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网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考研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考研

相关专业

中国药科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Add 中国药科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因为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请各位准备报考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考研的同学注意: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的数据。因为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考研,竞争激烈,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的考研人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 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会为大家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考研大纲、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希望你考取中国药科大学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实现自己的名校研究生梦想。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考研
中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成立于2000年6月,现为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教研室主任现由薛一雪教授担任。教研室现有教职人员共10人,正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助教1人,主管技师2人,其中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5人。中青年教职人员占总人数的70%,教研室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教学工作
教研室从2000年开始开设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选修课;2002年开始承担神经科学基础整合课;2003年开设七年制和英文班的神经生物学必修课;2006年开设七年制日语班的神经生物学必修课;2006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系的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必修课;2007年开设了五年制的神经生物学必修课;2008年开设了本科生的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选修课;一直承担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神经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教育改革中,全体教师自编了《基础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物学》教材;增设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神经生物学》实验课。在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率达到80%。教研室已经制作完成《神经生物学教学多媒体课件》。

科研工作
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选择性开放血脑屏障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脑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和“泌尿系统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近十年来,教研室承担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省部级基金12项;市级基金9项,合计 707.6万余元;以教研室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英文论文74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70篇。
教研室获得的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包括,以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二等奖2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得了辽宁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2014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究生培养工作
迄今为止,神经生物学专业共培养了80名硕士研究生、74名博士研究生。薛一雪教授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2012年,2015年)。并接受了3博士后进站工作。其中,已有64名硕士研究生、52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学位,3名博士后出站。

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科齐心合力、孜孜以求、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将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
715基础医学综合生理学部分:
 
    1.《人体解剖生理学》郭吉龙、李卫东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岀版社,第三版,2019年12月。
 
    2.《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生物化学部分:
 
    1.《生物化学》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岀版社,第七版。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张玉彬主缉,人民卫生岀版社,第一版。
 
    细胞生物学部分: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主编,高等教务出版社,第四版。
 
玄武门校区:南京市鼓楼区童家巷24号 210009;江宁校区: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639号 211198 中国医科大学机能学科实验中心是2000年1月成立的校、院两级管理的实验教学单位。
实验中心以学生为本,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教育理念落实于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把培养具有宽厚而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后备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计划和新的机能学科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管理体制,将各教研室分散管理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大机能基础课实验室组建成为直属学校的机能学科教学实验室,实现了人、财、物的集中管理,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共享。现有实验室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300余台,价值300余万元,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3台,价值187万余元;机能学科实验中心共拥有15个实验教室,现设有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10个基础实验室,承担各学科的基础实验和相关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任务;4个机能综合实验室,承担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任务; 1个多媒体实验室,承担实验总论、实验设计及虚拟仿真性实验的教学任务。实验中心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13项和符合国家教学检查标准实验教学管理档案13类109项。通过高标准的管理为本科与七年制实验教学提供了优质机能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所,提高了资源平台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共享。
实验中心十分注重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现有专职实验教学人员16人(其中实验教师5人,实验技术人员11人);实验教师中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实验教学团队。
实验中心为为全校各院(系、部)25个专业的本科生、七年制、成人教育及研究生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机能学实验课6门共36个项目。每年实验中心接纳学生约一千七百余人,年均总实验人时数在二十余万。建立了生理学基本实验、病理生理学基本实验、药理学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实验和多媒体实验等五个层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近50%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对独立。
为贯彻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方针,优化和创新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安排不同的实验内容,开展的实验教学项目共36个,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5个;制作实验教学课件8个,引进模拟实验软件2套;教师们将科研实践知识及创新体验,融入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教学效果;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改进实验装置,提高了实验的效果与效率;研究生参与助教,加强了实验过程的指导;这些教改措施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本中心利用开放实验室,向本科学生开放,为学生尽早体验自主学习和接受科研训练提供了资源和条件,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实现了自我训练与提高。
为充分发挥视听教材生动直观、节省资源,辐射面广的优势,我们积极响应并参与了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招标制作视听教材的活动,以加强视听教材的建设。经过努力,我们先后共有《呼吸运动的调节》、《缺血再灌注实验》、《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及解救》等八个项目中标,获得了总额为64,000 元人民币的资助。
2011年以来,实验教学中心各类人员中有6人承担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项,共发表各类科研论文近20余篇,获发明专利1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和奖励3项。8人次参加各类课程建设或教材建设项目共16项,承担教改项目3项,出版教学参考书和多媒体课件10余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获得各种教学成果奖和教师个人奖8项。实验中心作为生理教学实施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省级优秀课程和省级精品课。
基础医学 [100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国药科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基础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人体生理与病理生理学(02)药理学
(03)病理学
(04)神经生物学
(05)医学信息学
招生人数: 1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5)基础医学综合
④(--)无
备  注:
基础医学槪论 《基础医学槪论》(第二版)李卫东、郭吉龙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中国药科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为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组成单位,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也是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基因组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本教研室现有教职工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4人,讲师3人,主管技师1人,平均师资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目前有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6人。
教学层次及教学特色
教研室承担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开设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基因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基因与疾病等。我室在校内率先开设了以博士研究生为主要授课对象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选修课,大多数研究生能把学到的先进技术用于自己的科研设计中,该课程自2000年开课以来获得选课研究生的高度赞扬,并于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研究生精品课程。此外,我室参编了本科生整合课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化学》。
科研工作与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1. 细胞周期调控与疾病基因组学;2. 遗传病致病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基因诊断技术临床应用;我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杰出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十五、十一”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3项以及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1项和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我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LCM技术平台,并将LCM技术体系成功应用到肿瘤基因组学研究中;应用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建立了遗传病致病基因突变筛查、产前诊断和基因诊断技术平台,并应用到临床遗传病基因诊断工作中。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及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等。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出国研修,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
实验室建设与研究生培养:
实验室总面积400平米,设有细胞培养室、细胞周期实验室、基因组实验室、细菌培养室、免疫组化室、精密仪器操作室、暗室等,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有IM-200A ARCTURUS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LCM)、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WAVE核酸片段分析系统、CEQ-8000遗传测序分析仪、DMIRE2高级荧光倒置显微镜、LightCycler480型荧光定量PCR仪等。其中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对外提供网络共享服务,同时还为我校相关学科国家重大课题提供基因检测技术平台,为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教研室成立以来共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0余人,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6人,毕业研究生去向多为到国外继续深造、国内大型医院和公司基因检测中心、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通讯方式: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路77号 中国医科大学 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 邮编:110122
E -mail:luoyang@mail.cmu.edu.cn
染色质生物学建立于2008年年末,隶属于基础医学院,是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分支。本研究室以 “果蝇体内模型系统” 为技术平台,致力于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原理和方法,利用果蝇、细胞、小鼠、临床来源的组织和病理标本等,研究核受体(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等性激素受体为主)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深入研究由组蛋白修饰等染色质重塑引发的表观遗传现象,进而对性激素受体相关疾病,包括性激素相关癌症(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子宫内膜癌等)、脂代谢及不孕不育等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室现有教职工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
本实验室正在承担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共获得约500万的科研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Cell》、《Molecular Cellular B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Journal of Biology Chemistry》、《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及《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实验室以“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追求真理的科研人才”为宗旨,努力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室
2016-03-30 16:05 审核人: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室成立于2009年3月。2014年4月批准为“沈阳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是细胞生物学系和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重点实验室的组成单位,也是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室和实验室主任为庞希宁教授。本科室现有教职工6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人,技术员1人。在读研究生5人。
为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和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开设“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课程,主编“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60万字),并主编配套教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习题集” (人民卫生出版社,32万字)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实验教程” (人民卫生出版社,30万字)。主译“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科学出版社,89.9万字)作为参考教材,在全国率先建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教学体系。
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生命科学进展讲座:讲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进展”和“干细胞旁分泌作用与组织修复与再生机理”。培养硕士生19名,博士生9名。近年本学科的6人次博、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辽宁省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
主持科研项目7项,经费2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干细胞研究文章44篇,SCI收录1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各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在人羊膜及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皮肤再生,间充质干细胞重编程为胰岛β细胞机理与再生医学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有广泛的科研合作。
1近年承担的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小RNA重编程MSCs分化为胰岛素产生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编号:81370883,课题负责人,庞希宁,2014-2017,61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大鼠骨髓MSCs重编程分化为胰岛β细胞机理的研究,编号:81150018,课题负责人, 庞希宁,2012,10万元。
3)国家973子课题,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编号2012CB5181003,技术骨干,庞希宁,2012-2016,100万。
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编程分化为胰岛β细胞的小RNA调控机制研究,编号:20132104110020,课题负责人,庞希宁 2013-2016, 12万元。
5)辽宁省科学技术项目,负载hAMSC羊膜治疗皮肤创面应用技术服务平台构建,编号2012225080,课题负责人,庞希宁,2012-2014,10万元。
6)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皮肤创伤的修复与技术服务,编号:090063,课题负责人:庞希宁,施萍, 2009-2011,15万元
7) 沈阳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建设专项,科学仪器设备网络实时监控装置的开发与应用,编号:F14-200-4-00,课题负责人:庞希宁,2014-2016,25万元
8) 沈阳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项目,强化羊膜促进创面再生机制研究与应用,编号:F15-157-1-00,课题负责人:庞希宁,2015-2017,50万元.
9)中国医科大学基础与临床结合项目,强化羊膜促进肛周皮肤创面创面再生机制研究与应用,课题负责人:庞希宁,2012-2015,50万元.
2 编写教材:
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教材),庞希宁,付小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60万字,2014年7月。书号:19242 定价:79元。
2)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Biology and Medicine),大卫·L.斯托克姆(美)著;庞希宁,付小兵主译,科学出版社,“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生命科学前沿,89.9万字,2013年3月。ISBN978-7-03-036780-8, 定价:168元。
3)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辅助教材习题集(42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庞希宁、付小兵,2015年9月
4)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辅助教材实验教程(31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庞希宁、付小兵,2016年3月
5) “现代干细胞与再生医学”(65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庞希宁、徐国彤、付小兵,2016年
3 获得批准的国家专利:
1)肛门和肛周术后创面生物敷料 庞希宁,施萍,王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申请号ZL 2013 2 0454569.6,授权时间:2015年5月13日。
2)一种医用人羊膜组织库的构建方法。庞希宁,施萍,王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号ZL 201310321607.5,授权时间:2015年5月13日。
3)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库的构建方法,庞希宁,施萍,王竟,孟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号ZL 2013 1 0323661.3,授权时间:2015年1月7日。
4)人羊膜切割刀具,庞希宁,张殿宝,施萍,王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号2013 1 0046236.4。2014年10月8日
5)一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及其培养方法,庞希宁,刘晓玉,霍双枝,施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号ZL 2010 1 0252201.2。2012年10月10日.
6)负载细胞的羊膜夹,庞希宁,施萍,霍双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10 2 0253219.X,授权时间:2011年2月16日 。
7)仪器设备使用状态网络实时监控装置及方法。庞希宁,张福利,李亘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号:ZL 2010 1 0281887.8。授权时间:2012年7月4日 。

基础医学 [100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国药科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10]医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基础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与药物靶点研究
02消化道肿瘤分子病理学
03心血管生理与病理机制研究
04代谢性疾病与免疫调节
05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招生人数: 3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5基础医学综合
备  注: 复试科目:病理生理学
免疫学教研室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1972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建立的免疫研究室。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成立的辽宁省免疫学会(一级学会)挂靠于免疫学教研室。2006年《医学免疫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免疫学科成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教研室现有教职工20人,在职18人,返聘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含副主任技师)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
免疫学教研室每年承担了我校多个学院《医学免疫学》理论课、实验课以及博、硕士研究生《免疫学概论》、《免疫实验分析技术与应用》和《临床免疫学》等课程。近年来主编教材包括《医学免疫学》(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主译教材《图解免疫学》(科学出版社);参编包括《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在内的多部教材或著作。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研室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开展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近5年来共完成省十二.五教育科学立项课题3项、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2项、校级教育科学立项课题3项,发表教学文章8篇,获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学术成果1项,2014年承担的《医学免疫学》又被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研室积极推动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也屡获佳绩。
科研方面,免疫教研室现以“抗感染免疫、黏膜免疫和免疫调节剂及其应用研究”三个领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了多项课题的研究。目前(2015年末)教研室承担的在研课题包括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6项课题,累计经费达1285万元。特别是2011年曹雅明教授申报的“间日疟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项目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重要课题(R01)资助,资助经费65.6万美元。这是我校首次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获得美国NIH课题。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免疫学科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已获批专利3项,并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和沈阳市科技进步奖1项。
免疫学科近5年来共培养研究生80余名。不仅在人才培养数量上取得了进步,更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有了飞跃。研究生发表SCI收录文章数目逐年增高,多名毕业研究生获辽宁省优秀博士、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称号,3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级奖学金。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不断更新,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近年来,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学成果层出不穷,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未来日子里,教研室将继续建设由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组成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学术氛围浓、团队精神强、富有活力的学科梯队,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等各方面,保持学科省内领先地位,并力争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医学基础部,始建于1956年,1994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目前,基础医学院涵盖完整的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所属的教学和科研体系,下设14个教研室、2个研究室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基础医学和生物学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和 博士后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A级),6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提升计划学科,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为特色突出计划学科)。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2015年学院所属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进入国际ESI学科排名的前1%。
学院现有教职工316人,其中教授74人、副教授78人,60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在职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人员247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1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政府特贴专家8人,辽 宁省特聘 教授3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4人,辽宁省一级学会主任委员和理事长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2人。
学院承担七年制、英语班、日语班、五年制本科生,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国际医学班等多层次教学任务,共开设基础课程36门。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十二五”期间承担各类教学课题3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课题2项;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5项;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学院教师指导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大赛和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共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9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8项。
学院还设有“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系”,招收和培养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在研究生培养上,现有在读研究生39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3人。“十二五”期间共获省优秀博士论文6篇、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
“十二五”期间,学院获学科建设经费包括中央支持地方共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经费资助6152余万元。获纵向科研课题总数274项,累计经费10511.9万元。其中973子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123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课题(R01)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377篇(SCI收录论文615篇),多篇文章发表在JBC、JI、Oncogene、Cancer Research、Nucleic Acid Research和Autophagy等国际主流杂志。获各级科研奖励15项,其中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级专利4项。
我院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瑞典、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所著名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十二五“期间共邀请境内外专家讲学57人次,其中,邀请境外专家讲学47人次。
学院追求“以国际视野和国内一流水准”为目标,以“人才强院”为抓手,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中心,围绕学校制定的工作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广纳贤才。力争通过“十三五”的建设,使我院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进入我国基础医学领域的第一方阵,为把我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影响的基础医学教育重要基地和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心而努力奋斗。
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为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组成单位,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也是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基因组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本教研室现有教职工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4人,讲师3人,主管技师1人,平均师资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目前有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6人。
教学层次及教学特色
教研室承担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开设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基因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基因与疾病等。我室在校内率先开设了以博士研究生为主要授课对象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选修课,大多数研究生能把学到的先进技术用于自己的科研设计中,该课程自2000年开课以来获得选课研究生的高度赞扬,并于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研究生精品课程。此外,我室参编了本科生整合课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化学》。
科研工作与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1. 细胞周期调控与疾病基因组学;2. 遗传病致病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基因诊断技术临床应用;我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杰出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十五、十一”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3项以及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1项和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我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LCM技术平台,并将LCM技术体系成功应用到肿瘤基因组学研究中;应用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建立了遗传病致病基因突变筛查、产前诊断和基因诊断技术平台,并应用到临床遗传病基因诊断工作中。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及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等。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出国研修,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
实验室建设与研究生培养:
实验室总面积400平米,设有细胞培养室、细胞周期实验室、基因组实验室、细菌培养室、免疫组化室、精密仪器操作室、暗室等,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有IM-200A ARCTURUS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LCM)、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WAVE核酸片段分析系统、CEQ-8000遗传测序分析仪、DMIRE2高级荧光倒置显微镜、LightCycler480型荧光定量PCR仪等。其中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对外提供网络共享服务,同时还为我校相关学科国家重大课题提供基因检测技术平台,为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教研室成立以来共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0余人,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6人,毕业研究生去向多为到国外继续深造、国内大型医院和公司基因检测中心、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通讯方式: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路77号 中国医科大学 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 邮编:110122
E -mail:luoyang@mail.cmu.edu.cn
基本情况
生物芯片中心/生物信息学教研室是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生物芯片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5年在生物芯片中心基础上创建生物信息学教研室。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

教研室现有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助研1人,主管技师2人。在现有工作人员中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博士在读。

教学情况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使生物医学从实验科学转变为理论科学。2002年我们教研室在全国医学院校中首开生物信息学课程,先后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临床药理、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系本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并且编著了《医用生物信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教材。参加了“十一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的编写。在台湾出版了《医学生物资讯学》。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和理解生物信息的能力,分析生物现象内在规律,培养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专门人才,本教研室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和创新,除了理论授课外,开设了生物信息学实验课程,还增加了互联网师生互动教学内容。采用实时上网检索多种数据库、网上操作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分析输出结果生物学意义以及针对科研课题中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应用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增加课程讨论和互动,将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方法与生命活动现象相结合,与生命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情况
2000年以来,教研室共获得15项科研课题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中之重课题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沈阳市科委基金4项,横向课题3项,累计金额312万元。现已形成了四个具有特色的科研方向:
1)生物芯片(原位延伸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糖质组芯片和细胞芯片)
2)分子肿瘤学(白血病、肝癌、乳腺癌发生及演进分子机制)
3)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核酸杂交动力学、蛋白相互作用动力学)

2016年以前,本教研室共招收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33人,其中已有4人获得博士学位,30人获得硕士学位;现有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人。已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达68篇,其中SCI收录11篇。

学科建设
2015年,中国医科大学搬迁至沈北新校区,学校给予我们教研室极大支持,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教研室现有科研实验建筑面积520m2,设有3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芯片制备室、生物芯片点样室、生物芯片检测室、OWLS实验室、实验动物室等。实验室除配备了能够开展生物芯片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的基本仪器设备和公共细胞细菌培养间。配备有生物芯片点样仪、生物芯片扫描仪、OWLS仪、PCR仪、表面张力仪、微量紫外可见光谱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蛋白质2D电泳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

联系方式
中国医科大学生物芯片中心/生物信息学教研室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路77号
邮编:11012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是中国医科大学最早成立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一,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内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而后又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1年本学科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4年被列为辽宁省一流重点学科,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培育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
学科经多年建设,凝练并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科研方向,主要有:“受精卵发育机理的分子生殖生物学”、“新型生物医学检测技术”、“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稳态与疾病”等。近5年发表SCI源期刊论文84篇,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20项,辽宁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课题10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和博士点专项基金4项,资助经费共1061万元。获中央-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建设项目、日元贷款项目等共300万元。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二等步奖1项。
近5年本学科的1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辽宁省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学位论文等。本学科承担全校各层次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生物学》的教学任务,理论教学1830学时/年,实验教学2340学时/年。为了高水平的完成教学任务,本学科为青年教师制定了发展规划,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教研室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教学队伍,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了教学骨干,在教学改革(体系、方法、内容)上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在第一线上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本学科教师参与多部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可用不同语种(中、英、日)进行专业课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年),以及国家教育部授予的《Biochemistry》双语示范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年)。
在“十二五”期间,本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学成果层出不穷,科研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不断创新,年轻教师的独立科研能力提高迅速。本学科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把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316人,其中教授74人、副教授78人,60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在职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人员247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1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政府特贴专家8人,辽 宁省特聘 教授3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4人,辽宁省一级学会主任委员和理事长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2人。  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由基础医学系、临床药学系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组成。学院将融合基础医学和临床药学的优势特点,依托临床医院,在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创新药物有效性及作用机制、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药物研究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实现学术引领,加速自主创新药物的成果转化,提升原创新药的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医药产业的发展。学院将聚焦学科关键科学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加强对重大疾病的病因、合理用药与精准治疗等科学问题的攻坚能力,提高学院科研创新及服务能力。学院将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基础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教育水平。目前,学院正致力于基础医学系、临床药学系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基础医学     专业代码:0778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基础医学

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为例
请查阅中山大学相关招生院系的网页。

专业点分布

江苏大学 中山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43 所,本次参评3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8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 A+
3 10246 复旦大学 A
4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5 10335 浙江大学 A-
6 10558 中山大学 A-
7 90030 第二军医大学 A-
8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B+
9 10285 苏州大学 B+
10 10312 南京医科大学 B+
11 10422 山东大学 B+
1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3 10533 中南大学 B+
14 10610 四川大学 B+
15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16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B
17 10159 中国医科大学 B
18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B
19 10183 吉林大学 B
20 10247 同济大学 B
21 10486 武汉大学 B
22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23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4 10055 南开大学 B-
25 10089 河北医科大学 B-
26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27 10304 南通大学 B-
28 10459 郑州大学 B-
29 10559 暨南大学 B-
30 10631 重庆医科大学 B-
31 10730 兰州大学 B-
32 10313 徐州医科大学 C+
33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C+
34 10384 厦门大学 C+
35 10403 南昌大学 C+
36 10555 南华大学 C+
37 10598 广西医科大学 C+
38 10660 贵州医科大学 C+
39 11065 青岛大学 C+
40 10114 山西医科大学 C
41 10472 新乡医学院 C
42 10560 汕头大学 C
43 10570 广州医科大学 C
44 10678 昆明医科大学 C
45 10752 宁夏医科大学 C
46 10759 石河子大学 C
47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48 10160 锦州医科大学 C-
49 10299 江苏大学 C-
50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C-
51 10367 蚌埠医学院 C-
52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C-
53 10601 桂林医学院 C-
54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C-

基础医学专业基本信息:
考生在报考专业前一定要非常了解自己报考的专业以及学校,越考考研网在这边搜集了专业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专业名称:基础医学    专业代码:0778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基础医学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药科大学报录比、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群、中国药科大学学姐微信、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真题、中国药科大学专业目录、中国药科大学排名、中国药科大学保研、中国药科大学公众号、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药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考研 推荐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网由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购买指南 发货信息 关于我们 - 研究生兼职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