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考试科目和考研参考书目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南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交通大学报录比、西南交通大学考研群、西南交通大学学姐微信、西南交通大学考研真题、西南交通大学专业目录、西南交通大学排名、西南交通大学保研、西南交通大学公众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交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教材,也叫西南交通大学力学考研参考书、指定书目等等,是考验专业课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料。考研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考试项目,参考书目由报考院校的研究生院制定,考试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参考书目展开,而绝大多数专业课都是由院校自行出题,因而就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定性。另外将参考书目与真题结合使用可以分析出出题人的风格和倾向,反复研究之后考生完全可以自行划出重点内容和必考内容。许多考生不重视院系公布的参考书目而把全部精力放在笔记和其他参考资料上,不按照西南交通大学力学考研指定的书目进行复习,那么即使复习的再好,实力再强,也很有可能会在专业课上栽跟头。【手机访问

Add 西南交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西南交通大学

在购买参考书时应当注意公布的参考书的年份和版本,如果版本过旧找不到原书,使用新版本也是可以的,但是应当注意将旧版本与新版本不同的内容进行补充。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需要了解力学考研参考书目详细信息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的联系学姐,考研派的学姐回为你做最专业的解答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分数线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考研大纲的时候需要对该专业以及该学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力学的考研大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研大纲是由各院校的研究生院制定并公布的,包括考试的内容、参考书目、研究方向等等内容,直接决定了考生在复习期间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力学考研参考书目进行分析可以大致了解该专业的考研试题设置方向,考生应当认真阅读考试大纲中公布的考试科目,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有针对性得进行复习,防止出现事倍功半的无用劳动。考生也可以对开设该专业的不同院校考试大纲进行横向比较,对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许多考生在备考期间不重视考试大纲的内容,往往会将许多重要的信息遗漏或是导致复习的方向出现偏差,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误以及错误。考研派的小编提醒各位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重视考研大纲的内容哦。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西南交通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2021年全国优秀大学生“砥力夏令营”通知见附件。
附件【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2021年全国优秀大学生“砥力夏令营”通知.pdf】已下载379


力学是工程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基础。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力学教育的高校之一,从1897年起即开设了多门力学课程,罗忠忱、茅以升、顾宜孙、范治纶、吴炳焜、杨耀乾、陈英俊、孙训方、舒仲周、奚绍中、黄安基等知名教授先后主讲力学课程,浑厚发端、朴拙传承,形成了学校“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育人传统,为培养出以3位“两弹一星”元勋、60位海内外院士和24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为代表的30余万交大栋梁英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培养了茅以升、黄万里、林同炎、张维、陈能宽、沈志云、任辉启等多位力学及相关领域的杰出校友。
力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学校建校之初的土木、机械、矿冶等专业的力学课程,最早的力学课程由当时的学校两任总教习史卜雷(E.Sprague)和葛尔飞(D.P.Griffith)教授主讲,1912年罗忠忱教授在国内首先开设应用力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被称为“中国工程力学第一人”。1950年,学校成立结构力学教研组,1953年成立理论力学教研组、材料力学教研组,1959年成立数理力学系,1964年合并建立基础课部,1985年成立工程力学系,1996年与应用力学研究所、振动冲击与噪声研究中心合并成立应用力学与工程系,2008年更名为力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正式办学的标志是1958年开设工程力学本科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中设置的第一批力学专业之一,后改为工程力学专业至今。学院于2002年增设工程结构分析专业,后因教育部专业调整并入工程力学专业;于2016年增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经过几代力学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建立了完整的贯通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高层次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下设工程力学系、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系、力学实验中心、培训部,现有工程力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最新排名为全国第9位)、飞行器设计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固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交叉学科力学等6个二级学科方向),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建立)。其中,固体力学博士点是全国首批博士点,力学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西南地区第一。学院是四川省力学学会挂靠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团结务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21名、高级工程师4名,博士生导师20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近90%,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近80%。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德国“洪堡学者”3人。
学院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基础与应用力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拥有工科基础力学、工程力学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是全国首批上线的MOOC在线开放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教程》、《振动力学》、《弹性力学》、《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运动稳定性》等教材被600余所高校采用,其中《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教程》、《振动力学》是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别是孙训方教授主编的《材料力学》教材影响了几代人并使用至今,曾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学院承担了土木、机械、材料、力学等24个专业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19门力学课程。学院教育教学成果突出,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主持5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10余项。
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建有应用力学与结构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强度与振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力量,形成了材料的破坏与结构安全评估、复杂条件下材料的本构关系、非线性动力学及稳定性理论、流固耦合动力学、计算力学、新型与交叉力学等特色研究方向,拥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5项,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8项、青年基金项目16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8项、横向项目142项,科研总经费70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02篇,其中1位教授连续5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材料力学领域)、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扩展)榜单。近年来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
学院注重国际(境)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数十家世界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日本千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短期访问交流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涵盖全部年级。
目前学院在校生749人,其中本科生495人、硕士研究生157(含留学生1人)、博士研究生97人。学院学风浓郁,从2019年开始建设力学拔尖班,在全校理工科新生中进行二次选拔,对入选学生进行“3+1+X”本硕博或本博贯通培养(X为硕士2年、硕博连读5年、直博4年)。学院科创氛围浓厚,建有西南交通大学力学协会、航空模型协会,还有学生会、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砥力传媒、党员先锋队等学生组织供学生锻炼提升。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校前茅,其中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连续多年名列全校第一,毕业生广受社会各界赞誉。
展望未来,力学与工程学院将继承和发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为把学院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且在多个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力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研发基地而努力奋斗!
院系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 电子邮箱
力学与工程学院 028-87600790 马老师 lxjw@swjtu.edu.cn

力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信息
学院办公室电话:028-87600793
学院办公室传真:028-87600797
本科生教务电话:028-66366799
研究生教务电话:028-87600790
学生工作组电话:028-66366796
学院培训部电话:028-87600853
学院网址: http://lixue.swjtu.edu.cn
学院办公室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九里校区综合楼214办公室
邮政编码:610031
力学 [080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力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力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动力学与控制
(拟招收12人)
02固体力学
(拟招收20人)
03流体力学
(拟招收10人)
04工程力学
(拟招收15人)
05生物力学
(拟招收2人)
06交叉领域中的新兴力学问题
(拟招收4人)
招生人数: 63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74工程力学
备  注: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基础力学综合②计算机概论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力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7月(前身为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现下设工程力学系、结构分析与工程系、力学实验中心、力学研究中心、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培训部。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固体力学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学科为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建成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力学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和“强度与振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8人,其中教师37人(教授20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实验人员13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霍英东基金会优秀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博士生导师11人。教师中76%拥有博士学位。一个团队入选教育部教学创新团队。
  近年来,我院主持了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5项、“973”计划子项目、“863”计划子项目,100余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和大量的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曾获得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
  我院拥有较好的科研、教学实验条件,设备总资产达5000多万元。在人才培养方面,因材施教,实行“4+2”拉通培养模式,对具有潜力的、优秀的本科生进行本科和硕士拉通培养,特别优秀者还可进行本科和博士拉通培养。同时,与法国弗朗西-孔泰大学等法国高校开展了交替培养博士生项目。
  热忱欢迎国内外同行、研究单位和工业部门与我院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共同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学院拥有一支团结务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21名、高级工程师4名,博士生导师20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近90%,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近80%。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德国“洪堡学者”3人。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力学     专业代码:0772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力学

专业点分布

太原科技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3 所,本次参评5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8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3 清华大学 A+
3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5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10 10247 同济大学 B+
11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12 10280 上海大学 B+
13 10335 浙江大学 B+
14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15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6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1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8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19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0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1 10294 河海大学 B
22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23 10730 兰州大学 B
2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25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6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7 10286 东南大学 B-
28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29 10532 湖南大学 B-
30 10558 中山大学 B-
31 10610 四川大学 B-
32 10611 重庆大学 B-
3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34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35 10246 复旦大学 C+
36 10486 武汉大学 C+
37 10530 湘潭大学 C+
38 10559 暨南大学 C+
39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C+
4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41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C+
42 10145 东北大学 C
43 10183 吉林大学 C
44 10299 江苏大学 C
45 10422 山东大学 C
46 10459 郑州大学 C
47 10533 中南大学 C
48 11646 宁波大学 C
49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50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5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52 10216 燕山大学 C-
53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C-
54 10384 厦门大学 C-
55 10403 南昌大学 C-
56 10710 长安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力学     专业代码:0801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力学

专业介绍

燕山大学为例
本学科按一级学科招生,包括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四个二级学科。1986年获得固体力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工程力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力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获批河北省工程力学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建设河北省重型装备与大型结构力学可靠性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批河北省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机械结构振动及控制、电磁固体力学理论及应用、力学问题的分子动力学微观方法、材料疲劳损伤与断裂机理、材料宏细观破坏、结构振动控制与抗震加固、智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固体力学能量原理及应用、工程结构数值模拟、复杂系统机械振动及寿命评估、机电耦联系统动力学、压电与铁电材料本构关系、流固耦合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   本学科属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具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在机械、交通、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研究方向与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   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8名, 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还有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内外特聘讲座教授多人。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工程应用,具有从事力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中力学问题的能力。   欢迎毕业于力学专业及机械、结构、车辆、交通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报考。

专业点分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江苏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1 力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3 所,本次参评5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8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3 清华大学 A+
3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5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10 10247 同济大学 B+
11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12 10280 上海大学 B+
13 10335 浙江大学 B+
14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15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6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1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8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19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0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1 10294 河海大学 B
22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23 10730 兰州大学 B
2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25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6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7 10286 东南大学 B-
28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29 10532 湖南大学 B-
30 10558 中山大学 B-
31 10610 四川大学 B-
32 10611 重庆大学 B-
3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34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35 10246 复旦大学 C+
36 10486 武汉大学 C+
37 10530 湘潭大学 C+
38 10559 暨南大学 C+
39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C+
4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41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C+
42 10145 东北大学 C
43 10183 吉林大学 C
44 10299 江苏大学 C
45 10422 山东大学 C
46 10459 郑州大学 C
47 10533 中南大学 C
48 11646 宁波大学 C
49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50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5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52 10216 燕山大学 C-
53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C-
54 10384 厦门大学 C-
55 10403 南昌大学 C-
56 10710 长安大学 C-
 
华南理工大学力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华南理工大学考研网
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080100力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招生学院、专业、研究方向代码及名称
招生
人数
招生
导师
考试科目
备注005土木与交通学院
 
080100力学
01损伤、疲劳与断裂力学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1材料力学
复试笔试科目:918力学概论(以材料力学为主)02微纳米与复合材料力学
同上03航空航天与动力学
同上04工程测试技术与实验力学
同上05工程结构与路桥力学
同上06工程流体力学理论与应用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