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学) 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6-1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学) 培养方案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学) 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学) 培养方案 正文

一、培养目标
本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高层次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体要求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比较系统地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勇于探索的学风;熟悉和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历史,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查询、阅读和使用文献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具有独立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计算机达到合格标准。
4.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语文学科教学论:重点研究语文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三、学制
一般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第一、二学期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阅读本专业方向指定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完成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的学习。第三学期学习专业选修课程。第四学期主要参加实践研究活动,围绕研究方向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任务。第五、六学期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四、培养方式
1.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组学术群体的作用,依靠学术群体开出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让研究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再由导师分别承担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工作。
2.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真阅读任课教师布置的参考书和代表性论文,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任课导师应对其认真检查和评改。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三年学习期间,在省级学术刊物(正刊)发表本学科领域内以第一作者、西华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的学术论文一篇以上。
五、课程设置计划
1.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总学分31学分以上(详见附表)。
2.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内的专业必修课与二级学科内的专业选修课学习为主,辅之以一级学科内跨专业课程选修、经典文献阅读。要求每个专业的研究生必须选修2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并根据本专业确定的经典文献阅读书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读书报告,作为资格审查的条件之一。
3.同等学历或跨专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2门本科课程,只记成绩,不算学分,作为资格审查的条件之一,但如果没有这2次选修成绩,不能参加开题。
4.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和考察两种。必修课一律为考试,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察,三年中考试课程一般不得少于六门。
5. 课程经考试或考察合格(专业课必须达到70分为合格,其余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六、必修环节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总学分总学分31学分以上。其中学位公共课程计7学分,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共计2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文献阅读2学分。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方可毕业。 本专业硕士生的中期分流考核,一般定在修满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
七、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
(1)专业实践活动(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及学术活动等)。组织研究生到党政机关、科研单位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习,讲授教材部分内容,学术型研究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实习,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实习;研究生应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在校期间听取本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或为本院研究生或本科生主讲一次学术报告(主讲一次可抵听讲3次)。(2学分)
(2)文献阅读。阅读本专业相关文献。(2学分)
(3)论文发表。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含一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0学分)
八、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理论和政策观点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2)通篇内容要体现上述“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3~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参考文献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4)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第二学期开学时向导师提交选题范围,导师签字后交学院存档。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至少一年。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察文献搜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必须符合规范和要求,开题报告会必须公开进行。如果开题报告没有通过,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开题报告会小组专家要求,在一个月内再次提交经过修改或重新选题的开题报告。专业学位应于第二学期五月下旬完成开题,其它要求与学术型相同。
(5)毕业论文开题通过后,应于本年度九月份提交论文写作报告,十二月份向导师交毕业论文初稿,次年三月中旬定稿。论文写作报告导师签字后学院存档,并作为论文送审资格进行审查。
九、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语文教科书:建议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册;也可以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选读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美]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良方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 刘国正,顾黄初,章熊.中国语文教育丛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李海林. 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9] 王尚文.语感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 张正君.当代语文教育流派概观[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选读书目
[1] 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课程(上、中、下)[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下)[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4]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 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0] 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1] 王松泉,钱威. 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 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3] [美]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 [美]小威廉姆 E·多尔.王红宇译. 后现代课程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 [美]艾伦•C. 奥恩斯坦, 费朗西斯•P. 汉金斯.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 柯森等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期刊
[1]《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月刊.
[2]《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月刊.
[3] 全球教育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月刊.
[4]《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月刊.
[5]《语文建设》.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月刊.
[6]《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月刊.
西华师范大学

添加西华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华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华师范大学报录比、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群、西华师范大学学姐微信、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真题、西华师范大学专业目录、西华师范大学排名、西华师范大学保研、西华师范大学公众号、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华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xihua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336547.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