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综合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

发布时间:2021-11-1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综合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

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综合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综合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 正文

698 中医综合
一、 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自命题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水平。
二、 考察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以适应攻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课程之需要。
本考试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具体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理,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三、考试比例及题型结构
(一)试卷满分为 300 分。试卷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
《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六部分组成,各科所占比例如下:
《中医基础理论》占 14%
《中医诊断学》占 14%
《中药学》占 14%
《方剂学》占 14%
《针灸学》占 14%
《中医内科学》占 30%
(二) 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中基,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各 1 题。共 5 题,每题 5 分,
合计 25 分)
2.问答题:(中基,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各2题。共 10 题,每题 20 分,合
计 200 分)
3.分析综合运用题:(中医内科学为主,共 2 题,75 分)
四、考察内容范围
《中医基础理论》
一、中医学的四大经典。各自的特点与地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中国医学史上的主要医家和名著。(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金元四大家、命门学说、温病四大家)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第一章 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防治)
三、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的各自特性、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三)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脏 象
一、概 说
(一)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二)五脏、六腑总的生理特点二、五 脏
(一)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心、肺、脾、肝、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三、 六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四、奇恒之腑(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
(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一、 精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二、  气的基本概念、气的来源、生成、运动和生理功能。三、  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组成、分布和生理功能。四、 血的概念、生成、生理功能及其运行。
五、 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生理功能。
六、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气与津液、血与津液、气与精、精与血、血与津液)。
第四章 经络一、 经络的概念、生理功能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 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三、 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督、任、冲、带四脉的循行特点与功能。
第五章 体质一、 体质的概念及体质的构成要素。
二、 九种常见体质的特点。三、 体质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病 因一、 六淫、疠气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 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无度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三、 水湿痰饮、瘀血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第七章 发病与病机第一节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发病类型(感邪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
第二节 病 机
一、 邪正盛衰(虚、实、虚实夹杂、虚实真假、虚实转化、趋向与转归)。
二、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三、 气、血失常(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热、血瘀、血寒、出血)。
四、 气与血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五、 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亏损不足、输布、排泄障碍)
六、 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津液与气关系失调、津液与血的关系失调) 七、 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八、 疾病传变(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第八章 防治原则
一、 未病先防:治未病
二、 既病防变(外感疾病的早期治疗、内伤疾病的早期治疗) 三、 治标与治本
四、 正治与反治五、 扶正祛邪 六、 调整阴阳 七、 调理气血 八、 调理脏腑 九、 三因制宜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 一般情况2.主诉
3.现病史
4.既往史
5.个人生活史6.家族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1.问寒热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寒(恶寒、畏寒、恶风、寒战)、热(微热、壮热、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的概念。
恶寒发热的类型: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2.问汗
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及兼症等。3.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
4.问头身胸腹
头晕:头晕的概念、类型及各自的临床表现。心胸:胸闷、心悸自的临床表现。
胸胁脘腹: 胸胁脘腹为脏腑所在,不同部位的病症可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5.问耳目
问耳: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问目:目痛、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6. 问睡眠
失眠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嗜睡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7.问饮食及口味
口渴及饮水:根据口渴与饮水情况如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渴喜热饮或冷饮、口干但嗽水而不欲咽等,辨别津液的盈亏、输布情况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食欲与食量:通过食欲与食量情况如食欲减退、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及偏嗜食物等, 可以判断脾胃功能的强弱及疾病的轻重、预后。
口味:不同的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8.问二便
大便:大便的异常表现为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寒热虚实的鉴别。
便秘、泄泻、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下痢脓血、便黑如油、肛门灼热、排便不爽、肛门重坠、里急后重、滑 泻失禁等症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小便:小便的异常表现为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寒热虚实的鉴别。
尿量增多、尿量减少、小便频数、癃闭、小便涩痛、小便失禁、遗尿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9.问经带
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变化,痛经的特点。
带下的量、色、质及气味的变化来判别疾病的寒热虚实。常见经带异常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1.望神
望神的概念、原理。
得神、失神、假神、少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2.望色
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
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证。
3.望形体
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4.望姿态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第二节 局部望诊
1.望头面五官
2.望躯体
3.望二阴
4.望皮肤
第三节 望排出物
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特征,病理指纹变化的机理。
第三章 舌诊
第一节 舌诊概说
1.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舌诊的内容。
正常舌象。
舌象的生理变异。第二节 望舌质 1.望舌色
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青紫舌的舌象特征与临床意义。2.望舌形
荣、枯、老、嫩、胖、瘦、点、刺、裂纹舌的舌象特征与临床意义。3.望舌态
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吐弄舌、短缩舌的舌象特征与临床意义。4.望舌下络脉
观察方法与异常舌下络脉临床意义。第三节 望舌苔
1.望苔质
薄厚苔、润燥苔、腐腻苔、剥苔、类剥苔、偏全、真假舌苔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望苔色
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的舌象特征与临床意义。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1.舌象分析的要点
察舌的神气与胃气、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舌象的动态分析。2.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1.正常声音的形成与变化。
2.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心音、胃肠异常声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第二节 嗅气味
常见病体异常气味与病室异常气味。
第五章 脉诊
第一节 诊脉概述1.诊脉的部位
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 三部诊法。3.诊脉方法
诊脉的时间、体位、诊脉的指法、平息与五十动。4.脉象要素
构成脉象的要素。 第二节 正常脉象 1.正常脉象的特点。
2.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第三节 病理脉象
1.常见病脉
浮脉、散脉、芤脉、沉脉、伏脉、牢脉、迟脉、缓脉、数脉、疾脉、洪脉、大脉、细脉、长脉、短脉、虚脉、弱脉、 微脉、实脉、滑脉、动脉、涩脉、弦脉、紧脉、革脉、濡脉、促脉、结脉、代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
2.脉象鉴别
比类法、对举法。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1.脉诊的临床运用
2.脉诊的意义
辨别病情、阐述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
第六章 按诊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按诊的体位、按诊的手法、注意事项第一节 按诊的内容
1.按胸胁 2.按脘腹 3.按肌肤 4.按手足 5.按腧穴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特点与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特点与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虚证、实证的概念、临床特点与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特点 与鉴别要点。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证候相兼
2.证候转化
3.证候错杂
4.证候真假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病因病机与临床特点。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鉴别。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1.气虚类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
2.血虚类证:血虚证与血脱证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
3.气滞类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
4.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
5.血热证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
6.血寒证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临床表现。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火亢盛证、心脉闭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热邪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含义、临床表现与病机。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含义、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肝风内动证的含义、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含义、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含义、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1.辨六经病证
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2.六经病证的传变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1.辨卫气营血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传变关系。
2.六经卫气营血证的传变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1.三焦病证: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2.三焦病证的传变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
1.辨十二经脉病证
2.辨奇经八脉病证
《中药学》
参考书籍《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中药学
(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概念。
2.《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学术价值。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概念。
2.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三)中药的炮制
1.中药炮制的目的。
(四)中药的性能
1.四气的概念,确定的依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五味的概念,确定的依据,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3.升降浮沉的概念,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4.归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五)中药的配伍
1.中药"七情"及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的概念。
(六)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用药禁忌。
(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
2.中药煎煮方法。
各论
(八)解表药(11+8)
1.解表药的含义、分类、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比如麻黄桂枝相须为用,下同)、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紫苏、生姜、荆芥、藁本、辛夷、牛蒡子、蝉蜕、升麻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比如辛夷内服时宜包煎,下同)及使用注意。
(九)清热药(13+8)
1.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生地、玄参、赤芍、青  蒿、地骨皮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穿心莲、大青叶、青黛、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大头翁、牡丹皮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泻下药(1+2)
1.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大黄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芒硝、火麻仁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一)祛风湿药(6+2)
1.熟悉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独活、川乌、秦艽、防己、五加皮、桑寄生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蕲蛇、木瓜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二)化湿药(3+2)
1.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广藿香、苍术、厚朴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砂仁、豆蔻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三)利水渗湿药(4+4)
1.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薏苡仁、猪苓、滑石、木通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四)温里药(4+2)
1.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
2.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丁香、小茴香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五)理气药(4+3)
1.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陈皮、枳实、木香、香附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青皮、沉香、乌药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六)消食药(3+2)
1.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麦芽、六神曲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七)驱虫药(1+1)
1.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槟榔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使君子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八)止血药(4+5)
1.止血药的含义,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小蓟、大蓟、地榆、槐花、蒲黄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十九)活血化瘀药(6+9)
1.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川芎、郁金、姜黄、丹参、牛膝、莪术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延胡索、乳香、没药、益母草、红花、桃仁、骨碎补、三棱、斑蝥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化痰止咳平喘药(8+8)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半夏、天南星、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苦杏仁、百部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旋覆花、竹茹、竹沥、紫苏子、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一)安神药(3+2)
1.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2.朱砂、酸枣仁、灵芝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合欢皮、远志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二)平肝息风药(6+5)
1.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石决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牡蛎、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二十三)开窍药(1+1)
1.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麝香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冰片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四补虚药(18+12)
1.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肉苁蓉、杜仲、续断、菟丝子、当归、熟  地黄、白芍、百合、麦冬、枸杞子、龟甲、鳖甲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西洋参、山药、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益智仁、何首乌、阿胶、北沙参、天冬 、玉竹、黄精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五)收涩药(4+1)
1.收敛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注意事项。
2.五味子、乌梅、肉豆蔻、山茱萸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五倍子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六)涌吐药
无。
(二十七)攻毒杀虫止痒药
1.雄黄、硫黄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二十八)拔毒化腐生肌药
1.炉甘石的功效、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方剂学》
上篇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的变化形式,深刻理解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下篇 论第一章 解表剂
1.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和基础方。阐明麻黄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 重点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的配伍意义。分析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及加减临床应用。理解麻黄汤化裁的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石甘汤的主要配伍意义及其主治证。2.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阐明桂枝汤的全部内容,重点掌握桂枝与白芍等量相配以调和营卫的配伍原理,进而阐明桂枝、芍药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主治的影响。同时,作为解表剂运用的通则,对桂枝汤的用法及其临床意义应进行具体阐发。对比与麻黄汤的临床区别应用。3.九味羌活汤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的常用方,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明确“分经论治”的用药特点。方中黄芩、生地的配伍意义。
4.小青龙汤是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咳喘的常用方。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应阐明方中麻黄、桂枝与芍药的配伍关系,以及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温化寒饮作用方面的配伍意义。通过组方原理与大青龙汤的的鉴别应用。
5.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阐明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用药特点,及其加减应用。
6.银翘散的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应重点阐明银花与连翘、荆芥与淡豆豉、桔梗与杏仁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同时,从银翘散煎服法要求领会辛凉解表方剂的用法共性。
7.桑菊饮中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阐明桑叶为君药的意义,与银翘散皆为辛凉解表之常用方,二者的鉴别应用。
8.败毒散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明确方中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尤应重视败毒散中人参的用量特点及配伍意义。
第二章 泻 下 剂
1.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应重点阐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功能、主治、煎煮方法、配伍关系方面的异同。其中,应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枳朴、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
2.麻子仁丸是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应从方义分析、用量特点、用法等方面,阐明本方意在润肠泻热的道理。
3,济川煎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明确本方补中有泻、降中有升的配伍特点及方中枳壳、升麻、泽泻的配伍意义。
4.十枣汤为峻下逐水的常用方。应着重阐明甘遂、芫花、大戟的配伍意义和使用注意, 尤其是大枣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5.“釜底抽薪”、“急下存因”、“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的含义及具体应用。
第三章 和 解 剂
1.小柴胡汤是主治伤寒少阳半表半里证的代表方。应针对病机,全面阐明其治法原理, 明确柴胡与黄芩为和解少阳的基本配伍结构。把握本方的配伍特点及运用的一般规律。2.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成,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
理。应阐明与小柴胡汤的鉴别比较。
3.蒿芩清胆汤是主治少阳湿热及痰热证的常用方。应重点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比较与小柴胡汤在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
4.四逆散既是治疗阳郁四逆证之基础方,又是后世用治肝脾气郁证之基础方。既要阐明本方用于阳郁厥逆的机理,更应重视后世在疏肝理脾、调和肝脾方面的发展和运用。应突出柴胡与芍药、柴胡与枳实、芍药与枳实等基本配伍结构的意义。
5.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脾虚证之常用方。在全面阐明其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的基础上,明确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
6.痛泻要方是治疗肝旺脾虚所致腹痛泄泻的常用方,体现培土抑木的治法。明确其病因病机及本方组方原理。应阐明防风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7.半夏泻心汤是用于寒热互结心下所致痞证的常用方,亦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应全面阐明其病机特点、方义及配伍特点。通过与三个附方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比较,说明组方应方随法变、药因证异的道理。
第四章 清 热 剂
1.白虎汤是清热生津的基础方。阐明其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明确其适应证与禁忌证。比较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功用、配伍及临证运用的异同。3.清营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阐明方中配伍银花、连翘的意义,其治法中称“透热转气”的含义。
4.犀角地黄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及犀角地黄汤中水牛角与生地的配伍意义,白芍、丹皮的作用。与清营汤的鉴别应用。
5.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分析其适应证及用药特点,三黄的配伍特点,苦寒直折法的含义,使用注意事项。
6.凉膈散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重用连翘为君及配伍竹叶、薄荷的意义,“以泻代清”的含义。
7.仙方活命饮的组成、组方原理及其适应证。与普济消毒饮皆为治疗热毒痈肿的常用方。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主治病证。
8.龙胆泻肝汤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在阐明配伍意义的基础上,应重视柴胡、当归、生地的运用及其与肝脏生理特性的关系。
9.左金丸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的常用方。应阐明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配伍关系以及二药相配的常用组合对后世的影响。
10.清胃散为主治胃火牙痛之常用方。阐明其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以及黄连与升麻的配伍关系
11.玉女煎以清胃火有余之石膏与滋肾水不足之熟地相配,清火壮水并施,是主治胃热阴虚牙痛之常用方。分析玉女煎与清胃散主治证的病因病机与证候区别。
12.芍药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原理,方中用大黄、肉桂的意义。
13.白头翁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以及与芍药汤的鉴别应用。
14.青蒿鳖甲汤是治疗阴虚发热证之常用方。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
第五章 祛 暑 剂
六一散中主要药物、主要功用及方中滑石和甘草的配伍意义。
第六章 温 里 剂
1.理中丸组成、功用、主治、组方原理。丸剂与汤剂在服法上的不同要求及其意义。该方的加减应用及临床变化。
2.吴茱萸汤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组方原理。主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和少阴吐利之机理。
3.小建中汤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强调饴糖及方中倍用芍药的配伍意义。
4.四逆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加减运用。应阐明附子与干姜的配伍关系以及方中配伍甘草的特定意义。四逆散与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如何区别运用。
5.当归四逆汤是养血温经散寒之常用方。应重点阐明其主治证候、病机特点以及配伍意义。强调当归与桂枝的配伍意义。
第七章 补 益 剂
1.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基础方,应阐明其功用、主治及配伍基本结构,及临床加减应用及衍化方。
2.参苓白术散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注意说明桔梗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如何体现“培土生金”法则。
3.补中益气汤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其方义分析中,应强调黄芪与升麻、柴胡之配伍意义和用量特点。
4.生脉散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加减应用。
5.玉屏风散的组成、功用、主治,防风在方中的配伍意义,该方与桂枝汤所治之自汗有何不同,怎样区别运用。
6.完带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阐明完带汤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以及配伍柴胡、白芍、黑芥穗的意义。
7.四物汤是补血调血之基础方。其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运用通过药量增减与药味加减,分析化裁产生治疗血分病证的诸多方剂。
8.当归补血汤组成、功用、主治,方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意义,二者用量比例。阐明其与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发热证之区别。
9.归脾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加减。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功用、主治之异同。
10.炙甘草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加减运用,分析方中何药为君。
11.六味地黄丸掌握主治证、组成、功用及组方原理、加减运用,诸多滋补肾阴方剂都是由此方加味而成。应着重阐明本方三补三泻的配伍特点及其主次关系。
12.肾气丸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加减运用。阐明本方的组方特点、以及何谓肾气丸的含义。
13.地黄饮子主治喑痱证之病因病机及组方原理。
第八章 固 涩 剂
1.牡蛎散的组成、功用、主治证及组方原理。阐明方中牡蛎和黄芪的配伍意义。
2.四神丸为涩肠止泻的常用方。阐明组成、功用、主治证及组方原理,注意与真人养脏汤的区别。
3.金锁固精丸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
4.桑螵蛸散为涩精止遗之常用方,该方组成、功用、主治证及组方原理。
第九章 安 神 剂
1.朱砂安神丸的主治证的证治机理、用方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2.天王补心丹的组成、功用、主治证及组方原理,方中重用生地及配伍桔梗的意义。
3.酸枣仁汤的的组成、功用、主治证及组方原理,其与天王补心丹均治疗心悸及失眠, 当阐明如何区别使用。
第十章 开 窍 剂
1.安宫牛黄丸主治证的证治机理,该方如何体现凉开的治疗大法。
2.紫雪、至宝丹均为清热开窍之常用方。二者组方特点,适应证。与安宫牛黄丸功用的异同点,临床如何区别使用。
3.苏合香丸为温开法之常用方,其主治证的证治机理,组方特点,适应病证。
第十一章 理 气 剂
1.越鞠丸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的代表方,其用药有何特点,临证应随诸郁的主次而调整其君药并加减运用。
2.半夏厚朴汤中半夏与厚朴、茯苓、苏叶配伍意义,主治梅核气的组方原理。
3.暖肝煎的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及组方原理。
4.苏子降气汤主治证及组方原理,方中配伍当归及肉桂的意义。
5.定喘汤的组方原理,方中麻黄、白果的配伍意义,分析与苏子降气汤鉴别。
6.旋覆代赭汤的组方原理,方中配伍旋覆花和待赭石的意义。
第十二章 理 血 剂
1.桃核承气汤是破瘀泻热剂,主治血热互结之蓄血证。掌握组成、功用、主治证及组方原理。阐明方中大黄、芒硝分配伍意义及桂枝在方中作用。
2.血府逐瘀汤掌握组成、功用、主治证及组方原理。以活血祛瘀为功,方中配伍桔梗的目的,详细介绍其临床应用。
3.补阳还五汤所治证的的病因病机及组方特点,其方名意义,方中重用黄芪的配伍意义,掌握其用量。
4.温经汤组成、主治证及组方原理,方中半夏、丹皮配伍意义,对温经汤“温”字的含义理解。
5.生化汤组成、主治证及组方原理,方中重用当归及配伍炮姜的意义。
6.失笑散的主治证及其功用及组方特点。
7.桂枝茯苓丸组成、主治证及组方原理,及其原书对剂型和用法的要求。
8.小蓟饮子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及组方原理及方中重用生地的意义。
第十三章 治 风 剂
1.川芎茶调散为治风邪头痛的代表方,其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及组方原理及方中用清茶的意义。
2,消风散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及组方原理及用药特点,方中配伍当归、生地、胡麻仁的意义。
3.羚角钩藤汤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及组方原理,方中配伍桑叶、菊花意义。
4.镇肝熄风汤组成、主治证及组方原理,分析方中少佐茵陈、麦芽、川楝子的意义。
5.天麻钩藤饮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第十四章 治 燥 剂
1.杏苏散是轻宣凉燥的代表方,分析主治之凉燥与外感风寒伤肺证病因病机的异同, 阐明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2.桑杏汤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该方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3.清燥救肺汤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临床加减应用。与桑杏汤证鉴别。
4.麦门冬汤组成、功用、主治,方中麦门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及配伍意义。
5.增液汤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如何体现以补药之体做泻药之用。
6.百合固金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加减应用。
第十五章 袪 湿 剂
1.平胃散组成、功用、适应证,组方原理,介绍临床随证加减应用。
2.藿香正气散主治证的病因病机,及组方原理、临床应用。
3.茵陈蒿汤是主治湿热黄疸之常用方。方中配以栀子、大黄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4.八正散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加减应用。大黄在方中的配伍意义。临床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5.三仁汤是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证的常用方。三仁汤组成、功用、主治,方中“三仁”的配伍意义,如何体现三焦分消的治法。
6.当归拈痛汤组方特点,主治病证。
7.二妙散的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阐明与当归拈痛汤的区别。
8.五苓散主治证的组方原理、蓄水证的病因病机、方中桂枝的配伍意义。
9.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加减,主治证的病因病机。与五苓散的鉴别应用
10.真武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及配伍意义。方中用芍药的意义。
11.实脾散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与真武汤的鉴别。
12.独活寄生汤为治痹症所致腰背痛的名方,分析其组方用药中祛邪与扶正的配伍关系。
13.羌活胜湿汤的组成、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及方中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第十六章 袪 痰 剂
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方中配伍乌梅、生姜的意义。介绍临床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2.温胆汤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特点及加减运用。与酸枣仁汤皆可治疗虚烦不眠症,分析二方在配伍、功用、主治证、病机、临床表现方面区别。温胆汤与橘皮竹茹汤皆治呕吐呃逆,分析二方在配伍方面区别。
3.清气化痰丸组成、功用、主治、组方特点、主要配伍意义。
4.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配伍意义,与苓桂术甘汤在治疗痰眩方面的鉴别。
第十七章 消 食 剂
1.保和丸为主治一切食积之常用方。重点阐述组方原理及方中佐以连翘的配伍意义。
2.健脾丸的组方原理、特点、与保和丸在临床的鉴别应用。
第十八章 驱 虫 剂乌梅丸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1.针灸学的定义。
《针灸学》
绪言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针灸理论
一、经络总论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终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6.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二、腧穴总论
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原则。
4.腧穴的定位方法。
5.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三、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脾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大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阴、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盲、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阴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
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蠢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督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 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印堂。
任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常用经外奇穴
1.头颈部:四神聪、鱼腰、上明、太阳、球后、耳尖、上迎香、内迎香、金津、玉液、夹承浆、牵正、翳明、安眠。
2.躯干部:子宫穴、三角灸、定喘穴、夹脊、痞根、腰眼、十七椎、腰奇。
3.四肢部:十宣、四缝、中魁、八邪、外劳宫、腰痛穴、二白、肘尖、肩前、环中、百虫窝、鹤顶、膝眼、胆囊穴、阑尾穴、内踝尖、外踝尖、八风。
针灸技术
一、刺灸法总论
1.刺法、灸法的定义。
2.刺灸法的特点、作用及意义。
3.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4.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二、毫针刺法
1. 毫针的构造、规格与保藏。2.针刺练习。
3.毫针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操作过程,针刺得气与行针手法、补泻手法。
4.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三、灸法
1.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
2.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四、拔罐
1.拔罐的操作方法;
2.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五、其他疗法
1.三棱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2.皮肤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3.皮内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4.电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作用,头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6.耳穴的定位、主治配穴原则及耳针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7.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8.其他常用针灸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总论1.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2.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治疗作用。
3.针灸配穴处方。
4.特定穴的应用。
5.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因素。
针灸治疗各论
1.各科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
2.内科病证:中风、眩晕(附:高血压)、头痛、面痛、面瘫、腰痛、胁痛、痹证、痿证(附:小儿麻痹后遗症)、痫证、癫狂、不寐、郁证、痴呆、脏躁、惊悸怔仲、感冒、咳嗽、哮喘、肺痨、疟疾、呕吐、胃痛、腹痛、黄疸、泄泻、痢疾、便秘、脱肛、癃闭、水肿、遗精(附:阳萎)、消渴,等等。
3.妇儿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不孕症、胎位不正、滞产、缺乳、阴挺、小儿惊风、遗尿、疳证、小儿脑性瘫痪、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等。
4.皮外科病证:风疹、隐疹、疔疮、痄腮、乳痈、乳癖、肠痈、痔疮、疝气、扭伤、落枕(附:颈椎病)、漏肩风、肘劳、腱鞘囊肿、丹毒、蛇串疮、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痤疮、斑秃,等等。
5.五官科病证:目赤肿痛、麦粒肿、近视、耳聋耳鸣、鼻渊、牙痛、咽喉肿痛、口疮, 等等。
6.急症:晕厥、虚脱、高热、抽搐、内在绞痛、出血症,等等。
其他:慢性疲劳综合征、戒断综合征、肥胖症、美容、衰老,等等。
附篇
1.古代针灸歌赋。
2.针灸想现代研究进展:经络、腧穴研究概况,刺法灸法研究概况、针刺治疗作用与原理研究概况。
3.子午流注针法。
4.灵龟八法
《中医内科学》
一、上篇总论
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
病历书写要求。二、下篇各论
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痨、肺胀、心悸、胸痹、心衰、不寐、头痛、眩晕、中风、痴呆、痫证、胃痛、胃痞、呕吐、噎膈、呃逆、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胁痛、黄疸、鼓胀、积证、聚证、瘿病、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郁证、痰饮、汗证、内伤发热、血证、厥证、消渴、虚劳、肥胖、癌病、痉证、痿证、颤证、腰痛、痹证等常见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诊断要点、辨证要点、临证要点、类证鉴别、证治方药、预防调护。
备注:上述内容为本科目的考察大致范围,可根据命题实际需要,允许偶有超出上述范围的命题情况出现。请各位考生注意。
南方医科大学

添加南方医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南方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南方医科大学报录比、南方医科大学考研群、南方医科大学学姐微信、南方医科大学考研真题、南方医科大学专业目录、南方医科大学排名、南方医科大学保研、南方医科大学公众号、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方医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南方医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nanfangyikedaxue/cankaoshumu_517338.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