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22-08-2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上海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上海大学考研经验分享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上海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正文

个人简介

张雨涛
浙江金华义乌市人
人文学院2014级汉三班学生
自幼热爱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古典文学
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拟录取。
张雨涛

好像时间都陷入一股漩涡一般,自打走上了考研这条路,我便开始过上设定的生活模式,行动轨迹犹如调好的钟点,准时来往奔波于自习室和寝室一线。再多有谓的重复也会让人的记忆陷入麻木,就像撒上一层黄沙,时间越长,堆积的沙子不过越厚,所掩盖的那些重复雕琢的痕迹不过越模糊。然而就在一片苍茫之下,如失魂般只顾奔忙的我有一日偶然抬头,竟会瞥见一点绿意和生气,从此明澈了木然的眼神,点亮了死寂的世界,在憧憧昏暗之外,总会保持着一丝向往和期待。
    于大二伊始,我便下定决心要考取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其缘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李超老师的影响。在未正式上李老师的古代文学课之前,我便在一次公开课比赛上结识了这位良师益友,那时李老师讲授的是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虽然老师个子不高,但目光里透露出阵阵的锋锐,掷地有声的语调,还有感受到骨子里所散发的莫名的英气,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言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明理学家所尚的心性修为境界吧,这些都让我深深记住了李老师,以至于在以后的古代文学的选课上,我都会去争取李老师课堂的名额。正是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从此系统接触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秦汉晋唐宋,文赋诗词曲,我触摸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柔软的灵魂,探究着中国古代士人内心最深邃的幽秘,感受着他们的命运和喜悲。追随着屈原泣泪问江畔,也寻访过相如拟赋造天声;回忆着渊明目接南山的那一刻欢欣,挥汗下谢脁徒步山水的每一步足迹;更向往太白醉酒脍长鲸,挥笔摘星辰的狂傲,还有东坡欢歌行贬涂,疏放于海角的淡然。所有的故事和过往,无一不烙印在纸上,令千百年后的我抚卷回味时,依旧能让我心潮澎湃。或许这就是叶先生所讲的文学的感发力吧,有时我诵读作品选时,每至辛弃疾的《清平乐》里的“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眼角处竟有会晶莹闪动。当那颗昏灯下遥思故土的孤寂心灵与在昏灯下追古抚昔的单形只影碰撞在一起后,仿佛户外的漫天星月也顿时黯淡了光泽。正是本着对于古代文学发自内心的喜爱,渴望着能与古人们于灵魂上的参念契合,再有李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考取古代文学的研究生便成为了我余后大学生涯的所有努力的方向。
    在大三的下学期开始,我便全身心地投入考研的准备。自习的教室位于理学楼C区的401教室,和我住的地方至少有二十分钟的徒步路程。往体育学院而下的天竺路是我每天的必经之地,在天竺路的两旁便是博林和硕林。迎着每日熹微的霞光,微弱的光线透过地平线,穿越云层而撒向地面,此刻硕林和博林便在这朦胧的晨晖里渐渐复苏,层层的青翠在光芒里显得格外生意盎然;或是夜深人寂的时候,明亮的路灯下更加衬托起树林的幽杳,偶尔林中鸟声掠过,丛中虫声唧唧。而在树梢的顶端,一轮冥月悬挂,时有薄云拂面若纱织,凄冷的清辉更是把整片树林笼罩在了画里一般。但每日早起晚过的我根本对于这样的风景无心欣赏,都是机械得赶往目的地完成每日的学习任务。心里装满沉甸甸的负担和紧迫感,眼里自然也容不下别的东西了。但怎会想到,就是那些每日熟视无睹的风景,竟然成为心灵的启明灯,为干涸的土地洒下久违的甘霖。
   对于文学史和专业课的学习,我还是遵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原则,但凡看过一节的文学史内容,我就会找一个大笔记本,将里面的知识框架和重点都誊抄下来,待到一个章的内容复习完,我便会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文学发展的线索。此外,基于时间发展下的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比较是不容忽视的,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发展总能在某个阶段发生重大的改变,如从诗歌发展的情况来看,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汉时的乐府诗是为一变;再到魏晋初期的文人诗创作又为一变;再到陶渊明到谢灵运又是一转运;唐诗到了杜甫这儿截然分为两段,此后的中唐两大诗派上承杜甫的新路,下启宋代的诗坛;而当苏黄等人典型的宋调形成后又开启了迥异于唐诗的发展路子。只有把这些症结牢牢抓住,才能理解文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自然会对自己的复习效率大有裨益。
    由于学校的考试范围只限于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和古代文论的内容,我有充足的时间在规定的教材外进行知识的扩展,在古代文学史方面除了本校的袁版教材外,还配合郭预衡先生版的文学史,古代文论则是结合李壮鹰先生版的古代文论教程和张少康先生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我觉得光看书是没有不够的,我找了大量古人集子,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集,还有《战国策》、《庄子》等优秀的先秦散文和魏晋时代优秀的骈文,在晨起背诵完作品选里规定的必背篇目后,总是花出可观的时间大声朗读这些古文。虽然表面上是作无用功,既然不考这些东西,何必去花时间;再者这些古文也是比较艰涩的,就算读上几遍也未必能通懂全文。但庄子所言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每日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会日复一日增加你对古代文学的感觉,正是直接面对面原典文本,你才能从根本上去理解教材里所归纳的理论知识。
    考研复习的时间前前后后大概经过了十个月,除了暑假的稍有懈怠外,在一般的日子里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单是从阅读积累的数量上看,我前前后后将袁版的教材翻读了十余遍,而考频最高的唐宋文学部分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读了几遍;作为参考的郭版教材也读了四五遍,朱东润先生的作品选里的必背篇目过了不下六遍,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的古人散文的原典阅读。但就算怀有对古代文学再大的喜爱,每日高强度的重复和炒冷饭也会耗尽人的耐心,越是往后的复习和备考里,这样的焦虑感和盲目感会日益加剧。对此我的对策是写东西来抵消这种恶性影响。既然是学习古代文学的,而且一般的文学类考研基本上都有写作和评论部分,看书累时拿笔写字与复习不相违背。练笔写作来源于生活,但枯燥单调的生活方式实在难以从中挤榨出新鲜的元素来。可生活所馈赠人的珍馐是无穷尽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并品味它。
    就在某一个十月的中午,我如往常走在自习室的路上。依稀记得那日朗空万里,天穹碧澄透净,没有染上丝毫灰尘渍垢,深彻无垠。偶尔会有浓绵硕大的云团悠然在天空飘荡,天空的那种透彻逼心的蓝色搭配上层影明暗的白色,留给人的便是说不出的舒服和畅快。再次路过那曾经无数次路过的树林时,偶然抬头,便发现在树林的尽头高高耸立着一株胡杨柳,杨柳的枝干笔直挺长,疏宕的柳叶枝梢微微浮动,此刻在树梢顶上恰好飘过一团巨大的云山,于是天的蓝、云的白与杨柳梢头的高高孤立相映相彰,一种别样的姿态就此触发了我早已闭阖的心灵。望着这株树,我总能联想起我的外公外婆家门前的老杨树,或是村郊乡野间的沙溪边自摇的青柳,以及在它们的树荫下嬉戏玩耍的一段又一段的童年时光。渐渐地,外婆、外公慈祥的脸庞缓缓地浮现在眼前,儿时的玩伴笑哈哈地飞跑而过,而奶奶步履蹒跚地走在田埂里,朝着炊烟处轻轻眺望,她的身旁总是欢腾着一条大白狗,拉扯她的裤腿。再后来,风静了,云走了,那童年的一幕幕都散了,我也怔怔地醒了,可留在心里的那股呼唤,依旧久久地在深处回荡。
    从此以后,我每日路过那那片小树林时,总会留心于它不同时候的变化,无论是晨辉下的舒张,还是月光下的宁静,纵使小小的天地满足不了不断的素材需求,但足以容纳和慰藉疲惫的心灵。最让人醉心的还是蓝天白云下的秀木青材,在一天上午劳心乏味的复习后,走在青葱翠郁的树林旁,望着青松顶上悠悠的白云躺着,心里便会感到无限的惬意和舒坦,陷入美好的遐想,紧绷的神经也会得到暂时的松弛与安宁。就是这样在考研的道路上寻找自己放松的途径,最终才能够一路顺达等来研究生考试落幕的钟声。
上海大学

添加上海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上海大学考研分数线、上海大学报录比、上海大学考研群、上海大学学姐微信、上海大学考研真题、上海大学专业目录、上海大学排名、上海大学保研、上海大学公众号、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上海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上海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shanghaidaxue/jingyan_804231.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