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4-1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物理学的发展,一方面加深人们对物质、时间和空间本质的认识,揭示微观到宇观尺度的物质运动规律;另一方面孕育新学科,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前身是国立安徽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后者创建于1929年,是国内高校较早建立的物理学科之一, 也是国内较早在原子分子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单位,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1985年招收光学专业研究生,分别于1993、2003和2006年获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和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始终瞄准学术前沿,注重学科特色与交叉融合。继承传统学科优势与特色,形成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等4个主干学科方向。紧跟国际学术前沿,促进物理学与材料学、生物学、(微)电子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计算物理学、发光与储能材料、光生物物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等新的特色研究领域。同时,注重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重,理论与实验研究结合。在多体物理系统新奇物态和相变、光学材料中的物理问题、原子分子激发态动力学、矢量光束调控和传输等领域,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发展新的理论方法,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围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和显示与照明技术,解决相关领域技术难题。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光解液相自由基的研究获1999年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这是省属高校首次获得该奖项。为物理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8人、中组部万人计划2人,安徽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的60%毕业于本学科。
二、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物理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物理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独立运用物理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开展该领域高水平基础科学研究。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简介(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博导 核心课程
1 理论物理 本方向主要在量子多体理论、天体物理和非线性物理等领域开展工作:研究关联电子体系的新奇物理效应,精确刻画量子相变和反常输运特性;揭示黑洞强引力场的新奇相对论效应,判定修正引力理论中的宇宙演化规律;探究以神经元网络为代表的介观体系动力学。近五年,在Phys Rev Lett、ApJS、 Phys Rev、Chaos、ApJ、Phys Lett B等主流物理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2项,入选省人才计划3人次。   《高等统计物理》
《天体物理学》
《量子场论》
《非平衡态统计物理》
《生物物理学》
2 凝聚态
物理
本方向主要在固体发光、能源存储、光伏电池等材料领域开展工作,具体包括:发展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光学材料构能关系的理论途径;探究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合成及构效关系;将新材料、新结构应用于太阳电池,探索太阳电池性能改善的实现方法。近五年,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Appl Phys Lett、J Phys Chem A/C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10项。2位学术骨干入选安徽省学术与科学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凝聚态物理学》
《固体理论》
《材料物理导论》
3 原子与分物理 本方向主要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新型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物理和新效应、原子分子冷碰撞动力学、二维材料结构与物性、生物分子的光敏损伤和抗氧化机理。该学科于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批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近五年,在Phys Rev A、J Chem
Phys、Nanoscale等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7项。先后获得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等奖项,2位学术骨干获安徽省教学名师称号。
  《原子分子动力学》
《原子分子测控》
 
4 光学 本方向主要在新型矢量光束、上转换光电材料、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光纤光学与照明显示等领域开展如下工作:揭示矢量光束聚焦场与微粒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系列红区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光致和电致发光性质;利用高分辨光谱探测技术研究激光等离子体形成动力学;设计立体显示领域背光源方案。近五年,在Opt Express、Appl Opt、Biosens Bioeletron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3项。入选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1人。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
《高等电磁场理论》
《现代光学》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普通博士研究生最长年限为6年(含休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的博士阶段最长年限为5年(含休学)。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名单在学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2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博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等项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与时间安排。培养计划可在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

六、培养流程和要求
(一)、培养流程
序号 内容 时间安排 相关要求
1 入学报到(含入学教育) 以入学通知为准  
2 确定导师 最迟为入学后一个月内完成  
3 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入学后2个月内  
4 课程学习 入学后第1学年为主  
5 培养环节(必修) 提交学位论文送审之前  
6 开题报告(含文献阅读与综述) 最迟于第三学期开学后两个月内完成  
7 中期考核 最迟于第五学期开学后两个月内完成  
8 论文评阅和答辩 依据《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9 毕业及学位授予 依据《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10 其它    
 
(二)、基本要求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品德,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掌握系统、深入的物理学专业知识,具备坚实、宽广的物理学专业基础,全面了解主攻方向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组织科学研究活动,并在科学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分为7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方向核心课(学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课⑥交叉学科课⑦补修课。
    2.最低课程学分为1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2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已开设3门(6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32学时,2学分)、第一外国语(基础英语)(48学时,3学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6学时,1学分)。
    ②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3学分。
    ④方向核心课(学位必修)3学分。
    ⑤方向拓展课2学分。
    ⑥交叉学科课2学分
⑦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硕士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具体课程、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六、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在物理学科内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研讨活动,记1学分;在学术研讨活动中至少做两次学术报告,记1学分。
2、实践活动
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在物理学相关学科领域SCI/SCIE/EI期刊上公开发表或正式录用JCR一区期刊论文一篇,或SCI/SCIE/EI期刊论文2篇(含JCR二区期刊论文1篇),或SCI/SCIE/EI期刊论文3篇(至少1篇影响因子不低于1.5)。仅统计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以及导师为第一作者同时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论文。以上科研成果第一产权单位为安徽师范大学。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
    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人组成考核小组,对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进行审核,着重审核论文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对有争议的选题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工作进度决定,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完成,最迟于第三学期开学后两个月内完成。以论文选题为基础,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文献综述,并开展初步实践,最终凝练出开题报告。报告须就选题的科学依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研究工作的挑战性、实验条件和可行性等做出科学论证。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后,参加考核小组组织的公开答辩,获考核小组通过后方可付诸实施。
2.论文形式和标准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既是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的直接体现,又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应以充分的科研积累为基础,同时保证充裕的写作时间。写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写作的规范,并满足学校和学位点的基本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前沿性和创造性,应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上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位论文应立意新颖、论据详实、作风扎实、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创新性强。
3. 论文检查、评阅与答辩
申请人在答辩前2个月提交论文,指导教师应参照《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在1个月内审毕论文。学位论文应在学位点内进行预答辩和检查,研究生在通过预答辩后进行论文送审,采取盲审形式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统一评审。研究生符合学位申请资格后,按要求提交学位申请材料,经校学位办审查同意后,由学院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安徽师范大学

添加安徽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安徽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安徽师范大学报录比、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群、安徽师范大学学姐微信、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安徽师范大学专业目录、安徽师范大学排名、安徽师范大学保研、安徽师范大学公众号、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安徽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安徽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ahsfdx/yjsy_249814.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