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28 17:29:2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中山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中山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中山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中山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中山大学官网来自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中山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中山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官网: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英国文学系早在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广东大学时便已设立。经过8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外国语学院已成为一个以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翻译为重点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学院现有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四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五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学院教师队伍国际化,除了配备各专业语种的外籍教员,同时引进国外资深学者加盟教师团队。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强化学科建设,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多年来,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成立于1924年,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英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是校级名牌专业和省级名牌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深的中西文化修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英语人才。
法语专业
  法语专业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中南和华南地区最早成立的法语专业。二十世纪50-60年代,著名作家和翻译家梁宗岱教授曾任教于该专业。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于1999年开始招生,设有法语语言文学和法语语言文化两个方向。
德语专业
  德语专业成立于1958年。2004年建立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德语文学与文化和德语语言与翻译两个方向。德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德语运用能力的学生,为学生走出校门后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语专业
  日语专业成立于1978年,1998年设立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日语专业本科课程以日语语言训练为主,硕士课程设有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日语语言等三个研究方向。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电话:020-84113130传真:020-84036782
学院邮箱:floffice@mail.sysu.edu.cn
网页的链接:http://fls.sysu.edu.cn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发展历程:
2014年11月,中山大学及其外语学科迎来了90华诞。在中山大学外语学科走过的90个春秋里,很多著名的学者,如郁达夫、洪深、梁实秋、林文铮、戴镏龄、梁宗岱、王宗炎、谢文通、俞大絪、周光耀、王多恩、桂诗春、区鉷(新中国培养第一位英语语言学博士)、黄国文(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等,先后任教于此,名师荟萃。他们学贯中西,治学严谨,为中山大学外语学科的发展注入了灵魂,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90年的积淀,几代外语人的努力,中大外语学科形成自己优良的传统:老实做人,认真为学;老中青传帮带,提携团结;语种覆盖齐全,重点和优势突出;语言教育强调基础,“听、说、写、读、译”均衡发展;教学与科研并重;精英与大众、理论与致用结合;本土意识与国际化一体。现有教职员工200多人,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有3000多人。外语学科在华南地区和全国外语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外语教育前列。
学科沿革与专业结构
  学科沿革。在90年历程中,1949年以前外语学科主要隶属于文科学院或文学院,以英语为绝对主力语种,一枝独秀;1949年之后,外语学科独立发展成为系,甚至组建学院,以英语为主,各语种逐步增加,全面发展。外语学科名称在不同时期,先后有多个沿革和变更,颇为复杂。国立广东大学时期为外国文学系,仅“暂设英国文学系”(1924)——国立中山大学初期,更名“英吉利语言文学系”(1925)——“英国语言文学系”(1929)——“外国语学系英文组”(1938)——“外国语言文学系”(1945)——“外国语言文学系和俄文专修科(1949)——外国语言文学系(简称“外文系”,1950)——“西方语言文学系”(1952)——“外国语言文学系”(简称“外语系”,1958)——外语系整体迁出到广州外国语学院,仅保留公共外语小组(1970)——复办外语系(1973)——升格为外国语学院(1992,由原中山大学外语系、中山大学广州英语培训中心,中山大学汉语培训中心组成)一一翻译学院成立(2005,现下设翻译系、商务外语系、对外汉语系、国际事务系、西班牙语系、阿拉伯语系、朝鲜语系、俄语系8个系)——外语与翻译大学院(2014,下辖外国语学院和翻译学院,成为中山大学首批两个大学院之一)。第一位系主任为陈长乐,江绍原、刘奇峰、张葆恒、张宝树、蓝思德(R.F.Lankester)、洪深、黄学勤、张掖、周其勋、林文铮、戴镏龄、李根洲、吴增生、吴之桐、黄国文、王宾、常晨光等先后担任系主任或院长。现任外语与翻译大学院院长为黄国文。
专业构成和办学层次。中山大学外语学科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国际化与本土意识特色的办学理念,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结合,精英与大众化一体;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齐头并进,专业构成和办学层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专业外语方面,以英语为重点和优势;日语、法语、德语、俄语次之;并增加了西班牙、朝鲜语、阿拉伯语。公共外语,本科以英语为主;研究生以英语为主,日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朝鲜语、阿拉伯语为第二公共外语。总体而言,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公共外语以英语为主。办学层次方面,从单一本科教育发展到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成人教育五个层次和类型。截至2014年4月,共有英语系、德语系、法语系、日语系、翻译系、商务外语系、对外汉语系、国际事务系、俄语系、西班牙语系、阿拉伯语系、朝鲜语系等12个学系;设有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翻译等多个本科专业。中山大学的外语学科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获得了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5个硕士点,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博士点以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其中,1979年,外语系经教育部批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重新招收研究生,延续了文革时期中断多年的高级专门外语教学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外语学科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1年,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成功申报博士点,这是全国第一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也是中山大学获准设立的首批为数不多的博士点之一;该学科带头人戴镏龄教授也因此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1986年7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成功申报全国重点学科。1996、2007年,该专业两次蝉联了国家重点学科。这些表明该专业在二十多年间始终保持着全国最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
  外语学科经过长期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精英学术研究与大众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方向。前者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强化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联系,突出语言学和文学的学科建设,从整体上向文、史、哲人文学科进行跨学科靠拢。后者,通过设立翻译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性、国际化”外语人才为宗旨体现出来。
  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各专业语种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一直是外语学科肩负的双重的使命和任务,为外语学科本身人才培养和中山大学全校公共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在各项工作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对外语教学、学科建设和办学条件进行全面改革和充实提高,并且不断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和机构。1982年之后,随着改革大潮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成为了迫切的任务。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外语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数次修订各语种教学方案,力求在“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均衡发展,制定分阶段、分级别的培养计划,实行全面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各专业外语本科生多次在全国性的统考和全国、区域性口语演讲、外语辩论、写作比赛中取得突出的成绩。1999年3月25日,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评优领导小组,一致同意批准外国语学院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院系。在此之后,外国语学院为整个中山大学参加全国评优的工作,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为加强本科、研究生公共外语的教学工作,外语系对公共英语同样进行了教学改革,并于1986年12月成立公共外语部。外国语学院建院后,同样重视学校的公共基础教学,除了延续原外语系的本科英语公共基础教学,并且开始承担全校研究生的英语公共基础教学,教学改革走在全国前面,为提高学校四、六级英语统考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教学力量和师资水平的不断增强,成立了对外语言教育机构,并获得了主持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考试单位的资格。1980年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合办的广州英语培训中心(1985年后由中山大学独办),是外语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成果。
  课外活动方面。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历来重视学生课外工作。在党总支(党委)领导下,外国语学院和翻译学院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在多年的实践总结后,开创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课外工作活动。例如,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成立了多语种的口语协会,组织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口语活动;成立英语演讲辩论社、外语志愿服务队、为残疾人服务的“AllShare”社团,开展“外语节”系列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参加“亚运会”、“大运会”、“国际友人运动会”、“全球中小企业领袖峰会”和“中国企业走进拉美”论坛等一系列外事志愿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职业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项赛事,以提升综合素质,开拓视野。学生们专业实力雄厚,多才多艺,在全国、省级、市级、校级各项专业外语演讲比赛、歌舞比赛等赛事和活动中屡有斩获。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在外语学科任教逾50年的著名英语语言教育家王宗炎教授、新中国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区鉷教授等多位学者;出身外语学科的学校中层以上的干部为数不少,这与他们的外语专业背景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显然不无关系。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校友,有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外交家、文学家、企业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法学家等等,供职祖国各行各业,遍布世界各地,努力上进、业务精通、能力卓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沟通中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术研究
  外语学科在担负繁重的多个专业外语语种和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研究院时期就设立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组;到60年代设立以戴镏龄教授为主任的英美语言文学研究室,下设语言研究、文学研究两个小组,共有12名教师,取得一批比较重要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成果,并成为日后承担国家翻译联合国文件的基本力量,在外语学科学术研究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伴随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外语学科学术研究跃上新台阶,10余个专门研究机构纷纷设立。它们包括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英语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德国问题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法国语言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等10个中心,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所、外国语学院英诗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现代语言学、国外汉学和翻译学等3个科研平台等。这些研究机构和平台的设立,大大拓宽了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提高了学科的学术水平。
  外语学科多年来承担了多个国家、省级重点和一般科研项目,硕果累累,发表、出版了数目众多的论文、专著、教材、工具书、译著、小说、译文、论文集等,并且获得了广东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翻译出版了《乌托邦》(戴镏龄)《浮士德博士悲剧》(戴镏龄)、《光荣与梦想》(王宗炎等)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集体编著了《英语自学丛书》(7册)等影响广泛的教材。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科研能力不断进步,并形成了特色和新的优势。其中,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英诗研究、翻译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明显的领先水平。由学院发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活动周”、“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论坛”、“珠江诗会”、“第18届世界英语大会”、“第4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等学术活动,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黄国文教授为首的功能语言学团队建立的“中山大学韩礼德语言学文献中心”,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资料中心,中心主编HallidayLibraryFunctionalLinguisticsSeries,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是一套功能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由黄国文、常晨光主编的国际学术期刊FunctionalLinguistics(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ISSN2196-419X)以及区錤教授团队在加拿大注册了海外刊物英文期刊EPSIANS(ISSN1925-573X),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对外交流
  外语学科由于自身涉外的特点,在国立广东大学时期的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将办学国际化视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有意识聘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人任教。国立中山大学时期,外籍教授蓝思德、畸理等任教外语学科。文革时期,民主德国的朱白兰在中大外语系担任教授,即使外语系整体迁到广州外国语学院时,也不曾离开。在外国语学院组建前,外语系主要以聘请外教、邀请外国学者来中大讲学、指派部分教师前往国外或港澳地区学习、进行博士后研究及访问等形式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外国语学院组建后,学院明确了“送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在选送本院教师到国外进修的同时,积极邀请外国教授到校开设讲座。例如曾多次邀请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及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哈桑(RuqaiyaHasan)教授等学者来中大讲学,为师生提供接触学科最前沿顶尖学者的机会。学院还长期坚持聘请外教以加强教学,并于2009年通过学校“百人计划”聘请WendyLeeBowcher博士为教授,并确认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学院引进了著名学者PeterSwirski教授。在教师队伍日趋国际化的同时,外语学科还利用自身的特点,积极开展与香港、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学院多位教授与剑桥大学、威尔士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外、境外高校或学术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
  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丹麦、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约旦、埃及、韩国、日本、菲律宾、墨西哥、智利、古巴、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均签有人才联合培养或教育、文化交流的协议。
  英语专业方面,英语系与南丹麦大学英语系签署本科生交换协议,互派本科生到对方学校学习。英语系与南丹麦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切斯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签订交流协议。目前50%以上的本科生可以在三年级选择到境外高校交换或留学一年。外国语学院还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系达成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合作科研项目的意向。德语专业方面,2007年11月,外国语学院(广州南校区)和翻译学院(珠海校区)与科隆大学哲学学院(德语语言文学研究I所和II所,东亚问题研究室)和德语外语教学中心达成合作协议。2013年,外国语学院与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英语系签署合作与交流协议。学院与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该中心定期向外国学院派遣德语教学专家和语言教师;学院与德国科隆大学每年互派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交流学习;德国的WHU大学每年派遣应届新生40名来学院交流。法语和日语专业方面,法语系与法国里昂三大、里尔政治学院签订了本科生交换与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派出约15名学生赴法国学习交流。日语系与早稻田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福山大学、福冈大学、创价大学、大东文化大学、樱美林大学、亚细亚大学、关西学院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派出约15名学生赴日本学习交流。此外,翻译学院在形成“多元语种教学、广泛国际交流”的办学特色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和俄语等不同专业,都多与国外知名的大学建立派遣学生进行短期留学或实习合作办学的关系。翻译学院与国外17个国家的36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涉及9个语种;2005至2014年间,翻译学院累计派出交换学生达800余人/次,每年也有60名左右的外国留学生在翻译学院学习或交流。
  此外,翻译学院在形成“多元语种教学、广泛国际交流”的办学特色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和俄语等不同专业,都多与国外知名的大学建立派遣学生进行短期留学或实习合作办学的关系。翻译学院与国外17个国家的36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涉及9个语种;2005至2014年间,翻译学院累计派出交换学生达800余人/次,每年也有60名左右的外国留学生在翻译学院学习或交流。
  这些从教学到科研,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双向对外学术交流关系的频繁展开,对外语学科的学生、老师,乃至整个外语学科来说,都至关重要,无疑有力地促进和加重该学科国际化的水平和特色。
结语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回望中山大学外语学科90年的峥嵘历程,每一个中大外语人都会为此而自豪。在即将迎来办学90周年纪念之际,“外语与翻译大学院”的组建为外语学科的发展搭建了更大的平台,这成为了外语学科新的发展机遇,外语学科的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90周年,是一个时代的终点,同时又是新时代的起点,中山大学外语人将再次踏上征程,为中山大学外语学科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设置:
英语专业:
专业定位及特色优势
英语专业创建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1981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全国重点学科,1996、2007年两次蝉联国家级重点学科。2012年该专业成为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2017年成为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近年来,在教育部和省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下,专业建设成效斐然:在2019年QS大学学科排名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位列世界前200强(第183位),2020年和2021年QS大学学科排名中继续位列世界前260名,位列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前10位。2019年,英语专业被认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1年软科国内一流专业排名中,我校英语专业评级为A+,是全国29个A+英语专业之一。
中山大学英语专业历经近百年的积淀,特色优势鲜明:(1)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三全育人的理念,人才培养五育并举,注重价值引领和课程思政,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立场、世界眼光”的复合型高端英语人才。(2)师资力量雄厚,曾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名,现有专任教师20名,包括教授9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青年珠江学者1名),副教授10名,驻外高级讲师1名。(3)探索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常年聘有英语外籍教师,与国外著名高校互派交换生,英语专业学生出国访学的比例逐年增长,国际化特色鲜明。(4)创新采用高效灵活的校督-院办-系管的管理模式,英语专业办学和建设管理权限下放到院系和主要教研室,直接对接专业建设需求,提质增效明显。(5)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办学软硬件一流。
培养目标及培养成效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英语国家文学和文化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具有思辨能力和优良学术素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英才”,具体培养目标和成效如下:
(1)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2)了解英语相关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状;
(3)知识面宽广,人文素养深厚;
(4)掌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基本技巧,能够熟练用英汉两种语言将中国文明传播到其他国家;
(5)了解国际规则,拥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除英语外的第二外语应用能力;
(6)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能有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迅速适应和应对日常对外交往中的文化差异;
(7)具有思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掌握基本学术规范,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规格及要求
学制:4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外国文学尤其是英语文学知识、翻译与跨文化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与英语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既能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又能够体现专业特色。
能力要求:英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英语和第二外语运用能力、中外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汉英互译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素质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同时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拥有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两大版块,其中学科专业课程由大类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提升课程四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版块:
公共必修课严格落实学校要求,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军事教育、劳动教育、形势与政策和国家安全教育等。落实5+1+N本科生思政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确保学生在本科阶段至少修读1门“四史”课程。
通识教育课最低总学分要求设置为8学分,其中须包含2个学分“艺术与审美”课程。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已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修读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原则上学生不选修本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
(2)学科专业课程板块:
①大类基础课程
针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大类培养模式,英语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以第一学年为主,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导论、外国语学院大讲堂、跨文科视角下的文学研究、翻译批评与赏析;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进阶级大类基础课程,包括外语研究方法等,为学生的升学深造打好基础。
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中,提供给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大类选修课包括西方文明简史、跨文化交际、文学批评与实践、印度社会文化、印度文学史、外语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比较文学导论、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印度英语文学,进一步夯实大类培养模式。
②专业基础课程:英语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设置在第一学年,旨在培养低年级本科生专业外语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课程类型包括大学语文、基础写作I和II、视听说、英语散文阅读、戏剧与表演、综合英语等。
③专业核心课程:
英语系从二年级开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贯穿从二年级到四年级的本科学习,着力推进学生在英语写作、英汉/汉英翻译、口译等方面的学习向纵深发展,开设学术写作、新闻写作、英语翻译I和II、基础口译、交替传译等课程。同时,英语系的专业课程中还包括为高年级的专业提升课提供的前导课程,涵盖语言学和文学两大研究方向,包括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等课程,课程设置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较为明显的脸谱特征。
④专业提升课程:
英语系的专业提升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两部分,选修课涵盖语言学、文学、翻译和文化研究等多个方向,充分尊重专业学生们的个性化选择。
语言学方向专业提升课:英语词汇学与词典学、应用语言学、语篇分析、英语变体等;
文学方向的专业提升课:英国散文的流变、文学与帝国主义、英语史诗阅读、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与诗论、19-20世纪女作家与作品研究、莎士比亚戏剧赏析与表演、从古典到英国复古时期的戏剧等;
翻译和文化研究方向的专业提升课:专题口译、视译、文化资本导论、文化理论、文化研究等。
此外,专业提升课程中有部分专业实践课程,例如:基础口译、交替传译、创意写作、高阶学术系列讲座、学术阅读训练等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师资队伍及教学成果
英语系师资力量雄厚,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名,截止2021年底,有专任教师20人,包括教授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青年珠江学者1名),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已达80%(十四五规划末期将达到100%)。英语专业通过“内培”和“外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院和英语系通过组织教师在岗培训、出国短期培训,借助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出国研修,与其他国内外大学教师开展互换项目等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近三年来,英语专业通过“百人计划”引进学校高层次人才10人,这不仅弥补了英语专业文学和翻译研究师资队伍的不足,还为全校其他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英语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英语系近5年来荣获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广东省本科质量工程项目1项;建有广东省本科高校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一个,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团队1个,孵化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英语系教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2019年先后荣获广东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支部和教育部高校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英语系教工支部书记詹成在广东省首届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近三年来英语专业共有8位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国内外高水平(CSSCI、SSCI等检索期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英语专业在校生先后有4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特等奖或一等奖。
英语系教师队伍详见链接:http://fls.sysu.edu.cn/department/english
教学条件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位于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园,学院拥有独栋6层建筑;另有第三教学楼三楼,用于外语教学中心教师的办公和研讨。专业的硬件设施完备,配备有电梯、各类不同规格的多媒体教室、报告厅、自习室、会议室、饮水设备、咖啡机等;校园网络全覆盖,能够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在软件方面,英语专业建有三个校级研究所,依托中山大学南校园优渥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为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论文等电子资源和图书、报纸、古籍文献等纸质资源。同时,学院也建有外语专业图书馆,收藏有大量外语专业书籍供学生们借阅和进行学术研究。另外外国语学院还引进了英语专业写作平台系统及考试平台系统。学校则引进了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WELearn随行课堂。一流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为英语专业师生提供了优质的科研和教学环境。
法语专业:
1.专业定位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科设置上重视与文史哲接轨,打通本硕课程,培养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与学术双优”高层次复合型法语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扎实语言基本功的法语专业人才。要求熟练掌握法语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深入了解法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状,能够适应我国与法语国家对外交流工作,参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工作的需要
3.培养规格及要求
学制:4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既能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又能够体现专业特色。
能力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素质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4.课程体系(专业课堂体系总体框架、并罗列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法语专业本科阶段拥有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两大版块,其中学科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提升课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版块:
公共必修课严格落实学校要求,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军事教育、劳动教育、形势与政策和国家安全教育等。落实5+1+N本科生思政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确保学生在本科阶段至少修读1门“四史”课程。
通识教育课最低总学分要求设置为8学分,其中须包含2个学分“艺术与审美”课程。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已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修读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原则上学生不选修本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
(2)学科专业课程板块:
①专业基础课
针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法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国语言文学导论、外国语学院大讲堂、跨文科视角下的文学研究、翻译批评与赏析、外语研究方法等跨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法语专业本专业的基础法语、法语写作、法语语法等课程,为学生打好语言文化基础。
②专业核心课程:法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法语会话、法语听力、法语阅读、法语演讲与辩论、高级法语、学术阅读训练等,着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③专业提升课程:
法语系的专业提升课为专业选修类课程,涵盖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法国文学与翻译、法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等多个方向,充分尊重专业学生们的个性化选择。
语言方向专业提升课:法语语法、法语听力、论述文写作、法语学术写作、法语演讲与辩论、外语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等
法国文学与翻译方向专业提升课:法国文学史、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导论、文学批评与实践等
法国历史与文化方向的专业提升课:法国史、法国文化、西方文明简史等;
5.师资队伍(结构、数量、职称、学科背景)
法语系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1人,讲师1人,四级教员1人,具有国内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5%,并通过“内培”和“外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院和法语系通过组织教师在岗培训、出国短期培训、在线参与法语国家与地区高水平教学研究机构组织的法语教师培训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出国研修等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法语系近年来获得广东省本科质量工程项目3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法语阅读”教学团队为广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出版省级精品教材1部。法语系在校生在各种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
法语系教师队伍详见链接:http://fls.sysu.edu.cn/department/french
6.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位于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园,学院拥有独栋6层建筑;另有第三教学楼三楼,用于外语教学中心教师的办公和研讨。专业的硬件设施完备,配备有电梯、各类不同规格的多媒体教室、报告厅、自习室、会议室、饮水设备、咖啡机等;校园网络全覆盖,能够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在软件方面,法语专业建有一个校级研究所,依托中山大学南校园优渥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为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论文等电子资源和图书、报纸、古籍文献等纸质资源。同时,学院也建有外语图书馆,收藏有大量专业书籍供专业学生借阅和进行学术研究。另外还引进了写作平台系统及考试平台系统。学校还引进了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WELearn随行课堂。一流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为法语专业师生提供了优质的科研和教学环境。
德语专业:
专业定位
德语系创建于1958年,是华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德语专业,1964年编撰出版建国后首部《德汉词典》,著名犹太裔中国籍专家KlaraBlum(朱白兰)参与其中。2004年建立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19年世界QS学科排名中,德语专业所属中大外院“现代语言学”进入前150名。2020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软科全国德语专业学科排名12,位居全国前列。
中大德语专业历经63年积淀,特色优势鲜明:
(1)导师队伍国际化。有7名专业教师均为2017年起校“百人计划”引进人才(50岁以下)。德语系拥有一定比例的德籍高水平师资,其中2名已在德国获得德语文学教授资格。中德教师比例平衡,年龄结构合理。
(2)专业培养专精化。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学术与应用”双优的德语本、硕、博专业人才,使学生掌握扎实语言能力、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积极面向广东省和国家建设大湾区的经济需求及广交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寻求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术型和国际化高端英才。
(3)大类课程通识化。本系积极参与校院公选课、大类平台课,杨劲教授连续三年开设校核心通识课,与德籍教授合开全院公选课,2022年春将开设“德语国文学与艺术”大类专必课。本系外教为英语系卓越班和全校开设公共德语课。
(4)管理模式现代化。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专业建设管理权限下放到系,直接对接专业建设需求,高效科学。加强督导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建有广东省首批德法日等多语种课程思政教研室。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规格及要求
学制:4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
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既能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又能够体现专业特色。
能力要求
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素质要求
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德语系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师资团队。截止2021年底,有专任教师11人,包括教授3人(其中1人为高年资教师,1人为德国籍),副教授2人(其中1人为高年资教师,1人为德国籍),助理教授3人,博士后1人,DAAD专家1人(德国籍),德籍语言外教1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已逾80%。近年来,德语专业通过“百人计划”引进学校高层次人才7人,其中有3人为德国籍专家(2人在德国取得教授资格),不仅壮大了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更为本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这些优秀师资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前沿成果,成绩斐然,2020年共出版德文专著3部。
教学条件
(1)优良的师资队伍。通过学校“百人计划”补充优秀师资7人,实现师资队伍的全新建设和质量飞升。引进人才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多位教师的评教成绩在全校和全院名列前茅。近五年学生专四通过率91.5%。本专业本科、硕士、博士课程系统、齐全。
(2)严格的教研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研究持续化:完善课程审核制度,新开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试讲经由院内专家评审;通过评教、期中期末学生座谈会等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教学质量保障精神。近三年,本系确立校级教改项目3项,涉及提高深造率、培养拔尖人才、基础德语教学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推动教研相长,将教师的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和教材建设。
(3)国际化的学术平台。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聘请国内外高端专家短期讲学。2017-18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18人次来访,提供讲座25场。2019年申请校级重点国际项目,邀请法兰克福大学Seidel教授提供讲座8场。2019年获批“外专局高端国际专家引智项目”,邀请8位国际著名学者(德、日、西、以色列,2名为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院士)举办讲座24场。同时积极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4)丰富的交流机会。2020年与慕尼黑大学、维也纳大学和凯姆尼茨理工大学德语专业建立合作关系,计划每年派送数名本硕学生赴德学习一年。继续与科隆大学的长期稳定合作,互送交换生。
(5)众多的学生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活动如德国演员JurilDietz来校举办为期一周的戏剧工作坊,语言外教开设“德语合唱团”、德国电影展播等业余活动等,并定期在广东省图书馆组办“德语角”。
(6)一定量的教研资料。本系藏有一定量的德文科研教学图书,已购买Springer数据库,同时正大力建设专业图书电子资料库。
日语专业:
1.专业定位
中山大学日语专业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为指引,对标国内外一流高校,结合中山大学特色进行顶层设计,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日语专业人才与复合型日语人才。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大类导学平台课、导师制培养制度、研究类提升课程、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讲座与工作坊等形式着力培育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中山大学日语专业自1978年成立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已为国家输送了上千名优秀日语人才。2019年世界QS学科排名中,日语专业所属的中山大学“现代语言学”进入前150名。2020年获批为广东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软科全国日语专业学科排名16,评级为A。华南地区唯一的中日交流之窗“广州中日交流之窗”于2011年落户中山大学,每年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中日大学生交流活动。
2.培养目标
中山大学日语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构建以“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练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拥有高超日语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层次日语专业人才与复合型日语人才,以满足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需求。
3.培养规格及要求
学制:4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日本国情相关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能力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日语运用能力、翻译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素质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敬业、创新的精神。
4.课程体系
本专业总学分163分,总学时为3152学时,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9%。专业必修课有29门,共91个学分;专业选修课共32门,要求完成27个学分;公共必修课有20门,共37个学分;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要求完成8个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基础日语I、基础日语II、基础日语Ⅲ、基础日语Ⅳ、高级日语Ⅰ、高级日语Ⅱ、高级日语Ⅲ、日语基础阅读、日本文选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I、翻译理论与实践Ⅱ、日本社会文化概论I、日本社会文化概论II、日本历史、日语阅读与研讨Ⅰ、日语阅读与研讨Ⅱ、日本时事新闻解读、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日语翻译赏析、日语高级视听说、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近现代日本政治、日语学术写作、日语口译Ⅰ、日语口译Ⅱ、日本文学史。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体育(6学期)、军事课(2周)、劳动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周)、日语听力I、日语听力II、日语听力Ⅲ、日语会话I、日语会话Ⅱ、日语会话Ⅲ、日语写作I、日语写作II、专业实习(2周)、毕业论文(8周)、日语演讲与辩论Ⅰ、日语演讲与辩论II、学术阅读训练(导师制)、日本新闻听力。共23门课,31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共608个学时+14周。
5.师资队伍
日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目前共有11名教师,教师博士化率100%,高级职称达到64%,50岁以下中坚力量占比82%;另常年聘请2名日语外教。教师研究领域齐全,科研成果丰硕。其中语言学方向5名(含1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助理教授)、日本文学方向2名(含1名教授、1名助理教授)、翻译学方向1名(副教授)、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1名(高级讲师)、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2名(含1名副教授、1名讲师)。教师团队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十余部专著、译著、教材和工具书,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
6.教学条件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位于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园,教学办公楼为靠近校园南门的独栋6层建筑和第三教学楼的三楼南侧。教学设施完备,共有1个大阶梯教室、1个中型阶梯教室、1个大会议室、1个小会议室、19个多媒体教学课室、1个教师休息室、3个语音实验室、1个教学同传室、1个会议同传室。中山大学教学办公区域网络全部覆盖,充分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需求。中大图书馆、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办公室以及广州中日交流之窗藏有大量的日语图书和期刊杂志资源。外国语学院引进了写作平台系统及考试平台系统,中山大学还引进了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WELearn随行课堂。教学条件非常完善。
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
专业名称 分数线 2022拟招生
汉语国际教育 2021:340(50/50/90/90) 30


添加中山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中山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山大学报录比、中山大学考研群、中山大学学姐微信、中山大学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专业目录、中山大学排名、中山大学保研、中山大学公众号、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山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山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