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化学研究生考试科目和考研参考书目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鲁东大学考研分数线、鲁东大学报录比、鲁东大学考研群、鲁东大学学姐微信、鲁东大学考研真题、鲁东大学专业目录、鲁东大学排名、鲁东大学保研、鲁东大学公众号、鲁东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鲁东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鲁东大学化学教材,也叫鲁东大学化学考研参考书、指定书目等等,是考验专业课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料。考研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考试项目,参考书目由报考院校的研究生院制定,考试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参考书目展开,而绝大多数专业课都是由院校自行出题,因而就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定性。另外将参考书目与真题结合使用可以分析出出题人的风格和倾向,反复研究之后考生完全可以自行划出重点内容和必考内容。许多考生不重视院系公布的参考书目而把全部精力放在笔记和其他参考资料上,不按照鲁东大学化学考研指定的书目进行复习,那么即使复习的再好,实力再强,也很有可能会在专业课上栽跟头。【手机访问

Add 鲁东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鲁东大学

在购买参考书时应当注意公布的参考书的年份和版本,如果版本过旧找不到原书,使用新版本也是可以的,但是应当注意将旧版本与新版本不同的内容进行补充。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需要了解化学考研参考书目详细信息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的联系学姐,考研派的学姐回为你做最专业的解答

鲁东大学化学研究生分数线

鲁东大学化学考研大纲的时候需要对该专业以及该学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化学的考研大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研大纲是由各院校的研究生院制定并公布的,包括考试的内容、参考书目、研究方向等等内容,直接决定了考生在复习期间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通过对鲁东大学化学考研参考书目进行分析可以大致了解该专业的考研试题设置方向,考生应当认真阅读考试大纲中公布的考试科目,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有针对性得进行复习,防止出现事倍功半的无用劳动。考生也可以对开设该专业的不同院校考试大纲进行横向比较,对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许多考生在备考期间不重视考试大纲的内容,往往会将许多重要的信息遗漏或是导致复习的方向出现偏差,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误以及错误。考研派的小编提醒各位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重视考研大纲的内容哦。


  姓名: 孙树萍
  出生日期: 1962-05-10 
  性别: 女 
  籍贯: 山东省-济南市 
  学历: 硕士 
  学位: 硕士 
  职称: 教授 
  职务: 职务 
  研究领域: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电话: 13220935729  E-Mail:   
  通信地址: 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招生专业方向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45106学科教学(化学)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79-1983就读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专业;
  1983-1986就读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硕士;
  1986-金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
  1、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STS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创新培养计划2011-2014
  2、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在职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研究2011-2014
  3、鲁东大学烟台市教育局
  校地联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促进学生探究的化学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2011-2013 

  近年来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获得奖励:
  1高师化学专业STS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2001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开设化学与健康选修课的研究2004年鲁东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彰显“化学与社会发展”理念的《化学教学论》的教学研究2008年鲁东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以绿色化学的理念重新审视和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2004年鲁东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况和荣誉称号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时间:2019-09-29 点击数:25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3)
 
一、学科简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学科,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与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强大支柱。
 
鲁东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03年获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10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已形成功能高分子、无机功能材料、高聚物合成与改性、生物与环境分析、应用有机化学等五个研究方向,在吸附分离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本学科现有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本学科立足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紧密对接烟威地区高分子合成和高性能纤维等区域优势产业,在研究生培养上着重加强化学理论水平提升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科创新能力的同时,拓展在化学、医药、材料、环保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化学合成、制备及性能表征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获取知识、科学研究、实践操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能够在化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高尚品德,具备良好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
 
2.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掌握某特定化学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英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英文资料;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4.具有获取知识满足学习和科研需求、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具有较为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批判性思维能力、熟练的中英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1.功能高分子
 
以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为前驱体,进行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开发新型功能高分子特别是环境响应型高分子材料,包括对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及有害气体具有高度吸附选择性能、分离性能及检测性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涉及天然高分子、树枝状大分子、浸渍树脂、磁性介孔复合材料、光催化转化复合材料、生物大分子、温敏和识别性能的超支化功能高分子的研究。其中树枝状大分子吸附分离金属离子在国内已形成特色。
 
2.无机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能源、环保、催化等领域的无机功能材料,利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等方法,设计构筑多级纳米结构的配合物、桥联聚倍半硅氧烷、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金属氧化物三维网络/碳复合材料,深入研究其合成规律、形貌控制、结构调控及在吸附分离、光电转换、储能电极材料、选择性催化等方面的性能,建立材料制备-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已在纳米陶瓷、光催化、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领域形成特色。
 
3.高聚物合成与改性
 
主要研究聚合反应体系设计、功能化聚合物的合成与改性,已在活性聚合领域形成特色。通过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点击化学等新型聚合手段实现高聚物的精密合成与改性。研究“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依托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及其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稳定的电容器电极材料等方面形成优势。
 
4.生物与环境分析
 
主要研究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和环境样品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方面已形成优势特色。运用DNA纳米技术检测生物分子、金属离子和环境污染物。以链取代反应、杂交链式反应、核酸外切酶等核酸等温扩增技术进行荧光放大,用于Pb2+、Hg2+、ATP等的高灵敏检测。利用温敏高分子、两亲性核壳聚合物、功能性凝胶和具有识别性能的智能高分子,组装结构新颖、性能特殊的高分子纳米材料,研究其在药物控制释放等方面的应用。
 
5.应用有机化学
 
主要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胶东半岛特有动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结构鉴定、活性筛选和结构优化;进行高附加值精细有机化学品、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研发和绿色合成工艺改进;研究功能性有机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已在海洋生物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甲壳素、淀粉等天然大分子功能化,喹唑啉二硒盐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癌生物活性,光电特性或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和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等领域形成特色。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必修课程学习1.5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专业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延期毕业。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必修课。必修环节包括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0.5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具体结构为:
 
公共必修课:4门,共6.5学分。包括:
 
政治理论课,2门,共3学分
 
研究生英语(阅读、听说、写译),1门,3学分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1门,0.5学分
 
学科基础课:3门,共8学分。
 
方向必修课:每个研究方向设3门,共6学分。
 
专业选修课:至少须修满6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包括:
 
实践活动,2学分。
 
学术活动,2学分。
 
课程学习严格按照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所有课程学习内容均应在前三个学期完成。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详见《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必修课的考核方式除部分研究方法课外,均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的考核可采用考试方式,也可采用考查方式。所有课程的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分方式评定。
 
六、培养方式
 
研究生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研究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对于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身份考入的研究生,导师须根据学生知识背景,要求学生补修相关本科生必修课程。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般在入学后前两个月内完成。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研训练和必要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既要牢固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指导方法上,既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科研试验及参观学习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环节上,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期筛选考核、论文工作检查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由导师组集体讨论。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要因材施教,管教管导,教书育人,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七、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第2-5学期进行实践活动,实践形式不限,可以采取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研究生也可根据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需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承担面向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如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或参加指导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环节工作,如指导实验、实验设计和制作等。
 
科研实践的形式为承担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等。
 
研究生实践活动结束需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活动报告,并将参加实践环节活动情况记入 《鲁东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实践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评分并加盖公章,实践活动考核合格获得2学分。
 
八、科学研究
 
研究生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正规刊物公开发表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1项。
 
每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8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研究生在答辩申请前完成要求的学术活动后,填写《鲁东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并提交主讲学术报告或由主持讲座教师签字的听取学术报告清单等支撑材料。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据此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学术活动考核合格获得2学分。
 
九、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按《鲁东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规定执行,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延期毕业。
 
十、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选题
 
在师生互选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并指导研究生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开展选题工作。论文选题应确属研究生所在学科专业,选题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或在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开题
 
在第三学期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经开题审核小组审核同意开题的,按论文工作计划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首次开题审核及二次开题审核两次均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
 
3.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检查
 
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后,进入论文的研究和撰写阶段。研究生撰写论文期间,应及时向导师汇报论文工作情况,导师应经常了解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4.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完毕并符合如下条件后,方能提出答辩申请: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实践活动规定的专业实习工作和科研实践活动工作,并取得相应学分。论文答辩工作具体程序及要求按《鲁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十一、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详见《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二、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颁发鲁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一、专业概况
历史学专业设置于1986年,198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历史学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鲁东大学品牌特色专业。
2007年,历史学专业在全国排名第47位。2009年,历史学专业荣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在中国大学历史学专业权威排名中,我院世界史和中国史两个专业同时被列为中国知名学科专业,星级为三星级,其中世界史并列排名为全国第19名,中国史并列排名为第29名。2015年,在中国校友网发布的中国历史学最佳排行榜中,我院历史学专业被评为四星级高水平专业。
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历史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历史学专业学制为四年;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学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历史学专业现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授予点以及一个课程与教学论(历史)硕士研究生二级学科授予点、一个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历史学专业有在校普通本科生467人,全日制研究生42人,在职研究生21人。
历史学专业图书资料12万余册,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化史两个方向。其中,成立于1990年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所属“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所”资料室是目前国内在地方文史资料方面最齐全的一家,学术应用价值很高。
二、师资队伍
历史学专业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市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1人,省齐鲁英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最喜爱的老师”2人,4名省级、3名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其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批准为山东省教学团队,2010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教学水平
历史专业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是历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有省级教改试点课程1个,有校级优质课程2门。曾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个,校级教改项目9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在《历史教学》等论著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主持编写或参编教材十余部。
四、科研实力
历史学专业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业绩。
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省教育厅项目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发表高规格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获中国图书奖1项,省优秀图书奖与省“精品工程”奖各1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9项,市、厅、校级等各级奖励60余项。
仅在2015年,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就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论文23篇,出版著作6部;获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其他奖项2项;市厅级人文社科奖三等奖1项。
五、能力培养与考研就业
历史学专业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毕业生表现出基础扎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看好,2013-201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5.28%、91.11%、90.67%。到中学任教的毕业生多数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骨干。有部分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考研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1-2015年的考研率分别为30.34%、17.7%、20.75%、21.48%、30%,其中201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45人;另有多名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历史学专业89级的李军同学因其优异的外语与专业课成绩,在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曾担任其翻译,引起媒介的广泛关注。98级的李玉尚同学本科毕业后考取复旦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其博士毕业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姓名: 陈厚
  出生日期: 1977-07-16 
  性别: 男 
  籍贯: 山东省-济宁市 
  学历: 博士研究生 
  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职务: 副院长 
  研究领域: 功能高分子,高聚物合成与改性 
  电话: 0535-6697933  E-Mail:   
  通信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招生专业方向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5.09—1999.07山东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9.09—2004.06山东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
  2004.07至今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
  2004.12破格晋升副教授
  2006.11至今聘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6.12破格晋升教授
  2009.10至今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11至今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主任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离子液体为溶剂的丙烯腈ARGETATRP研究(20904018),2010.01-2012.12;
  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1-1028):2012.01-2014.12;
  3、山东省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JQ201203):2012.07-2015.07;
  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硅胶负载聚丙烯腈树脂的ARGETATRP合成及其改性后吸附性能研究(ZR2010BQ007),2011.01-2013.12;
  5、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通过电子转移反应产生催化剂进行的丙烯腈ATRP研究(BS2009CL010),2010.01-2012.12。 
  
  近年来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1)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授予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2012-06
  (2)山东省青年科技奖,授予单位: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12
  (3)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备关键工艺与结构性能的相关性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2010-04
  (4)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授予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2011-01
  (5)新型螯合吸附材料及中间体的制备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研究,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授予单位:山东省教育厅,2010-12
  (6)聚丙烯腈树脂的ARGETATRP可控合成及其改性后吸附性能研究,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指导教师,授予单位:山东省学位委员会,2011-07
  (7)沉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指导教师,授予单位:山东省学位委员会,2010-09
  (8)基于ARGETATRP合成丙烯腈交联聚合物及其改性后吸附性能研究,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授予单位:山东省学位委员会,2011-07
  (9)基于ARGETATRP合成聚丙烯腈,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授予单位:山东省学位委员会,2010-09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 徐慧
  
  出生日期: 1976-10-14 
  性别: 女 
  籍贯: 请选择-请选择 
  学历: 博士 
  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分析教研室 
  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在生物和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电话: 13655454106  E-Mail:   
  通信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红旗中路186号 
 

  招生专业方向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80502材料学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5.9~1999.7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9.9~2002.7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2.9~2005.6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医药研究室无机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5.7至今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分析教研室
  其中2010.4-2010.7纽约州立大大学波斯坦分校访问学者
  2011.9-2012.2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访问学者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Ag@SiO2核壳结构上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表面增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2012-2014,24万。
  主持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一项,基于核酸适体构象变化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研究,2010-2012年,5万
  主持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一项,基于Ag@SiO2纳米粒子和核酸适体的高灵敏荧光生物传感研究,2012-2014,6万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第二位,基于Pt-Pt间相互作用的核酸适体生物传感器的研究,2010-2012年,19万。
  参与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一项,第二位,多管藻治疗2型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2010-2013,4万
  参与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一项,第三位,鹅膏毒肽类毒素与RNA聚合酶II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2011.7-2014.7,6万
  完成鲁东大学引进人才基金一项,基于共轭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基因识别的传感器研究,2005-2008,5万    


  获第六届烟台市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
  2011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第4位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 李桂英
  出生日期: 1973-12-11 
  性别: 女 
  籍贯: 请选择-请选择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无 
  研究领域: 功能高分子 
  电话: 13256627828  E-Mail:   
  通信地址: 鲁东大学化学院 
  招生专业方向
  
  类别 学院 专业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习及工作经历: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2.9-1996.7,山东大学,化学院,学士学位。
  2000.9-2003.6,山东大学,化学院,硕士学位。
  2003.9-2006.6,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
  2006.07-今,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
  1.温度敏感性聚电解质络合物胶束对药物的控制释放研究(210740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01-2011.12,12万;
  2.生物相容性温敏聚离子复合囊泡作为双重药物载体的研究(21204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01-2015.12,25万;
  
  3.环境响应多层核-壳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ZR2011BQ00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07-2014.07,4万;
  
  4.阴离子淀粉基多孔树脂的设计合成及其对喜树碱吸附分离行为(2120606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01-2015.12,25万。 
  
 
 
  主讲课程:
  
  研究生:高分子近代合成方法,高分子实验
  本科生: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前沿,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 
  
   
  
  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1.GuiyingLi*,LeiGuo,YanfengMeng,TingZhangThermo-andpH-sensitiveionic-crosslinkedhollowspheresfromchitosan-basedgraftcopolymersforcontrolleddrugrelease,Int.J.Biol.Macromol.,10.1016/j.ijbiomac.2012.12.048
  2.TingZhang,GuiyingLi*,LeiGuo,HouChen.Synthesisofthermo-sensitiveCS-g-PNIPAM/CMCcomplexnanoparticlesforcontrolledreleaseof5-FU,Int.J.Biol.Macromol.,2012,51,1109-1115.
  3.GuiyingLi*,LeiGuo,XiaojingChang,MengyunYang.Thermo-sensitivechitosanbasedsemi-IPNhydrogelsforhighloadingandsustainedreleaseofanionicdrugs,Int.J.Biol.Macromol.,2012,50(4),899-904.
  4.GuiyingLi*,LeiGuo,YanfengMeng,TingZhang,Self-assemblednanoparticlesfromthermo-sensitivepolyioncomplexmicellesforcontrolleddrugrelease,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11,174,199–205
  5.LeiGuo,GuiyingLi,JunshenLiu,SongmeiMa,andJinfengZhang.KineticandEquilibriumStudiesonAdsorptiveRemovalofToluidineBluebyWater-InsolubleStarchSulfate,J.Chem.Eng.Data2011,56,1875–1881
  6.GuiyingLi*,LeiGuo,SongmeiMa,JunshenLiu.Complexmicellesformedfromtwodiblockcopolymersforapplicationsincontrolleddrugrelease.J.Polym.Sci.PartA:Polym.Chem.,2009,47(7),1804-1810.
  7.GuiyingLi*,LeiGuo,SongmeiMa,Self-assemblyanddrugdeliverybehaviorsofthermo-sensitivepoly(t-butylacrylate)-b-poly(N-isopropylacrylamide)micelles,JApp.PolymSci.,2009,113(2):1364-1368
  8.GuiyingLi*,SenSong,LeiGuo,SongmeiMa.Self-assemblyofthermo-andpH-responsivepoly(acrylicacid)-b-poly(N-isopropylacrylamide)micellesfordrugdelivery,J.Polym.Sci.PartA:Polym.Chem.,2008,46,5028-5035.
  9.GuiyingLi,LinqiShi,RujiangMa,YingliAn,NanHuang.FormationofComplexMicelleswithDouble-ResponsiveChannelsfromSelf-AssemblyofTwoDiblockCopolymers,Angew.Chem.Int.Ed.,2006,45,4959-4962.(IF=10.2)
  10.GuiyingLi,LinqiShi,YingliAn,WangqingZhang,RujiangMa.Double-ResponsiveCore-Shell-CoronaMicellesfromSelf-AssemblyofDiblockCopolymerofPoly(t-butylacrylate-co-acryliccid)-b-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olymer,2006,47,4581-458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 柳全文  
  出生日期: 1974-01-26 
  性别: 男 
  籍贯: 山东省-烟台市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职务 
  研究领域: 药物化学 
  电话: 13688690369  E-Mail:   
  通信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招生专业方向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70303有机化学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3.09-1997.07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科
  1997.09-2000.07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硕士
  2000.08-2002.08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2002.09-2005.07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
  2003.05-2005.01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大元课题组
  2005.8-至今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1、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海藻中溴酚类PTP1B酶抑制剂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ZR2012BM021)”(8万元)2012.07-2015.07
  2、主持完成鲁东大学博士基金一项“海藻中降血糖作用生物活性物质研究(20062901)”(5万元)2008.12-2008.12
  3、主持山东省教育厅项目一项“多管藻治疗2型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J10LF02)”(4万元),2010.12-2013.12
  4、主持完成一项企业委托课题“雷公藤红素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10万元)”,2011.3-2011.11
  5、鲁东大学基金“赤潮毒素作为新型农药先导体的研究(LZ20082903)”(第三位)3/52008.01-2010.12
  6、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基于Ag@SiO2纳米粒子和核酸适体的高灵敏荧光生物传感研究”J11LB03,第二位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g@SiO2核壳结构上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表面增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21104030)第二位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时间:2019-09-29 点击数:38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0856)
 
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硕士研究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培养材料与化工工程领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培养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硕士研究生具有解决本专业类别相关行业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材料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计算方法。
 
(四)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二、专业领域
 
根据材料的成分和组织结构,材料与化工涉及到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主要包括材料的组织结构、材料的性能、材料的合成、加工成型及改性、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以及使材料成为人们可用的器件或构件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技术经济管理等工程知识,并与化学工程、机械工程、表面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该专业类别范围又可概括为从事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开发与设计、材料特性分析、材料成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制品的加工及改性、材料制造业的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等。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附与分离材料
 
以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为基础,设计、合成各种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并研究其在物质纯化和分离、环境控制、水处理、色谱分离、有机合成和药物分离提纯中的应用。
 
2.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以芳纶、碳纤维及其增强的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为主线,以材料的性能特点、制造技术、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为背景,重点研究高性能纤维增强体,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金属基、陶瓷基和碳基复合材料,功能和智能复合材料等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3.环境功能材料
 
针对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绿色工业、农业生产中先进材料与技术等重大问题,立足于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及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以产业化为目的,重点进行具有环境修复、生物相容性等功能的新型材料开发以及污染源控制技术和内源削减技术的研发。
 
三、学制和培养方式
 
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通过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任兼职导师,建立与企业、研究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围绕生产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校企共同制定中、长期的科研规划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程硕士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平台。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课程由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四个模块组成,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应在第一、二学期完成。
 
攻读本专业类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4.5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6.5学分;专业必修课14学分;实践环节8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跨学科毕业生入学后,需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五、培养环节
 
(一)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
 
(二)专业实践
 
本专业类别硕士研究生须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期间,必须保证累计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包括生产见习、生产实习、管理实习及参与其它各类实践活动等。可在学院已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实践,也可以结合工程项目到用户单位实践。
 
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专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三学期期间,并按预先计划的方案逐步完成;每个专业实践环节完成后,研究生须做自我鉴定,并由指导该环节的指导人(可以是校内外导师、也可以是实践部门的专家)作出评定;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研究生一般应结合专业实践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实践表现、总结报告经专业实践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方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三)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设计)是综合衡量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校外来自企业的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联合指导;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管理等。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论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论文撰写完成后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按学校规定提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论文评审应重点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六、学位授予
 
本专业类别硕士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按学校规定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者,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的,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七、就业去向
 
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在本专业类别相关行业领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是面向企业、研究所等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开发,也可从事材料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工作。
 


  姓名: 殷平
  出生日期: 1971-10-16 
  性别: 女 
  籍贯: 请选择-请选择 
  学历: 博士研究生 
  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职务: 化学系系主任 
  研究领域: 无机有机功能材料 
  电话: 13356991715  E-Mail:   
  通信地址: 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招生专业方向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80502材料学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于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于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于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无机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在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留校任教,2005年4月以来在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2007年12月晋升为教授。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膦酸基团的新型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固载酶用于生物燃料的研究”(51102127),2012-2014年,25万,成员:殷平牛余忠徐强张江唐清华张婷高静静王增娣刘德龙
  
  [2]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配位聚合物高效催化剂的设计组装及制生物柴油的绿色催化技术研究”(2007BS08027),2007-2010年,6万,成员:殷平、曲荣君、陈厚、王春华、徐强、蒙延峰、于忠玺、田媛、张盈。
  
  [3]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新型功能配位聚合物高效催化材料的研制、脱模热处理及应用研究”(J07YA16),2007-2010年,4万,成员:殷平、曲荣君、胡玉才、陈厚、徐彦宾、柳全文、张锦峰、田媛、张盈。
   
  近年来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2011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新型无机吸附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完成人:殷平曲荣君徐强徐慧张江
  2007年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成果名称:“磷系自由基和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性研究”,完成人:殷平 胡玉才 徐彦宾 张丕俭 张江
  烟台市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被评为山东省科协材料学科群先进工作者。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多次被评为鲁东大学优秀教师,荣获鲁东大学教师教学创优奖励。 
  
   
  
  学校及社会兼职:
  
  现任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系主任,无机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无机化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鲁东大学首批资助的“无机新材料创新团队”负责人,是《J.Hazard.Mater.》、《Biores.Tech.》、《Chem.Eng.J.》、《App.Energy》、《Mater.Res.Bull.》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的审稿人。 
  
   
  
  主讲课程:
  
  主讲本科生课程:《无机化学》、《功能配合物》、《配位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材料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GeneralChemistry》
  主讲研究生课程:《材料合成与制备》、《配位化学》、《多孔材料化学》 
  
   
  
  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主要论文
  [1]Productionofbiodieselbyesterificationofoleicacidwithethanoloverorganophosphonicacid-functionalizedsilica,BioresourceTechnology,2012,110,258-263.(SCI一区)
  [2]Adsorptionoftransitionmetalionsfromaqueoussolutionsontoanovelsilicagelmatrixinorganic–organiccompositematerial,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10,173,710-716.(SCI一区)
  [3]Removaloftransitionmetalionsfromaqueoussolutionsbyadsorptionontoanovelsilicagelmatrixcompositeadsorbent,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9,169,228-232.(SCI一区)
  [4]BiodieselproductionfromesterificationofoleicacidoveraminophosphonicacidresinD418,Fuel,2012,102,499-505.(SCI二区)
  [5]ProductionofbiodieselbyesterificationofstearicacidoveraminophosphonicacidresinD418,Ind.Eng.Chem.Res.,2012,51(15),5402-5407.(SCI二区)
  [6]Synthesisoffunctionalizedsilicagelwithpoly(diethylenetriaminebis(methylenephosphonicacid))anditsadsorptionpropertiesoftransitionmetalions,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2011,129,168-175.(SCI二区)
  [7]Productionofn-butylstearateoverPA/NaYcatalyst,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11,173,583-591.(SCI二区)
  [8]Biodieselproductionovercoppervanadiumphosphate,Energy,2011,36,175-180.(SCI二区)
  [9]ThermodynamicsandkineticsofAu(III)adsorptiononsilicagelchemicallymodifiedbydiethylenetriaminebis(methylenephosphonicacid,JournalofChemicalandEngineeringData,2011,56(3),450–457.(SCI二区)
  [10]Optimizationofproductionconditionsofn-butylacetateoverNaYsupportedorganophosphonicacidcatalystusing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JournaloftheTaiwanInstituteofChemicalEngineers,2011,42,768-774.(SCI三区)
  [11]Removaloftransitionmetalionsfromaqueoussolutionsbyadsorptionusinganovelhybridmaterialsilicagelchemicallymodifiedbytriethylenetetraminomethylenephosphonicacid,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10,162,573-579.(SCI二区)
  [12]StudiesoncadmiumphosphatewithrectanglelayersmorphologyanditsabsorptionpropertiesforHg(II)andAg(I)ions,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2008,109,26-29.(SCI二区)
  [13]Solid-statesynthesisofamorphousiron(III)phosphateatroomtemperatureanditsabsorptionpropertiesforHg(II)andAg(I)ions,MaterialsLetters,2007,61,3755-3757.(SCI二区)  

  近年来指导研究生经历:
  2007年-2010年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田媛;
  2008年-2011年指导硕士研究生陈磊;
  2009年-2012年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王增娣;
  2010年至今指导硕士研究生陈文、徐明玉和刘伟。
  
  陈磊获得2011年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得优秀毕业生等奖励;
  王增娣获得2012年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王增娣论文“氨基膦酸改性硅胶在乙醇体系中对汞的吸附性能研究”获得山东省“齐鲁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考研派快讯,据鲁东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研专业目录已发布,详情如下:

006历史文化学院

35

联系电话:0535-6672024

 

★040100教育学

08(全日制)历史学科教学论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复试科目:历史教学论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中国近代史

②中国现代史

★060200中国史

01(全日制)中国古代史

02(全日制)中国近代史

03(全日制)中国现代史

04(全日制)历史文献学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7中国通史(至1949年)

 

复试科目: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中国古代史

②中国近代史

★060300世界史

01(全日制)世界上古中古史

02(全日制)世界近现代史

03(全日制)世界地区国别史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8世界历史

复试科目:西方史学史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世界上古中古史

②世界近现代史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01(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02(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1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0中国现代史

复试科目: 历史教学论

同等学力加试:

①中国古代史

②中国近代史

  点击【】查看更多专业目录。

化学 [0703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鲁东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化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无机功能材料(02)应用有机化学
招生人数: 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1)物理化学
④(816)有机化学
备  注:


  姓名: 刘希光
  出生日期: 1965-11-02 
  性别: 男 
  籍贯: 请选择-请选择 
  学历: 博士 
  学位: 研究生 
  职称: 教授 
  职务: 副院长 
  研究领域: 有机合成/天然有机化学 
  电话: 13963882897  E-Mail:    
  通信地址: 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招生专业方向
  
  类别 学院 专业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70303有机化学
   
  
  学习及工作经历: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2.09~1986.07,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
  1986.07~1998.09,莱阳农学院基础部普化教研室,教师;
  1998.09~2001.07,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01.09~2004.07,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4.07~2007.08,青岛农业大学理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07.08~2010.03,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10.03至今,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
  1.二乙烯三胺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2年,2万元;
  2.二乙烯三胺衍生物的合成和杀菌活性研究,烟台市科技局,2009-2012年,5万元;
  3.海洋生物多糖的提取及结构和活性的研究,鲁东大学校人才基金,2008-2011,10万元;
  4.基于分子识别为驱动力、动态桥联环糊精为受体的动态组合化学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2年,2万元。 
  
   
  
  近年来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1.新型羟烷基季铵盐类纤维添加剂的研制.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第5位,2009.12.
  2.季铵化聚氨酯类多功能纤维添加剂的研制.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五位,2011.1.12. 
  
  学校及社会兼职:
  
  学校及社会兼职
  兼任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民革烟台市市委委员,民革鲁东大学支部主委等职。   
  
  主讲课程:
  
  主讲课程
  本科生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结构分析等课程;
  研究生
  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化学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化学 [0703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鲁东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化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功能高分子(02)无机功能材料(03)高聚物合成与改性(04)生物与环境分析(05)应用有机化学
招生人数: 13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1)物理化学
④(816)有机化学
备  注:


  姓名: 徐强
  出生日期: 1969-05-16 
  性别: 男 
  籍贯: 山东省-日照市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 
  研究领域: 吸附分离材料及性能 
  电话: tel:13220935211,0535-6681172  E-Mail:email:xuq881@yahoo.com.cn     
  通信地址: 通信地址 
  招生专业方向
  
  类别 学院 专业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7.9-1991.7烟台师范学院化学系八七级本科班学习,理学学士
  1991.7-1995.7烟台师范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
  1995.9-1997.1.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学习,1999.7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7.2-今烟台师范学院化学系,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
  2003.1-今副教授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
  1.新型萃淋树脂的设计合成及分离铟(III)、铁(III)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171085)(第5位),55万元,2012.1-2015.12
  2.新型萃取树脂吸萃铟(III)的应用基础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10BM027)(第3位),2010.11-2013.11,6万元
  3.基于核酸适体构象变化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研究(BS2009SW040),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第2位),2010.1-2012.12,6万元
  近年来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1.吸附功能材料-聚合物假冠醚及螯合树脂的系列研究.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第4位),2005.12
  2.新型无机吸附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第3位),2011.12
  3.螯合树脂微柱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银.2004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学校及社会兼职:
  
  无   
  
  主讲课程:
  
  主讲课程:
  本科生: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分析数理统计
  研究生:现代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1.QiangXu,PingYin,GuifangZhao,GuiYinandRongjunQu.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silicagelmicrospheresencapsulatedbysalicyclicacidfunctionalizedpolystyreneanditsadsorptionoftransitionmetalionsfromaqueoussolutions.CentralEuropeanJournalofChemistry,2010,8(1):214-222
  2.QiangXu,PingYin,GuifangZhao,YanzhiSun,RongjunQu.AdsorptionSelectivityandDynamicAdsorptionBehaviorsofCu(II),Ag(I),andAu(III)onSilicaGelEncapsulatedbyAminoFunctionalizedPolystyrene.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10,117,3645–3650
  3.Xu,Qiang,Yin,Ping,Zhao,GuifangandQu,Rongjun.DynamicAdsorptionandDesorptionBehaviorsofCu(II),Ag(I),andAu(III)onSilicaGelMicrospheresEncapsulatedbySalicylicAcid-FunctionalizedPolystyrene.Phosphorus,Sulfur,andSiliconandtheRelatedElements,2010,185:1676–1684
  4.徐强,吕菊波,康丽君.顺序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酒中痕量铅.现代科学仪器,2009,(3):83-8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 曲荣君  
  出生日期: 1963-10-24 
  性别: 男 
  籍贯: 山东省-威海市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职务: 副校长 
  研究领域: 功能高分子 
  电话: 0535-6699201  E-Mail:   
  通信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红旗中路186号鲁东大学校办 

  招生专业方向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1.09–1985.07山东师范大学化学本科、学士
  1987.09–1990.07山东师范大学有机合成研究生、硕士
  2001.03–2002.12天津大学功能高分子研究生、博士
  2003.05-2005.05天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后
  1985.07–1987.07烟台师范学院助教
  1990.07–1992.10烟台师范学院助教
  1992.10–1995.10烟台师范学院讲师
  1995.10–1997.10烟台师范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99.10–2003.02鲁东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
  2003.02–2009.09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2009.09–2011.06鲁东大学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教授
  2011.06–至今鲁东大学副校长/科技处长教授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1、硅胶负载聚酰胺-胺型树形分子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01-2013.1238万元主持、总体设计
  2、硅胶负载聚酰胺-胺型树形分子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01-2012.126万元主持、总体设计
  3、以离子液体为溶剂的丙烯腈ARGETATRP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12-2012.1218万元第二位、理论分析
  4、疏松多孔型高吸油性树脂的制备及其循环再生使用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9.01-2011.1220万元第二位、理论分析
  5、硅胶负载聚丙烯腈树脂的ARGETATRP合成及其改性后吸附性能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11-2013.114.0万元第二位、理论分析
  6、通过电子转移反应产生催化剂进行的丙烯腈ATRP研究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2009.12-2012.127.0万元第二位、聚合反应机理探讨与理论分析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学科教学(化学) [045106] 专业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鲁东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教育硕士教育中心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51]教育硕士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1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8)化学教学论
备  注:


  姓名: 纪春暖
  出生日期: 1963-11-27 
  性别: 男 
  籍贯: 山东省-烟台市 
  学历: 硕士研究生 
  学位: 硕士 
  职称: 教授 
  职务: 职务 
  研究领域: 功能高分子,吸附分离材料,炭材料 
  电话: 13153529237  E-Mail:   
  通信地址: 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招生专业方向
  类别 学院 专业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习及工作经历: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2.09-1986.07山东师范大学,获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1986.09-1988.07山东省泰安供销学校助教;
  1988.09-1991.07山东师范大学,获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91.09-2000.07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氯碱分公司工程师;
  2000.09-2003.12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师;
  2004.01-2008.12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
  2009.01-至今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
  1、亲水性悬臂键连杂环功能基的酚醛型螯合树脂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0,5.5万元,第一位
  2、硅胶负载聚酰胺-胺型树形分子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应用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2,6万元,第二位。
   
   
  近年来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2012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第一位
  201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二位
  2011年获“中国轻工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轻工联合会,第二位
  2008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三位
  2011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二位
   
   
  学校及社会兼职:
  学校及社会兼职 
   
  主讲课程: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高等有机化学
  本科生课程: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
   
   
  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主要论文:
  1、ShuhuiSong,ChunnuanJi*,MinWang,ChunrongWang,ChangmeiSun,RongjunQu,ChunhuaWang,HouChen.AdsorptionofSilver(I)fromAqueousSolutionbyChelatingResinswith3-AminopyridineandHydrophilicSpacerArms:Equilibrium,Kinetic,Thermodynamic,andMechanismStudies.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Data,2011,56:1001–1008.SCI/EI收录,SCI二区.
  2、LiLiu,ChunnuanJi*,ShuhuiSong,ChangmeiSun,RongjunQu,ChunhuaWang,HouChen.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phenolic-typebeadsbydispersionpolymerizationof2-phenoxyethanolwithformaldehydeusinggumacaciapowderasstabilizer.PolymerAdvancedTechnology,2011,22:1487–1493.SCI/EI收录,SCI三区.
  3、JingxiShi,ChunnuanJi*,ShuhuiSong,ChunrongWang,LiLiu,RongjunQu,ChunhuaWang,Optimizationoftheprocessvariablesforthesynthesisofsphericalnovolac-typed
  resinbydispersionpolycondensationof2-phenoxyethanolwithformaldehydeusing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JournaloftheTaiwanInstituteofChemicalEngineers,2011,42:541–546.SCI/EI收录,SCI四区.
  4、ChunnuanJi,ShuhuiSong,ChunrongWang,ChangmeiSun,RongjunQu,ChunhuaWang,HouChen.Preparationandadsorptionpropertiesofchelatingresinscontaining3-aminopyridineandhydrophilicspacerarmforHg(II).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10,165:573–580.SCI/EI收录,SCI二区.
  5、ChunnuanJi,JingxiShi,ChangmeiSun,RongjunQu,ChunhuaWang,YanzhiSun.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crosslinkedphenolic-typedbeadsbydispersionpolycondensationof2-phenoxyethanolwithformaldehyde.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10,117:636-644.SCI/EI收录,SCI四区.
  6、ChunrongWang,ChunnuanJi*,YanfengMeng,LiLiu,RongjunQu,ChunhuaWang,Adsorptionpropertiesofnovelchelatingresinscontaining2-amino-5-methylthio-1,3,4-thiadizoleandhydrophilicspacerarmsforHg2+andAg+,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10,116:636-644.SCI/EI收录,SCI四区
  7、ChunnuanJi,RongjunQu,QiangXu,ChangmeiSun,ChunhuaWang,YucuiCheng,YanpengSong.Macroporouschelatingresinsincorporatingheterocyclicfunctionalgroupsviahydrophilicpoly(ethyleneoxide)spacerarms.II.Adsorptionproperties.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9,111:2148-2156.SCI/EI收录,SCI四区.
  专利:
  1、纪春暖,曲荣君,王春华,时京喜,孙言志,陈厚,孙昌梅.一种球状酚醛树脂型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810002170.8
  2、纪春暖,孙言志,曲荣君,王春华,时京喜,刘丽.一种酚醛树脂型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810179616.4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0535-6672024(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
0535-6697661(学院团总支办公室)
学院网站http://www.ls.ldu.edu.cn/。


  姓名: 乔青安   
  出生日期: 1975-12-01 
  性别: 女 
  籍贯: 请选择-请选择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理学博士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教研室主任 
  研究领域: 理论与计算化学 
  电话: 15066386808,0535-6672430  E-Mail:   
  通信地址: 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招生专业方向
  
  类别 学院 专业
  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 009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习及工作经历:
  
  1、学习经历:
  本科:1994.09-1998.07,山东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
  硕士:1998.09-2001.07,山东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导师为王泽新教授;
  博士:2001.09-2004.07,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师从江元生院士和蔡政亭教授;
  2、工作经历:
  2004.07---至今,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及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
  1、生物体内酶催化的小基团转移反应的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0603030,资助金额20万元;(主持)
  2、核酸碱基异构化过程的理论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103080,资助金额24万元;(第2位)
  3、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亚铁锂的应用研究,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金额8万元(第5位)
  4.利用电位差计自制简易单通道电化学测试系统,鲁东大学自制(改造)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项目,0.9万元(第2位)。
     
  近年来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获得奖励情况和荣誉称号:
  (1).2006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位次:2/5)
  (2).200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位次:5/5)
  (4)2010年,先进工作者
  (5)2011年,先进工作者
  (6)2007,鲁东大学优秀指导教师。
  (7)2007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本人为指导教师。
     
  学校及社会兼职:
  
  学校及社会兼职:
  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量子化学基础
  科技文献
  
  研究生课程: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基础量子化学
  化学学科基础与前沿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化学     专业代码:070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化学

专业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理学院化学一级学科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于2006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成为北京市化学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科学评估中,我校化学一级学科位居前列。2018年3月份,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本学科经长期发展已形成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队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现有教授44人、副教授4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人,45岁以下教师已成为学术带头人的主体。
本学科依托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系、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分析化学系、化学生物系及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建设。在注重基础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研究工作向下游延伸,形成了“基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实际需求凝炼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色发展模式。经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超分子插层组装化学、纳米结构与限域催化化学、资源与环境分析化学及安全分析、清洁能源材料与电化学、功能有机化学、纳微尺度的计算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纳米化学与功能器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17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10294万元,与企业合作项目横向科研经费到款4421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48余篇,其中SCI收录972篇,EI收录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75件,授权专利224件。
  在为研究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英国等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研究骨干定期互访、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及联合培养双学位博士研究生等。

专业点分布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北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黑龙江省科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温州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师范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贵州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喀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703 化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9 所,本次参评6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3 清华大学 A+
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4 10055 南开大学 A
5 10183 吉林大学 A
6 10246 复旦大学 A
7 10384 厦门大学 A
8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9 10284 南京大学 A-
10 10335 浙江大学 A-
11 10386 福州大学 A-
12 10486 武汉大学 A-
13 10532 湖南大学 A-
14 10558 中山大学 A-
15 10610 四川大学 A-
16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17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B+
18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19 10247 同济大学 B+
20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1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22 10285 苏州大学 B+
23 10422 山东大学 B+
24 10459 郑州大学 B+
25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26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27 10635 西南大学 B+
28 10697 西北大学 B+
29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30 10730 兰州大学 B+
31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32 10108 山西大学 B
33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34 10145 东北大学 B
35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36 10370 安徽师范大学 B
37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38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39 10476 河南师范大学 B
40 10533 中南大学 B
41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42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43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B
44 10673 云南大学 B
45 11117 扬州大学 B
46 10075 河北大学 B-
47 10118 山西师范大学 B-
48 10126 内蒙古大学 B-
49 10212 黑龙江大学 B-
50 10255 东华大学 B-
51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B-
52 10357 安徽大学 B-
53 10403 南昌大学 B-
54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B-
55 10475 河南大学 B-
56 10530 湘潭大学 B-
57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B-
5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59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B-
60 10755 新疆大学 B-
61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2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C+
63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C+
64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C+
65 10140 辽宁大学 C+
66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C+
6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68 10280 上海大学 C+
69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70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C+
71 10351 温州大学 C+
72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C+
73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C+
74 10559 暨南大学 C+
75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C+
76 11658 海南师范大学 C+
77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C
78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79 10184 延边大学 C
80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C
81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82 10299 江苏大学 C
83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84 10373 淮北师范大学 C
85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86 10427 济南大学 C
87 10446 曲阜师范大学 C
88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89 10512 湖北大学 C
90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C
91 10560 汕头大学 C
92 10611 重庆大学 C
9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94 10203 吉林师范大学 C-
95 10231 哈尔滨师范大学 C-
96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C-
97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8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C-
99 10385 华侨大学 C-
100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101 10513 湖北师范大学 C-
102 10657 贵州大学 C-
103 10691 云南民族大学 C-
104 11258 大连大学 C-
105 11646 宁波大学 C-

应用化学专业考研科目:
院、系所 专业代码及名称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2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21-64253230)(商老师) 081704应用化学   01精细化学品化学与技术 5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2物理化学或803有机化学 ▲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省(区、市)或部委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01)限考803有机化学 
02有机、无机功能材料化学及其应用
03光催化和应用光化学
 

应用化学考研参考书: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24 化学化工学院(电话:83686232)  145      
081704应用化学         
01 化学混合物的精细分离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 数学二④807 化工原理 复试科目:2401 化学实验理论;2402 化学实验技术操作;2405 英语听力 《化工原理》姚玉英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复试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目及《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关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书。 全院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共计105名。不接受单独考试。录取方法:严格执行差额复试;按照1:1.2比例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后,按复试成绩加初试的两门专业课成绩在应用化学专业考生范围内重新排序,最后确定录取名单(复试不及格者不参加录取排序)。 应用化学专业录取人数由学院当年制定的硕士生招生政策确定。
02 化学废气废水的资源化
03 绿色反应与分离过程一体化
04 膜分离与绿色吸收过程
05 绿色催化反应过程

应用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 化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
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化学参考书目
01-04方向: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习题集》侯文华、淳远、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结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05方向: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余学海、陆云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第二版)潘祖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1方向:
《普通物理》(第一、二、三册)程守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习题集》侯文华、淳远、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结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研究方向
以复旦大学为例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学习方式 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22 化学系   57   本系拟招收学术学位推免生40人。实际招生数视生源情况调整。
070301 无机化学(学术学位)   11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7人。
01固态材料化学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2丰产元素化学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3配位化学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4金属有机化学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5生物无机化学与蛋白质化学 全日制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6有机光电功能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70302 分析化学(学术学位)   6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5人。
01色谱方法和高效分离分析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2化学生物分析和蛋白质组分析 全日制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72细胞生物学
03现代电分析化学及传感技术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4天然药物分离分析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学术学位)   13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9人。
01物理有机化学
02有机合成化学
03超分子材料化学
04药物合成化学
05有机大分子化学
06天然产物化学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70304 物理化学(学术学位)   21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16人。
01表面化学与催化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2复相催化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3电极过程和高能化学电源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4量子化学与分子模拟 全日制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0量子力学;④836普通物理
05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激光化学 全日制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0量子力学;④836普通物理
06结构化学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7光化学和反应动力学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8分子筛催化和功能材料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9固态材料化学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10工业催化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11新型化学电源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703Z1 ★化学生物学(学术学位)   4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3人。
01功能生物分子的化学基础
02生物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03药物和医用材料的分子设计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85216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   2   本专业拟招收全日制2人,学制2年。本专业不招收推免生。
01精细有机化学
02分析仪器技术与仪器分析
03功能材料
全日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9基础化学

化学就业前景
化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良好。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化学专业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将增长120%以上,居民消费习惯也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

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将带动相关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等行业的发展,以上行业都是化学专业毕业生可进入的行业。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的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化学系的毕业生主要在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如化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农业、食品、检验检疫、环境、国防、能源、信息等行业从事生产与科研工作,从事教师职业、报考政府机关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有一些毕业生立志当科学家、搞研究,他们就选择在国内外深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