

  9.2008年9月,“轻型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Ⅰ)——墙板开裂过程及裂缝发展规律分析”获第八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10.2008年10月,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

  11.2008年11月,指导学生获福建省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和两个一等奖;

  12.2010年8月,“带框复合墙板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模型及方法” 获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主要科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复合墙体受力机理及设计理论(50948036)(主持);

  (2)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研究与应用(2008H0029)(15万元,主持);

  (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砌块作用机理及框格优化研究(E0810022)(6万元,主持);

  (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墙板受压性能研究(E0540004)(2万元,主持);

  (5)建设部科技发展项目:轻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研究(06-k3-17)(自筹20万元,主持);

  (6)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LC(Light Composite轻型复合)结构体系的研究(01-20212)(3万元,主持);

  (7)厦门市科技重点项目:轻型节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与应用(3502Z20073035)(15万元,主持);

  (8)泉州市第四批科技三项费用重点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2005G7)(10万元,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GIS的城市综合减灾评估与对策研究(59938180) (70万元,主研人员);

  (10)东煤公司基建局立项省级项目:古山立井软岩地压观测与分析 (10万元,主研人员);

  (11)黑龙江煤炭工业管理局立项省级项目:鸡西荣华立井软岩层段围岩地压及井壁应力的实测与分析 (10万元,主研人员);

  (12)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墙板受力性能研究(04BS205)(10万元,主持);

  (13)横向项目,起止时间:2010.1-2012.12(40万元,主持)。

  专利:

  (1)“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节点”,专利号:ZL 200920182596.6,已授权;

  (2)“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专利号:ZL 200920182600.9,已授权;

  (3)“一种新型节能复合承重墙体”,专利号:ZL 200920182571.6,已授权;

  (4)“一种新型节能建筑结构”,专利号:ZL 200920182570.1,已授权。

  代表性论文:

  [1] 李升才. 带框复合墙板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模型与方法[J]. 工程力学, 2007, 24 (12): 140-145, 157. EI收录(收录号: EI: 080611079291)

  [2] 李升才, 颜军, 王会丽. 混凝土柱—蜂窝钢梁组合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2): 30-38. EI收录(收录号:EI: 20092012082858)

  [3] 李升才, 王会丽. 基于试验的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体复合材料力学模型[J]. 工程力学, 2010, 27(9): 161-167. EI收录(收录号:EI: 20104113293224)

  [4] 李升才, 罗烨钶, 李立峰. 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开裂过程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SUPPL): 156-160. EI收录(收录号:EI: 20092212099108)

  [5] 李升才, 江见鲸. 轻型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Ⅰ)——墙板开裂过程及裂缝发展规律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5(5): 133-138, EI收录(收录号:EI: 070110348594 )

  [6] 李升才, 江见鲸. 轻型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Ⅱ)——结构的滞回曲线、位移反应、基底剪力反应规律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4(9): 944-949. EI收录(收录号:EI: 084411672129)

  [7] Li-shengcai, Jiang-jianjing, Yu-qingrong. Shear-resistant behavior analysis on light composite shear wall[J].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EI核心刊物), 2002, 7(6): 560-566

  [8] 李升才. 带框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0, 31(SUPPL(2)): 74-79. EI收录(收录号:EI: 20101512841381)

  [9] 董建曦, 李升才, 钱江等. 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抗震性能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10, 31(SUPPL(1)): 305-310. EI收录(收录号:EI: 20102513031318)

  [10] S.C. Li and M.J. Song. RESEARCH ON RESTORING 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HONEYCOMBED STEEL BEAM AND WELDED COMPOUND-RING-HOOP COLUMN COMPOSITE JOINTS.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ASCCS 2009), Leeds, England, 2009-07-08.PP443-450,ISTP收录(收录号: BMT84 )

  [11] 李升才, 万振华, 孟繁录. 焊接环式箍筋高强混凝土柱小偏压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SUPPL1): 64-67, EI收录(收录号:EI: 20102413004075)

  [12] 李升才, 于庆荣. 复合墙板偏心受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6, 27(SUPPL(1)): 218-224, EI收录(收录号:EI: 070410389678)

  [13] 李升才, 邓文樵, 周梅等. 圆形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性研究[J].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6, 15(1): 43-47, EI收录(收录号:EI: 98014018454)

  [14] SC-Li, JJ-Jiang, QR-Yu. Research on light composite structure[C].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Tianjin, P. R. China, August 2002, p958-962 ISTP收录(收录号:BV54N)

  [15] 李升才, 王英华. 复合墙板受力性能平面有限元分析[J]. 建筑结构, 2007, 37(7): 51-53, 50.

  [16] 李升才. 复合墙板受力性能空间有限元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0(SUPPL): 130-136.

  [17] 李升才. 复合墙板轴心受压试验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7(4): 384-387.

  [18] Shengcai Li, Zhixing Zeng. RESEARCH ON AN ENERGY-SAVING BLOCK & INVISIBLE MULTI-RIBBED FRAME STRUCTURE[C].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O STRUCTURAL DESIGN, Singapore: 2005年8月, p119-124.

  [19] 李升才, 江见鲸, 于庆荣. 复合剪力墙板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探讨[J]. 建筑结构, 2001, 31(9): 32-33, 27.

  [20] 李升才, 江见鲸, 于庆荣. 复合剪力墙板弯曲开裂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J]. 工业建筑, 2001, 31(7): 21-23, 35.

  [21] S.C. Li, J.X. Dong and L.F. Li. RESEARCH O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RESTORING MODEL OF ENERGY-SAVING BLOCK & INVISIBLE MULTI-RIBBED FRAME WALLS. 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2008-10-12.

  [22] S.C. Li.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ESTORING 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 COMPOSITE STRUCTURE. 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2008-10-12.

  [23] 李升才, 颜军. 蜂窝钢梁-焊接环式箍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受剪承载力[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 31(6): 42-46.

  [24] 李升才, 罗小庆. 焊接环式箍筋约束高强砼柱裂缝开裂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已录用待发表.

  [25] 李升才, 江见鲸, 于庆荣. 复合剪力墙结构设计计算模式的探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2, 21(5): 608-611.

  [26] 王会丽, 李升才(通讯作者). 蜂窝钢梁混凝土柱组合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 29(2): 35-40.

  [27] 董建曦, 李升才(通讯作者), 李立峰. 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受力性能分析[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0(1): 85-88.

  [28] 罗烨钶, 李升才(通讯作者), 董建曦. 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裂缝发展规律及破坏模式[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0(2): 204-207.

  [29] 王文杰, 李升才(通讯作者). 蜂窝梁- 焊接环式箍筋柱半刚性节点试验研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4(1): 71-74.

  [30] 李立峰, 李升才(通讯作者), 罗烨钶. 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3): 437-439.

  [31] 颜军, 李升才(通讯作者). 型钢混凝土节点受力性能及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比较[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3(5): 49-53.

  [32] 颜军, 李升才(通讯作者), 宋美洁. 蜂窝梁-焊接环式箍筋柱节点抗剪受力性能[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0(5): 563-567.

  [33] 宋美洁, 李升才(通讯作者), 罗烨钶. 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偏心受压承载力试验[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0(4): 436-442.

  [34] 孟繁录, 李升才(通讯作者). 焊接环式箍筋高强砼大偏心受压柱试验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1(23):

  [35] 罗小庆, 李升才(通讯作者). 焊接环式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开裂过程及裂缝发展规律[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5(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施养杭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结构理论与工程抗震、结构耐久性与寿命、城市安全、工程健康诊断与防灾减灾;工程设计与技术咨询、工程改造与加固、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
  电子信箱:D.S666@163.com


  个人简介:

  施养杭,男,工学博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学科与方向:结构理论与工程抗震、结构耐久性与寿命、城市安全、工程健康诊断与防灾减灾;工程设计与技术咨询、工程改造与加固、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

  主要学习经历

  1981.9--1985.7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攻读学士;

  1994.9--1997.7 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水工结构专业. 攻读硕士;

  1998.9--2002.7 天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 攻读博士;

  主要工作经历

  1985.7以优异的总成绩留校任教;

  1985.7~至今,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任科研秘书、工程结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九洲工程建设监理公司(首任)总经理;

  1999年被授与硕士生导师资格;

  1999年荣获华侨大学跨世纪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2年荣获华侨大学新世纪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华侨大学建筑设计院注册建筑师;

  中国国家优质工程评审专家;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专家库专家;中国政府采购招标评标专家;福建省建筑工程评标专家;泉州市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泉州市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协会理事;福兴(中国)集团研发中心技术顾问;福建省中固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福建省监理协会、泉州市建筑业协会、泉州市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协会。

  主要工作业绩

  已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12届;讲授过研究生课程6门,讲授和指导过本科生课程8门。

  主持工程设计200多项,其中一类高层10多项,二类高层20多项;参加工程设计20多项;主持工程建设监理30多项;承担工程质量检测180多项;承担工程质量鉴定与健康诊断、处理80多项;工程评标500多项。

  主持住宅与城乡建设部重点攻关课题1项、国家混凝土规范科研课题2项、国务院侨办基金课题6项、福建省建设厅重点攻关科研项目5项、泉州市科技重点研发项目1项、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项目1项、华侨大学科研课题5项,华侨大学教育与教学研究课题5项;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中国远洋集团大型攻关课题1项,福建省工程抗震研究平台课题1项,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安徽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课题1项,福建省建设厅课题6项,福建省精品课程建设课题1项。

  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教学成果奖等3项。

  发表文章著作

  正式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核心刊物25篇,有关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工程健康诊断、工程加固、结构可靠度和结构耐久性45篇,编制福建省地方建设标准4部,编写专著3部,参编中国百校土木工程专业教材《混凝土结构》2部。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专业简介
 
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咨询、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海外、港澳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与内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范围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检测、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课程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木工程施工。
 
 
 
知识:0.45    能力:0.35    素质:0.2
 


  姓名:严捍东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理论、无机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与机理、工农业固体废渣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绿色和节能材料)、建筑材料性能检测技术等


  个人简介:

  严捍东,1968年1月出生于江西赣州,华侨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1年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济南大学)硅酸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94年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毕业到华侨大学土木系从事建筑材料教学和科研工作,2001年在东南大学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2002年入选华侨大学新世纪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加入中国致公党。

  兼任全国高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理事,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工程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委员,全国再生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工程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理论、无机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与机理、工农业固体废渣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绿色和节能材料)、建筑材料性能检测技术等。

  已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多篇;2003年以来年均科研经费近20万元,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评审)6项次,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次,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次,泉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泉州市丰泽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次;获得“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首届“泉州市青年科技奖”和“2006-2008年度泉州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

  联系方式

  电话:18965526048,15985838248

  Email:

  主要论著:

  [1] Handong Yan , Wei Sun and Huisu Chen, The Effect of Silica Fume and Steel Fiber on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29, No.4, 1999, pp423-426

  [2] H.D.Yan,W.Sun and Y.M.Zhang,Effect of Steel Fiber and Air-entraining Admixture on the Frost Resistance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 il Cemento, No.4, 2000,pp348-355

  [3] 严捍东,孙伟,粉煤灰砂浆自生收缩和干燥收缩关系的研究,硅酸盐学报,vol.31,No.5,2003,pp428-433

  [4] 严捍东,孙伟,蒋立新,陈惠苏,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特种轨枕的疲劳特性,东南大学学报,Vol.29, 增刊,1999,pp99-105

  [5] 严捍东,孙伟,李钢,大掺量粉煤灰水工混凝土的气泡参数和抗冻性研究,工业建筑,Vol.31,No.8,2001,pp46-49

  [6] 严捍东,粉煤灰的粉体特性及其对减水效应的影响,环境工程,Vol.20, No.2,2002,pp48-52

  [7]严捍东,高钙粉煤灰中f-CaO对砂浆收缩的补偿作用,工业建筑,Vol.32,No.4, 2002,pp43-44

  [8]严捍东,粉煤灰掺量对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华侨大学学报,Vol.21, No.3, 2000,pp291-295

  [9]严捍东,高水胶比粉煤灰砂浆的抗碳化性能及机理,华侨大学学报,Vol.22, No.1, 2001, pp52-56

  [10] 严捍东,粉煤灰掺量与砂浆强度和水化参量的关系,华侨大学学报,Vol.22,No.3,2001,pp278-283

  [11]严捍东,曾家民,花岗石渣混凝土空心砌块的试验研究,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No.4,2002,pp22-24

  [12]严捍东,低温烧成阿利尼特白水泥的试验,华侨大学学报,Vol.26, No.1, 2005, pp110-112

  [13] 严捍东,生活污泥改性烧制超轻陶粒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Vol.27,No.1,2005,pp63-66

  [14]严捍东,电镀污泥与海滩淤泥复合烧制陶粒重金属固化效果的试验分析,化工进展,Vol.24,No.4,2005,pp383-386

  [15]严捍东,矿物掺合料早期水化活性的测试和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Vol.23, No.3, 2005, pp388-392

  [16]严捍东,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制透水路面砖,华侨大学学报,Vol.27, No.1, 2006, pp54-57

  [17]严捍东,欧小燕,王全凤, EVA废胶粒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混凝土,No.12, 2007,pp72~75

  [18]严捍东,陈秀峰, 橡胶集料及其对水泥基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材料导报, Vol.21,No.11,2007, pp104~106,114

  [19]严捍东,麻秀星,黄国晖,废橡胶集料对水泥基材料变形和耐久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化工进展,Vol.27,No.3,2008,pp395-398

  [20]严捍东,麻秀星,陈秀峰,黄国晖,李长太,废橡胶粉对混合砂浆性能影响的研究,环境工程学报,Vol.2, No.3, 2008, pp418-423

  [21]严捍东,陈秀峰,黏土砖再生骨料性质及其对水泥基材料强度的影响,环境工程,Vol.26,No.4,2008,pp37~39

  [22]严捍东,陈秀峰,麻秀星,黄国晖,掺三元乙丙橡胶粉水泥砂浆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Vol.41,No.12,2008,pp55-60

  [23]严捍东,欧小燕,陈秀峰,聚苯乙烯掺量对石渣粉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华侨大学学报,Vol.30,No.3,2009,pp326-330

  [24]严捍东,陈秀峰,欧小燕,废聚苯乙烯轻骨料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Vol.31,No.4,2009,pp31-34

  [25]严捍东,陈秀峰,废弃黏土砖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Vol.35,No.5,2009, pp179-182

  [26] Han-Dong Yan, Guo-Hui Huang, Study on Pervious Road Brick Prepared by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s.302-303, 2006, pp321-327(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Technology of Concrete EETC-2005, edited by Naiqian Feng and Gaifei Peng, 6-8th, June, 2005, Urumqi, Xinjiang, China, 2006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 Switzerland)

  [27] Handong Yan , Yugang Guan and Wei Sun, The Drying Shrinkage and Freeze-Thaw Resistanc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High Fly Ash Cont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zed by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henzhen University, China, Edited by Christopher K.Y.Leung, Zongjin Li and Jian-tong Ding: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Workability, Strength and Durability(Vol.2), Hong Kong & Shenzhen, Dec.10-15, 2000, pp815-822

  [28] 严捍东,孙伟,三峡工程粉煤灰大坝混凝土“中性化”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海洋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北京,pp453-460

  [29]严捍东,孙伟,影响粉煤灰减水效应的因素分析,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1年10月17日,长沙,pp302-308

  [30]Yan Handong,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Solidified effect of Heavy Metal on Ceramsite Calcined by Composite Materials of Electroplating Seabeach sludge,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No.3, Edited by Feng Changgen etc., Science Press, Science Press USA Inc. (ISBN 978-7-03-018723-9), Dec.2006, Beijing, pp484-490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彭兴黔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结构风工程、结构稳定及优化、钢结构;
  电子信箱:pxq@hqu.edu.cn


  个人简介:

  彭兴黔,男,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土木工程系主任,风工程研究所所长。

  技术兼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重庆市、河北省、浙江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福建省建筑工程评标专家;

  龙岩市、石狮市市聘科技专家。

  学历背景

  1978.03-1982.01,兰州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1985.09-1988.06石油大学(北京)石油结构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2001.03-2006.12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教学状况

  主讲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弹塑性力学、结构风工程、钢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房屋设计等。先后获华侨大学教学名师、教学优秀特别奖等奖励。华侨大学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科技活动首席指导教师,带队获得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得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科研状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厦门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泉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十多项研究工作;参与各级别科研项目十余项。

  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五项;

  在《建筑结构学报》、《应用力学》、《固体力学》、《力学与实践》等及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其中十余篇论文被EI/ISTP收录。

  近五年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土楼保护的夯土建筑风雨侵蚀损伤的基础研究”(51178196,2012.01-2015.12,60万,在研)

  2、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土楼科学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0972346,2011.09-2014.08,30万,在研)

  3、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土楼风雨灾害综合防御关键技术研究”(2010Y0037,2010.06-2012.06,15万,在研)

  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风压特性及抗风措施研究”(2009J01255,2009.05-2011.12,5万,在研)

  5、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前期项目“强台风灾害的建筑结构风振控制技术研究”,(2005YZ1016,2006-2008,20万,验收)

  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轻型大跨钢结构导风设计的研究”(E0510022,2005-2007,5万,验收)

  7、厦门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厦门货港集装箱群的实用抗风研究”(3502Z20083039,2008-2010,10万,鉴定)

  8、泉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群体建筑风干扰效应的应用研究”(2007G7,2007-2009,5万,验收)

  9、厦门市发改委科技攻关项目“厦门现代物流园区集装箱群的风荷载分析及抗台风的研究与预测”( 2008-70,2008-2009,15万,验收)

  10、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厦门货运港集装箱群的风荷载应用研究”( 07BS602,2007.12-2009.12,4万,验收)

  11、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物流集装箱群的风特性实验研究”(2009-1,2009-2010,3万,验收)

  指导研究生发表的部分论文

  1、王磊,彭兴黔(通讯作者). 闭合角焊缝的扭转应力分析. 华侨大学学报,2005,26(3):329-330.

  2、张春晖,孙伟,彭兴黔(通讯作者). 强风作用下港口集装箱群干扰效应的数值模拟. 华侨大学学报,2010,31(1):69-73.

  3、时凌琳,彭兴黔(通讯作者),乔常贵. 钢结构的近海大气腐蚀研究. 福建建筑,2008,(116):4-6.

  4、孙伟,贾勇,彭兴黔(通讯作者). 开洞门式刚架房屋风荷载的数值模拟. 福建建筑,2008,(120):31-33.

  5、吴立,张华林,彭兴黔(通讯作者). 大型体育场悬挑屋盖风荷载的风洞试验研究. 福建建筑,2008,(122):39-41

  6、杨蓉,彭兴黔(通讯作者). 下游高层建筑对上游低矮建筑屋面风压影响.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29(1):25-28.

  7、张春晖,彭兴黔(通讯作者),乔常贵. 单列建筑静力干扰效应的数值模拟. 力学与实践,2010,32(3):71-76.

  8、刘春艳,张春晖,彭兴黔(通讯作者). 品字形建筑群静力干扰效应的数值模拟. 华侨大学学报,2011,32 (1): 87-91.

  9、徐刚,彭兴黔(通讯作者),赵青春. 住宅小区行列式排列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24(4):79-83.

  10、花长城,彭兴黔(通讯作者),朱海. 方形土楼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及评价.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0,25(5):90-94.

  11、赵青春,彭兴黔(通讯作者),周显鹏,乔常贵. 低矮双坡屋面房屋干扰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福州大学学报,2008,36(6):863-867.

  12、崔利民,彭兴黔(通讯作者),时凌琳. 山体地形下低矮房屋数值风洞模拟的计算域设定. 华侨大学学报,2010,31 (4): 463-467.

  13、高志飞,彭兴黔(通讯作者),崔利民. 山体环境对建筑屋面内压影响的数值模拟. 华侨大学学报,2011,32 (2): 207-211.

  14、朱海,彭兴黔(通讯作者),高志飞,杨蓉,刘春艳. 低矮异型建筑风环境的数值模拟. 建筑结构学报,2010,31(S2):187-192.

  15、刘春艳,彭兴(通讯作者),赵青春. 沿海城市住宅小区风环境研究. 福建建筑,2010,(145):15-17.

  16、贾勇,彭兴黔(通讯作者),许清杭. 轻钢建筑围护结构抗风设计的几个问题. 华侨大学学报,2006,27 (3): 270-272.

  17、朱海,彭兴黔(通讯作者),吴立. 闽南某体育场内风环境的数值模拟. 福建建筑,2009,(137):45-47.

  18、赵青春,彭兴黔(通讯作者),乔常贵. 港口集装箱强风作用下的抗倾覆计算.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23(4):59-62.

  19、周显鹏, 彭兴黔(通讯作者),张松. 带悬挑女儿墙双坡屋面风压的数值模拟分析. 华侨大学学报,2008,29 (2): 289-293.

  20、张松,彭兴黔(通讯作者),贾勇. 几种实体女儿墙对低矮房屋平屋顶风荷载的影响. 福州大学学报,2006, 34(3):405-409.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在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回收与再利用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中,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等部门从事水工艺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海外、港澳台地区发展需要或内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给水排水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范围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水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3、掌握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工程力学和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4、掌握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及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掌握电工电子学和自动控制的有关知识。 
 
6、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具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能比较顺利地读本专业地外文书刊;掌握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要求通过福建省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一级); 
 
7、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土建和环境保护基本知识; 
 
8、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基本理论,获得工程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生产及设备运行管理的基本训练;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仪表与控制。
 
 
 
知识:0.45    能力:0.35    素质:0.2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专业代码:0814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土木工程

专业介绍

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涵盖内容非常宽泛的研究领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其涉及的技术领域还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学科分支和新的研究方向;然而,新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不断地融入,使本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广泛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分析技术、全球卫星定位、遥感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都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技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1984年,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00多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十余名,本专业在校硕士生近200名。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了“岩土与地下工程”、“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和“工程防灾减灾”三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研究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领域。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及升学率连年达到100%,毕业生因其良好的综合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科特色
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学科组在岩土工程领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的大型岩石工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矿山工程中的高边坡、松散介质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等重要研究项目。在建筑结构及其抗震领域先后承担了建筑结构设计及其灾害评价、工程抗震设计及其安全评价等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近十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好评。
优秀的研究成果带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掌握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工程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升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方向在孙世国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下图是孙世国教授作为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授权专利30余项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学科依托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和各类企业工程课题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产、学、研、用”的基地建设,为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的一线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工程实际,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选题重视与土木工程设计和前沿研究领域的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全方位强化研究生的实战能力与学术水平训练;提升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更好的为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学科优势
研究方向广、科研综合实力强
本学科现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毕业后统一授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毕业证书。目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全部六个二级学科。
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科研条件优良
学科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7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70%,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7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并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业课题百余项。学科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及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研究所。试验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在物探与勘查、路基检测、隧道衬砌支护检测、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清洁能源等研究方向具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软件。
E60EM综合电磁法仪
拟动力实验系统
激光隧道断面仪
动力应变数据采集系统
动力应变/ICP数据转换系统
研究领域
岩土与地下工程
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基础工程和人居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高速公路与铁路、地铁、地下工程、堤坝、高边坡、各类复杂基础工程和矿山工程的安全等等都涉及到岩土工程理论与技术方法。区域性岩土或特殊条件下的土工问题则是针对非常规、非普遍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非传统的土工问题。
21世纪人类生存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挑战。土地资源有限且利用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升空间小、难度大。人类向地下深部开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无奈的选择,由此也给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期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001-2020),对交通基础工程及民生工程的建设进行重点倾斜,公路建设重点发展“五纵七横”计划3.5万公里、铁路建设重点发展“四纵四横”计划累计里程1.3万公里、2015年之前拟建设地铁线路总长2259公里,从而极大地推动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拟在公路铁路、地铁工程建设等领域投资10万亿以上,因此本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世国教授
我校“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领域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博士生导师孙世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该团队主要以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为重点,在矿山安全、地基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理论与控制技术、岩石工程开挖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规律与评价方法、三维动态变形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等领域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该科研团队以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陡边坡风险辨识与雷达干涉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以及校企联合项目70余项科研课题。形成了师资力量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梯队建设科学的研究队伍,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多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近10亿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
1)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露井联采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分析、露天边坡风险分级分析与评价、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大型松软堆积体安全评价、控制与加固技术等;
2)井下突水预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复杂断裂带存在对上覆岩体的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导水通道的评估与预测、安全开采控制技术与措施;
3)尾矿库灾变机制及其预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尾矿坝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诊断技术、尾矿库溃坝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尾矿坝浸润线抬升及坝体涌水开裂紧急险情处置技术、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淤堵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4)地下工程设计、加固技术及施工风险评估;地下资源开发上覆岩体破坏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控制技术;
5)岩土工程的变形智能监测及其灾害预测预警技术:三维实体预测及其安全判别技术;
6)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控制新技术的研发等 ;
7)岩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创建等;
8)各类基础工程的设计、震害评价、以及控制技术和加固措施等。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
为了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危害,结构在正常使用和受灾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以便有效地发挥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作用,保证室内工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撤离和尽可能少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新型结构设计及其防灾研究方向发展空间巨大。而且,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因此建筑节能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巨大的建筑能耗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强化新型建筑结构、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学术问题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王晓纯教授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特色团队以博士生导师王晓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型建筑结构设计、新材料的开发、结构防火技术研究;在复杂结构设计、新材料、以及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石化建筑结构火灾安全评估领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同时,该特色团队在绿色建筑、热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长期成果的积累,并取得较好的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抗火性能;
2)钢结构防火性能化设计;
3)地源热泵设备开发;
4)石化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5)钢结构超薄型涂料抗火性能;
6)砌体加固技术;
7)纤维复合材料修复管道技术;
8)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防灾减灾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该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屈铁军教授
“工程防灾减灾”特色团队以屈铁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该团队在结构振动与抗震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地下管道抗震分析理论、城市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理论与实验、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设计及行车安全研究等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先后承担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下管道地震输入及反应”、“GFRP增强水泥模板-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再生混凝土多轴破坏准则与本构模型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以及“地震地面运动非平稳性对结构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百万千瓦机组直接空冷风机组风机振动特性与减振研究”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同时在桥梁、隧道等结构稳定性计算方面的设计软件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与防灾减灾;
2)建筑结构的检测、加固与改造;
3)钢管混凝土结构;
4)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与控制;
5)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6)纤维增强水泥模板复合结构;
7)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与优化设计技术;
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再生骨料混凝土、堆石混凝土技术
9)桥梁设计理论及应用与仿真分析、大跨度桥梁结构、钢桥的疲劳、既有桥梁评估与加固、旧桥检测加固维修理论及设计施工研究。

专业点分布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 陆军勤务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14 土木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6 所,本次参评5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3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247 同济大学 A+
2 10286 东南大学 A+
3 10003 清华大学 A
4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335 浙江大学 A
7 10056 天津大学 A-
8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9 10294 河海大学 A-
10 10532 湖南大学 A-
11 10533 中南大学 A-
12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A-
13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A-
14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5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B+
16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1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1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19 10422 山东大学 B+
20 10486 武汉大学 B+
21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22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B+
23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24 10611 重庆大学 B+
25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26 11078 广州大学 B+
27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8 10016 北京建筑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1 10386 福州大学 B
32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B
33 10459 郑州大学 B
3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35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6 10610 四川大学 B
37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B
38 10710 长安大学 B
39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40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41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42 10145 东北大学 B-
43 10280 上海大学 B-
44 10332 苏州科技大学 B-
45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B-
46 10385 华侨大学 B-
47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48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B-
49 10593 广西大学 B-
50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B-
53 11075 三峡大学 B-
54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C+
55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C+
56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57 10255 东华大学 C+
58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59 10404 华东交通大学 C+
60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61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C+
62 10590 深圳大学 C+
63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6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C+
65 10792 天津城建大学 C+
66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6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C+
68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69 10078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C
70 10183 吉林大学 C
71 10191 吉林建筑大学 C
72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C
73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C
7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C
75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76 10384 厦门大学 C
77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C
78 10560 汕头大学 C
79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80 10657 贵州大学 C
81 11646 宁波大学 C
82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C-
83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84 10188 东北电力大学 C-
85 10216 燕山大学 C-
86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C-
87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88 10427 济南大学 C-
89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90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C-
91 10555 南华大学 C-
92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C-
93 11066 烟台大学 C-
94 11117 扬州大学 C-

土木工程研究生考试科目:
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系)考研科目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4结构力学(含动力学基础)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两份试卷二选一):1混凝土结构(含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含钢结构稳定);2弹性力学(含有限元)
 
土木工程考研参考书:
 以武汉大学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
825 建筑工程经济: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何亚伯,武汉大学出版社
826 给水排水水力学:
《水力学》,西南交大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27 道路工程材料:
《道路建筑材料》李立寒 张南鹭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01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邓训,武汉大学出版社或《材料力学》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
918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1,2》龙驭球,高等教育出版社
803 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杨连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488 水力学:
《水力学》李炜,武汉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土木工程行业前景
尽管我国经济与社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目前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各项基础建设工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之中。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前景广阔。
1.城市建设
维基百科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1.27%,排在世界第113位,远低于美国的82%、德国74%,法国的77%。相应的城市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城市建设中的土木工程工作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的建设与维护。相应的工作将会吸引大量的毕业生工作。
2.公路建设与维护
近30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06,387公里,排在美国68,937,575公里和欧盟5,814,080公里之后。其中高速公路我国已经超出10万公里,排在世界第一。
尽管公路建设发展良好,我们还必须看到,国内公路发展是不均衡的,西部地区及山区的公路网仍然薄弱,不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鉴于国内庞大的人口数量,相应公路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的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
另外一方面,既有里程庞大的公路规模,随着路桥年龄的增长,相关路桥检测、维护、加固等工作量需求巨大,同样能吸收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人员。
3. 铁路建设与维护
目前,我国的铁路总里程约10万公里,仍远低于美国的22.6万公里。换算为人均铁路里程长度则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多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目前高铁里程已经突破1万公里,是其他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我国人口多,人口分布稠密的特点使得高铁成为较适合我们的交通方式,因此高速铁路将会不断的发展。
总体而言,国内铁路网仍然处于相对稀缺的状况,分布仍不均匀。因此,无论是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其建设空间还很大。
持续不断的铁路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既有的铁路基础设施的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
4.机场建设与维护
在所有的基础建设中,我国的机场建设相对较慢,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机场总数为497个,远低于美国的15,079个,巴西的4,105个。尽管大规模的航空运输并不是适合我国国情,但目前的国内的机场数量太过稀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及战备与救灾等工作。机场建设工作同样可以吸引大量的土木工程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