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湖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湖南师范大学报录比、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群、湖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湖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湖南师范大学排名、湖南师范大学保研、湖南师范大学公众号、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湖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Add 湖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是考生获取考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考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考研招生计划、考试计划、考试内容、考试大纲、考试政策、报录比、录取名单、复试名单、复试分数线、推免政策等等内容,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考生进行考研的信息主要来源,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的小编提醒各位考生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00000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0                 考试科目名称: 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1、自然地理学概述

考试内容
自然地理学概念 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结构和动力机制 自然地理学理论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圈层相互作用及表生作用过程 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考试要点
  (1)理解自然地理学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3)理解自然地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4)了解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5)了解类似“人类纪”、“地球关键带”等自然地理学新概念

2、地球

考试内容
宇宙的成因 太阳对地球的作用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起源及其运动 地球的层圈结果及其特征 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考试要点
(1)理解太阳对地球的作用
(2)理解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地球形状、大小的地理意义
(3)掌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4)掌握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5)掌握地球的层圈结构及其特征
(6)掌握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
(7)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3、地壳

考试内容
地壳的物质(元素、矿物、岩石)组成特征 地壳岩石类型及特征 地壳运动概念 地质构造概念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褶皱概念 褶皱要素 褶皱构造与地貌 节理和断层概念 断层几何要素 断层分类 火山与地震概念
考试要点
(1)理解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
(2)理解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
(3)理解岩浆岩类型及其特征
(4)理解变质岩的概念及成因
(5)理解地壳运动概念及形式
(6)理解岩石产状的概念及其应用
(7)理解地质构造概念
(8)理解褶皱概念和褶皱类型
(9)理解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特征与类型
(10)了解火山与地震概念
(11)了解地壳物质组成与表生作用的关系
(12)了解地壳物质组成与地貌、土壤等不同圈层之间的联系

4、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大气的物质组成 大气层结构及特征 大气辐射平衡 气温的形成 大气湿度、蒸发、凝结 大气降水 大气环流概念 热力环流概念 三圈环流概念 季风概念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天气和气候概念 常见天气系统 常见气候系统 一些气候的形成原因 气候带型 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考试要点
(1)掌握大气的物质组成及一些组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溶胶、水汽、二氧化、臭氧等对气温的影响
(2)理解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大气辐射平衡概念及其意义
(4)理解降水概念、降水形成的条件
(5)掌握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等概念
(6)分析并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7)掌握天气和气候概念
(8)结合实例分析地形条件以及不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9)分析一些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10)掌握气候带分布规律
(11)分析气候变化原因
(12)分析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13)了解人类世气候变化特征

5、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概念 洋流概念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平面变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洋资源及其保护 水系、流域概念  水系分类 河流的分类 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 承压水和潜水概念 地下水的保护 冰川的地理意义
考试要点
(1)理解水循环、水量平衡概念以及意义
(2)理解洋流概念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理解海平面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理解海洋资源保护的意义与重要性
(5)理解水系与流域概念
(6)理解河流分类
(7)掌握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8)理解承压水和潜水概念
(9)理解地下水保护意义以及重要性
(10)理解冰川的自然地理意义
(11)了解水的自然地理意义
(12)了解“源”-“沉”作用过程及其特征

6、地貌

考试内容
地貌形成的影响因素 典型地貌的类型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风化作用及其地理意义 流水作用与地貌发育 喀斯特地貌及其形成机制  丹霞地貌及其特征 冰川地貌概念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  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黄土地貌 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概念 风化壳概念 风蚀地貌概念 黄土概念 黄土地貌概念 雅丹地貌概念  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 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 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 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考试要求
(1)理解地貌形成机制
(2)掌握风化作用概念及分类、意义
(3)理解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掌握喀斯特地貌概念以及形成机制
(5)掌握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6)掌握风化壳概念以及研究风化壳的意义
(7)理解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发生的条件
(8)掌握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9)掌握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10)掌握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1)掌握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
(12)掌握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

7、土壤圈

考试内容
土壤的肥力、形态、物质组成 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矿物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形成作用 土壤形成的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 土壤分类及类型 成土作用及其特征  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的概念及其特征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资源的概念 土壤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土壤与地球关键带
考试要点
(1)理解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形态概念以及土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
(2)掌握土壤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3)理解成土因素学说基本原理
(4)了解土壤分类系统
(5)掌握典型成土作用及其特征
(6)理解土壤诊断特性
(7)理解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肥力意义
(8)掌握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掌握土壤分布规律以及地理意义
(10)掌握土壤资源概念

8、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生态因子概念 生境概念 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概念 生物链 林德曼定律 生态系统组成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类型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 生态效率、净生产力概念 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 景观、景观生态学概念
考试要点
(1)理解生态因子、生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链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
(5)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
(6)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掌握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
(8)理解景观、景观生态学概念
(9)净生产力、生态效率概念

9综合部分

考试内容
前面1-8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各圈层之间(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冰冻圈)的相互作用、物质循环(水分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大循环等)。重点把握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的原理及其作用效应
考试要点
(1)要求学生对前面1-8部分所学内容能够综合运用,能够掌握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
(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的原理解释典型自然地理现象

10科普阅读部分

考试内容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和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两个网站有关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考试要点
(1)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消化吸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探究
(2)能对有关实例(如具体事例、数据、图表等素材)进行适度分要并能正确地运用
(3)运用有关基本原理,对野外实际地貌现象能正确分析和识别
(4)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一些研究进展
二、参考书目
教材: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主要参考书:杨达源等: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树荣等: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1、自然地理学概述

考试内容
自然地理学概念、自然地理学分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自然地理学方法、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考试要点
(1)自然地理学概念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3)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
(4)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2、地球

考试内容
宇宙的成因、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起源及其运动、地球的层圈结果及其特征、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考试要点
(1)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地球形状、大小的地理意义
(2)地球自转、公转地理意义
(3)地球的层圈结构及其特征
(4)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
(5)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3、地壳

考试内容
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地壳中的岩石及沉积岩特征、岩浆岩与变质岩及特征、地壳运动概念、地壳运动形式、地质构造概念、地质构造表现、褶皱概念、褶曲要素、褶皱构造认识、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几何要素、断层分类、火山与地震概念
考试要点
(1)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
(2)地壳中的各类岩石及其特征
(3)地壳运动概念及形式
(4)地质构造概念及表现
(5)褶皱概念、褶曲要素、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几何要素、断层分类
(6)火山与地震概念
 

4、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大气的物质组成、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辐射平衡、气温的形成、大气湿度、蒸发、凝结、大气降水、大气环流概念、热力环流概念、三圈环流概念、季风概念、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天气和气候概念、常见天气系统、常见气候系统、一些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型、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考试要
(1)降水、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天气和气候、大气辐射平衡概念
(2)大气的物质组成及一些组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溶胶、水汽、二氧化、臭氧等对气温的影响
(3)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降水形成的条件
(5)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6)一些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影响
(7)结合谚语,分析一些天气现象
(8)地形条件以及不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9)一些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10)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5、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概念、洋流概念、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平面变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及其保护、水系与流域概念、水系分类、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承压水和潜水概念、地下水的保护、冰川的地理意义
考试要
(1)水循环、水量平衡概念以及意义
(2)洋流概念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海平面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海洋资源保护的意义与重要性
(5)水系与流域概念、承压水和潜水概念
(6)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7)地下水保护意义以及重要性
(8)理解冰川的地理意义
 

6、地貌

考试内容
地貌的成因机制、地貌的类型、风化作用概念、风化作用分类、风化作用及其地理意义、流水作用与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及其形成机制、冰川地貌概念、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黄土地貌、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概念、风化壳概念、风蚀地貌概念、黄土概念、黄土地貌概念、雅丹地貌概念、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考试要
(1)地貌形成机制
(2)风化作用概念及分类、意义
(3)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喀斯特地貌概念以及形成机制
(5)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6)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7)风化壳概念以及研究风化壳的意义
(8)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发生的条件
(9)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10)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11)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2)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
(13)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
(14)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
(15)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7、土壤圈

考试内容
土壤的肥力、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形成作用、土壤形成的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道库哈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土壤分类及类型、常见土壤形成过程、土壤诊断特性、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肥力意义、土壤资源的概念、土壤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考试要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形态、土壤资源概念和土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
(2)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肥力意义
(3)土壤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4)常见土壤形成过程
(5)土壤诊断特性
(6)土壤分类系统
(7)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土壤分布规律以及地理意义
 

8、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生态因子概念、生境概念、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概念、生物链、林德曼定律、生态系统组成及其作用、生态系统类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生态效率、净生产力概念、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景观和景观生态学概念
考试要
(1)生态因子、生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链景观、景观生态学、净生产力、生态效率概念
(2)林德曼定律
(3)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4)城市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
 

9综合部分

考试内容
前面1-8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各圈层之间(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冰冻圈)的相互作用、物质循环(水分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大循环等)
 考试要
(1)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
(2)熟练运用和分析物质循环
 

10科普阅读部分

考试内容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和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两个网站有关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考试要
(1)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消化吸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探究
(2)能对有关实例(如具体事例、数据、图表等素材)进行适度分要并能正确地运用
(3)运用有关基本原理,对野外实际地貌现象能正确分析和识别
(4)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一些研究进展
 
二、参考书目
1.教材
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主要参考书
杨达源等: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树荣等: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
 
 

考试内容及要点
1、自然地理学概述
考试内容
自然地理学概念、自然地理学分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自然地理学方法、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考试要点
(1)自然地理学概念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3)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
(4)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2、地球
考试内容
宇宙的成因、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起源及其运动、地球的层圈结果及其特征、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考试要点
(1)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地球形状、大小的地理意义
(2)地球自转、公转地理意义
(3)地球的层圈结构及其特征
(4)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
(5)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3、地壳
考试内容
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地壳中的岩石及沉积岩特征、岩浆岩与变质岩及特征、地壳运动概念、地壳运动形式、地质构造概念、地质构造表现、褶皱概念、褶曲要素、褶皱构造认识、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几何要素、断层分类、火山与地震概念
考试要点
(1)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
(2)地壳中的各类岩石及其特征
(3)地壳运动概念及形式
(4)地质构造概念及表现
(5)褶皱概念、褶曲要素、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几何要素、断层分类
(6)火山与地震概念

4、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大气的物质组成、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辐射平衡、气温的形成、大气湿度、蒸发、凝结、大气降水、大气环流概念、热力环流概念、三圈环流概念、季风概念、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天气和气候概念、常见天气系统、常见气候系统、一些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型、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考试要点
(1)降水、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天气和气候、大气辐射平衡概念
(2)大气的物质组成及一些组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溶胶、水汽、二氧化、臭氧等对气温的影响
(3)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降水形成的条件
(5)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6)一些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影响
(7)结合谚语,分析一些天气现象
(8)地形条件以及不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9)一些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10)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5、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概念、洋流概念、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平面变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及其保护、水系与流域概念、水系分类、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承压水和潜水概念、地下水的保护、冰川的地理意义
考试要点
(1)水循环、水量平衡概念以及意义
(2)洋流概念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海平面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海洋资源保护的意义与重要性
(5)水系与流域概念、承压水和潜水概念
(6)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7)地下水保护意义以及重要性
(8)理解冰川的地理意义

6、地貌
考试内容
地貌的成因机制、地貌的类型、风化作用概念、风化作用分类、风化作用及其地理意义、流水作用与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及其形成机制、冰川地貌概念、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黄土地貌、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概念、风化壳概念、风蚀地貌概念、黄土概念、黄土地貌概念、雅丹地貌概念、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考试要点
(1)地貌形成机制
(2)风化作用概念及分类、意义
(3)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喀斯特地貌概念以及形成机制
(5)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6)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7)风化壳概念以及研究风化壳的意义
(8)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发生的条件
(9)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10)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11)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2)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
(13)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
(14)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
(15)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7、土壤圈
考试内容
土壤的肥力、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形成作用、土壤形成的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道库哈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土壤分类及类型、常见土壤形成过程、土壤诊断特性、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肥力意义、土壤资源的概念、土壤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考试要点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形态、土壤资源概念和土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
(2)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肥力意义
(3)土壤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4)常见土壤形成过程
(5)土壤诊断特性
(6)土壤分类系统
(7)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土壤分布规律以及地理意义

8、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生态因子概念、生境概念、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概念、生物链、林德曼定律、生态系统组成及其作用、生态系统类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生态效率、净生产力概念、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景观和景观生态学概念
考试要点
(1)生态因子、生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链景观、景观生态学、净生产力、生态效率概念
(2)林德曼定律
(3)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4)城市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

9、综合部分
考试内容
前面1-8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各圈层之间(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冰冻圈)的相互作用、物质循环(水分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大循环等)
考试要点
(1)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
(2)熟练运用和分析物质循环

10、科普阅读部分
考试内容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和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两个网站有关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考试要点
(1)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消化吸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探究
(2)能对有关实例(如具体事例、数据、图表等素材)进行适度分要并能正确地运用
(3)运用有关基本原理,对野外实际地貌现象能正确分析和识别
(4)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一些研究进展 参考书目
教材: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主要参考书:杨达源等: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树荣等: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 考试内容及要点
1、自然地理学概述
考试内容
自然地理学概念 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结构和动力机制 自然地理学理论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圈层相互作用及表生作用过程 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考试要点
  (1)理解自然地理学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3)理解自然地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4)了解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5)了解类似“人类纪”、“地球关键带”等自然地理学新概念
2、地球
考试内容
宇宙的成因 太阳对地球的作用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起源及其运动 地球的层圈结果及其特征 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考试要点
(1)理解太阳对地球的作用
(2)理解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地球形状、大小的地理意义
(3)掌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4)掌握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5)掌握地球的层圈结构及其特征
(6)掌握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
(7)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3、地壳
考试内容
地壳的物质(元素、矿物、岩石)组成特征 地壳岩石类型及特征 地壳运动概念 地质构造概念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褶皱概念 褶皱要素 褶皱构造与地貌 节理和断层概念 断层几何要素 断层分类 火山与地震概念
考试要点
(1)理解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
(2)理解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
(3)理解岩浆岩类型及其特征
(4)理解变质岩的概念及成因
(5)理解地壳运动概念及形式
(6)理解岩石产状的概念及其应用
(7)理解地质构造概念
(8)理解褶皱概念和褶皱类型
(9)理解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特征与类型
(10)了解火山与地震概念
(11)了解地壳物质组成与表生作用的关系
(12)了解地壳物质组成与地貌、土壤等不同圈层之间的联系
4、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大气的物质组成 大气层结构及特征 大气辐射平衡 气温的形成 大气湿度、蒸发、凝结 大气降水 大气环流概念 热力环流概念 三圈环流概念 季风概念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天气和气候概念 常见天气系统 常见气候系统 一些气候的形成原因 气候带型 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考试要点
(1)掌握大气的物质组成及一些组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溶胶、水汽、二氧化、臭氧等对气温的影响
(2)理解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大气辐射平衡概念及其意义
(4)理解降水概念、降水形成的条件
(5)掌握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等概念
(6)分析并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7)掌握天气和气候概念
(8)结合实例分析地形条件以及不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9)分析一些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10)掌握气候带分布规律
(11)分析气候变化原因
(12)分析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13)了解人类世气候变化特征
5、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概念 洋流概念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平面变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洋资源及其保护 水系、流域概念  水系分类 河流的分类 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 承压水和潜水概念 地下水的保护 冰川的地理意义
考试要点
(1)理解水循环、水量平衡概念以及意义
(2)理解洋流概念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理解海平面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理解海洋资源保护的意义与重要性
(5)理解水系与流域概念
(6)理解河流分类
(7)掌握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8)理解承压水和潜水概念
(9)理解地下水保护意义以及重要性
(10)理解冰川的自然地理意义
(11)了解水的自然地理意义
(12)了解“源”-“沉”作用过程及其特征
6、地貌
考试内容
地貌形成的影响因素 典型地貌的类型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风化作用及其地理意义 流水作用与地貌发育 喀斯特地貌及其形成机制  丹霞地貌及其特征 冰川地貌概念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  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黄土地貌 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概念 风化壳概念 风蚀地貌概念 黄土概念 黄土地貌概念 雅丹地貌概念  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 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 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 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考试要求
(1)理解地貌形成机制
(2)掌握风化作用概念及分类、意义
(3)理解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掌握喀斯特地貌概念以及形成机制
(5)掌握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6)掌握风化壳概念以及研究风化壳的意义
(7)理解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发生的条件
(8)掌握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9)掌握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10)掌握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1)掌握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
(12)掌握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
7、土壤圈
考试内容
土壤的肥力、形态、物质组成 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矿物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形成作用 土壤形成的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 土壤分类及类型 成土作用及其特征  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的概念及其特征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资源的概念 土壤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土壤与地球关键带
考试要点
(1)理解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形态概念以及土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
(2)掌握土壤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3)理解成土因素学说基本原理
(4)了解土壤分类系统
(5)掌握典型成土作用及其特征
(6)理解土壤诊断特性
(7)理解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肥力意义
(8)掌握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掌握土壤分布规律以及地理意义
(10)掌握土壤资源概念
8、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生态因子概念 生境概念 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概念 生物链 林德曼定律 生态系统组成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类型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 生态效率、净生产力概念 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 景观、景观生态学概念
考试要点
(1)理解生态因子、生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链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
(5)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
(6)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掌握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
(8)理解景观、景观生态学概念
(9)净生产力、生态效率概念
9、综合部分
考试内容
前面1-8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各圈层之间(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冰冻圈)的相互作用、物质循环(水分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大循环等)。重点把握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的原理及其作用效应
考试要点
(1)要求学生对前面1-8部分所学内容能够综合运用,能够掌握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
(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的原理解释典型自然地理现象
10、科普阅读部分
考试内容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和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两个网站有关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考试要点
(1)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消化吸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探究
(2)能对有关实例(如具体事例、数据、图表等素材)进行适度分要并能正确地运用
(3)运用有关基本原理,对野外实际地貌现象能正确分析和识别
(4)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一些研究进展 参考书目
1.教材
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主要参考书
杨达源等: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树荣等: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自然地理学     专业代码:070501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地理学

专业点分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鲁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兰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705 地理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1 所,本次参评2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6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A+
3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A
4 10284 南京大学 A-
5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A-
6 10486 武汉大学 A-
7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8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9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B+
10 10475 河南大学 B+
11 10558 中山大学 B+
12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B+
13 10730 兰州大学 B+
14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15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16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B
17 10697 西北大学 B
18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9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B-
20 10231 哈尔滨师范大学 B-
21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22 10635 西南大学 B-
23 10663 贵州师范大学 B-
24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B-
25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26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27 10370 安徽师范大学 C+
28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29 10746 青海师范大学 C+
30 10755 新疆大学 C+
31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C
32 10294 河海大学 C
33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34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C
35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36 10512 湖北大学 C
37 10673 云南大学 C-
38 11078 广州大学 C-
39 101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C-
40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41 103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C-
42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C-
43 10637 重庆师范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705 地理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1 所,本次参评2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6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A+
3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A
4 10284 南京大学 A-
5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A-
6 10486 武汉大学 A-
7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8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9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B+
10 10475 河南大学 B+
11 10558 中山大学 B+
12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B+
13 10730 兰州大学 B+
14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15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16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B
17 10697 西北大学 B
18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9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B-
20 10231 哈尔滨师范大学 B-
21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22 10635 西南大学 B-
23 10663 贵州师范大学 B-
24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B-
25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26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27 10370 安徽师范大学 C+
28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29 10746 青海师范大学 C+
30 10755 新疆大学 C+
31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C
32 10294 河海大学 C
33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34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C
35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36 10512 湖北大学 C
37 10673 云南大学 C-
38 11078 广州大学 C-
39 101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C-
40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C-
41 103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C-
42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C-
43 10637 重庆师范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自然地理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大学 A+ 5 兰州大学 A 9 陕西师范大学 A
2 华东师范大学 A+ 6 中国地质大学 A 10 福建师范大学 A
3 北京师范大学 A 7 西南大学 A 11 新疆大学 A
4 南京大学 A 8 中山大学 A      
 
B+等(17个):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大学
 
 
B等(17个):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鲁东大学
 
 
C等(12个):名单略
 
    2015-2016年自然地理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 5★ 71
2 兰州大学 5★ 71
3 北京师范大学 5★ 71
4 华东师范大学 4★ 71
5 南京大学 4★ 71
6 南京师范大学 4★ 71
7 中山大学 4★ 71
8 福建师范大学 4★ 71
9 河北师范大学 4★ 71
10 哈尔滨师范大学 4★ 71
11 武汉大学 4★ 71
12 华南师范大学 4★ 71
13 西北大学 4★ 71
14 新疆大学 4★ 71
15 陕西师范大学 3★ 71
16 东北师范大学 3★ 71
17 首都师范大学 3★ 71
18 辽宁师范大学 3★ 71
19 西北师范大学 3★ 71
2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71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40法、241德任选一门
601高等数学
873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
《高等数学讲义》(上、下册)樊映川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杨达源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任美锷等著,商务印书馆。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1) 出版社
(2)高校
(3)国家和地方的国土资源部门
(4)地质单位
(5)矿业单位
(6)科研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