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05 11:14:3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河南中医药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河南中医药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河南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河南中医药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河南中医药大学官网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河南中医药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河南中医药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官网: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简介:

医学院前身为中医系,成立于1958年建校之初。2002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21年3月分设。

学院秉承传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深化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工程,推动转型发展,促进学院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思路,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实力、增才干,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院作为以西医基础教学为主的教学科研单位,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个一级学科,承担全校医学教学、科研、实验、临床实习等任务。现有教职工111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31名;博士43名、硕士5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9名。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中医类院校优秀辅导员1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标兵4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校级各类“教学名师”4人等。设有教研室(中心)10个,人体科学馆1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支、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4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河南省一流线上课程1门,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3门。建有省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项目3项),省级科研实验室4个(河南省仲景方药健康衰老产业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认知疾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国际联合实验室)。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目前开设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计1800余人。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围绕学校重点工作,科学谋划,传承创新,不断加大对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的培育力度,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联系方式:
电话:0371-65934070 邮编:450046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56号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发展历程:

1958年,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在原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基础上成立河南中医学院(2017年更名为大学),只设立一个中医专业,由教务处主管。从58级到61级学制为六年,63级学制改为五年,64级和65级学制又改为四年。
 
1966年,省委通知停课,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医专业停止招生。
 
1969年,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迁至禹县。
 
1971年,中医专业随学校迁回郑州。
 
1972年,中医专业招收“工农兵”三年制学员。
 
1973年,中医专业改为中医系,仍由教务处主管。
 
1977年,在原中医教学力量的基础上成立中医系,中医系的前身之教务处、医教部。教师已有148人,中西教研室已发展到18个,各种实验设备已能满足课程需要,成为学校的一个大系。恢复中医本科五年制招生。
 
1979年,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4年,针灸教研室转为独立的针灸系(现针灸推拿学院),药理教研室转入中药系(现药学院)。
 
1994年,中医骨伤专业分出成立骨伤系(现骨伤学院)、五官本科专业分出成立五官系(现已停办)。
 
1993年,外语教研室分出成立外语教学部(现外语学院)。
 
1996年,方剂学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分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
 
2001年,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撤销中医系,成立基础部。
 
2002年,基础部更名为基础医学院。
 
2003年,开设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本科专业,2004年招生。
 
2003年,中医医史文献学学科、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分获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9年,开设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班)。
 
2011年,病原免疫细胞生物学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3年,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等五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4年,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获批。
 
2017年,基础医学院更名为基础医学院(仲景学院)。
 
2018年,开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等两个长学制专业。
 
2019年,开设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专业。
 
2021年3月,基础医学院(仲景学院)编制取消,分别成立医学院、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学科设置:
一、学科沿革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学科涵盖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三个二级学科。基础医学学科形成可追溯到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成立,2003年前依托于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率先获批全国中医院校西医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同年,一级学科涵盖下的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医事管理学被批准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学科分别于2012年、2018年获批河南省第八批、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2016年获批河南中医药大学特色学科。朱艳琴教授为我校基础医学学科的第一任学科带头人,高剑峰教授为现任学科带头人。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学科自成立以来,在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喜人的成绩。本学科紧密结合中医药院校的实际,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理念,紧密围绕中医中药理论与现代基础医学技术的交叉点、结合点,探求其新领域、新知识和新发现,旨在心脑血管、肿瘤、神经系统等医学领域开拓创新,为指导临床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三、学科带头人
高剑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哥德堡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生理学会会员,河南省生理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和中医药防治研究。主持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1项,获部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首届自然科学学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6篇,主编并出版学术专著5部,副主编3部,编委7部。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8篇。
四、主要研究方向
1.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本方向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开展中医药对机体免疫调节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为防治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首次建立以CCR5/CXCR4为靶点的药物筛选系统,阐述了姜黄素影响HIV感染辅助受体CCR5的表达;首次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内高表达的miRNA-206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参与疾病的发生;miR‐545可促进手足口病病原体EV71的复制并阐明其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2.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研究
本方向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病理及中医药防治研究,对葛根素、淫羊藿苷、丹参酮ⅡA等中药单体及丹蒌片、通络救脑口服液、丹参通脉方等中药复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探索。依据痰瘀互结理论,首次将丹篓片等活血化瘀中药应用于老年退行性疾病(瓣膜病、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建立了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筛选有效中药单体及复方的新方法;结合中医痰瘀互结理论和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科学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拓展中医药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3.中枢脑损伤发病机制研究
本方向主要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思路与方法深入探索其中西医治疗机制。利用现代研究方法从整体—核团—蛋白分子水平阐明中枢脑损伤发生发展机制规律,首次揭示中医药手段干预可通过调控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生分化的表达及功能,改善脑损伤所致的认知及学习记忆功能衰退,为临床干预防治这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为药物研制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方药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4.肿瘤免疫机制研究
本方向主要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紧密结合我省高发恶性肿瘤,探讨中药和相关方药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作用机制。首次阐明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人食管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发现VEGFR2 rs2305948位点的多态性影响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首次提出HPV-16的E6与E7蛋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增殖侵袭和转移,为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
5.脑老化分子机制研究
本研究着重探讨神经系统常见病变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时脊髓神经元凋亡的现象以及中草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首次提出了脑老化分期活血类中药的中枢防治策略,为临床上防治脑老化提供新思路;针对脑老化分期临床疗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分期活血类中药防治观点;建立了脑老化相关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优化使用活血类中药提取物和单体并阐明其中的中医药作用机制。
五、科研情况
近三年,荣获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0项,到账经费共计450余万元。学科成员出版专著2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2篇;科学研究论文123篇,其中中文核心64篇;被SCI、EI、CSCD收录42篇。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4项。参编教材34部。
表1国家级科研项目情况
序号 项目来源 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编号 负责人 立项时间 经费(万元)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新型pGL4.10-RLUC-RAGE/CDH11载体构建抗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双报告中药筛选系统的研究 81904050 陈芳 201909 2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调控PTEN/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炎症反应补肺益肾方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研究 81803863 孙颖 201808 21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一氧化氮调控拟南芥体内硼含量稳态的分子机制研究 31600206 夏金婵 201609 21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ITG-FAK通路调控细胞骨架及黏着斑的益肺逐积方治疗肺癌机制研究 82003986 张娜 202009 24


表2代表性科研获奖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项目名称 完成人 获奖年度
1 河南省三大奖 三等 冬凌草总黄酮抗脑缺血作用 张小莉,方晓艳,王灿,张婷婷,江华,张小磊,苗艳艳 2016
2 河南省中医药科
技成果奖
一等 银杏叶提取物抗脑老化作用及机制 郝莉,张紫娟,苏运芳,马金莲,孙丽敏,高爱社 2019
3 河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 一等 拟南芥SRO1调节植物重金属汞胁迫应答 张小莉 2019
4 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奖 二等 桂附地黄丸抗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李瑞琴 2019
5 河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 二等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文靖 2018
6 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奖 三等 肺纤维化前期肺组织中ICAM-1、TGF-β、CTGF的表达及其镜下形态改变的动态观察 李瑞琴 2018
 
表3代表性教学成果奖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成果完成人 获奖年度
1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 基于SPOC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等 高爱社;张悦;李姗;陈芳;张妍;王丽 2019
2 河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奖 翻转课堂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 高爱社 2016
3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类奖 基于微信平台的病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等 李姗;高爱社;曹珊;张炅;孙洁;王丽 2020
4 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论文类 中医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等 夏金婵;张小莉;李业亮;郝万清 2019
5 河南省教育厅论文类 利用信息技术融入临床知识在《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 一等 徐玉英;郝莉;程秀娟 2016
六、教学和人才培养
目前承担的课程中,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课程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近5年来主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2项。
七、学术交流
学科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积极的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交流,建设期间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邀请选派成员做访问学者,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交流;积极选送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国内学习和进修,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病理系高级研究员进行学术交流。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1次;针对研究生科研实验技术和科研思路开展专项培训和指导,每年相关技术培训和讲座至少30人次,同时研究生实行月会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技术交流。
八、平台建设
学科自2012年获得第八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以来,充分把握省财政和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专项经费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学校大力支持下,近三年,共投入1010万元人民币,(省拨付每年140多万,三年430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300万,学校投入280万)购置仪器设备206件(万元以上设备60台件)。建成“细胞培养、核酸实验、蛋白实验和形态观察”4个实验平台,奠定了学科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促进学科软实力的提升。

添加河南中医药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河南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河南中医药大学报录比、河南中医药大学考研群、河南中医药大学学姐微信、河南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河南中医药大学专业目录、河南中医药大学排名、河南中医药大学保研、河南中医药大学公众号、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河南中医药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