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考研网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考研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考研

相关专业

清华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Add 清华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因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清华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请各位准备报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的同学注意: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的数据。因为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竞争激烈,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的考研人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 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会为大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的参考书目、考研大纲、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希望你考取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实现自己的名校研究生梦想。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考研
本科生的招生专业为“机械工程”(原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系的发展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国家级的高校重点建设计划中学校给予了重点支持。2008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也被批准为北京市的特色专业点。 热能工程系致力于培养能源与动力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顶尖人才,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本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约100人,其中留学生10人;每年招收硕士生约50人,博士生近50人,外国留学生若干名;设有全日制专业硕士(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管理硕士、中法联合培养“国际能源管理”硕士、清华-亚琛联合培养硕士等项目。此外,还不定期开设工程硕士班,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直名列前茅,在2012年最新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
为了全面适应能源动力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系从培养高素质人才出发,不断谋求提高培养质量,优化培养过程,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在本科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在全校率先进行本科教学的改革,最早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同时,设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制度,包括享受各种奖学金、优先推荐研究生等,还与企业合作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基金。除此以外,我系还在本科生中推行“优才计划”,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们在直接参与国家高水平研究课题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本系不仅拥有一批高水平,富有长期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有一支立志奉献、努力钻研的优秀中青年队伍,建立内容丰富而新颖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体系。开设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近80门,其中包括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理论”,以及“高等热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燃烧学”、“工程应用中的混沌动力学”、“流体机械流动理论”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精品课程,“燃烧理论”课程于2014年在“学堂在线”MOOC平台面向全球正式开课。本系教学除直接为本学科人才培养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基础课,面向全校许多院系和学科。兄弟院校、中国科学院、国家各部委、国防单位、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也在本系选修基础学位课。近年来,我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成绩显著,每年都有数篇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数篇博士论文参与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角逐中。在历届全国一级学科总体水平估计中我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名列前茅。
我系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热工学”、“热能工程”、“燃气轮机”、“流体机械”、“热工测量”五个分室。多年来,实验教学中心以其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优越的实验室软、硬件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
建系以来,共为国家培养本科毕业生7400多名,硕士毕业生1300余名,博士毕业生500余名。近年来,我系本科生毕业后多数继续深造,2014年进入本校/外单位/国外继续深造的比例分别为67%/13%/14%。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能源动力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机械工程 [08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清华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车辆与运载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机械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车辆工程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33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
备  注: 复试专业综合考试内容
:汽车理论与设计、控制工程基础、应用电子学。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第一批获准设立工业工程工程硕士专业,1997年起设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后又获准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工业工程方向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1年10月11日,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正式成立,特聘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渡大学Salvendy教授出任首届系主任和讲席教授。工业工程系的立系宗旨是:“在教育与研究方面建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工程系,致力于提高中国和世界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
机械工程 [08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清华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机械工程系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机械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机械工程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905 机械设计
基础
备  注:
据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7年清华大学(015)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的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已公布,详情如下:
2017年清华大学(015)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研究方向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01)(全日制)车辆工程
301 数学一  
824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203 日语  
清华大学研招办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研招办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研招办电话:010-62782192
清华大学研招办官方网址:(www.yz.tsinghua.edu.cn)
机械工程 [08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清华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机械工程系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机械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机械工程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905 机械设计
基础
备  注: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清华大学机械工程2020年的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2020年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清华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机械工程 [08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清华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车辆与运载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机械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车辆工程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或 203 日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33 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
备  注:
车辆与运载学院现设1个本科生专业——车辆工程,包含了3个专业方向: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车型与车身设计。2008年车辆工程专业被列入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列入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在校生472人,每年招收90人,从2004年开始,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培养定向生。
我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工程与科学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办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院,结合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而全面的工程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胜任与汽车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
机械工程 [08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清华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机械工程系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机械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机械工程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905机械设计基础
备  注: 复试专业综合考试: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学、制造工程基础。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渊源于1932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目前包含“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热能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工业工程系”以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6个部门。目前,学院在职教职员工551人,其中两院院士10人,国家“QR”教授10人,长江学者及特聘教授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教授143人,副教授18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33人。在校学生共计3717人,其中本科生1967人,硕士研究生1010人,博士研究生740人。
    学院拥有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一级学科,包含材料加工工程、光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1个国家二级学科;以及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摩擦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汽车安全与节能”等 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9个。学院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融工程和管理于一体,形成了“能源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纳制造与微系统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成形制造模拟仿真创新”等学院四大集成创新平台,具有鲜明的大机械学科特色。
    学院立足于国际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973、863及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科技任务,形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机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成功研制出国内首颗微小卫星与纳型卫星,并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2009年设计完成的3万6千吨大口径钢管挤压机为同类型装备世界之最。2007-2011年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26项,全院师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7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48篇。
    学院共设有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热能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工业工程等5个本科招生专业,每年招生17个班级,学生500余名。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为目标,构建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开展宽口径专业教育;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程、课外科技活动、专题训练、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学院拥有国家教学名师2名,建设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承担全校机械类主要平台课与基础课的教学工作。现有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1门校级精品课程。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秉承“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研究型 、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机械工程领域卓越领军人才。学院各系已形成195人规模的博士生导师队伍,每年招收4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院从全院角度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巩固和完善教学平台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机制,规范专业课、课程组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对于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研究生,分别进行基础研究培养、交叉领域研究培养、面向重大工程培养等分类指导。近5年来,共有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位博士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
    学院各系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毕业本科生28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250余人、博士研究生1760余人,多数毕业生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学院与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大阪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关系;每年定期派出2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进行短期以及半年至两年的交流和联合双学位培养。同时,与美国Forst Wheeler公司、利宝互助保险集团、摩托罗拉公司、GM公司、卡特彼勒公司、英国石油公司、Rolls-Royce航空发动机公司、ABB公司、日本三菱、东芝、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Stain公司、EDF公司、IHI公司等世界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国际产业界的最新发展动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邮编:100084
   电话:(010)62798962
   邮箱:mayue@tsinghua.edu.cn
   主页:http://www.sme.tsinghua.edu.cn 精仪系目前在读本科生272人,博士生260人,硕士190人。开设本科课程58门,研究生课程40门。

精密仪器系按照高等院校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进行专业培养,2013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采用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习年限的本科分类培养模式,对完成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优秀本科毕业生可直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3年起实施“精育英才”计划,为每位新入学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院士、长江学者、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讲授短期课程。开设的课程中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3门课程正在建设成为清华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近年来,精密仪器系教师出版本科教材30余部,成套教材《控制工程基础(第3版)》、《控制工程基础(第3版)习题解》以及《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次遴选教材名单。2012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通过“拔尖创新学生培养项目”、科技大赛等多种方式,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精密仪器系按照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现有博士生导师72人。招收培养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光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工程管理硕士生和工程博士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等建立了六个博士生暑期系级实践基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每年送出多名学生参加国家高水平联合培养项目等。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渊源于1932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目前包含“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车辆与运载学院”、“工业工程系”以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6个部门。目前,学院在职教职员工551人,其中两院院士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教授145人,副教授18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33人。在校学生共计3717人,其中本科生1967人,硕士研究生1010人,博士研究生740人。
    学院拥有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一级学科,包含材料加工工程、光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1个国家二级学科;以及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摩擦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汽车安全与节能”等 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9个。学院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融工程和管理于一体,形成了“能源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纳制造与微系统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成形制造模拟仿真创新”等学院四大集成创新平台,具有鲜明的大机械学科特色。
    学院立足于国际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973、863及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科技任务,形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机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成功研制出国内首颗微小卫星与纳型卫星,并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2009年设计完成的3万6千吨大口径钢管挤压机为同类型装备世界之最。2007-2011年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26项,全院师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7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48篇。
    学院共设有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热能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工业工程等5个本科招生专业,每年招生17个班级,学生500余名。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为目标,构建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开展宽口径专业教育;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程、课外科技活动、专题训练、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学院拥有国家教学名师2名,建设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承担全校机械类主要平台课与基础课的教学工作。现有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1门校级精品课程。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秉承“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研究型 、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机械工程领域卓越领军人才。学院各系已形成195人规模的博士生导师队伍,每年招收4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院从全院角度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巩固和完善教学平台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机制,规范专业课、课程组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对于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研究生,分别进行基础研究培养、交叉领域研究培养、面向重大工程培养等分类指导。近5年来,共有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位博士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
    学院各系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毕业本科生28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250余人、博士研究生1760余人,多数毕业生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学院与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大阪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关系;每年定期派出2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进行短期以及半年至两年的交流和联合双学位培养。同时,与美国Forst Wheeler公司、利宝互助保险集团、摩托罗拉公司、GM公司、卡特彼勒公司、英国石油公司、Rolls-Royce航空发动机公司、ABB公司、日本三菱、东芝、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Stain公司、EDF公司、IHI公司等世界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国际产业界的最新发展动态。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0802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机械工程

专业介绍

陆军装甲兵学院为例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掌握机械工程专业深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难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满足军队科研院所及总装基层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简介
机械工程,于201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培养博士生约10名、硕士生约25名。机械工程学科是我院主干学科,主要从事重型、轻型、两栖、空降四大系列的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装备教学、科研和试验研究工作,在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二级学科均承担博士、硕士、本科和外军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是军队“2110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领域,其中车辆工程学科为全军重点建设学科及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三、研究方向简介
五十多年来,在主导和引领我军装甲装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装甲车辆理论与总体技术”、“装甲车辆动力系统理论与技术”、“装甲车辆机电液系统测控技术及故障诊断”、“装甲车辆先进设计与理论”、“军用装备功能材料的先进加工技术及其自动化”等五个稳定的具有鲜明军事工程特色的学科方向。
四、导师队伍
机械工程专业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31名。其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6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各方向的学术骨干多数有出国留学或作访问学者的经历。
五、教学科研条件
本专业拥有装甲车辆道路试验场、野外试验站、车辆人-机-环境系统实验室、装甲车辆性能试验与仿真评估实验室、动力传动实验室、油液分析检测实验室、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结构强度分析实验室、机构创新实验室和机械动力学仿真平台。
六、教学科研学术成果
本专业参与了我军装备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制定,围绕装备体系规划、新型号研制、现役装备升级改造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以“四个突击系统”为基本架构的装甲装备基本体系,在引领陆军装备技术跨越式发展、打造我军第一辆数字化坦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高速两栖车辆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动力传动系统性能集成建模、动力舱的热性能数值仿真与测试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首创的引弧微爆轰击高效经济型陶瓷加工技术和装置,成功研制了国内外首台陶瓷螺纹自动加工机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工程陶瓷界面热化学反应高效磨削的新理念,研制的陶瓷专用高效有机磨削液已推广应用。2005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995”高新工程、国际合作、国防预研、装备型号等各类项目150余项,总经费达1.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71项。科研成果被部队、军工和地方企业应用27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12篇。举办学术会议6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7人次。出版学术专著18部、译著4部,发明专利1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门。管理制度健全,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近年来有2篇博士和2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入选全军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点分布

陆军装甲兵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北华大学 长春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河海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淮海工学院 宁波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温州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 华侨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贵州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青海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2 机械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2020年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考研专业分析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考研专业分析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考研专业分析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335 浙江大学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085201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工程

专业介绍

邵阳学院
机械工程领域简介
邵阳学院机械工程领域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吉利集团、三一集团、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衡阳天雁机械厂、长丰集团、山河智能等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试验科研基地及实践基地,在小型风冷柴油机、机械现代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机械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领域现有专任教师及导师3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人员15人,拥有实验室面积5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有动力机械实验室、机械动力实训基地、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等省级研究平台;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8项,省市科技进步奖13项,共出版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90多篇。
机械工程领域培养方式:
1)采用项目承载式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模式,学生主要在联合培养企业完成学业。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产品开发、工程项目总结报告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机械工程领域培养目标:
1)掌握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
2)培养从事机械及机电设备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包括工艺过程、制造加工设备及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并能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实际技术问题。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佳木斯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盐城工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科技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三峡大学 邵阳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西京学院 空军工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335 浙江大学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机械工程专业考研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
日语任选其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8机械原理
 
机械工程考研参考书: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书名 出版社 版本 作者 备注
801 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六版 哈工大 任选其中一本
《理论力学》 科学出版社   李慧剑、杜国君
802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版 刘鸿文 任选其中一本
《材料力学》 科学出版社   白象忠
B01 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 《机械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安子军 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各占50%
《机械设计》 中国标准出版社 第一版 许立忠
B02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俞汉清  
M01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王先逵  
M02 切削原理及刀具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四版 陆剑中  
M03 机械制造装备 《金属切削机床》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戴曙  
M0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姜培刚  
M05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16/32位汇编语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钱晓捷  
M06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三版 方承远  
M07 液压元件 《液压元件与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李壮云  
M08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液压控制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王春行  
M09 液压传动系统 《液压传动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三版 官忠范  
M10 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 安子军  
M11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 中国标准出版社 第一版 许立忠  
M12 机械设计学 《机械设计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黄靖远  
M13 轧钢工艺及设备 《板带材生产工艺及设备》 冶金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许石民  
M14 冶炼设备及工艺 《炼钢机械》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年版 罗振才  
《炼铁机械》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0年版 严允进
M15 材料成形设备 《材料成形设备》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王卫卫  
M16 冲压工艺 《冲压工艺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年版 肖景容  
M17 锻造工艺 《锻造工艺过程及模具设计》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年版 胡亚民  
M18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俞汉清  
 
机械工程研究生就业方向:
机械类专业渗透到很多行业,就业方向多种多样,除了教学、营销外,常见的有生产总监、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机械产品开发、液压产品开发、仪器仪表开发、武器开发、汽车工业、环保设备开发、矿业设备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清华大学考研分数线、清华大学报录比、清华大学考研群、清华大学学姐微信、清华大学考研真题、清华大学专业目录、清华大学排名、清华大学保研、清华大学公众号、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清华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清华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考研 推荐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清华大学考研网由清华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清华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购买指南 发货信息 关于我们 - 研究生兼职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