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生考试科目和考研参考书目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清华大学考研分数线、清华大学报录比、清华大学考研群、清华大学学姐微信、清华大学考研真题、清华大学专业目录、清华大学排名、清华大学保研、清华大学公众号、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清华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清华大学力学教材,也叫清华大学力学考研参考书、指定书目等等,是考验专业课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料。考研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考试项目,参考书目由报考院校的研究生院制定,考试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参考书目展开,而绝大多数专业课都是由院校自行出题,因而就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定性。另外将参考书目与真题结合使用可以分析出出题人的风格和倾向,反复研究之后考生完全可以自行划出重点内容和必考内容。许多考生不重视院系公布的参考书目而把全部精力放在笔记和其他参考资料上,不按照清华大学力学考研指定的书目进行复习,那么即使复习的再好,实力再强,也很有可能会在专业课上栽跟头。【手机访问

Add 清华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清华大学

在购买参考书时应当注意公布的参考书的年份和版本,如果版本过旧找不到原书,使用新版本也是可以的,但是应当注意将旧版本与新版本不同的内容进行补充。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需要了解力学考研参考书目详细信息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的联系学姐,考研派的学姐回为你做最专业的解答

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生分数线

清华大学力学考研大纲的时候需要对该专业以及该学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力学的考研大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研大纲是由各院校的研究生院制定并公布的,包括考试的内容、参考书目、研究方向等等内容,直接决定了考生在复习期间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通过对清华大学力学考研参考书目进行分析可以大致了解该专业的考研试题设置方向,考生应当认真阅读考试大纲中公布的考试科目,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有针对性得进行复习,防止出现事倍功半的无用劳动。考生也可以对开设该专业的不同院校考试大纲进行横向比较,对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许多考生在备考期间不重视考试大纲的内容,往往会将许多重要的信息遗漏或是导致复习的方向出现偏差,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误以及错误。考研派的小编提醒各位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重视考研大纲的内容哦。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包括动力学与控制、振动与控制和计算动力学三个研究室、以及振动实验室和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所。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和石油等领域重大工程中动力学问题,开展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实验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例如深空探测,非开普勒轨道控制,大型柔性充液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旋转机械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空间站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识别,50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强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介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新型撞击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理论建模与分析,核设备强度分析与安全评价;弹性波衍射层析成像、小波去噪、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预测裂缝性油气藏、坝体地震地质分析等。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高工2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部委级科技奖励十几项。本所承担的全校基础课"理论力学"是学校的一类课、国家精品课,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室主要从事航天动力学、制导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针对深空探测、太阳帆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卫星编队飞行、大型挠性充液航天器等工程任务,开展轨迹优化、非开普勒轨道控制、姿-轨-结构耦合、刚-弹-液耦合等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室的目标是,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未来航天任务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撑,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优秀航天人才。
 
振动与控制研究室的前身是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郑兆昌教授领导的振动研究室. 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机械/工程结构中的动力学理论及和方法。研究的项目涉及:航空航天工程(直升机、火箭及其发射系统、航天器、空间站、微重力结构);海洋工程(海洋平台、浅海人工岛和深海立管);运输机械(车辆系统, 自卸车等);动力工程(大型汽轮发电机、航空发动机、三峡水轮发电机;核反应堆、工程管道);旋转机械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用于武钢轧机; 空间站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识别;大型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计算动力学研究室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其在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强冲击载荷作用(如高速碰撞、冲击和爆炸)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介质(刚体、固体、流体)、多物理场耦合(力、热、化学、电磁)数值分析方法(无网格法及粒子类方法、有限元法及扩展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计算冲击动力学、计算爆炸力学、新型轻质防护吸能材料、超高速碰撞动力学、微纳米力学及多尺度分析、高性能计算和大型工程结构分析等,在航天航空、国防、机械、土木、能源、交通等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背景。
 
研究室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课题、863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关于无网格数值方法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获第6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研究室自主研发了大型三维无网格物质点法数值仿真系统MPM3D,可有效求解超高速碰撞、爆炸、侵彻等传统数值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
 
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室致力于力学和应用地球物理交叉学科研究,运用动力学理论研究及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中的有关方法技术,为提高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勘探精度服务。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国家教委基金、清华大学校内基础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Schlumberger公司等单位的多项课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振动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面积319平米,是清华大学强度与振动中心(校一级实验室)、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前)和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分室(2002年后),是北京市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合格实验室(2001)。先后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12门,包括振动理论、振动量测、随机振动与非线性振动、模态分析技术与应用、工程振动试验与分析、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弹性力学及有限元等。实验室立足于解决工程中的振动难题,主要研究方向有:模态分析、损伤识别、结构振动与控制、非线性系统辨识、航空结构动力学。
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简称清华微纳米力学中心)是一个跨学校、跨院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中心成员由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材料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微电子所)和国家纳米中心的知名学者组成。中心围绕主要研究方向,组建优势互补、动态开放的研究队伍,并形成强大、便利、有特色的联合实验平台;通过与世界顶尖的若干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和高科技公司建立多赢、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为了促进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优秀大学生对清华微纳米力学中心的了解,本中心特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本年度开营时间为2018年7月8日至7月10日。在此期间,我们将举办专业方向介绍、学术讲座、师生互动等多种活动。清华微纳米力学中心将以本次夏令营作为选拔推荐免试博士生的主要方式,期间还将安排2018年接收推荐免试博士生的选拔工作(具体招生信息、面试安排以及相关信息敬请留意随后发布的通知),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免试攻读博士学位,请有意申请我中心推荐免试博士生的清华大学本校和外校同学积极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
为加强学科交叉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微纳米力学中心博士生培养实行由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位导师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的制度,中心将招收力学、材料、生物与医学、化学与化工、机械与自动化、物理、能源与环境等学科的免试博士生,所录取新生均享受国家和清华大学规定的奖学金、生活费和助研津贴等资助。
中心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包括:微纳米科技与能源环境,微纳米科技与生物医学,微纳米材料与器件。相关导师信息主要以航天航空学院固体力学所、生物力学所,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系部分导师为主,具体名单将陆续公布。本次招生的具体研究方向将陆续在网站公布。
本次夏令营拟招收40名营员,申请工作即日开始。
1.申请资格:
a.力学、材料、生物与医学、化学与化工、机械与自动化、物理、能源与环境等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19届毕业生);
b.学习成绩优秀,本专业排名在前10%(科研突出者例外);
c.对所报专业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d.英语水平良好(四级优良及以上)。
2.申请材料:
a.2018年申请表一份(见附件1);
b.专家推荐信2封,需要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推荐(见附件2);
c.成绩单与总评成绩排名证明;
d.能体现自身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英语水平证明、学术论文等。
(材料如有不实将取消录取资格)
3.申请方式:
(1)网上申报:通过电子邮件寄送申请表和个人成绩单,邮件主题统一写为:毕业专业+姓名,发送至:wangjiezzt@tsinghua.edu.cn。网上申报截止日期2018年6月22日(周五)。
(2)材料提交:将申请材料装入A4大信封,信封正面注明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并注明“夏令营申请”。所有材料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东门液晶大楼三层312室,王老师(收)邮政编码:100084。邮寄材料截至日期为2018年6月22日(以当地邮戳或快递单号所注收件日期为准),过期不再接受申请。请注意:邮寄材料必须使用邮政快递EMS或顺丰快递送达上门(拒收到付件),平邮不能送至办公室房间,可能造成丢失!
(3)未邮寄材料者,报名不予受理。
4.材料审核及录取
夏令营审核和录取工作由微纳米力学中心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2018年6月26日(周二)将录取名单通知本人(以电子邮件形式,请务必回复邮件确认),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即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5.日程安排:
本次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日程安排如下:
7月8日(周日)13:00-17:00夏令营报到
7月9日(周一)08:00-21:00开营式、研究方向介绍、师生互动
7月10日(周二)08:00-21:00推免面试、营员离校
注:
1.日程为初步计划,具体安排可能会视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营员请自行提前预订往返车票,往返交通费用自理,夏令营举办方不提供订票服务;
3.夏令营期间,中心统一安排住宿(7月8、9日共两晚);
4.营员报到后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
联系电话:010-62773840(王老师)。
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中心
2018-5-10
力学 [080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清华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航天航空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力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5)力学
招生人数: 1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3)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
备  注: 招生人数后续可能调整,请关注清华研招网(http://yz.tsinghua.edu.cn)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
固体力学研究所
概况
固体力学研究所(英文简称ISM,前身为固体力学教研室)正式成立于1999年,是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学科的主要依托单位。该学科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张维、杜庆华、黄克智等教授创建的,是全国首批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以优异的成绩带动整个力学一级学科获评全国第一名。ISM现有一支素质优秀、充满活力、年龄结构合理的老中青年学术研究队伍,共有教授17名,副教授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黄克智教授和杨卫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杨卫教授、郑泉水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郑泉水教授、陈常青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其中B类2人),国家QRB类2人(高华健教授、黄永刚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国家青年QR获得者5名,以及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共9名。
科学研究
ISM的科学研究一贯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固体力学领域以及交叉领域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科学前沿问题;在应用研究方面,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工程和应用问题。现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微纳米力学、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疲劳损伤和断裂力学、航天航空结构力学、计算力学及其应用、实验力学及其应用等。ISM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在宏微观断裂力学、材料本构关系、理性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先进力学实验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微纳米力学等领域取得了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无论在固体力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国际期刊,还是在最著名的22种固体力学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都与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不相上下。近年来,曾先后主持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至今,主持和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和近20项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和20多项人才奖励,以及国际学术奖多项。
人才培养
ISM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负责主办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所承担的“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均为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范钦珊教授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此外,还有多门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关于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博士生培养的项目获得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理工科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特等奖;1999年自今,ISM共有13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性的专业人才。
展望
ISM正致力于发展成为面向力学基础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创新基地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摇篮。
固体力学研究所 
概况 
 
固体力学研究所(英文简称ISM,前身为固体力学教研室)正式成立于1999年,是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学科的主要依托单位。该学科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张维、杜庆华、黄克智等教授创建的,是全国首批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以优异的成绩带动整个力学一级学科获评全国第一名。ISM现有一支素质优秀、充满活力、年龄结构合理的老中青年学术研究队伍,共有教授17名,副教授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黄克智教授和杨卫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杨卫教授、郑泉水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郑泉水教授、陈常青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其中B类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以及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共9名。
 
科学研究
 
ISM的科学研究一贯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固体力学领域以及交叉领域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科学前沿问题;在应用研究方面,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工程和应用问题。现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微纳米力学、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疲劳损伤和断裂力学、航天航空结构力学、计算力学及其应用、实验力学及其应用等。ISM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在宏微观断裂力学、材料本构关系、理性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先进力学实验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微纳米力学等领域取得了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无论在固体力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国际期刊,还是在最著名的22种固体力学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都与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不相上下。近年来,曾先后主持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至今,主持和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和近20项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和20多项人才奖励,以及国际学术奖多项。
 
人才培养
 
ISM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负责主办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所承担的“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均为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范钦珊教授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此外,还有多门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关于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博士生培养的项目获得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理工科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特等奖;1999年自今,ISM共有13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性的专业人才。
 
展望
 
ISM正致力于发展成为面向力学基础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创新基地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摇篮。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包括动力学与控制、振动与控制和计算动力学三个研究室、以及振动实验室和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所。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和石油等领域重大工程中动力学问题,开展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实验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例如深空探测,非开普勒轨道控制,大型柔性充液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旋转机械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空间站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识别,50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强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介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新型撞击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理论建模与分析,核设备强度分析与安全评价;弹性波衍射层析成像、小波去噪、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预测裂缝性油气藏、坝体地震地质分析等。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高工2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部委级科技奖励十几项。本所承担的全校基础课"理论力学"是学校的一类课、国家精品课,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室主要从事航天动力学、制导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针对深空探测、太阳帆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卫星编队飞行、大型挠性充液航天器等工程任务,开展轨迹优化、非开普勒轨道控制、姿-轨-结构耦合、刚-弹-液耦合等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室的目标是,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未来航天任务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撑,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优秀航天人才。
 
振动与控制研究室的前身是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郑兆昌教授领导的振动研究室. 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机械/工程结构中的动力学理论及和方法。研究的项目涉及:航空航天工程(直升机、火箭及其发射系统、航天器、空间站、微重力结构);海洋工程(海洋平台、浅海人工岛和深海立管);运输机械(车辆系统, 自卸车等);动力工程(大型汽轮发电机、航空发动机、三峡水轮发电机;核反应堆、工程管道);旋转机械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用于武钢轧机; 空间站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识别;大型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计算动力学研究室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其在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强冲击载荷作用(如高速碰撞、冲击和爆炸)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介质(刚体、固体、流体)、多物理场耦合(力、热、化学、电磁)数值分析方法(无网格法及粒子类方法、有限元法及扩展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计算冲击动力学、计算爆炸力学、新型轻质防护吸能材料、超高速碰撞动力学、微纳米力学及多尺度分析、高性能计算和大型工程结构分析等,在航天航空、国防、机械、土木、能源、交通等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背景。
 
研究室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课题、863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关于无网格数值方法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获第6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研究室自主研发了大型三维无网格物质点法数值仿真系统MPM3D,可有效求解超高速碰撞、爆炸、侵彻等传统数值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
 
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室致力于力学和应用地球物理交叉学科研究,运用动力学理论研究及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中的有关方法技术,为提高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勘探精度服务。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国家教委基金、清华大学校内基础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Schlumberger公司等单位的多项课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振动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面积319平米,是清华大学强度与振动中心(校一级实验室)、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前)和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分室(2002年后),是北京市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合格实验室(2001)。先后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12门,包括振动理论、振动量测、随机振动与非线性振动、模态分析技术与应用、工程振动试验与分析、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弹性力学及有限元等。实验室立足于解决工程中的振动难题,主要研究方向有:模态分析、损伤识别、结构振动与控制、非线性系统辨识、航空结构动力学。
力学 [080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清华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非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航天航空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力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5(全日制)力学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3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
备  注: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弹性力学及流体力学。
力学 [0801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清华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航天航空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力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5(全日制)力学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1 数学一
④833 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
备  注:
1、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所的科学研究工作一贯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固体力学领域以及力学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信息等交叉领域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科学前沿问题,计算和实验两个方向也配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针对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工程和应用问题,结合的主要领域有航空航天、海洋、能源、机械、汽车、石化、土木水利、石油勘探、武器装备等。ISM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微纳米力学;
 
    ● 智能和功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 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
 
    ● 损伤、疲劳、断裂和重大工程评价; 
 
    ● 航天航空结构力学;
 
    ● 计算力学及其应用;
 
    ● 实验力学及其应用。
流体力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研究所是流体力学科学研究和学术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是 1958 年在由钱学森、郭永怀和钱伟长等创办的 “ 工程力学研究班 ” 的基础上建立的, 具有硕士、 博士学位和 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本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湍流、计算流体力学、航空航天流体力学、非牛顿及生物流体力学、工业及环境流体力学、微尺度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等。
流体力学研究所在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工偏理的独特风格,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 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一支包括长江学者和杰出基金获得者在内的十分活跃的教学科研队伍;
• 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为航空航天、国防、国家机关、高校、国有大中型企业等重点部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 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在 J Fluid Mech 、 Phys Fluid s 和 J Comput Phys 等本学科重要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在国内名列前茅;
• 在流体力学工程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拥有多种先进设备和多项国际发明专利;
• 在科技合作方面,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设有清华 -SMC 气动技术中心,并牵头成立了清华— GE 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中心;
• 在 2001 年重点学科申请通讯评审中,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点首位。
流体力学研究所将不断努力,把本学科建设 为国际一流水平的流体力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和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学科点。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力学     专业代码:0772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力学

专业点分布

太原科技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3 所,本次参评5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8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3 清华大学 A+
3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5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10 10247 同济大学 B+
11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12 10280 上海大学 B+
13 10335 浙江大学 B+
14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15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6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1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8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19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0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1 10294 河海大学 B
22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23 10730 兰州大学 B
2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25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6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7 10286 东南大学 B-
28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29 10532 湖南大学 B-
30 10558 中山大学 B-
31 10610 四川大学 B-
32 10611 重庆大学 B-
3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34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35 10246 复旦大学 C+
36 10486 武汉大学 C+
37 10530 湘潭大学 C+
38 10559 暨南大学 C+
39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C+
4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41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C+
42 10145 东北大学 C
43 10183 吉林大学 C
44 10299 江苏大学 C
45 10422 山东大学 C
46 10459 郑州大学 C
47 10533 中南大学 C
48 11646 宁波大学 C
49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50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5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52 10216 燕山大学 C-
53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C-
54 10384 厦门大学 C-
55 10403 南昌大学 C-
56 10710 长安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力学     专业代码:0801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力学

专业介绍

燕山大学为例
本学科按一级学科招生,包括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四个二级学科。1986年获得固体力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工程力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力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获批河北省工程力学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建设河北省重型装备与大型结构力学可靠性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批河北省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机械结构振动及控制、电磁固体力学理论及应用、力学问题的分子动力学微观方法、材料疲劳损伤与断裂机理、材料宏细观破坏、结构振动控制与抗震加固、智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固体力学能量原理及应用、工程结构数值模拟、复杂系统机械振动及寿命评估、机电耦联系统动力学、压电与铁电材料本构关系、流固耦合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   本学科属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具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在机械、交通、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研究方向与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   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8名, 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还有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内外特聘讲座教授多人。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工程应用,具有从事力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中力学问题的能力。   欢迎毕业于力学专业及机械、结构、车辆、交通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报考。

专业点分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江苏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1 力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3 所,本次参评5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8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03 清华大学 A+
3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5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9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B+
10 10247 同济大学 B+
11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12 10280 上海大学 B+
13 10335 浙江大学 B+
14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15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6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17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18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19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0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1 10294 河海大学 B
22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23 10730 兰州大学 B
24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B
25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6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7 10286 东南大学 B-
28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29 10532 湖南大学 B-
30 10558 中山大学 B-
31 10610 四川大学 B-
32 10611 重庆大学 B-
3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34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35 10246 复旦大学 C+
36 10486 武汉大学 C+
37 10530 湘潭大学 C+
38 10559 暨南大学 C+
39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C+
40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41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C+
42 10145 东北大学 C
43 10183 吉林大学 C
44 10299 江苏大学 C
45 10422 山东大学 C
46 10459 郑州大学 C
47 10533 中南大学 C
48 11646 宁波大学 C
49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50 10128 内蒙古工业大学 C-
5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52 10216 燕山大学 C-
53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C-
54 10384 厦门大学 C-
55 10403 南昌大学 C-
56 10710 长安大学 C-
 
华南理工大学力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华南理工大学考研网
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080100力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招生学院、专业、研究方向代码及名称
招生
人数
招生
导师
考试科目
备注005土木与交通学院
 
080100力学
01损伤、疲劳与断裂力学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1材料力学
复试笔试科目:918力学概论(以材料力学为主)02微纳米与复合材料力学
同上03航空航天与动力学
同上04工程测试技术与实验力学
同上05工程结构与路桥力学
同上06工程流体力学理论与应用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