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研究生一对一辅导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湖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湖南师范大学报录比、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群、湖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湖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湖南师范大学排名、湖南师范大学保研、湖南师范大学公众号、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湖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Add 湖南师范大学微信
为你找研究生辅导

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研究生一对一辅导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研究生一对一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微生物学的研究生。

因为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考研辅导一对一
考研一对一辅导班
考研派考研题库
考研派考研督学
考研派考研1v1答疑
考研派研究生筛选流程
考研派辅导方法
考研派口碑
考研派一对一辅导口碑
考研派课程体系
考研派服务流程
考研派
考研派考研问题
考研派考研资料
考研派研究生学长
考研派考研辅导
考研派考研真题资料等
Add 湖南师范大学微信
为你找研究生辅导

湖南师范大学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微生物学的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考研考试科目
微生物学 [071005]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0]生物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应用微生物学
02 (全日制)微生物基因工程
03 (全日制)现代微生物技术
04 (全日制)分子病毒学
05 (全日制)微生物新药物
招生人数: 11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706 普通生物化学
④864 细胞生物学
备  注: 复试科目:微生物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生命科学导论
②现代分子生物学
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2020年的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2020年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湖南师范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湖南师范大学微生物学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教程》第四版,周德庆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微生物学》第四版,辛明秀,黄秀梨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笔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微生物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1、绪论
考试内容:
(1)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2)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3)微生物发展简史:
(4)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考试要点:了解微生物的重要性,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历史上重要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新世纪微生物学展望,微生物的特点等。
2、原核微生物
考试内容:
(1)细菌:①细菌的形态及观察;②细菌的细胞结构;③细菌的繁殖方式及群体形态。
(2)放线菌: ①放线菌的形态结构;②放线菌的繁殖; ③放线菌的菌落。
(3)蓝细菌:①蓝细菌的形态与结构;②蓝细菌的繁殖。
(4)古生菌:①古菌简介;②典型的极端环境微生物。
(5)其他原核微生物:①立克次氏体;②支原体;③衣原体;④螺旋体。
考试要点:掌握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古生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革兰氏染色机理,细胞质和内含物颗粒以及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芽胞、糖被和鞭毛、菌毛、性毛等);原核微生物的繁殖特性、菌落特征等。
3、真核微生物
考试内容:
(1)真菌概述:①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比较;②真菌在自然界的地位;③有关真菌的几个名词;④研究的意义。
(2)酵母菌:①酵母菌的形态结构;②酵母菌的繁殖;③酵母菌的培养特征;④几种常见的酵母菌。
(3)霉菌:①霉菌的形态和结构;②霉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③霉菌的培养特征;④霉菌与其它微生物的比较;⑤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几种霉菌。
考试要点:掌握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掌握相关的一些概念。理解真菌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酵母菌生活史的三种类型等。
4、病毒
考试内容:
(1)病毒概述:①病毒的特点及定义;②病毒的分类及命名。
(2)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①病毒的形态大小和结构;②病毒的化学组成。
(3)病毒的增殖:①病毒的复制;②一步生长曲线;③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④非增殖性感染。
(4)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病毒的培养;②病毒的鉴定;③病毒定量的几个概念。
(5)亚病毒因子:①类病毒;②卫星病毒;③卫星RNA;④朊病毒。
(6)病毒与实践:①病毒与人类健康;②病毒与农业;③病毒与发酵工业;
④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7)新兴病毒:①新兴病毒的界定;②新兴病毒的来源及出现的原因;③新兴病毒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考试要点:了解病毒学的研究对生命科学的重大贡献。掌握病毒作为特殊形式的生命的特点、化学组成、结构,理解病毒复制过程及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药物设计的理论基础,了解病毒研究进展及病毒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5、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考试内容:
(1)微生物营养六要素及其功能:①碳源;②氮源;③能源;④生长因子;⑤无机盐;⑥水。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①光能自养;②光能异养;③化能自养;④化能异养。
(3)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①自由扩散;②协助扩散;③主动运输;④基团转位。
(4)培养基:①培养基配制的基本原则;②培养基种类及其应用。
考试要点:掌握各类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细胞中所起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各种营养类型及其特点;掌握各种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其特点;了解培养基配制原则,理解各种培养基在实际中的应用。
6、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考试内容: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①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②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③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④自养微生物对二氧化碳的固定。
(2)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① 生物固氮作用;② 肽聚糖的合成。
(3)微生物代谢的调节:①酶合成的调节;②酶活性的调节。
考试要点:掌握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生物氧化,异养微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特征,能量转换,光能转换微生物类型及特点),微生物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同化,生物固氮,肽聚糖的合成等),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等相关知识。理解化能自养微生物在完全无机环境生长代谢的原理及意义等。
7、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考试内容:
(1)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① 微生物的纯培养;②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③ 微生物的同步培养;④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⑤ 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①微生物的个体生长;②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3)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①温度;②pH;③氧气;④营养物质。
(4)微生物生长的控制:①物理方法的控制;②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化学因素。
考试要点:理解微生物生长的含义,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真菌的群体生长与繁殖规律等;理解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原理及其方法。了解微生物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克服微生物的抗药性而进行的新的抗生素研发的设计思路等。
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考试内容:
(1)遗传变异研究概述:①证明遗传物质是核酸的三个经典实验;②基因组学的蓬勃发展。
(2)微生物的遗传物质:①微生物的核染色体;②基因组测序技术;③微生物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3)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①接合;②转化;③转导。
(4)真菌的基因重组:①有性生殖;②异核现象;③准性生殖。
(5)微生物的突变:①突变率和基因符号;②突变的类型;③自发突变和诱变;④突变体的类型和检测。
(6)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应用:①诱变育种;②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7)基因工程和生物合成学:
(8)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①菌种退化、复壮;②菌种保藏。
考试要点:掌握并理解遗传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实验);了解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质粒和转座因子类型;基因突变:诱变和自发突变的机理及基因突变的修复;细菌基因转移及重组(接合、转导和转化);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方法及其原理过程;菌种退化、复壮及其保藏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9、微生物的生态
考试内容:
(1)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①土壤中的微生物;②水体中的微生物;③空气中的微生物;④人及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⑤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⑥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①互生;②共生;③拮抗;④寄生;⑤竞争;⑥捕食。
(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①碳循环;②氮循环;③硫循环;④磷循环。
(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②微生物与污水处理;③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④微生物的环境监测。
考试要点:掌握并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生物环境中微生物与生物因子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碳、氮、硫、磷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了解特定生境、特殊能力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新技术新方法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等。
10、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
(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应用:①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巨大潜力;②废水中的微生物;③污水生物处理;④生物修复技术;⑤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其他应用。
(2)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①微生物发酵与发酵工程;②微生物发酵的应用。
(3)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①抗生素;②抗癌微生物药物及免疫调节剂;
③微生物产生的降血脂药物;④利用微生物的转化作用。
(4)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①微生物肥料;②微生物农药;③微生物在其他农业方面的应用。
考试要点:了解微生物在坏境、工业发酵、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实际中应用的基本方式,如菌体、代谢产物、微生物转化、基因资源的利用。掌握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等,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一些现象,思考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新方式。
11、传染与免疫
考试内容:
(1)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因素:①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②机体的抵抗力;
③环境条件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影响。
(2)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①免疫器官;②免疫细胞。
(3)非特异性免疫: ①屏障结构;②非特异性免疫细胞;③体液因素;④炎症反应。
(4)特异性免疫:①抗原;②抗体;③免疫应答;④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
(5)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①超敏反应;②自身免疫病;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6)免疫学方法:①血清学反应;②单克隆抗体技术;③基因工程抗体;④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考试要点:重点掌握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传染的原因,了解荚膜、酶、菌毛的结构或产物在致病中的原因,了解微生物产生毒素的类型及其特点,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内容。了解掌握免疫学方法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的概念等。
12、微生物的分类
考试内容:
(1)微生物的分类单元:①种以上的分类单元;②种以下的分类单元;③分类单元的命名;④细菌分类和细菌鉴定手册。    
(2)微生物分类系统:
(3)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①常规分类法;②遗传特征分类法;③生化特征分类法;④数值分类法。
(4)利用16S rRNA序列进行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①系统发育学;②16S rRNA基因及特点;③16S rRNA适用于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④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
考试要点:了解微生物分类、鉴定和命名的含义及其意义。掌握种和菌株的概念、微生物学名的命名原则,能够记住一些常见和重要的微生物菌种的拉丁名。了解微生物分类的常规分类法、生化特征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重点掌握遗传特征分类法,尤其是根据16S rRNA基因进行分类的原理和意义。了解最新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基本原理和应用,如 RLFP、RAPD 等。
 
二、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教程》第四版,周德庆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微生物学》第四版,辛明秀,黄秀梨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考试内容及要点
1、绪论
考试内容:
(1)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2)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3)微生物发展简史:
(4)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考试要点:了解微生物的重要性,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历史上重要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新世纪微生物学展望,微生物的特点等。
2、原核微生物
考试内容:
(1)细菌:①细菌的形态及观察;②细菌的细胞结构;③细菌的繁殖方式及群体形态。
(2)放线菌: ①放线菌的形态结构;②放线菌的繁殖; ③放线菌的菌落。
(3)蓝细菌:①蓝细菌的形态与结构;②蓝细菌的繁殖。
(4)古生菌:①古菌简介;②典型的极端环境微生物。
(5)其他原核微生物:①立克次氏体;②支原体;③衣原体;④螺旋体。
考试要点:掌握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古生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革兰氏染色机理,细胞质和内含物颗粒以及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芽胞、糖被和鞭毛、菌毛、性毛等);原核微生物的繁殖特性、菌落特征等。
3、真核微生物
考试内容:
(1)真菌概述:①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比较;②真菌在自然界的地位;③有关真菌的几个名词;④研究的意义。
(2)酵母菌:①酵母菌的形态结构;②酵母菌的繁殖;③酵母菌的培养特征;④几种常见的酵母菌。
(3)霉菌:①霉菌的形态和结构;②霉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③霉菌的培养特征;④霉菌与其它微生物的比较;⑤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几种霉菌。
考试要点:掌握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掌握相关的一些概念。理解真菌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酵母菌生活史的三种类型等。
4、病毒
考试内容:
(1)病毒概述:①病毒的特点及定义;②病毒的分类及命名。
(2)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①病毒的形态大小和结构;②病毒的化学组成。
(3)病毒的增殖:①病毒的复制;②一步生长曲线;③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④非增殖性感染。
(4)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病毒的培养;②病毒的鉴定;③病毒定量的几个概念。
(5)亚病毒因子:①类病毒;②卫星病毒;③卫星RNA;④朊病毒。
(6)病毒与实践:①病毒与人类健康;②病毒与农业;③病毒与发酵工业;
④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7)新兴病毒:①新兴病毒的界定;②新兴病毒的来源及出现的原因;③新兴病毒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考试要点:了解病毒学的研究对生命科学的重大贡献。掌握病毒作为特殊形式的生命的特点、化学组成、结构,理解病毒复制过程及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药物设计的理论基础,了解病毒研究进展及病毒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5、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考试内容:
(1)微生物营养六要素及其功能:①碳源;②氮源;③能源;④生长因子;⑤无机盐;⑥水。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①光能自养;②光能异养;③化能自养;④化能异养。
(3)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①自由扩散;②协助扩散;③主动运输;④基团转位。
(4)培养基:①培养基配制的基本原则;②培养基种类及其应用。
考试要点:掌握各类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细胞中所起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各种营养类型及其特点;掌握各种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其特点;了解培养基配制原则,理解各种培养基在实际中的应用。
6、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考试内容: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①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②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③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④自养微生物对二氧化碳的固定。
(2)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① 生物固氮作用;② 肽聚糖的合成。
(3)微生物代谢的调节:①酶合成的调节;②酶活性的调节。
考试要点:掌握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生物氧化,异养微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特征,能量转换,光能转换微生物类型及特点),微生物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同化,生物固氮,肽聚糖的合成等),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等相关知识。理解化能自养微生物在完全无机环境生长代谢的原理及意义等。
7、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考试内容:
(1)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① 微生物的纯培养;②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③ 微生物的同步培养;④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⑤ 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①微生物的个体生长;②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3)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①温度;②pH;③氧气;④营养物质。
(4)微生物生长的控制:①物理方法的控制;②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化学因素。
考试要点:理解微生物生长的含义,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真菌的群体生长与繁殖规律等;理解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原理及其方法。了解微生物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克服微生物的抗药性而进行的新的抗生素研发的设计思路等。
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考试内容:
(1)遗传变异研究概述:①证明遗传物质是核酸的三个经典实验;②基因组学的蓬勃发展。
(2)微生物的遗传物质:①微生物的核染色体;②基因组测序技术;③微生物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3)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①接合;②转化;③转导。
(4)真菌的基因重组:①有性生殖;②异核现象;③准性生殖。
(5)微生物的突变:①突变率和基因符号;②突变的类型;③自发突变和诱变;④突变体的类型和检测。
(6)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应用:①诱变育种;②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7)基因工程和生物合成学:
(8)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①菌种退化、复壮;②菌种保藏。
考试要点:掌握并理解遗传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实验);了解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质粒和转座因子类型;基因突变:诱变和自发突变的机理及基因突变的修复;细菌基因转移及重组(接合、转导和转化);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方法及其原理过程;菌种退化、复壮及其保藏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9、微生物的生态
考试内容:
(1)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①土壤中的微生物;②水体中的微生物;③空气中的微生物;④人及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⑤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⑥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①互生;②共生;③拮抗;④寄生;⑤竞争;⑥捕食。
(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①碳循环;②氮循环;③硫循环;④磷循环。
(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②微生物与污水处理;③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④微生物的环境监测。
考试要点:掌握并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生物环境中微生物与生物因子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碳、氮、硫、磷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了解特定生境、特殊能力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新技术新方法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等。
10、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
(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应用:①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巨大潜力;②废水中的微生物;③污水生物处理;④生物修复技术;⑤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其他应用。
(2)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①微生物发酵与发酵工程;②微生物发酵的应用。
(3)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①抗生素;②抗癌微生物药物及免疫调节剂;
③微生物产生的降血脂药物;④利用微生物的转化作用。
(4)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①微生物肥料;②微生物农药;③微生物在其他农业方面的应用。
考试要点:了解微生物在坏境、工业发酵、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实际中应用的基本方式,如菌体、代谢产物、微生物转化、基因资源的利用。掌握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等,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一些现象,思考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新方式。
11、传染与免疫
考试内容:
(1)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因素:①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②机体的抵抗力;
③环境条件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影响。
(2)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①免疫器官;②免疫细胞。
(3)非特异性免疫: ①屏障结构;②非特异性免疫细胞;③体液因素;④炎症反应。
(4)特异性免疫:①抗原;②抗体;③免疫应答;④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
(5)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①超敏反应;②自身免疫病;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6)免疫学方法:①血清学反应;②单克隆抗体技术;③基因工程抗体;④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考试要点:重点掌握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传染的原因,了解荚膜、酶、菌毛的结构或产物在致病中的原因,了解微生物产生毒素的类型及其特点,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内容。了解掌握免疫学方法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的概念等。
12、微生物的分类
考试内容:
(1)微生物的分类单元:①种以上的分类单元;②种以下的分类单元;③分类单元的命名;④细菌分类和细菌鉴定手册。   
(2)微生物分类系统:
(3)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①常规分类法;②遗传特征分类法;③生化特征分类法;④数值分类法。
(4)利用16S rRNA序列进行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①系统发育学;②16S rRNA基因及特点;③16S rRNA适用于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④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
考试要点:了解微生物分类、鉴定和命名的含义及其意义。掌握种和菌株的概念、微生物学名的命名原则,能够记住一些常见和重要的微生物菌种的拉丁名。了解微生物分类的常规分类法、生化特征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重点掌握遗传特征分类法,尤其是根据16S rRNA基因进行分类的原理和意义。了解最新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基本原理和应用,如 RLFP、RAPD 等。 考试内容及要点
1、微生物的定义、基本特点及分类
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及区别。
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细菌各种结构的化学组成、功能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3、细菌染色的原理、基本步骤及意义
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4、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常用培养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细菌的分类原则以及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5、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概念;热力灭菌、紫外线杀菌、滤过除菌各自的应用范围及注意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
6、噬菌体
噬菌体的概念及生物学特性;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7、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卡介苗;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8、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9、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细菌感染的类型。
10、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学检测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常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种类;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11、细菌学各论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脑膜类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肠道杆菌的共性,五种类型的大肠埃希菌致病株,大肠菌群的含义和意义,志贺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病原体的分离鉴定,肥达反应,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弧菌属的特性,霍乱弧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作用机制)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副溶血弧菌的所致疾病和防治,神奈川试验,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性状及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汹涌发酵,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抗酸性)及培养特点、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实际意义、变异性(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致病物质、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卡介苗的接种,麻风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性(传播途径)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布鲁氏菌属的分类、对动物与人类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的取材、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意义、病畜管理及疫苗接种在预防上的作用,鼠疫杆菌的典型形态与多形性、致病作用、传染方式及临床类型、取材和诊断依据以及预防措施,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致病性,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形态、培养(卫星现象)、致病性,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排列特点、培养特性、致病性、免疫性(锡克氏试验的原理、结果及判断)、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嗜肺军团菌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特异性预防;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与螺旋体。
12、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培养与增殖,病毒培养与增殖的细胞效应,病毒的增殖过程,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干扰颗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病毒的遗传变异,病毒的分类。
1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细胞基因的整合),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抗病毒免疫,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免疫逃避机制。
14、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和送检(采集时间、标本的处理等),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的预防。
15、病毒学各论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抗原漂移与抗原转变)、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冠状病毒、麻疹病毒的结构、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的致病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型别、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的分组、分型与致病性;新型肠道病毒68、69、70、71型的致病性;轮状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肝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特异性预防;登革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包括免疫促进作用);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出血热病毒的种类;汉坦病毒的分型、生物学特性、流行环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病毒分离、抗原检测、血清学反应)和防治原则;新疆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和检测方法;EB病毒的致病性和诊断(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人疱疹病毒6、7、8型的致病性;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HIV;人类嗜T细胞病毒1、2型的致病性;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和防治原则;人乳头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与宫颈癌的关系);人类微小病毒B19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朊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与防治。
16、真菌学总论
真菌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培养条件、菌落类型与特点)、繁殖方式和抵抗力;真菌的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和免疫性;真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17、真菌学各论
主要病原性真菌;皮肤癣真菌的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性;新生隐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曲霉、毛霉、卡氏肺孢菌的致病性。 参考书目
李凡、徐志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病原生物学(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
 
一、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微生物学导论部分
考试内容
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方向
考试要求
(1)掌握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特点、分类.
(2)掌握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了解微生物学发展过程.
医学细菌学部分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考试内容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考试要求
(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2)掌握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3)掌握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4)了解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
(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2、细菌的生理
考试内容
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细菌的营养类型(异营菌中的寄生菌)  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细菌的代谢产物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  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  常用培养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  细菌的分类原则以及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  细菌的命名法
考试要求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2)掌握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
(3)了解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3、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考试内容
消毒灭菌的一系列概念—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  热力灭菌法—干热、湿热  辐射灭菌法—紫外线、电离辐射、微波  滤过除菌法  超声波消毒法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的主要种类及消毒剂的应用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有机物
考试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概念.
(2)了解热力灭菌、紫外线杀菌、滤过除菌各自的应用范围及注意点.
(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
4、噬菌体
考试内容
噬菌体的定义  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进行噬菌体的分类  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  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噬菌体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2)了解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3)掌握温和噬菌体的特性、与宿主的关系.
(4)了解噬菌体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5、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考试内容
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毒力、耐药性、菌落的变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质粒特征)、转位因子(概念、种类)  细菌的变异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测定致癌物质、基因工程等
考试要求
(1)了解细菌变异现象.
(2)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3)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4)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6、细菌的耐药性
考试内容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考试要求
(1)掌握细菌的耐药机制.
(2)了解常用抗生素的种类、作用机制、引起耐药的因素.
7、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考试内容
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  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  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  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毒力、侵袭力及毒素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考试要求
(1)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2)掌握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
(3)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4)了解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
(5)掌握细菌感染的类型.
8、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考试内容
细菌学检测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常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种类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考试要求
(1)了解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
(2)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
9、球菌
考试内容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脑膜类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及分类)、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
(1)了解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和防治原则.
(2)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类奈瑟菌以及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3)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4)掌握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5)掌握脑膜炎奈瑟菌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10、肠杆菌科
考试内容
肠道杆菌的共性  五种类型的大肠埃希菌致病株  LT、ST  大肠菌群的含义和意义  志贺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  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病原体的分离鉴定  肥达反应  克雷伯菌  变形杆菌
考试要求
(1)了解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了解大肠菌群指数、大肠埃希菌属中的致病株及其致病物质.
(3)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性.
(4)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步骤.
11、弧菌属和螺杆菌属
考试内容
弧菌属的特性  霍乱弧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区别○-1群与非○-1群的意义、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139)、抵抗力、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作用机制)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副溶血弧菌的培养特性(嗜盐性)、所致疾病和防治  神奈川试验  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性状及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考试要求
(1)了解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所致疾病.
(2)了解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
(3)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4)了解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
12、厌氧性细菌
考试内容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汹涌发酵  Nagler反应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
考试要求
(1)了解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
(2)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
(3)了解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4)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
13、分枝杆菌属
考试内容
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抗酸性)及培养特点、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实际意义、变异性(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致病物质、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免疫性(传染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判断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浓缩集菌与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卡介苗的接种  麻风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性(传播途径)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涂片染色镜检及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的意义)和防治原则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和特性
考试要求
(1)掌握结核分支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
(2)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和特性.
(3)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传播途径及微生物学检查.
    14、动物源性细菌
考试内容
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  布鲁氏菌属的分类、对动物与人类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的取材、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意义、病畜管理及疫苗接种在预防上的作用  鼠疫杆菌的典型形态与多形性、致病作用、传染方式及临床类型、取材和诊断依据以及预防措施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致病性  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
(1)了解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
(2)了解布鲁氏菌属的分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掌握鼠疫杆菌的典型形态与多形性、致病作用、传染方式及临床类型、取材和诊断依据以及预防措施.
(4)了解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致病性.
(5)掌握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15、嗜血杆菌、棒状杆菌、鲍特菌、军团菌和假单胞菌
考试内容
流感嗜血杆菌形态、培养(卫星现象)、致病性  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排列特点、培养特性、致病性(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免疫性(锡克氏试验的原理、结果及判断)、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防治(类毒素及抗毒素的应用)  嗜肺军团菌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  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特异性预防
考试要求
    (1)掌握流感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卫星现象)和致病性.
(2)掌握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
(3)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了解嗜肺军团菌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
(5)了解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和特异性预防.
16、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与螺旋体
考试内容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  衣氏放线菌的条件致病性(放线菌病)形诺卡菌的致病性(化脓性感染)  支原体的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生化反应、抗原构造、种类和所致疾病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及其微生物学检查  溶脲脲原体的致病性  立克次体的概念、共同特点与分类  外斐反应  普氏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柯克斯体)的致病性  汉赛巴通体的致病性  衣原体的概念、共同特征和发育周期  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的致病性、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螺旋体的概念、特性和种类  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及防治  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伯氏疏螺旋体、奋森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的致病性
考试要求
(1)了解放线菌与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及种类.
(3)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4)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形态和培养特点及传播媒介.
(5)掌握普氏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致病性和检查方法.
(6)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7)掌握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
(8)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和种类.
(9)掌握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10)掌握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11)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奋森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的致病性.
(三)医学病毒学部分
1、病毒的基本性状
考试内容
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体  核衣壳及其对称性  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  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病毒培养与增殖的细胞效应  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干扰颗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  病毒的遗传变异  病毒的分类
考试要求
(1)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及遗传变异.
(2)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3)掌握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2、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考试内容
病毒的传播方式  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细胞基因的整合)  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与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的免疫逃避机制
考试要求
(1)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和宿主的抗病毒感染免疫.
(2)掌握病毒的致病机制.
(3)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
(4)掌握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
3、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考试内容
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和送检(采集时间、标本的处理等)  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病毒感染定量  PFU  TCID50  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  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  抗病毒治疗  病毒感染的预防
考试要求
(1)了解病毒感染的一般检查程序和血清学诊断方法.
(2)掌握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3)掌握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以及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4)了解病毒感染的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
4、呼吸道病毒
考试内容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麻疹病毒的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的致病性
考试要求
(1)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
(2)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及防治原则.
(3)了解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4)掌握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5)了解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的致病性.
5、肠道病毒和胃肠炎病毒
考试内容
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型别、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的分组、分型与致病性  新型肠道病毒68、69、70、71型的致病性  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考试要求
(1)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
(2)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3)了解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4)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5)了解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6、肝炎病毒
考试内容
肝炎病毒的种类  HAV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特异性预防  HBV的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致病性与免疫性以及免疫预防  HCV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HDV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性  HEV的形态结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考试要求
(1)了解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
(2)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3)掌握HBV的复制过程.
(4)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5)掌握HBV 和HC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
7、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考试内容
黄病毒和甲病毒的共同特性及感染类型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媒介)、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特异性预防  登革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包括免疫促进作用)  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  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汉坦病毒的分型、生物学特性、流行环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病毒分离、抗原检测、血清学反应)和防治原则  新疆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考试要求
(1)了解黄病毒和甲病毒的共同特点和感染类型.
(2)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了解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
(4)了解引起我国出血热的常见病毒.
(5)掌握汉坦病毒的分型、生物学特性、流行环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病毒分离、抗原检测)和防治原则.
(6)了解新疆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8、疱疹病毒
考试内容
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培养、感染类型)  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原发感染、隐伏与再发感染、先天性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接触感染、输血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和检测方法  EB病毒的致病性和诊断(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人疱疹病毒6、7、8型的致病性
考试要求
(1)了解常见致人类感染的疱疹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
(2)了解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3)掌握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4)掌握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的致病性和检测方法.
(5)了解人疱疹病毒6、7、8型的致病性.
9、逆转录病毒
考试内容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过程、HIV感染的免疫反应、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和防治原则  人类嗜T细胞病毒1、2型的致病性
考试要求
(1)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2)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病毒的变异、受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过程、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1、2型的致病性.
10、其他病毒和朊粒
考试内容
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和防治原则  人乳头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与宫痉癌的关系)
人类微小病毒B19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朊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与防治
考试要求
(1)掌握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2)了解人乳头瘤病毒和人类微小病毒B19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3)掌握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
(4)了解朊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与防治.
(四)医学真菌学部分
1、真菌学总论
考试内容
真菌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培养条件、菌落类型与特点)、繁殖方式和抵抗力  真菌的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和免疫性  真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
(1)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和分类.
(2)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繁殖方式.
(3)掌握真菌的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
(4)了解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主要病原性真菌
考试内容
皮肤癣真菌的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新生隐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曲霉、毛霉、卡氏肺孢菌的致病性
考试要求
(1)了解皮肤癣真菌的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2)了解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3)掌握新生隐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4)掌握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5)了解曲霉、毛霉、卡氏肺孢菌的致病性.
(五)医学寄生虫学总论部分
考试内容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共生、共栖的概念  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  寄生虫的种类(专性、兼性、偶然、体内、体外、长期或暂时性、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宿主的种类(中间宿主、终末宿主、储蓄宿主、转续宿主)  寄生虫的分类及营养代谢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和抗原物质的损害)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寄生虫抗原种类及特点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带虫免疫  寄生虫免疫病理类型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   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的概念  多寄生现象  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  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传染性、人兽共患性)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社会、生物因素)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大成就
考试要求
(1)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的种类、寄生虫的分类及营养代谢、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寄生虫抗原种类及特点、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寄生虫免疫病理类型、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大成就.
(2)掌握寄生、共生和共栖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宿主的种类(中间宿主、终末宿主、储蓄宿主、转续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和抗原物质的损害)、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的概念以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传染性、人兽共患性).
(六)医学原虫学部分
考试内容
原虫的基本形态结构  原虫的运动、营养、代谢与生殖等生理功能  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滋养体与包囊的概念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重要医学原虫的分类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滋养体与包囊)、生活史(滋养体及包囊各期的发育)、致病(虫株毒力、寄生环境的理化条件以及生物因素和宿主机体状况与致病的关系,病变特点,肠阿米巴病与肠外阿米巴病的临床症状)、实验诊断、流行(分布概况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其他人体非致病或机会致病阿米巴的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鉴别(重点为结肠内阿米巴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区别)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的主要种类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危害性、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与临床症状、免疫特点、我国黑热病的特殊临床表现、黑热病并发症、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与临床表现、实验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致病机理与临床表现及与不孕症的关系、病原学诊断、流行与防治  疟原虫的种类、危害、形态与生活史(在人体内和蚊体内的发育过程及各阶段的形态特点、红细胞被原虫寄生的变化、间日原虫具有两型子孢子及休眠体的学说、间日疟原虫形态和生活史与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不同之处)、致病(疟原虫致病的主要阶段,疟疾发作、再燃、复发的概念和机制,疟疾发作的临床表现,疟疾贫血、凶险型疟疾和疟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免疫(免疫特点、免疫逃避、免疫病理)、实验诊断(病原检查、血清学诊断、诊断新技术)、流行(疟疾在我国的分布及流行现状,疟疾爆发流行的特点和流行因素)以及防治(综合防治措施,抗疟药与疟原虫的抗药性,我国的抗疟成就和面临的艰巨任务)  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隐孢子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
(1)了解原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原虫的运动、营养、代谢与生殖等生理功能、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滋养体与包囊的概念、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以及重要医学原虫的分类.
(2)掌握常见人体寄生原虫的鉴别特征.
(3)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弓形虫和隐孢子虫的生活史和致病性及其病原学检查方法.
(4)了解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弓形虫和隐孢子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5)掌握疟原虫的形态与生活史(在人体内和蚊体内的发育过程及各阶段的形态特点、红细胞被原虫寄生的变化、间日原虫具有两型子孢子及休眠体的学说、间日疟原虫形态和生活史与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不同之处)、致病(疟原虫致病的主要阶段,疟疾发作、再燃、复发的概念和机制,疟疾发作的临床表现,疟疾贫血、凶险型疟疾和疟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免疫(免疫特点、免疫逃避、免疫病理)、实验诊断方法、流行因素和防治措施.
(七)医学蠕虫学部分
    1、医学吸虫
    考试内容
土源性蠕虫和生物源性蠕虫的概念 吸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和分类 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  异形吸虫和棘口吸虫的致病性  人体寄生的血吸虫种类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形态(成虫、卵)、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卵排出途径,毛蚴孵化,毛蚴,尾蚴的特征,在钉螺体内的发育,感染期和方式,童虫移行,成虫寿命)、致病(尾蚴、童虫、成虫,特别是虫卵的致病性,免疫损害)、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直接涂片,自然沉淀,毛蚴孵化,尼龙袋集卵,活检;免疫诊断、环卵沉淀试验,IHA,ELISA等)、流行(分布,因素)与防治  我国血吸虫防治工作的成就  尾蚴性皮炎(稻田性皮炎)
考试要求
(1)了解土源性蠕虫和生物源性蠕虫的概念、吸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和分类.
(2)掌握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的生活史、致病性和病原诊断方法.
(3)了解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的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4)了解异形吸虫和棘口吸虫的致病性.
(5)掌握日本血吸虫的形态(成虫、卵)、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卵排出途径,毛蚴孵化,毛蚴,尾蚴的特征,在钉螺体内的发育,感染期和方式,童虫移行,成虫寿命)、致病(尾蚴、童虫、成虫,特别是虫卵的致病性,免疫损害)、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直接涂片,自然沉淀,毛蚴孵化,尼龙袋集卵,活检;免疫诊断、环卵沉淀试验,IHA,ELISA等)、流行(分布,因素)与防治方法.
2、医学绦虫
考试内容
绦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和分类  曼氏迭宫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  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形态(成虫、棘球蚴和原头节)、生活史、棘球蚴的致病、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
考试要求
(1)了解绦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和分类.
(2)了解常见人体寄生绦虫的形态特征.
(3)掌握曼氏迭宫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生活史、致病和实验诊断方法.
(4)了解曼氏迭宫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3、医学线虫和棘头虫
 考试内容
线虫的形态特点与功能、生活史的一般特征、分类  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和猪巨吻棘头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寄生人体的丝虫种类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形态(特别是两种微丝蚴的鉴别)、生活史(在中间宿主蚊和终宿主人体发育的过程,两种丝虫的寄生部位,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致病(致病机理,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临床表现)、实验诊断(检查方法及采血时间)、流行(我国的分布地区及现状、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我国防治丝虫病的成就
考试要求
(1)了解线虫的形态特点与功能、生活史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2)了解常见人体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
(3)掌握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和猪巨吻棘头虫的生活史、致病作用和病原检查方法.
(4)了解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和猪巨吻棘头虫的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5)掌握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微丝蚴的鉴别、生活史(在中间宿主蚊和终宿主人体发育的过程,两种丝虫的寄生部位,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致病(致病机理,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临床表现)、实验诊断(检查方法及采血时间)、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八、医学节肢动物部分
    考试内容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的分类  节肢动物的生态  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蛛形纲的形态特征  蜱螨对人体的危害  硬蜱、软蜱、恙螨和革螨的主要特征和区别、生活史、生态习性、我国主要种类及分类、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防制原则  疥螨、蠕形螨的形态、生活习性、致病与主要症状、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  尘螨与疾病的关系  昆虫纲的形态特征、发育与变态、与医学有关的昆虫的分类地位及主要形态特征  蚊、蝇、蠓、蚋、虻、蚤、虱、臭虫及蜚蠊的形态与结构、生理特性、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常见种类、与疾病的关系(传病机制)及防制原则
考试要求
(1)了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的分类、节肢动物的生态及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原则.
(2)掌握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及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标准.
(3)了解蛛形纲和昆虫纲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4)了解硬蜱、软蜱、恙螨和革螨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区别、生活史、生态习性、我国主要种类和分类及防制原则.
(5)掌握硬蜱、软蜱、恙螨和革螨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疥螨、蠕形螨的形态、生活习性、致病与主要症状、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以及尘螨与疾病的关系.
(7)掌握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
(8)了解蚊、蝇、蠓、蚋、虻、蚤、虱、臭虫及蜚蠊的形态与结构、生理特性、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常见种类及防制原则.
(9)掌握蚊、蝇、蠓、蚋、虻、蚤、虱、臭虫及蜚蠊与疾病的关系(包括传病机制). 
 
 
微生物学 [071005]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0]生物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应用微生物学
02微生物基因工程
03现代微生物技术
04分子病毒学
05微生物新药物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6普通生物化学
④864细胞生物学
备  注: 复试笔试科目:
微生物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生命科学导论
②现代分子生物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微生物学     专业代码:071005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生物学

专业介绍

温州大学为例
071005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重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在工农业产品制备、环境污染物治理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我校微生物学科点主要在食药用菌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农产品发酵加工、难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治理、微生物生态等方面开展研究。重点培养面向食品、医药、环境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应用研究型硕士学位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1)工业微生物技术,运用微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展食药用菌活性成分的代谢调控与高效制备技术、农产品发酵加工方面的研究;
(2)环境微生物技术,运用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展难降解污染物微生物菌株的选育及其降解机理方面的研究。
硕士点负责人简介:
杨海龙:教授,硕导,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温州大学生物加工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151人才工程”人选,浙江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主要从事天然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发酵生产工艺及产物活性评价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厅级科技项目近三十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在Food Chemistr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
学术骨干简介:
金宁一: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和“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兽医界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军优秀教员、“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和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理事长,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防控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吉林省病毒重组疫苗研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动物病毒学和人兽共患病学的学术带头人,历经30年建立了“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体系。主持课题5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成果转让2项,获新型疫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6项,以责任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Signaling和Cell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29篇,主编专著2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阻击禽流感、2009年防控甲型H1N1流感、2013年抵御H7N9流感等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获“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二等功。
董新姣:研究员,硕导,现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温州市第六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曾荣获“温州市十佳女性”,“浙江省高校现代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温州大学教学名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各类科研项目18项,曾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局、省教育厅、省农科院和省环保局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中国科学C》、《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应用与环境生物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葛世玫:博士,硕导,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中微生物与环境生态相关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对环境生态中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及其遗传机理,已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同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Biotechnology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承担了遗传学、遗传学实验、遗传育种学、生命科学导论和微生物学等多门本科生课程,指导本科生获得了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近40人,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2人。
现有硕士生导师:
杨海龙、金宁一、董新姣、吴祥庭、葛世玫
招生对象:生物学、药学、化学、环境科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
学制:三年。
学位:理学硕士。

专业点分布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南开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佳木斯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牡丹江师范学院 海军军医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扬州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南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阜阳师范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集美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华侨大学 厦门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大学 陆军军医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空军军医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宁夏大学 塔里木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710 生物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1 所,本次参评75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6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3 清华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A
5 10284 南京大学 A
6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7 10486 武汉大学 A
8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A
9 10055 南开大学 A-
10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A-
11 10246 复旦大学 A-
12 10335 浙江大学 A-
13 10384 厦门大学 A-
1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15 10558 中山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B+
18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B+
19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47 同济大学 B+
22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23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24 10422 山东大学 B+
25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26 10533 中南大学 B+
27 10559 暨南大学 B+
28 10673 云南大学 B+
29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B+
30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31 10730 兰州大学 B+
32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33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B
34 10126 内蒙古大学 B
35 10159 中国医科大学 B
36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B
37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B
38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39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B
40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41 10475 河南大学 B
42 10476 河南师范大学 B
43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44 10512 湖北大学 B
45 10537 湖南农业大学 B
46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47 10635 西南大学 B
48 10697 西北大学 B
49 10075 河北大学 B-
50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B-
51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B-
52 10108 山西大学 B-
53 10114 山西医科大学 B-
54 10264 上海海洋大学 B-
55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B-
56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B-
57 10403 南昌大学 B-
58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59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60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B-
61 10593 广西大学 B-
62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B-
63 10657 贵州大学 B-
6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65 10089 河北医科大学 C+
66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C+
67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C+
68 10193 吉林农业大学 C+
69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C+
70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71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C+
72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73 10370 安徽师范大学 C+
74 10532 湖南大学 C+
75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C+
76 10560 汕头大学 C+
77 10611 重庆大学 C+
78 10755 新疆大学 C+
79 11065 青岛大学 C+
80 11117 扬州大学 C+
81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C
82 10145 东北大学 C
83 10184 延边大学 C
84 10212 黑龙江大学 C
8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86 10231 哈尔滨师范大学 C
87 10280 上海大学 C
88 10285 苏州大学 C
89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90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1 10341 浙江农林大学 C
92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3 10357 安徽大学 C
94 10459 郑州大学 C
95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96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97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C-
98 10140 辽宁大学 C-
99 10160 锦州医科大学 C-
100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101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02 10299 江苏大学 C-
103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C-
104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C-
105 10386 福州大学 C-
106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C-
107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108 10637 重庆师范大学 C-
109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110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C-
111 10749 宁夏大学 C-
112 11075 三峡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710 生物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1 所,本次参评75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6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3 清华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A
5 10284 南京大学 A
6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7 10486 武汉大学 A
8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A
9 10055 南开大学 A-
10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A-
11 10246 复旦大学 A-
12 10335 浙江大学 A-
13 10384 厦门大学 A-
1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15 10558 中山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B+
18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B+
19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47 同济大学 B+
22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23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24 10422 山东大学 B+
25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26 10533 中南大学 B+
27 10559 暨南大学 B+
28 10673 云南大学 B+
29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B+
30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31 10730 兰州大学 B+
32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33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B
34 10126 内蒙古大学 B
35 10159 中国医科大学 B
36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B
37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B
38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39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B
40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41 10475 河南大学 B
42 10476 河南师范大学 B
43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44 10512 湖北大学 B
45 10537 湖南农业大学 B
46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47 10635 西南大学 B
48 10697 西北大学 B
49 10075 河北大学 B-
50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B-
51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B-
52 10108 山西大学 B-
53 10114 山西医科大学 B-
54 10264 上海海洋大学 B-
55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B-
56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B-
57 10403 南昌大学 B-
58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59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60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B-
61 10593 广西大学 B-
62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B-
63 10657 贵州大学 B-
6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65 10089 河北医科大学 C+
66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C+
67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C+
68 10193 吉林农业大学 C+
69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C+
70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71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C+
72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73 10370 安徽师范大学 C+
74 10532 湖南大学 C+
75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C+
76 10560 汕头大学 C+
77 10611 重庆大学 C+
78 10755 新疆大学 C+
79 11065 青岛大学 C+
80 11117 扬州大学 C+
81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C
82 10145 东北大学 C
83 10184 延边大学 C
84 10212 黑龙江大学 C
8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86 10231 哈尔滨师范大学 C
87 10280 上海大学 C
88 10285 苏州大学 C
89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90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1 10341 浙江农林大学 C
92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3 10357 安徽大学 C
94 10459 郑州大学 C
95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96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97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C-
98 10140 辽宁大学 C-
99 10160 锦州医科大学 C-
100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101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02 10299 江苏大学 C-
103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C-
104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C-
105 10386 福州大学 C-
106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C-
107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108 10637 重庆师范大学 C-
109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110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C-
111 10749 宁夏大学 C-
112 11075 三峡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微生物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山东大学 A+ 6 南开大学 A 11 复旦大学 A
2 浙江大学 A+ 7 南京农业大学 A 12 四川大学 A
3 华中农业大学 A+ 8 广西大学 A 13 厦门大学 A
4 武汉大学 A 9 中山大学 A 1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5 中国农业大学 A 10 云南大学 A 15 北京大学 A
 
B+等(24个):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扬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B等(23个):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重庆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辽宁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上海师范大学
 
 
C等(16个):名单略
 
    2015-2016年微生物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武汉大学 5★ 162
2 复旦大学 5★ 162
3 中国农业大学 5★ 162
4 华中农业大学 5★ 162
5 山东大学 5★ 162
6 中山大学 5★ 162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162
8 浙江大学 5★ 162
9 上海交通大学 4★ 162
10 南京农业大学 4★ 162
11 南开大学 4★ 162
12 云南大学 4★ 162
13 北京协和医学院 4★ 162
14 华南农业大学 4★ 162
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 162
16 清华大学 4★ 162
17 四川大学 4★ 162
18 厦门大学 4★ 162
19 吉林大学 4★ 162
20 西南大学 4★ 162

微生物学专业考研科目:
专业及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人数
071005 微生物学
01 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组学
02 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
03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46生物化学
④854细胞生物学
⑤F109微生物学 ⑥酶工程
发酵工程
20
初试参考书目 646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上、下册),王镜岩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

854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细胞生物学精要》曹祥荣等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复试参考书目 F109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袁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微生物学》(第二版),周德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
代码及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
612 化学 1. (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杨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或面向21世纪教材《有机化学》,杨红主编,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2; (2)《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章维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 2. (1)《无机及分析化学》,兰叶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635 高等数学 1.《高等数学Ⅰ》王凯捷主编,高教出版社, 《高等数学Ⅱ》杨棋喻主编,高教出版社;2.《线性代数》 张良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概率论》同济大学编。
 
801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杨志敏,蒋立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复试科目:1603 微生物学 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微生物学研究生就业去向:
就业方向
(1)生物学专业毕业生总体来说大多数是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制造业,特别是在食品工业、饮料生产、药品制造、洗涤清洁剂制造和肥料、植物保护材料制造业工作。
(2)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就业倾向也不一样
微生物专业的研究方向多,所以微生物专业就业的方向也不少,比如发酵技术、菌种改造等等。可以在企业的实验室工作,也可以做微生物产品的服务,还可以去某些研究所,高等院校。
(3)具体就业机会:
农业科学家、生物研究员、生物化学家、生物摄影师、生物统计学家、植物学家、学院教授/研究员、消费品研究员、生态学家、教育节目制作人、昆虫学家、环境教育人士、环境影响专家、水产业生物学家、基因顾问、园艺学家、工业卫生学家、保险索赔代表、海洋生物学家、医药技术员、医学插图画家、微生物学家、博物馆馆长、核能医药技师、公园博物学家、医药研究员等。
专家建议
对于学微生物方向的,可以去一些生物制药厂和做疫苗的公司,现在社会上外资和医院附属的制药厂比较多,做疫苗的公司也不少,所以可以在这些领域从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