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分数线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武汉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武汉理工大学报录比、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群、武汉理工大学学姐微信、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真题、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目录、武汉理工大学排名、武汉理工大学保研、武汉理工大学公众号、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武汉理工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包括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学校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录取分数线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手机访问

Add 武汉理工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武汉理工大学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考试科目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一、学科发展沿革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材料学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9年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7年经立项审核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9年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先后设立“长江学者”特聘岗位。2004年设立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被列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二、主要研究领域
“九五”和“十五”期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有五个项目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即生态建筑材料及其关键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智能材料、器件及智能结构系统、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复合材料。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重点,通过建设以下研究方向形成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工作:
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
生态建筑材料
高分子材料与树脂基复合材料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关键新材料及其应用
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生物医用材料
成型制造及其关键新材料
三、研究基地和科学研究
为了对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围绕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建设了9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设备总值达到2.1亿元。这些科研基地从材料组成和结构分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评价到材料重要应用的工程化研究与工业性试验,装备了功能比较齐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这些科研基地包括:
·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
· 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国家发改委)
· 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 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 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政府)
· 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政府)
· 燃料电池与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建)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7年立项建设,拥有一批先进的材料合成与加工装备以及现代化的材料结构分析、表征与性能测试设备。主要研究方向:1、发展新一代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特别是低维复合技术,包括纳米复合技术及薄膜复合技术;2、基于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发展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特别是国防建设配套关键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3、材料基础研究与材料设计,特别是多组分、多尺度材料的复合原理与设计。
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是1990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开始建设 ,1997年国家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光纤传感技术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总投资2800万元,以光纤液位、温度、阀位等三种产品建立工业性试验线,开展工业性试验,并形成年产10000台套的工试生产能力。主要研究领域: (1) 特种光纤及新型敏感材料研究;(2) 光纤智能材料与结构及应用研究;(3) 新型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4)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研究。
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主要研究方向: 硅酸盐材料工程基础理论,硅酸盐材料生产过程与装备,低品位原燃料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硅酸盐材料新品种、新技术;硅酸盐新材料评价与标准。拥有一批先进的硅酸盐材料研究与检测装备。
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部门开放实验室始建于1987 年,它是以研究材料化学组成、微观结构与性能为主的现代化的研究与分析测试机构。全中心拥有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拥有40多种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配有各种物性测试仪器,可满足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分析与检测。
“十五”期间,围绕我国工业技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国防建设配套关键新材料的重大需求以及材料科学的前沿,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大、重点、面上等各类国家科技与攻关项目、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内的纵向科研项目和面向建材行业、地方和企业的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科技经费五年到款总额达到2.1亿元,获得国家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出版专著8部、教材14本,为我国建材行业的科技进步、国防建设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教师队伍
围绕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建设了一支以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学术带头人,学历层次高,整体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的学术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36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岗位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5人,博士生导师 56 人。在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超过65%,中、青年教师中50%以上的人员具有在国外知名大学或著名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访问研究和攻读学位的经历。教师队伍协作意识明显增强,团队联合研究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建设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团队2个,还建设湖北省教学团队和湖北省教学名师。
五、人才培养
材料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190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094人。
自1996年来,以武汉理工大学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材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等教改项目,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5项,在材料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04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 1 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6 项,在国内高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3人,是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等。目前,材料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湖北省精品课程2项,2门教材列入国家精品教材。
承担有国家精品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系列新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已出版教材12部,教育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7项,《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概论》(双语)等教材被数十所院校采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CAI课件》,获湖北省高校优秀课件一等奖,已在全国21所院校使用。
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材料、交通、化工、电子、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工程、国防、汽车、船舶、建材、化工防腐、电机、石油等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2005年学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多所大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本学科以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为核心,以扩大与国际上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为重点,以选派学术带头人出国访问、讲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为主体,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十五”期间,本学科同这些单位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科技部政府间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联合召开国际会议和双边会议8次,双边进行学术交流的人次达到了350人次,选派教师到国外研究、学习150人次。2006年,经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在本学科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本学科已成为我国材料学科重要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基地之一。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30,申请工程硕士学位适用) 一、培养定位目标 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聚焦行业发展前沿,培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知识,擅于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国际视野、敏锐的行业发展判断能力,胜任生物医学工 程领域相关技术升级、原始创新、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良好的 职业素养,能独立承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技术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 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 规范,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 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 1.生物医用材料及再生医学 2.纳米生物材料及纳米医学 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及质量管理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 3-4 年,最长 不超过 5 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 3-4 年,最长不超过 6 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10 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数为≥32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6 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 6 学 分。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 ≥7 学分,专业学位课≥10 学分,专业选修课≥8 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 学分。必 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 5 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1 学分。
五、必修环节 1.专业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 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专 业实践时间不少于 1 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 课程实践安排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院、所)等单位完成, 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合格者记 2 学分。其中实验室 安全培训为课程实践的必修内容,考核通过后记 1 学分。 综合实践应当依托校外实践联合培养基地完成,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 结合工程实际岗位,主要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综合实践合格者记 3 学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也可合并进行。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备过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 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对研究生实践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确保实 践教学质量。 ※ 定向培养研究生、来华留学生可免修专业实践,所缺学分须通过选修课 程补齐。 2.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1 学分。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并具 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运 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专业实际问题研究 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专业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专业应用背景。学位论 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 1 年,选题报告通过后,记 1 个必修环节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具 体要求,按照研究生手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题实施办法》执行。 选题报告通过后记 1 个必修环节学分。 六、科研与论文 1.科学研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答辩前需取得与学位论文研 究内容相关的科研成果,至少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方可申请答辩: (1)发表 SCI 论文 1 篇; (2)发表 EI 收录的期刊论文 1 篇(不含会议论文); (3)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1 篇,且该期刊入选北大核 心期刊目录; (4)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2.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需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 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参照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 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标准汇编执行。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 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其它要求,参照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相 关规定执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 统(TMLC2)”检测,达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方可答辩。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 式。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培养方向分班教学,采用课程学习、实 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当在入学后 2 学期内在校内完成,其它课程和实践环节可在入学后 2-4 学期内在校内研究基地 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完成。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 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与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实现团队指导和培养, 共同承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八、其它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前需修满学位课程学分,允许研 究生开题后根据论文研究需要选修部分其它课程,申请答辩前修完全部课程即可。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 40 篇以上, 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每月至少 1 次、论文 工作阶段至少每月 2 次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形成制度。 4.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同一培养方案。 5.本次制定培养方案从 2019 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序号 姓名 考生编号 拟录取专业 复试成绩 备注
5 包明珺 10497521233304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70  
6 毕先磊 10497521233346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60  
7 卜童乐 10497521233319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50  
8 蔡超 10497521233313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30  
9 蔡飞龙 105615000005449 材料科学与工程 92.20 调剂
10 曹鹏启 10497540033880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00  
11 曹志龙 10497531233579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30  
12 查亚刚 10497540033693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70  
13 陈方杰 104875000102569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70 调剂
14 陈昊 1049752123332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15 陈桦 10497540033813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70  
16 陈继钦 10497521233333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80  
17 陈曼 10497521233340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10  
18 陈琦 10497540033677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10  
19 陈诗静 10056502111575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90 调剂
20 陈世强 104975400337210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40  
21 陈水生 10497540034012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50  
22 陈稳 10497540033703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90  
23 陈新乐 10497540033682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50  
24 陈雨睛 104975212333146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30  
25 程凯 10497521233313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00  
26 程士心 10497540033674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60  
27 戴亮 10497531233577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5.20  
28 邓日桂 10497521233323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80  
29 董文静 10497521233337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00  
30 董瑀 104975400337180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40  
31 段小华 10497540033742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20  
32 范美玲 104975212333385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60  
33 方昊 104975312335773 材料科学与工程 91.30  
34 方君阳 10497540033730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00  
35 方鹏 10497521233308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36 房猛 10497540033761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40  
37 丰盛 10497540033913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50  
38 冯传法 10056502111575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40 调剂
39 付文 10497521233346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00  
40 付韫珒 104975212333320 材料科学与工程 91.20  
41 高波 10497521233345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80  
42 高超 10497540033668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80  
43 高达 10497521233315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40  
44 耿春东 104975400336863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60  
45 耿武千 10497521233313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80  
46 公丕军 10497540033753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70  
47 顾本庆 10497540033668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70  
48 顾纯 104975400338883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10  
49 顾剑峰 104975212333236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30  
50 郭胜强 10497521233321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70  
51 郭新生 10497540033762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80  
52 郭玉林 10497540033718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90  
53 韩婷 10497540033760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00  
54 何虎 10497531233576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60  
55 何欢 10497521233333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80  
56 何秋 10497521233304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57 贺佳卉 1049752123334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70  
58 侯伟康 104975400337022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00  
59 胡蝶 10497521233335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60 胡俊杰 1049752123334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20  
61 胡松 10497521233333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70  
62 胡哲兵 10497540033945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00  
63 黄龙泉 10497540033721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00  
64 黄梅 10056502111575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30 调剂
65 黄淑颖 10497521233317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66 黄晓克 10497540033831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70  
67 黄毅 10497521233310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00  
68 计剑 10497521233327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60  
69 姜付本 104975400336602 材料科学与工程 76.00  
70 姜啟亮 10497540033692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00  
71 姜文斌 10497540033752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40  
72 姜玉周 10497540033768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90  
73 蒋颂敏 10497540033822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40  
74 金秋 10497521233348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40  
75 康春阳 10497540033875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60  
76 柯虹全 10497521233309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30  
77 李斌 10497531233577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50  
78 李超 10497521233307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00  
79 李晨 10497521233342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40  
80 李传斌 10497540033754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60  
81 李丹 10497521233322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00  
82 李瀚 104975400338754 材料科学与工程 76.10  
83 李贺川 1049754003361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92.10  
84 李坚年 104975400337280 材料科学与工程 91.90  
85 李京海 10497540033760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50  
86 李昆鹏 1049752123332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20  
87 李梦霞 10497521233317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10  
88 李乃意 10561500000532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00  
89 李思宇 104975312335780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60  
90 李文珂 10497521233315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00  
91 李小丰 10497521233329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70  
92 李亚云 10497540033874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40  
93 李彦辉 10497521233312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80  
94 李洋 104975212333121 材料科学与工程 75.80  
95 李玉坤 10497540033686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20  
96 李渊 10497540033698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20  
97 李云峰 10497540033699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80  
98 李兆槐 10497521233331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20  
99 林晨 104975212333380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90  
100 林露 104975400336350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30  
101 刘传奇 1049754003375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00  
102 刘纯 10497540033972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80  
103 刘欢 104975400337229 材料科学与工程 77.70  
104 刘煌正 10497535033607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20  
105 刘佳佳 100565021115755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90 调剂
106 刘娟 10487500010257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40 调剂
107 刘俊威 10497521233332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50  
108 刘玲 10497521233312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30  
109 刘萌 10497540033774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90  
110 刘明阳 10497540033790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10  
111 刘少君 10497540033993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40  
112 刘思晴 10497521233318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60  
113 刘翔 104975212333072 材料科学与工程 76.70  
114 刘晓海 10497540033752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60  
115 刘欣悦 10497521233305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50  
116 刘星 10497540033727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00  
117 刘雪 10487500010243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30 调剂
118 刘艳霞 10497521233303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10  
119 刘燚 10497521233320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120 刘勇强 1049752123331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10  
121 刘运展 10497521233347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20  
122 刘振华 10497521233305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80  
123 龙永双 104975400337196 材料科学与工程 77.10  
124 龙羽婷 10497521233303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10  
125 罗闯 1049752123330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77.50  
126 吕季营 10497540033703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70  
127 马健 10497540033701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50  
128 孟子寒 104975400340121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10  
129 明添 10497540033759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30  
130 母事理 104975212333468 材料科学与工程 76.90  
131 聂宁 10497521233325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70  
132 牛永斌 1049754003365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40  
133 欧文军 10497521233337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70  
134 潘诗月 10497521233304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60  
135 裴存原 10497540033621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20  
136 彭钊 1049752123334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20  
137 秦维高 10497540033683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80  
138 邱俊豪 10497531233577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10  
139 屈亚朋 14430504000011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60 调剂
140 饶云 1049752123332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10  
141 任学超 10497521233337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20  
142 任钊锋 10497531233576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20  
143 桑榆 10497521233307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00  
144 邵贺云 10497540033822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60  
145 石华 10497521233322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90  
146 石文华 10497521233345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80  
147 舒本安 10487500013200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40 调剂
148 舒月姣 10497521233326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50  
149 宋秋磊 10497540033624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20  
150 苏晓岗 104975400336389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60  
151 孙栋 10497521233305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40  
152 孙梦黎 10497521233344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60  
153 孙世民 10487500010251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70 调剂
154 谈亚丽 1049754003366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4.80  
155 谭行 10497521233326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156 汤何锐 10497521233336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80  
157 唐博 10497521233345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80  
158 陶守亮 104975400337183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40  
159 陶晓晓 10497521233326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50  
160 田俊 104975212333298 材料科学与工程 76.80  
161 童通 104975312335758 材料科学与工程 77.60  
162 涂凯华 10497540033727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10  
163 汪洋 10497521233339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00  
164 王斌 10497521233345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20  
165 王聪 10497521233331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90  
166 王丰 10487500010253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70 调剂
167 王峰 10497540033668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60  
168 王焕 10497521233308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60  
169 王俊波 10497540033768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10  
170 王凯 10497540033635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80  
171 王明 10497521233314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00  
172 王鸥 10497521233323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70  
173 王鹏彦 10497521233312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50  
174 王奇伟 10487500010253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90 调剂
175 王全超 10497540033822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176 王胜 104975400336864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20  
177 王顺忠 10497521233330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10  
178 王同信 10497521233316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60  
179 王维 10497521233343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40  
180 王文波 10497540033962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60  
181 王晓欢 10497521233344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60  
182 王星瑞 104975212333272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30  
183 王秀丽 104975400337986 材料科学与工程 91.20  
184 王亚洲 1033550009115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10 调剂
185 王哲 104975400339537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80  
186 韦方艳 10497521233314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40  
187 吴建生 10497521233341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20  
188 吴丽君 10497521233344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00  
189 吴林 10497540033729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30  
190 吴孟鸣 10497521233311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10  
191 吴敏 10561500000576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70 调剂
192 吴攀 10497540033641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00  
193 吴绍文 10497521233317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20  
194 夏雪 1049752123333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00  
195 肖飞虎 10497521233312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30  
196 肖建新 10497521233313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60  
197 肖鹏 10497521233347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60  
198 肖洒 10497521233344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80  
199 谢晓宇 104975212333263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10  
200 邢以晶 10497540033790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30  
201 熊峰 10497540033699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90  
202 熊嘉琪 10497521233341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40  
203 熊文勇 10497531233577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20  
204 熊映 104975212333476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40  
205 徐海跃 10699513703397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30 调剂
206 徐庆 10497540033710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90  
207 徐意 10497521233309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50  
208 薛妞子 10497521233322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20  
209 薛榕刚 10497521233303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70  
210 严义谦 10497531233578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10  
211 晏好武 103355000911550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60 调剂
212 阳涵 10497521233323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10  
213 杨斌 10497540033673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40  
214 杨杰 104975212333075 材料科学与工程 91.40  
215 杨凌峰 10497521233335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70  
216 杨腾飞 10497540033874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20  
217 杨曦 10497540033731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70  
218 杨洋 10056502111575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30 调剂
219 杨禹亭 10497521233312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70  
220 叶朝辉 10497540033888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50  
221 叶德金 10497521233348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80  
222 叶时迁 10497521233312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60  
223 殷亚朦 104975400336220 材料科学与工程 77.20  
224 尹凯利 10497521233342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40  
225 游志涛 104975400337317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50  
226 于强 10497540033790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00  
227 余后梁 10497540033668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40  
228 余杰 10497521233303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30  
229 余亮 10497540033654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70  
230 余素春 10497540033702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10  
231 袁文韬 104975400340074 材料科学与工程 77.10  
232 袁园 104975212333366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40  
233 张宝煊 10497521233308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30  
234 张勃 10487500010249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30 调剂
235 张海丽 10497540034013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30  
236 张煌 10497540033652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80  
237 张迈 104975212333118 材料科学与工程 75.50  
238 张梦莎 10497521233331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9.20  
239 张锐 10497521233308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60  
240 张瑞 104975212333097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90  
241 张守迪 104975212333384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80  
242 张守杰 10497540033774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00  
243 张伟 10497540033685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40  
244 张显 104975400337452 材料科学与工程 78.10  
245 张雪梅 1049754003368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90  
246 张杨 104975400336853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20  
247 张杨文 10497521233319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40  
248 张遥 104975400336176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10  
249 张易 10497521233344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80  
250 张宇 104975212333042 材料科学与工程 79.10  
251 张悦 10497540033630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40  
252 章政 10497521233328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90  
253 赵洋籽 10497521233330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8.80  
254 郑晓惠 104975400336684 材料科学与工程 92.30  
255 郑峥 1049752123331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70  
256 郑洲 104975212333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50  
257 周博 10497521233326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00  
258 周春杨 10497540033703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20  
259 周帆 104975212333275 材料科学与工程 90.40  
260 周如金 10497531233579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50  
261 周兴兴 10497540033641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5.70  
262 周阳 104975212333319 材料科学与工程 91.20  
263 周颖 10497521233314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00  
264 周重阳 10497540033754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3.80  
265 朱成志 104975400336929 材料科学与工程 84.70  
266 朱寿永 104975400336987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00  
267 朱炎昌 104975400339450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40  
268 朱杨 10497521233330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90  
269 朱哲 104975212333402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90  
270 祝路 100565021115754 材料科学与工程 91.10 调剂
271 卓永 104975212333046 材料科学与工程 82.70  
272 邹府兵 104975400337288 材料科学与工程 80.80  
273 邹海远 10497521233321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7.6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武汉理工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材料物理与化学
02(全日制)材料学
03(全日制)材料加工工程
04(全日制)先进复合材料
05(全日制)生态建筑材料
06(全日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7(全日制)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
08(全日制)环境材料
09(全日制)生物医学材料
招生人数: 316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203 日语(选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3 材料科学基础、834 物理光学、835 高分子化学、836 材料成
型原理(选一)
备  注: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Major in Composite Materials 
 
一、业务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型人才。
培养具有复合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新产品研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initiative spiri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this program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be solid grounded in basic theory and wide-ranged in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Students can be fit into jobs in the field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They can do the 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sign of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new products development operating management. 
 
二、业务培养要求
ⅡEducational Requirement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复合材料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复合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各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及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研究新工艺、改善复合材料性能和提高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掌握扎实的复合材料设计、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性能检测与产品质量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复合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项目方案策划能力与科技写作能力。
5.具有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必须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生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10.初步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Students are mainly required to acquire a all-rounded educa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with specific emphasis on basic theories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learn to know the basic rule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posite materials preparing, organizing and their performance; and gain ability to develop new composite materials, do research on new techniques, improve materials performance and product quality.
Specific program objectiv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ttain this general objective that its graduates will have:
    1. Humanities and ar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2. Related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needed in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3. Knowledg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design,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eparing,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quality control; 
4. Ability to us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to do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n new products, new techniqu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equipment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good ability of project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writing 
5.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mechanical desig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which are needed in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6. Basic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data query and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relative information;
7. Knowledge of guiding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producing, designing, research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lated industry and knowledge of the 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s; 
8. Ability of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expressing and communicating;
9.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keep study all their lifelong; 
10. Ability to deal with crisis and emergency events and compete and cooperate in cross-cultural fields.
 
三、主干学科
Ⅲ  Major Disciplines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Major Disciplin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
Ⅳ Cor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
专业核心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B、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Core Courses: Polymer Chemistry, Polymer Physics, Methods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 B, Principles of Materials Compositing,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Composite Materials Polymer Matrix,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Structural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专业特色课程: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复合材料界面、功能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模具设计、复合材料产品设计
Characteristic Courses: New Technologi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Preparing, Interfac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unct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 Mould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Products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五、计划学制与学位
Ⅴ 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Four Years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进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年亚洲大学前100名排行榜,名列第58位。各学院师资资源丰富,值得报考。
学院名称 电话(027) 网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87164677  http://smse.whut.edu.cn 

目标定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过去60多年中,学院为国家建材、汽车与交通行业培养了4万多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近100项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为建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95-2015年期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9月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名单,在国家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A+,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本学科目标定位是:到2025年,进入世界一流材料学科行列,突破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工程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材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材料及其加工制备新技术,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和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成为材料学科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师资队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办学,学科现有教学科研、实验技术支撑人员300余人,其中教授142人,副教授118人。学科拥有一支以院士、“973”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为学术带头人,整体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士3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士1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万人计划”5人,国家杰青、优青9人,汤森路透“全球21位热门科学家”1人(2012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
 
 
人才培养:
  学院依托学科办学,形成了覆盖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门类齐全的材料类专业设置,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有8个:
  •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复合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材料物理
  •   材料化学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学院下设材料科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系、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与加工工程系和实验教学中心,负责现有3000余名本科生和1800余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坚持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教学研究项目36项,已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承担了一批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系列新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材料概论》(双语)等教材被数十所院校采用,近五年出版教材共21部;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09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改革成果奖6项。
 
国际交流:
  瞄准国际一流,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牛津、密歇根、日本东北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实质合作,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2007年)和“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2013年)2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2009年以来,与世界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联合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2项,总经费5600万元;联合培养研究生40余名,联合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主办有影响的国际会议20余次,包括第35届国际热电会议、第13届国际非晶态固体物理会议、《Nature》能源材料国际会议。
  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特色班本科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国际化培养途径。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英国玛丽皇后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2+2”、“3+2”、“4+1”等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近100名学生参与。2015年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依托本学科建立了全国首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
 
科研及成果:
  近五年,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取得的一批应用技术成果已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武器装备重点型号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任务200余项,其他各类各级项目800余项,总经费7.9亿元。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0项,发表SCI论文3300余篇,SCI他引41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36篇(HCP论文65篇)。
  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
  •   建筑材料绿色制造理论与技术
  •   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战略新材料
  •   高性能陶瓷与先进复合材料
  •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   先进新能源材料
  •   生物功能材料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Major in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一、业务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新能源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表征与研究、器件的设计与组装、新能源材料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excellent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with initiative spiri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this program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be solid grounded in basic theory and wide-ranged in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Students can be fit into jobs in the fields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eparing, forming and processing, structure and property representation and research, devices designing and assembling,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ey can also do the work in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echnique and equipment desig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二、业务培养要求
ⅡEducational Requirement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新能源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新能源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器件的设计与组装的基本训练,掌握新能源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使学生具有开发新能源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性能、设计与开发新能源材料器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Students are mainly required to acquire a all-rounded edu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th specific emphasis on basic theories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understand inherent dependence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n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condition for materials, basic skills in new energy materials preparing, structure analyzing, property testing and device designing and assembling; and gain ability to develop new materials, conduct research on new techniques, improve materials properties and design devices. Specific program is designed to train students with the following abilities and knowledge.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3.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新能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器件的设计与组装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材料应用和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
4.掌握材料性能检测和器件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具备正确选择设备进行材料研究、器件设计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研究和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 
7.了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生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 Humanities and art qual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2. Related knowledge of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needed in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knowledge of similar major;
3. Knowledge in basic theory of materials science, new energy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eparing, forming and processing, devices designing and assembling, and  practical utilization and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basic engineering knowledge related to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experiences of practical engineering; 
4. Basic methods for materials properties testing and devices quality control; preliminary abilities to develop new materials, technologies and devices; preliminary abilities to employ adequate equipments to perfor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and devices; preliminary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bility to consider comprehensively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economy, environment, law and safety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design;
5.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mechanical desig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which are needed in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6. Basic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data query and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relative information; Ability to design experiments, creat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duce, collate, analyz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write papers;
7. Knowledge of the frontier theory, the 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s and knowledge of guiding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producing, designing, research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lated industry; 
8.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keep study all their lifelong; 
9. Ability of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expressing and communicating and to deal with crisis and emergency events and compete and cooperate in cross-cultural fields.
 
三、主干学科
Ⅲ  Major Disciplines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
Major Disciplin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Physics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
Ⅳ Cor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
专业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概论、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制备技术、固体物理、材料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组装实验
Core Courses: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Devices,Solid State Physics, Materials Physics, Fundamentals of Semiconductor Physics, Experiments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Assembly
专业特色课程: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器件设计训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制备技术、半导体物理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组装实验
Characteristic Courses: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Training on Devices Design,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Devices, Fundamentals of Semiconductor Physics, Experiments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Assembly
五、计划学制与学位
Ⅴ 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Four Years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 Engineering
 
一、业务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好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方面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加工成型、材料分析、材料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和产品开发、新材料研制、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生产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期待毕业生几年之后能达成下列目标:
1.具有良好的修养与道德水准;
2.能够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与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
3.能够在一个技术开发团队中作为骨干或者领导有效地发挥作用;
4.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加工成型、材料分析、材料应用等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并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5.能够通过终身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6.有意愿创新实践,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This major aims at training students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morality, solid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professional expertis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They should have good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inspirations, quantifying them for engag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new material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quipment design, technical re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in the fields of preparation, processing, form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Graduates of this major are supposed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aims:
1. Having good manner and excellent moralities
2. An ability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the design of technique and equi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technique.
3. An ability to function as the leading role in a technique developing team.
4. Having strong competitiveness for employment in the field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preparation, processing, materials analysis and materials application; an ability to be admitted to the postgraduate study.
5. An ability to develop ones’ own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through lifelong learning.
6. Recognition of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an ability to serve for the society. 
 
二、业务培养要求
Ⅱ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检测分析、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掌握开发新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性能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
3.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设计及工程研究、产品质量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 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分析方法、生产工艺的设计方法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技术,具备材料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应用、工程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材料生产装备或工艺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Students are mainly required to acquire an all-rounded education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th specific emphasis on basic theories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learn to know the basic rul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s organization and their performance; be trained on various practical work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preparing, testing and analyzing; and gain ability to develop new materials and do research on new techniques.
Specific program objectiv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ttain this general objective that its graduates will have:
    1. Humanities and ar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2. Basic knowledge of engineering and theorie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with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eparing, materials designing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product quality controlling; experienc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3. Methods for analyzing materials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and designing the product proces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4. Knowledg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related to work; 
5. Ability to us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economy, environment, law and safety, which confine product equipment and the process;
6. Basic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data query and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relevant information;
7. Knowledge of guiding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producing, designing, research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lated industry and knowledge of the 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s; 
8. Ability of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expressing and communicating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the ability to compete and cooperate in cross-cultural fields.
 
三、主干学科
Ⅲ  Major Disciplines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
Major Disciplines: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hemistry, Physics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
Ⅳ Cor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
Core Courses: Inorganic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专业特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概论、材料制备与性能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
Characteristic Courses: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Experiments on Materials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Introduction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Plant Design,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五、计划学制与学位
Ⅴ Length of School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Four Years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聚焦国际学科前沿,培养 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独立从事 科学研究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能力突出、创新与实干精神强、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高层次材料卓越人才。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 爱祖国。具有立足行业发展、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发展材料学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具有爱国情怀、勇于担当。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遵纪守法, 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 3.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可胜任本学科领域较高 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生态建筑材料 2.先进复合材料 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4.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 5.环境材料 6.生物医学材料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 3-4 年, 最长不超过 5 年。 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 3-4 年,最长不 超过 6 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10 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数为≥30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5 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 5 学 分。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 ≥11 学分,专业学位课≥8 学分,专业选修课≥5 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 学分。必 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 3 学分、学术活动 1 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1 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 (1)社会实践 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 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 15 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 2000 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社会实践服务对 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研究生提交由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 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 1 学分。 (2)助研、助教、助管 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研 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至少一个标准岗位的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 通过后记 1 学分。 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的相关要求和考核办法等参照《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细则》(校研字[2016]1 号)。 (3)创新创业竞赛 规范和促进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并完成我校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院审核通过后记 1 学分。 (4)基金申请书撰写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省(市)级及以上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纵 向项目的申请书及 20 分钟汇报 PPT,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合格者记 1 学分。 (5)国际交流 研究生在读期间通过各类项目赴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合作(不少 于 3 个月),或参加一次境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 1 学分。 (6)实验室安全培训 研究生进入课题之前必须完成实验室安全培训。考核通过后记 1 学分。 ※ 定向培养研究生、来华留学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 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2.学术活动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 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5 次,且每次 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 500 字以上的心得。经指导教师(小组)检查、审核,完 成者在必修环节记 1 个学分。 3.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选择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 作量时应考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因 素。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选题报 告和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手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 题实施办法》执行。选题报告通过后记 1 个必修环节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科学研究 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独立开展科学 研究,并发表与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硕士 学位论文送审前,学术成果至少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方可申请答辩: (1)发表 SCI 论文 1 篇; (2)发表 EI 收录的期刊论文 1 篇(不含会议论文); (3)在一级学会中文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 1 篇; (4)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 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科 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 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 统(TMLC2)”检测,达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方可答辩。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 的指导小组的指导方法,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 学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八、其它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前需修满学位课程的学分,允 许研究生开题后根据论文研究需要选修部分其他课程,申请答辩前修完全部课程 即可。 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 40 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每月至少 1 次、论 文工作阶段至少每月 2 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形成制 度。 4.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同一培养方案。 5.本次制订培养方案从 2019 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执 行。 材料物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Major in Materials Physics
 
一、业务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材料物理专业是为适应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迫切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掌握材料物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从分子、原子、电子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结构、物理机制和物理性能,致力于材料设计、研发、应用,具有良好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力、热、声、光、电、磁、生物医学等新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生产及技术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Aiming at educating students to be advanced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in 21st century with initiative spiri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 solid grounded in basic theory and wide-ranged in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Students educated are capable to take positions in the fields including material design, material processing and forming, structure and property analysis, utilization in devices and industrial materials applying. Students educated are capable to b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 the areas inclu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e.
 
二、业务培养要求
Ⅱ Educational Requirement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得到材料制备技术、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良好训练。能应用现代物理研究分析手段,研究各种功能材料特别是电子信息材料、光电传感材料中的物理问题及其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设计和研制新材料、改进材料性能、发展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实行厚基础宽口径教育,培养过程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材料的物质结构、能级结构、结构与性能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设计、性能优选的原则,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
2.掌握材料的物理合成、掺杂改性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制备的主要方法及相关工程技术原理。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材料的物理性能计算、计算机控制材料的性能测试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从应用目标出发对现有材料进行成本、工艺、环保、性能和效益综合评估及材料选用的初步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具有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4.熟悉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熟悉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科技发展、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材料物理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光、电、热、声、磁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兴学科交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尤其要掌握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研究前沿、发展动态和下一步发展趋势;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learn basic theories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physics; acquire basic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 be well trained in material prepar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property testing and device design. Students educated can do research work on 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 especiall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terials and optoelectronic functional materials using advanced research analysis methods, and then have abilities to develop new materials, explore new technologies, optimiz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modify device performances and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Specific program objectiv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educate undergraduates:
1. Learn principles of matter structure, energy structure, and principles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y; master material design and property optimization. Learn the relationship of material component, structure and property.
2. Learn basic principles of physic synthesis and doping, general synthesis method and technique, property test and analysis; utilize computer and software to investigate physical property and test; and design and evaluate target materials based on cost, manufacture, environment friend, property and economic benefit.
3. Learn at least one foreign language, basic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relative information, capability of experiment design and collecting, concluding, analysis, thesis writing an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4. Knowledge of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knowledge of guiding policie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rincipl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5. Knowledge of theory front of material physics and optical, electric, thermal, acoustics and magnetic materials, semi-conductive material, biomedical material, new energy materials, knowledge of development trend and industry demand.
6. Ability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to deal with crisis and emergency events and compete and cooperate in cross-cultural fields.
 
三、主干学科
Ⅲ  Major Disciplines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物理学
Major Disciplines: Materials Science, Physics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
Ⅳ Cor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
专业核心课程:材料物理、理论物理(理论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近代光学、电磁场理论、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B、结构缺陷、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
专业实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设计与理论计算实验、功能材料制备及物理性能分析实验
专业实践课程:机械制造工程实训、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专业特色课程:理论物理(理论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近代光学、电磁场理论、固体物理B、材料物理、材料分析与计算实验、功能材料制备及物理性能分析实验
Core Courses: Materials Physics, Theoretical Physics,Modern Optics,Electromagnetic Fields Theory,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Solid State Physics B, Structure Defect, Physics Chemistry, Methods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ocessing.
 
五、计划学制与学位
Ⅴ 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Four Years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2015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简称“材料示范学院”)入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示范学院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需要,以建设世界一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目标,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协同培养试验区,突破国际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四个瓶颈,创新国际化协同管理体制,创新国际高端人才团队引进模式,创新拔尖人才国际协同培养体系,建成国际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创新基地。 
  国际化示范学院构建“国际化管理委员会战略管理、国际化教授委员会学术决策、外籍院长全面负责、第三方国际评估”现代学院治理结构体系,建立并完善与国际贯例接轨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体系。 
  国际化示范学院将坚持以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对材料产业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切实通过对学院内部治理体制的完善、尖端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进与完善、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改革等措施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对我国材料产业及关联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本科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Major in Material Form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Welding) (Excellent Engineer Class)
 
一、业务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而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面向企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产品开发、生产及应用、工艺设计及控制、新技术开发及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excellent enterprise-oriented talents with initiative spirit, professional behavior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rogram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be solid grounded in welding technology and wide-ranged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tudents can be fit into jobs in the fields of weld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 They can do the work of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process design and control,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service, as well as enterprise management,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market business.
 
二、业务培养要求
Ⅱ Educational Requirement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学、材料学和自动化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成型工艺、设计、计算机应用、工程控制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2.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学、材料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按国际焊接工程师要求,系统地掌握焊接技术与工程主课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产品和工程要求优化、设计有关工艺系统及设备。熟悉本专业国际标准、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5.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和服务意识,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6. 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9.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s of the specialty are designed to acquire a all-rounded education of mechanics, materials and automation  with specific emphasis on basic theories and technology, be trained on being a modern engineer, and gain ability to engage in material forming process, design, computer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control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dependent in the fields of weld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1. Basic knowledge of natural science including mathematics, physics etc,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mechanics, materials, electronics, automations, IT, and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3.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 methods of basic theory and technique of weld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Being able to optimize and design process systems and equipments for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and be familiar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this specialty, the latest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4. Basic ability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sign of process and equipments.
5. Strong awareness of quality, environment,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service, and basic ability to deal with crises and emergencies.
6. Strong ability of self-study,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with life long learning.
7. Strong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organization.
8.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9. Familiar with technical standards , laws,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related to this industry.
 
三、主干学科
Ⅲ  Major Disciplines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Major Discipline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
Ⅳ Cor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材料成型原理、电弧焊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
Core Courses: Engineering Graphic, Theoretical Mechanics, Materials Mechanics, Mechanic Principle, Mechanic Design,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ic Technology ,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Metallography and Heat Treatment, Fundamentals of Control Engineering of Material Forming, Fundamentals of Testing Techniques, Welding Metallurgy, Fundamentals of Arc Welding, Arc Welding Power, Welding Structure, Material Weldability
专业特色课程:国际焊接标准、焊接结构设计与生产、材料及其焊接行为、焊接工艺制定训练、焊接结构设计与生产训练、焊接工程设计、岗位实习
Characteristic Courses: International Welding Standards,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Welding Structure, Material and its Welding Behavior, Training on Welding Process Developing , Weld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production Training , Welding Engineering Design, Internship
 
五、计划学制与学位
Ⅴ Length of School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Four Years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04,申请工程硕士学位适用) 一、培养目标 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聚焦行业发展前沿,培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材料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擅于解决 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国际视野、敏锐的行业发展判断能力,胜任材料工程领域相 关技术升级、原始创新、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 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 规范,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 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2.金属材料工程及成型技术 3.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工程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 3-4 年,最长不超 过 5 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 3-4 年,最长不 超过 6 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10 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数为≥32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6 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 6 学 分。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 ≥7 学分,专业学位课≥10 学分,专业选修课≥8 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 学分。必 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 5 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1 学分。五、必修环节 1.专业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 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一般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 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院、所)等单位完成, 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合格者记 2 学分。其中实验室 安全培训为课程实践的必修内容,考核通过后记 1 学分。 综合实践一般依托各专业领域的校外实践联合培养基地完成,在校内外导师 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实际岗位,主要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综 合实践合格者记 3 学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也可合并进行。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备过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 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对研究生实践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确保实 践教学质量。 ※ 定向培养研究生、来华留学生可免修专业实践,所缺学分须通过选修课 程补齐。 2.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1 学分。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科研课题或工程技术问题, 并具有明确的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对行业重要工程 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选题应来源于行业需求或者具有明确的行业应用背景。学 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 1 年,选题报告通过后, 记 1 个必修环节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 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手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题实施办法》 执行。选题报告通过后记 1 个必修环节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科学研究 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独立开展科学 研究,并发表与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含全 日制与非全日制)在答辩前需取得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科研成果,至少需 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方可申请答辩: (1)发表 SCI 论文 1 篇; (2)发表 EI 收录的期刊论文 1 篇(不含会议论文); (3)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1 篇,且该期刊入选北大核 心期刊目录; (4)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2.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需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 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参照武汉理工大学专 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标准汇编执行。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 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其它要求,参照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相 关规定执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 统(TMLC2)”检测,达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方可答辩。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式。材 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专业领域分班建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公 共学位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入学后 2 学期内在校内完成;其它课程和实践环 节可在入学后 2-4 学期内在研究院(所)、工程中心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完成。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 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各专业 领域应吸收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实现团队指导和培养, 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八、其它 1.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前需修满学位课程的学分,允许研究 生开题后根据论文研究需要选修部分其他课程,申请答辩前修完全部课程即可。 2.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 40 篇以 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每月至少 1 次、论文工作 阶段至少每月 2 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形成制度。 4.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同一培养方案。 5.本次制订培养方案从 2019 级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武汉理工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材料物理与化学
02(全日制)材料学
03(全日制)材料加工工程
04(全日制)先进复合材料
05(全日制)生态建筑材料
06(全日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7(全日制)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
08(全日制)环境材料
09(全日制)生物医学材料
招生人数: 314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203 日语(选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3 材料科学基础、834 物理光学、835 高分子化学、836 材料成型原理(选一)
备  注:
材料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Major in Materials Chemistry
 
一、业务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好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各种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成型、结构与性能分析、产业化应用等领域从事新材料研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技术改造、应用系统集成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开发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excellent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ers and application developing engineers with initiative spiri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this program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be solid grounded in basic theory and wide-ranged in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materials chemistry. Students can be fit into jobs in the fields of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eparing, forming and processing, structure analyzing, property testing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ey can do the work of new materials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design of techniqu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二、业务培养要求
ⅡEducational Requirement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和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材料科学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应用的多学科领域知识,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加工工艺、使用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材料的合成与加工、结构与性能分析技能、材料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3.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材料设计、材料应用和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材料化学专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
4.掌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分析研究方法,具有设计、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具备正确选择设备进行材料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研究和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 
7.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生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Students are mainly required to acquire a all-rounded edu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stry with specific emphasis on basic theories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learn to know multidiscipline knowled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inherent dependence of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n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condition for material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s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 basic skills in materials preparing, structure analyzing, property testing and device design; and gain ability to develop new materials, do research on new techniques.
Specific program objectiv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ttain this general objective that its graduates will have:
    1. Humanities and ar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2. Related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needed in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3. Knowledge of experimental skills in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eparing, forming and processing, structure analyzing, property testing, materials design, practical utilization and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basic engineering knowledge related to materials chemistry; experiences of practical engineering; 
4. Basic methods for structure analysis and property testing; preliminary abilities to develop new materials, technologies and devices; preliminary abilities to employ adequate equipments to perform materia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eliminary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bility to us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economy, environment, law and safety, which confine product equipment and the process;
5.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mechanical desig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which are needed in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6. Basic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data query and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relative information;
7. Knowledge of guiding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producing, designing, research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lated industry and knowledge of the 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s; 
8.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keep study all their lifelong; 
9. Ability of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expressing and communicating and to deal with crisis and emergency events and compete and cooperate in cross-cultural fields.
 
三、主干学科
Ⅲ  Major Disciplines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化学
Major Disciplines: Materials science, Chemistry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
Ⅳ Cor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概论、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基础、计算化学、材料合成与加工、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原理及应用、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化学合成及表征实验
Core Courses: Major Courses: Inorganic 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Organic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tructural Chemistry,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Calculation Chemistry,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ocessing, Materials Physic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Chemistry, Methods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 Experiments on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Characterization.
专业特色课程: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原理及应用、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合成及表征实验 
Characteristic Courses: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Chemistry, Materials Physics, Experiments on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Characterization
 
五、计划学制与学位
Ⅴ 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Four Years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我院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改善我院研究生生源结构,增加研究生教学质量,按学校统一部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定于2018年7月15日-18日在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举行。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研究生院
  承办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硅酸盐中心、新材所、光纤中心、测试中心
  二、夏令营领导小组
  组长:王发洲李明忠
  副组长:董丽杰卢少平
  成员:刘韩星、唐新峰、沈强、陈伟、陈莉敏、熊家国、王欣宇、曹学强、黄尚宇、程晓敏
  三、时间安排
  1、6月14日—21日,学生登录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主页—“夏令营专栏”完成报名工作;
  2、7月15日,营员报到及营前培训;
  3、7月16-18日上午,夏令营活动;
  4、7月18日下午,营员离校。
  四、参营人数
  总人数100人,其中外校参加我校夏令营人数不超过60人,超过额定人数择优遴选。
  五、申请条件及办法
  (一)申请条件
  1、2019届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的高水平生源;
  2、无不及格课程;外语成绩要达到CET-4级;
  3、学术条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全国、省部级学术科技竞赛、发明创造竞赛荣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奖励;
  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且排序在前3名;
  ③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以学科界定的B类及以上学术期刊论文)1篇以上;
  ④必修课成绩为专业前40%。
  (二)申请方式
  1、网上申请
  于2018年6月14日—21日内,申请人登录“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夏令营专栏(http://gd.whut.edu.cn/)”(以下简称“夏令营报名系统”),根据系统要求在线填写申请表,并完成相关材料的上传工作。
  2、网上上传材料
  ?①《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申请表》;
  ②成绩单和必修课成绩专业排名证明原件(由教务主管部门盖章,排名证明须注明本专业总人数及在专业中排名);
  ③外语水平证明(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托福成绩或GRE/GMAT成绩等);
  ④其他材料(如:发表论文、专利,各类获奖或资格证书等复印件)。
  3、材料审核及营员名单公布
  若网上提交材料不全或无效,此申请将不予受理,选拔工作小组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夏令营营员名单将在学院网站及夏令营报名系统上公布(申请人可通过“夏令营报名系统”及学院网站主页查询)。
  4、现场报到和材料复核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须携带身份证、学生证、夏令营申请表、相关证书及证明材料原件,在报到当天接受工作人员的复核。
  六、食宿安排
  学生往返火车票(高铁二等座或硬卧及以下)或汽车票费用、保险、食宿(未来城大酒店)等费用由武汉理工大学统一承担。
  七、活动日程安排
  7月15日(星期天)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09:00-17:30
营员报到,安排住宿
未来城大酒店
19:00-21:00
营员前培训(安全教育及分班)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西院
  7月16日(星期一)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08:30-11:30
材料科学与工程夏令营启动会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西院
14:00-17:00
优秀营员选拔:综合面试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西院
  7月17日(星期二)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09:00-11:00
优秀营员选拔:专业笔试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西院
14:00-17:30
科研基地与实验室参观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西院
  7月18日(星期三)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08:30-09:30
文化参观
校南湖图书馆、艺术馆
10:00-12:00
优秀研究生交流会暨闭幕式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西院
12:00
营员离校
  八、优秀营员评选原则
  学院将在参加2018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的营员中评选出优秀营员。优秀营员选拔考核分二个部分进行,即:专业笔试及综合面试。
  (一)专业笔试
  具体内容和考试时间由举办单位自行确定,主要测试营员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等。
  (二)综合面试
  综合面试包括心理素质测试、专业英语测试及专业面试,主要测试营员心理素质、专业英语能力、掌握本专业系统知识的情况等。重在考查营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凡心理素质测试不合格者,不能选为优秀营员。
  (三)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计算。选拔考核综合成绩、专业笔试成绩及综合面试成绩均为百分制,计算公式一般为:选拔考核综合成绩=专业笔试成绩×40%+综合面试×60%。选拔考核综合成绩可由举办单位作为推免生接收的复试成绩留存。
  (四)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运用:根据选拔考核综合成绩排名情况,确定优秀营员名单,“优秀营员”所占比例不超过50%左右。
  (五)优秀营员名单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上公示。
  九、优秀营员优惠政策
  取得所在学校推免资格的优秀营员,2019年推免生接收阶段申请武汉理工大硕士研究生,可直接接收为武汉理工大学2019年推免生,并给予一等学业奖学金。
  十、安全与纪律
  1、所有参加活动的营员必须遵守纪律,听从领队及班联络员老师的统一安排;在外出参观期间,务必听从领队及志愿者和联络员老师统一安排,不得随意离团;学员夏令营期间离校须向组织单位老师汇报并取得同意。
  2、请爱护房间设施,不得随意破坏。
  3、为保证各位营员的人身安全,每晚22:00将安排工作人员查寝,无特殊原因查寝之后学员不得外出。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年6月11日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Major in Polymer Materials & Engineering
 
一、业务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健全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excellent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with initiative spiri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this program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be solid grounded in basic theory and wide-ranged in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can be fit into job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design of technique and equipment, and manufacturing and operating management.
 
二、业务培养要求
ⅡEducational Requirement
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的知识。
1.具有从事高分子材料行业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和管理知识;
2.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的方法,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
    3.掌握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4.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的能力;
5.了解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高分子材料专业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方法设计、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并能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全面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
8.了解与高分子材料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能正确认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9.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及竞争能力;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basic theory of humanities and ar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great aptitude for foreign languages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strong ability to learn and adapt to the society. The students of this major mainly study basic theory of 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 the relation of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 materials, and polymer molding processing technology.
Specific program objectiv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ttain this general objective that its graduates will have:
1.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natural scien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which are prepared for polymer material industry engineering;
2. Methods of polymeriz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knowledge of relationship among compositions,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 materials;
3. Basic theory and skills of polymer processing rheology, technology of molding processing and molding design;
4. Ability to do research, design, analytical test on mod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polymer materials;
5. Knowledge of the 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 polymer materials; experienc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polymer materials;
6. Basic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data query and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relative information;
7. Ability to us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to develop new polymer materials and products 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restraining factors;
8. Knowledge of laws,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related to polymer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polymer materials affected on nature and society; 
9. Ability of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expressing and communicating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the ability to compete and cooperate in cross-cultural fields.
 
三、主干学科
Ⅲ  Major Disciplines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Major Disciplin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
Ⅳ Cor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
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化工基础、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工艺、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
Core Courses: Organic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Polymer Chemistry, Polymer Physics,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Rheology of Polymer,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Polymer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Polymer Synthesis, Methods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  
专业特色课程: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聚合物复合材料,高分子建筑材料,防水材料,高聚物循环再生技术,高分子共混物改性
Characteristic Courses: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olymer Materials, Polymer Composite Materials, Polymer Materials for Building,Waterproof Materials, Technology of Polymer Materials Recycling,Polymer Blends and Modification
 
五、计划学制与学位
Ⅴ 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Four Years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院办公室: 87651779
党委办公室: 87651771
教学办公室: 87651776
科研办公室: 87642570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87164677
学生工作办公室: 87651202、87652332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武汉理工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77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沈阳大学为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重点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关系,以及各种材料制备和控制等应用技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高校人才支持计划3人,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该学科已经形成各具特色、队伍稳定,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可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与理学研究生。
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各层次科研课题102项;获得多项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2篇,发表论文被SCI、 EI检索收录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7部;研究与开发经费2294余万元。

专业点分布

沈阳大学 江苏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合肥学院为例
利用德国合作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企业和行业实践中提炼共性问题,进行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紧盯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前沿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创新创业与终身学习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掌握本学科必备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10人(硕导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15名教师前往德国访学,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雅德大学及英、美等国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承担横、纵向项目共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在J. Power Sourc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安徽青年科技奖1人,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人次。实验室面积11 000 m2,拥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中心,仪器总值4650万,建有中科院过程所张锁江院士领衔“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暨合肥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根据《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安徽省战略性新型产业政策与合肥市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新材料与新能源将是重点发展领域,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本学科在膜材料、减摩耐磨材料、电池材料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三个特色方向:“化工新材料”“材料学”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方向涉及“膜材料与膜过程”与“化学传感材料与器件”;材料学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与“减摩耐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涉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研究院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陆军装甲兵学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淮海工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合肥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0773J1光电信息材料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光电信息材料     专业代码:0773J1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齐鲁工业大学为例
2016理学院
专业名称 0773J1 光电信息材料
研究方向 (01)激光物理技术与非线性光学(02)激光功能材料的应用(03)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04)分子反应动力学
初试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01)数学基础(921)光学(922)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A+
4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A
5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7 10335 浙江大学 A
8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10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A-
11 10056 天津大学 A-
12 10145 东北大学 A-
1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4 10533 中南大学 A-
15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6 10610 四川大学 A-
17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8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9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B+
20 10183 吉林大学 B+
21 10216 燕山大学 B+
22 10246 复旦大学 B+
23 10247 同济大学 B+
2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25 10255 东华大学 B+
26 10280 上海大学 B+
27 10284 南京大学 B+
28 10285 苏州大学 B+
29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B+
30 10422 山东大学 B+
31 10459 郑州大学 B+
3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33 10611 重庆大学 B+
3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35 10055 南开大学 B
36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37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38 10286 东南大学 B
39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40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41 10299 江苏大学 B
42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43 10384 厦门大学 B
44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45 10530 湘潭大学 B
46 10532 湖南大学 B
47 10558 中山大学 B
4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49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51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2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53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B-
54 10060 天津理工大学 B-
55 10110 中北大学 B-
56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57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58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B-
59 10403 南昌大学 B-
60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B-
61 10427 济南大学 B-
62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3 10486 武汉大学 B-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B-
6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B-
66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6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68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69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C+
70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71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C+
7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C+
73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C+
7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7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76 10385 华侨大学 C+
77 10386 福州大学 C+
78 10408 景德镇陶瓷大学 C+
79 10490 武汉工程大学 C+
80 10512 湖北大学 C+
81 10619 西南科技大学 C+
82 10657 贵州大学 C+
83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
84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5 10730 兰州大学 C+
86 11065 青岛大学 C+
8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8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89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90 10222 佳木斯大学 C
91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C
92 10292 常州大学 C
93 10294 河海大学 C
94 10295 江南大学 C
95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C
96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C
97 10357 安徽大学 C
98 10406 南昌航空大学 C
99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100 10589 海南大学 C
101 10590 深圳大学 C
102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C
103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104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C
105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C-
106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107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108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9 10149 沈阳化工大学 C-
110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C-
111 10407 江西理工大学 C-
112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C-
113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14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5 10559 暨南大学 C-
116 10593 广西大学 C-
117 10710 长安大学 C-
118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119 10878 安徽建筑大学 C-
120 11035 沈阳大学 C-
121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122 90038 海军工程大学 C-

系所代码 系所名称 学位类别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方向码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招生规模177(学术型120、专业学位57),拟接收推免生115(以最终确认录取人数为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或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 理工科各专业均可以报考。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2 材料学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3 材料加工工程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学术型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4 材料加工工程(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4材料力学或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1 不分研究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
05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专业学位 085204 材料工程 02 塑性成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

考试科目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腐蚀与防护
02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在新能中的应用
03石油新型合金
04功能及特种高分子材料
05 材料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价
06新能源材料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60 材料科学基础或862 物理化学(工)或86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