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27 17:44:27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官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简介: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成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人才,是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体制接轨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大步骤。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学校人才培养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院设有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科技传播系
科技哲学系
心理学系(筹)
语言科学交叉研究中心
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2人。
学院目前拥有
3个本科专业(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科技英语),
1个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史),
2个科学学位博士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科学学位硕士点,
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英语笔译专业、新闻传播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1个“985”二期国家文科基地(国家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哲学),
2个安徽省文科科研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1个安徽省级本科特色专业(传播学),
4门教育部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科学简史中国科学篇、中华文化精髓修养入门及儒家修养篇),
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学生心理学)。
“十四五”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进一步推进“人文与社会科学高水平发展计划”,发挥文理交叉的优势,继续加强以科技为背景的科技史、科技考古、科技传播、科技哲学、科技翻译等特色学科的建设,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提升与完善。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也将继续遵循学校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总体思路,按照学校创新教育与文化建设模式的明确要求,团结奋进,沉潜创新,不断提升科研、教学与服务社会的水平,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 0551-63600497
电子信箱: hhhym(at)ustc.edu.cn
举报电话: 0551-63607037
电子信箱: xiaoyan3(at)ustc.edu.c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科设置: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成立于1999年3月,是在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和科技考古研究室基础上,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而建立的。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兼任第一届系主任,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兼任系名誉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兼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5年11月著名科技史专家、国际科技史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教授兼任第二届系主任。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下设科学技术史和科技考古两个专业,科技史专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博士点,具有理科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科技考古专业分设“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科学”及“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为科技史重点方向之一,具理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后者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系的宗旨,一是使用交叉性的视野和方法,对科技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为国家培养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等学科的高级人才;二是加强科技人文素质教育,为将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企业精英提供一个宽广的历史视野,让他们透过历史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历史角色与社会责任,培养他们对科技与社会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形成平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科技传播系
面对国家和社会巨大的紧缺人才需求,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5系)致力于培养“科技媒体和科技传播”英才,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的内容创意设计能力、优秀的平台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出众的传播技能的优秀人才。基于在网络传播、数字媒体、科学普及、媒体艺术、科技传播、科技新闻等新兴的学科领域的锐气和潜力,本系已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富有朝气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建设方向之一。
本系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新华通讯社、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北京与中国青年报云媒体平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个单位共同创建了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毕业生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传媒旗舰或跨国媒体咨询集团从事科技传播、数字媒体信息整合传播等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科技哲学系
科技哲学系前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独立教学研究单位——科技哲学教研部,承担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科技哲学类基础通修课教学任务,同时拥有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授权,培养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是教学科研合作单位。
21世纪是交叉科学的时代,社会需要大批文理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我校科技哲学专业在文、理交叉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有雄厚的基础,本世纪初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的同时,学校即专门成立科技哲学教学研究部,重点发展这一领域,设立的每一研究方向都体现着科技与人文交叉融会的特点。专业方向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伦理与治理、科技创新与方法、科学思想与文化、前沿科学与哲学等。为进一步推进特色文科建设,学校于2020年12月在原科技哲学教研部基础上成立科技哲学系,由潘建伟院士出任首任系主任。
  经20年发展和长期积累,本系在科技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以及交叉科学等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本系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累计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五十余项,出版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
科技哲学系注重培养面向未来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文理知识融会贯通,具有科技哲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文理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毕业生既可从事与科技哲学、科技创新、科技战略、科技政策、科技文化等相关的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从事科技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还可以在社会急需的新学科领域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或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
2020年12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字〔2020〕213号文件发布,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系部设置调整,心理学系(筹)正式运行。
心理学系(筹)的首任主任陈霖院士,早在1982年以唯一作者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就“什么是认知基本单元”的根本问题,向半个多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局部首先”的理论路线提出挑战。几十年来,中国科大人一直都在心理学领域探索不辍。
心理学系(筹)的建设,将秉承“立足社会重大需求,小而精,有特色”的原则,瞄准当代新型人才需求特点,通过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三个学科方向,在优秀后备人才(超常儿童)脑智开发、鉴别培育、心理健康研究转化等社会关切问题上着力,探索特色心理学科建设的积极路径。
外语系
中国科技大学外语系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英语和二外教学以及英语笔译专业学位研究生(MTI)的培养工作。目前拥有三个教研室、三个中心和一个藏书丰富的中英文现刊室。现有在职教职员工45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讲师21人,常年聘用20多名外籍教师从事研究生英语和本科生英才班英语教学。
系总支书记为斯骏老师;系副主任为张曼君老师和邢鸿飞老师。
系务委员会成员:孙蓝、陈纪梁、崔海建、邢鸿飞、张曼君、斯骏
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将努力实现钱学森“在理工科大学做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锐意创新,努力探索。通过数字影像、电脑动画和设计艺术的有机结合,开展科学可视化、艺术数字化和综合媒体艺术等方面的创作和应用,推进数字艺术方向的发展;通过探讨工艺发展和材料演变等科技进步对于艺术的推动作用与影响,开展与科技史交叉的艺术史研究。同时,中心还将开展博物馆的科学规划、展览陈列的新技术运用、城市中的科技博物馆、博物馆普及和传播科技等研究方向的研究。

添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录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微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真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业目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众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