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考研难吗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央民族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央民族大学报录比、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群、中央民族大学学姐微信、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真题、中央民族大学专业目录、中央民族大学排名、中央民族大学保研、中央民族大学公众号、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央民族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很多考生在准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考研难吗?是考研报考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好吗?适合我吗?对我以后的人生和职业会有帮助吗?考生在准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的时候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十分正常的。【手机访问

但是考生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的研究生,都不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别人适合的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需要考生对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好不好、未来发展方向与考生自己的本科专业、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结合和分析,理性看待和认真对待考研的专业选择问题,不要因一时冲动或是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草率决定,往往会在备考期间十分痛苦。

Add 中央民族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考生获取相关有关社会学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中央民族大学怎么样,学校研究生官方网站会列出详细的招生简章、考试内容、参考书目、历年分数线以及报录比等重要数据,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可以咨询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师兄师姐,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考研网、考研论坛等信息来源。
另外,需要详细了解社会学的考研情况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免费资源我们的学姐,帮你解答报考院校的详细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好不好,可以从专业排名来判断,其排名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该学科考研难度的大小,包括近几年内该学科全国排名的变化程度。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在学校排名系统中并没有靠前的位置也不出名,但是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的排名位置;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属于全国知名学府,但是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出名。如果学科与学校在全国均有较高的排名位置,那么该学科属于热门学科,考研的竞争力会相对较大。考生在选择报考社会学之前应当对其全国排名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将学科与学校的排名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每年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专业排名,专业排名可以从中检索到。 相对来说,社会学的排名还是相当乐观,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学科。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中提供了有关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好不好的全面而详细的资料,欢迎考生前往查阅。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考研难吗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胡琰介绍,简介如下:

胡琰
博士
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会员;
爱尔兰人类学学会会员。

学习经历
1996-2000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外语系
2004-2007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7-2013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历史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 政治人类学、cosmopolitanism、傣族研究等

社会兼职及参与的学术团体
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会员
爱尔兰人类学学会会员

代表性成果
近五年来发表的主要文章(2008-2013)
(2011)Audience-related phenomenological multi-vocality or multi-perspectives: Cultural landscaping of 
Dai people, Irish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2011, Vol. 14(1): 52-60.
参编的著作
《中国民族学家百人传》, 民族出版社, 2005 (参编)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祁进玉介绍,简介如下:
祁进玉
民族学系主任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0-199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1999-2002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3-2006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6-2008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6-9  韩国庆南大学极东问题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2.7-2013.7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14.12-2015.1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海外研究学者

教学与研究领域
从1994年至2006年以来曾经从事《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与民族教育研究。
目前主要担任《文化研究》、《文化、宗教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中国文化概论》、《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世界民族志》、《民族学原著选读》等课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
主要研究领域:文化研究、群体认同与宗教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西北民族社区与东北亚共同体研究等。

社会兼职及参与的学术团体
中国民族学会理事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
北京土族联谊会会长

获奖情况
2013年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0年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
2010年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著作类)
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教学比赛优秀奖
2010年潘光旦奖励基金一等奖
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办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
2008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二等奖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主持项目
[2014] 国家软科学项目:基于网络虚拟社区和新媒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2014]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调查——基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性研究
[2014]  日本亚洲财团资助项目:亚洲共同体与多民族共生的范式研究
[2013](教育部)荣达教育基金课题:甘青藏区藏汉双语教育政策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2012] 国家社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移民社会适应与社区文化重建研究
[2010] 国家民委科研课题:基于比较视野的甘青藏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动因研究
[200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50年代土族民族识别的口述史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2006] 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和特殊政策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2005]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特殊政策与援助机制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
参与项目
[200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专项任务项目:“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课题编号 [2009]213号。
[200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专项任务项目:“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课题编号[2009]14号
[2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2006年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2006] “西部地区就业潜力研究”  [国务院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项目委托国家统计局]
[2006] 教育部社科司规划项目:“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 [教育部社科司]
[2005] 中英双边赠款项目课题“贫困生资助制度研究” [中国教育部财政司委托、英国社会发展部立项资助]
[2003]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政策措施研究 [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2003]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项目:“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子课题承担人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

主要著作目录
专著
(2014)《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14
(2008)《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主编的著作教材
(2013)《文化研究导论》,学苑出版社,2013
(2012)《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第2辑)》,学苑出版社,2012
(2012)《西部民族走廊研究:田野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12
(2012)《西部民族走廊研究:文明、宗教与族群关系》,学苑出版社,2012
(2012)《西部民族走廊研究:经典与文献》,学苑出版社,2012
(2012)《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第3辑)》,学苑出版社,2014
(2011)《漂在北京——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011)《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第1辑)》,学苑出版社,2011
参编的著作
《中国民族学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参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民族学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参编)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参编)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参编)
《民族学研究综述》,载《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7》,北京出版社,2008(参编)
《民族学研究综述》,载《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6》,北京出版社,2007(参编)
《民族学研究综述》,载《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5》,北京出版社,2006(参编)
《民族学研究综述》,载《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4》,北京出版社,2005(参编)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文章(2004-2014)
(2014)‘Ecological migration’and cultural adap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anjiangyuan Nature Reserve, Qinghai Province, Edited by James Miller,Dan Smyer Yu and Peter van der Veer, Religion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pp181-194.
(2014)《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4年第6期
(2014)《以土族为个案重新审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4年第1期
(2014)《名从主人:20世纪50年代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2014)《从土人到土族:以土族为个案重新审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2013)《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族源“源”与“流”之争》,《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2013)《近代国外土族研究述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2012)Mongour Tu:storia della societá e indagine cultural,Edited by Francesco Brioschi, Mondo Cinese, Fondazione Italia Cina,2012:147,pp144-160.
(2012)《东北亚文化经济共同体的构想、路径与展望》,《世界民族》2012年第3期
(2012)《教育人类学与青少年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翻译稿)
(2012)《土族婚姻与家庭生活变迁调查——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观村为个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012)《土族通婚圈的实地调查与分析——以大庄村为个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黄河源头流域的生态移民与社会适应》,《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7期
(2011)《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公平: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初步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011)《青海藏区民族关系追踪研究——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为个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011)《传统的断裂、复兴与家族史传承》,《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011) 《草原生态移民与文化适应——以黄河源头流域为个案》,《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2010)《热贡地区土族六月会祭祀活动的仪式分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010)《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0年第1期
(2010)《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建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010)《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2009)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3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China, Editor by Mary Lee Albertson, Develop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 in a competitive and globalizing world series),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9.pp169-183.
(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思路——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为个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009)《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及其反思》,《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009)《土族族源研究及其反思》,《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009)《教育人类学研究三十年(1978-2008)》,《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2009)《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三十年:1978-2008》,《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009)《生态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三十年(1978-2008)》,《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009)《实施倾斜政策,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快速发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009)《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1期。
(2008)On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s Western minority areas,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3 (1):97-114.
(2008)《国家认同与公民身份的生成场域:学校教育的衍生功能》,《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2008)《文化多样性与宗教认同——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宗教的多样共存性考察》,《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008)《族谱、村史与民族史——以丰台沟村为个案的村庄志文本分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008)《全球化与地方性:认同的全球化话语——基于同仁县“五屯”地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个案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
(2007)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China——a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wo recent population censuses,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2. Number 4.October 2007, p528-535.
(2007)《仪式展演与象征意义:民间仪式中的多神信仰及其社会功能——三川土族“纳顿”节及多神信仰习俗的人类学考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007)《家与族属的观念及其变迁——人类学视野下的土族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007)《我国文化产业的梯级开发和利用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2007)《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制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2007)《历史脉络中的国家观与国家认同意识变迁——以土族为个案的历史人类学考察》,《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3期。
(2007)《文化融合与文化涵化的范例——基于三大方言区的土族语同源、借词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006)《民族教育发展与教育平等——基于最近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2005)《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评述》,《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2005)《土族研究一百年——土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2005)《“五屯”土族的族群认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004) 《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读书》,2004年第6期。
(2004)《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政策与评价制度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第2期。
(2004)《我国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朱靖江介绍,简介如下:
朱靖江
男 汉族 1972年11月出生, 籍贯:四川,出生地:北京
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

学习经历
1991-1996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6-1999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获电影学硕士学位
2004-2012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获人类学博士学位

教学与研究领域
教学: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纪录片创作,中国影像民族志、海外影像民族志、世界电影与民族文化等
研究:影视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理论与方法,跨文化电影研究

获奖情况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吴文藻奖金一等奖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潘光旦奖金一等奖
2004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电视文艺“星光奖”二等奖
2002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电视文艺“星光奖”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

代表性成果
(一)著作
1,《民族志纪录片创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2,《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学苑出版社,2014年
3,《美丽中国》 红旗出版社,2014年(撰稿人)
4,《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陕西师大出版社,2004 (合著)
5,《DV宝典:从菜鸟到独立制片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二)译著
1,《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百科系列:探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2,《滇缅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缅甸印度战场的壮丽史诗》作家出版社,2006
3,《影像中的正义—从电影故事看美国法律文化》海南出版社,2003 (译著)
(三)主编
1,《视觉人类学论坛》(第一辑)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

发表主要文章
1,《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内在世界的视觉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藏边影像:从他者窥视到主体表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J7《造型艺术》2014年第04期全文转载。
3,《复原重建与影像真实——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再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4,《巴厘岛的人类学影像——米德与贝特森的影像民族志实验》,《世界民族》 2013年第1期
5,《中国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文本类型及其学术价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01期
6,《“土著影像”与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民族志》 ,《世界民族》201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J8《影视艺术》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论当代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发展趋势》 ,《世界民族》2011年第6期
8,.《人类学表述危机与“深描式”影像民族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9,《“直接电影”影响下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电影新作》2011年第3期
10,.《危机时代的电影奇迹:2009世界电影回顾》,《艺术评论》2010年第2期

主持、参与课题
1,2015-2017 “影视人类学教学与影视媒体创作实践”主持人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与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合作)
2,2014— “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召集人
3,2013年: 中央民族大学“影像民族志工作坊” 主持人
4,2013- 中国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专家委员会委员

拍摄影视作品
1, 2000-2012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春节特别节目《年度世界电影回顾》(总撰稿、总导演)。该系列作品曾荣获中国国家电视文艺“星光奖”。
2,2000-2012年间在英、法、美、德、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爱尔兰、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实地拍摄访问,创作近百集电影文化纪录片,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栏目播出,部分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映。
3,2013-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纪录片《盛世丹青: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工程》总导演。
4,2012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七集春节特别节目《面孔2012》(总撰稿)
5, 2007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七集电视系列片《2006年世界时尚表情》 (总导演)
6,2006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十八集电视系列片《欧洲魔幻电影夏令营》(总导演)
7,2005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十三集电视系列片《二战电影地图》(总导演)
8,2004年,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稻米之路》纪录片导演

社会活动
1,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 委员
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特聘研究员
1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17 科目名称:社会学通论
I.考查目标
社会学通论考试涵盖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学史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
生系统掌握上述社会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全部试题均为必答题。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社会学概论约 80 分,社会学理论约 55 分,中国社会学史约
15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10 小题,每题 6 分,共 60 分; 
简答题 5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论述题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2.正确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社会学的基本视角分析当代中国现实问题。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二、社会及其构成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三)文化
三、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2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四、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
五、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六、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二)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七、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二)社会分层
(三)社会流动
八、社区
(一)社区概述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三)城市化
九、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三)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十、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二)人口问题
(三)劳动就业问题
(四)贫困问题
(五)种族和族群关系问题
(六)性别问题
十一、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十二、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三)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
十三、社会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含义、内容与特征
(二)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三)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3
第二部分:社会学理论
【考查目标】
 1.正确理解并准确识记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视角、基本观点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一)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
(三)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四)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五)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六)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
(二)社会冲突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四)符号互动论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
(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二)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三)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四)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五)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
(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三部分:中国社会学史
【考查目标】
 1.知晓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2.掌握一些重要的、代表性的中国社会学家的主要理论、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
一、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
(二)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三)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五)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
(六)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七)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
 (一)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
 (二)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与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贾仲益介绍,简介如下:

贾仲益(1967—),广西融水县人,苗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社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民族教育研究》总编辑。1987-2000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并先后获法学(民族学)学士、历史学硕士、法学(民族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留校任教,历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党办/校办副主任、期刊社副社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当代少数民族发展与民族地区社会问题。参与国家民委兴边富民“十二五”规划的起草,主持多项国家部委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暨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编制工作。
1. 已发表论(译)文
西南民族研究中的族属研究及其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从人口较少民族调查看民族教育的若干问题,《民族教育研究》,2002/3
“兀纽”崇拜与苗民生活,《中国民族学纵横》,民族出版社2003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民族》2004年第3期
从史料看先秦至两汉间云南开发的经验教训,《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文集》,群言出版社2005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调查的若干思考,《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中央民大出版社2006
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怒族社会-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解读,《吉首大学学报》2005/3
生态危机、退耕还林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956-1964年间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48-362页;
中国的民族识别,《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63-379页
一个苗族村落的老龄人社会保障网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费孝通先生的学问人生管窥,《广西民族研究》2012/1
试论费孝通历史功能论对民族发展研究的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6
南非共和国民族政策与实践的初步考察,《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2
“移民的人类学研究”(译文),《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2006
“贫困的文化”(译文),《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2006
“人类学中的生态学方法”(译文),《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2006
“苗族文化的复兴”(译文),《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2006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译文),《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2006
“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译文),《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2006
“印度圣牛”(译文),《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1卷第3期(2009年9月)
“开发热带雨林”(译文),《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2卷第3期(2010年9月)
2. 研究报告
“云南省毒品艾滋病危害与政府干预政策调查报告”,《发展的代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毒品伤害与艾滋病问题调研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长江-珠江上游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少数民族发展计划”(2004年通过世行专家评审)
“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发展的代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毒品伤害与艾滋病问题调研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怒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
“阿昌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
3. 编著
《中国民族志》(教材)(苗族、瑶族、畲族、怒族等章节作者),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印象恭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第二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和在多赢: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项目的人文关怀》(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边疆社会调查报告集成》(第一辑共12卷)(第二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厚德载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参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湘西苗疆珍稀民族史料集成》(34卷)(第二主编),学苑出版社2013
4. 承担项目
主持长江委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长江-珠江上游小流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估》子课题《少数民族发展计划》(2004-2005)
主持学校“985工程”项目《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2006-2007)
主持铁道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编制新建贵广铁路社会评估暨少数民族发展计划报告》(与张海洋教授合作,2007-2008)
主持成都勘测设计院委托项目《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水电移民补偿补助体系研究》(与张海洋教授合作,2008)
主持铁道部世行贷款项目《编制新建南广铁路项目社会评估报告》(2008-2009)
主持西宁市世行贷款项目《编制西宁城市防洪系统建设社会评估与少数民族发展计划报告》(与张海洋教授合作,2008-2009)
主持铁道部世行贷款项目《编制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市快速铁路项目社会评价报告》(2009-2010)
主持铁道部世行贷款项目《编制新建吉林至珲春快速铁路项目社会评价暨少数民族发展计划报告》(2009-2011)
主持国家民委重点项目《新世纪以来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综述》(2014)
参与国家艾滋病防控办委托项目《中国西部五省区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高危行为与艾滋病易感性研究》(2004-05)
参与国家民委文宣司委托项目《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2006-07)
参与国家民委委托项目《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09)
参与国家民委委托项目“兴边富民十二五规划”的起草与调研(20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后冷战世界民族冲突与治理特点研究”(张海洋教授主持)子课题负责人(2011-2014)
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度新增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招标课题“民族地区的环境、开发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包智明教授主持)子课题负责人(2011-2014)
5. 获奖情况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2012)
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2012)
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集体,2008)
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2006年度)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集体,2006)
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2004-2005年度)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吴楚克介绍,简介如下:
吴楚克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6-1987年,在辽宁大学中文系学习;
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2-2004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后留校任教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讲授跨界民族研究、世界文明概论、边政学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课程
研究领域为中国边疆政治学

外访与讲学
2001年,台湾中正大学访问学者。
2008年,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

获奖情况
2006年,《中国边疆政治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2007年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研究”(2007JZD0004)
2008年“985工程”项目当代蒙古族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主持人。
2007年“211工程”项目阿巴嘎旗社会发展研究,主持人、
2005年“211工程”教材研究“中国边疆政治学”,主持人。
2004年国家东北工程项目“东部蒙古与周边关系”,主持人。

代表性成果
专著
《科学革命和科技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双赢之路:中国与WTO》,中国工商出版社,1999。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文明论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东蒙史述与周边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额济纳与额尔古纳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文明与跨文化薪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合著
《知识经济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意义》,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
《软科学概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跨文化研究探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新时期中国企业管理培训史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知识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趋势》,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画说共产党宣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与边疆治理》,远方出版社,2003。
《阿巴嘎旗五十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美国那些事儿》,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译著
《科学革命和科技发展战略》
《WTO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
《文明论纲》
《中国边疆政治学》
《阿富汗塔利班恐怖主义―伊斯兰好战者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攻击》,载《边疆调研》专刊,2001年第3号,2万字。(原文载以色列《ICT》2000-6。)
论文
《尹湛纳西与〈青史演义〉的美学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6)。
《时代的热点与美的追求》,《前沿》,1987(5)。
《蒙古小说美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前沿》,1988(3)。
《对艺术本质的反思》,《前沿》,1989(2)。
《五四文化革命再思索》,《前沿》,1989(3)。
《关于蒙古族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美学风格》,《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1)。(《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全文选登,被评为1992-1993年度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民族艺术风格的客观性》,《前沿》,1991(1)。
《乌兰察布岩画的审美历程》,《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6)。
《论北方少数民族审美特征的缘起与表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
《北方游牧文化的缘起和独特性》,《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5)。
《中国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理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4)。
《对当代民族主义思潮泛滥的评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3)
《苏联东欧裂变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5)。
《关于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关系的再思考》,《教学与研究》,1997(7)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根本》,《北京成人教育》,1997(5)。
《知识经济与教育、人才制度》,《包头论坛》,1998(3)。
《知识经济浪潮中的培训事业》,《中国培训》,1998(10)。
《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走向独立的原因及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
《试论文明多元化与民族多样化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4)。
《重新认识西双版纳份地制及其在古代东方专制制度研究中的意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认知边疆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前沿》,2003(5)。
《蒙古国在东亚稳定中的地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3)
《边政与台湾边政研究》,《中国边政》(台湾),2004(总157期)
《蒙古时局与周边关系》,《中国边政》(台湾),2005(总161期)
《科学发展观的民族化含义》,《前沿》,2005(9)
《中国疆域问题与中国边疆学理论建设之关系》,《中国边政》(台湾),2006年167期
《北朝鲜非法越界》,《中国边政》(台湾),2007年第171期
《试论中国边疆政治学与边政学、民族学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从地缘安全的角度理解民族与跨界民族》,《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南亚时局与中印关系》,《中国边政》(台湾),2009年第177期
《中国国防与边疆防御问题研究新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现代国家疆域的历史与民族分裂的关系》,《中国边政(台湾)》,2010年第180期。
《从胡耐安、林恩显到刘学铫:看台湾边政研究的大陆情结》,《中国边政》(台湾)2010年第182期。
《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心理适应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一期。
《构筑中国新地缘安全战略的理论准备与思考》,《武警学院学报》,2011年第三期,5-12页。
报纸
《卢定桥上的对话》,《中国青年报》,2001-6-30,第2版。
《从额济纳到额尔古纳――内蒙边境考察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11-1至12-18日,连载7篇,获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好新闻”奖。
《摆脱对周边的羁縻怀柔意识》,《环球时报》,2011月1月12日第12版。
《神化“美式自由”=黄粱美梦》,《环球时报》,2011年2月21日第12版。
《兴边富民行动需要关注的真正内涵》,《中国民族报》,2011年3月15日第3版。
《中国人做不了美国梦》,《环球时报》,2011年4月15日,国际论坛版。
1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社会学研究方法
I.考查目标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基本对应《社会研究方法》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课程。
本门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社会学研究的原理、规范、过程及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掌握“方
法论—基本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这一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具备从研究选题到
研究成果呈现的全过程社会研究操作及实施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一)本试卷的考核内容包括以下 4 个部分,并占据相应分值比重:(1)社会研究基
础,所占分值为 20 分;(2)社会研究设计,所占分值为 40 分;(3)社会研究方式,所占
分值为 50 分;(4)社会研究分析与表达,所占分值为 40 分。每一部分的具体考查范围、
内容,参见“考查范围”部分的具体说明。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试卷仅设置必答题,分值合计 15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简答题 5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分析论述题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操作设计与计算题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社会研究基础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社会研究方法的主要概念。
2.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3.系统掌握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和一般过程。
4.充分认识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及价值取向问题及其影响。
5.深入理解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明确社会研究中理论生产的两种路
径及解释的类型。
一、社会研究的科学基础
(一)科学与社会研究
(二)社会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2
(三)社会研究的类型
(四)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和一般过程
(五)社会研究的伦理与价值取向
二、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
(一)研究范式
(二)社会理论的构造
(三)社会研究的逻辑
(四)理论检验与理论建构
(五)解释的类型
第二部分:社会研究设计
【考查目标】
1. 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研究实施之前准备和计划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
2. 系统掌握研究方案、测量方案以及抽样设计的方法、工具及技能。
3. 明确并理解定性和定量研究在研究设计方面的异同及各自特点。
4. 能将研究设计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系统应用于社会研究及社会实践,顺利完成一项研
究任务的计划及准备工作。
一、研究选题
(一)选题意义及类型
(二)选题因素及途径
(三)选题的注意事项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方案的作用
(二)研究方案的内容
(三)研究设计的过程
(四)研究设计的优化
(五)定量研究路径与设计
(六)定性研究路径与设计
(七)混合研究路径与设计
三、社会测量及指标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及要素
(二)社会测量的尺度
(三)社会测量的路径:概念化与操作化
(四)衡量测量质量的标准
(五)复合测量与指标设计:指数与量表
四、抽样原理与方法
(一)抽样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程序与方法
(三)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四)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五)定性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抽选
第三部分:社会研究方式
3
【考查目标】
1. 掌握研究资料搜集的四种基本方式。
2. 明确并理解四种基本研究方式适用的研究问题及其适用条件。
3. 熟悉并掌握每一种研究方式的方法体系和实施过程。
4. 具备设计和实施四种基本研究方式的操作能力。
一、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二)自填问卷与结构访谈方法
(三)问卷的设计与优化
(四)调查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五)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二、实地研究
(一)实地研究的概念及其类型
(二)实地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三)实地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四)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
(五)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三、文献研究(非介入性研究)
(一)文献研究的概念及类型
(二)文献研究的特点及适用性
(三)文献资料的类型、性质及其对应搜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四)几种常见的文献研究类型
(五)文献研究与文献回顾、文献梳理的区别
四、实验研究
(一)实验研究的概念与逻辑
(二)实验研究的要素和程序
(三)实验研究类型及常用研究设计
(四)影响实验研究正确性及有效性的因素
(五)实验研究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第四部分:社会研究分析与呈现
【考查目标】
1. 认识并理解定量及定性资料分析的重要性、类型及各类型特征。
2. 掌握问卷录入、社会统计等定量资料分析的具体技术、方法、工具和步骤。
3. 掌握编码等定性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具体技术、方法、工具和步骤。
4. 能够恰当选择适用的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并将其规范性应用于研究资料的整理、
分析和解释。
5. 能够恰当而规范地呈现和表达研究资料分析结果,并论证相关研究结论。
一、两种类型研究资料及其分析策略
(一)研究资料分析的重要性及基本目标
(二)资料分析的两种类型及方法
4
(三)定性研究资料及其分析策略
(四)定量研究资料及其分析策略
(五)混合研究:定量与定性分析如何结合
二、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定性资料的特征及分析目标
(二)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
(三)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四)定性资料分析的两种取向:变量取向与个案取向
(五)定性资料分析的范式与策略
(六)定性资料分析的具体方法、技术和工具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定量资料分析与社会统计之间关系
(二)定量资料的性质与分析目标
(三)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四)定量资料分析的策略及方法选择
(五)社会统计学的历史演变与特征
(六)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及重要原理
(七)社会统计学的基本体系: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
(八)单变量统计分析
(九)双变量统计分析
(十)多变量统计分析
四、学术研究结果的表达
(一)学术研究结果表达的目标和特征
(一)学术研究结果表达的类型及其差异性
(三)学术研究结果表达的规范及技巧
(四)学术研究结果表达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五)客观性与价值中立
招生院系 民族学与社会学
招生专业 社会学
本专业备注
拟招生计划
研究方向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城乡社会学环境社会学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或202俄语或201英语一617社会学通论818社会学研究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杨青青介绍,简介如下: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大都市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
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成员
美国应用人类学学会成员

2008-2012 圣安德鲁斯大学, 社会人类学博士
2006-2008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硕士
2002-2006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学士
 
教学与研究领域
2012年,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讲授“Anthropology in the World”课程
2012年,任美国东卡罗琳纳大学人类学系“Cultural Anthropology Methods”课程的客座讲师
2013年至今,中央民族大学讲授“社会性别研究”、“民俗学概论”、“饮食人类学”、“社会理论入门”
主要研究方向:都市人类学、空间、社会性别、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现代化、克里奥尔化
社会职务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驻中国北京专员
2008年10月至今, SPARQS(“学生参与苏格兰高等教育协会”)学生代表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圣安德鲁斯大学社会人类学系学生代表
承担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主持人

获奖情况
· 陈永龄基金一等奖
· 中央民族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 Oversea Research Scholarship (ORSAS),圣安德鲁斯大学
·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全额资助公派留学,国家留学基金委
· Sheana and Pierre Rollin Scholarship,圣安德鲁斯大学
· Home tuition fee Waiver,大都市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smopolitan Studies), 圣安德鲁斯大学
·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RAI)Hocart prize 博士论文二等奖
· Research travel fund,圣安德鲁斯大学
学术活动
2012年9月2012年12月,圣安德鲁斯大学人类学系讲授本科生“世界的人类学”课程,圣安德鲁斯,英国
2012年6月,在中国研究协会年会作会议报告,爱丁堡,英国
2012年2月2012年5月,美国东卡罗琳纳大学访问学者,期间为系里师生做讲座,同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类学方法论”   课程做客座,北卡罗琳纳,美国
2011年4月,大会主题发言“胡同中的博物馆”,全英研究生年会,华威大学,英国
2011年2月,“在胡同中对话列斐伏尔”,伦敦大学学院(UCL)做讲座,伦敦大学,英国
2009年7月,Erasmus Intensive Program,讨论组主持,维也纳大学,奥地利
2007年6月至2007年8月,于云南大理作为Prof. Duran Bell(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研究助理和翻译进行关于白族婚俗调查;云南,北京,中国

著作发表
2014,Space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ving space in Beijing, 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2009,“社会自我主义与个体主义——一位西方的汉学人类学家阅读费孝通‘中西对立’观念的惊讶与问题”(译著)发表于《开放时代》第3期(第二作者)
2009,“Anti-modernization with paintbrush” in Journal of Imponderabilia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8, “全球化与终身教育”发表于《成人教育》第258期(第二作者)
2007,“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徐杰舜《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发表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
2007,“南内华达州社区学院介绍”、“奥斯丁社区学院介绍”载于《美国社区学院研究》
社会学 [0303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央民族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3]法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社会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26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7社会学通论
④818社会学研究方法
备  注:
社会学 [0303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央民族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3]法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社会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25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7社会学通论
④818社会学研究方法
备  注: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兰林友介绍,简介如下:

兰林友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7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2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汉人社会研究、公共卫生、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旅游人类学、生态人类学
主要讲授人类学名著选读、汉人社会研究、民族志写作等课程

外访与讲学
2005-2006学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获奖情况
“宗族与中国宗族研究范式”、“义序与中国宗族研究范式”(获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
“村落研究:解说模式与社会事实”(获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二等奖)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2006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非政府组织与艾滋病干预:娱乐场所老板与性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已结项);
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十一五骨干教师科研项目:民族旅游的困境与出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商品化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
2008年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08年国家级配套经费项目:攀枝花市民间对民间的艾滋病干预——非政府组织、娱乐场所老板、性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已结项);
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北宗族组织与村落政治:同姓不同宗的本土解说;
2008年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注射吸毒人群与药物维持治疗:攀枝花市注射吸毒人群药物维持治疗策略推广的实践、挑战及其对策(已结项);
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族群文化、文化展演与凝视他者——民族风情旅游的人类学研究;
2008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攀枝花市艾滋病定点定时干预模式的实践与推广;
2009年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文化敏感性与艾滋病防治:攀枝花市改变目标人群高危行为的地方性干预实践。

代表性成果
专著
《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再人类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06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研究报告:《民间对民间的艾滋病干预模式——非政府组织、娱乐场所老板、女性性工作者的共同参与》,2008年1月。
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08年国家级配套经费项目研究报告:《性实践的行为数据品质与艾滋病行为干预——攀枝花市天外天片区的个案研究》,2009年1月。
2008年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研究报告:《心瘾之战,还是心理-社会之战?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问题的人类学研究》,30多万字,2009年6月。
合著
《穿越时空: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合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独立撰写子报告:《族群冲突与社会安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合著,子报告:《当今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应用与前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参编的著作
“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人类学通论》(合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人民大学二十一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人类学概论》(合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发表的主要文章
“义序与中国宗族研究范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摘要转载)。
“乱七八糟的甜点盒子”,《读书》,2001年第7期。
“华北村落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灵魂漂泊与守望家园:我的人类学之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河中的文昌阁”,《读书》,2003年第2期。
“青春棚叙事”,《读书》,2003年第5期。
“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山兰花开,幽香徐徐飘来——评徐桂兰的《中国育俗的文化叠合》,《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村落研究:解说模式与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论华北宗族的典型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研究取向的探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人类学再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一代宗师驾鹤去,二栖学者应时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同姓不同宗:对黄宗智、杜赞奇华北宗族研究的商榷”,《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影响下的亲属制度研究”,载庄孔韶主编《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人类学中国话语的反思”,《白色学院学报》,2007年5期。
“小黄山畲族风情村:符号盗用、表述真实与文化消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我国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性行为数据品质与艾滋病行为干预——P市T社区小姐群体性实践的的个案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常在金沙江边走”,《读书》,2010年第1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李丽介绍,简介如下:

李丽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青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学习经历
1982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8年获青海民族学院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讲授民族学文献研究、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服饰文化概论等课程;
研究领域为民族学、藏学;

社会兼职及参与的学术团体
青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获奖情况
2003年,调研报告“青藏铁路沿线的民族人口迁移与文化适应”获国家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国家八五规划课题:《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日本丰田财团资助项目:《中国藏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2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我国藏区活佛转世制度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子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211” 工程子课题:《藏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代表性成果
专著
《藏族宗教》,巴蜀出版社,2003
合著
《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黄河上游地区的历史与文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译著
尼泊尔高山谷地的藏族群体,民族译丛 ,1991(6)
宋代河西藏族与佛教,西北史地,1992(1)
主编的著作
《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王辅仁与藏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参编的著作
《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 国家八五课题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现状调查与研究·土族卷》,民族出版社,2006
《简明华夏百科全书》,华夏出版社,1998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西藏人民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发表的主要论文
东蒙古入迁西海考述——西海蒙古研究之一,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2)
简论西海蒙古与明王朝的关系——西海蒙古研究之二,青海民族研究,1989(1)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流官统治,青海民族研究 ,1991,(2)
《皇清职贡图》与少数民族服饰习俗,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3)
试探清代的撒拉族——兼谈撒拉族,青海民族研究,1991(4)
关于土族地区土司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青海社会科学,1992(1)
浅析西海蒙古与藏传佛教,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3)
隆务寺夏日仓八世坐床见闻,中国西藏,1992秋
简论吐蕃立国的社会基础,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4)
果洛藏族物质民俗述略(上),青海民族研究,1994(1)
果洛藏族物质民俗述略 (下),青海民族研究,1994 (2)
试析果洛藏族的宗教问题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4 (3)
论历史上果洛藏族的尚武精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 (4)
果洛藏区婚姻模式的特点及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96(4)
建构果洛藏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青海社会科学,1997(1)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及民族学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
青木文教——日本西本愿寺派遣的赴藏留学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
20世纪前半期雍和宫藏族高僧秘访日本始末,北方论丛,2004(2)
河口慧海的入藏活动及对日本藏学的贡献,西藏大学学报,2004(2)
藏铁路沿线的民族人口迁移与文化适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4 (6)
20世纪初叶西藏的日本教官矢岛保治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1)
清末日本间谍成田安辉西藏潜行活动之考察,清史研究,2005(4)
简述清代国师章嘉·若必多吉对满族文化的贡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6(1)
我国藏医药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2007(2)
明代中期东蒙古入居西海及其对蒙藏关系的影响,《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近代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派与中国西藏及藏传佛教的接触》,《世界宗教研究》2009 (3)
关于内画艺术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讨,《民族研究文集》(2009),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及其传承方式简述 ,《民族研究文集》(2009),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丁宏介绍,简介如下:

丁宏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学习经历
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并留校任教
1995-1998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
1998-1999年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作访问学者
2006-2007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作访问学者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讲授伊斯兰文化、社会性别研究、宗教人类学等课程
主要从事民族、宗教文化研究

社会兼职及参与的学术团体
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外访与讲学
1996-1997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从事考察、研究工作
1998-1999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人文大学东方学系讲授“中国文化”

获奖情况
《东干文化研究》,2000年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中亚五国民族文化综论》,2006年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获评中央民族大学2008-2009学年本科课堂教学效果“十佳教师”称号
《民族学导论》,2009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项目负责人)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中亚五国民族宗教研究,留学人员回国启动基金,2001年,主持人
中亚五国伊斯兰教现状及对我国新疆地区的影响,国家民委研究中心委托项目,2001年,主持人
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2年,主持人
当代西北穆斯林社会中的妇女问题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2004年,主持人
中亚新疆籍维吾尔人华侨华人研究,国家民委督察司委托项目,2009年,主持人
少数民族传统信仰与实践对妇幼健康的影响,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项目,2009年,主持人

代表性成果
专著
《阿拉伯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7年
《东干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回族》(俄文),比什凯克“伊丽木”出版社,1999年
《中亚五国民族文化综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3年
《俄罗斯对中亚民族发展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北极民族学考察笔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合著
《回族》(马启成、高占福、丁宏),民族出版社,1995年
《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马启成、丁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百年中国穆斯林》(丁宏、张国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2年
译著
《亚瑟儿.十娃子生活与创作》,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主编的著作
《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发表的主要文章
从《古兰经》看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载《探索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析回族“经堂教育”,载《民族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回族文化与回族教育,载《民族、宗教、历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载《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年第2期。
西道堂模式,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回族的族源(俄文),载《青苗》(哈萨克斯坦)1998年6月版
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东干学与东干学研究,载《回族研究》1998年第2期
试论东干人使用语言特点
        ――兼论东干语与东干文化传承,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东干文与东干语,载《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谈“宗教人类学”,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管窥,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回族作家张承志(俄文),载《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学》,比什凯克“伊丽木”出版社2000年
东干人命名习俗考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关于白彦虎之复议,载《回族研究》2001年第1期
东干人与伊斯兰教,载《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
从西北边疆稳定角度谈中亚五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载《民族大家庭》2001年第1期
从跨文化比较角度谈东干文化研究的价值,载《世界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载《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
从回汉民族关系角度谈加强伊斯兰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中国回族及其语言特点(俄文),载《丝绸之路上的学者对话》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伊丽木出版社2002年
回族妇女问题研究,载《中国文化与女性》,香港万海语言出版社,2003年
东干族与回族文化的比较研究,载《史事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从新疆稳定角度谈中亚五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载《新疆研究文论选》,民族出版社,2003年
回族的境外族群――中亚东干族,载《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从回族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载《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从东干族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试论中亚五国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载《民族研究文集》(国际交流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当今中亚五国被世人广泛关注的几个问题,载《民族研究文集》(国际交流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东干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载《宗教与民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的思考――兼谈东干人的“文化中介”意义,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回族文化遗产,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东干语的走向,载《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
从宗教人类学视角谈回族的饮食禁忌,载《地域社会与信仰习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文化、性别与回族社会,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个人洁净与社会公德意识,载《中国穆斯林》2010年第1期
朝觐者的心路――关于仪式的讨论,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杨圣敏介绍,简介如下:
杨圣敏
教授  博士生导师
“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社科委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学部委员兼主持人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民族学组主持人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客座研究员

学习经历
1978-1982年   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
1982-1985年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硕士
1990年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人类学社会学系进修
1992-1997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民族学博士
1995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进修
1994年至今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1993-1994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主任,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1994年-1996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副院长
1996-2011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2005年至今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 首席专家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讲授民族学调查方法、西北民族历史与文化、新疆与中亚民族问题研究等课程
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西北和中亚的民族,特别是在新疆民族历史和文化等领域成果较多

社会兼职及参与的学术团体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社科委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学部委员兼主持人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民族学组主持人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学会副职会长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客座研究员
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客座研究员
西北大学客座教授
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外访与讲学
1992年7月在开罗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委员会举办的“穆斯林世界的人口问题”国际会议
1998年11月在东京参加亚洲物质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亚洲传统的物质文化”国际会议
2000年7月在莫斯科参加俄国科学院举办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国际会议
2001年7月在泰国清迈参加清迈大学、美国ACL基金会举办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国际会议
2002年3月在英国参加“中亚民族问题”国际研讨会
2002年4-10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10月在华盛顿参加美国东西方中心举办的“亚洲民族中的发展与冲突问题”国际会议
2003年1月在加尔各答参加印度社会科学研究所、美国亚洲研究所举办的“中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003年10月参加耶鲁大学主办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问题”国际研讨会
2004年参加德国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中亚民族问题”国际研讨会
2004年参加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主办的“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与适应学术研讨会”
2005年4月参加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举办的“族群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2006年6-8月 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6年9月参加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举办的“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研讨会
2007年6月参加保加利亚科学院举办的“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
2007年12月在伊朗参加民族问题国际研讨会
2008年7-10月德国马普民族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8年9月在德国莱比锡参加“民族问题与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
2008年11月在东京参加“全球化与多民族社会——中国的现实、世界的课题”高级学术研讨会
2009年3月芝加哥北美亚洲研究学会年会
2010年12月在大阪民族学博物馆参加“国际学界有关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的研究动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12月在日本爱知大学参加“当代中国发展的国际影响”学术研讨会

获奖情况
1993年,《回纥史》获国家民委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4年,《资治通鉴突厥回纥史料校注》获北京市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8年,被教育部评为跨世纪优秀人才;
2002年,作为主持人之一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调研报告获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2004年,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授予重要贡献奖;
2004年,主讲课程“民族学调查方法”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撰写的两份内部研究报告由国家民委主要领导亲自附函报送中央,获中央政治局两位领导(含一位常委)的批示和肯定,为政府决策起到了参考作用,受到国家民委的特别奖励;
2005年,“民族学调查方法”获北京市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2005年,《中国民族志》获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0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6年,获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6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6年,主编的《中国民族志》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著作三等奖;
2007年,调研报告《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思路——如何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由于“对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维护新疆稳定具有指导意义”(摘自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的书面评价),受到中央领导重视,上报中央政治局并获得两位常委的批示,获全国民委系统调研报告奖一等奖;
2007年被评为国家民委系统“突出贡献专家”;
2007年,率领的民族学教学团队获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08年“民族学调查方法”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本科教育教学-教学名师教改项目-教学名师”项目;
2008年,主编的《中国民族志》获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9年,率领的民族学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009年荣获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个人;
2010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民族学》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科奖著作类三等奖。
2014年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1999-2002  参与主持国家民委重点项目“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
1999-2004  主持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项目“民族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00-2005  主持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项目“民族学专业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2000-2004  主持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干旱地区的文化与发展——以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为例”。
2001-2004  主持教育部项目“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以北京新疆村为典型案例”。
2000-2003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西部开发与民族关系、民族发展问题研究”。
2003-2004  主持国家民委项目“新疆维汉民族关系调查”。
2001-2003  主持福特基金项目“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
2000-2003  主持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干旱区的文化与发展——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02-2004  主持国家民委项目“西部开发与民族关系”。
2002-2004  主持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中国民族志》教材编写”。
2002-2005  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项目“‘民族学调查方法’课程改革”。
2004-2006  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精品教材建设“《新疆民族历史文化》教材编写”。
2005-2008  主持中央政法委委托项目“新疆民族关系问题”。
2005-2008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项目”之“新疆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2005  主持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5?民族学”。
2005-2008  主持国家民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修订》。
2005年起担任本校“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负责主持基地下属五个研究中心的项目。
2006  主持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民族学”。
2006-2009  主持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维吾尔人社会认知的心理机制”。
2006-2008  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精品课程“民族学调查方法”。
2007  主持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民族学”。
2007-2008  主持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筹委会项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百年文选”。
2007-2009  主持新疆社科院项目《突厥回纥史料校注》。
2007-2009  主持国家民委项目“中国牧区社会经济调查与研究”。
2007-2009  主持教育部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民族学建设项目”。
2007-2009  主持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2008  主持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8?民族学”。
2008  主持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民族学卷)》。
2008-2010  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学导论》重点教材编写”第一首席专家。
2008-2011  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研究”。
2008-2010  主持北京市教委“民族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项目”。
2008-2009  主持北京市教委精品课程“中国民族志”。
2009  主持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民族学”。
2009-2012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0  主持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民族学”。
2011  主持教育部专项任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1·民族学”。
2011  主持教育部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规划研究专项委托项目民族学战略规划研究。

代表性成果
专著
《回纥史》(汉文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回纥史》(维吾尔文版)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资治通鉴?突厥回纥史料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黄河丛书文化?服饰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回纥史》(修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主编的著作
《新疆纵横》(历史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民族出版社2007年;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民族学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参编的著作
田晓岫主编《中华民族》,华夏出版社1991年;
白振声、杨圣敏主编《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大出版社1998年;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
《中国建筑——民族建筑分册》,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年;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发表的主要文章
《试论回纥宗教思想的演变与改宗摩尼派》,《西北史地》1985年第3期;
《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牧区民族教育调查》,《民族理论研究通讯》1986年第1期;
《新疆地区历史上的贸易关系》,《民族经济研究》1987年第4期;
《敦煌卷子P3622号研究》,《民族历史和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年;
《回纥人的种族特征试析――兼评回纥与维吾尔的关系》,《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兴亡唯以羊马为准的突厥》,《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回旋轻捷如鹘的回纥》,《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回纥人为什么西迁》,《历史问题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近年来国内维吾尔族史研究综述》,《民族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
《伊敏和加清真寺》(译文),《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4期;
The Population of the Chinese Muslim Minorities,Population Studies of the Muslim World, Cairo,1993.
《铁勒即突厥考》,《马长寿学术纪念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突厥回纥史中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1993年第3期;
《回纥人的社会发展与宗教演变》,《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
《天山南北的胡人》,《历史月刊》(台湾)1993年第9期;
《维吾尔的族源问题》,《中国民族志》,中华书局1993年;
《纪念木村先生》,(日)亚细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所报1994年5月;
《黄土高原的回回》,《历史月刊》(台湾)1994年第8期;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译文),《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The Culture of Arid A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e of Uighur,Bharatiya Samajik chintan, Vol. xx 1995, Indian Acadiny of social Sciences.
《论回纥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中亚学刊》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分裂主义与民族主义——在新疆历史问题上相似的论点与不同的目标》,《中央统战部内部报告》1986年;
《中国穆斯林――在中东流行的一些看法》(译文);
《中国突厥斯坦内部――一个新近的观察》(译文);
以上三篇均载于《反对西方分化战略中的中国民族问题》,(“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报告)1997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历史文献与民族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中央民族大学教学科研体制分析》,《两岸少数民族研究体制与内容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三友图书公司1998年;
《历史文献与民族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火焰山下的田野工作――关于如何调查与研究》,《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1998年;
《中华万姓考序》,财团法人子峰文教基金会编《中华万姓考》(台),弘毅出版社1998年。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形象思维》,《东亚民族文物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东京,1998年10月;
《近十年维吾尔族历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研讨会论文,1998年11月;
《新疆维吾尔族》(合作),王铁志主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集》第三卷(新疆各族),撰写人及本卷文字主编,广西人民出版   社1999年;
《少数民族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与发展》,《人权研究》,中国人权研究会编印,1999 年第5期;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中华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五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学》,《林耀华学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浅论姓氏研究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吐鲁番的维吾尔人:一个生态人类学角度的观察》,《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群言出版社2001年;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台)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年;
《西域古代伊斯兰教》,《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
《干旱区文化的两个特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2001年第1期;
《新疆库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西部开发与新疆民族教育:维吾尔、塔吉克族社区的调查与研究》,《科技发展与人文重建》(台湾)2001年;
《新疆村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民族报》2001年9月4日;
《西部开发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国家民委内部报告)2002年1月,主持人,并为“新疆的民族关系”一文撰写人;
《坎儿井的起源、传播与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西北民族论丛》,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Arid Environment”,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in Asia-Pacific Societies,No.6,2003.
《民族学研究的方法——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第四版;
《规范的研究才是最有力量的》,《中国民族报》2004年10月26日第2版;
《一部权威、可靠的民族学史——<中国民族学五十年>评介》,《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想起宋蜀华先生》,《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环境与家族:塔吉克人文化的特点》,《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研究部之灵》,《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近年来国内民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5?民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005年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第12版(理论周刊);
《哲学社会科学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光明日报》2006年1月16日第8版;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民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The environment, the Family and Local Government among the Tajik People”,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Sage Publications,2006.
《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初步调查与试分析》,(台)吴天泰主编《族群与社会》,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环境、家族与社会保障——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地域社会的生产和经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2006年;
《坎儿井的起源传播与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民族研究文集?国际学术交流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回鹘西迁与维吾尔族的形成》,《民族研究文集?国际学术交流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回纥西迁与维吾尔族的形成》,《民族研究文集?国际学术交流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考古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The Culture of Arid Areas—A Study on Xinjiang’s Uighur People, 《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考古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民族志的特点与方法》,《民族研究文集?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费孝通:先见者的智慧》,《中国民族报》2006年7月8日第4版;
《人类学家眼中的和谐社区:塔什库尔干》,《中国民族报》2006年11月10日第6版;
《费孝通先生:民族学发展的指路人》,《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中国民族学的现状与展望》,《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民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人类学回族研究的新拓展——序<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回族研究》2007年第3期
《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一:北京“新疆村”的初步调查》,《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二: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与演变——以北京新疆村为案例》,《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三:维吾尔人与魏公村的历史渊源》,《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规划重视教育人才培养》,《中国民族》2007年第5期;
《更多借用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去发掘史料》,《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
《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什么?——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案例》,《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北京“新疆村”的变迁》,《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与演变》,《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Culture of Arid Areas:A Study on Xinjiang’s Uygur Peopl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09;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民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民族学的百年回顾与新时代的总结》,《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民族学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基于1978年以来的总结与反思》,《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同族和异族面孔的不对称认知神经表征》,《科学通报》2009年第10期;
《饮水思源-感谢我们的两位老师——在“费孝通、林耀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纪念费孝通、林耀华诞辰100周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民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回纥史》(汉文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回纥史》(维吾尔文版)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资治通鉴?突厥回纥史料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黄河丛书文化?服饰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回纥史》(修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主编的著作
《新疆纵横》(历史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民族出版社2007年;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民族学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参编的著作
田晓岫主编《中华民族》,华夏出版社1991年;
白振声、杨圣敏主编《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大出版社1998年;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
《中国建筑—民族建筑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发表的主要文章
《试论回纥宗教思想的演变与改宗摩尼派》,《西北史地》1985年第3期;
《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牧区民族教育调查》,《民族理论研究通讯》1986年第1期;
《新疆地区历史上的贸易关系》,《民族经济研究》1987年第4期;
《敦煌卷子P3622号研究》,《民族历史和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年;
《回纥人的种族特征试析――兼评回纥与维吾尔的关系》,《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兴亡唯以羊马为准的突厥》,《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回旋轻捷如鹘的回纥》,《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回纥人为什么西迁》,《历史问题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近年来国内维吾尔族史研究综述》,《民族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
《伊敏和加清真寺》(译文),《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4期;
The Population of the Chinese Muslim Minorities,Population Studies of the Muslim World, Cairo,1993.
《铁勒即突厥考》,《马长寿学术纪念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突厥回纥史中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1993年第3期;
《回纥人的社会发展与宗教演变》,《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
《天山南北的胡人》,《历史月刊》(台湾)1993年第9期;
《维吾尔的族源问题》,《中国民族志》,中华书局1993年;
《纪念木村先生》,(日)亚细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所报1994年5月;
《黄土高原的回回》,《历史月刊》(台湾)1994年第8期;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译文),《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The Culture of Arid A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e of Uighur,Bharatiya Samajik chintan, Vol. xx 1995, Indian Acadiny of social Sciences.
《论回纥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中亚学刊》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分裂主义与民族主义——在新疆历史问题上相似的论点与不同的目标》,《中央统战部内部报告》1986年;
《中国穆斯林――在中东流行的一些看法》(译文);
《中国突厥斯坦内部――一个新近的观察》(译文);
以上三篇均载于《反对西方分化战略中的中国民族问题》,(“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报告)1997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历史文献与民族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中央民族大学教学科研体制分析》,《两岸少数民族研究体制与内容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三友图书公司1998年;
《历史文献与民族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火焰山下的田野工作――关于如何调查与研究》,《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1998年;
《中华万姓考序》,财团法人子峰文教基金会编《中华万姓考》(台),弘毅出版社1998年。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形象思维》,《东亚民族文物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东京,1998年10月;
《近十年维吾尔族历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研讨会论文,1998年11月;
《新疆维吾尔族》(合作),王铁志主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集》第三卷(新疆各族),撰写人及本卷文字主编,广西人民出版   社1999年;
《少数民族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与发展》,《人权研究》,中国人权研究会编印,1999 年第5期;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中华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五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学》,《林耀华学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浅论姓氏研究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吐鲁番的维吾尔人:一个生态人类学角度的观察》,《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群言出版社2001年;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台)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年;
《西域古代伊斯兰教》,《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
《干旱区文化的两个特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2001年第1期;
《新疆库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西部开发与新疆民族教育:维吾尔、塔吉克族社区的调查与研究》,《科技发展与人文重建》(台湾)2001年;
《新疆村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民族报》2001年9月4日;
《新疆村的民族关系》,《西部开发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国家民委内部报告)2002年1月,主持人,并为“新疆的民族关系”一文撰写人;
《坎儿井的起源、传播与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西北民族论丛》,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Arid Environment”,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in Asia-Pacific Societies,No.6,2003.
《民族学研究的方法——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第四版;
《规范的研究才是最有力量的》,《中国民族报》2004年10月26日第2版;
《一部权威、可靠的民族学史——<中国民族学五十年>评介》,《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想起宋蜀华先生》,《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环境与家族:塔吉克人文化的特点》,《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研究部之灵》,《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近年来国内民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5?民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005年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第12版(理论周刊);
《哲学社会科学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光明日报》2006年1月16日第8版;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民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The environment, the Family and Local Government among the Tajik People”,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Sage Publications,2006.
《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初步调查与试分析》,(台)吴天泰主编《族群与社会》,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环境、家族与社会保障——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地域社会的生产和经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2006年;
《坎儿井的起源传播与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民族研究文集?国际学术交流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回鹘西迁与维吾尔族的形成》,《民族研究文集?国际学术交流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回纥西迁与维吾尔族的形成》,《民族研究文集?国际学术交流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考古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The Culture of Arid Areas—A Study on Xinjiang’s Uighur People, 《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考古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民族志的特点与方法》,《民族研究文集?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费孝通:先见者的智慧》,《中国民族报》2006年7月8日第4版;
《人类学家眼中的和谐社区:塔什库尔干》,《中国民族报》2006年11月10日第6版;
《费孝通先生:民族学发展的指路人》,《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中国民族学的现状与展望》,《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民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人类学回族研究的新拓展——序<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回族研究》2007年第3期
《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一:北京“新疆村”的初步调查》,《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二: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与演变——以北京新疆村为案例》,《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三:维吾尔人与魏公村的历史渊源》,《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规划重视教育人才培养》,《中国民族》2007年第5期;
《更多借用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去发掘史料》,《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
《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什么?——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案例》,《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北京“新疆村”的变迁》,《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与演变》,《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王建民介绍,简介如下:
王建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直接联系专家
中国民族学会理事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学习经历
1978年至198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5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攻读民族学专业新疆民族研究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1年至1995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在职攻读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专业中国民族学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讲授文化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研究方法、艺术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中国人类学史、中国社会学史、哈萨克族历史等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艺术人类学、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等。

社会兼职及参与的学术团体
“985”工程中国民族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直接联系专家
国家民委《国务院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顾问
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专家
兼任厦门大学、宁夏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央财政金融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特聘或兼职教授、研究员
中国民族学会理事,曾任中国民族学会副秘书长
曾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旅游指南”栏目“Ethnic Odyssey”系列学术顾问
美国中欧亚研究学会会员

外访与讲学
1998-1999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访问教授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高级访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人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研究员

获奖情况
曾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宝钢优秀教师奖
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
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教师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民族学史”,主持人之一,1996-1998
美国的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独立承担者,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0-2003
中国跨界民族与边疆稳定、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国家民委,主持人,2001-2003
文化人类学课程建设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北京市教委教改课题,主持人,2003-2004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本土条件下的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主持人,2002-2007,项目成果《人类学研究方法》,结项鉴定“优秀”
周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研究,国家民委,主持人之一,2005-2006
巴里坤哈萨克族风俗习惯,国家民委,承担者,2006-2007
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国家民委,承担者,2006-2007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国家民委,2006-2007
文化人类学概论,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主持人,2007-2009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纪事,国家民委,主持人,2007-2008
中国西北边疆与周边国家发展现状及边境政策比较研究,国家民委,项目主持人,2008
清代哈萨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疆通史》基础工程项目,项目主持人,2008-2010
塔吉克饮水节和播种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项目,主持人,2008-2010

代表性成果
专著
《新疆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其中下卷合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年)
合著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合著,第一作者,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2008年5月)
《中国跨界民族》(民族出版社,1994年)
译著
《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第一主编,华夏出版社,2008)
《艺术人类学译丛》(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第一译者,华夏出版社,2006年)
主编的著作
《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第一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著作丛书》(副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起)
《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
参编的著作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白振声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民族学通论》(修订版,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名著大辞典》(副主编),黄山书社,1994
《中华文化名人录》(常务编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资治通鉴大辞典》(编委,并独立完成民族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长城百科全书·民族卷》(分科副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民族学与现代化》(编委),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
《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新疆纵横》,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发表的主要文章
“李绍明先生与近期西南人类学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从川西集镇走出的中国学大师——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G. W. Skinner)教授专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求知殊途不道远——从出席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的早期中国人类学家谈起”,《民族报》理论周刊·世界大会专题报道,2009年7月31日第6版
“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看学科的世界性与本土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在现代性和国家之间——对20世纪前期少数民族调查的再认识”(合著,第一作者),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学科关怀与学术思想传承-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专家王建民教授访谈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社会复建和学科发展——1949-1965年间台湾人类学史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人文关怀与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关于《写文化》”(合著,第二作者),《读书》2007年第4期
“讲演评议录”,《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通讯》2007年第1期
“哈萨克的他者观念与族别研究的反思”,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学术讨论会纪要”,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论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在人类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论中国场景下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中国人类学向何处去?”,《光明日报》2006年12月8日,理论版
“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代译序),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又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原始艺术’与市场需求——兼论《云南映象》的策划与推广”,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多民族互动背景中的哈萨克认同”,载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修改稿载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民族出版社,2007
“Applied Anthropology in China”, with John Young, in Carol E. Hill and Marietta L. Baba Ed.,
The Globalization of Anthropology, NAPA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Anthropology) Bulletin 25, 2006.
“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学与用——学习林耀华先生相关论述有感”,庄孔韶主编《汇聚学术情缘——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5
“民族志方法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罗致平先生对中国民族学的贡献”,载白翠琴主编《罗致平文选》,花城出版社,2004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5期,又收入张海洋主编《民族研究文集——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重新审视身体——兼说舞蹈理论研究及评论的发展”,《上海戏剧》2004年6月号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导读”(第一作者),民族出版社,2004
“《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导读”,民族出版社,2004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导读”(第一作者),民族出版社,2004
“Last Nomads in China: Notes of the Everyday’s Life of Kazak Nomads in Xinjiang”, in China’s
Ethnic Groups (English Version), Vol. (2004)2, No. 1.
“《大河之舞》的文化阐释”(第一作者),《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人类学研究方法教学刍议”,载周大鸣、何国强主编《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
“舞蹈与人类学”系列访谈,《舞蹈信息》第7号至第14号(总第405-412号)第2版,2003年4月1日至7月15日
“艺术人类学的新视野——王建民教授访谈录”,《东方丛刊》2003年第2期
“民族学的学术传统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B4版,理论周刊·学术
“Ethnonyms and Nationalism in Xinjiang”, in C. X. George Wei and Xiaoyuan Liu Edited, Exploring
Nationalism of China: Themes and Conflict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World History, Number 102, CT,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2.
“从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说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载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论人类学研究的综合性取向——从潘光旦先生学术生涯谈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又收入张海洋主编《民族研究文集——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该论文较早的版本以“论学术研究的综合性取向——为潘光旦先生百年诞辰而作”为题,发表于陈理、郭卫平、王庆仁主编《潘光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新疆的民族族称与族群认同”,周大鸣主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又收入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西部开发与多元文化传统保持”,载滕星、胡鞍钢主编《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2001
“近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若干热点透视”(合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中国人类学逸史》的由来及其书评”(合著,第一作者),《世界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新疆的城市类型与族群关系”,《中国少数民族人口》2001年第1期
“哈佛访学感受与学术史反思——人类学者访谈录之九”,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西部开发与多元文化保持”,《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文化·生境·情趣”,《民族艺术》2000年第2期
“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的本土化策略”,《中国都市人类学会通讯》2000年第1-2期
“民族学学术规范和本土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学术规范化与学科本土化”,《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远离现代文明之外的对传统的蔑视和反叛”,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中文版序言,华夏出版社,1999
“塔吉克族”,载索文清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消费方式有一条曲线”,《21世纪》1998年第1期
“人类学中国化的探索”,王庆仁等主编《吴文藻纪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作为学术问题的中国人类学史”,《思想战线》1997年第2期。又收入《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文物搜集与民族博物馆建设”,载《陕西历史博物馆刊》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关于中国人类学史的若干问题”,《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大陆人类学界的最新动向”,《香港人类学家》1996年刊。
“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体质人类学发展概述”,《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6
“人类学在中国化的求索中走向世界”,《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为了二十一世纪的共同繁荣——中国民族学年度发展:回顾与展望”(合著),《民族团结》1996年第1期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民族学教学活动述略”,《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民族学的应用与学科发展”,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11辑,民族出版社,1995
“人类学民族学丛谈”(合著),《福建民族》1995年第3期
“民族学的学科地位及其与社会学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回顾学科发展看民族学研究现实问题的意义”,《民族学与现代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吴泽霖民族学思想和学术生涯”,《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民族传统观念与现代化——以新疆民族为例”,《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哈萨克族”,田晓岫主编《中华民族》,华夏出版社,1991。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民族认同浅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近年我国哈萨克族史研究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5期
“清代对哈萨克贸易中官私份额的变化”,《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新疆地区历史上的贸易关系”(合著),《民族经济》1987年第2期
“试析近代哈萨克族婚姻习俗”,《开拓》1985年第1-2期
“清乾嘉时期新疆屯田分布状况初探”,《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金代前期社会性质初探”,《社会科学论文集》(第四辑),陕西师范大学编印,1982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施琳介绍,简介如下:
施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

学习经历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民族经济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1年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
曾是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讲授经济人类学、专业外语、广义民族学、企业管理、发展经济学等课程
主要从事经济人类学、民族经济学和世界族裔发展问题研究

社会兼职及参与的学术团体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

外访与讲学
1999-2001年休斯顿大学亚美研究中心访问研究
2005年7-8月,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进修双语教学

获奖情况
《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从西方发展经济学到中国民族经济学》1996年获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二等奖
《关于云南省红河州的田野调查与思考》,获得国家民委2002年度调研报告优秀奖;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1994年“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研究》子课题《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2001-2003年: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项目《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多型态” ―西部民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获得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二等奖),并且获得2003年南开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励;
2002年:《关于云南省红河州的田野调查与思考》,获得国家民委2002年度调研报告优秀奖;
2003-2006年: 中央民族大学“十五”科研项目《美国族裔问题研究》;
2004-2008年: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国外族群、种族及民族理论研究》;
2005-2007年,211重点项目《中国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主要参加者);
2006-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与地方横向联合项目《红河发展模式研究》;
2006-2009年,985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参加者);
2009-2011年:主持211科研项目《美国非洲裔热点问题研究》。
2010-2013年:主持横向项目《经济人类学应用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市场民族志调研》。
 
代表性成果
专著
《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从西方发展经济学到中国民族经济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经济人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发展经济学与亚洲的“发展戏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主编的著作
《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美国族裔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参编的著作
《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编并撰写3章。
发表的主要文章
《论文化--民族文化与市场文化》,《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差异、差距与不平衡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纵横于民族学的研究天地》,《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2期;
《论美国经济人类学的历史理论源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SEA与新广义经济人类学的兴起》,《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论美国经济人类学的诞生与早期发展》,《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美国经济人类学与中国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3期;
《经济人类学中跨学科趋势的强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经济人类学理论前沿综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论中国民族经济学之路》,《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1期;
《论美国族裔问题研究—理论综述与发展前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
《论经济人类学重要的重要研究主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2期。
《红河发展模式研究――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多型态”发展的典型案例》,《民族研究文集(2008)》,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欢乐精神与忧郁气质并存的抗争文化――美国非洲裔文化初探》,《民族研究文集(2009)》,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经济人类学在中国》,《民族研究文集(2009)》,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从甲骨遗存到“汉字之都” ――略论古都安阳汉字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民族研究文集(2010)》,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浅析美国非洲裔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民族研究文集(2010)》,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考生编号 姓名 报考院系 报考专业 科目1 科目2 科目3 科目4 总分 备注
100526000000990 卜娜娜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6 73 119 125 383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00000993 宁雨露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7 69 111 137 384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00000994 张浪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5 73 127 133 398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298 刘文博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2 79 130 143 424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05 刘洋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9 75 121 142 407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14 刘广青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4 68 112 124 368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15 张丹阳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8 65 132 132 397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19 王晓骁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1 71 130 120 382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25 朱永昆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4 66 111 117 368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29 闫文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1 68 137 134 410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30 李楚妍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8 75 118 124 385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37 王明会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6 61 136 135 398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40 刘政鑫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5 59 111 129 374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41 汪虎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4 77 123 117 391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42 王书洁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4 78 125 120 397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43 余丹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4 54 124 136 378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48 候小敏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68 68 116 128 380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51 滕鸿飞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1 67 125 116 379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54 张淑雅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1 77 127 124 399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100526011103355 陈婉玲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 71 75 127 138 411 复试最低控制提高至368分

学校介绍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A类高校建设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黄泰岩。
 
专业介绍
窗体底端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学习要求:掌握坚实的本学科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创(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科研和实践操作,以及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善于表达、善于沟通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就业目标:能够在高等院校从事辅助性教学工作,在研究机构或政府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科研工作,可以胜任政府社会福利部门的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在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媒体从事市场分析、社会调查、公共关系以及传播策划等专业工作。
考试科目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或内容 初试参考书目或教材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7社会学通论④818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综合,外语 社会学理论(代码:617)
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侯均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
李迎生  郑杭生   《中国社会学史》红色皮
 
 
参考书目
社会学理论(代码:617)
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侯均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
李迎生  郑杭生   《中国社会学史》红色皮
分数线
年份 分数线
2020 370
2019 376
 
学费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均需缴纳学费。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费标准为0.8万元/生.学年,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时缴纳,按三学年缴纳。
 
主要导师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良警宇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 应用(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学习经历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199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法学博士学位。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讲授城市社会学、都市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等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社区研究
  
陈长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族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 主要学习经历
1974.9—1977.8 原通辽师院中文系 学习  1979.9—1982.8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4.9—2000.6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系 获法学博士学位 教学与研究领域
主要讲授民族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学通论、统计学、都市人类学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人口、人口与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教师关凯介绍,简介如下:

姓名   关凯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69-01-07
籍贯:吉林
 
教育背景
 
2006-2009 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
2004-2006 哲学硕士(社会科学),香港科技大学
1998-2002 社会学硕士,北京大学
1986-1990 文学学士(法国语言文学),北京大学
 
工作经验 
 
2007-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1990-200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际司、政策研究室副处长
 
研究领域
 
族群政治、政治人类学、社会发展项目应用研究
 
国家人才计划
 
201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研究项目
 
联合国人口基金 UNFPA 委托
    Case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creasing Uptake of MCH Behaviors and Uptake of Servic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2011)
 
联合国儿童基金 UNICEF 委托
Case Study on Social Determinants regarding Newborn Care in Sichuan, Tibet and Gansu (201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委托
     《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的网络传播、危害及对策研究》(2013)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委托
     《中国少数民族生育状况及生育政策调整课题研究》 (2015)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社会学     专业代码:030301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社会学

专业介绍

天津理工大学为例
030301 社会学
研究方向:1、社会发展评估与预测
2、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
社会发展评估与预测 研究对象是对特定时空条件下社会整体发展如社会结构、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和某些社会发展领域如人口与家庭、社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变化等,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评估、预警与预测。运用计量分析理论、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应用性、实证性分析是本方向的特色。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从“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发展的合理性的统一性,通过研究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使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受到人的发展的合理性的检验和规约,为社会学中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 重点是社会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研究;社会工作方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工作模式研究;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学、社会研究方法等理论为基础,探索社会工作学科理论及其实务在中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体现出的特殊功能及其本土化的发展路径是本方向的研究特色。
开设的主要课程:社会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级社会统计学(含定量分析)、中国社会学发展专题、社会预测理论与方法、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社会安全预警、社会与公共政策等。
以上研究方向的硕士毕业生可从事各级政府制定宏观和微观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社会保障方针、公共管理政策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社区微观组织建设、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社会工作服务以及各级政府决策前的民意预测和社会运行状态的调查与预测研究等。
本专业学制为2.5年,授法学硕士学位。

专业点分布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苏州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大学 厦门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郑州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3 社会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6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3 10284 南京大学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246 复旦大学 A-
6 10280 上海大学 A-
7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B+
8 10055 南开大学 B+
9 10183 吉林大学 B+
10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11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1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3 10558 中山大学 B+
14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15 10294 河海大学 B
16 10335 浙江大学 B
17 10384 厦门大学 B
18 10486 武汉大学 B
1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20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B-
21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B-
22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B-
23 10422 山东大学 B-
24 10533 中南大学 B-
25 10691 云南民族大学 B-
26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2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28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29 10357 安徽大学 C+
30 10610 四川大学 C+
31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C+
32 10673 云南大学 C+
33 10285 苏州大学 C
34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C
35 10427 济南大学 C
36 10635 西南大学 C
37 10672 贵州民族大学 C
38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C
39 10730 兰州大学 C
40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41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C-
42 10418 赣南师范大学 C-
43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C-
44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45 10742 西北民族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社会学     专业代码:030300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社会学

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为例
请查阅中山大学相关招生院系的网页

专业点分布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河海大学 济南大学 中山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3 社会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6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A+
3 10284 南京大学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246 复旦大学 A-
6 10280 上海大学 A-
7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B+
8 10055 南开大学 B+
9 10183 吉林大学 B+
10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11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B+
1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3 10558 中山大学 B+
14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15 10294 河海大学 B
16 10335 浙江大学 B
17 10384 厦门大学 B
18 10486 武汉大学 B
1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20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B-
21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B-
22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B-
23 10422 山东大学 B-
24 10533 中南大学 B-
25 10691 云南民族大学 B-
26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2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28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29 10357 安徽大学 C+
30 10610 四川大学 C+
31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C+
32 10673 云南大学 C+
33 10285 苏州大学 C
34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C
35 10427 济南大学 C
36 10635 西南大学 C
37 10672 贵州民族大学 C
38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C
39 10730 兰州大学 C
40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41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C-
42 10418 赣南师范大学 C-
43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C-
44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45 10742 西北民族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303 社会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65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A+
2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A+
3 10284 南京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246 复旦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参考书目 A-
6 10280 上海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A-
7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考试大纲 B+
8 10055 南开大学 B+
9 10183 吉林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参考书目)(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B+
10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参考书目 B+
11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B+
1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3 10558 中山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B+
14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考试大纲 B
15 10294 河海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参考书目 B
16 10335 浙江大学 B
17 10384 厦门大学 B
18 10486 武汉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B
1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推荐阅读:(社会学录取分数线 B
20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B-
21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B-
22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B-
23 10422 山东大学 B-
24 10533 中南大学 B-
25 10691 云南民族大学 B-
26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2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28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C+
29 10357 安徽大学 C+
30 10610 四川大学 C+
31 10651 西南财经大学 C+
32 10673 云南大学 C+
33 10285 苏州大学 C
34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C
35 10427 济南大学 C
36 10635 西南大学 C
37 10672 贵州民族大学 C
38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C
39 10730 兰州大学 C
40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C-
41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C-
42 10418 赣南师范大学 C-
43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C-
44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C-
45 10742 西北民族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社会学专业学校排名
90%的同学还查看了以下内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考研难么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大学 A+ 7 华中科技大学 A 13 厦门大学 A
2 中国人民大学 A+ 8 华中师范大学 A 14 北京师范大学 A
3 清华大学 A+ 9 南开大学 A 15 河海大学 A
4 南京大学 A+ 10 武汉大学 A 16 吉林大学 A
5 中山大学 A 11 复旦大学 A      
6 上海大学 A 12 华东理工大学 A      
 
B+等(24个):华中农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B等(24个):安徽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济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广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
 
 
C等(16个):名单略
    2015-2016年社会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 5★ 86
2 中国人民大学 5★ 86
3 华中师范大学 5★ 86
4 清华大学 5★ 86
5 上海大学 4★ 86
6 南京大学 4★ 86
7 中山大学 4★ 86
8 复旦大学 4★ 86
9 华中科技大学 4★ 86
10 武汉大学 4★ 86
11 厦门大学 4★ 86
12 华东师范大学 4★ 86
13 河海大学 4★ 86
14 吉林大学 4★ 86
15 南开大学 4★ 86
16 中国农业大学 4★ 86
17 华东理工大学 4★ 86
18 中央民族大学 3★ 86
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3★ 86
20 西安交通大学 3★ 86

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考研对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有欢笑有泪水,但是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下面越考考研带大家看一下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9社会学理论
(4) 816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注:以上海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社会学考研参考书:
①卢淑华,1989,《社会统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李沛良,2001,《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③ 戴维·波普诺,1999,《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郑杭生主编,2003,《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⑤刘豪兴主编,2003,《社会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艾尔·巴比,2000,《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复试)
⑦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复试)
⑧  范伟达,2001,《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复试)

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一:行政/后勤
职业概况:行政/后勤部门就是协助好上级行政领导施政行政,当好助手。关键是要为领导分忧和服好务,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薪酬水平:2000-5000元/月不等。
专家建议:每家公司针对HR,针对行政都有公司不同的需要。而且大家要特别清楚,HR也好,行政也好,如果不能与公司的需要相结合,就是没有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所以不能一味的抱怨。
如果你是非常有能力,对公司的HR和行动有见解的人,那你能做的是带领老板的思路,给他建议并让他能够接受,并尊重你的专业和建议。如果你不是,你不能说服老板,你只好是被动的,服从的。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二:市场/公关
职业概况:企业通过媒介的介绍、传播,和观众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在公众面前树立并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而在这一系列活动安排中,专业公关是企业的好帮手。
薪酬水平:2000-4000元/月不等。
专家建议:随着公关人才的需求看涨,原本从事市场、媒体、新闻、中文、企业公关的部分人才将眼光投向了公关行业。这个行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员工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即使是有新闻、企业公关等工作经验的人加入该行业,都需要从头做起,晋升到总监级更需经历10多年的奋斗。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三:销售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薪酬水平:在销售这个职位上,报酬的差别很大,不少职位的基础工资很少,因为报酬完全建立在销售业绩的基础上,每做成一笔生意都可以得到佣金。对于工资建立在销售业绩上的销售人员来讲,压力是巨大的。但同时,回报也是巨大的。
专家建议:优秀的销售人员需要的素质包括: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给人信任度以及在商谈中营造舒适氛围的能力。
没有什么销售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如果看好一个公司的销售职位,就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这个公司的情况,这样可以增加应聘成功的机会。不论所受教育水平如何,销售人员对他们销售产品和服务应该有综合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应该能够有效地把产品和服务信息与客户进行沟通。建议同学们多看介绍销售技巧的书籍,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促销活动(在学校招聘兼职业务员或促销员),去一些专业网站、论坛和那些高手交流。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四:咨询/顾问
职业概况: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以知识和人才为资本的咨询企业逐渐兴旺起来,其革新能力、创造精神以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咨询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端人才越来越抢手,如一些高级市场、策划、项目管理类人员等。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咨询业基层队伍不断扩大,但塔尖人物还是难以寻觅,甚至有企业开出3万元的月薪来求得资深的项目管理经理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咨询业已经成为高薪的象征,从总体来说,其从业人员都有一个好的“钱景”,其中咨询经理和专业顾问等职位已经步入“金领”行列。
薪酬水平:职位不同薪酬也会有所变化,一般咨询、顾问行业平均薪酬在3500元/月。
专家建议:求职者如果要投身于咨询业,不妨从最底层做起,如咨询员,有时也被称为“咨询助理”,其职责就是在专业顾问身边负责一些辅助工作,例如调研、分析报告等等。尽管这些这些事情看起来有点琐碎,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咨询顾问,做咨询员应该是唯一的起点。
求职者如果想成为咨询业中的高薪一族,一般来说要具备三年以上咨询工作经验,曾经独立管理、策划并运作咨询项目,并有管理团队的经验;具备出色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五:采购/贸易
职业概况: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薪酬水平:新人做外贸,在外企待遇在5000元/月左右。而外贸就业机会集中的温州、义乌等地,新人的待遇大概只能在2000元/月左右。当然,在拥有一定的客户开发能力后,贸易提成是一笔更大的收入来源。
专家建议:1.外语能力是做外贸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有六级证书固然好,最好要注意一下口语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2.如果事先有打算进入某个行业,可以先熟悉一下专业英语。找本该行业的相关的一些中英文对照的技术手册、国际标准,该行业内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英文网站看看,应该很有点长进。3.最好找到一家正规的外贸企业实习,很多简单的流程或术语在书本山看不到或看到了也似懂非懂,去单位打打杂,看看别人写的函电和有经验的前辈聊一聊,很多工作的流程和行业惯例就豁然开朗了。实习期间注意向技术人员请教,好的技术人员一定要了解产品。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点怎样与同事相处。4.参加外销员资格考试,拿到证书,还可以选择参加报关员考试,这对以后想从事外贸行业的同学都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