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大学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0-06-1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重庆科技大学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简介

重庆科技大学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简介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重庆科技大学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简介 正文

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简介
 
重庆科技大学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发端于1972年学校所办电气化专业,至今已有40余年办学历史,依托于计算机系、软件工程系、物联网系、信息工程中心而组建。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重庆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深度合作共建的重庆市首批人工智能类学院;是全国首批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基地”、重庆市“十佳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教培专委会副理事长单位、重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海外巴渝学者6人,教授7人、博士19人(海归博士3人),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百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1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7人。另有来自合作办学单位等企业的工程师团队15人。学院办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有智慧安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1个,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余人,国际留学生50余人。
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和学生管理办公室(团总支),计算机系、物联网系、软件工程系、信息工程中心等4个系(中心)以及重科-中兴通讯学院。
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建有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网络系统集成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智能油气田物联网实验室、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近20个;建设有全天候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有校外实践基地20余个。
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育教学平台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先后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1项,出版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10余本,建设有《数据结构与算法》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主办(协办)国际学术会议13次。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微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重庆京天能源集团公司等合作,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物联网工程等领域,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授权专利50余件,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60多家企事业单位。
建有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冶金性能检测与装备、流程工业在线分析与控制、在线分析与大数据利用、半导体智慧照明与应用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拥有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
学院坚持“学生为中心,学习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与新西兰Unitech理工学院、韩国国立昌原大学、英国爱伯斯特维斯大学、加拿大劳里埃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联合开展“2+2”,“3+1”模式人才培养;构建“万千百十、一专一赛”等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依托“大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程序设计算法协会”,“物联网协会”等学生社团,群策群力落实三全育人。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重庆市程序设计大赛、软件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全国科技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学生参赛获奖数量和质量均位于重庆市高校前列。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的冶金、石油、机械、电子、电力、化工及IT等行业,年均就业率大于95%,表现出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学院以推进强本建硕、打造学科特色、扩大合作开放、合力造就名师、凝炼大学文化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早日建成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而不懈奋斗!

重庆科技大学

添加重庆科技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重庆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重庆科技大学报录比、重庆科技大学考研群、重庆科技大学学姐微信、重庆科技大学考研真题、重庆科技大学专业目录、重庆科技大学排名、重庆科技大学保研、重庆科技大学公众号、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重庆科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重庆科技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zqkjxy/yjsy_337967.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