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更新时间:2022-07-30 10:36:0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Add 南昌工程学院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南昌工程学院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南昌工程学院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南昌工程学院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南昌工程学院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曾开华 刘青 黎剑华 刘福明 刘凯 徐斌 桂发亮 樊后保 黄荣珍 吴丁丁 彭友文 赵新宇 刘卫林 欧阳球林 李 凤 王永文 袁颖红 江辉 计 勇 刘国亮 陈哲 樊棠怀 卢全国 晏建武 李沛武 叶建雄 黄志开 莫钊 邓承志 黄会明 初长宝 邹学如 邹德春 余晓红 詹先伟 张海平 张建华 张旅波 张勇 朱泉荣 许跃华 王定苍 涂国凌 帅新国 吕 榛 刘凤生 陈智云 段智 利盛昕 汪胜前 张晨曙 陈云翔 刘德辉 孙辉

个人简介

曾开华,男,生于1968年1月,工学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流动站博士后,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现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主任。

1985年考入河海大学工程勘测系,1989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至江西省景德镇市城建开发公司,从事施工管理和监理等工作。1993年考入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及岩土工程系,攻读水文及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硕士导师为陆兆溱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了福建古田溪三级电站帷幕补强工程、三峡库区万县市移民规划详勘等项目,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边坡变形破坏的非线性动力特征及预测预报模型的研究”。1996年6月获工学硕士学位,继续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攻读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殷宗泽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完成了“白沙湾围堤工程静动稳定性分析”、“水布垭高心墙堆石坝二、三维应力应变分析”等课题项目,并完成导师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高土石坝应力与变形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土质心墙坝水力劈裂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2001年4月获工学博士学位,6月进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教授为龚晓南院士。2003年9月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11月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教授为刘松玉教授。博士后工作期间,先后完成了“马芜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杭宁高速公路低强度砼桩复合地基处理通道地基试验研究”、“高速公路海相超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技术与理论研究”、“软土地区城市工程建设引起的地面沉降与灾害评价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

2006年5月调入南昌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曾任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2007年至2008年期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参加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主要开展了软岩灾害控制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合作导师何满潮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利土木工程的生产、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参与过一系列的高土石坝、高速公路、高边坡、深埋井巷与隧道以及深厚软土地基处理等工程的施工建设、科研及工程咨询、分析论证等方面的工作,并且承担了《岩土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路基路面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10多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水利土木工程应力与变形分析、高土石坝及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大型水利土木工程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工程安全监控及风险管理研究、岩土地下工程勘察与加固施工设计等。

教育背景

1985年7月~1989年7月 河海大学工程勘测系 大学本科

1993年9月~1996年6月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地岩系 硕士研究生

1996年9月~2001年4月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2001年6月~2003年10月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流动站 博士后研究

2003年11月~2006年4月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岩土所 博士后研究

2007年 9月~2008年9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2006年 5月~2012年1月 南昌工程学院土建学院 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

发表有代表性论文的情况:

[1] 曾开华,殷宗泽.土质心墙坝水力劈裂影响因素的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0.6.

[2] 曾开华等.坝基析出物分析中的几个问题.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0.8.

[3] 马晓辉,彭汉兴,杨光中,曾开华.大坝环境水质特征与化学潜蚀,水利学报,2001.10.(EI检索)

[4] 曾开华,张忠坤等.高层建筑物地基工程勘察实例分析,地下空间,1998.5.

[5] 曾开华等.边坡变形破坏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分析与探讨,南昌水专学报,1998.4.

[6] 曾开华,陆兆溱.边坡变形破坏预测的混沌与分形研究,河海大学学报,1999.3.

[7] 杨宝怀,张忠坤,曾开华.软土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实例研究,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1998.1.

[8] 吴九红,曾开华. “大一”的“姆佩巴效应分析”,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9.12.

[9] 曾开华,张忠坤.分形在边坡预测中的应用,地下空间,1999.1.

[10]杨光中,曾开华等.大坝坝基水质监测的认识与建议,水力发电学报,2003.3.(EI检索)

[11]马晓辉,曾开华,杨光中等.丹江口大坝坝基渗流水质分析与评价,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5. (EI检索)

[12]吴九红,曾开华.保险资金运用安全与效率的模型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3.6.

[13]曾开华.低强度混凝土桩在高速公路通道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华东公路,2003.11.

[14]曾开华,俞建霖,龚晓南.高速公路通道软基低强度混凝土桩处理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3.12.

[15]曾开华,龚晓南.马芜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分析及建议,中南公路工程, 2003.2.

[16]曾开华,俞建霖,龚晓南.路堤荷载下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性状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1. (EI检索)

[17]Gong Xiaonan, Zeng Kaihua. On composite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in the 21st century. Beijing ,1-3August 2002.

[18] 吴九红,曾开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水利经济,2003.3.

[19] 俞建霖,曾开华等.深埋重力-门架式围护结构性状研究与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5.

[20]俞建霖,曾开华等.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路肩下土体注浆加固试验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05.3。(EI检索)

[21]Xu Zhi-wei,Zeng Kai-hua,Wei Zhou,“Nonlinear”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ic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in thick alluvium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1(EI检索)

[22]曾开华,王春光,王桂莲,杨生彬.底角锚杆抗剪特性研究,金属矿山,2009.2.

[23]曾开华,王春光,刘静.姚桥矿深部软岩巷道底臌控制对策研究,金属矿山,2009.10.

[24]曾开华,张国峰,杨晓杰.门头沟多层采空区地基稳定性及变形预测研究,中国矿业,2010.10.

[25]曾开华,鞠海燕.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双语教学诌议,科技广场,2010.12.

[26]许家雄, 曾开华. 蒙特卡罗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决策中的应用,科技广场,2010.9.

[27]张常光,曾开华,赵均海.非饱和土临界荷载和太沙基极限荷载解析解,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版),2010.12. (EI检索)

[28]曾开华,鞠海燕,盛国君,张常光.巷道围岩弹塑性解析解及工程应用,煤炭学报,2011.5(EI检索)

[29]曾开华,鞠海燕,张常光.深埋圆形隧道弹塑性位移统一解及其比较分析,岩土力学,2011.5 (EI检索)

[30]Zeng Kaihua, Ju Haiyan, Peng Hanxing.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eepage Behavior of Dam Foundation during Wenchuan Earthquak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May, 2011. (EI检索)

[31]张国锋,曾开华,张春,金龙.旗山矿倾斜煤夹层巷道破坏机理及支护设计研究,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1.

[32]Zeng Kaihua, Li Jianhua, Liang Xiuwen, Xu Jiaxiong. Collapsing Mechanism of Rock Slope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ICTE 2011-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SCE . July 23-25, 2011, Chengdu, China. (EI检索)

[33]曾开华,许家雄,张国锋.深部破坏过程相似实验研究,金属矿山,2011.9.

[34]Kaihua Zeng, Jiaxiong Xu, Pengfei He, Chunguang W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permeability of coal sample subjected to triaxial stresses. ISMSSE 2011-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e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rogress on Mine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ume B, 2011.10. (EI检索)

承担科研课题项目的情况:

(1)白沙湾围堤工程静动稳定性分析,河海大学岩土所, 3/3,1996。

(2)水布垭高心墙堆石坝二、三维应力应变分析,长江水利委员会,2/3,1997。

(3)宿新公路叶庄—文昌阁段地基变形现场观测分析,连-盐高速公路指挥部,2/5,2000。

(4)甘肃平阳崆峒水库加高坝有限元分析,河海大学岩土所,3/5,2001。

(5)马芜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咨询,安徽省高速公路指挥部,2/3,2002。

(6)杭宁高速公路低强度砼桩复合地基处理通道地基试验研究,浙江省交通厅,3/7,2003。

(7)高速公路海相超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技术与理论研究,江苏省交通厅,3/8,2005。

(8)大中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评价研究,省A,16万元,主持,2007。

(9)永平铜矿排土场改扩建工程新1#坝初步设计,省A,20万元,2/8,2007。

(10)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省A,16万元,主持,2009。

(11)移动荷载引起多层结构动力响应与排桩的被动隔振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69007,2010.1-2012.12(在研),4/9。

(12)基于超产权激励的鄱阳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0DR00302,2011.1-2012.12(在研),3/6。

(13)《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JXJG-11-18-10,2011.10-2012.10(在研),3/5。

(14)高速公路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及应用研究,江西赣粤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省B,12万元,5/9,2011。

(15)湿热山区生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层间结合技术研究,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省A,20万元,3/8,201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刘青,1962年4月出生,江西会昌人,博士,研究员,教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南昌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管理。

教育背景

1979.9—1983.7,江西工学院读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学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9—1989.7,江西工业大学攻读控制系统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7年6-8月,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进修学习项目管理;

2006年10月,被派往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进修学习水资源综合管理;

2003.9—2007.7,南昌大学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科研工作情况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 9项;同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项目资金共达2600余万元。

2.获科技奖励情况

共获科技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骨干).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三).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

3.论文论著情况

(1)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13篇(6篇发表在全国核心刊物),在省部级以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11篇;

(2)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6部。

4.主持制定了7项省级中长期规划

[1]《江西省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中的分计划《山江湖

综合开发治理》

[2]《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十五”计划》

[3]《江西省井冈山区“十五”科技扶贫规划》

[4]《江西省“十一五”生态.环境与能源科技发展规划》

[5]《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十一五”规划纲要》

[6]《2006-2020年江西省山江湖工程中长期规划纲要》

[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规划纲要》

5.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争取并组织实施了 3 项国际合作项目,引进援助资金折合人民币达 3150 万元。

其中:中德政府双边合作《江西省山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先后在赣县.南康.于都.崇义.永新县开展小流域开发治理,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仅崇义县龙勾乡和永新县两个项目区,通过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土豆+甜玉米+水稻”耕作模式.食用菌技术等,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700多万元。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个人情况

黎剑华 男,1967年出生,江西南康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现任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

教学科研工作

黎剑华教授具有丰富的工程管理及生产一线的经验,先后主持过一系列的高速公路、特大桥及特长隧道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管理工作,撰写近200万字的施工方案及组织设计,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10多篇;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课题行动项目1项2个专题,省厅级纵向科研课题13项,主持或参加各类横向课题100多项,取得教育部科技成果1项,专利3项,目前,在研课题20多项,可为研究生提供非常有利的教学科研及生活条件。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个人情况

刘福明:1968年9月生.江西省莲花县人,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南昌航空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公路学会理事.全国交通土建高职高专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交通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5年至2004年间,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公路交通系统从事科研.技术管理及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此期间,继续与长安大学申爱琴教授.张争奇教授及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沈金安研究员合作进行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沥青混合料技术以及道路桥梁工程养护维修与修筑技术领域联合研究公关,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5年5月工作以来,主持或参加过20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EI收录3篇。近五年获课题研究经费近100万元,目前在研经费近50万元。

教育背景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南昌工程学院道路工程专业(期间在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学习专业课一年)学习;

1992年9月至1995年5月,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并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结构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科研成果

一.获奖成果:

1.“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方法研究”获陕西省199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2.“高等级公路稳定砂土基层研究” 获河北省交通厅199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3.“高等级公路沥青路用性能及路面结构研究” 获河北省交通厅199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4.“SMA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 获陕西省2000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5.“桥面铺装及路桥过渡段修筑技术研究” 获河北省交通厅2004年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6.“高性能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 获唐山市200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7.“曹妃甸港公路工程过湿盐渍土路基修筑技术研究” 获唐山市200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8.“沥青胶浆与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研究” 获唐山市2009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已完成的科研项目:

1.科研项目“九景高速公路技改工程试验路技术研究”,课题经费7.8万元,2008年9月立项,2009年11月结题,课题负责人,厅级;2.科研项目“高速公路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及应用研究”,课题经费12万元,2008年11月立项,2011年11月结题,横向,江西赣粤高速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省B; 3.科研项目“湿热山区生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层间结合技术研究”,课题经费20万元,2010年10月立项,2011年12月结题,横向,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西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省A。

教学成果

1.省级教改课题“《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09年12月结题,江西省教育厅,课题负责人,省B;

2.省级教改课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经费0.1万元,2011年10月立项,江西省教育厅,在研,课题负责人,省B。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个人情况

刘凯 男,1978年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现任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

教育背景

1997年9月~2007年1月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获得了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科研工作

1.薄膜结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108227)等科研项目多项,对膜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施工力学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并致力于膜结构设计领域,先后完成樟树水景广场膜结构.南昌湾里文化广场舞台膜结构等二十余项设计任务。带领学生完成膜材预张力检测系统的研发工作,作品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国赛二等奖。

2.预应力钢结构:先后完成了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等多项大型预应力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力学分析任务。为减少结构的用钢量.低碳绿色施工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大跨度空间结构:主持完成东乡体育馆.遂川体育馆.福建华电92米干煤棚等大跨度钢结构设计与优化任务,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施工力学: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力学研究,对各种(预应力)钢结构.薄膜结构进行施工力学的反演分析及施工过程分析,并进行施工的监测与检测,为此类工程的施工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个人情况

徐斌:男,1971年生,湖北云梦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南昌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第七届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主要研究方向高速铁路轨道交通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桩-土共同作用问题;轨道交通的振动与噪声问题。在国内外的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检索15篇,EI收录25篇,ISTP 5篇。主持与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纵横向课题。

教育背景

1992年9月~ 1995年7月,南昌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习;

2000年9月~ 2003年7月,南昌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并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4年3月 ~ 200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学院岩土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0年5月~ 2012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完成的课题

项  目  名  称

项目来源

项目

等级

项目

起讫时间

项目经费(万元)

1

移动荷载引起多层结构动力响应与排桩的被动隔振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10-1至2012-12

25

2

饱和土中移动荷载问题的边界元法和积分方程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6-1至2009-12

25

3

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体中排桩动力响应及隔振分析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省级

2009-1至2011-7

2

4

高架轨道系统轨下支承及基础结构对振动噪声影响研究

中国博士后基金

省级

2011-1至2012-12

3

5

建筑物爆破震动效应预测及其安全评估研究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省级

2009-1至2010-7

1.5

6

永平铜矿深凹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智能光纤监测技术应用

横向课题

省级

2007-1至2007-10

17

主要发表论文

序号

论文名称

刊物名称及期号

级别

排名

1

Dynamic response of an infinite beam overlying a layered poroelastic half space to moving load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7, 306: 91-110

SCI/EI

收录

1/3

2

Dynamic response of a layered water-saturated half-space to a moving load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8, 35: 1-10

SCI/EI

收录

1/3

3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due to Rayleigh waves by using pile rows in the poroel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2010, 80: 123-142

SCI/EI

收录

1/3

4

Dynamic responses of a pile embedded in a layered poroelastic half space to harmonic lateral loa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2010, 34: 493-515

SCI/EI

收录

1/3

5

A semi-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isolation of the vibration due to a harmonic load

The Open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4: 38-56

SCI/EI

收录

1/3

6

Dynamic responses of an infinite beam on a water-saturated poroelastic foundation under moving load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partⅢ, 2007, 1219-1227.

SCI/EI

收录

1/3

7

Numerical analysis of isolation of the vibration due to moving loads using pile rows embedded in a p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9, 319: 940-962

SCI/EI

收录

2/3

8

Dynamic responses of a pile embedded in a multilayered saturated porous medium to a harmonic axial l

Acta Mechanica, 2009, 207: 29-49

SCI/EI

收录

2/3

9

A numerical model for the isolation of the vibration due to moving loads using pile rows embedd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9, 46: 3771-3781

SCI/EI

收录

2/3

10

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土的动力响应

岩土力学,2008,29:3186-3192

EI收录

1/4

11

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地基土上无限板的动力响应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S2):4270-4275

EI收录

1/4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姓名:桂发亮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5年9月

籍贯:江西进贤

民族:汉族

党派:九三学社

工作单位: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技术

职称:教授

通讯地址:南昌市天祥大道289号

邮政编码:330099

单位电话:0791-82082898

E-mail:guifaliang@126.com

就读院校名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现从事学科专业:水文水资源

主要研究方向

1. 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

2. 生态水文

3.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进修情况

(国内、国外)

参加全国、国际学术组织(机构)及任职情况

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人,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江西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专家库成员。

学术荣誉情况

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熟悉何种外语及熟练程度:

能熟练运用英语写作

工作简历

1.1986、7~至今 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学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2.2010.6~至今 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学院副院长;

3.2008年~至今 南昌大学硕士生导师;

教学科研成果项目论文、著作

承担项目情况

[1] 2006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服役土石坝工程系统的可靠性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NO.50449010);

[2] 2007年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现役土石坝防洪安全风险分析》(赣教技字[2006]256号);

[3] 2008年主持完成江西省水利厅科技重点项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可持续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4] 2009年完成江西省水利厅科技重点项目《萍乡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6] 2009年主持完成江西省水利厅项目《新余市渝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7] 2009年主持完成江西省水利厅项目《上饶市万年县大港桥灌区节水改造可行性研究》;

[8] 2009年主持教育厅教研课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三创”教育与教学 的配套改革研究及实践》;

[9] 2010年主持江西省水利厅项目《上饶市万年县大港桥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初步设计》;

[10] 2010年主持水利部公益基金项目《鄱阳湖流域水环境演变机理及趋势研究》专题二(NO.201001056);

[11] 2010年主持并完成水利部水资源专项项目《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与试点研究》;

[12] 2010年主持江西省水利厅项目《乐安县增田镇南村河防洪工程设计》;

[13] 2010年主持江西省科技支撑项目《GIS和RS支持下的庐山风景区山洪灾害防御预警及游客安全避险对策研究》(NO.2010BGB03400);

[14] 2011年主持江西省水利厅项目《2011年万年小农水建设实施方案》;

[15] 2011年主持江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城镇建设对中小流域环境保护影响》。

[16] 2012年主持江西省水利厅项目《2012年万年小农水建设实施方案》;

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EI、ISTP检索7篇;公开出版教材3部。

相关论文(著)

[1] Gui Faliang, Hu Tiesong.Using an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 to Improve Finance Decision[J].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 and Information.2004,vol.2, No.3,pp.431-448(UK)

[2] Gui Faliang, Ling Heliang.Applying the ANN Approach to Forecast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Irrigation District[J].Proceeding of 5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2008(12)(ISTP)

[3] 桂发亮,黄幼民等.区域水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水量交易价格研究[J].20th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2008(7)(EI)

[4] Gui Faliang,Yu Lei, etc.Application and Solution of Multi-objective Model for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ith Two-story Structure[J].21th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2009(7)(EI)

[5] Ling Heliang, Gui Faliang.Applying Genetic Algorithm in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Resources Based on Water Rights[J].21th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2009(7)(EI)

[6] Liu Wenjun, Gui Faliang.J2EE Supported Wireless Services in Logistics Cargo-Container System.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2006.5(ISTP)

[7] Jiang Yan, Gui Faliang,etc.A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Guangzhou, China.421-424, 2006;(ISTP)

[8] Jiang Yan, Gui Faliang,etc.A shuffled complex evolution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7,4431:341-349;(EI)

[9] 桂发亮,胡铁松等.抚河流域区域间水权初始分配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6)

[10] 桂发亮,许新发.水权初始分配中影响系统分析方法因素的研究[J].人民长江.2006.8

[11] 桂发亮,陈静.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子区权重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8)

[12] 桂发亮,许新发等.中小流域水资源开发水权转让模式的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06(2)

[13] 桂发亮,兰盈盈等.现役大坝泄洪能力风险率的MC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12)

1.主编全国高职高专精品教材《水文与水利水电规划综合练习》(12万字)(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获奖情况

2005年参与设计水利工程枢纽综合教学模型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樊后保,男,1965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现南昌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江西省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生态学)带头人,江西省重点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曾主持完成日本国际绿化推进中心(JIFPRO)资助的“Monitoring Forest Damage Caused by Acid Rain and Air Pollution” 及“Evaluation and Mapping of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Acidic Deposition”等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两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省部级课题9项,内容涉及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酸沉降、碳循环、种群生态学以及混交林综合效益研究等方面;参与瑞典环境保护署资助的长期定位项目“Optimum nutrition and nitrogen saturation in Scots pine stands (欧洲赤松林最适营养与氮饱和)”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2篇,其中4篇发表在SCI刊物(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Global Change Biology)上(总影响因子12.322),75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论文被国际刊物引用91次,其中被Nature引用3次。

教育背景

大学开始受教育经历

1984.9-1988.7,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8.9-1991.7,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导师为王义宏教授;

1997.9-2000.7,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王义宏教授

研究工作经历

1991.7-2000.7,福建林学院,讲师,副教授;

2000.8-2001.7,瑞典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导师为Peter Högberg;

2001.8-2004.8,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2004.9至今,南昌工程学院,所长,副校长。

主要科研成果

获奖:

[1] 2010年福建省科学技技进步一等奖:东南丘陵山地杉木人工林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排名4/10;

[2] 200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马尾松-阔叶树复层混交林综合效益的研究,排名3/5

[3] 2007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濒危物种格氏栲生态学保护研究,排名5/5

主持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碳吸存与碳-水耦合机制研究(31160153),起止时间:2012.1-201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与碳吸存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30771714),起止时间:2008.1-20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及氮饱和的响应 (30370259), 起止时间:2004.1-2006.12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鄱阳湖流域水环境演变机理及趋势研究(201001056),起止时间:2010.9-2013.9

近期发表论文:

[1] Högberg P., Fan H.B., Quist M., Binkley D., Tamm C. O. Tree growth and soil acidification in response to 30 years of experimental nitrogen loading on boreal forest.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6, 12: 489-499

[2] 樊后保,袁颖红,廖迎春,李燕燕,苏兵强,高春芬.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动态.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15 ( 6 ): 756-760

[3] 樊后保,刘文飞,李燕燕,廖迎春,苏兵强.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的综合效益,山地学报,2009,27(3):257-264

[4] 樊后保,刘文飞,徐雷,李燕燕,廖迎春,王启其,张子文.氮沉降下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元素动态变化.生态学报,2008,28(6):2546-2553

[5] 樊后保,刘文飞,苏兵强.马尾松林林下栽植闽粤栲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14(5):610-615

[6] 樊后保,刘文飞,杨跃霖,张子文,曹汉洋,徐雷.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2):8-13

[7] 樊后保,刘文飞,李燕燕,廖迎春,袁颖红,徐雷.亚热带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与土壤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生态学报,2007,27(11):4630-4641

[8] 樊后保,黄玉梓.氮饱和对植物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6,32(4):395-402

[9] Fan H.B., Hong W. Estimation of dry deposition and canopy exchange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1, 147: 99-107

[10] Fan H.B., Wang Y.H. Effects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n germination, foliar damage, chlorophyll contents and seedling growth of five hardwood species growing in Chin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0, 126: 321-329

[11] 樊后保,臧润国,Waki K.女贞种子和幼苗对模拟酸雨的反应.林业科学, 2000,36(6):90-94

[12] 樊后保.杉木林截留对降水化学的影响.林业科学,2000,36(4):2-7

[13] 樊后保,苏兵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Ⅰ.养分归还动态.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6(2):127-132

[14] 樊后保,苏兵强,林德喜,陈世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氮素沉降动态.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6(2):133-137

[15] 樊后保.森林降水酸度及电导率的时空变化.植物生态学报,2000,24(4):263-267

[16] Fan H.B., Liang H.Y., Lin D.X., Chen S.P., Kosuke W. Evaluation and mapping of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acidic deposition in Fuji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0, 11(1): 13-18

[17] Fan H.B., Hong W., Ma Z., Waki K. Acidity and chemistry of bulk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in a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 Fujian, Chin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9, 122: 243-248

教学成果

[1] 2009年指导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获江西省三等奖;

[2] 2011年指导第12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黄荣珍,男,1975年出生,博士,副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水土保持技术专家库人选、江西省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江西生态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坡地水文和生态修复。

教育背景

(1)1995.9-1999.6,福建林学院就读水土保持专业大学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

(2)1999.9-2002.6,福建农林大学攻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

(3)2002.9-2005.6,南京林业大学攻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

主要科研成果

1.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水利厅科研项目4项,负责完成省水利厅科研项目1项,同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目前主持的纵向项目资金超过91万元。

主要科研项目一览

年度

项目种类

课题(项目)名称

金额

排名

完成情况

2012-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生态恢复对红壤严重侵蚀地土壤水库重建的影响与机制(31160179)

52万元

第一

在研

2011-2013

江西省水利厅科技计划

赣中南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固碳效益及其关键技术研究(KT201027)

13万元

第二/副主持

在研

2011-2013

江西省水利厅科技计划

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库重建机制及其关键技术(KT201028)

18万元

第二/副主持

在研

2007-2012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

赣中南红壤旱坡地果园可持续经营研究(赣教字2007[341] )

0.5万元

第一

在研

2010-2013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鄱阳湖流域水环境演变机理及趋势研究(201001056),排名7/46,立项时间2010年9月。

259万元

第七

在研

2007-2012

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

江西陆地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评价与区划(赣财教[2007]173号)

2万元

第二

在研

2009-2012

江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林分"碳汇"功能及效益研究(GJJ09372)

1.5万元

第二

在研

2009-2011

江西省水利厅科技计划

土壤水库营建条件下红壤坡耕地抗旱措施研究(200922)

6万元

第三

在研

2011-2013

江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

杉木中幼龄林生态系统碳吸存动态与养分循环(GJJ11251)

1万元

第三

在研

2008-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与碳吸存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30771714)

35万元

第二

完成

2007-2010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幼苗的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0630101)

0万元

第四

完成

208-2011

江西省水利厅科技计划

赣中南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技术及其综合效益研究(200712)

8万元

第三/副主持

完成

2002-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亚热带常绿乔木细根衰老过程中养分转运的研究(30170770)

19万元

第六

完成

2000-2004

福建省科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闽闽江流域常绿阔叶林理水保土与培肥地力作用机制(2000F004)

30万元

第六

完成

2003-200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施肥对速生阶段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B0310014)

4万元

第三

完成

2001-2003

福建省教育厅科研计划

杉阔混交林理水机制的研究(K2001049)

2万元

第三

完成

2.获奖或荣誉情况

共获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1项(骨干)、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3项、校级奖1项,省级与校级荣誉4项。

项目名称

奖励或荣誉名称

授予单位

等级

排名

年度

闽江流域常绿阔叶林理水保土与培肥地力作用机制研究(2009-KJ-3-02)

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中国林学会

三等

7/13

2009

水土保持专业产学研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教学成果奖

南昌工程学院

一等

4/5

2006

阳埠乡稀土开发水土流失危害调查及对策研究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全国科协、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学联

三等

2/3

2007

严重侵蚀退化红壤人工修复林分固碳价值研究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全国科协、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学联

三等

1/4

2009

红壤坡耕地抗旱措施及其增产效益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全国科协、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学联

三等

1/1

2011

江西青年五四奖章

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青联

2009

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

南昌工程学院

2009

十佳青年教师

南昌工程学院

2010

2010-2011年优秀科研工作者

南昌工程学院

2011

3.论文情况

近6年发表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学术论文12篇,其中全国核心期刊论文8篇。

代表论文一览

论文名称

署名顺序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退化第四纪红粘土重建马尾松林恢复27a后林分直径分布模型研究

第一

水土保持研究

2011.10

退化第四纪红粘土重建森林恢复27a后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研究

第二

(通讯作者)

水土保持学报

2011.6

人工修复措施对严重退化红壤固碳效益的影响

第一

水土保持通报

2010.4

西藏水土保持考察的体会与建议.

第一

中国水土保持

2010,12

不同类型森林水库调水特性研究

第一

水土保持学报

2008.2

GIS在南京市土壤侵蚀监测中的应用

第一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7.8

福建闽江上游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蓄水量动态变化

第一

水土保持学报

2006.12

杉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第一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6.10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蓄水特性研究.

第一

水土保持通报

2005.6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对策--以南京市为例

第一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6

福建闽江上游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库容”的特性研究

第一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6


4.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社会科技服务项目

[1] 负责编制完成《上饶市龟峰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2010年7月。

[2] 负责编制完成《江西赣江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400万t/a水泥粉磨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08年12月。

[3] 负责编制完成《上高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工程(2×12MW)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07年12月。

[4] 负责编制完成《贵溪市泗沥项目区泗沥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2010年12月。

[5] 参与编制完成《贵溪市泗沥项目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方案》,2010年12月。

[6] 参与编制完成《余江县洪湖项目区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试点工程项目实施方案》,2010年12月。

5.教学研究成果

(1)教研课题:

Ⅰ.城市生态学(编号JXJG-08-18-23),排名3/6,结题时间(证书号JXJG-2010-487),2010年12月。

Ⅱ.特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构建(编号JXJG-10-18-10),排名1/5,立项时间2010年9月。

(2)教研论文:

Ⅰ.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建议,科技信息,2010(19),排名3/6。

学科、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

1.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排名4/22,申报骨干与建设具体负责,2006年1月至今。

2.2010-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亚热带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研究”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类项目,排名2/15,具体负责申报,2010年至今。

3. 南昌工程学院首批创新型科研团队”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研究”,排名2/9,具体负责申报与建设,2011年至今。

4. 2010-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类项目,排名2/22,具体负责申报,2010年至今;

5.江西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排名4/24,申报与建设骨干,2009年7月至今。

6. 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土壤与植物生态实验室”,排名2/8,负责具体建设,2006年至今。

7.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水土保持实验中心”,排名2/11,申报骨干与负责具体建设,2007年-2009年。

8. 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亚热带区域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排名2/13,申报与建设骨干,2007年-2009年。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姓名:吴丁丁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56年11月

籍贯:广东和平

民族:汉

党派:中共党员.民盟盟员

工作单位: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技术职称:教授

通讯地址:南昌市天祥大道289号

邮政编码:330099

单位电话:0791-82086418

传真手机

E-mail:ddwu@nit.edu.cn

就读院校名称:江西农业大学

所学专业:林学

毕业时间:1982.7

学历:本科

学位:学士

现从事学科专业:水土保持

主要研究方向

1.土壤侵蚀机理与水土保持 2.景观规划与流域管理 3.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利用

进修情况(国内.国外)

1983年1月至7月赴南昌大学生物系业务进修

参加全国.国际学术组织(机构)及任职情况

江西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江西省水利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江西林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园林学会理事,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水利学会高级会员

学术荣誉情况

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江西农业大学兼职硕导

熟悉何种外语及熟练程度:能熟练运用英语写作

工作简历

1974年-1978年 九江地区赛湖农场二分场 农工(知青)

1978年-1982年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习

1982年-2003年 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研室主任.系教学秘书.教务处副处长.教务处处长.科研处处长

2003年-2005年 南昌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

2005年-2010年 南昌工程学院生态环境系主任。

2010.1- 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

2000年10月获教授资格。

教学科研成果.项目.论文.论著

完成的部分项目情况

1.参加(5/7)江西省吉安地区科技攻关项目:“草珊瑚栽培模型的研究与建立”。项目起止时间:1992/01-1995/01

2.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赣江防护林优化配置及效益计量研究”。项目起止时间:2003/01-2007/01

3.主持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赣科发计字[2003]188号):“城市森林及赣江防护林优化配置的研究”。项目起止时间:2004/01-2010/07

目前主持的在研科研课题

1.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翻阳湖五河入口有机污染特征及生态敏感性研究”。项目起止时间:2011/01-2013/01,下达经费:1.00万元。

2.主持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抚河流域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起止时间:2011/09至2013/09,下达经费:3.00万元。

2000年后发表的部分相关论文(著)

1.吴丁丁.江西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江西林业科技.2001-1

2.吴丁丁.南昌市绿化现状综述.江西林业科技.2002-1

3.吴丁丁.城市生态系统分析.江西农业学报2000-4

4.吴丁丁.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群防减灾策略和方法.中国水土保持.2003-12

5.吴丁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影响.生态经济.2004-12

6.吴丁丁.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是解决我国严重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生态经济.2005-12

7.吴丁丁.关于城市居民住宅区环境绿化问题的思考.江西林业科技.2006-03

8.吴丁丁,辛洪芹.鄱阳湖区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探讨.江西林业科技.2008-6

9.李燕燕,吴丁丁.赣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优化配置.安徽农业科学.2009-32

10.吴丁丁,辛洪芹.赣州市城市森林布局的优化与建设.水土保持通报.2009-12

11.吴丁丁,辛洪芹.南昌市城市森林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防护林科技.2009-5

12.吴丁丁,李燕燕.赣江流域吉安地区防护林效益计量的研究.广东农业科学.2010-01

13.欧阳菊根,吴丁丁.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水利景观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11-36

14.吴丁丁主编.水土保持经济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5

15.吴丁丁主编.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9

获奖情况

1.参加(5/7)江西省吉安地区科技攻关项目:“草珊瑚栽培模型的研究与建立”。1995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获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江西省林业厅科教兴林二等奖.江西省吉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2.参加(3/5)完成的江西省教改课题“水土保持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998年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3.参加国家“九五“重点研究项目子课题(水利部水利技术开发基金项目SG9735)

“面向21世纪水利职工教育模式的研究”。1999年获中国职业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4.主持完成的江西省教改课题“高等工程专科素质教育的探讨与实践”。2006年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南昌工程学院

添加南昌工程学院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南昌工程学院考研分数线、南昌工程学院报录比、南昌工程学院考研群、南昌工程学院学姐微信、南昌工程学院考研真题、南昌工程学院专业目录、南昌工程学院排名、南昌工程学院保研、南昌工程学院公众号、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昌工程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南昌工程学院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