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武汉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  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新生(定向生除外)一律享受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设立“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1)特等奖,奖金10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国家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以下简称“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1%且为第1名的研究生新生。

(2)一等奖,奖金5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5%的研究生新生。

(3)二等奖,奖金3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10%的研究生新生;以及来自全国重点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3%的研究生新生。

详见《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评选办法》,以学校批准发布为准; 申请条件

(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全国重点大学的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2届毕业生);

(二)大学本科期间专业为经济学或管理学类。非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辅修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双学位。如被录取,将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获得的双学位证书进行复查;

(三)学习成绩优异,本科前五个学期专业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年级排名位于前15%之内,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和有突出科研成果者(如有科研论文发表在核心及以上重要期刊),可适当放宽至25%。所有申请者专业必修课成绩均须及格以上;

(四)对所报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科研潜力;

(五)熟练掌握英语,并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成绩425分以上;雅思成绩6.5分以上;TOEFL成绩80分以上;

(六)身心健康。
一、活动目的
促进大学生相互交流,增进校外优秀大学生对武汉大学及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了解,激发优秀学子对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全面提升一流人才发现水平,面向海内外延揽优秀生源。
二、活动时间
2021年7月6-7日,为期2天
三、活动方式
网络远程面试。请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指定活动平台(腾讯会议和钉钉软件)参加线上面试。
四、申请条件
(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全国重点大学的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2届毕业生);
(二)大学本科期间专业为经济学或管理学类。非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辅修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双学位。如被录取,将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获得的双学位证书进行复查;
(三)学习成绩优异,本科前五个学期专业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年级排名位于前15%之内,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和有突出科研成果者(如有科研论文发表在核心及以上重要期刊),可适当放宽至25%。所有申请者专业必修课成绩均须及格以上;
(四)对所报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科研潜力;
(五)熟练掌握英语,并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成绩425分以上;雅思成绩6.5分以上;TOEFL成绩80分以上;
(六)身心健康。
五、 申请流程
(一)网上申请
6月2-16日,申请人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服务平台(http://yz.whu.edu.cn)”(以下简称“夏令营系统”,请使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选择“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选拔”报名项目,根据系统要求在线填写申请表和个人陈述,并上传照片。上传要求参见http://gs.whu.edu.cn/info/1056/8371.htm
特别说明:
(1) 申请人所在学校必须注明全称(与高考招生目录一致);
(2) 参加科研工作需列出参与的项目名称,仅需上传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书或结题证明;
(3) 所发表科研论文需上传论文和检索报告;
(4) 获奖情况一栏应列出校级以上获奖情况,但仅需上传国家级获奖证书。
(二)6月30日前,学院对申请人资格进行初审并公布参营名单,申请人需参营名单公布之日起3日内通过“夏令营系统”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确认视为放弃资格;
(三)申请人确认参营资格后,下载打印申请表和个人陈述。申请表须有本人所在学校院系推荐意见和教务部门盖章;
(四)申请人在参营名单公布之日起3日内将签字盖章后的申请表和个人陈述按照“专业+姓名.PDF”(一个文本)彩色格式发送到yujingjing@whu.edu.cn。
六、选拔考核
(一)考核方式
夏令营活动期间,将按二级学科(群)开展优秀营员的选拔考核工作,选拔为网络远程面试形式。
(二)考核内容
(1)背景评估
根据营员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营员的学习经历、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外语水平等情况。
(2)综合面试
综合面试包括专业英语测试及专业面试,主要测试营员心理素质、专业英语能力、掌握本专业系统知识的情况、攻读学位的目的与科研计划等。心理素质不合格者不能评为“优秀营员”。
综合面试分小组进行,面试全程视频录像,面试小组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
每人综合面试时间不少于15分钟。面试流程为:自我介绍-英语答题-专业答题(两题)-考官自由提问。
(三)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计算
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背景评估成绩及综合面试成绩均为百分制,计算公式为: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背景评估×40%+英语面试×10%+专业面试×50%。专业面试成绩或英语面试成绩不及格者(按百分制未达到60分)不能评为“优秀营员”。 “优秀营员”的选拔考核综合成绩作为复试综合成绩使用。
(四)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运用
获得“优秀营员”者,可自行在系统中下载、打印“武汉大学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证书”。
取得所在学校推免资格的“优秀营员”,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教育部推免系统报考我校推免生,且报考专业与获得“优秀营员”专业一致,可优先接收为我校2022年推免生。
七、优秀营员计划接收指标
计划接收参营营员人数为245人,“优秀营员”人数不超过162人。
一级学科 专业名称 参营人数 优秀营员名额
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4 0-2
经济思想史 2 0-1
经济史 2 0-1
西方经济学 13 0-9
世界经济 16 0-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6 0-4
应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2 0-1
区域经济学 2 0-1
财政学 9 0-6
金融学 27 0-18
金融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方向) 12 0-8
产业经济学 6 0-4
劳动经济学 2 0-1
国际贸易学 9 0-6
数量经济学 9 0-6
金融工程 9 0-6
保险学 5 0-3
房地产经济学 2 0-1
统计学 2 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22 0-15
工商管理 会计学 18 0-12
企业管理 19 0-13
旅游管理 6 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9 0-6
人力资源管理 10 0-7
市场营销 22 0-15
八、工作安排
(一)6月5-16日,申请人登录武汉大学“夏令营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http://yz.whu.edu.cn);
(二)6月30日前,网上公布营员名单。营员需在名单公布之日起3日内通过“夏令营系统”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确认视为放弃资格;
(三)7月6日-7月7日,远程网络夏令营活动,具体分组安排另行公告;
营员需采用双机位,一台设备用于远程面试(腾讯会议),一台设备用于环境监控(钉钉)。营员应选择安静、相对封闭、整洁的空间,桌上有没有其他物品,如书籍、水杯、眼镜。手机到使用支架固定,调整好摄像角度。详见《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网络考试技术要求(考生端)》
(四)7月15日前,确定优秀营员名单,经研究生院审核同意后在学院网站上公示。
九、其他事项
(一) 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新生(定向生除外)一律享受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设立“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1)特等奖,奖金10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国家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以下简称“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1%且为第1名的研究生新生。
(2)一等奖,奖金5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5%的研究生新生。
(3)二等奖,奖金3000元,奖励对象为来自高水平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10%的研究生新生;以及来自全国重点大学,或所在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3%的研究生新生。
详见《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评选办法》,以学校批准发布为准;
(二)欢迎访问经济与管理学院网站http://www.ems.whu.edu.cn/主页或者硕士栏目(招生信息/通知公告)了解更多学院情况。咨询方式: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办公室余老师,咨询电话:027-68753847,咨询邮箱:yujingjing@whu.edu.cn
(三)本次夏令营接收申请的专业仅限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报名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只能申报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被夏令营录取的学生只能填报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
(四)夏令营活动面向校外学生。校内推免生和未获得“优秀营员”的校外推免生可参加我院2022年推免预报名考核(10月份,请关注学院网站主页)。
欢迎有意报考我院研究生的优秀学子踊跃报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1年6月1日
 

一、申请资格
1、本次夏令营主要招募能够在本科所在学校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简称推免生)资格,拟申请到我校攻读研究生(含直博生)的2022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2、2022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前3学年或前5学期综合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15%,且达到所在高校推荐免试生要求;
3、来自一流高校或学科专业排名前10%的推免生优先考虑;
4、有志于从事经管类科学研究,并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理工科推免生优先考虑;
5、英语水平良好。
二、申请流程
1、申请形式:
登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方网站夏令营报名系统(http://hityzb.hit.edu.cn/zhxy-yjs-zs_v2/common/login?redirectUrl=/pc/xly/index),直接报名。
若报名系统无法登陆,请填写该链接报名:https://www.wjx.cn/vj/OyQXKxu.aspx(若无法点击链接进入,请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并按照填写说明提交材料。
报名时间:2021年6月21日至2021年7月11日。
2、申请材料: 
(1)网上报名,并提供所在院(系)或学校教务处盖章成绩排名证明原件的扫描件,原件备查;
(2)所在院(系)或学校教务处盖章的成绩单原件的扫描件,原件备查;
(3)体现英语水平的证明材料(国家英语四六级,TOEFL成绩,GRE成绩等)。
(4)其他证明材料,包括:已发表论文中代表性论文1篇,应提供全文,其他已发表论文提供期刊目录、论文首页扫描件;本科期间各类获奖证书扫描件。
注:如在问卷星报名系统中无法成功上传PDF文档,请申请人将以上材料扫描或拍照后整合为一个PDF文件,文件命名为“夏令营+考生姓名+报考学科”,邮件主题为“考生姓名+报考学科”,发送至邮箱smyjs@hit.edu.cn。因疫情原因不能按时提供原件的,可先上传未盖章原件,推免录取前需提供盖章原件。
3、材料审核及遴选:
学院根据申请者的网上报名信息,重点考察申请者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确定入营者名单。入营者名单将于7月14日前通过网报系统或邮件的形式通知。届时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请通过审核的同学务必于7月15日17:00前在报名端口确认参加,逾期不确认者将不予录取。
入选者请准备以下材料进行资格复审:个人有效身份证件,申请材料的1-3(原件),以上材料原件在入营报到时审核。因疫情原因不能提供原件的,须在正式录取前提供原件。
三、活动安排
本次夏令营活动分为2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线上活动,计划7月19-22日进行。
报到时间:2021年7月19日上午9:00-11:00;报到平台:腾讯会议(具体时间、会议号另行通知)。
活动内容:(1)开营式,介绍学校与学院基本情况;(2)聆听专家学术报告;(3)师生交流会;(4)组织营员面试。
面试合格的营员将在我校2022年推免生接收时享受一定优惠政策,具体政策以学校的有关规定为准。
2、第二阶段为线下活动,计划8月3-4日进行。
届时从第一阶段夏令营营员中选拔部分学生来校参加线下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校园参观、学术讲座、师生交流等。学院将为外地营员免费安排食宿并报销往返交通费用(入学后提供票据报销)。
注:线下活动将按照学校疫情防控要求进行,活动如有调整将另行通知
四、其他说明
1、学员报到后需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
2、具体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具体政策以当年学校相关文件为准;
4、其它有关信息请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网站:http://som.hit.edu.cn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老师刘老师联系电话:0451-86414016
近日,2021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出。考研的同学们有没有关注?今天考研派小编就整理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拟录取名单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综合考核候选人名单公示后,收到杨玥等12位考生放弃参加博士研究生综合考核的邮件,经我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按报考导师考生的考核评分进行顺位递补博士候选人,现将补充候选人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期自2021年5月10日至5月21日,如对上述公示结果有异议,可在2021年5月21日上午10点前以书面形式或通过电子邮件向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办公室徐老师(027-68753185, 79065779@qq.com)或经济与管理学院沈老师(027-68752413,EMS@whu.edu.cn)反映,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以便调查核实。候选人公示期内如有异议,经查实,可取消候选人综合考核成绩。

如有考生放弃参加我院博士研究生综合考核,请于2021年5月10日上午12点前以书面形式或通过电子邮件提交放弃申请。2021年5月10日上午12点后将不再进行顺位递补博士候选人。 一、历史沿革与现状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既懂经济又懂管理还懂技术交叉学科人才的需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便应运而生。早在1988年9月,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首次招收电力技术经济专业的本科生。1996年在徐绪松教授的精心组织与带领下,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成立新武汉大学,同年新武汉大学商学院成立。
商学院将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所合并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01年3月学校批准徐绪松任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所所长,刘伟(兼)任副所长。2003年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获得博士点授予权,同年获湖北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3月学校发布学科调整后的研究机构,技术经济及管理(实体)研究所成立,徐绪松任所长,王学军任副所长。现任所长王学军教授,副所长李文耀博士。学科带头人王学军教授。
现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所拥有一个硕士点一个博士点和一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同时共享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单位、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武汉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
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点设有研究方向为:管理决策与智能信息处理;系统评价与风险预警;投融资与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点设有研究方向为:投资科学;高技术经济;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所承担:本科学位课程:技术经济学﹑项目管理﹑计量经济学等;MBA学位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统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硕士生课程:宏微观经济学、管理研究方法、管理理论专题、财务报告分析、智能信息处理、资本市场与项目评价、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管理统计、决策分析、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博士生课程: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前沿、复杂科学管理、决对策理论、投资科学、IT服务与智能信息处理、高技术经济、运筹决策与物流管理、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等等。
二、学科特点
本学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交叉、复合,理工文兼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问题导向,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二是注重培养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某一学科专业技术深厚的基础同时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交叉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三是既关注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如国家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政策,又关注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经济及管理问题。四是本学科一贯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三、队伍状况
研究所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6人,年龄在45岁以下者占63%。同时,本所实行开放式管理,以研究所为核心,集聚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相关人才,共同进行学科建设和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研究所兼职教师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0人,副教授3人。
四、研究成果与社会服务
研究所专职教师近3年来,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世界经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工程》、《会计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管理世界》、《统计研究》、《审计研究》、《中国软科学》等发表论文255篇,国际会议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2篇,其中被EI/SHH/SCI共计115篇收录。在《科学出版社》等全国优秀出版社出版著作31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3项;承担横向课题48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著作奖和优秀论文奖等奖励29项。
研究所作为武汉系统工程学会挂靠单位,近年来研究所与武汉系统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省级学术会议9次,主办学术期刊---《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系统工程专集》3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12人次;本所专职教师赴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爱尔兰、台湾﹑香港国家和地区等地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14人次。1989年9月徐绪松老师的《改革教学内容及新教学方法》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12月徐绪松等老师研制的“计算机3+网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北京市技术开发优秀项目三等奖。1994年1月冯文权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政策或突发事件队经济影响的预测方法及干预分析模型”研究成果通过国家教委鉴定,获得国内首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5年12月冯文权教授编著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10月徐绪松老师的“Abranch-boundalgorithmintouring-pathproblemanditscomputerimplementation”获湖北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997年11月徐绪松教授当选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98年10月徐绪松老师的“Thedesignandanalysisofalgorithmofminimumcostspanningtree”获湖北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同年被民主建国会湖北省委员会第三次表彰大会评为优秀会员。1999年4月决定由原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旅游学院组成商学院,同年6月成立“数量与技术经济系”,何耀任系主任。2000年10月,徐绪松教授或董辅祍经济科学奖。2001年11月徐绪松教授被聘为武汉大学教学督导团团长。2001年12月徐绪松教授、王学军教授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2002年12月刘伟老师的“深圳市失业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03年11月徐绪松教授获得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授予的“优秀技术经济教育家”称号。12月份湖北省妇联表彰徐绪松教授在担任省妇联人大执委期间为妇女事业做出的贡献授予荣誉证书。2004年徐绪松教授继续被聘为武汉大学教学督导团团长。2006年1月徐绪松教授或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颁发的参政建议二等奖。2006年11月刘伟教授的“panlerandomanalysisofcreditriskinbusiness”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优秀二等奖;“实现全面小康与扩大就业的实证分析”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优秀三等奖。2007年2月徐绪松教授被评为2006年度湖北省人民政府先进参事,并获得参政建议二等奖。2008年徐绪松教授在2008全国技术经济年会上进行了主题发言,王学军教授业在此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和点评,徐绪松教授在湖北省创意产业与风险投资互动发展论坛上进行了主题发言。2008年王学军教授受邀请参加安徽合肥举行的中部崛起专家论坛会议,并进行了主题发言。2008年徐绪松教授的论文“复杂科学管理的理论、工具、方法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徐绪松教授“关于做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整体规划的几点建议、对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关于依托高新技术打造“小龙虾及甲壳素深加工衍生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建议分别获得省长、书记批示。2008年王学军教授作为国务院南水北调评标专家,参与工程重大评标2次。2009年徐绪松教授教授作为省政府参事,提出了湖北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徐绪松教授、王学军教授、候成琪和马莉莉四人分别获得国家自科基金资助继续研究。2009年徐绪松教授在长春09全国技术经济年会上进行了主题发言,王学军教授也在此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和点评。2009年徐绪松教授在郑州河南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六次“技术管理年会”(MOT)上进行了“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应对金融危机”主题发言,王学军教授在此会上进行了“中部崛起:人力资本视角”的专题发言和主持分会,邹辉霞教授在此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2010年王学军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陈武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王学军教授主持,高华、刘伟、范如国、陈忠斌老师参与的国务院三峡办委托的重大课题“三峡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监测”课题的成果经评审鉴定为“该课题国内尚无先例,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并且成为国家的文件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11年王学军教授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专家,参与工程重大评标3次。2011年王学军教授作为湖北省国资委绩效考评受聘专家,继续在出台的对省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考核政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王学军教授被聘为湖北省高级经济师评审副主任委员。
五、人才培养
研究所站在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的高度,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教学-实践-研究-讨论―成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责任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了湖北省自强杯二等奖﹑董辅礽经济学奖﹑张国安奖﹑万代奖等各类研究生奖励20余项,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6余篇。近年来,培养的硕士生有三名硕士生((吴健谋、扬小青、马莉莉):导师徐绪松)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3名博士生((陈彦斌、曹平、侯成棋):导师徐绪松)获得董辅礽经济学奖;3名博士生((陈彦斌、曹平):导师徐绪松)和(陈武):导师王学军)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1名博士生(陈彦斌:导师徐绪松)获得全国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5年),有3名博士后((孙淑生、金勇):合作导师徐绪松,(杨华峰):合作导师王学军)获得博士后基金。现在,研究所已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生12名;在校硕士生40余名(含MBA);博士生20余名;博士后4名。培养的研究生有10余名出国深造,有10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余的在政府、银行﹑证券﹑高新技术企业﹑电力行业﹑大专院校等单位任职,很快成为单位骨干。
六、今后发展思路与初步规划
基本目标和发展思路:在国内外调查研究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国内外高校同行和实践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把握学科主流研究方向。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更加凸显特色方向和优势,并在同行业上有较大深远的学术影响,形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学科的创新中心。
具体规划如下:
(1)在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有力地支撑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向国家级重点学科迈进。通过长期的建设,形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学科的创新中心。
(2)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使每个教师定方向定课程,使其凝练学术方向,扩宽学术视野,通过走出去,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到兄弟院校去,以更为开阔的思路,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凝练岀一些经过艰苦努力可能取得突破、而又很有希望成为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研究内容。将本学科点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相关院校的访问交流和出国进修访问按计划有序进行;更加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水平,增加教师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科研创新的源动力。并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建立校内外国内外的一批高水平兼职教师研究队伍。他们当中有一定数量的院士教师;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数;一定数量的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担任职务的教授。
(3)进行选拔制度、成长制度、激励制度的安排,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强化本学科点内部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严格的激励、开发、引导和淘汰机制,通过压担子、增责任等方面的措施来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队伍。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研讨学术批判,交流究展,总结不足,全方位提高学术水平。经过潜心探讨,卧薪尝胆,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知名度较高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领域。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区域重大需求,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拟有计划的加强横向联合,为政府规划与决策、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提供服务支持,提升本学科的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4)在人才培养方面,借鉴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相同学科的课培养方案,对研究生博士生进行教学改革,做好教材规划和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部分专业课程使用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并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前来担任博士生硕士生的课程。加强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社会欢迎的应用型硕士人才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博士人才。
(5)深度加强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合作,并使之常态化。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大力加强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国内拟与已取得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的学术合作;国外则力争创造条件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产品开发创新研究中心和创业研究中心、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Brighton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以及丹麦奥尔堡大学IKE研究小组等建立学术联系。选派教师和优秀博士生到上述国内外大学及其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或留学。邀请一批国内外专家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丹麦奥尔堡大学IKE研究小组的教授等进行一系列的讲学、交流或担任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承担或举办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积极参加国际技术管理学会(IAMOT)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人才。
(5)深度加强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合作,并使之常态化。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大力加强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国内拟与已取得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的学术合作;国外则力争创造条件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产品开发创新研究中心和创业研究中心、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人力资本、创新和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Brighton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以及丹麦奥尔堡大学IKE研究小组等建立学术联系。选派教师和优秀博士生到上述国内外大学及其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或留学。邀请一批国内外专家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丹麦奥尔堡大学IKE研究小组的教授等进行一系列的讲学、交流或担任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承担或举办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积极参加国际技术管理学会(IAMOT)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
一、沿革与现状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是2001年在学校院系调整的基础上,由原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整合武汉大学社会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的研究资源而建立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其前身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源于武汉大学资深教授谭崇台先生1979年创立的武汉大学经济系人口研究室。1984年,武汉大学经济系人口研究室升格为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1985年人口研究所被选定为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UNFPA)重点资助的中国研究机构,是我国第一批同时获得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4家单位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联席会议的召集单位。2004年以经济研究所研究力量为主体组建的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被评定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成为设立在武汉大学的第二家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评估中,中心被评选为“优秀类”基地。
经济研究所的教学专业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这些学科专业均拥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国内外招收上述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同时招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其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专业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经济研究所下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产业经济学研究室、劳动经济学研究室、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
二、研究队伍
经济研究所拥有一支学历高、能力强、比较年轻的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含兼职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60岁以下12位研究人员均拥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留校回国人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经济研究所及其前身历任所长(负责人)依次是:谭崇台、刘光杰、辜胜阻、简新华、刘传江、成德宁。
三、学术研究
经济研究所研究领域涉及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二级学科,包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四个三级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人口与经济发展;(2)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3)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迁与社会经济转型;(4)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5)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6)高技术产业发展;(7)工程性移民安置;(8)民营经济发展;(9)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10)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在乡城人口流动、城镇化、工程性移民安置、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具备了优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农业与农民(工)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研究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该所研究人员先后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含重大招标项目2项和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项目20余项(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7项),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合作项目20项、985项目1项。该所研究人员先后撰著、主编并出版人口流动与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五大系列学术著作50余部。近年来分别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丛书,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发展”丛书,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美)《人口与发展评论》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科研成果30余项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孙冶芳经济学奖、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全国性科研成果奖励,研究咨询报告多次获得联合国、世界银行、国务院有关部委、全国政协、民建中央、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协、武汉市委、市政府等单位的表彰和高度评价。
四、发展规划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将继续坚持“背靠经济发展理论,面向中国发展前沿”的方向,保持传统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依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齐全和实力较强的学科平台优势,充分发挥武汉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整体研究优势,努力把经济研究所建设成为集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和社会咨询服务三位一体的国内知名的研究机构,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具有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博士点,努力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研究基地,将产业经济学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积极参与221工程三期项目和985拓展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和国际合作交流,重点为湖北省和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持
一、沿革与现状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置会计专业的院校之一,武汉大学会计学科具有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早在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就开始招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为全国首批招收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5所院校之一。我国许多著名会计学者如蔡锡勇、杨端六、戴明训、孔祥祯、贾植园、陈键等均曾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他们均是武汉大学会计学科的重要创始人。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会计学专业停办。1985年国家审计署委托武汉大学设立审计学专业,成立了经济学院会计审计系,同年,国家教委在武汉大学管理学院委托成立了财务管理系。1999年,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成立商学院,会计审计系与财务管理系合并成立会计系。200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合并,其相关专业的部分教师进入武汉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会计系师资队伍得到壮大和充实。2005年,武汉大学商学院更名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成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0系2所重要系所之一。
会计系及其前身历任主任依次是:彭及时(审计系)、廖洪(审计系)、罗昌宏(财务管理系)、黄力(财务管理系)、李守明(财务管理系)、王永海(会计系)、唐建新(会计系)。历任副主任是:秦永和(审计系)、欧阳电平(财务管理系)、张兆国(财务管理系)、卢雁影(会计系)、余玉苗(会计系)、谢获宝(会计系)。历任支部书记是:廖洪(审计系)、阎红玉(审计系)、罗昌宏(财务管理系)、欧阳电平(财务管理系)、唐建新(会计系)、向正军(会计系)。现任主任李青原,副主任潘红波、刘颖斐、余明桂,支部书记潘红波,系主任助理赵良玉。
会计系下设会计审计教研室、财务管理教研室和电算化教研室。
二、学科现状
经过几代会计学人共同努力,武汉大学会计学科得到较大发展,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水平较高、富有研究特色的学术梯队和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8人,学科带头人为王永海教授。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1人,财政部“会计领军人才”计划(含后备)2人,“珞珈特聘教授”1人,“珞珈青年学者”2人,同时18位“70后”年青教师组成的团队入选首批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团队建设计划。他们先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尚佩恩分校、印第安纳大学、加州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多伦多大学和麦考瑞大学等名校访问。
1985年,原经济学院会计系和原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均获得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会计学科作为重要学科成功申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准成立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所,所长为王永海教授。2004年,会计系成为我国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0年和2011年分别成为我国首批资产评估硕士和审计硕士培养单位。
三、科学研究
会计系研究领域涉及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和税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会计、财务与税收;(2)独立审计与国家审计;(3)理财思想史。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武汉大学会计学科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与鲜明的研究特色,在会计信息质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与公司财务、国家审计及理财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自2005年以来,会计系共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各类横向科研课题40多项,在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ie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会计研究》、《审计研究》、《金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以及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全国优秀出版社出版和发表了近200多部(篇)较高水平、有一定影响的专著、译著、教材和学术论文。累计有2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美国会计学会国际会计分会最佳论文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杨纪琬会计学奖、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等。
四、学生培养
会计系现有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和财务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以及ACCA试验班,设有会计学硕士点(科学学位)和博士点,以及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MV)、审计硕士(Mau),形成本科生、硕士生、专业硕士和博士生多层次、多形式并存,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与培养模式。会计系还与北卡罗来纳大学、范德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等境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长期以来,会计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会计、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成为国家管理部门、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内外重要教学研究机构的骨干。
现面向海内外招聘优秀师资人才,诚邀海内外精英加盟,同时欢迎海内外学者到会计系访问交流!请电邮qyli@whu.edu.cn
一、学科特点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9月,由原武汉大学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旅游管理系合并组建而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已在全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这些优势和特点可归纳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并注重将学科的发展植根于武汉大学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氛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研究风格,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营销战略;新技术背景下的营销创新(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组织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市场调研;品牌管理;服务营销;营销渠道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方向上已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组织研究区域旅游总体现划课题方面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旅游市场营销是全国第一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方向,已形成鲜明特色。目前已受到相关学科的专家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研究水平高并在某些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师资队伍
市场营销学科有专任教师18名,教授8名,副教授10名。教师中已获得博士学位的15人,占83%: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2人,占11%。教师队伍不仅总体素质高,而且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在全国同类系与专业中居于前列。从年龄结构看,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40岁左右,是一批富有朝气、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们共承担有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新产品营销、分销渠道管理、广告管理、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组织市场营销等课程。旅游管理学科现有教师9名,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占67%,在读博士2人,博士后2人。同时聘请了一批中外著名的旅游、文物、园林等方面的专家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现有教师具有历史、地理、经济、外语、地质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背景,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餐饮管理、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主要客源国及地区通论、专业英语、旅游文化、旅游应用文写作、消费行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物赏析、中国园林艺术、旅游分析、旅游地产、会展管理、旅游投资等。
从2005年起,武汉大学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和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市场学系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对方共有4位教授受聘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双方组建“武汉大学组织市场营销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每年均会接受我系博士研究生和年轻教师赴港从事为期六至十二个月的博士后研究。
现有教师具有经济学背景、管理学背景、数学、统计学以及法学背景,有13名教师到美国、法国、加拿大、韩国以及香港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教师的整体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为更好整合国际优秀教师资源和企业家资源,聘请了武汉大学兼职教授8名,其中来自美国的兼职教授1名(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方二教授),来自香港地区的3名,来自企业界的企业家4名。在国内学术界,我系教师担任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学术职务,其中:汪涛教授担任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常务副会长,《营销科学学报》专业主编,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市场营销》课程小组成员;黄静教授担任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营销科学学报》编委,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常务理事。黄敏学教授担任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营销科学学报》专业主编,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电子商务学会副秘书长。张广玲教授担任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副会长。熊元斌教授担任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学会营销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学会市场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旅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市场营销常务理事、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学术委员等。
三、科研成果
武汉大学市场营销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以及教育部基金项目10多项,以及企业横向课题70多项,经费总额近1000万元。在MISQ、IMM、JBR、JBE、《管理世界》、《新华文摘》、《管理科学学报》、《心理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了近百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有六十余篇论文被SSCI、EI检索。2000年,由甘碧群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市场营销系承担了原国家教委“21世纪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起草,并组织编写了配套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其中半数以上教材由我系教师主编。本系列教材在国内学术界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在均已经多次重印。甘碧群教授的《宏观市场营销》、《企业营销道德》等专著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汪涛教授出版的《组织市场营销》也是国内组织市场营销领域最早的著作之一。黄敏学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网络营销》是国内最早的网络营销教材之一,2002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汪涛教授的《广告管理》获中南七省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熊元斌、张广玲在1997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旅游管理学科十分重视探讨旅游管理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几年来撰写、主编和参编专著及教材20多部,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已完成和现在承担的多类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和市级纵向科研项目及横向应用科研项目,经费500多万元。张薇、熊元斌教授编制的《神农架旅游总体规划》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旅游项目奖项。熊元斌教授所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旅游学界同行中处于前列,其所撰写的《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获得国家旅游局优秀学术成果奖。这些科研成果已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发展规划
1、市场营销学科
市场营销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将武汉大学市场营销学科建设成中国最好的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中心之一。在五年左右时间内,在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追踪世界先进水平,力争在组织市场营销、营销战略和新技术背景下的营销创新及本土消费者市场营销等研究领域奠定研究优势,创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争取产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冲击国际市场营销顶级杂志。在2013年即武汉大学建校120年我校初步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际,将市场营销学科建设成为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能够在国际市场营销权威期刊上发表,并在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举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市场营销研究的中心之一。在研究领域的选择方面将充分发挥我们的基础研究优势和特色,与国内其它院校形成差异,并符合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为此,我们将重点开展组织市场营销、营销战略和新技术背景下的营销创新及本土消费者市场营销的研究。研究方法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风格。具体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如下:
各研究方向定位及目标
2、旅游管理学科
首先,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积极开创重点学科建设的条件。在图书资料建设、网络建设、实验室、教学设施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制订切实有效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重视课程建设,重视学术梯队的培养,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其次,把握旅游发展趋势,拓展学生培养领域。目前,旅游的领域已经不再限制在传统的旅游范畴,而已经拓展到休闲娱乐、会展服务、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投资等领域。因此要结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特点,拓展休闲娱乐、会展服务、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服务等领域知识,加强学生的服务领域和行业的实践联系。第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著名学府做访问学者、有选择地吸收应届博士毕业生、重点引进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旅游管理学科带头人等多种途径,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步伐,以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第四,形成有影响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要使旅游管理学科成为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必须出有影响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不仅仅要讲数量,或者说最主要的要强调精品、质量。积极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形成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包括著作、文章,也包括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研究报告等。第五,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影响面。旅游专业的特点是与实际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要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内的企业联系,及时把握旅游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举办国际会议来提高教师队伍知识素质和学生的专业兴趣,在积极创造条件主办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交流方面,加强对外联系,充分发挥优势研究方向,依托武汉大学的品牌,逐步形成接轨国际的旅游教育联合体。每年将邀请知名外国旅游专家和国内知名的旅游专家来我校讲学、交流。
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网站:http://ems.whu.edu.cn/mtm

添加武汉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武汉大学考研分数线、武汉大学报录比、武汉大学考研群、武汉大学学姐微信、武汉大学考研真题、武汉大学专业目录、武汉大学排名、武汉大学保研、武汉大学公众号、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武汉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武汉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