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浙江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
作为浙江大学的第23个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成立,是浙江大学在前沿学科领域的重大创新,标志着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浙江大学优化学科布局的战略性选择。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8人。
  行政机构设置:党政办公室、人事科研科、教学管理科、思想政治科以及传媒实验中心等。
  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3个博士点:传播学、美学、政治学。
  5个硕士点:传播学、新闻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政治学。
  3个教学系:新闻传播学系、国际文化学系、影视与新媒体系(筹) 
 6个研究所:传播研究所(省级重点学科)、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省级重点学科)、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省级重点学科)、广播影视研究所、国际文化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发展宗旨是: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传媒与文化学科发展平台,打造和谐创新的新型学术高地,发挥浙江大学的综合优势,为我国传媒和文化建设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是浙江省最早开展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科研院系。
        1958年,杭州大学开始设立新闻系,后因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调整而停办。1978年,杭州大学开办新闻专科。1982年,筹建了中文系新闻专业。1988年,恢复成立了杭州大学新闻系。
        1993年,杭州大学与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视厅、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新华社浙江分社等数十家浙江新闻媒体一起,建立了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系现有一个新闻与传播学系和两个研究所,即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传播研究所。
        5年来,系教师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文化产业集团成长机制与政策取向,媒介批评研究,新闻专业主义建构及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角色研究,新闻机制改革与经营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传媒角色与功能研究,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研究,新闻学主干课程改革,数字娱乐文化产业研究,网络新闻宣传策略研究,数字动漫传播研究等。
       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4部,主编"国家十五重点教材"1部。已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大众传媒经济学》、《新闻编辑学》、《传播法新论》、《媒介战略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电影学导论》、《日本的广告效果研究与实践》、《广告策划与创意》、《市场调查分析》、《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广告设计基础》、《视觉神话: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节目主持人通论》、《外国新闻事业》等50余部。
        系建有新闻教学实验中心,包括3个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和1个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设备投入逾160万元。学院下属资料室拥有图书资料逾2万册,各类中外学术期刊一百多种。
       全系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4人。

国际文化学系系于1999年新浙江大学成立之时建立。现设有对外汉语、国际政治2个本科专业,现当代文学、美学、政治学理论、科技哲学4个硕士学位点,与中文系共建文艺学博士学位点1个、与哲学系共建西方哲学博士学位点1个。
  全系现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有学生175人,其中研究生50人、本科生125人。国际文化学系(学院)将是浙江大学与海外进行广泛学术联系与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本系设有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社会思想研究所。

 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筹建于2007年,根据新成立的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统筹,下设原隶属于新闻与传播学系的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广告学本科专业设置于1993年,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设置于1994年,2007年设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经过多年发展,本系两个专业生源国际化程度高,培养的人才在业界赢得广泛声誉,在电视新闻学、农村品牌研究等领域研究居于国内先进水平。目前由范志忠教授担任系主任。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是浙江大学的第23个学院,于2000年正式成立。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成立,是浙江大学在前沿学科领域的重大创新,标志着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浙江大学优化学科布局的战略性选择。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5人。拥有传播学、美学、政治学3个博士点,传播学、新闻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政治学5个硕士点。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发展宗旨是: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传媒与文化学科发展平台,打造和谐创新的新型学术高地,发挥浙江大学的综合优势,为中国传媒和文化建设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系所设置:
教学系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系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
研究所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省级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省级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浙江大学广播影视研究所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研究基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有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省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吴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务院新闻学科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互联网研究中心聘约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新史分会副会长、浙江省记协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多家学术刊物评审专家。钱江学者。曾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青年社会优秀成果专著类最高奖等多项。主要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新闻传播理论。出版著作8部,在《社会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国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近50篇被CSSCI收录,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电子邮件:zdwufei@vip.126.com 

吕国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浙江省杭州人,1961年3月出生,副教授。1983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杭州大学历史系学习;1983年月至1987年5月在杭州大学历史系工作,任系团总支书记;1987年5月至1992年10月,在杭州大学团委工作,任校团委副书记;1992年10月至1996年1月,任杭州大学团委书记,兼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在温州市苍南县政府挂职锻炼;1998年1月至1998年9月,任杭州大学政治理论教育部党总支书记;1998年9月并校以后,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任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2009年6月至今,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电子邮件:rw213@zju.edu.cn

李 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数字娱乐产业中心主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美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1.媒介文化与文化产业。2.广告传播与符号学。3.比较诗学与媒介文化。
  学术特长:媒介文化与文化产业,长于将符号学、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用于媒介经营研究、文化产业、广告营销传播等具体的应用领域。
  项目名称:浙江省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数字娱乐产业品牌战略研究、媒介的美学:传媒产业化时代的审美精神。
  进修情况:2002-2003日本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团客座研究员。
  主要学术著作、论文:
  论文《新闻评论与媒介影响力》,新闻记者,2005-09-23
  论文《传媒运作与日常生活的三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005-10-31
  论文《媒介“弱控制”与国家“软实力”》,现代传播,2006-03-10
  论文《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28
  论文《传媒产业化时代的审美精神:论文学感受的“去碎片化”》,福建论坛,2006-07-15
  论文《媒介弱控制与国家软实力》,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006-11-09
  专著《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06-20
  编著或教材《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01-18
       电子邮件:lisiqu2006@126.com

胡志毅:胡志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教育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文化艺术研究》编委。
  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学林出版社2001年、《神秘·象征·仪式:戏剧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戏剧编》(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世界艺术史·建筑编》东方出版社2003年、《中外经典演讲选读》(编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田本相教授主编《中国话剧艺术通史》(三卷本)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穿越与跨界:中国动漫艺术与产业研讨会论文集》(执行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戏剧》、《戏剧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
  曾获得国家教育部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第2名)、浙江省第七届和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曾经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华文明》、《天下钱塘》、浙江卫视电视纪录片《西湖》的撰稿等。
        电子邮件:huzhiyi1@zju.edu.cn

韦路: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和罗德岛大学任讲师、助教和助理教授,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等。主持“大数据时代全球信息传播格局可视化统计研究”“微博动员与集体行动研究”“媒介环境与公众幸福感研究”“3G新媒体:使用模式与社会影响”“传播技术研究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在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Information Research,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新闻与传播研究》和《传播与社会学刊》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现为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执行主编,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编委,担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电子邮件:drluwei@zju.edu.cn

王玲玲: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传播学硕士,休闲学博士,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GCDF)。
    先后在浙江大学材料系、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任职。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休闲传播、休闲文化与休闲教育领域有一定研究。承担十多项课题,出版专著,曾获得省部级学术成果一等奖一项。电子邮件:wllgzj@zju.edu.cn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电话:0571-87951596
传真:0571-87951596
网络管理员E-mail:shenbin@zju.edu.cn
学院官网:http://www.cmic.zju.edu.cn/index.php
更多信息可登陆学院官网进行查询。
浙江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学位)复试分数线的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
学科门类(专业代码前2/4位,含专业学位) 政治 外语 业务1 业务2 总分 备注
哲学[01] 55 55 95 95 355 生源特别丰富的学院(系)或学科专业可在此基本要求之上,再行划定复试分数线
经济学[02] 60 60 100 100 360
法学[03] 60 60 90 90 350
(不含法律硕士[0351])
教育学[04] 60 60 210   360
文学[05] 60 60 100 100 360
历史学[06] 55 55 200   340
理学[07]  55 55 90 90 330
工学[08] 55 55 85 85 330
农学[09]  55 55 85 85 325
医学[10] 55 55 180   320
管理学[12] 60 60 100 100 355
艺术学[13]  60 60 95 95 360
法律硕士[0351]) 60 60 95 95 360
体育学[0403]  50 50 160   290
体育硕士[0452]
教育硕士[0451] 55 55 95 95 34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
工商管理[1251] 100 50     180
公共管理[1252] 120 60     190
会计硕士[1253] 120 75     230
工程管理[1256] 同教育部 A 类考生线(复试及录取要求参见相关院系规定)
注:工商管理[1251]、公共管理[1252]、会计[1253]和工程管理[1256]、第一门考试科目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上表统考考生(管理类联考除外)以下情况视同上线:若单科低1分,总分相应高20分及以上;单科低2分,总分高25分及以上;以此类推,单科每低1分,总分相应再提高5分。但单科不得低于5分(含5分),且仅限1门单科。
3、软件工程考生:
1)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5212)的考生,外语不低于50分、政治不低于50分,业务课不低于75分,总分不低于300分,可参加复试。

2)凡报考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系代码210)且初试数学一的考生,外语不低于50分、政治不低于50分,业务课不低于75分,总分不低于310分,可申请调剂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双证)硕士的复试。

4、工商管理硕士:凡在2015年参加浙江大学MBA提前批面试并评定为面试成绩优秀的考生,2016年联考成绩达到国家A类线且政治合格者,可免复试直接获得预录取资格。
5、单独考试(非工程师学院考生)满分为10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50分,满分为15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75分,满分为30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150可参加复试;强军计划考生各门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可参加复试。
6、凡报考工程师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且在2015年参加提前批面试并评定为面试成绩优秀的考生,2016年联考成绩达到国家A类线且政治合格者,可免复试直接获得预录取资格。工程师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单独考试考生总分不低于240分,可参加复试。
7、列入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考生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的考生:各门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总分不低于300分(满分为300分的专业总分不低于180),可参加复试。
8、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各门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可参加复试。
9、各类加分政策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符合条件的考生请在3月10日前持相关证明和证件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处提出申请。
10、具体复试时间和方案请关注各院系网上通知。
2016年我校计划在359个学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5000余名(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目录所列各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包括接收推荐免试生人数)仅供参考,录取时须按国家最终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再作调整。其中实际录取推荐免试生人数将在10月25日研招网“推免服务系统”关闭后才能最终确定,10月27日后考生可在本网站查询各专业实际录取推荐免试生人数。
一、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其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初试成绩合格后,须加试二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加试科目将在复试前通知)。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均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须满足以下条件:不得跨专业报考;提供大学教务部门开具的相应专业本科的8门专业课程成绩单;须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及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位)。初试成绩合格后,加试二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加试科目将在复试前通知。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5、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的考生,除满足以上条件外,前置专业应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6、报考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的考生,除满足以上条件外,前置专业应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7、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除满足条件1、2、3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8、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除满足条件1、2、3外,还须符合以下条件: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四年及以上,思想政治表现好,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为原工作单位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人事档案在人才交流中心或与工作单位不一致的,不得报考。一般只招收与浙江大学签有协议的国内大中型企业单位委托培养考生。凡要报考工学、农学、临床医学的考生,只能报考相应的专业学位。
9、报考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需参加全国统考,主要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其中汉族考生不超过10%)”招收学生。考生除满足条件1、2、3、4外,须提交各生源所在省教育厅盖章的“少民骨干登记表”,详情请查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10、2016年起,国家设立“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专门面向退役大学生士兵招生,考生在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填报本人入伍批准书编号和退出现役证编号。详情请查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二、招生专业和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相关说明请见招生专业目录。目录中标有“▲”的表示该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标有“☆”的表示该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标有“※”的表示该专业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标有“★”的表示该专业为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
1、全国统考:四门考试科目详见专业目录(教育学、历史学、医学为三门考试科目),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英一、日、俄)、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农)、化学(农)、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西医综合、中医综合、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普通生态学与鱼类学由水产学科联考工作组命题,其余科目均由我校命题。
2、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联考:考试科目为英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
3、JM(法律硕士)联考: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课,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
三、报考方式: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考生的资格将在复试阶段进行严格核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复试、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联考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中报考我校美术学、设计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硕士专业和单独考试考生(包括强军计划考生)必须选择浙江大学报名点(报名点代码3312),在浙江大学参加考试。
1、网上报名:(1)网上报名日期:2015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时间:2015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信息即为网报有效信息。
(2)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4)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不得更改。
(5)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统考。否则,将取消推免生资格,列为统考生。
(6)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招生单位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
2、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方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逾期不再补办。其中在网报期间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须在“现场确认”时提交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提交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在校研究生报考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1)选择浙江大学考点的考生,将采取网上确认的办法,请于10月下旬关注我校研招网网上通知,届时将公布本考点网上确认的具体安排。
(2)选择其他考点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现场确认时间由报名点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安排,请考生自行查阅。 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后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四、 初试
1、考生根据教育部安排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2、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3、初试时间: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6小时科目的考试在28日进行)。
4、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五、资格审查
报考浙江大学硕士生的考生报考资格审查于复试时统一进行,具体安排见网上通知。
六、 复试
1、我校将在复试前对考生的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或学籍信息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凡达到我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需登录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咨询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历(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如不成功可根据要求申请书面认证,获得“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复试考生在资格审查时,需携带①本人居民身份证件。②学历(学籍)认证报告。③学历、学位证书(所有材料均需携带原件和提交复印件各1份)。如考生持在境外获得学历、学位证书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④同等学力考生另需携带报考条件所要求的本科课程成绩单等其他材料。具体届时详见我校网上通知。我校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律不予复试、录取。
2、实行差额复试,原则上按照学科门类按1:1.3左右的复试比例划定基本分数线。各学院(系)根据招生计划、考试成绩和差额复试比例,确定学科的复试分数线(不得低于学校公布的基本分数线),并以此确定入围复试的考生名单。复试形式和内容由各学院(系)根据学科要求、相关知识及能力考核标准确定,并在复试前通过各院系网站向考生公布。
3、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
七、体检
考生复试前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体检。体检须在我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文件执行。
八、录取与调剂
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及其在校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确定拟录取考生的名单。复试、体检及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均不予录取。
报考定向就业的硕士生,在考生正式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参加单独考试、强军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均录取为定向就业硕士生。
对在报名及考试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考试诚信状况将作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
未被我校拟录取的硕士考生,若自愿调剂到浙江大学以外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应达到《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并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办理调剂。自2013年起,我校已不再向调剂目标单位提供自命题科目试卷等相关材料。
九、学费与奖助
(一)学费:根据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经浙江省物价部门核准,我校2016年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如下:
专业类型 学费标准
普通专业(以下专业以外) 8000元/生·学年
法律硕士(非法学) 33000元/生·全程
软件硕士 40000元/生·全程
社会工作 48000元/生·全程
会计硕士 80000元/生·全程
国际商务硕士、税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 60000元/生·全程
金融硕士 80000元/生·全程
工商管理硕士(GMSCM项目) 100000元/生·全程
脱产工商管理硕士 138000元/生·全程
在职工商管理硕士 168000元/生·全程
工商管理硕士(GEP项目) 180000元/生·全程
工程管理 60000/生·全程(待审批)
(二)奖助学金:
1.有关浙江大学奖助学金具体规定及注意事项请见研究生院网站(网址:http://grs.zju.edu.cn/)。
2.学校按照国家和学校规定评选国家奖学金及各类专项奖学金。
3.学校设置学业奖学金,硕士生8000元/学年,奖励对象为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但不包括以下类型的研究生: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税务硕士、社会工作、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软件工程硕士。 “强军计划”、“少民骨干计划”、“对口支援计划”、“国防生”及国家其它政策扶持的在职研究生,可向学校申请另设的专项学业奖学金。
4.学校设置岗位助学金(含国家助学金等),全日制非在职硕士生学校资助部分为700元/月,导师资助部分按照学校及院系制定的标准发放。每学年发放12个月。
5.学校和导师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根据岗位工作发放津贴。
6.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学校设立了绿色通道,可申请助学贷款等。
7.外国来华留学生学费及资助方式按国家和学校另行制定的规定执行。
详情参见学校文件:《浙江大学研究生学费管理办法(试行)》,《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浙江大学研究生资助管理办法(试行)》。
十、报考咨询:
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杭州浙大路38号,邮编:310027,电话:0571-87951349。Email:yjsy-zsb@zju.edu.cn,本目录查询:http://grs.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7212
关于您所报考专业的具体问题可向各学院(系)研究生科咨询(区号0571):
院系名称 电话 电子邮箱 院系名称 电话 电子邮箱
经济学院 87951474 yury@zju.edu.cn 光华法学院 86592723 sunxiaohong@zju.edu.cn
教育学院 88273714 jyxy28@zju.edu.cn 人文学院 88273199  Zhl310@zju.edu.cn
外语学院 88206251 flq@zju.edu.cn 数学学院 87953834 handong67@zju.edu.cn
物理系 87953259 phyjiangdan@zju.edu.cn 化学系 87951352 huangzhenzhen@zju.edu.cn
地科学院 87951336 zhjl@zju.edu.cn 心理系 88273022 taoran@zju.edu.cn
生命学院 88206488 yongw@zju.edu.cn 电气学院 87951691 eegrs@zju.edu.cn
建工学院 88208680 ccea_graduate@zju.edu.cn 生工食品学院 88982192 shjfeng@zju.edu.cn
环资学院 88982448 shenyn@zju.edu.cn 生仪学院 87951585 qhuang@zju.edu.cn
农生学院 88982352 yjsk.cab@zju.edu.cn 动学科学学院 88982326 hzhu@zju.edu.cn
医学院 88208116 ZDYXYJS@126.com 药学院 88208418 huangpf@zju.edu.cn
管理学院 88206117 angeljan@zju.edu.cn MBA中心 88206813 c_chen@zju.edu.cn
公管学院 56662026 zjhorsezhu@zju.edu.cn 公管学院专业学位中心 56662028 xxzy@zju.edu.cn
计算机学院 87952168 wuzh@zju.edu.cn 传媒学院 87953990 yoyolan@zju.edu.cn
航空航天学院 87952899 Yjq1108@zju.edu.cn 机械学院 87951931 songxy@zju.edu.cn
材料学院 87952876 mse_edu@zju.edu.cn 能源学院 87951008 fhy@zju.edu.cn
化工学院 87951502 seasonrcj@zju.edu.cn 高分子系 87951592 shentong@zju.edu.cn
光电学院 87951869 liuzhan@zju.edu.cn 信电学院 87951572 wangr@zju.edu.cn
控制学院 87952369 whxu@iipc.zju.edu.cn 马克思主义学院 88273165 yujiale@zju.edu.cn
海洋学院 0580-2092889 hzczywj@zju.edu.cn 软件学院 0574-27830706 cszs@zju.edu.cn
十一、报考浙江大学的考生请随时关注浙江大学研招处的网上信息,网址:http://grs.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7212     姓名:何镇飚
  性别:男
  所在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职称:副教授

  专业一:传播学 专业一码:050302

  学历:研究生毕业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在岗性质:全职

  研究方向: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媒介经营管理,网络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与公共关系)

  个人简介:
  男,1973年出生,2001年来校工作。法传分院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硕导,中共党员,现任宁波市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市优秀教师,市“十大青年文化新星”,中国新闻奖。
  他长期坚持教学相长、以赛促教。自学院初创之时就把广告学教学和广告作品比赛结合起来。多年辅导学生参加各类广告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公关策划大赛等,并取得好成绩。主持学院教改课题、核心课程,获得教学成果奖和“魅力课程”、校优秀社团指导教师。通过课内外专业知识的传播,实现育人工作的深入与生动。擅长将人生哲理、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更加了解、服务社会,增进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姓名:朱菁
  性别:女
  所属单位、研究所: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职称:副教授

  最后学历:本科生
  最后学位:学士
  学术兼职: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委专家库成员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术成就
  主要学术著作、论文
  论文,《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电视研究,2001-01-01
  专著,《<<电视新闻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01-01
  论文,《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新闻实践》2005年第2期,2005-02-20
  论文,《电视社教节目参评作品解读》,《视听纵横》2002年第3期,2002-06-10
  论文,《电视社教获奖节目特征》,《视听纵横》2003年第3期,2003-06-10

  获奖成果
  工作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新闻学   姓名:易容
  性别:女
  所属单位、研究所: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职称:副教授

  行政职务:曾担任人文学院工会副主席、新闻系工会主席。
  最后学历:研究生
  最后学位:文学博士
  学术兼职:浙大现代社会学与新闻传播研究所成员

  研究方向:
  新闻学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主要专攻当代传媒评论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当代媒介文化学与审美意识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舆论学教学科研、中外新闻传播名家名作及发展热点研究
  学术特长
  现代新闻业务,中国近现代审美文化与当代文化传播活动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及传统审美文化实践与思想研究。与人合著著有《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论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学术成就
  主要学术著作、论文
  论文,《<<试论中国近代文艺中的"丑怪"意识》,<<社会科学战线>>,1999-01-15
  论文,《《当前报纸发行量的不确定性论》》,《当代传播》杂志社出版。(双月刊)2004.6,2004-11-15
  论文,《《午夜时间;电视新闻的荒地》》,《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004-10-10
  论文,《当下媒介民生新闻核心理念认识及其实践视角》,新闻人,2006-02-10
  专著,《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8-30

  工作研究领域:
  新闻学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主要专攻当代传媒评论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当代媒介文化学与审美意识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舆论学教学科研、中外新闻传播名家名作及发展热点研究      姓名:韦路
  性别:男
  所在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韦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和罗德岛大学任助教、讲师和助理教授,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传媒青年学者研究团队“文化产业评价研究中心”召集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的采纳、使用和社会影响、政治传播、媒介社会学、媒介心理学等。
  曾经主持和参与“媒介环境与公众幸福感研究”“3G新媒体:使用模式与社会影响”“传播技术研究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传播技术史研究”、 “基于互联网使用的信息沟”等多项中国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以及美国华盛顿州健康署“媒介使用与青少年健康状况研究”等课题,在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Information Research,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新闻与传播研究》和《传播与社会学刊》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现为China Media Research和China Media  Research Overseas编委,SSCI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和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论文评审,担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美国传播学会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员,曾任华盛顿州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和罗德岛大学孔子学院中国表演艺术协会主席。

  出版著作:
  韦路 (2010):《传播技术研究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浙江大学出版社。
  陈国明,肖小穗,韦路,李佩雯,刘双,李美华(2011):《传播理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Wei,L.,& Shao,L. W. (2012). The multi-mediatization of radio in China. In J. A. Hendricks (Ed.),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Global Radio. London,UK: Palgrave Macmillan.
  Wei,L.,& Chen,W. (In press). Internet Cafes. In A. Esarey & R. Kluver (Eds.),The Internet in China: An Encyclopedic Handbook of Online Business,Information Distribution,and Social Connectivity. Great Barrington,MA: Berkshire.
  Wei,L.,& Roy,S. (2011). Patriotism or nationalism?: The New York Times’ discourse of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9/11. In H. V. Kovács (Ed.),Mass Media: Coverage,Objectivity,and Changes. Hauppauge,NY: Nova Science.
  韦路 (2007):《数字鸿沟、知识沟与政治参与》,强月新,张明新主编,《转型社会的媒介景观》,武汉大学出版社。
  韦路,严燕蓉(2004):《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张国良,黄芝晓主编,《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
  韦路 (2002):《绪论: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新闻传播的意义》,屠忠俊,吴廷俊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韦路 (2002):《因特网与国际传播》,杨伯溆主编,《因特网与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严燕蓉,韦路 (2002):《因特网与网上新闻报道》,杨伯溆主编,《因特网与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韦路 (2001):《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信息传播》,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韦路 (2001):《现代通信技术与现代信息传播的发展》,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韦路 (2001):《第四媒体的崛起》,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发表论文:
  Wei, L. (2012). Number matters: The multimodality of Internet use as an indicator of the digital inequaliti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7(3), 303-318.
  Wei, L. & Hindman, D. B. (2011). Does the digital divide matter more?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new media and old media use on the education-based knowledge gap.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14(2), 216-235.
  Wei, L. (2009). Filter blogs vs. personal journals: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gap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4(3), 532-558.
  Wei, L. & Zhang, M. (2008). The impact of Internet knowledge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ntion to continue to use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earch, 13(3) paper 348. [Available at http://InformationR.net/ir/13-3/paper348.html].
  Wei, L. & Zhang, M. (2008). The adop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Hubei, Chin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5, 169-186.
  Lee, T.-T., & Wei, L. (2008). How newspaper readership affec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9(3), 8-23.
  韦路,余璐,方莉琳(2011):《“网络一代”的数字不均: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政治知识和社会参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韦路(2011):《微博报两会,何去何从》,《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下。
  韦路(2010):《新媒体研究何去何从?》,《中国出版》,2010年第14期。
  韦路(2010):《媒介能使我们感到幸福吗?——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杰拉德-马修斯,罗伯特-恩特曼(2010):《新闻框架的倾向性研究》,韦路,王梦迪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韦路、鲍立泉、吴廷俊(2010):《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7期论点摘编。
  张明新、韦路(2009):《知识、态度与乡村社会的家庭互联网采纳》,《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第10期。
  韦路(2009):《从知识获取沟到知识生产沟——美国博客空间中的知识霸权》,《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韦路,李贞芳(2009):《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之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4期论点摘编。
  韦路,张明新(2008):《网络知识对网络使用意向的影响: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1期。
  吴廷俊,韦路(2008):《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韦路,张明新(2007):《数字鸿沟、知识沟与政治参与》,《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 Z1期。
  韦路,李贞芳(2007):《数字电视在中国大陆的采用: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 年第2期。
  李贞芳,韦路(2007):《影响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框架形成的因素》,《国际新闻界》2007 年第4期。
  韦路,张明新(2006):《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年第4期。
  李贞芳,韦路,郑素侠(2006):《以面孔建构美丽:两种性诉求广告说服效果的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4 期。
  张明新,韦路(2006):《移动电话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扩散与使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年第1期。
  张明新,韦路(2005):《我国农村居民的创新传播科技采纳研究:人口及行为因素的影响》,《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
  韦路,严燕蓉(2004):《媒介:讯息还是权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5期全文头条转载
  吴廷俊,韦路 (1999):《多媒体技术与全球文化整合》,《当代传播》1999年第5期。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