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培养简介

发布时间:2020-05-1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培养简介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培养简介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培养简介 正文

体育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403
一、学科简介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涵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体育学发展将呈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理论研究与体育运动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等特点。本学科已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1985年开始研究生教育。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授22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65人。学科评估排名全国第九位。是省高校优势学科一期优势学科、二期重点序列学科,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支撑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省重点学科、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10多个科研平台。已授予博士学位105人,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2篇,省优博论文5篇、优硕论文8篇。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应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研究方法论、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了解体育学知识获得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应基本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还必须掌握与自身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
2.基本素质。应具备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置身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探求真知;应树立法制观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不得传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3.基本学术能力。应具备获取体育领域有关知识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体育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对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学术鉴别能力;具备一定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较好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和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应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学术成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熟练阅读和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
三、培养年限与培养方式
1.培养年限。硕士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2.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生的培养采取指导教师个别指导或指导教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及总学分: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环节和非学位课程四个模块,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总学分不少于28个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授课教师 考核方式 适用方向
公共课程(9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堂考核+实践环节考核 各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 16 1 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堂考核+实践环节考核 按文理选课
基础英语 54 3 第一学期 外国语学院 课堂考核 各方向
应用英语(专业英语) 54 3 培养单位自定 培养单位自定 培养单位自定 各方向
专业核心课程(15学分) 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54 3 第一学期 王家宏 考试 各方向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 54 3 第一学期 杨卫东,等 考试 各方向
体育生物科学理论与实践 54 3 第一学期 张林,等 考试 各方向
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理论与实践 54 3 第一学期 李龙,等 考试 各方向
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54 3 第一学期 王平 考试 各方向
培养环节(4学分)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各方向
中期考核 1 各方向
学术活动(不少于15次) 2 各方向
非学位课程(所获学分记非学位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要求) 体育产业与经济 36 2 第二学期 王家宏 考试 各方向
体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研究 36 2 第二学期 罗时铭 考试
体育社会学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36 2 第二学期 樊炳有 考试
社会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践 36 2 第二学期 戴俭慧 考试
体育发展的社会控制 36 2 第二学期 杨卫东/李翔 考试
人体运动分析理论与方法 36 2 第二学期 陆阿明 考试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36 2 第二学期 王国祥 考试
人体机能的生理生化评定方法与技术 36 2 第二学期 张林 考试
体育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36 2 第二学期 张秋霞 考试
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 36 2 第二学期 王杰龙 考试
功能动作训练理论与实践 36 2 第二学期 鲍捷 考试
运动技术及其教学训练原理 36 2 第二学期 宋元平/蔡赓/钟华 考试
运动休闲与健身指导 36 2 第二学期 钟华 考试
篮球教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36 2 第二学期 胡乔 考试
体育文化哲学 36 2 第二学期 陶玉流 考试
武术出场学基本理论 36 2 第二学期 李龙 考试
民族传统体育与养生 36 2 第二学期 王国志 考试
武术基本理论与进展 36 2 第二学期 张宗豪 考试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36 2 第二学期 吴松 考试
说明:
1)硕士生补修、选修学科培养方案以外的其他课程,为非学位课程。
2)非学位课程包括自学课程、补修课程、任选课程等。
①补修课程。专业基础欠缺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的核心课程(一般不少于2门)。所得的学分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②任选课程。硕士生根据个人兴趣,可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但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所得的学分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五、培养环节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文献综述
各方向应对硕士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特别是外文期刊目录作出具体规定,并建立读书报告制度,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学位论文综述应围绕选题在全面、大量地搜索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与概括分析,对所研究的问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叙述与评论;通过材料的组织、综合和评价,辨明文献中各种关系、矛盾、差距及不一致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不能只是文献的罗列或堆砌。综述既要全面反映该研究问题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又要归纳总结正确。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基本条件为已完成文献调研、进行了部分预研工作,并撰写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施行研究生本人申请、导师审核、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协调、各系(部)组织考核,研究生院备案的工作制度。具体按《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开题管理暂行办法》(苏大研〔2013〕11号)执行。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考核之一,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中期考核基本条件为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研究课题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中期考核施行研究生本人申请、导师审核、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协调、各系(部)组织考核,研究生院备案的工作制度。具体按《苏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暂行办法》(苏大研〔2013〕9号)执行。
3.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至少选听15次学科进展类讲座,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答辩前一个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存档备查。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苏大学位〔2012〕20号)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执行。
1.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是体育学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定意义的课题,研究课题要突出科学性、可行性。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应包括选题和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的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科学研究道德规范、学术规范、体育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等,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必须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方法合理,同时,逻辑性强、图表规范、文理通顺、行文规范,并能实事求是地提出正确结论。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应体现创新性与实践性,在所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合理利用现有理论,正确使用研究方法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
七、毕业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申请制。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必读文献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文献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类别
1 运动训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2 体育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3 篮球运动高级教程 人民体育出版社 著作
4 运动竞赛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著作
5 教练员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著作
6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 著作
7 运动竞赛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著作
8 竞技参赛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著作
9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著作
10 篮球运动高级教程 人民体育出版社 著作
11 球类运动-篮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12 新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 人民体育出版社 著作
13 我国篮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著作
14 我国篮球运动组织管理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著作
15 篮球文化与篮球市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著作
16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期刊
17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 期刊
18 体育学刊 华南师范大学 期刊
19 体育与科学 浙江省体育局 期刊
20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体育学院 期刊
21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 期刊
22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育学院 期刊
23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 期刊
24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 期刊
25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期刊
26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 期刊
27 体育文化导刊 国家体育总局 期刊
28 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期刊
 
 
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必读文献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文献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
类别
1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 衣俊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专著
2 文化和价值 维特根斯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6 专著
3 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 (美)普洛(Plog,F)贝茨(Bates,D.G.),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10 专著
4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 (美)英克尔斯,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专著
5 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 (美)英克尔斯,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5.5 专著
6 外国教育史 张斌贤、王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专著
7 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新文化 (美)卡普拉(Capra,F.)著,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11 专著
8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 傅维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专著
9 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 (美)巴比,华夏出版社,2009 专著
10 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 仇军,清华大学出版:2010-1-1 专著
11 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 刘骁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专著
12 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 作者:郭淑云著:民族出版社,2007 专著
13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期刊
1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 期刊
15 体育与科学 江苏省体科所 期刊
16 体育学刊 华南师范大学 期刊
17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国际体育学术组织 期刊
18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国际体育学术组织 期刊
19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国际体育学术组织 期刊
20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国际体育学术组织 期刊
21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国际体育学术组织 期刊
22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国际体育学术组织 期刊
23 Olympic review. 国际体育学术组织 期刊
 
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必读文献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文献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类别
1 运动生物力学 陆爱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著作
2 运动生物力学高级教程 金季春.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著作
3 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 卢德明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著作
4 肌肉骨骼康复学 张长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著作
5 运动疗法技术学 纪树荣主编,华夏出版社,2004 著作
6 健康教育学 王健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著作
7 健康评估 刘咸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著作
8 康复医学 南登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著作
9 运动生理学 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著作
10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冯炜权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著作
11 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 冯连世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著作
12 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 冯连世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著作
13 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 胡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著作
14 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张业彬等.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著作
15 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 田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著作
16 体育保健学 姚鸿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著作
17 体育统计学 丛湖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著作
18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期刊
19 SPORTS MEDICINE 期刊
20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期刊
21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期刊
22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期刊
23 SPORTS MEDICINE 期刊
24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期刊
25 Journal of Exercise Scinence & Fitness 期刊
26 体育科学 期刊
27 中国体育科技 期刊
28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期刊
29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期刊
3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必读文献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文献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文献类别
1 行健斋随笔唐豪太极少林考 唐豪/山西科技出版社 专著
2 中国武艺图籍考 唐豪/山西科技出版社 专著
3 说剑丛稿 马明达/中华书局 论文集
4 体育文化历史论稿 程大力/四川大学出版社 论文集
5 中国武术思想概论 张志勇/河南大学出版社 专著
6 中国武术史 周伟良/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著
7 中国体育思想史(三卷) 崔乐泉/首都师大出版社 编著
8 中国武术拳械录 徐才/人民体育出版社 编著
9 中国武术文化概论 旷文楠/四川教育出版社 专著
10 国技大观 唐豪等 编著
11 民国国术期刊集成 中国图书出版社 丛书
12 中国武术大辞典 编纂组/人民体育出版社 辞书
13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 卢元镇/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著
14 行健斋随笔唐豪太极少林考 唐豪/山西科技出版社 专著
15 中国武艺图籍考 唐豪/山西科技出版社 专著
16 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刊 马明达/齐鲁书社 编著
17 中国文化史 冯天瑜/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著
18 中国兵器史稿 周纬 专著
19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期刊
20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 期刊
21 体育学刊 华南师范大学 期刊
22 体育与科学 浙江省体育局 期刊
23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体育学院 期刊
24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 期刊
25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育学院 期刊
2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 期刊
27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 期刊
28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期刊
29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 期刊
30 体育文化导刊 国家体育总局 期刊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452
一、专业领域简介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涵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体育学发展将呈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理论研究与体育运动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等特点。本学科已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1985年开始研究生教育。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授22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65人。学科评估排名全国第九位。是省高校优势学科一期优势学科、二期重点序列学科,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支撑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省重点学科、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10多个科研平台。已授予博士学位105人,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2篇,省优博论文5篇、优硕论文8篇。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应树立法治观念,风行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规范和职业操守,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不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良作风,以追求公平公正、传播先进体育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维护我国学位授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专业素养。应具备坚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熟悉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知识更新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解决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3)职业精神。应热爱体育事业,具备职业服务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对所从事的体育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自觉维护职业尊严、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2.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应广泛学习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医学、生物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并能将基础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学术素养,为专业学习和体育实践奠定基础。
2)专业知识。应掌握系统的专业性知识,通过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训练,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未来执岗能力,其中专业领域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适能测评理论与方法、体育教材教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专项)、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伤病防治与康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管理理论与实务、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休闲项目概要等课程。
3.实践训练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训练应以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与中小学和体育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的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团队,通过观摩、跟岗、顶岗方式,参与课堂教学与训练、竞赛组织策划与实施、健身指导与推广等活动,接受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习、实践训练,强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4.基本能力
应能独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善于社会交往、与人互动交流与沟通,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有效组织、开展各类体育实践活动。
1)获取知识、技能能力。应具有良好的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通过文献查阅、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实习与实践等途径获取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知识、完善技能,以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要。
2)实践研究能力。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体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相关领域的典型案例与事例,发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归纳、分析、总结等有效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案。
3)专业实践能力。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如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运动专项技能,做到善讲解、会示范、能组织等良好的教学执行能力;运动训练领域研究生应具备高水平运动专项技能,掌握运动项目发展规律及科学训练方法,具有指导较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能力。
三、培养年限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2-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采用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
实行导师组和导师并重负责的制度。结合校外导师联合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体育教师、体育管理者等参与体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参与实践过程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高水平运动员不少于39学分),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含教育实习)。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授课教师 考核方式
公共课程(11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堂考核+实践环节考核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 16 1 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堂考核+实践环节考核
基础英语 54 3 第一学期 外国语学院 课堂考核+考试
专业英语 54 3 第二学期 刘卫东/张秋霞 课堂考核+考试
逻辑学 36 2 第一学期 李翔 课堂考核+实践环节考核
专业核心课程(10学分) 体育课程导论 36 2 第一学期 杨卫东 考试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36 2 第一学期 宋元平 考试
体适能评定与方法 36 2 第一学期 张林 考试
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36 2 第一学期 蔡赓 考试
体育教材教法(实践课) 36 2 第二学期 宋元平/蔡赓/胡乔 考试
培养环节(10学分) 开题报告 1 各方向
中期考核 1 各方向
专业实践(教育实习+领域实践) 8 各方向
选修课程(不少于9学分) 学校体育改革与实践 18 1 第二学期 樊炳有 考试
网球 36 2 第二学期 张建平 考试
羽毛球 36 2 第二学期 王文军 考试
运动生物力学 36 2 第二学期 陆阿明 考试
体育管理学 36 2 第二学期 李翔 考试
中学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72 4 第二学期 中学教师 考试
体育科研方法 36 2 第二学期 樊炳有 考试
体育行业职业与资格认证 36 2 第二学期 戴俭慧 考试
武术 36 2 第二学期 李龙 考试
体育统计学 36 2 第二学期 张秋霞 考试
现役高水平运动员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9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授课教师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课程(9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堂考核+实践环节考核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 16 1 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堂考核+实践环节考核
逻辑学 36 2 第一学期 李翔 课堂考核+实践环节考核
应用英语 72 4 第二学期 刘卫东/张秋霞 课堂考核+考试
专业核心课程(20学分) 人体运动科学基础与应用 54 3 第一学期 陆阿明 考试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54 3 第一学期 王家宏 考试
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54 3 第一学期 蔡赓 考试
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应用 54 3 第二学期 王平 考试
运动损伤与防治 54 3 第二学期 王国祥 考试
专项运动训练控制 54 3 第二学期 教练 考核
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 2 导师 考核
培养环节(10学分) 开题报告 1 各方向
中期考核 1 各方向
专业实践 8 导师+教练 各方向
五、培养环节
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习及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专题讲座和微型授课等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用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体育教师、体育管理者等长期从事基层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与设计、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专业实践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实习、实践训练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采用集中与分段、个人与集体、课堂与课外、校内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开辟实践基地,联合体育领域的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等共同指导。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专业实践要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价;研究生要认真总结实践学习经验,撰写实习实践报告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考核采用实习单位、校内外导师与培养单位共同评价方式,以确保实习、实践训练工作的效果与质量。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专业实践内容:
1)高校、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习。
2)运动训练监控与指导。
3)竞赛组织与管理。
4)社会体育指导。
教育实习时间为18周(6学分)。其他三个领域实践时间共6周(各1学分,可选择其中两个领域进行实践),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第一个暑假进行。
注:现役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实践单独安排,以训练、竞赛为主,由导师和教练员共同考核。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基本条件为已完成文献调研、进行了部分预研工作,并撰写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施行研究生本人申请、导师审核、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协调、各系(部)组织考核,研究生院备案的工作制度。具体按《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开题管理暂行办法》(苏大研〔2013〕11号)执行。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考核之一,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中期考核基本条件为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研究课题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中期考核施行研究生本人申请、导师审核、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协调、各系(部)组织考核,研究生院备案的工作制度。具体按《苏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暂行办法》(苏大研〔2013〕9号)执行。
六、学位论文
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苏大学位〔2012〕20号)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执行。
1.选题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工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是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形式。
实验研究报告的体例结构:选题背景及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研究)或调查资料及数据分析(调查研究)或理论及资料分析(文献研究)、结论与建议。
案例分析报告的体例结构:案例背景及文献综述、相关概念说明、案例描述、问题提出、案例分析、案例启示与总结。
方案设计的体例结构:设计背景及文献综述、设计的必要性、设计报告(理念、框架或技术路线、方法和内容等)、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总结(设计的创新点、优缺点、展望及建议)。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须符合上述体例结构规范,应做到研究问题明确、研究内容充实,方法科学、合理,观点明确,逻辑清晰,阐述准确,图标规范,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数据、视频资料等附录齐全,参考文献充足、基本涵盖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或报告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应保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认真撰写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
七、毕业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申请制。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苏州大学

添加苏州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苏州大学考研分数线、苏州大学报录比、苏州大学考研群、苏州大学学姐微信、苏州大学考研真题、苏州大学专业目录、苏州大学排名、苏州大学保研、苏州大学公众号、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苏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苏州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okaoyan.com/suzhoudaxue/yanjiushengyuan_288297.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