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山东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山东理工大学报录比、山东理工大学考研群、山东理工大学学姐微信、山东理工大学考研真题、山东理工大学专业目录、山东理工大学排名、山东理工大学保研、山东理工大学公众号、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山东理工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Add 山东理工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是保研的一个重要渠道,必须获取相应的保研信息,比如保研夏令营的时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等等信息,这些内容是申请保研夏令营的必要准备。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6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内总结了学院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网是同学获取保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同学保研信息主要来源,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夏令营
车辆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34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2、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4、车辆工程是研究汽车、军用车辆、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试验、营销、运用、管理及其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综合运用先进集成设计技术、生产制造技术、试验检测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从事车辆研究、设计开发、产品造型、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试验检测、节能环保、管理与营销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车身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2、车辆系统动力学
3、汽车电子电气与电动车技术
4、工程车辆机电一体化
研究方向简介见附表1。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含论文答辩时间),研究和撰写论文时间不少于一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开始计算)。采取全脱产的教学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论文工作以校内完成为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事业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延长时间不超过1年。在满足论文工作时间要求的前提下,经指导教师同意,符合《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补充规定》和《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完成学业,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至少应完成不少于27学分的学习任务。
课程设置详细情况见附表2。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门,以及结合研究方向导师指定的其它课程,并经过考试,成绩及格(不计入研究生学分),方能申请答辩。
五、必修的培养环节
1、学术交流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6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填写“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核定存档,以备研究生院检查。未达到学术交流要求的研究生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2、实践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需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应届本科毕业入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间不少于半年。委托培养、大学本科毕业于相关专业且在相关行业工作一年以上或因本人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专业实践的研究生,须经导师、学院同意,研究生院审核后可申请免修专业实践。
3、开题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文献阅读、学术调研,确定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经导师同意后提交开题报告。由本学科专业5人以上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两次开题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通过一年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送审、答辩。
4、中期筛选考核
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依据,在第四学期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及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考核。其目的是总结评价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学习科研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中期筛选考核小组确定考核成绩为“合格”者,可以继续完成学位论文;考核成绩为“不合格”者,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研究生院审核,报分管校长批准,终止学籍,做研究生肄业处理。
六、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2、学位论文一般程序为:文献阅读和调研、开题报告、理论分析与研究、科学实验、论文撰写、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
3、要求学位论文内容充实、技术先进、结论正确、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表达准确。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研究成果、附录等,字数不少于3万字。
4、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并结合工作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围绕车辆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可靠等主题,解决车辆设计与制造所面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
5、论文的形式既可以是研究论文、也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产品研发:来源于车辆工程生产实际的新产品、关键零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工程设计:运用车辆工程的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境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从事的设计。应用研究:来源于车辆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车辆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项目管理:车辆工程方面的科研、生产、销售、市场等范畴内一次性大型复杂任务管理。调研报告:对车辆工程领域的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6、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先进性,应反映出作者对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作者综合运用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7、学位论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办法》和《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评阅,并且符合《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补充规定》的要求,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方可由学校学位办受理答辩及学位申请事宜。

附表1: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 每个研究方向对应的知识领域
01 车身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以计算机图形学、系统仿真技术、数据库、专家系统、多媒体技术等知识为基础,采用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参数化设计的方法,进行车辆CAD/CAM/CAE方面的研究开发。
02 车辆系统动力学 以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技术、系统分析、车辆系统性能为基础,研究汽车动力学与动态设计、汽车结构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汽车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车辆动力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
03 汽车电子电气与电动车技术 以车辆设计、自动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磁技术、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为基础,进行汽车电子电气设备、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原理与设计方法、发电动汽车整车设计、控制、电源管理、电力驱动的研究与开发。
04 工程车辆机电一体化 以工程车辆系统性能、液压传动与自动控制、信号检测、无线遥控技术等知识为基础,进行工程车辆状态监测与运行监控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姓名:柴山  性别:男  职称及任职时间:教授、1996.11
  所属学科:车辆工程 指导层次:硕士博士 

  教学、科研、课题情况及指导研究生情况简介
  1、学术简历
  1979年7月毕业于山东工程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力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96年后任教授。
  1984年9月至1985年1月,参加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进修班进修计算力学。1994年3月至1996年7月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结构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于1996年8月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年12月至2002年11月师从姚福生院士在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杭州汽轮动力集团博士后工作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教学情况
  先后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大型结构分析程序、板壳力学、结构优化设计

  3、研究生培养情况
  先后指导研究生12名,其中已毕业7名。

  4、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山东省教委科研项目“离散变量框架结构优化设计”;
  山东省教委科研项目“离散变量组合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组合算法的研究”;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离散变量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研究”。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连续资助项目“多单元离散变量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研究”。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覆盖件成型过程中的计算机仿真”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大型机电系统动力学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子课题“转子动力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的研究课题“非线性动力学的模态分析及优化设计”。
  目前正在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农业装备虚拟装配技术研究”
  “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组合算法的研究”,1997年获山东省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获1997年辽宁省优秀图书一等奖、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专著类)
  “转子动力学若干问题的研究”获2001年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包含两类变量的离散变量桁架结构拓扑优化设计》2001年获山东省第六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机械与车辆结构CAE研究及工程应用获200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Chai S.,Sun H. C.•An application of delimitative and combinatorial algorithm to the discrete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1996•12(3/4) (Sci、Ei索引)
  Chai S., Sun H. C.•A relative deference quotient algorithm for discrete optimization.•Structural Optimization•1996•13(1) (Sci、Ei索引)

  教学、科研、课题情况及指导研究生情况简介
  Chai S., Sun H. C.•A two-levels delimitative and combinatorial algorithm for discrete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s•Structural Optimization•1997•14(1) (Sci、Ei索引)
  Chai S.,Shi L. S. Sun H. C.•An application of relative deference quotient algorithm to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truss structures with discrete variable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1999•18  (1) (Sci、Ei索引)
  Shan Chai , Xianyue Gang , Yigang Sun , Ensun Yu •A Dynamic Analysis for the Loose Lashing Wire Grouped Blade•ASME Power 2005,2005.4 (Ei索引)
  Shan Chai , Xianyue Gang , Qinwen Qu •A Whole Transfer Matrix Method for the Eigensolutions of Multi-Rotor Systems•ASME Power 2005,2005.4 (Ei索引)
  柴山、孙义冈、余恩荪、姚福生•松拉金成组叶片的动应力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4,12(Ei索引)
  柴山、孙义冈、余恩荪、姚福生•松拉金成组叶片的瞬态动力分析及最大熵谱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 23(6), 190~194 (Ei索引)
  柴山、张耀明、赵又群、曲庆文•汽轮机扭叶片间隙气流激振力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 21(5): 11~16 (Ei索引)
  柴山、张耀明、赵又群、曲庆文•汽轮机调节级间隙气流激振力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2001,22(7) : 706~712 (Sci、Ei索引)

  5、主要社会任职;
  现任山东力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副主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是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辐射建设学科,2013年在能源动力类专业评估中居山东省第一名,教学科研实力较强。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侧重于热力发动机,尤其是在中、小功率高速车用发动机方面具有特色。学科团队现有14人,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及海外学历工作经历者占70%以上。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精品课程4门,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2000余m2,实验设备总价值约1200余万元,建立了10余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毕业博士1名、硕士30余名、本科生1100余名,正在培养博士5名、硕士20余名、本科生500余名。
近年来,依托本学科建设了山东省石油焦煅烧余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理工大学低品质能源与节能研究所,拥有AVL动态测试平台、200m3/h和800m3/h煤矿乏风热氧化实验平台、1000m3/h煤矿乏风预热催化氧化实验平台、PM60全自动压汞仪、TGA/DSC同步热分析仪、丹迪动态热线风速仪等大型仪器和装置。
本学科设有内燃机现代设计技术、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技术、传热传质及余热高效利用技术和高效燃烧技术与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4个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他各类课题30多项;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在《Int. J. 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J. Enhanced Heat Transfer》、《Combustion and Flame》、清华大学学报、化工学报、煤炭学报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70余篇。学科在煤矿乏风氧化利用、固体物料余热利用、发动机强度分析、发动机清洁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在固体物料余热利用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煅烧石油焦的固体物料余热回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煤矿乏风氧化利用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热利用氧化技术系统,多台工业样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姓名:李军伟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4年3月
  职称及任职时间:教授,2006年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年
  所学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教学方面,能够认真备课,精心讲解,把当前的新知识、新技术融于平时的教学环节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承担“控制理论基础及应用”、“电动车控制技术”、“汽车网络技术”等3门研究生课程。

  科研方面,长期致力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以各种单片机和DSP为基础,以嵌入式系统为平台,主要从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系统、新型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能源管理及控制系统、车载总线(CAN总线)系统的动态仿真、优化设计、硬件及软件的设计开发工作。

  近几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山东省自然基金)、“微型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微型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淄博市科技攻关项目)、“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数字仪表设计”(山东省经信委技攻关项目)、“油液混合动力公交车整车控制系统开发”、“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开发”、“微型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开发”等研究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3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

  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方面,具有较完善的科研条件。有用于电动车辆建模、仿真、性能评估的CRUISE软件、基于MATLAB/Simulink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开发及半实物仿真软硬件工作平台——dSPACE实时仿真系统、基于CANoe的CAN总线研发平台以及电控系统开发所必要的仪器设备。

  毕业的研究生中,除部分考取博士研究生之外,其中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在国内著名的汽车公司或研发单位从事汽车电子电控系统的研发工作。

  联系方式: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淄博市张店区张周路12号
  电子信箱: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沈玉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5年10月
  职称:教授 最后学历:工学硕士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分析及优化

  沈玉凤, 女,1965年10月出生,于1990年6月在吉林工业大学计算力学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自2004年1月开始任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教授,2003年聘任为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共有3届毕业生,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生2届2人。现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分析及优化”。

  主讲的本科生课程有:《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研究生课程有:《分析力学》。

  曾获得的奖励或荣誉称号:
  省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项目负责人;
  2007年8月获山东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
  2005年2月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山东理工大学第一届教学名师奖;
  连续5届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
  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纵向科研项目9项,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项,参加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项;主持在研横向项目1项。

  参加的项目先后获得:
  200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6位),2002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位),200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8位),2006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4位。

  联系方式: syf@sdut.edu.cn
  13616441150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本学科始建于1978年,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车辆工程学科最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之一, “九五”至“十二五”连续四届遴选为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建有电动汽车智能化动力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车辆工程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
已形成了车身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车辆系统动力学、汽车电子电气与电动车技术、工程车辆机电一体化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2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
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课题17项,科研经费4260万元;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08项,直接经济效益36800万元。建立了与中国重汽、青岛一汽、北汽福田、中通客车、山东五征、泰安航空特种车等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本学科可为国内外车辆研发中心、车辆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等培养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管理、技术推广应用、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技术人才。


  姓名:李丽君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7.09
  职务:无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2007年1月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力学
  学历/学位: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
  所学专业:机械工程
  学科专业:车辆工程

  研究方向:工程力学,车辆系统动力学(结构分析及优化/汽车振动与噪声)

  开设本科生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

  科研情况:
  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多项纵向横向研究课题。在振动噪声、结构分析与并行计算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前在研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车辆乘坐室面板声学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
  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 “车室板件的声学贡献量分析与多目标结构优化”;
  时风集团“车架轻量化设计”
  山推集团“SR13D双钢轮压路机减振设计”

  研究生培养特色:
  注重培养研究生扎实的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水平,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

  联系方式:,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实验楼449房间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以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人-车-路-环境为研究对象,围绕交通运输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等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形成相对应的四个稳定研究方向。
本学科具备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中职师资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是山东省最早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二级学科硕士点最多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并拥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省级重点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特色本科专业,整体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及运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本学科。
近年来在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车辆CAE与碰撞安全性、车辆节能与排放控制、新能源汽车设计与性能匹配、交通和运输系统仿真及优化、交通流状态辨识及控制、交通行为与安全、人-车-环境协同智慧及控制、智能道路与智能车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交通规划、城市与交通系统协同生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以及道路、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论证、施工、监控、管理、养护和加固等有关理论、方法、政策和工艺等方面理论与应用技术开发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部分成果已获得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54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2人,博士3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6人,实验设备总值超过2000万元。
近年承担了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企事业委托项目12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100余篇,出版著作9部,教材11部。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姓名:刘瑞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年8月
  职务:民进淄博市科技委员会主任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 2001年12月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学历/学位:研究生/ 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吉林大学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1、教学情况
  主讲过《汽车构造》、《汽车概论》、《汽车电器及电子技术》、《汽车发动机原理》等本科生课程。
  参编教材三部:
  ①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汽车构造》,2001.7机械工业出版社;
  ②21世纪全国实用规划教材《汽车工程概论》,2008.6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全国本科院校机械类教材《液压与液力传动》,2010.8北京大学出版社。

  2、科研情况
  主持和参与了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⑴主持或参与科研情况
  ①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船舶柴油机发电装置整流稳压控制》 (主持)
  ②山东理工大学博士科技启动基金项目《汽车产业循环经济》(主持)
  ③淄博强大集团《高强度发动机螺栓研发》(主持) 2011
  ④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可变功率的永磁发电机回收汽车制动能量关键技术研究》(6排5)
  ⑤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汽车用切向永磁与爪极电磁混合励磁稳压发电机 的研制》(6排4)
  ⑥山东金宝集团公司项目《农用三轮车驾驶室开发》,1999
  ⑦山东巨力集团公司项目《巨力750农用运输车驾驶室的研究与开发》,1999
  ⑧北汽福田公司项目《FORLAND1049轻型货车驾驶室的研究开发》,1999
  ⑨北汽福田公司项目《福田FT1022轻型货车车身的研究开发》,2000
  ⑵获奖情况
  ①《高效率低能耗系列永磁恒压发电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03教育部二等奖
  ②《带真空泵的可控整流稳压式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2009年机械工业三等奖
  ③《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研究》2008山东省高校三等奖
  ④《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研究》山东理工大学一等奖
  ⑤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2009第十一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⑥山东工程学院优秀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三维测量CAD系统》1998 ⑦《汽车构造》CAI系统的研发,2004年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和兴趣为:汽车新技术、汽车电器及电子技术。2008年到2009年在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和汉诺威大学进修期间对绿色制造技术和废旧汽车回收及拆解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4、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机:1379217319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李红艳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5.05
  职务:无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2009年1月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
  毕业院校及时间: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教学方面:
  本人迄今共承担《弹性力学及有限元》、《现代设计方法》、《流体力学》、《有限元法》、《转子动力学》、《汽车振动和噪声》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科研方面:
  目前研究方向为车辆系统动力学,主要从事结构的强度分析与轻量化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强度分析进行分析与优化设计,并对疲劳寿命进行预测。近几年研究的主要项目有
  1、基于谐响应分析的热力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2、车辆被动安全性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主持
  3、F1瑞沃车有限元分析,北汽福田诸城车辆厂,主持
  4、汽车钢板弹簧承载能力CAE分析,山东汽车弹簧厂,主持
  5、奥铃轻卡车架有限元分析,北汽福田奥铃工厂,主持
  6、塔架电容器抗震分析,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持
  7、矿用车车桥强度与寿命分析,山东蓬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参与
  8、装载机车架结构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北汽福田国际雷沃重工,主要参与
  近几年发表论文情况:
  1、Lihongyan,Gangxianyue,Li Lijun. Automatic multi-node constrain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ehicle structure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echnology,2011
  2、Lihongyan,Gangxianyue.The new constraint algorithm based on efficient inverse isoparametic mapp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2010
  3、李红艳.汽车稳定杆的疲劳寿命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0
  4、李红艳,刚宪约.基于ANSYS的圆柱螺旋弹簧的强度与疲劳寿命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9
  5、Lihongyan,Gangxianyue. DOF coupling techniques i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vehicle frames,Inter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2007
  6、Lihongyan,Huangwenbin,Xuyong,Lianguoping. On the Sueeze Flow of a Bingham Fluid between Two Rigid Spheres,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指导研究生:目前指导研究生一人。

  联系方式:,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实验楼449#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以建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历经 4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车辆工程学科为龙头,以交通运输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两翼,以力学学科为支撑的车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山东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山东省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 116 人,其中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 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 1 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 3 人,山东省教学名师 1 人,博士生导师 9 人,硕士生导师 63 人,教授 19 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 47 人。具有博士学位 71 人,占专任教师的 77.17%。有本科生 2000 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300 余名。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现拥有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车辆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 2 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有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4 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车辆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首批重点学科、首批特色重点学科及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018 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机械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新能源汽车被列入学校 “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2 个聚焦学科之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培育建设学科。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 3 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5 个。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40 余项、省部级项目 100 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2 项,省部级一等奖 9 项、二等奖 15 项,发表论文 1500 余篇,其中被 SCI、EI、SSCI 收录300 余篇,出版专著 19 部、教材 30 部,授权发明专利 300 余项。


  姓名:高松  性别:男  职称及任职时间:教授2003年1月1日
  所属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指导层次:硕士博士 职务:副院长

  教学、科研、课题情况及指导研究生情况简介
  1.个人简介:
  高松,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淄博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车辆电控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山东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

  2.教学方面:
  主讲《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研究生课程,指导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2001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迄今已招收研究生31名,毕业研究生26名,毕业生或是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高校博士生,或是成为了高等院校骨干教师,或是已成为我国车辆或交通运输领域企业技术骨干。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本科教育教学模式贴近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项目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3.科研方面:
  近年来,高松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紧紧围绕 “电动汽车技术”和“交通信息技术”等交通与车辆工程领域前沿重大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淄博市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等纵向课题以及企业委托横向重点课题1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3.1获得科研奖励
  3.1.1“工程车辆无线遥控驾驶技术研究与遥控推土机开发”项目获2003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1.2“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与排放控制技术研究”项目获200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1.3“分布式实时铁路轨温、降雨量无线遥测系统”项目获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1.4“智能型无线遥控垃圾堆埋清压车开发”项目获2006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2主持重大科研课题
  3.2.1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高性能镍氢动力电容电池及电动汽车应用考核”(2012——2014,400万)
  3.2.1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纯电动微型轿车与微型货车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2009-2012,300万)
  3.2.3淄博市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纯电动城市公交车研制” (2011-2012,370万)。

  4.主要社会兼职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缺陷调查与鉴定专家
  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交通运输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
  山东省技术创新特聘专家
  山东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杂志编委。

  5.电子信箱:gaosong @sdut.edu.cn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车辆工程 [080204]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山东理工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机械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 新能源汽车能源与动力系统
02 汽车电子电气与控制
03 车辆系统动力学
04 车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招生人数: 11
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1 数学一
④928 汽车理论
或 912 材料力学
备  注: 其中拟接收推免生人数:4
复试科目:汽车构造


  姓名:刘世英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9.2
  职称及任职时间:应用研究员
  指导层次:工学硕士/工程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车辆工程
  学历/学位: 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山东大学
  所学专业: 热能工程

  2007年获山东大学热能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山东理工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发动机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动机零部件设计、分析及实验研究。在工作中,先后负责或参与了国家经贸委基金项目《设计开发评价一体化研究环保节能型活塞》、国家科委项目《高性能轿车活塞设计与精密成型的加工技术》、国家经贸委基金项目《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大功率活塞的研究开发》等。现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裂纹尺度的活塞销孔疲劳开裂行为的机理研究》、《活塞销座机械疲劳失效行为与机理的力学研究》等两项科研项目。发表国内外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8篇被EI检索。现指导研究生1名。

  联系方式:15505435718
  邮箱: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张建,男,1960年6月出生,教授、工学博士,中共党员,车辆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处处长。

  1978-1988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1993年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及本科生主干课程以及硕士研究生指导工作;1993年调人山东工程学院并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开始指导车辆工程学科研究生,开设《模态分析与综合》、《结构噪声分析原理与控制技术》2门研究生课程,指导研究生7届8人,目前已毕业5届6人;2005年作为客座教授赴德国访问研究6个月。

  1982年以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山东省计划科研项目、山东省教委计划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参研各级各类纵、横向科研课题多项,在统计能量分析理论及其应用、车辆与一般机械结构声辐射理论、机械噪声分析方法与控制技术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它科技奖励6项;已在《声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刊物的中、英文版及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分别被EI、ISTP等权威性文献收录。

  

  是中国声学学会会员(1985-)、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1985-)、美国实验力学学会(SEM)会员(1995-)、国际声与振动学会(IIAV)会员(1999-)、山东省机械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199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科组成员(1995-1998)、山东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组成员(1995-2002)、山东省声学学会常务理事(1999-)、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2000)。

柴山,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

  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了《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程序》、《板壳力学》、《汽车系统动力学》等多门课程。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2004年起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组建了山东理工大学车辆系统动力学创新科研团队,建成了基于微机集群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多通道柱幕虚拟现实系统,应用CAE技术解决了企业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有:

车辆结构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样机技术在汽车系统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有:

“基于整体传递矩阵法的车辆传动系耦合振动分析方法与动力优化技术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型越野汽车多轴转向技术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横向课题。

2000年开始指导研究生,目前已指导8届共10名研究生,其中有45名研究生已经毕业。

  李迪,男,副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汽车车身智能化、数字化设计方法和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等方面的研究。

在《汽车工程》、《塑性工程学报》、《汽车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

形学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有2篇论文被EI检索系统收录。主持或参与完成山东省教育厅“汽车内部布置微机CAD系统研究开发(JYB 97F55)”、国家经贸委重大引进消化吸收项目“工程机械高舒适性防翻驾驶室研究”、国家技术监督局“三维测量CAD系统”等纵向科研项目4项、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著作1部。获奖2项,分别是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三等奖、山东工程学院优秀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教学方面,主要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车身设计、车身结构与设计、车身制造工艺学、车身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主要讲授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面向对象的方法学等。

指导研究生情况:自2006年开始指导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指导两名硕士研究生。

李军伟,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

教学方面:

能够把当前的新知识、新技术融于平时的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共承担了“控制系统分析设计与仿真”、“电动车控制技术”和“汽车网络技术”等三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科研方面:

主要从事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控制系统、车载总线系统以及机电液控制系统的动态仿真、优化设计、硬件及软件开发等工作。

在《航空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国际3大检索系统收录。参编教材和专著2部。主持参加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两项获省部级奖励;承担的在项目有: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和1项淄博市科技攻关项目。主持承担3项横向课题的研究。

研究生培养方面: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山东省首届“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信息与机电分论坛”上,由本人指导的李海军同学和乔宏明同学均获得二等奖。在已毕业的四名研究生中,除一人在高校工作之外,其他三人均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从事汽车电子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指导研究生5人。

李旭,女,副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

教学方面主要讲授本科课程《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及研究生课程《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科研方面研究方向为汽车车身数字化,主要进行车身CAD理论及应用研究,当前主要从事车身逆向工程方面研究,特别针对散乱点云数据处理,如拓扑网格建立与优化,区域分割,参数化及曲面构建和光顺分析等进行研究,此外多年来还一直进行系统动力学方面的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匹配方面的研究。先后在《汽车技术》《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和专著2部。

主持或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汽车车身快捷CAD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已结纵向课题5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现主持在纵向课题省基金项目《高质量车身曲面生成方法的研究》(编号:2003ZX06)校基金项目《利用车身测量点云数据反求车身曲面关键技术的研究》(2005KJM12),主持在横向项目有与北汽福田等企业合作项目4项。

2003年开始至今,作为副导师协助指导研究生2名,独立指导研究生3名。

任传波,男,教授,车辆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硕士生导师,院长,主要成果:

教学:

为本科生主讲《大型结构有限元程序及其在机械、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课程,为研究生主讲《弹性力学》课程。

科研:

近几年来,主要从事于工程结构数值模拟与测试,车辆系统动力学以及电动车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完成科研项目11项,目前承担着省市和企业委托的项目4项。近年来,获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2002年十大科技成果、淄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淄博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研究生的指导:

1999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共招收7人,已经毕业5人,其中有2人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和江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1人在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还有2人在大型骨干企业工作。

石沛林,男,副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

主讲本科生《计算机辅助设计》、《汽车理论》及硕士生课程《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等课程,历年教学效果都在良好以上,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学生创新活动。充分利用自己曾多年在大型国企技术中心工作的经历,使自己指导的学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通过对近几年所指导的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所指导的学生适应工作能力普遍较强,许多已成为企事业单位骨干。

在企业工作期间,参与完成十几个车辆新产品开发工作,并有多个产品成为企业主干产品和经济增长点项目,并获省级奖励一项,在我校工作期间,主持或参与完成纵横向课题十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项目有与 邹广德老师联合主持的山东省教育厅项目“轮式车辆遥控转向系统研究”,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指导的研究生武健2006年毕业后,在聊城大学从事车辆工程教学工作,发表学会术论文三篇并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在读研究生三名,工程硕士2名。

张为春,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

19821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一直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汽车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的研究等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教学研究论文4篇,获得汽车底盘模拟测功机研制及应用等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客车平顺性研究等15项科研课题,在《农业机械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4项。

学术研究课题:①新型遥控抢险消防机器人研制,省教育厅,20042006,主持;②基础水平度控制装置研究,胜利油田,20052007,主持;③客车平顺性研究,中通客车公司,20052006,主持;④特种车辆振动研究,泰安特种车辆厂,20052006,主持;⑤教练车副转向系统研究与开发,校基金,20062008,主持。

学术论文:①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底盘模拟测功机测控系统(EI收录),农业机械学报,第1位,2006.12;②增压柴油机无负荷测功系统的开发,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第1位,2006.10;③增压柴油机无负荷测功系统的研究,农机化研究,第1位,2007.01;④MCG-200型电模拟式车辆底盘测功机研制,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第1位,2003.12;⑤基于工控机的车辆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研究,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第1位,2007.02

    2000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毕业研究生7名、在读研究生8人(含中职师资、工程硕士)。

张学义,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成果:

教学方面:

主讲过《汽车电源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等多门课程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年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了山东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竟赛一等奖2项。

科研方面: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成果。以第一位完成的“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另外以第一位获得省部级二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受理发明专利17项,授权实用新型22项;发表论文80余篇,EIISTP收录10篇,出版专著2部;已通过省部级等鉴定项目14项,完成横向课题30余项,该系列成果及专利技术已转让30多家企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当代发明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课题方面:

目前正承担着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006ERC60082)、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005EC000195)项目各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委托研制项目6项。

研究生培养方面:

共指导研究生12名,其中工程硕士3名,已毕业全日制硕士生4名,其中2名分别获得2005年度和2006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周长城,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

教学上,承担了《液压与液力传动》和《液压技术基础》2门课程,努力对教学研究进行研究,对讲课的方法、方式和效果进行探讨,精心备课,认真讲好每一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承担2003级车辆工程8人本科毕业设计,精心指导,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承担了2005级车辆工程专业20名本科生班主任工作,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学风教育,培训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科研上,认真钻研,不断提高学术和理论水平,在车辆悬架设计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减振器设计基本理论和优化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价值。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及奖励基金”,和“山东理工大学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培养基金”资助。获得“北理理工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一等奖”,并正准备申报“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其中,EI刊源录入12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部。

课题情况,正在开展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启动课题“减振器阀系解析设计与特性仿真”研究,开发减振器阀系参数CAD设计与特性仿真软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拥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研究生指导,目前指导了两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名研究生将对汽车减振器CAD设计软件进行开发,任务明确,方案具体、正确。已经进行了前期研究工作,并取得阶段性研究,已发表相关学术研究论文4篇,获得优秀研究生一等奖。


  姓名:徐家川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9年10月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 2004年1月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学历/学位:工学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同济大学 2008年6月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1、学术简历
  本人自1992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入了省教育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以及横向课题等多项课题,在汽车车身造型、曲面光顺和车身结构等方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10余篇,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教学情况
  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讲过《汽车设计》、《专用汽车设计》、《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汽车车身计算机辅助设计》、《汽车构造》等本科生课程;主讲过研究生课程《汽车车身现代设计方法》。指导过本科生《汽车设计》、《汽车理论》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3、研究生培养情况
  自2008年开始指导车辆工程研究生,现指导研究生5名,工程硕士1名。

  4、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科研情况:
  1、基于点云曲率和边界特征的汽车车身A级曲面光顺方法,省基金,主持
  2、大变形畸变单元的无网格自适应数值模拟方法,省基金,参加
  3、汽车车身快捷CAD系统研究开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参加
  4、汽车高质量车身曲面生成方法的研究,省基金,参加
  3、微型纯电动轿车车门开发,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主持
  4、福田重卡车身改型测绘与处理,福田诸城汽车厂,主持
  5、日照遨游三轮车测绘与数据处理,遨游公司,参加
  ABDEM微机汽车车身CAD/CAM系统推广应用 三等奖 教育部
  论文:
  1、汽车车身A级曲面光顺方法,汽车技术 2008年2月
  2、Bézier曲面拼接误差影响因素,汽车技术 2007年9月
  3、汽车车身曲面光顺中过渡圆角曲面的构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3期
  4、逆向工程中车身A级曲面的评价方法,汽车技术-2007年4期
  5、Bézier曲线拼接误差关系的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期
  6、汽车车身曲面光顺中控制顶点的排列,汽车技术,2011年7期
  7、基于UG的汽车车身复杂过渡曲面光顺方法,汽车技术,2009年7月
  8、Designing fair curves using monotone curvature pieces,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Volume 21, Issue 5, May 2004
  9、汽车车身A级曲面的表示与次数选择,汽车技术,2010年9月
  10、基于UG的车身点云数据快速对齐方法,汽车技术,2010年5月

  联系方式:2786036-801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吕安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2.10
  职务:副主任 职称及任职时间:高级工程师,2008.2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交通运输
  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中国农业大学,2006.6
  所学专业: 车辆工程

  近五年,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技术服务20余项、发表论文15篇、专利1项、软件著作版权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具体如下:
  一、科研方面。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加了部省联合攻关项目“公路交通服务社会满意度测评方法研究”、国家公益类项目“长途客运线路信息标准”(国家标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体系研究”、“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模块化综合检测仪器的研制”等项目研究工作,目前正主持进行“高速公路路锥布放机器人研发”。

  二、技术服务方面。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加了交通运输部十二五重大规划项目“城市客运发展对策研究”,;以主要完成人身份正进行“交通行业管理指标体系及考核系统研究与应用”、“山东交通四化管理研究”、“山东省港航系统节能减排考核标准体系研究”等创新科研工作;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加了“山东省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山东省交通运输科技管理办法”、“济南市道路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临沂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枣庄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山东高速集团委托的多条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预测分析工作等多项技术服务工作,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三、获奖方面。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枣庄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8年度科技咨询先进个人。

  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方面。申请国家专利一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综合检测仪器测量系统”(201020121758.8)。申请国家软件著作版权一项“基于GIS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2010R11S031473)。任副高职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 。

  五、进修及社会兼职情况。2008年11月参加国家智能运输中心组织的“国家标准编写规划培训”,以及美国能源基金组织的“The Mass Transit and Bus Rapid Transit”等培训活动。被聘为山东省高级科技咨询师、山东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交通信息服务工作组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社会兼职。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韩加蓬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7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 2001.10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交通运输
  学历/学位: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江苏大学 2008.6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1、教学情况:为本科生讲授过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电器技术、汽车测试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汽车诊断学、汽车节能与排放技术课程。

  2、科研情况 :在国内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汽车检测与维修》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一部。在永磁恒压发电技术方面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推广二等奖两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同时还指导学生获得“2011年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一项。
  在研课题:基于DSP的间接轮胎压力监测系统研究;
  基于TPMS的汽车爆胎应急控制技术研究。

  3、研究方向:车辆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车辆电子、电器技术。

  4、研究生培养情况: 2004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指导18名研究生(含中职师资、工程硕士),其中已毕业10人,在读研究生8人。

  联系方式:2786036-8015 hjpsdlgdx@sdut.edu.cn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王树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3.09
  职称及任职时间: 副 教 授,2006.1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车辆工程
  学历/学位:博 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中国农业大学,2002.06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教学、科研、课题情况及指导研究生情况简介:
  1、学术简历:
  2005年至今在山东理工大学工作,先后主持省基金、科技基金、博士启动基金等课题,并参与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山东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完成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十余篇,出版教材一部,获得专利多项。主要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虚拟样机、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002-2005年在北京哈工大北方科技公司从事金谷内容管理系统、票据图像预处理研发。
  1999-2002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虚拟现实进行研究,期间在北京北京布鲁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参与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自动停车拍照系统的开发。

  2、教学情况:
  近五年主讲过本科生的《汽车构造》,《车辆系统动力学》等课程;主讲过研究生的《车辆系统动力学》、《虚拟样机技术》等课程。从进入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每年都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3、研究生培养情况:
  从2008年起带车辆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6名。

  4、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1)主持或参与的主要科研情况
  2011 交通设施的管理与开发 在研 25万
  2011-201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道路交通安全核查系统的开发研究,在研,5万
  2011-13 电控多轴转向车辆的研究 在研 2.5万
  2010博山道路交通三维仿真系统 完成 19万
  06-09 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 5排1 结题 3万
  06-09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装载机工作装置运动仿真及优化设计结题3万
  07-09 多轴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 结题 4万
  07-08 JN5560特种汽车三维数建模建立 结题 3万
  08-09 车辆道路交通规划 完成 36.5万
  2) 主要获奖情况
  “博山道路交通三维仿真系统”,山东省公安厅二等奖,2010年.12月
  “基于虚拟现实环境的《汽车构造》教学平台研究与开发”,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  
  3) 主要论文发表情况
  2011.5 四轮转向车辆后轮转角与横摆力矩联合模糊控制 2排1 《农业机械学报》 EI
  2010. 6 Integrated rear wheel steering angle and yaw moment optimal control of four-wheel-steering vehicle 2排1 CCDC 2010, EI
  2010.6 Practice design of three-axle vehicle with multi-axle dynamic steering 1排1 ICIC2010,EI
  2010.8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fuzzy control in four-wheel-steering vehicle 2排1 FSKD2010, EI
  2008.9 五轴重型全轮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3排2 《农业机械学报》39卷9期 EI
  2008.2 五轴转向重型汽车转向性能的研究 4排1 《汽车工程》30卷2期
  2007.7 基于虚拟技术的车辆操纵稳定性评价系统 4排1 《农业机械学报》38卷7期 EI
  2008.12 不同转向模式的多轴转向车辆性能分析 4排1 《公路交通科技》12期
  2008.9 Steer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Three-axle Vehicle with Multi-axle Dynamic Steering 3排1 《IEEE VPPC 2008》 EI

  联系方式:,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实验楼445房间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专业代码:080204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机械工程

专业介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
车辆工程是天津市重点学科,主要培养汽车及相关工业的管理、设计、开发和高等教育科研人才,熟练掌握汽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必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从事汽车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程应用等专门高级技术工作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有:整车和总成的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车辆制造工艺知识、汽车车身制造,汽车轻量化和数字化;车辆先进设计方法与性能优化、汽车CAE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现代车辆传动与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等。毕业生适合在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从事车辆相关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应用研究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专业点分布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燕山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大学 北华大学 长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扬州大学 陆军工程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淮海工学院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2 机械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335 浙江大学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专业代码:085234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工程

专业介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
车辆工程领域
车辆工程领域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长城学者1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科研计划等纵向科研课题、企业横向科技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额一千多万元,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整车集成设计理论、汽车零部件CAD/CAM/CAE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车辆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拥有价值一千余万元的汽车整车性能测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测试、汽车结构强度及振动测试、混合动力汽车实验台、电池及动力系统测试等实验仪器和设备;拥有教育部“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北京汽车与装备轻量化技术研发基地”等校内科技创新平台及北汽福田、北汽研究总院等多个校外培养基地。
本领域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车辆及关键系统的控制技术及其应用,主要包括:车辆系统动力学特性建模与分析、系统控制方法与策略、车辆信息技术、整车传动及底盘关键部件的优化匹配与控制技术、车辆安全行驶控制、电气综合控制和总线技术、NVH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应用。
新能源汽车开发与系统集成:主要研究新能源汽车开发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整车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动力电池能量管理技术、复合能源存储及管理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车载网络及智能控制技术等。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研究面向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现代设计方法,面向汽车工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CAD/CAE/CAM一体化技术、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优化设计等。

专业点分布

陆军装甲兵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燕山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7 所,本次参评25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286 东南大学 A+
2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A+
3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A-
4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5 10247 同济大学 A-
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B+
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8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9 10533 中南大学 B+
10 10710 长安大学 B+
11 10183 吉林大学 B
12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B
13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14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B
15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B
16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17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8 10404 华东交通大学 B-
19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20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21 10059 中国民航大学 C+
22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23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24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C+
25 10299 江苏大学 C+
26 90045 空军工程大学 C+
27 10016 北京建筑大学 C
28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C
29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30 10532 湖南大学 C
31 10558 中山大学 C
32 10003 清华大学 C-
33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C-
34 10294 河海大学 C-
35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36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802 机械工程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北京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全国排名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专业目录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专业分析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专业目录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6 10056 天津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专业目录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报录比 A
8 10335 浙江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参考书目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参考书目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考试大纲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参考书目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车辆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吉林大学 A+ 5 清华大学 A 9 重庆大学 A
2 西南交通大学 A+ 6 同济大学 A 10 华南理工大学 A
3 北京理工大学 A 7 湖南大学 A 11 北京科技大学 A
4 上海交通大学 A 8 中南大学 A      
 
B+等(16个):江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燕山大学、东北大学
 
 
B等(17个):西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西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辽宁工学院
 
 
C等(11个):名单略
    2015-2016年车辆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清华大学 5★ 137
2 湖南大学 5★ 137
3 吉林大学 5★ 137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137
5 上海交通大学 5★ 137
6 华中科技大学 5★ 137
7 西安交通大学 5★ 137
8 西南交通大学 4★ 137
9 北京理工大学 4★ 137
10 重庆大学 4★ 137
11 燕山大学 4★ 137
12 同济大学 4★ 137
13 中南大学 4★ 137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137
15 浙江大学 4★ 137
16 武汉理工大学 4★ 137
17 江苏大学 4★ 137
18 长安大学 4★ 137
19 天津大学 4★ 137
20 华南理工大学 4★ 137
 
车辆工程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1理论力学、833自动控制理论选一 
 
车辆工程考研参考书:
01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Ⅰ、Ⅱ),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七版
833自动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原理》,刘国海、杨年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汽车工程有关的设计、制造、实验、运用、研究与汽车营销,以及现代汽车企业设计及管理方面的工作
可从事岗位
司机
行政司机
驾驶员
商务司机
服务顾问
二手车评估师
司机 驾驶员
销售工程师
货车司机
总经理司机
专职司机
小车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