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导师名单

更新时间:2022-07-30 10:33:5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导师名单
Ad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田 霞 桂翔 李 妍 柯文进 陈 勇 赵明学 王红梅 许卉艳 殷召良 陈功 徐刚 王丛老师

     王丛简历

      1968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少时曾跟外祖父—黑伯龙先生学画, 1993 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学士学位。 1993 年在中国煤炭工业出版社任美术编辑。 1994 年至 1998 年在中国煤炭工业部驻美国洛杉矶公司工作。

      2000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深造。 2002 年至今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作,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5 年至今兼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客座副教授,担任班主任。 2010 年受聘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山水画。

      作品曾多次参加地方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刊登于《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优秀作品选》、《水墨研究》、《美术研究》、《中国画》、《国画家》、《收藏杂志》、《美术报》、《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贾又福山水画教学概要》、《贾又福山水画教学实践之临摹篇、写生篇、创作篇》、《美苑》、《美术》、《美术观察》等。出版个人选集《庭院》、《当代山水画八人作品集》等、论文发表于《世界艺术》、《齐鲁艺苑》、《艺术教育》等刊物。 2006 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山水画八人画展,其中作品《庭院》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钱鸣高,1932年12月生,著名矿山压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1954--1957年就读于北京矿业学院采矿系采煤专业研究生。历任北京矿业学院,四川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学院(大学)矿山压力实验室,研究室主任,采矿系系主任。曾任煤炭工业矿山压力中心站站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和矿业学科召集人,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International J. of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国际编委。2007年当选为中国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他198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4年获“能源大奖”,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是我国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5 0多年来在采矿工程学科建设及矿山压力理论和实践中作出了系统,全面而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和重要贡献。提出的采场上覆岩层的“砌体梁平衡假说”以及老顶破断规律及其在破断时在岩体中引起的扰动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创立的“砌体梁”力学模型被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 · 矿冶卷》有关条目,且作为基本理论编入教科书,为高等矿业院校广泛采用。他创立了以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和支架-围岩系统为核心的工程理论体系,建立了“矿山压力预测,控制和监测”的实用工程技术,为煤炭安全生产和高产高效开采作出了贡献。近期又提出了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上述成果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奖。 


  王家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
   1、厚煤层的放顶煤与大采高开采理论与技术
   2、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
   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
   4、大倾角煤层开采理论与技术
   5、岩石力学与边坡工程稳定理论与技术
   6、岩石工程的可靠性理论与矿业系统工程

  主要获奖成果:
   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坚硬厚煤层综放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2、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6),平朔矿区露井联采建设与生产技术研究,
   3、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两硬”条件大采高综采关键技术研究
   4、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极软、突出、特厚、高瓦斯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5、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2),大倾角轻型支架综采放顶煤技术研究
   6、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缓倾斜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易燃特厚软煤层综放技术
   7、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易燃、极软、高瓦斯煤层高产高效轻放开采技术研究
   8、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眼前山露天铁矿高陡边坡稳定研究
   9、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地下采煤引起河床沉降及矸石筑坝技术研究
   10、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综采技术研究

  代表性著作与学术论文:
   1、厚煤层开采理论与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
   2、边坡工程随机分析原理,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年5月
   3、坚硬煤体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块度的研究,煤炭学报,2000,25(3)
   4、低位综放开采顶煤放出的散体介质流理论与应用,煤炭学报,2002,27(4)
   5、露天矿节理岩体边坡稳定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8)
   6、极软厚煤层煤壁片帮与防治机理,煤炭学报,2007,32(8)
   7、厚煤层煤与瓦斯共采的关键问题,煤炭科学技术,2008,36(2)
   8、Reliability analysis of an open pit coal mine sl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2000,N.3
   9、The simulation of the 26th slide of Pingzhuang west surface coal min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face Mining, Reclamation and Environment》,V.9,1995
   10、The basic mechanics problems of the longwall top-coal caving techniqu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Nov., 2000,Australia.

  主持的主要在研科研课题:
   1、矿井突水的动力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编号:2007CB209402,时间:2007.8~2011.12。
   2、煤炭与煤层气双能源开采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50834005,时间:2009.1~2012.12。
   3、大采高综放开采工艺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编号:2008BAB36B01,时间:2008.11~2011.12。
   4、洪洞矿区资源安全高效节约型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横向课题,时间:2007.12~2010.10。
   5、神东矿区7~9米厚煤层开采技术研究,横向课题,时间:2007.12~2009.3。

  联系方式: E-Mail:wangjiachen@vip.sina.com    


  1. 基本信息
  姓名:侯运炳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2年2月
  职务:系主任
  职称:教授、博导
  电子邮件:

   2. 个人简历
   1991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9-1993.9期间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做博士后研究,1993.9博士后出站留校, 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资源开发与规划博士学科首席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规划、资源开采新技术、充填采矿技术、数字矿山、矿区循环经济、矿业系统工程、矿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及部重点项目、横向课题等项目数十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并获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IET教育基金教师奖、煤炭行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奖励。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90多篇。

   3.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资源开发与规划、充填采矿技术、资源开采新技术、数字矿山、矿区循环经济、矿业系统工程、矿物材料。

   4. 代表性论文
   (1) Charging for the waste dumping of open-pit metal mines,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Vol 13, Number 6, 2006.
   (2) Resistance to chemical attack of bittern-resisting cement in high-bittern environment,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Vol 12, Number 5, 2005.
   (3) 河北省煤炭资源安全预警研究,煤炭学报,2008,33(5)
   (4) 高活性阿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及其水化反应,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26(6)
   (5) 北洺河铁矿中层管理人员关键业绩指标绩效考核方法,中国矿业,2008,17(08)
   (6) 河北省煤炭资源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煤炭工程,2009,(1)
   (7) 煤炭需求最优组合预测,煤炭工程,2007,(11)
   (8) 矿山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报警系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25(1)
   (9) 基于工作流和面向对象的矿山管理信息系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23(6)
   (10) 矿山地理网络模型及算法,东北大学学报,2004,(8,增)
   (11) 基于粗糙集决策方法的矿山不确定多属性问题的研究,煤炭工程,2005,(04)
   (12) 矿山塌陷坑尾矿固结排放可行性研究,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技术新进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13) Establishment of mining dscision platform on data warehouse,Proceedings of the 2007’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ozuo,China
   April,2007.
   (14) 矿山管理通用报表的生成方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4)
   (15) 金属露天矿排岩收费研究,金属矿山,2006,(8,增)
   (16) 矿山项目管理软件复用组件的研究,煤炭学报,2001,26(4)
   (17) 应用组件技术开发矿山管理信息系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24(6)
   (18) 矿业开发的国家环境安全评价指标研究,金属矿山,2004,(3,增)

   5. 主要著作与编写教材
   (1)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计算机辅助矿山建设项目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3) 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战略研究,北京:地质工业出版社,2004
   (4) 非煤小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5) 河北省煤炭资源安全保障战略研究,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6.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 北铭河铁矿建设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家冶金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2) 复杂条件下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6
   (3) 河北省煤炭资源安全保障战略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7
   (4) 新城金矿采矿技术优化研究,国家黄金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
   (5) 崩落采矿法技术理论研究,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

   7. 从事科研项目

   (1) 矿井三维地理网络模型方法及基础支持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1-2010.12.
   (2) 750万吨/年地下铁矿联合建设工程建设方案优化研究,横向,2008.1-2009.12
   (3) 矿业数据仓库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1-2005.12
   (4) 中国五矿集团邯邢局铁矿资源开发及铁矿深加工配套项目建设规划,横向,2006.1-2007.12
   (5) 急倾斜难采煤层采煤方案优化研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4.6-2007.6
   (6) 峰峰矿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横向,2009.2-2009.12
   (7) 抗盐卤水泥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省重点项目,2006.6-2008.12
   (8) 矿业管理信息系统基于组件/构架的软件复用技术理论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1.1-2003.12
   (9) 塌陷坑尾矿固结排放技术研究,横向,2007.6-2009.10
   (10) 适宜高盐卤环境水泥研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2.6-2004.6
   (11) 复杂条件下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横向,2004.1-2006.12
   (12) 煤矿实时安全风险评价预警决策系统的开发应用,横向,2008.6-2009.6
   (13) 原生MML矿业数据仓库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9.12
   (14) 矿山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横向,2004.6-2005.12
   (15) 矿井空气调节关键技术优化及经济评价,横向,2007.1-2008.6
 


  基本信息
  姓名:马念杰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9.02
  民族:汉
  职称:教授、博导
  电话:13241768868/13910506828
  通讯地址:
  电子邮件:njma@cumtb.edu.cn

   个人简历
   78.02—81.12, 阜新矿业学院采矿系, 学生
   82.02—85.1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硕士研究生
   85.09—92.10,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 博士研究生、讲师、副教授
   92.09—93.10, TU braunschweig德国不伦瑞克大学, 访问学者
   93.1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巷道布置与维护、计算机应用

   主要科研项目
  负责完成国家、省部级和横向项目20多部,获奖1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科研主攻方向为:
  (1)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实用技术;
  (2)金属锚杆结构、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3)新型玻璃钢锚杆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4)煤巷冒顶事故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技术;
  (5)煤巷冒顶隐患探测方法及其仪器;
  (6)井下人员和设备定位系统

   主要论文及著作
  发表专著6部,论文70多篇,专利6项;

   教学情况
  主讲本科生主干课程“地下工程”、硕士研究生“高等采矿学”、博士研究生“采动围岩控制”等课程。

   获得荣誉
   1991年获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培养人选,2002年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4年12月,获北京市“产、学、研”先进个人。
 


  1. 基本信息
  姓名:孟宪锐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51年1月5日
  职称:教授 博导
  电子邮件:mengxr@cumtb.edu.cn

   2. 个人简历
  孟宪锐: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 1951 年 1月, 1977 年毕业于四川矿业学院采矿系地下开采专业,并留校任教。 1983 年 09 月 —1986 年 4 月 , 在 TU.BerLin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作为高访学者出国进修,学成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从事采矿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6 年从中国矿大(徐州)调到中国矿大(北京)工作。
  孟宪锐教授现任煤炭工业放顶煤开采技术中心副主任(原煤炭工业部放顶煤开采技术中心),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位。自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3. 主要研究方向
  矿山设计,开采方法,现代采矿技术,岩石力学与矿山压力,辅助运输技术,巷道矿压与支护技术,计算机在采矿中的应用,采矿工程设计与管理等。

   4. 代表性论文
   (1) 难采煤层的分类标准与定量化研究,《煤炭学报》,2000.8 Vol.25,Vo.4.2000
   (2) 大雁矿区竭煤层综放开采合理顶煤厚度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1第29卷第1期2000
   (3) Analyses of Top-coal Movement and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in Long-wall Top-coal Caving Mining,《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0.12 Vol.10 No.2
   (4) Research of Neural Network Identification Model in Technology Selection of Fully Top-coal Caving Mining,《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1.12,Vol11,NO.2
   (5) 轻型放顶煤支架的研制及其应用,《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2.12,,2002, No.4
   (6)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002专辑
   (7) 复杂结构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的相似模拟研究,《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12, 2004,第21卷第4 期
   (8) 含厚夹矸结构复杂煤层综放开采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综采放顶煤的发展与创新论文集》,2005.10,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9) 高瓦斯综放面瓦斯涌出特征研究,《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12,2006.No4
   (10) 千米深井大倾角煤层综放采场矿压显现实测研究,《煤炭科学技术》,2007.112007年第11期
   (11) 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技术新进展《论文集》,2007年9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2) 我国综放开采技术的现状与问题,煤矿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论文集,2008年11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3) 我国厚煤层开采方法的选择原则与发展现状,《煤炭科学技术》,2009.1, 2009年第1期
   (14) 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工艺模拟试验研究,《中国矿业》,2009.3, 2009年第3期

   5. 主要著作与编写教材
   (1) “现代放顶煤开采理论与实用技术”,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1
   (2) “采矿学”,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3
   (3) “全国第三届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杂志社,2000.7
   (4) 煤矿开采学,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8
   (5) 中国采煤方法,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8
   (6) 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1

   6.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 “轻型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研制” ,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2003年
   (2) 放顶煤开采工艺模式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
   (3) 千米深部大倾角特厚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
   (4) 采煤课程的改革与配套建设,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

   7. 从事科研项目
   (1) 综采放顶煤高产高效工艺模式研究,横向,1996-1998
   (2) 谢桥矿高瓦斯较薄厚煤层综放开采综合技术研究,横向,1997-2000
   (3) 厚煤层全高开采方法基础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998-2002
   (4)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研究与新型轻放支架的研制,横向,1999-2003
   (5) 开滦矿区放顶煤开采综合技术研究,横向2003-2005
   (6) 厚煤层高效全厚开采新技术研究,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4-2006
   (7) 开滦范各庄矿复杂煤层放顶煤开采综合技术研究,横向,2005-2006
   (8) 青海默勒煤矿急倾斜难采煤层采煤方法研究,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4-2008
   (9) 开滦矿区复杂煤层条件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横向,2005-2007
   (10) 千米深部大倾角特厚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横向,2005-2007
   (11) 长春羊草二矿冲击地压危险性研究,横向,2007-2009
   (12) 高应力区域巷道快速掘进技术研究,横向,2008-2009
 


  1. 基本信息
  姓名:赵景礼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52.01.04
  职务:教师
  职称:教授
  电子邮件:Zjl62331941@sina.com

  2. 个人简历
  1968.12-1978.03 山西西山矿务局杜儿坪矿 工人
  1978.03-1982.01 山西矿业学院 学生
  1982.01-1991.09 山西矿业学院 教师
  1991.10-1996.02 俄罗斯莫斯科矿业大学 学生
  1996.03-1998.0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博士后
  1998.04-至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教师

  3. 主要研究方向
  厚煤层采煤方法、错层位巷道布置、三段式回采工艺、
  矿山压力及控制、矿井综合评价及计算机在矿山的应用

   4. 代表性论文(教授至少10篇,副教授至少5篇)
   (1) 厚煤层错层位巷道布置采全厚采煤法的研究,煤炭学报,2004第2期142-145
   (2) “3-Section”Technology of Full-Dimension Mining in Flat Thick-Seam.,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2004
   VOL.14 NO.1 13-16
   (3) Research on New Method of Full-Seam Mining for Gently Inclined Thick Coal Seams,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02 VOL.12? NO.2? 152-164
   (4) 大倾角厚煤层条件下巷道布置改革的前景,中国煤炭,2007 第33卷 第5期 50-52
   (5) 缓倾斜厚煤层全高开采新方法,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 第20卷专刊 25-27
   (6) 错层位巷道布置放顶煤开采关键层的稳定特征,煤炭学报,2008第9期;961-965
   (7) 改革巷道布置,提高厚煤层回采率,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学术论文集;29-34
   (8) 厚煤层无煤柱开采新理论与工程实践,中国煤炭学开采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文集19-24
   (9) Research on roadway layout for ensuring safety in longwall top-coal caving system,Mining and technology/99,1999 39-42
   (10) 提高综放煤炭回收率的研究—兼论错层位巷道布置系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8 第17卷第3期237-239

   5. 主要著作与编写教材
   (1) 厚煤层全高开采新论,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2) 全国第三届放顶煤开采理论实践研讨会论文集,《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杂志社
  期刊,1998专刊
   (3) 《高等采矿学》,“211”工程建设重点课程《高等采矿学》,1999.12
  发明专利:
   (1) 厚煤层错层位巷道布置采全高采煤法?
  专利号:ZL98100544.6
   (2) 厚煤层全高开采的三段式回采工艺 200410039575. CN1558090A

   6.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研究与新型轻放支架的研制,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02年
   (2) 综采放顶煤高产高效工艺模式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三等奖,1998年
   (3) 特殊地质条件下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煤炭工业十大科学技术成果,2006年

   7. 从事科研项目
   (1) 厚煤层错层位巷道布置采全高采煤法,自选项目,1996-1998
   (2) 厚煤层全高开采的三段式回采工艺,自选项目,1998-2004
   (3) 综采放顶煤高产高效工艺模式研究,教育部,1996-1997
   (4)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研究与新型轻放支架的研制,教育部,1998-2001
   (5) 生产矿井技术经济效果综合评价”,留学回国人员项目,2000-2002
   (6) 平八矿戊二下延采区突出危险煤层综采放顶煤技术论证,横向项目,1999-1999
   (7) 杜家村煤矿三软大倾角易燃煤层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横向项目,2003-2004
   (8) 义马杨村特厚易燃煤层无煤柱综放开采技术研究,横向项目,2004-2005
   (9) 唐山矿深部综放开采技术研究,横向项目,2005-2007
   (10) 8#9#煤层联合开采的可行性研究,横向项目,2006-2007
   (11) 山西省寿阳县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横向项目,2006-2007
   (12) 钱家营矿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研究,横向项目,2008-2009
   (13) 西山矿区厚煤层全高开采方法适用性研究,山西省技术创新计划,2000-2001
   (14) 厚煤层高效全厚开采新技术开发,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1-2007
   (15) 近距易燃煤层采空区残煤综放复采技术研究(在研),横向项目,2008-2009
   (16)屯兰矿2#3#煤层边角煤放顶煤开采的可行性研究(在研),横向项目,2008-2009
   (17)官地矿近距易燃煤层采空区残煤综放复采技术研究(在研),横向项目,2008-2010
 


  1. 基本信息
  姓名:何富连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浙江省临海市
  出生日期:1966年5月3日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矿业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办公电话:010-62339989
  电子邮件:fulianhe@sohu.com

   2. 个人简历
   2007.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矿业工程研究所副所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Service Learning in Engineering》编委等
   2004.9—2007.8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助理
   2003.5—2004.8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学院(矿业工程与土木工程)研究学者
   1999.1—2003.4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
   1996.1—1998.12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矿山压力研究所副所长
   1989.1—1995.12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助教﹑讲师

   3. 主要研究方向
   (1) 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
   (2) 资源经济与系统工程
   (3) 采矿监控与岩土工程
   (4)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5) 安全技术及灾害防治

   4. 代表性论文
   (1) Study on the coupling system of high prestress cable truss and surrounding rock on a coal roadway. Rock Stress and Earthquakes: 643-646. The Netherlands: CRC Press/Balkema. 2010年,EI收录。
   (2) Cable truss support on a large span entry based on ground stress measurement. Rock Stress and Earthquakes: 339-343. The Netherlands: CRC Press/Balkema. 2010年,EI收录。
   (3) Inversion analysis of initial stress field based on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Rock Stress and Earthquakes: 267-270. The Netherlands: CRC Press/Balkema. 2010年,EI收录。
   (4) Analysis and practice of detection method on hydraulic powered support leak failures.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 35(1): 145-148. 2010年,EI tagged.
   (5) Technology of coal and gas simultaneous extraction for high gassy coal seams group. Journal of mining & safety engineering, Vol. 26, No. 2. Pp173-178。2009年,EI tagged.
   (6) Coutermeasure research on preventing rock burst with hard roof by energy mechanism. Boundaries of Rock Mechanics: 857-860. London: Taylor & Francis/Balkema. 2008年,EI & ISTP 收录。
   (7) Destress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a soft rock roadway under high ground pressure. Boundaries of Rock Mechanics: 287-290. London: Taylor & Francis / Balkema. 2008年,EI & ISTP 收录。
   (8)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orecast for rock burst with hard roof. Boundaries of Rock Mechanics: 811-814. London: Taylor & Francis/Balkema. 2008年,EI & ISTP 收录。
   (9) Controlling of rock burst in chain pillars between hydraulic mining face and drying mining fac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9 (3): 247-250, 271. 2007年,EI 收录。
   (10) Application of prestress truss cable in large cross section coal roadway.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 32 (10): 1061-1065. 2007年,EI 收录。
   (11) Study on surrounding rock stability of working face supported by bolt-mesh-anchor in soft and thick coal seam.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3(19): 3298-3304. 2004年,EI 收录。
   (12)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stressing maintenance for a tailentry along gob area.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 673-676. Rotterdam: A. A. Balkema Publishers. 2001年,EI 收录。
   (13) Study on depressurizing control of the surrouding rock of a roadway along gob area.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5 (6): 589-592. 2000年,EI 收录。
   (14) Hydraulic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for powered supports at a coal face.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99: 395-398. Rotterdam: A. A. Balkema Publishers. 1999年,EI 收录。
   (15) Hydraulic pressure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underground supports. Proc. of the 3rd APCOM: 95-98. Australasi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Publication . 1998年,EI 收录。
   (16) Diagnosing and monitoring the leakage of hydraulic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ird Regional APCOM Symposium: 107-109. Kalgoorlie: Press of Australasi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1998年,EI 收录。
   (17) Til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conditions of high powered support.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6 (4): 20-24. 1997年,EI 收录。
   (18) Study and practice of high output,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mining height longwall min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Fuxin Mining Institute 16 (1):5-8. 1997年,EI 收录。
   (19) Ground pressure real time monitoring system.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6(2): 83-88. 1997.年,EI 收录。
   (20)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leakage failure in hydraulic system of hydraulic powered support.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5(11): 7-9. 1997年,EI 收录。
   (21) Mechanism of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supports in the workings and the rocks.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1(1): 40-44. 1996年,EI 收录。
   (22) Analysis of key block in the structure of voussoir beam in longwall mining.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19(6): 557-563. 1994年,SCI 收录。
   (23)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cataclastic rock mass caving of immediate roof on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3(2): 18-25. 1994年,EI 收录。
   (24) Monitoring Indices for the support and surrounding strata system on a longwall face. Proceedings of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Control in Mining: 255-262. Wollongong: Press of Australasi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1992年,EI & ISTP 收录。
   (25)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pports and surrounding rocks in longwall mining face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493-500. Xuzho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1991年,EI 收录。
   (26) The behavior of the main roof in longwall mining―weighting span, fracture and disturbance. Journal of Mines, Metals & Fuels ⅩⅩⅩⅤⅡ(6&7): 240-246. 1989年,EI and SCI 收录。
   (27)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rockburst hazard at the coal face with high stress and hard sandstone. Controlling Seismic Hazar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ep Mines: 757-762. New York: Rinton Press. 2009年,ISTP 收录。
   (28) Optimal model of rockburst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ling Seismic Hazar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ep Mines: 1161-1166. New York: Rinton Press. 2009年,ISTP 收录。
   (29) Active multidimensional control of rapid deformation instability of a coal roadway in a deep mine. Controlling Seismic Hazar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ep Mines: 633-638. New York: Rinton Press. 2009年,ISTP 收录。
   (30)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compound active pre-stressed support system.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478-2481.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年,ISTP 收录。
   (31) Study on drainage technology by 1000m long roof boreholes in strike of high methane coal seam group.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501-1505.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年,ISTP 收录。
   (32) Application of grouting in separated layer to prevent and control rock burst in colliery.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V, Parts A and B: 488-493. Science Press. 2005年,ISTP 收录。
   (33) Stability and its control of top-coal in the longwall prop-free area.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7-80. Netherlands: A. A. Balkema Publishers. 2004年,ISTP 收录。
   (34) Monitoring indices and control of the intermediate roof caving in longwall coal face. Mine Planning and Equipment Selection’98: 227-230. Rotterdam: A. A. Balkema Publishers. 1998年,ISTP 收录。
   (35) Study on the caving of jointed immediate roof and monitoring of powered supports in longwall face.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5-118. Rotterdam: A. A. Balkema Publishers. 1996年,ISTP 收录。
   (36) The system of strata control around longwall face in China.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5-18. Rotterdam: A. A. Balkema Publishers. 1996年,ISTP 收录。

   5. 主要著作与编写教材,专利
   (1) 《采场岩层控制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出版,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 《高产高效工作面支架—围岩保障系统》,煤炭科学基金资助出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中国煤矿高产高效技术》,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何富连负责3万余字的专题内容,2001年。
   (4) 《中国煤矿采场围岩控制》,该著作在1995年7月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在1998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何富连负责其中1.5万余字的专题内容,1994年。
   (5) 桁架锚索连接锁紧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0年。
   (6) 桁架锚索弧形连接锁紧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09年。
   (7) 矿用液压泄漏故障检测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999年。
   (8) 液压支架倾斜状态监测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998年。

   6.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 综采工作面顶板与支护质量监控系统,国家科技进步奖(第1获奖人),1996年12月。
   (2) 入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重要项目之一的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0年。
   (3) 大跨度复合泥岩顶板煤巷预应力桁架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获奖人),2009年11月。
   (4) 大采高复合泥岩顶板煤巷桁架锚索组合支护研究,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
   (5) 千米深井煤巷急剧变形失稳的多维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
   (6) 大跨度厚层泥岩复合顶板煤巷预应力组合支护,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年。
   (7) 综放面端面顶煤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
   (8) 综采面顶板和机械设备监测技术的研究,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
   (9) 综采工作面顶板与支护质量监控指标的研究,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
   (10)东庞煤矿大采高综采面顶板动态和支架工况监控,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
   (11) 何富连同志获煤炭工业部首届“煤炭青年科技奖”,1996年。
   (12) 何富连同志获江苏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1995年。
   (13) 大跨度复合泥岩煤巷预应力桁架锚索联合控制系统,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0年。
   (14) 厚层炭质泥岩顶板大跨距切眼复合主动支护系统,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
   (15) 破碎围岩大断面巷道桁架锚索联合控制技术,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
   (16) 不等宽煤柱综放面巷道矿压规律及支护技术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
   (17) 综采面“支架-围岩”及液压系统监控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
   (18) 何富连同志被评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03年。
   (19) 何富连同志在国家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中被列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8年。
   (20) 何富连同志被评为煤炭工业部 “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培养对象,1997年。

   7. 从事科研项目
   (1)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2014年。
   (2)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2010年。
   (3) 煤巷淋涌水型碎裂煤岩顶板特性和控制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2年。
   (4) 大采高首采面矿压规律与碎裂厚煤顶煤巷支护系统优化,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2年。
   (5) 大断面厚煤顶采动煤巷离层实时监测预警及支护安全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2年。
   (6) 特大断面泥岩煤巷围岩综合支护技术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2年。
   (7) 综采工作面支架故障检测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2年。
   (8) 特大型矿井综放面与煤巷矿压规律及支护合理化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09-2011年。
   (9)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09-2011年。
   (10) 冲击与突出危险性耦合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09-2011年。
   (11)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故障的微震诊断技术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1年。
   (12) 采动裂隙区瓦斯抽放参数及采场矿压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1年。
   (13) 综采面液压支架故障诊断及支架—围岩关系研究,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1年。
   (14) 采动剧烈影响的大跨度厚层泥岩垮冒煤巷矿压规律与控制,校企合作项目,2010-2011年。

   8. 讲授过的教学课程
   (1) 煤矿地下开采
   (2) 采矿新技术
   (3) 采场生产保障系统
   (4)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5) 矿山压力实测技术
   (6) 岩石力学与工程发展前沿
   (7)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8) 深基坑支护技术与原理
   (9) 相似理论与模拟实验
   (10) 研究生专业英语
 


  1. 基本信息
  姓名:黄玉诚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6年9月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件:hyc @cumtb.edu.cn

   2. 个人简历
  黄玉诚,1966 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部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1991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部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一直从事采矿工程、充填采矿、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获得过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等20余项。

   3. 主要研究方向
  充填采矿理论和技术,矿用防灭火材料与技术,似膏体充填“三下”(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采煤,无煤柱沿空留巷采煤,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

   4. 代表性论文
   (1) Study on Artificial Roof Stability of Downward Drift Mining with High-water Solidifying Backfill,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ing with Backfill,2004年9月
   (2)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ste-like Fill Material,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Vol.14, No.2, Dec.2004
   (3) A Study on th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tificial Roof of Downward Drift with High-water Solidifying Backfill,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Vol.9, No.2, Dec.1999
   (4) 似膏体充填料浆流型和流态的研究,中国矿业,2009年第4期
   (5) 似膏体管路输送过程中的相变及微射流效应初探,中国矿业,2005年第5期
   (6) 尾砂作骨料的似膏体料浆流变特性实验研,金属矿山,2003年第6期
   (7) 沿空留巷护巷带参数的设计方法,煤炭学报,1997年第2期
   (8) 似膏体建筑物下采煤可行性探讨,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第10期
   (9) 下向进路充填采矿力学模型的探讨,有色金属(季刊),1999年第4期
   (10) 高水固结充填下向进路假顶参数设计方法,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1年第2期
   (11) 高水固结尾砂充填材料的力学特性研究,金属矿山,1997年第3期
   (12) 前进式开采沿空留巷的矿压观测研究,矿山压力及顶板管理,1996年第1期

   5. 主要著作与编写教材
  当代胶结充填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 矿山高水速凝充填材料及充填新工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2) 金属矿山高水材料胶结充填工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
   (3) 高水速凝充填材料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
   (4) 沿空留巷机械化构筑护巷带技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996
   (5) 煤矿长壁式开采沿空留巷岩层控制理论及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技术的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
   (6) 高水固化材料应用于巷旁泵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的研究,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

   7. 从事科研项目
   (1) 似膏体充填管路输送流变特性及相变机理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4
   (2) 矿井远距离快速充填灭火密闭技术,校企合作,2006-2007
   (3) 矿用充填封堵与支护材料配方技术,校企合作,2008-2010
   (4) 泵送充填构筑井下巷道防火密闭墙技术,校企合作,2008-2009
   (5) 似膏体胶结充填三下开采,校企合作,2004-2005
   (6) 似膏体充填采煤研究,校企合作,2007-2008
   (7) 城镇密集建筑群下似膏体充填采煤可行性研究,校企合作,2001-2002
   (8) 似膏体充填技术研究,“211工程”项目,2000-2004
   (9) 高水材料物化特性及合成机理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1998
   (10) 高水速凝材料机理研究,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1995-1997
 


  1. 基本信息
  姓名:许延春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3.4.19
  职务:系支部书记
  职称: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件:Xuyc@cumtb.edu.cn, yanchun-xu@163.com

  2. 个人简历
  1980年9月~1984年7月,西安矿业学院采矿系 学士,采矿工程专业
  1989年9月~1992年7月,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硕士,特殊采煤专业
  1999年9月~2002年12月,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博士,特殊采煤专业
  1999年9月~2000年7月,清华大学力学系,访问学者。
  1984年8月~2000年1月,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00年1月~2008年5月,煤科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事业部),研究员
  2008年5月~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研究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防治水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0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煤炭行业科技术拔尖人才;
  2004年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人才。

   3. 主要研究方向
  采矿工程学科,特殊采煤专业
  自1984年长期从事近水体、建筑物下安全采煤和煤矿井筒破裂防治等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和教学。主持、主参10多项国家(包括“十五攻关”)、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广泛用于煤矿生产实践,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8项,国内领先水平3项。主持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和咨询项目,自2000年以来的主要项目有:26项近水体采煤项目、16项井筒破裂防治理项目和12项开采损坏技术鉴定、建筑物下采煤项目。

   4. 代表性论文
  (1) 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钻孔隐性漏水机制与防治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
  (2) 含黏砂土流动性试验,煤炭学报,2008,33(5)
  (3) 长城矿副立井破坏分析与抢险治理技术,煤炭科学技术,2008,36(3)
  (4) 急倾斜煤层综放面泥砂流事故防治技术,煤炭科学技术,2008,36(1)
  (5) 济宁三号矿主、副井破裂预治性主动防治技术,煤炭工程,2006,25(6)
  (6) 综放开采防水煤岩柱保护层的“有效隔水厚度”留设方法, 煤炭学报,2005,30(3)
  (7) 深厚饱和粘土的工程特性,采矿工程学新论(论文集),2005.8
  (8) 深部饱和粘土的力学性质特征,煤炭学报,2004,29(1)
  (9) 深部粘土的工程特性以及在“三下”采煤中的应用,煤炭科学技术,2004,32(11)
  (10) 煤矿工业区场地内深厚松散层的水平移动特征研究,煤炭学报,2003,28(4)
  (11) 应用离散元分析采矿引起厚松散层变形的特征,煤炭学报,2002,27(3)

   5. 主要著作与编写教材
  (1) 深厚含水松散层的工程特性及其在矿区的应用,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12月
  (2) 厚冲积层立井破裂机理与防治,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年11月
  (3) “三下”采煤新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6.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 特厚煤层综机分层顶水开采条件下提高开采上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
  (2) 厚冲积层立井井筒安全状况评价及破裂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
  (3) 厚煤层综放开采沉陷控制与治理技术,中国煤炭协会科技一等奖,2005
  (4) 兴隆庄矿工业场地巨厚松散层变形特征及其对重大建筑物影响的研究,国家安监总局科技一等奖,2004
  (5) 滕北五号井复合含水层下留设防砂煤柱开采研究,获国家安监总局科技三等奖,2004
  (6) 厚含水松散层下留设防砂煤柱综放开采方法适应性研究,获国家安监总局科技三等奖2002
  (7) 煤矿濒于破坏井筒的不停产防治与实施,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8) 巨厚松散层条件下利用残余煤岩柱实现不迁村采煤,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
  (9) 特殊地层条件下井壁破坏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
  (10) 煤矿露头系列煤柱设计及配套技术,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

   7. 从事科研项目
  (1) 矿井突水的动力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国家973,编号:2007CB209402
  (2) 深部粘土的物理性质与变形特征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274042
  (3) 采矿引起的厚含水松散层变形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674006
  (4) 采煤和地下水疏降共同作用下地表沉陷预测与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974013
  (5) 多伦煤矿一采区新生界含水层下安全开采技术研究,协鑫集团,2009~2010
  (6) 注水稳定水位法防治井筒破坏技术研究,兖矿集团,2009~2010
  (7) 罐子沟煤矿工作面顶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满世集团,2008~2010
  (8) 薄基岩突水威胁煤层围岩破坏规律与开采技术研究,河南煤化集团,2008~2009
  (9) 兴隆庄煤矿井筒安全性评价与副井第三次防治工程方案,兴隆庄矿,2009
  (10) 营子矿区汪家庄镇东社区和东风矿部分民房采动损坏技术鉴定,承德市政府,2007~2009
  (11) 朱仙庄矿十采区四、五含水层下采煤可行性研究,淮矿集团,2007~2009
  (12) 梅河四井急倾斜综放工作面防治溃泥、溃水技术,辽源矿业集团,2005~2007
  (13) 厚冲积层立井井筒安全状况评价及破裂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2004~2006
  (14) 徐庄矿新东四采区提高开采上限研究,上海能源股份,2005~2006
  (15) 姚桥矿新东四采区提高开采上限研究,上海能源股份,2005~2006
  (16)长城矿井筒破裂治理工程方案,盛源集团,2005~2006
  (17)荣华立井破裂治理工程方案,鸡西集团,2005~2006
  (18)离柳矿区“三下”采煤可行性论证,汾西集团,2004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添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考研分数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报录比、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考研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姐微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考研真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专业目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排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保研、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公众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