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6-1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培养方案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培养方案 正文

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培养方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和基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各学科的重要基础。以物理学基础科学为中心,与材料科学、通信技术及微波技术等相互渗透,注重理科与工科相结合,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下设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核天体物理等六个二级学科。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专业高层次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体要求是: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作风正派。
2. 具有踏实、严谨、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研究学科、专业最新动态和各种先进理论,能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管理教学软件。
3. 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和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物理学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物质的微观及宏观现象所用的模型和方法等专业理论及相关的数学与计算方法,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计算机达到合格标准。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4. 具有健康体魄,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和良好的科研道德、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研究方向
1. 理论物理(070201)
(1)研究内容:黑洞热力学,引力场方程的解,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学、有限温度量子场论、夸克物质理论及ADS/CFT等领域。
(2)研究特色:结合当前理论物理的研究热点课题,对黑洞的经典与量子理论、高维引力场方程解、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宇宙学以及ADS/CFT对偶进行研究。对黑洞物理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 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3)
(1)研究内容:将成熟的理论方法(量子力学理论、原子分子结构理论、统计热力学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理论)与微观分析实验相结合,借助当前较强的计算能力,探索原子分子高激发振动态的本质和其物理图像,研究部分气体分子高激发振动能级及其宏观热力学性质(如内能、熵、焓、化学势、吉布斯函数等等);研究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储氢性能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和解决在先进能源材料、催化材料、以及纳米器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关键理论性问题,从原子与分子层次上设计新的材料,研究材料的新特性。
(2)研究特色:将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理论和最新实验相结合,充分发挥原子分子物理其基础性强的学科优势,注重与化学、与材料交叉,将统计热力学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理论与微观分析实验相结合,开展对体系的高激发振-转能量和宏观热力学性质的精确描述;借助当前相关的计算程序软件,对新型固体材料中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过程、物理现象进行直观的模拟、描述和计算,揭示表现实验当中无法取得的细节,揭示材料与其储氢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金属催化剂的本质特征和催化机理,为新型固态储氢材料的实际应用获得理论支持和技术突破。
3. 凝聚态物理(070205)
(1)研究内容:含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离子晶体的光磁性质、顺磁共振谱;晶体缺陷和晶格局域畸变导致新型材料晶体的光磁性质变化;高压物理、稀土物理、缺陷与相变物理、薄膜和纳米材料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模拟金属、合金、陶瓷中的初级辐照损伤,分析级联中缺陷的产生,缺陷形成机制以及缺陷团的形成;材料的相变机制和热物理性质。
(2)研究特色:注重物理与化学交叉,理论研究和实验结合,创立了双旋一耦合系数模型的自旋哈密顿理论;考虑晶体强共价性对谱学特性的影响和贡献;借助现有的实验仪器(晶体生长炉、镀膜仪等)制备材新并进行性能测试研究。
4. 光学(070207)
(1)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光信号调制、传输、探测、处理等光纤通信及光电子理论与技术,偏振模色散控制与补偿;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设计;光纤射频传输;光学模数转换理论与方法;集成光电子器件结构设计、数字分析与仿真;微波光电子器件研究与设计;光调制解调器件设计;基于长周期波导光栅的新型光滤波器设计。
(2)研究特色:将光学与信息学相结合,研究基于光纤传输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致力于整合现有的多种有线、无线接入网络,并设计开发相关的光电器件,瞄准信息光学研究热点,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
5. 无线电物理(070208)
(1)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计算电磁学、复杂媒质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以及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内容涉及复杂媒质及结构问题的电磁理论与算法、各种用途的电磁材料以及多种媒质的宏观及微观电磁特性、射频微波器件及系统设计。
(2)研究特色:本专业将无线电传输技术、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控制理论等结合起来,形成多学科的综合,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起来,本专业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本地企业联合攻关,解决无线电物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6. 核天体物理(0702Z1)
(1)研究内容:恒星内部物理,恒星晚期演化与超新星爆发,核合成及元素丰度分析;变星观测与研究,星系厚度测定等。
(2)研究特色:本研究方向涉及理论物理,核物理与天体物理交叉领域,理论研究与高能物理实验及天文观测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学制
学制一般为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6年,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知识;阅读本专业方向指定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二学年选定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动态;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任务。第三学年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四、培养方式
1. 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德育为先导、严格管理,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坚持课堂讲授与教师个别指导并重,自学与集体讨论并重,公共课采用讲授方式,专业课采用课堂讲授、自学、集体讨论相结合方式,同软件有关课程则采用讲授及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方式,学习资料由导师指定,限期学完,每学完一门专业课,学生都必须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必须有自己的见解。
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硕士生参加科学实验、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培养其独立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参加系学生分会组织的学术讨论会;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至少一篇以上论文。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进校的前三学期,必须学习完所有课程,总学分26-32学分即可作调研和论文的开题报告(详见附表)。根据研究的需要及经费情况,鼓励学生外出跟其他导师学习,扩大研究方向。后三学期主要为学生完成毕业学位论文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高质量、高水准的完成学位论文,同时参加教学实践,掌握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
培养环节参见《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六、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完成任务情况,由导师考核评定科研能力并写出评语。研究生随导师听课,参加教学实践工作,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社会实践则组织学生到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最后由专业组或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持有一种专业敏感,能够对问题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形成方向性判断;
(2)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3)能够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
(4)能够进行独立的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具备基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并且能够提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看法和观点;
(5)拥有比较成熟信息处理、文字驾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承担导师或导师组的部分科研任务。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题有现实针对性或理论价值;立论正确,方法科学,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理论和政策观点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2)通篇内容要体现上述“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能够准确地归纳和描述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能够体现本研究方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能够反映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字数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不低于1.5万字),参考文献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参考文献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虚心接受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进行修改。
八、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1] 赵敏光.晶体场和电子顺磁共振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 赵敏光.配位场理论方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3] 赵敏光,余万伦.晶体场理论-不可约张量算符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 游效曾.物质结构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5] 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徐光宪.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89
[7] Slater J C.Quantum theory of atomic structure[M].Mcgraw-Hill,New York-Toronto- London, 1960.
[8] Griffith J S.The theory of Transition-metal Ions.[M].London: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1.
[9] Sugano S, Tanabe Y, Kamimura H.Multiplets of Transition-metal Ions in Crystal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0
[10] Ballhausen C J.Introduction to ligand field theory[M]. McGraw-Hill, New York, 1962.
[11] Schlufer H L , Gliemann G.Basic principle of ligand field theory[M]. Wiely Interscience,London,New York,Sydney,Toronto,1969.
[12] Gerd Keriser.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光纤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3] 王江平等译,(美)帕勒里斯著.光纤通信[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4] Jeff Hecht. Understanding Fiber Optics(光纤通信原理、系统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5] 原荣.光纤通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6] 王延恒,王黎明.光纤通信系统与光纤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7] L. G. 卡座夫斯基著,张肇仪等译.光纤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18] (美国)亚里夫著//陈鹤鸣. 现代通信光电子学(第五版)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9] S.O. Kasap, Opto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光电子学与光子学的原理及应用)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 石顺祥 陈国夫 .非线性光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3.
[21] 沈元壤著,顾世杰译,非线性光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2] F.T.阿雷克,E.O.舒尔茨-杜菠依斯.非线性光学和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23] 马冰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24] 王增和,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5] 盛振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26] 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7] 张克潜,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28] Reinhold Ludwig, Pavel Bretchko, RF circuit desig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9] E.U. 康登, H. 奥达巴西,原子结构,科学出版社,1989
[30] 谢希德,陆 栋,固体能带理论,復旦大学出版社,2007.
[31] 黄时中,原子结构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2] 朱正和,余华根,分子结构与分子势能函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33]连汉雄.电磁场理论的数学方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4] 王朴中,石长生.天线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5] 查理(美)等.电磁场问题的有限元解法[M].科学出版社.2007
[36]王增和,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7] 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8] 张克潜.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报1994年
[39] S.西尔菲主编,蒋贤扎等译,微波天线理论与设计[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89.
[40]S.西尔菲主编,蒋贤扎等译.微波天线理论与设计[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6.
[41]盛剑虹等.电磁场的数值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5
[42] 张立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其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43]顾畹仪,李国瑞.光纤通信系统[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4]张宝富等.宽带光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5]李玉权,光通信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6]ADS应用详解-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7] 吴镇扬.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实现[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8] 曹雪虹,张宗橙.信息论与编码[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9] 曾庆勇.微弱信号检测[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50] [美]Rculph Chauaing.DSP原理及其C编程开发技术[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1] 马建国,孟宪元.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2] [美] John G.Proakis,张力军,张宗橙,郑宝玉等.数字通信(第四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1] 唐敖庆,配位场理论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79
[2] 李志林,材料物理,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徐元植,实用电子磁共振波谱学——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 张建中,顺磁共振方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义,1998
[5] 张建中,孙存谱,磁共振教程,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1996
[6] 张建中,赵保路,自旋标记ESR波谱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 裘祖文,电子自旋共振波谱,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  Yu, K. N. et. al., Moden Applications of EPR/ESR: From Biophysics to Materials Science, Springer Verlag, 1998.
[9] 张建中,生物医学中的磁共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 Gerd Keriser.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光纤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1] 张宝富等.全光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12] 张宝富等.宽带光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3] 乐孜纯 张明 全必胜 .光网络实用组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8.
[14] Rajiv Ramaswami,Kumar N. Sivarajan.Optical Networks:A Practical Perspective[M].California:MorganKaufmann Publishers, Inc.,2003.
[15] 李玉权,光通信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6] Pallab Bhattacharya, 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Secon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1997
[17] 廖承恩,微波技术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8] Bhag Singh Guru,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fundamentals[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9] 徐国昌,光电子物理基础[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0] 黄德修,半导体光电子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21] P.L.Knight, W.J.Firth .The Elements of Nonlinear Optics[M].1991
[22] Robert W. Boyd .Nonlinear Optics[M].. Academic Press, INC,1992
[23] 导论:M.Zeilik: Introductory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4th ed.)(Brooks/Cole 1998) 
[24] 辐射理论G.B.Rybicki and A.P.Lightman:Radiation Process in Astrophysics (John Wiley and Sons, 1979)
[24]恒星结构与演化R.Kippenharn and A.Weige:Stella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Springer 1990) 
[25] 星系天文学Binney & Merrifield, Galactic astronomy 
[26]星际介质L.Spitzer:Physical Proesses i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John Wiley and Sons 1978) 
[27] 致密星:S.L.Shapiro and S.Teukolsky:Black Holes, White Dwarfs, and Neutron Stars (John Wiley and Sons 1982) 
[28] 活动星系核J.H.Krolik:Active Galactic Nuclei(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29] 高能天体物理Longair, High-energy astrophysics (2nd edition: 2 vols) 
[30] 宇宙学与结构形成E.W.Kolb and M.S.Turner:The Early Universe(Addison-Wesley 1989) 
[31] 流体与等离子体天体物理
[32] Choudhuri, The physics of fluids and plasmas: an introduction for astrophysic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3] 宇宙线R.Schlickeiser:Cosmic Ray Astrophysics(Springer、2002)
[34] 观测基础Lena, Observational astrophysics ;黄佑然 许敖敖 唐玉华 宣焕灿,实测天体物理学(1987)
[35] 数据分析理论:李惕碚,实验的数据处理;丁月蓉 郑大伟,天文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1990
[36] ADS应用详解-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7] Frank Gross, Smart antenna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8] 彭芳麟,数学物理方程的MATLAB解法与可视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9] John D.Kraus, Ronald J. Marhefka, Antennas[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0]A Design Approch Digital System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Gregory L.Mos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ill,Inc 1991
[41]A simple approach to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Craig Marven and Gillian Ewers. New York : Wiley, c1996.
[42Biomedical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language examples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for the IBM PC Willis J. Tompkins edit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1995.
[43]Understand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Richard G. Lyons. China Machine Press 2005.
[44]Real-time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implementations, applications, and experiments with the TMS320C55X / Sen M. Kuo, Bob H. L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45]Real-time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mplementations, Applications And Experiments With The Tms320c55x, 2nd Edition By.Kuo United Kingdom John Wiley & Sons 20060101
[46]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Roy Blake. Beijing :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 2002.
[47]A first course in wavelets with Fourier analysis .Albert Boggess, Francis J. Narcowich . Beijing :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 2002.
[48]Signals and systems . Simon Haykin, Barry Van Veen. Beijing : Pub.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3.
[49]Introduction to digital communication . Rodger E. Ziemer, Roger L. Peterson. Beijing : Publishing House of mechanical Industry ; 2004.
[50]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a practical approach .Emmanuel C. Ifeachor, Barrie W. Jervis. Pub.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3.
[51]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using MATLAB . Rafael C. Gonzalez, Richard E. Woods, Steven L. Eddins. Beijing : Pub.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c2004.
[52]Digital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Tamal Bose ; with Francois Meyer contributing Chapter 10 and Mei-Qin Chen contributing the Appendix.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3期刊
[1] 中国科学各辑.月刊.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1992,1起
[2] 科学通报.旬刊.中国科学杂志社.自2000,1起
[3] 物理学报(中国物理).月刊.中国物理学会. 自1986,1起
[4] 理论物理通讯. 月刊.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自2000,1起
[5] 化学物理学报. 双月刊.中国物理学会自1998,1起
[6] 结构化学. 双月刊..中国科学院,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999,1起
[7] 计算物理. 双月刊.中国核学会. 自2003,1起
[8] 波谱学杂志. 季刊.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1992,1起
[9] 人工晶体学报. 双月刊.中国硅酸盐学会. 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和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
[10] 量子学报.双月刊.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自1996,1起
[11] 光学学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上海光机所.自1981,1起。
[12] 中国激光.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1974,1起.
[13] 中国光学快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2003,1起.
[14] 应用光学.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五研究所.自1980,1起.
[15] 激光技术.双月刊.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自1971,1起。
[16] 发光学报.月刊.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自2004,1起。
[17] 激光杂志.双月刊.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自1975,1起。
[18] 量子光学学报.季刊.山西省物理学会.自1980,1起。
[19] 激光与红外.月刊.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自1971,1起。
[20] 红外与激光工程.双月刊.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所.自1972,1起。
[21]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双月刊.天津理工大学. 自2005,1起.
[22]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双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1992,1起。
[23]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月刊.中国物理学会. 自1992,1起
[24]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Weekl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自1960,1起
[25] Applied Physics B-Lasers and Optics .Semimonthly. Springer自1992,1起
[26]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Weekl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自1990,1起
[27]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Liquids .Bimonthly. Taylor & Francis Ltd自1992,1起
[28] Physics of the Solid State .Monthly. MAIK NAUKA/INTERPERIODICA/SPRINGER. 自1992,1起
[29] Physics Review B. Weekl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自1960,1起
[30] Physics Review Letters. Weekl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自1960,1起
[31] 光学学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上海光机所.自1981,1起。
[32] 中国激光.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1974,1起.
[33] 中国光学快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2003,1起.
[34] 应用光学.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五研究所.自1980,1起.
[35] 光子学报.月刊.中国光学学会. 自1980,1起.
[36] 光电子.激光.月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天津理工大学. 自1990,1起.
[37]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双月刊.天津理工大学. 自2005,1起.
[38] 激光技术.双月刊.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自1971,1起。
[39] 发光学报.月刊.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自2004,1起。
[40]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双月刊.中国光学学会.自1992,1起。
[41] 激光杂志.双月刊.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自1975,1起。
[42] 量子光学学报.季刊.山西省物理学会.自1980,1起。
[43] 激光与红外.月刊.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自1971,1起。
[44] 红外与激光工程.双月刊.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所.自1972,1起。
[45] 光电子技术.季刊.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自1981,1起。
[46] 量子电子学报.双月刊.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自1984,1起。
[47]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双月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国光学学会.自1982.1起。
[48] 光学仪器.双月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 、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自2000.1起。
[49] Applied Optics.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0]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1] Journal of Light wave Technology.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2] IEEE Journal Quantum Electronics.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3] IEEE Journal Selected Topic Quantum Electronics.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4] Optics Express. 月刊.OSA(美国光学学会)
[55] Optics Letter.月刊.OSA(美国光学 学会)
[56]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月刊.(RAA)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981.1起
[57] 天文学报.季刊.中国天文学会. 1981.1起
[58] 天文学进展.季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 1983起
[59]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月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81.1起.
[60] Astrophysics(APP)(美国)
[61] Astrophysics Letter(APPL)(美国)
[62] astronomy & astrophysics(荷兰)
[63] Physics Review(PR)(美国)
[64] Physics Review Letter(PRL) (美国)
[65] 微波学报. 季刊. 中国电子学会. 自1980,1起。
[66] 电波科学学报. 双月. 中国电子学会. 自1986,1起。
[67] 电子学报. 月刊. 中国电子学会. 自1962,1起。
[68] 中国科学. 月刊. 中国科学院. 自2000,1起。
[69]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月刊. IEEE Inc. (电机及电子学工程师联合会)
[70]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半月刊.  John Wiley and Sons.
 
 
 
 
物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学院 物电学院 学科代码 0702 学科名称 物理学
研究
方向
01.理论物理 02. 原子分子物理 03.凝聚态物理
04. 光 学 05. 无线电物理 06. 核天体物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教师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
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全校
  第一外国语(含学位英语、期末英语、英语听说) 144 4 1、2 考试   除英语外
专业
必修课
  数值分析 51 3 1 考试 罗杨平 方向
1、2、3、6
  高等量子力学 51 3 1 考试 蒋青权
  量子统计物理 51 3 2 考试 谌家军
  信号检测与处理 51 3 1 考试 代显志 方向4、5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51 3 1 考试 刘汉奎
  无线系统的微波与射频设计 51 3 2 考试 王云秀
非学位课 专业
选修课
(至少选修3门)
  广义相对论 51 3 1 考试 吴双清 1
  黑洞物理学 51 3 3 考试 杨树政 1
  量子场论 51 3 2 考试 吴双清 1
  学科前沿讲座 51 3 3 考核 吴双清 1
  天体物理学 51 3 1 考试 罗志全 1、6
  群论基础 51 3 2 考试 任维义 1、2、3
  原子与分子结构理论 51 3 2 考试 任维义 2
  量子化学 51 3 3 考查 陈太红 2
  密度矩阵理论 51 3 3 考查 任维义 2
  电子顺磁共振理论 51 3 2 考试 陈太红 3
  固体理论 51 3 2 考试 曾体贤 3
  晶体场理论 51 3 3 考查 陈太红 3
  光纤通信网络 51 3 2 考试 刘汉奎 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51 3 2 考试 刘汉奎 4
  光子学导论 51 3 2 考试 张谦述 4
  非线性光学 51 3 3 考试 刘汉奎 4
  光波导理论与技术 51 3 3 考试 张谦述 4
  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 51 3 2 考试 肖顺文 5
  无线传感器网络 51 3 2 考试 戚淮兵 5
  微波通信工程 51 3 3 考试 王云秀 5
  恒星物理 51 3 2 考试 张  洁 6
  天文数据处理 51 3 3 考试 罗杨平 6
  天体辐射机制 51 3 2 考试 刘门全 6
               
公共
选修课
(至少选1门)
  第二外国语 51 1.5 1 考试   选课人数50人以上开课
  自然辩证法 18 1 1 考试  
  计算机应用 51 1.5 1 考试  
  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学术活动)   2 2~4 考查    
  前沿文献剖析   2 1~4 考查    
  论文发表            
  补修
(本科)
课程
  普通物理     1 考查 陈太红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补修(按方向选两门)
  理论物理     1 考查 张 洁
  现代电路理论     1 考查 陈元莉
  电磁仿真工具应用     1 考查 王云秀
  电动力学     1 考查 罗志全
  统计力学     1 考查 陈太红
  理论力学     1 考查 雷洁红
  量子力学     1 考查 蒲瑾
应修总学分 26-34
 
 
 
西华师范大学

添加西华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华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华师范大学报录比、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群、西华师范大学学姐微信、西华师范大学考研真题、西华师范大学专业目录、西华师范大学排名、西华师范大学保研、西华师范大学公众号、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华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华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xihua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337832.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