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青岛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青岛科技大学报录比、青岛科技大学考研群、青岛科技大学学姐微信、青岛科技大学考研真题、青岛科技大学专业目录、青岛科技大学排名、青岛科技大学保研、青岛科技大学公众号、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青岛科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Add 青岛科技大学微信
为你找研究生辅导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一对一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

因为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考研辅导一对一
考研一对一辅导班
考研派考研题库
考研派考研督学
考研派考研1v1答疑
考研派研究生筛选流程
考研派辅导方法
考研派口碑
考研派一对一辅导口碑
考研派课程体系
考研派服务流程
考研派
考研派考研问题
考研派考研资料
考研派研究生学长
考研派考研辅导
考研派考研真题资料等
Add 青岛科技大学微信
为你找研究生辅导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考试科目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郑州路53号
电话:0532-84022814  邮编:266042
 
ps:
办公室……………………84022814
 
院士办公室………………84022691
 
书记室……………………84022672
 
院长室……………………84022870
 
副院长……………………84022900
 
副院长……………………84022901
 
副书记……………………84023456
 
分团委……………………84022804
 
研究生教学办……………84022621
 
材料物理教研室…………84022772
 
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室…84023616
 
金属材料教研室…………84023446
 
材料化学教研室…………84022676
 
扫描电镜室………………84023773
 
透射电镜…………………84022863
 
成型加工实验中心………84023949
 
粉末X射线衍射仪… ……84022428

导师姓名 王玮  
性别
年龄 1979.7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工业催化
研究方向 生物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
联系方式 0532-84022814,email: wangwei@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2001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7年7月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7年9月任教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教研室; 2009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材料物理化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先后在Chem. Commu.,J. Phys. Chem. C,Cryst. Growth & Des., Dalton Tran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2009年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硼酸生物自润滑材料的合成与生物摩擦学研究”(5090207,1/6.
  2.主持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人工关节软骨纳米润滑材料的研究”(10-3-4-4-13-jch,1/5.
  3.主持青岛市建筑科技发展项目“节能建筑材料聚苯胺的制备及窗用透明低辐射节能性能研究”(JK2011-8,1/3.
  4.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磁光双功能氧化铁/锌化合物复合纳米结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2009ZRB01420,3/7.
  5.参与青岛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纳米新材料制备、机理研究及应用(体内长循环磁性纳米氧化铁MRI造影剂研究.”(09-1-3-28-JCH,3/6.
  6.参与青岛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纳米二氧化钛/壳聚糖一维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研究“(06-2-2-13-JCH,2/8.
   
   
  发表学术论文:
  1.Wei Wang, Min Zou, Kezheng Chen, Novel Fe3O4@YPO4:Re (Re = Tb, Eu) Multifunctional Magnetic-Fluorescent Hybrid Spher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Chem. Commu., 2010, 41(28): 5100-5102
  2.Wei Wang, Kezheng Chen, Zhikun Zhang. From Borax to Ultralong One-Dimensional Boric Acid. J. Phys. Chem. C, 2009, 113: 2699-2703.
  3.Wei Wang, Xiangpeng Jiang, Kezheng C Lanthanide-doped chitosan nanospheres as cell nuclei illuminator and fluorescent nonviral vector for plasmid DNA delivery, Dalton Trans., 2012, 41: 490-497.
  4.Wei Wang, Qingxiang Wang, Zhikun Zhang.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One-Dimensional Assemblies of Pt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Sensor Application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 and Ascorbic Acid,J. Nanoparticle Res., 2008, 10: 255-262.
  5.Wei Wang, Guicun Li, Zhikun Zhang. A Facile Templateless, Surfactantless Hydrothermal Route to Ultralong Copper Submicron Wires, J. Cryst. Growth, 2007, 299(1): 158-164.
  6.Wei Wang, Zhikun Zhang.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hydrate Microspheres Coated with Magnetic Nanoparticles, J. Disper. Sci. & Technol., 2007, 28(4): 557-561.
  7.王玮,陈克正. 肿瘤靶向热放疗Fe3O4@CePO4:Tb磁性-荧光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功能材料,2010,41,48-51.
  8.Fangfang Jian, Wei Wang, Pusu Zhao. Structure-Controlled Self-Assembly of Impeller-Shaped Crystal on the Transition Metal Fullerene Complexes, Cryst. Growth & Des., 2006, 6(11): 2563-2566.
  9.Zhun Shi, Wei Wang, Zhikun Zh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um Hydroxide Truncated Polyhedral Microcrystals, Mater. Lett., 2008, 62(27): 4293-4295.
  10.Ruipeng Fu, Wei Wang, Rongjiang Han, Kezheng Che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Fe2O3/ZnO Composite Particles, Mater. Lett., 2008, 62(25): 4066-4068.
   
   
  国家发明专利:
  王玮,张志焜. 一种纳米硼酸纤维及其制200610171083.6.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单妍  
  性别
  年龄 36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0532-84022814,email: shanyan@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2006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1月就读于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9月-2000年7月,就读于山东建材学院攻读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碳纳米管及其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先后在Nanotechnology, Chemistry Lett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SCI收录的论文1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各一项,参与研究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韩荣江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1年5月
职    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
联系方式 hanrj@126.com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
  1990年9月-1994年7月,山东大学化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1997年6月,山东大学化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学习,从事发光分析研究,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2004年6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8月-2001年8月在山东轻工业学院任教。2004年6月底到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
  (1)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主要包括光转换型白光LED用荧光粉体材料的制备、表征、光学功能及其应用等。
  (2)稀土无机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学性能研究。
    取得主要成果: 在Optical Material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Materials Letters、硅酸盐学报、人工晶体学报、功能材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15篇。作为主要成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作为成员参与完成863计划项目(2001AA31108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00254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1017)、山东省教育厅计划项目(J08LA0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在研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1项(BS2010CL020)。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李 霞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年7月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所属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低维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精细功能陶瓷(光学,电学,磁学)制备
  联系方式 Email:   Tel phone:0532-84022772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2002-2005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05-2007清华大学化学系功能晶体与薄膜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到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陶瓷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工艺探索,主要包括激光透明陶瓷、铁电、压电、磁性陶瓷材料粉体的制备、新型成型工艺和烧结方法的探索等。
  (2)纳米材料在环境净化和太阳能利用领域的应用研究及器件开发。
  (3)新型的无机发光材料的组成设计、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
  科研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防科工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资助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772051)和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No. 20060390426)。本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功能晶体与薄膜研究所、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与以上单位联合培养招收的研究生。
  论文发表:已经在“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s Society”,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无机材料学报》,《功能材料》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王宝祥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1年9月
职    称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
联系方式 bxwang@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王宝祥,博士,2006年4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任教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挪威科技大学博士后;2009年11月任教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02年以来已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31篇、EI收录22篇、ISTP收录5篇。2002年以来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6项, 其中12项已获得授权, 4项已公开。相关的研究结果获得了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纳米化电流变材料及其性能研究),200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纳米化电流变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2005年第三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排名第2,共5人),西北工业大学“十佳科技英才”等奖励。第一作者参与完成国际专著2部(共2章)。主持2011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一项。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郝春成  
  性别    男
  年龄 1968.6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无机化学/材料学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应用/工程电介质材料
  联系方式   , 84022975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博士,教授,材料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参与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总装备部“九五”预研项目“手征媒质吸收剂的研制”、主持完成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研制”等多项科研课题。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方向为 纳米材料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应用、工程电介质材料。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省教育厅科技发展计划、省教学研究项目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各一项。       1997年 “高熔点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三位)。2004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04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获山东省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2009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先后主讲了四门本专科课程和两门研究生课程,主讲的“材料科学基础”被评为校精品课程立项建设。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00年被推荐为青岛市高级专家协会会员。2002年获山东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孙瑞雪  
  性别
  年龄 32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学
  研究方向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金属、陶瓷注射成型
  联系方式  E-mail:sunruixue@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教育工作经历: 200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7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7年7月任教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教研室。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用纳米材料,金属、陶瓷注射成型 主要学术科研情况:先后在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已正式授权一项。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一项,主持山东省博士基金一项,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横向项目三项,参与国家基金项目项目一项。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山东省重点学科---材料学
2015-10-19 16:08  
 
材料学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该学科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之一,2011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在教学、科研、专业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多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在工程纳米电介质的制备、结构、性能关系研究,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激光陶瓷的制备与应用,聚合物高性能化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橡塑材料合成与分子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本学科覆盖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目前本学科已拥有“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青岛市纳米技术实验室”及“山东省纳米材料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橡塑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及材料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目前有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达到60%。实验室面积2100余M2,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拥有许多先进的、进口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如场发射扫描电镜、综合热分析、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可以满足本学科领域有关结构与性能的分析表征,为本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实验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科研学术队伍。鼓励人才交流,建立访问学者制度,积极推动创新团队建设。
 
 
本学科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市级项目及中石化、中石油横向课题共100余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0年)、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2000年)、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04年),省部级奖励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250余篇。
 
 
开展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新材料示范工程项目“高性能聚合物格栅工程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研究,成功研制出具有高强度、高模量、抗老化、耐腐蚀、低蠕变等优越的性能的工程材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英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奥运水上中心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并批量出口至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对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和加工工艺的研究,开发成功粉煤灰、废旧聚烯烃等工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开拓了新的技术领域,所开发的可循环复合材料制品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13号线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项目技术产业化被列入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重大专项,相关科技成果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学科在学术交流方面,建立了定期的专家论坛制度,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学术报告。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定期人员互访。五年来,参加全国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60余人次,提交学术论文100余篇。
导师姓名 王 霞  
性别
出生年月 1972.11
职称 教授
学历( 学位) 博士
所属院系 数理学院
导师类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副院长
招生专业 光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人工光子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联系方式 0532-88958628; phxwang@yahoo.com.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履历:1996年6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1999年 6月于激光研究所获得光学硕士学位;2002.6月于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专业高速光电子。2002~2004年期间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纳米科技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子材料。2005年—迄今,就职于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硕士导师。
  研究方向和成果:多年来一直从事人工光子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等课题项目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代表性论文发表于Adv. Mater.、Appl.Phys.Lett.、Optics Express 等国际知名刊物,引起国际同行的兴趣和关注。课题组与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纳米材料研究所一直保持着密切深入的科研交流,合作培养研究生、合作开展基金项目研究等。本课题组每年有赴港访问学习半年到一年的交流机会。课题研究有望为推进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子器件技术,促进全光集成通讯技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目前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2008年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国家基金委信息科学部鉴定为优秀结题项目。近年来先后获得 2009 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 、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青年科技奖、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毕业生“我最喜爱的老师” 等荣誉称号。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于伟泳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9  
  职称   海外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后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招生方向  化学,材料,催化,环境  
 
  研究方向 1.纳米材料制备 2.纳米催化 3.纳米吸附 4.环境治理和水净化  
  联系方式  84022363, 84023616, E-mail: liumh@qust.edu.cn  
  课题组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留学德国(洪堡学者)和美国,做过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汉普顿大学研究副教授,莱斯大学环境和生物纳米技术中心研究科学家。在量子点、金属纳米簇、金属氧化物、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环境、生物医学、太阳光电池、发光器件的应用方面发表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Small, ACS Nano, Nanoscale, Chem Mater, Chem Commun, J Phys Chem, Langmuir, J Catal, Environ Sci Technol, Toxicol Sci等80余篇SCI文章,SCI他引>3500次。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期研究课题有新型量子点、金属和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用于均相和复相催化,纳米材料用于环境和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去除等。欢迎化学、化工和材料等专业学生报考。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李镇江  
  性别
  年龄 44
  职称 教 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后)
  所属院系  
  导师类别 博士 (硕士) 生导师
  行政职务 副院长
  招生专业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纳米材料合成设备的研制
  联系方式  ,88958602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李镇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副理事单位成员,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评审专家。《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 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专家。      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572010,)、化工部科技研究基金(96-06-05)、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9816)、山东省科技厅基金(99-8170)、青岛市科委基金(01-01-2-2-4)及深圳市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已在J. Phys. Chem. B、Apply Physics A、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Journal of Alloy Compound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Science Lette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次,EI收录12篇次。申请国家发明专3项,授权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曾多次获得省、校及院系的教学效果及成果奖。03年获青岛市青年科技奖。06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06、07年指导的研究生分别获得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三等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省创新成果奖及校“挑战杯”一、二等奖,07年所指导的学生获“挑战杯”国家三等奖及山东省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07年获深圳市科技成果鉴定1项,及青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204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5F08)、山东省科技攻关(2006GG2203014)、山东省教育厅(J06A02)、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05-1-GX-06)和校创新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 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机理、物性及应用研究。 2.纳米及复合纳米粉体的制备、表面修饰及抗菌性能的应用研究。 3. 纳米材料合成设备的研制。4.陶瓷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于立岩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5.4
职   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联系方式 0532-84022869,Email: liyanyu@qust.edu.cn
研究方向 新型碳材料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新型碳材料,包括纳米碳管和纳米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近几年来先后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Materials Letter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国外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十余篇。2004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010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先后参与先后参与国家“八五”攻关科技项目、国家“十五”863课题、军工“九五”、“十五”等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及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现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杜芳林  
  性别
  年龄 47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招生专业 硕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无机化学、工业催化)、博士(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1.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2.纳米多相催化3.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联系方式 0532-4022870,13153284321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学习研究经历:1981-1988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化工系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1994青岛化工学院化工系从事无机化工教学和科研工作,1994-1997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纳米材料的物理法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1998年以来在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在纳米材料的研究领域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863子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岛市科技局项目、山东省科技厅博士基金项目。现主持承担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青岛市科技局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获得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首位)、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首位)、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第二位)、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第二位)。先后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五位)、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四位)、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四位)、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七位),曾获第二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
  1.杜芳林,郭志岩,李桂村。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SnO2 hollow microspheres Materials Letter,2005 ,59(19-20):2563-2565 2.郭志岩、杜芳林*、李桂村、崔作林。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line CeCO3OH with shuttle morphology and their thermal conversion to CeO2,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8,8(8):2674-2677
  3.郭志岩、杜芳林*、李桂村、崔作林。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iO2/Ni3Si2O5(OH)4 core-shell microspheres with tunable chamber structures via a self-template method, Chemical Communication, 2008,2911-2913
  4.郭志岩,杜芳林*,李桂村,崔作林。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Crystal Ce(OH)CO3 and CeO2 Triangular Microplates,Inorg. Chem.,2006,45(10):4167-4169
  5.郭志岩,杜芳林,于世涛。One-step synthesis of porous palladium nanostructures by H2+He Arc Plasma Method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05, 7(1):95-99
  6.王红妮,杜芳林*。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ZnSe Hollow Micropheres. Cryst. Res. Technol. 2006,41(4): 323-327
  7.王红妮,郭志岩,杜芳林*。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CdSe Nanorods via DEA Solution. Mater. Chem. Phys. 2006,98(2-3):422-424
  8.郭志岩,杜芳林*,崔作林。, Mater.Lett,2007,61:694-696
  9.杜芳林、师连阁。Solvothermal growth of single-crystal hexagonal prismatic SrCO3 microrods,Cryst. Res. Technol.. 2007,42(3): 216-220
  10.     师连阁、杜芳林*。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SrCO3 hexahedral ellipsoids,Materials Letters. 2007,61(14-15):3262-3264
  11.     师连阁、杜芳林*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fusiform hexagonal prism SrCO3 microrods via EG solution,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07,42(8):1550-1555
  12.     刘军刚,杜芳林*、于世涛,李露。A Direct and Rapid Route to Synthesize Pd/Si-MCM-41 at Room Temperature,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28(8)1325-1328
  13.     杜芳林,王红妮。Flower-like Se nanorods synthesized via carbamide-assisted hydrothermal rout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07,42(22):9476-9479
  14.     杜芳林、刘军刚,于世涛,李露。A simple method to synthesize Pd/Si-MCM-41 with high hydrogenation activity, 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 2008,15:613-61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胡正水 一寸彩色照片
  性别
  出生年月 1947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大学本科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无机化学 应用化学
  研究方向 界观尺度凝聚态物质制备、表征及应用;  涂料与胶粘剂 
  联系方式   Tel:0532-84022787   E-meil:huzhengshui@126.com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精细化工》编委会委员,中国陶瓷学会特陶学会理事。
在青岛科技大学三十多年的科教生涯中。坚持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功能聚合物材料等教学工作。十几年来致力于环保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多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项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涉及到油田化学、胶粘剂、涂料、建材、陶瓷材料、纳米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等多个领域。 
  1998年与青岛颐中实业公司签订合同成立了联合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始了校企联合产学研一条龙的尝试。以后又相继与青岛海源实业公司联合搭建从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到新产品的开发,技术转化到工业产品的技术平台。 
在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可喜的成绩,在界观尺度凝聚态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方面(包括硫化物、氧化物)作了大量工作,多种特殊的新技术纳米材料(多种硫化物,氧化物纳米空心球壳材料,贯孔珊瑚形γ-AlOOH等)将有可能应用于涂料,建材及其它高科技产品中。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刘漫红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8年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无
  招生专业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工业催化,化学
  研究方向  1.纳米金属粒子与多相催化 2.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联系方式    84022363, 84023616, Email: liumh@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工作研究经历: 1989年7月,山东大学化学学院,学士。 1994年7月,山东大学化学学院,硕士。 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博士。 1999-2000,加拿大Laval大学,博士后。 2002-2004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 2004年以来在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金属及合金纳米簇的结构控制与催化性能;纳米材料用于环境和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去除。 主要学术和科研情况:近几年来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工作,参加过的科研项目有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中科院重点基金。主持了一项博士后基金,两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研奖励基金。目前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了一项国家面上基金(21077062)。近几年来在J. Catal., Environ. Sci. Technol. J. Phys. Chem. C, Carbon, Chem. Mater., Tetrahedron Lett., J.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 J.Mol. Catal., A: Chem., React. Funct. Polym.等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5篇,据2009年2月统计发表文章被他引用达343次以上。本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联合培养研究生。       欢迎化学、化工和材料专业学生报考。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
2015-10-19 16:08  
 
本学科自1989年开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科研工作,1994开始招收纳米材料、材料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与国内其它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培养纳米材料、材料化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995年获批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1996年开始招生。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2007年获批为“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009年获批为“海外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设岗学科,2011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本学科建有“山东省高校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纳米材料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及“青岛市纳米行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及硕士授予权,建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省级特色专业。
 
 
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科研、专业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本科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和快速发展。本学科在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及材料化学及应用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在纳米材料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前列。
 
 
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方向,发明了生物相容纳米磁性粒子和磁光双功能纳米材料,进行了材料的安全性研究,为实现磁性和磁光双功能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真正、长效的应用进行了前期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已在磁性纳米材料、磁光双功能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应用等领域形成特色。
 
 
在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重点围绕气相催化法合成纳米碳纤维工艺及纳米碳纤维在吸波涂料的应用、无机材料合成、结构调控与化工过程强化、透明激光陶瓷的低成本制备进行系列研究,在合成纳米碳纤维、合成具有介孔硅酸盐空心球微结构及研究硅酸盐中空材料的还原性能及催化加氢性能、调控合成MFI分子筛膜及研究分子筛膜生长机理、透明激光陶瓷的低成本制备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在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发展了新型功能高分子纳米材料、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已在传感材料、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高压电缆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有特色研究成果。
 
 
在光子材料方向,通过光子晶体的实验微制作、光谱测量分析,已在激光全息制作光子晶体方面取得特色性成果,包括:用激光全息刻写技术制作一维到三维周期以及准晶光子晶体结构、研究制作光学波段的周期与准周期相结合的复合结构光子晶体、测量分析准晶以及复合结构光子晶体的禁带光谱特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
 
 
在材料化学及应用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纳米材料的化学方制备及其在新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在纳米流体、金属簇催化剂、空心结构材料等方面取得特色成果,包括:湿化学法制备纳米流体并将其应用于发动机冷却和太阳能光热转换等领域、制备出各种在催化多种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及选择性和稳定性的金属纳米簇、制备出多种空心结构材料,并利用空心结构材料对不同波段光波吸收的“空心效应”,实现对太阳光不同波段选择性吸收或全波段吸收,开发出新型太阳能利用材料。
 
 
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市项目25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10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30篇。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和山东省特色专业1个,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2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材料行业和山东省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科还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富有成效地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导师姓名

    宋彩霞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9.5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

  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

    联系方式

   13864857039  E-mail:songcaixia@qust.edu.cn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宋彩霞,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于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特殊结构形态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液相化学法制备、表征和性质研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纳米构筑与自组装以及新型无机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纳米材料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关系研究。
  在国际著名期刊CrystEngComm, Sci. Adv. Mater., Nanotechnology,J. Colloid Interface Sci等发表SCI收录论文30多篇,已被SCI论文引用400多次,同时有20篇论文被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3项。先后获得获得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三奖1项。
  近几年,主持、参与国家(省、市、厅)级项目10多项。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主持的项目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分级结构的CeO2-NiO纳米组装体的可控制备及催化调控机制研究 (51272118);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α-Fe2O3分级结构的有序组装及磁性调控研究(ZR2011EMM007);
  青岛市基础科技计划项目:具有分级结构的α-Fe2O3/Fe3O4有序组装体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 (12-1-4-3-(13)-jch)。
    近期代表性论文
  1.Caixia Song, et al., Morphology-controlled synthesis of Bi2S3 microstructures,CrystEngComm, 2011, 13 (8):3087-3092.
  2.Caixia Song, et al., Prepar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y of Fe2O3 parallelepiped nanocrystals, Mater. Lett. 2011, 65: 3195–3198.
  3.Caixia Song, et al., Preparation of Ag-TiO2 hollow structur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Mater. Lett. 2011, 65: 908-910.
  4.Caixia Song, et al.,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Prussian blue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properties, Sci. Adv. Mater. 2011, 3: 89-94
  5.Caixia Song, et al., Shape controllable growth of PbS polyhedral crystals,Cryst. Res. Technol. 2012, 47: 1008–1013.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崔作林  
  性别
  年龄 62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理学硕士
  所属院系 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纳米所所长,省、市纳米重点实验室主任
  招生专业 材料学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联系方式   84022869、13006519910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学习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主要成果、完成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等。(300字左右)
  1、196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调入青岛科技大学。
  2、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物理法、化学法制备纳米粒子,研究其结构及性能、应用。
  3、承担并完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总装备部九五、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青岛市科技项目等。现承担总装备部十五预研项目、国家863项目等。
  4、1997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03获国防科工委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获青岛市奖励二次。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20余片篇,专著一本。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导师姓名    朱海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0.3
  职称     副教授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所属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无
  招生专业  无机化学 材料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   无机材料化学
  联系方式     0532-84022676,email: 

个人简历(包括近期科研项目)

  毕业于山东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材料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1)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高效冷却器件的设计。采用化学法制备强化传热纳米流体,并用于计算机、大型仪器、家电等的冷却及换热。本课题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与国际大公司有合作关系。
  (2)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采用低成本技术制备无机空心球壳纳米材料,并将之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本课题获得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资助,并与国内 大型环保企业合作。
近年来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教育厅基金以及横向课题10余项。在Appl. Phys.Lett, J. Phys. Chem. C, Carbon, Nanotechnology, J.Crystal Growth, J. Colloid Interface Sci.无机化学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EI收录5篇。获得山东省省级优秀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环境科技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省级鉴定成果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国际期刊《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Colloid and Surface A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 Applied Physics》、《无机化学学报》、审稿人, The International Copper Association(ICA) 及The Center for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Materials (CIMAT)项目评审专家, 青岛市环境学会固体废物处理委员会副主任。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77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沈阳大学为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重点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关系,以及各种材料制备和控制等应用技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高校人才支持计划3人,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该学科已经形成各具特色、队伍稳定,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可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与理学研究生。
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各层次科研课题102项;获得多项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2篇,发表论文被SCI、 EI检索收录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7部;研究与开发经费2294余万元。

专业点分布

沈阳大学 江苏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合肥学院为例
利用德国合作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企业和行业实践中提炼共性问题,进行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紧盯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前沿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创新创业与终身学习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掌握本学科必备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10人(硕导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15名教师前往德国访学,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雅德大学及英、美等国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承担横、纵向项目共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在J. Power Sourc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安徽青年科技奖1人,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人次。实验室面积11 000 m2,拥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中心,仪器总值4650万,建有中科院过程所张锁江院士领衔“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暨合肥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根据《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安徽省战略性新型产业政策与合肥市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新材料与新能源将是重点发展领域,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本学科在膜材料、减摩耐磨材料、电池材料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三个特色方向:“化工新材料”“材料学”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方向涉及“膜材料与膜过程”与“化学传感材料与器件”;材料学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与“减摩耐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涉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研究院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陆军装甲兵学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淮海工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合肥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0773J1光电信息材料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光电信息材料     专业代码:0773J1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齐鲁工业大学为例
2016理学院
专业名称 0773J1 光电信息材料
研究方向 (01)激光物理技术与非线性光学(02)激光功能材料的应用(03)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04)分子反应动力学
初试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01)数学基础(921)光学(922)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系所代码 系所名称 学位类别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方向码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招生规模177(学术型120、专业学位57),拟接收推免生115(以最终确认录取人数为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或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 理工科各专业均可以报考。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2 材料学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3 材料加工工程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4 材料加工工程(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4材料力学或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1 不分研究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2 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

考试科目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腐蚀与防护
02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在新能中的应用
03石油新型合金
04功能及特种高分子材料
05 材料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价
06新能源材料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60 材料科学基础或862 物理化学(工)或86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