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哲学系导师:曹志平

发布时间:2021-10-0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厦门大学哲学系导师:曹志平

厦门大学哲学系导师:曹志平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厦门大学哲学系导师:曹志平 正文


   姓名:曹志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年4月 
   职称:教授
   所获学位:博士 
   学院:人文学院
   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学科专长:科学哲学基础理论,物理学哲学,科学解释学
   E-MAIL:czhp65@163.com
   通信地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邮编:361005

  个人中文简介

  曹志平:

  陕西澄城人,1965年4月生,理学学士,哲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目前致力于科学哲学理论基础研究,科学诠释学、科学现象学研究,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研究等。

  主要工作经历:

  1995年9月—1997年6月,中南工业大学法律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1997年6月—1999年9月,中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

  1999年9月—2003年12月,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2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3年12月被引进厦门大学哲学系

  2005年8月被聘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2008年5月被评为厦门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著作:

  《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理解与科学解释——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没有完结的论争——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历史与哲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科技革命与就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科学技术哲学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知识产权法》,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目前承担的项目:

  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西方诠释学的现象学科学哲学研究”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20年来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学术研究工作:重点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到目前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1)量子力学解释与物理学哲学基础问题

  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研究了“量子力学解释群”的概念和现象。1993年12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发表了题为“量子力学解释群的逻辑与哲学分析”的论文,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哲学动态》1994年第2期“论文观点摘编”。以后本人相继发表了多篇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群”的论文,如《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述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3年第2期),《德布罗意与玻姆:量子力学因果解释纲领比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2期)等等,并于1999年出版了这方面的著作《没有完结的论争——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历史与哲学》。

  (2)科学解释与科学哲学基础问题研究

  将哲学解释学(也被称为哲学诠释学)引入科学哲学,强调在科学解释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科学解释问题,回答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解释是如何可能的?已公开发表《论定律解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第2期)、《论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观》(《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合理性与可能性》(《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科学解释研究的走向》(《哲学动态》 2003年第2期),《系统语义解释的逻辑与限度》(《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4期)、《西方科学解释理论的困境及出路》(《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年第5期)、《解释的语义与科学解释研究的方法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2期)、《科学事实的解释性》(《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年第11期)、《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文本》(《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等论文多篇,出版专著《理解与科学解释——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该专著2007年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比较研究

  基本观点是:社会、人的精神在本体论上不同于自然的特征,使社会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表现出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征,但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应该具有基本的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在承认并坚持二者有差别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比较,探讨使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基础方法论及其认识论问题。2002年,《广义科学解释论——自然科学解释与人文科学解释、社会科学解释比较研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先后发表论文《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理解与解释》(《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定律解释》(《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5期),《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0期),《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四个层次》(《科学时报》2002年12月22日),《科学哲学: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期),《“广义科学划界”探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的历史性” 与科学可能性问题的解释原则》(《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等,和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陈其荣教授合作出版著作《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著作《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被评论为新世纪“方法研究在中国的一种跳跃或可能转型”的代表著作之一(刘啸霆:《方法研究与新方法范式的探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论文《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理解与解释”》被《光明日报》“论点摘编”。

  (4)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研究

  以马克思对科学的哲学理解探索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2002年12月10日在《光明日报》发表论文《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范式的确立》,明确论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及“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特征”等问题。此外还陆续发表了《马克思科学哲学的本体论与哲学主题》(《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5期)、《马克思理解科学的理论视域与逻辑线索》(《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反伪科学的几个理论问题》(《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刘大椿主编《从辩护到审视: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等,2007年12月出版了专著《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科学哲学的著作。

  《马克思理解科学的理论视域与逻辑线索》被收入《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卷的“论文荟萃”,著作《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被收入《中国哲学年鉴》2008年卷的“新书选介”。

  (5)技术规范问题研究

  技术规范,既是一般规范论的研究内容,也是技术哲学研究的必要部分。它从规范发生的角度,理解和解释技术发生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回答技术是如何可能的。在这方面,发表了论文《技术规范的分类及其标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第6期)、《论技术规范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2008第5 期)、《技术规范的特征与含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5期)等。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以上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更新或错误,请联系我们进行更新或删除,联系方式

添加厦门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厦门大学考研分数线、厦门大学报录比、厦门大学考研群、厦门大学学姐微信、厦门大学考研真题、厦门大学专业目录、厦门大学排名、厦门大学保研、厦门大学公众号、厦门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厦门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厦门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厦门大学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xiamendaxue/daoshi_495653.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