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招生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东北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文法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招生 本届夏令营旨在为学生搭建与行政管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优秀大学生近距离交流的平台,同时选拔有志于推研或考研到我院行政管理学科的学生。

  一、学院简介

  东北大学文法科于1923年9月开始招生,1929年1月根据原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实行大学学院制的通令,东北大学文科改为文学院,法科改为法学院。1993年,东北大学复名后,12月文法学院恢复建立。

  东北大学是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最早获得文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是全国首批24所具有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文法学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管理(含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5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含15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法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管理硕士。学院拥有1个辽宁省重点学科——行政管理;设有民政部“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25人。学院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部学部委员1人、管理学部委员1人。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热烈欢迎有志学子踊跃报名参加2018年行政管理学科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并期待在东北大学完成硕士学位,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招生对象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有意到我校继续深造的国内2019届优秀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

  A.就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B.就读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一流建设学科;

  C.就读学校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非一流建设学科),且本科阶段成绩排名在前50%;

  D.就读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且本科阶段成绩排名在前50%。

  3.参加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的本科生专业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4.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期间曾从事科技活动、学科竞赛获奖者或在其中表现突出者优先。

  三、报名程序

  1.报名时间:6月6日—6月25日。

  2.报名方式:符合上述条件的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登陆东北大学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网报系统(http://219.216.96.73/zsgl/xlygl/default.aspx),查询有关通知并提交报名信息。填写《2018年东北大学夏令营报名信息简表(应届本科生)》(详见附件),准备简表备注处提及的相关材料,纸质材料在入营报到时提交至学院研究生教学办。

  四、资格审核

  将根据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学业水平、科研能力等为主要评价依据,对申请者进行夏令营入围资格审查。审核结果将通过报名系统进行发布,发布时间为6月30日,系统审核通过的营员须在7月3日前通过系统确认是否参加活动。参加夏令营的同学须携带信息简表及简表备注中所要求的相关材料参加夏令营选拔活动。

  五、活动日程
时间安排 活动内容
6月10日前 公布文法学院2018年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方案
6月6日-6月25日 宣传,学员网上报名,资格审核
6月30日前 系统通知活动入围者
7月18日 入围学员报到
7月19日 夏令营开营
学术报告与讲座
7月20日上午 导师见面以及面试考核
7月20日下午 闭营,离校
 7月24日前 确定考核合格录取学生名单并通知学员
  六、优惠政策

  有意于攻读我校研究生的学员,可于入营时填写《东北大学2019年攻读研究生申请表》。在夏令营期间学院将依据营员本科学习情况、参加活动及考核等综合情况,确定能够享受优惠政策营员名单。进入享受政策名单的人数不超过参加活动营员总数的85%,进入享受优惠政策名单的营员享受如下政策:

  1.取得所在本科院校2019年推荐免试资格,并符合我校2019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章程相关要求,可被我校直接录取为推荐免试研究生。

  2.如未取得推荐免试资格,参加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相对应专业,若初试成绩达到我校相应门类的复试基本分数线,即可获得复试资格。

  七、其他内容

  1.未满足营员基本条件,预计可获得所在院校2019年推荐免试资格的学生,也可申请参加我院组织的相关活动,最终获得推免资格后相关考核有效,如最终未获得推荐免试资格,则不享受我校夏令营优惠政策。

  2.在夏令营期间我院为外校学员统一安排食宿,并为最终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外校学员报销往返路费(标准按照我校财务处相关政策执行),请大家保留好票据,报名现场确认后统一邮寄至我院报销。为本校学员提供伙食补助。

  3.学员在夏令营学习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及因个人行为导致的意外事故,由学员本人承担。入营前签订协议,学校将为营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4.我院2018年暑期学术夏令营政策,如有与国家、学校政策相冲突之处以国家、学校政策为准。

  5.若发现申请材料有虚假成分,即取消申请人由此获得的利益,并保留追溯的权利。

  6、报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陈老师,电话:024-83688313,Email:neu_chenyufen@163.com

  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195号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文管学馆A209),邮编110169。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新闻学(网络传媒方向)专业创办于2002年,并于2003年秋季招收首届全日制本科生,学制四年,每届招生名额为30人,限定外文语种为英语。学生学业成绩合格,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一、专业设置的社会人才需求背景
      互联网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普及及全媒体社会的到来,形成了对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秉承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发展宗旨,本专业紧密跟踪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深刻变革,确立专业特色是培养网络传媒方向的新闻传播人才。经过十余年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业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及专业范围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及互联网传播技术,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以及各类网络传媒岗位从事采编和相关经营管理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毕业生应该掌握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全面扎实的计算机及互联网的知识和技能,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实践能力。具体如下:①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知识;②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③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和技能;④了解网络传播、网络营销、广告、电子商务及相关经营管理业务;⑤具有与专业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结构;⑥了解中外新闻、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⑦了解新闻、网络传播领域的法规、方针政策;⑧具有社会活动、业务实践能力。
      四、本专业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成绩标准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涵盖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三个知识领域,其中包括专业学位主干课计有: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新闻学导论、传播学、媒介管理学、中国文学、新闻传播史、新闻写作学、新闻采访学、网络新闻学、新闻伦理学、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与图片编辑、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公共关系学。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至少完成总学分170(每16课时计1学分);其中实践教学为34学分;各门课程成绩达到合格,毕业设计(论文)获得通过,同时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后方可毕业。
      五、本专业培养环节介绍
      本专业充分依托东北大学在全国领先的计算机信息教育资源和外语教育资源,突出强化对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外语水平的培养重点,鼓励学生学习获得相关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四级(目前本专业获得六级人数均超过80%以上)。本专业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专业实践和考察活动,学生从二年级起便在东北大学校内电视台、广播站、报纸、网络媒体展开专业见习活动,严格落实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导师组的创新培养机制,切实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术科研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力。深化专业认识和丰富社会活动能力。大学四年级学生要参加毕业实习两个月以上,上述教育模式着重体现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切实掌握实践技能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每届均有学生被选派作为交流生赴国外和港澳台等地学习(半年或一年),每年均有对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生和校内推荐免试硕士生名额。针对本专业已有十余届毕业生(含外国留学生)的去向统计,平均40%以上获得中外名校深造机会。就业主要集中在各类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大型国企和商务机构。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办公电话:83687643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195号文管学馆A座H001信箱 邮编:110169院办:024-83687643(传真) 教学办:024-83688313MPA办:024-83681211 学生办:024-83683420
1923年9月东北大学文法科开始招生,1929年1月根据原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实行大学学院制的通令,东北大学文科改为文学院,法科改为法学院。1993年,东北大学复名后,12月文法学院恢复建立。2014年7月,政治经济学学科并入工商管理学院,2014年9月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并入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北大学是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最早获得文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是全国首批24所具有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目前学院拥有1个辽宁省重点学科——行政管理;设有民政部研究基地——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辽宁社区干部学院、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研究基地——东北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辽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院、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点基地——辽宁省公共文化研究基地等。
学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4个。
其中:博士后流动站1个: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管理(含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政策3个方向)。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公共管理、法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管理硕士(MPA)。
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4个: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新闻学。
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共有5个研究中心(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东北大学MPA教育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NPO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城乡社区研究中心);3个研究所(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土地管理研究所、行政学理论与国家治理研究所)和4个系(行政管理系、法学系、公共事业管理系、新闻学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机关工作人员12人,非教师专业技术人员1人。学院有教授21人,副教授26人,博导15人;在校本科生639人,科学学位硕士203人,专业学位硕士519人,博士生153人。学院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兴辽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部学部委员1人、管理学部委员1人。
学院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老子的人生智慧》、《外国民商案例选读》、《社区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研究》分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社区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在科学研究领域,近十年来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近千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东北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适应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强化优势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欢迎报考~
学院 办公地点 联系人 电  话
文法学院 综合科技大楼1102 陈老师 024-83688313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介绍
  东北大学于1923年成立伊始就设立了文科和法科,1929年正式成立文法学院。1993年东北大学复名后,文法学院恢复建立。
  东北大学是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最早获得文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是全国首批24所具有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学院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和三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设有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和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
  学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7个。其中:
  ★博士后流动站两个:
  哲学、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
  公共管理(含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5个二级学科)。
  哲学(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8个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冶金工程科技史。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含35个二级学科):
  哲学、公共管理、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法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
  政治经济学、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冶金工程科技史。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
  公共管理硕士(MPA)。
  ★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7个: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新闻学、哲学。
  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共有8个研究中心(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东北大学MPA教育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张学良研究中心、NPO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东北创意经济研究中心);10个研究所(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社会主义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思想品德教育研究所、伦理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东北经济研究所)和6个系(政治学系、法学系、公共管理系、经济学系、新闻学系、哲学系)。
  学院教师中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委员(兼秘书长)各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和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各1人。
  学院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社区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在科学研究领域,近十年来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600余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添加东北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东北大学考研分数线、东北大学报录比、东北大学考研群、东北大学学姐微信、东北大学考研真题、东北大学专业目录、东北大学排名、东北大学保研、东北大学公众号、东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东北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东北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东北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东北大学考研网由东北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东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东北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