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安徽建筑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安徽建筑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1、团队实力
团队涵盖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生态学学科。团队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2人,大部分都拥有博士学位。团队专业背景包括:地信、遥感、土地管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


2、研究方向
(1)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以城市综合管理为对象的信息系统,通过对规划、土地、市政、园林等主要市政设施空间位置和管理属性进行全方位数字化,结合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化地理信息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数据库和软件技术,建立资料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决策科学化、监管制度化的市政设施资源数据库和市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2)城市遥感
利用遥感技术以城市为对象、获取城市基础数据、开展城市研究与应用,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者提供多方面的地理基础信息和其他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分析资料。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追溯城市化的过程和演变的历史,探索城市发展的动向,为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如城市变化与扩张监测与分析,城市绿地监测与分析,城市水环境监测与分析;二是从遥感监测推进到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不仅作为城市信息系统的主要信息源,而且作为定期动态监测,不断更新数据库的经常业务系统。
(3)环境遥感
主要两个子方向:一、水环境遥感,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获得水体的分布、泥沙、叶绿素、有机质等的状况和水深、水温等要素信息,从而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等做出评价;二、植被生态遥感,在遥感影像上有效地确定植被的分布、类型、长势等信息,以及对植被的生物量做出估算。


3、研究成果
近五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经费300多万元,


1、团队实力
团队涵盖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重点学科,以安徽建筑大学“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现有大型仪器及其配套设备20台/套,设备总价值达1039余万元,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能够适应学科发展和研究需要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团队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
2、研究方向
1)城市区域水环境改善技术及雨洪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城市现状排水系统存在相关规划不合理、管网存在雨污混接、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与管网溢流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研究城区排水系统规划、改造与完善技术;针对城区河流特征,建成集面源污染截留、生态功能恢复和景观效果提升等为一体的城区河流多元性滨岸带生态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造流与水力调控技术、强化型生态浮床技术以及水域生态恢复等技术,研究构建城市景观水体原位强化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实现城市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河流环境功能与生态景观功能的全面提升。对河道进行分段管理,准确定位行洪与生态修复河段功能;对雨洪从流域源头进行控制,构建多塘系统、采用生物滞留雨洪控制技术、新区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调蓄、渗水、净化,从源头降低雨洪流量。建立区域性地表径流水量水质综合平衡调控技术与管理模式。
2)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城市水体有机污染严重、水体黑臭、水生态系统受损的现状,围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主要环节,开展滨岸带生态化改造与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水质改善微生物制剂技术、底质改良技术、藻类生态改善制剂技术、生物栅与人工水草净水技术、生态浮岛与漂浮式人工湿地技术、造流曝气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消除黑臭,改善生境;开展先锋植物带构建技术、浮游动物净水技术、生态交错带构建技术、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重建或者回复受损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服务功能。
3)湖库型水源地保护与优化取水及水质净化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巢湖及其入湖河流的污染源调查及水生态评估研究,提出了水源地保护对策;开展巢湖与入湖河流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响应机制研究,提出利用入湖河流的河口地带建设水质保护方案。针对湖库型水源取水点确定方法不规范的问题,系统分析各类湖库型水源地水文水质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建立面向优质取水、费用合理的多目标和防洪安全、航运无障等约束条件的取水口优化模型,研究浅水湖泊避藻取水、静水分层取水、河道型分层水库取水方案。针对湖库型水源地季节性高藻水、冬季絮凝效果不佳等水质问题突出,而现有水厂处理工艺落后的现状,优化预处理技术对特征高藻水的处理效能和工程应用参数,研发强化去除高藻和嗅味污染相关技术及工艺;在皖北农村安全供水研究中,根据地下水中砷的存在形态,在传统铁氧化物除砷工作的基础上,开展钛化合物除砷的研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淮北地区建设规模达200吨/天的地下水除砷示范工程,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做出了贡献。
4)城市污水、尾水处理及受纳水体生态清淤技术研究
针对城市合流制污水入河污染问题,开展调蓄池及就地处理研究。通过完全水解酸化工艺,解决污水处理水质不能达标的问题。采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生物除磷过程中的胞内储存物质,运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解析,为生物除磷污泥状态表征和运行效果判别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的碳源不足,出水总氮浓度偏高的现状,开展污水中碳源优化利用以及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碳源分配模式研究,为硝化过程的碳源优化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并开展了外加碳源反硝化等研究工作,为污水厂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城市污水厂尾水及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研究工作中,针对污水厂的尾水,采用紫外、荧光和红外等光谱分析手段,研究尾水中多糖、蛋白质和腐殖酸等有机物的组成,同时采用原子光谱表征了重金属离子的赋存状态,利用色质联用研究了脂溶性污染物的组成,评估污水厂尾水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影响。污水厂的尾水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进入到河流中以后,有机物和重金属物质会富集到底泥中,结合河流的生态清淤研究过程,研究清淤污泥污染物的释放情况以及对堆场处置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了污染物的控制方案。
3、研究成果
2011年以来,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纵向课题30多项,科研经费达到3480万元,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26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
1、团队实力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研究团队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博士在读3人。
2、主要研究方向
(1) 建筑热湿环境实现技术;(2) 建筑能源系统集成技术;(3) 供暖空调系统优化技术;
3、研究成果
近五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经费350.5万元,横向项目60余项,经费500余万元,承担国家级教研项目1项、省级10余项,是本学科发展重要基础和保证。
承担主要课题
²铝合金聚氨酯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研究,科技部,2011.1-2015.12
²合肥市地表水源热量季节性使用的应用研究,安徽省教育厅,2010.1-2011.12
²建筑火灾安全,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2009.1-2012.12
²建筑空间被动式节能设计与适宜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
²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和地热能系统联合运行模式的研究,安徽教育厅,2012.1-2013.12
²保持徽派建筑典型特点的可再生能源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2012.1-2015.12
²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安徽省教育厅,2012.1-2014.12
主要科研获奖
²安徽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研究编制与应用,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0
²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应用标准研究,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4
一、团队实力
团队目前共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高工)10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生导师13人。主要依托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安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平台,结合巢湖、淮河、长江流域的污水治理,重点研究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去除机制与技术,并结合环境污染控制,开展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形成了水体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大气污染控制与工业废气治理等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
1、水体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依托市政工程等重点学科,着重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复合新技术、高毒性复合性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新技术,为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2、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基于国家重大水专项和省重点研发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流域复合性污染物综合治理新技术;研究污灌区和工矿废弃地污染物阻控与消减方法,为我省区域环境水体、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针对我省无机非金属矿产资源情况,研究矿区废弃物与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建筑节能材料技术。研究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新技术,污泥减量化无害化新技术等,拓展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研究领域。    4、大气污染控制与工业废气治理开发大气典型污染物与工业废气的快速分析技术与分析装备,着重研究大气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健康、环境化学过程机制、光化学转化与光催化降解机理,研究工业废气的处理与削减集成技术。
3、研究成果
近年来,承担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团队积极面向安徽地方经济建设,承担了城镇/企业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市容卫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服务项目多项。近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自然科学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10 余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 SCI、EI收录30余篇)。
一、学科简介
本学位授权点的研究领域主要结合巢湖、淮河、长江流域的污水治理,重点研究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去除机制与技术,并结合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并进行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此外,在城市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饮用水安全等领域开展研究。自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以来,三年来,环境工程学科按照“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原则,以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为根本任务,不断凝练学科专业方向,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凝练研究方向,拓展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根据安徽省巢湖、淮河、长江等水体污染物的特点,重点研究城市污水,研究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回用技术。探索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氮、磷、有机污染物的转化与去除。研究生物量和生物菌胶团的尺寸对溶解氧传递的影响,探索常规条件下氮磷的去除的途径;研究低有机负荷条件下和ORP对磷的控制释放影响,研究反硝化除磷技术与工艺,减少水的生物处理过程中出水中磷的含量。研究厌氧氨氧化技术对城镇和工业废水氨氮的/总氮的去除理论与工艺。对不同填料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形式的填料对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通过对回流和溶解氧的阶段性控制,研究污水处理一级处理的强化,降低污水处理的能耗。研究污水资源化的技术与理论,对水资源状况不同地区污水回用的可行性与途径进行了探讨,探索了污水深度处理和污水资源化的处理技术工艺。探讨小城镇水处理技术,农村饮水安全技术,着重探索水处理工艺的集成化和低能耗技术。
结合安徽省的工业情况,研究工业废水的治理技术。本研究方向的研究与有关企业合作,集中含油废水、汽车生产废水、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造纸废水、化肥生产废水的治理研究,并应用于工程实际。尤其是对完全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在水解酸化池内富积高活性的微生物,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种群,促进对污水中油脂、洗涤剂等难降解污染物转化为易降解的有机物,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结合我省北方地区地下水水质问题,研究饮用水安全供水技术、农村村镇饮水安全、地下水除砷/除氟和去除地面水微污染问题,探索含砷水的氧化混凝去除、新型吸附材料除砷技术,研究吸附机理、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等机理问题。设计建造饮用水除砷示范工程。   
(2)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
结合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和固体废物、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检测处理工艺过程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检测分析技术,为工艺研究提供技术和理论的支撑。研究活性污泥法工艺技术过程中相关物质的迁移转化,如胞内储存物质的红外光谱解析与应用、污水处理厂出水残余污染物种类及其形态分析;研究不同磷的形态检测与定量分析,如富营养化水体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磷的原位分子印迹识别研究等。   
结合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的修复与生态修复问题,研究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研究受污染河流清淤底泥污染物迁移行为及控制技术,藻类代谢产物和污染物降解过程的微生物转化产物,研究底泥中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的迁移机制、污染物物种形态等;研究农药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机制和分解途径,固相微萃取分离分析技术等。研究基于生物和非生物技术建立农药残留快速分析方法,研究好氧反硝化脱氮气态中间产物的分析等。
结合饮用水安全供水技术和食品安全问题,研究饮用水微量污染物和消毒副产物的检测与分析;研究管道输配水过程二次污染的形成;研究北方地下水中砷的形态及其变化;研究食品中低浓度农药残留;研究地面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的污染物质及其形态分析等。
研究大气中微量VOC气体的检测分析,室内气体中有害气体的检测,建筑材料释放污染气体,垃圾处理过程和有害危险固体废物填埋场气体的释放等。
(3)环境生物技术
结合环境污染物处理过程的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和降解机制。研究生物降解方法制备合成新型药物材料等,如研究生物降解法制备甾体药物关键中间体生理生化特性及机理;研究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机制和途径,如sphingomonas sp. SJ-1对三苯甲烷类染料降解脱色的机制;研究丙烯酸乙氧基乙酯活性稀释剂生物法合成技术,研究降解甾醇侧链制备雄烯二酮转化菌的选育及新工艺,研究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制备甾体药物中间体雄烯二酮关键技术等。
结合污染处理工艺和生物代谢过程的研究,探索胞外聚合物的形成及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通过胞外聚合物的研究探索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好氧颗粒污泥废水处理的机理和工艺,研究微生物的絮凝特性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如CA固定化亚硝化细菌氨氮去除能力的研究。 结合环境毒理学,环境生态的研究,探索分子生物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研究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离子液体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之间的混合物毒性,研究离子液体对微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空气微生物散布规律与生态学机理,研究废水处理过程紫外光诱变选育高效降解菌株,研究环境微生物的DNA和RNA提取方法等。
  
三、学科优势
1、重点结合巢湖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污水治理和承担的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去除机制与技术,且应用于望塘、巢湖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合肥荣事达冰箱集团、安徽全力集团等企业生产废水的治理。形成了以氮和磷的去除为核心的污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以废水深度处理为特色的废水资源化原理与技术等研究领域。
2、结合承担的省部级科研课题,开展一些生物降解甾醇侧链的研究,在转化菌株的改良,转化系统工艺的改进方面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了具有AD制备、分离、纯化、修饰、分析、鉴定等一体化技术,且成功应用于河北瑞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丰原生化发酵工程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生产;研究环境毒理学、环境生态、凝胶电泳技术、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空气微生物散布规律与生态学机理、废水处理过程紫外光诱变选育高效降解菌株以及环境微生物的DNA和RNA提取方法等。
3、研究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受污染河流清淤底泥污染物迁移行为及控制技术、底泥中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的迁移机制、农药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机制和分解途径以及基于生物和非生物技术建立农药残留快速分析方法等。研究饮用水微量污染物和消毒副产物的检测与分析、管道输配水过程二次污染的形成、北方地下水中砷的形态及其变化、食品中低浓度农药残留以及地面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的污染物质及其形态分析,形成了污染控制的化学氧化技术、沉积物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理论与工程实践、环境功能新材料的制备与合成、电化学污染控制技术等研究领域。
4、积极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开展城市垃圾填埋处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研究,并应用于阜阳市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设计。
  
四、主要学术带头人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方向
黄显怀,男,安徽怀宁人,1965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个人。国家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1986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2008年美国莱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问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工艺材料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参加美国联邦水回用局科研基金1项。
主要科研成果:“完全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研究”、“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C12-14烷基缩水甘油醚清洁生产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速过滤器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务院重大装备项目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方向
唐建设,男,安徽铜陵人,1979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员。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2004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士学位;2009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环境工程博士学位。于2007年前往莫斯科大学化学院免疫化学实验室和俄罗斯科学研究院进行交流;于2014年度赴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物的现代分析技术、环境毒理与安全分析评估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专项基金、安徽省软科学科研计划基金、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各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水体污染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
主要科研成果: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2篇。参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出版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申请发明专利7项。

环境生物技术方向
王莉,女,江苏镇江人,1975年12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1995年毕业于扬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扬州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环境有机物污染的微生物处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各1项。
主要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
本专业师资队伍强大,共有专职和兼职教师29人。专职教师共计2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13人;31至45岁人数15人,46至60岁人数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17人,硕士学位人数5人。兼职教师共计6,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31至45岁人数4人,46至60岁人数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3人,硕士学位人数1人。
师资队伍的学历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



一、学科简介
市政工程工学硕士点2006年获批,自获批以来, 逐渐形成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队,结合安徽省水资源特点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三个研究方向:水处理理论与技术、饮用水处理及保障技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术队伍3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正高工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3人,硕士学位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6人,国家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
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37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余项,包括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积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承担城市给排水工程、流域污染治理等技术服务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5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40篇。
学科主要依托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和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近五年学校投入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的经费共计500多万元,五年共计招收研究生174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84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88人,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人,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达100%。综上所述,我院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密切结合巢湖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污水治理,围绕水处理工程技术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及其理论,研究水和废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以氮和磷的去除为重点探索污水处理的新工艺;结合巢湖、淮河、长江水源水质特点研究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给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2)饮用水处理及保障技术
密切关注当前饮用水供水源水水质问题,围绕地表源水微污染控制技术、饮用水深度处理、地下水含砷处理等领域展开研究。重点探索了电极生物技术去除源水的氨氮、新型材料吸附地下水中的砷、高级氧化技术控制饮用水微量有机物污染以及开发膜技术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展开研究。
(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结合安徽省水资源特点,研究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水的输送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能耗;研究水资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途径与技术。
  
三、学科优势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在污水处理、给排水工程系统优化及饮用水处理与保障技术等方面特色鲜明。
1、污水处理技术。根据安徽省巢湖、淮河流域等水体污染物的特点,重点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氮、磷、有机污染物的转化与去除;研究生物量和生物菌胶团的尺寸对溶解氧传递的影响,探索常规条件下氮的去除的途径;通过对城市的布局、工业类型与分布、城市周围农业及生态状况的分析,研究污水回用的最适应工艺技术与理论问题,探索污水深度处理和污水资源化的处理技术工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课题;结合安徽省工业企业污染情况,研究含油、汽车、冰箱、合成洗涤剂、造纸、化肥、屠宰等生产废水治理技术,并较好的应用于工程实际,尤其是对完全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在水解酸化池内富积高活性的微生物,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种群,促进对污水中油脂、洗涤剂等难降解污染物转化为易降解的有机物,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2、给排水工程系统优化。根据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建设生态省区的要求,通过分析水资源的水质、水量和排放水的水质标准的分析,研究对水资源状况不同地区污水回用的可行性与途径;积极服务安徽省城镇化建设,承担了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重大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且承担了多项安徽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项目。
3、饮用水安全与水质保障技术。结合安徽省北方地区地下水水质问题,研究饮用水安全供水技术、农村村镇饮水安全、地下水除砷/除氟和去除地面水微污染问题。探索含砷水的氧化混凝去除、新型吸附材料去除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安徽省淮北地区设计了村镇饮用水除砷示范工程,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主要学术带头人
1、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
(1)带头人情况
刘绍根,1967 年出生,男,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教学、 科研、工程设计及工程调试工作。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对于不同种类水污染物的特性     及治理技术优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工程经验。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1985 年 9 月-1989 年 7 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建设系,学士; 1992 年 9 月-1995     年 6 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2003 年 2 月-2010 年 5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1989 年 7 月-1992 年 9 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城市建设系,教师;1995 年 6 月至今,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师。
主要科研成果:2000 年主持设计的―全力集团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荣事达集团公司废水处理工程项目获得安徽省环保局优秀工程奖。2003 年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 奖(第 3 完成人)。2004 年―完全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2 完成人)。
(2)师资队伍现状
本研究方向共有11名成员,其中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3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4人,讲师1人,助教1人;50岁以上3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1人;学术带头人1名,重要骨干6名,后备人才2名。
2、饮用水处理及保障技术研究方向
(1)带头人情况
黄显怀,男,安徽怀宁人,1965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个人。国家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1986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2008年美国莱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问教授。
主要科研成果:“完全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研究”、“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C12-14烷基缩水甘油醚清洁生产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速过滤器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务院重大装备项目三等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参加美国联邦水回用局科研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2)师资队伍现状
本研究方向共有12名成员,其中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4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2人,讲师4人,助教1人;50岁以上2人,36~49岁9人,35岁以下1人;学术带头人1名,重要骨干4名,后备人才1名。
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方向
(1)带头人情况
张红亚,男,1964年11月出生,硕士,教授。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1986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多年来一直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市政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安徽省城镇建设,研究城镇给排水系统优化,并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致力于研究预测供水流量的变化趋势,探索最优管径的选择模型和流量的计算模型,通过系统优化实现对供水系统的建设与运行进行动态的管理;结合沿长江、淮河流域城市给排水泵站的建设,研究泵站前池设计的理论与水流改进技术问题。
主要科研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水利水运工程学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国际泥沙研究》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师资队伍现状
本研究方向共有14名成员,其中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4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5人,讲师2人,助教1人;50岁以上5人,36~49岁8人,36岁以下1人;学术带头人1名,重要骨干4名,后备人才1名。



一、学科专业/领域简介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我校1992年申请创办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并获得批准,同年开始首届招生。主要研究如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物、运载工具内创建能够保证在室人员舒适和身心健康的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具有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研究为创造和实现这一目的所需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量转换设备,建筑自动化系统,以及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从能源需求侧来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是建筑节能完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和转化来看,一方面,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它与材料和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三大支柱。另一方面,能源不仅为人类带来文明和繁荣,也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甚至是灾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本学科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并存”。
二、培养目标
培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或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动向;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成熟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研究方向
1、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
2、建筑火灾烟气输运机理及控制技术
3、制冷技术及其应用
4、建筑与区域热湿环境实现技术
5、建筑与区域能源系统集成技术
6、建筑HVAC系统设计与优化
7、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基本学制加2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学习的,可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延长学习时间。提前毕业和延期毕业的,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部批准。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同时,注重发挥导师团队集体培养的作用。做到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既要使研究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自学辅导和讨论班等形式进行。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以课内18~20学时计1学分(外语类课程以33~36学时计1学分)。
学分的基本要求是: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32个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课不少于4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0学分,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2学分。
补修课程:以本科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取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一至两门现修专业的本科阶段主干课程,参加本科课程的学习与考试,由授课教师和导师负责考核。
2、教学环节安排
(1)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原则上一年半内完成,至多不得超过第四学期。
(2)硕士研究生政治课与外语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非学位课原则上分别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
(4)补修课程:由所在院(系)安排研究生随本科生听课,参加本科生考试,必须合格,不记学分。
(5)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原则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七、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学位论文
①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观点正确,资料详实,论据充分,语言通畅,逻辑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报告的编写格式》(GB7713-87)。
②学位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好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或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相接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具有较强的生产实际应用潜力。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合工学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
③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作条件(经费、设备等)、预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要求硕士生查阅不少于50篇的文献资料(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写出不少于五千字的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上宣读、答辩。开题报告应由专家小组根据评分指标评出成绩并给出能否通过的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报研究生处备案。
④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学院按学科专业组织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⑤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应在论文答辩时间前一个月将论文及相关材料提交给研究生指导小组进行论文预审。预审通过后按学校有关规定,聘请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评阅合格的论文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2、学术论文
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并作为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论文答辩前必须有一篇以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须为第一作者)的身份公开发表。



一、学科专业/领域简介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我校1992年申请创办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并获得批准,同年开始首届招生。主要研究如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物、运载工具内创建能够保证在室人员舒适和身心健康的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具有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研究为创造和实现这一目的所需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量转换设备,建筑自动化系统,以及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从能源需求侧来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是建筑节能完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和转化来看,一方面,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它与材料和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三大支柱。另一方面,能源不仅为人类带来文明和繁荣,也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甚至是灾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本学科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并存”。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或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动向,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应用外语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5.具有成熟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研究方向
1、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
2、建筑火灾烟气输运机理及控制技术
3、制冷技术及其应用
4、建筑与区域热湿环境实现技术
5、建筑与区域能源系统集成技术
6、建筑HVAC系统设计与优化
7、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四、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基本学制加3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学习的,可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延长学习时间。提前毕业和延期毕业的,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部批准。
五、培养方式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三个阶段可以相互交叉进行。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组成的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同时,注重发挥导师团队集体培养的作用。做到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既要使研究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自学辅导和讨论班等形式进行。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以课内16~20学时计1学分(外语类课程以33~36学时计1学分)。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是: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32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25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参加学术活动与文献阅读(1学分)和专业实践(6学分)。
3、课程安排与要求
(1)研究生课程学习一年半内完成;
(2)公共学位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专业基础学位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专业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完成;
(3)研究生必修环节原则上安排在第二学年内完成;
(4)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
(5)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文献阅读、专业实践三方面内容。
学术活动与文献阅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必须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广泛阅读中、外文文献。导师要重视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和文献阅读工作,加强指导与考核。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要参加或主持学术活动不得少于2次,阅读文献不得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得少于5篇。学术活动包括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究生在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或校(院)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上做口头报告等。研究生于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前完成学术活动与文献阅读,并填写《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与文献阅读考核表》,交由学院存档。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每个研究生必须参加由学校认可的专业实践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0.5~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累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有两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实践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
专业实践应体现“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原则,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1.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
2.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
3.研究生结合本人工作,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4.在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二学年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于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前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并填写《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进行考核。实践材料须报送学院审核存档。
八、培养计划
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相应专业学位点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学位论文时间安排等做出具体规定。培养计划经导师签字确认,学院和研究生部审核批准后,研究生部、学院、校内外指导教师、研究生各存1份。
培养计划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有特殊原因提出修改者,必须填写《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申请表》,经导师签字确认,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部审批后方可修改。
九、学位论文的要求
1、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撰写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好论文选题,选题应与研究生的职业背景紧密结合,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根据专业学位点的特点,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科研课题进行,并且结合研究生的科研基础和个人特长,应有明确的学术内涵,强调学术研究的方法训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鼓励学科交叉。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论文撰写必须符合《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2、学术论文
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并作为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论文答辩前必须有一篇以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须为第一作者)的身份公开发表;或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排名前2)或软件著作权(排名前2)一项。



一、学科专业/领域简介
我校于2000年申请创办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并获得批准,该专业相关学科——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受到学校重视,取得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依托我校市政工程等学科的带动作用,环境工程学科发展较快。2009年,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教学中心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2012年,环境工程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12年,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室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环境工程专业被批准为校级特色专业;2014年,环境工程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4年,环境工程专业加入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本学科学术队伍总人数30余人(部分人员与市政工程学科重合),其中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安徽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坛新秀1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学历占50%,具有硕士学位/学历占97%。实验室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300多万元。
长期以来,环境工程学科紧密结合巢湖、淮河、长江流域的污水治理,重点研究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去除机制与技术;并结合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积极进行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此外,在城市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饮用水安全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总数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住建部科技开发项目4项,安徽省“十五”攻关项目2项,安徽省“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1项,并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6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EI、SCI检索的有50余篇。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1、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协调发展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积极工作;
2、掌握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或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动向;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应用外语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具备在实践中持续创新的能力,能够创新性地解决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
5、具有成熟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研究方向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监测理论与方法、环境功能材料及应用。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学习的,由硕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延长期最多不超过1年。
五、培养方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双导师负责制,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组成。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三个阶段可以相互交叉进行。
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进行,一般在一年内完成。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每一位研究生必须参加由学校认可的专业实践项目,时间为0.5~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累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沟通技巧、团结协作、统筹管理等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要提交专业实践学习计划,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必修)和非学位课程(选修)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分的基本要求是: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34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27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文献阅读(1学分)和专业实践(6学分);课程学习环节包括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
2、课程安排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政治课与外语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2)专业基础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专业课和非学位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二学期完成。
(3)专业实践原则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始。
(4)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必修环节
3.1 文献阅读与学术活动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导师要重视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工作,加强对文献阅读的指导与考核。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做至少一次文献阅读报告,报告送交导师。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使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计1学分。
3.2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应体现“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1)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
(2)进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
(3)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4)进入学校建立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二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进行考核。
七、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观点正确,资料详实,论据充分,语言通畅,逻辑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半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标准和《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2)学位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根据专业学位点的特点,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好研究课题,课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鼓励学科交叉。课题工作量和难易度应适当,使研究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预期成果。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作条件(经费、设备等)、预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要求硕士生查阅不少于50篇的文献资料(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上宣读、答辩。开题报告应由专家小组根据评分指标评出成绩并给出能否通过的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报研究生部备案。
(4)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学院按学科专业组织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5)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应在论文答辩时间前一个月将论文及相关材料提交给研究生指导小组进行论文预审。预审通过后按学校有关规定,聘请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评阅合格的论文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书记室:0551-63828123
院长室:0551-63828252
办公室:0551-63828122
教学办:0551-63828122
学工办:0551-63828125
团   委:0551-63828255
实验中心办公室:0551-63828253
市政与环境实验室:0551-63828251

添加安徽建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安徽建筑大学考研分数线、安徽建筑大学报录比、安徽建筑大学考研群、安徽建筑大学学姐微信、安徽建筑大学考研真题、安徽建筑大学专业目录、安徽建筑大学排名、安徽建筑大学保研、安徽建筑大学公众号、安徽建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安徽建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安徽建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