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教融合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28 10:11:3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教融合学院)官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教融合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教融合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左良教授。
建所初期,金属研究所致力于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的恢复和振兴;随后,成功实现了向新材料领域的跨越发展,为国家若干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金属研究所拓辟新宇,协同进取,集全所整体优势,攻国家急需技术,完成了大量高难度的科研任务。1999年5月,根据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在“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建设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建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研究所现已建设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是我国高性能材料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200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了金属所后指出:“金属研究所是我们国家材料科学和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奋力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也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时代,金属研究所在高温合金、钛合金、特种合金、钢铁、铝合金、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等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和纳米材料、碳材料、磁性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领域,开展材料的成分设计、结构表征、制备加工、性能测试和使役行为研究。
金属研究所加快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基础研究领域,2017年,国家科技部依托金属研究所建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这是我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在高技术研究领域,2019年,金属研究所贯彻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在国防科工局大力支持下,联合所内外优势创新力量,成立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致力于提升我国重点工程先进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制备能力。2020年成立材料腐蚀与防护中心,重新整合力量开展材料腐蚀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腐蚀防护技术研究。此外,金属研究所还拥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工程实验室。这些平台共同构筑形成了开放融合、多元协同的材料学科全链条、全要素、贯通式科技创新体系。
金属研究所抓基础、抓尖端、抓重大,创新活力澎湃迸发。基础研究方面,在纳米金属材料、碳纳米材料、材料微观结构表征、疲劳断裂行为等领域涌现出一系列国际上同领域有影响的创性成果。“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在国际上持续引领该学科方向发展,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列为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卢柯、成会明等多名科学家连续入选全球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在世界材料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应用研究方面,为载人航天、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高速铁路、三峡工程、核电工程、跨海大桥、海洋工程等一系列国之重器提供关键材料和技术支持。金属研究所始终坚持用创新成果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合作企业达600余家,领域涉及装备制造、钢铁有色、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医疗卫生、轨道交通等行业,并且有一批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金属研究所已累计取得科技成果奖4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9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2010年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师昌绪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不仅是中国材料界的光荣,更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光荣。
“人才是第一资源”。金属研究所始终坚持实施“人才强所”战略,建设了一支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专家队伍。金属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18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金属研究所汇聚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百余人,入选中组部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部“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4名科学家在25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25名科学家在49个国际期刊担任学术职务,提升了中国材料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金属研究所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包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5年,金属研究所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造就材料领域领军人才。金属研究所现有在学研究生1000余人,在学期间他们可以接触材料学科前沿,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科研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金属研究所拥有材料制备与加工、结构分析表征、性能测试评价、多层次过程计算模拟的各类关键设备,为开展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撑。金属研究所主办及承办6种材料学科的核心期刊,其中,《金属学报》和JMST成为国内材料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
踏上第二个百年梦想新征程,金属研究所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努力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材料科学研究基地、先进材料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高层次材料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努力实现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的重大突破,持续提升关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变革性技术的供给能力,为我国早日实现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梦想,贡献金属研究所的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教融合学院)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共有三个园区。
文化路园区(北区)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邮编:110016
文萃路园区(南区)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萃路62号邮编:110016
浑南园区 地址:沈阳市浑南新区世纪路8号  邮编:110179
电话:(024) 83978248
传真:(024) 238913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教融合学院)发展历程:
 1951年-1953年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筹建时期
 1953年 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通知书,任命从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归来的李薰博士为金属所所长
 1953年-1957年 主要为钢铁冶金工业服务。研究领域为金属物理、冶金物化、金属加工、选矿、耐火材料、金相技术、化学分析
 1957年-1966年 坚持国家任务与基础研究并重,开辟了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等研究领域
 1970年-1977年 隶属冶金部
 1978年-现在 回归中国科学院
 1982年 以金属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有关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1985年-1993年 先后建立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 成立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 成立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9年 原金属研究所与原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成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
 2001年 成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2002年 成立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
 2011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
 2017年 成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2019年 成立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2020年 成立材料腐蚀与防护中心


添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录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姐微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真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业目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众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