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更新时间:2022-07-30 10:36:0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Add 锦州医科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锦州医科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锦州医科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锦州医科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锦州医科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孙宏治 何韶衡 肖建英 马江伟 徐峰 王宏伟 申传安 李利 李振宙 唐金树 刘梅 翁浩 李绍伟 林思勇 方学军


方学军,女,42岁,眼科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现任沈阳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准分子中心主任。从事眼科临床研究工作二十余年,是国内早期持有国家准分子上岗合格证书专家之一,东北地区率先开展房角支撑型、虹膜夹持型及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CL)植入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是国内最早开展飞秒激光手术的专家之一。是BSL联合个体化治疗高度近视的创始人。已完成准分子手术5万余例,飞秒激光手术1万余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手术房角支撑型、虹膜夹持型、ICL手术500余例。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文章十余篇,主持辽宁省科研立项一项,沈阳市科委科研立项二项。擅长各类屈光不正、角膜病及疑难眼病的诊治。
(1)资历:辽宁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辽宁医学院客座教授、辽宁省眼科学会屈光分会委员、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准分子学组秘书、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学术委员会委员、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准分子事业部主任;
(2)荣誉称号:2004年被沈阳市卫生局、沈阳市卫生工作者协会评为沈阳市民营医疗机构优秀专家;
(3)承担的主要课题:
1、沈阳市科技局资助:人羊膜基膜在角膜碱烧伤的应用研究(方学军),2003-2006;
2、沈阳市卫生局资助:膜透析技术治疗角膜碱烧伤(方学军)2001-2003;
3、沈阳市科技局资助:PTA技术矫正近视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方学军)2013-2015;
4、辽宁省科技厅资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等新型诊疗技术研究(方学军)2013-2015;


林思勇,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L.V.PRASADEyeInstituteFellow;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任天津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眼底病中心主任。
主要工作经历:
2002-2011年天津市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中心、眼外伤科
2011年-至今天津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眼底病中心主任
2006年荣获“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优秀队员称号
2007年天津市眼科医院“手术榜眼”称号
2008年L.V.PRASADEyeInstituteFellow
临床业务能力:
擅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等复杂眼底病的手术治疗,精通25G/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复杂的眼后段外伤手术重建
科研学术能力: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中华眼底病杂志》等核心眼科期刊发表论文10篇,参与编译英文专著1部,曾在第10届、第13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会以及第16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四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大会发言。


李绍伟,男,45岁,眼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现任爱尔医院集团东北区首席医务官,北京英智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角膜病、白内障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完成各类白内障手术2万余例,完成各类角膜移植手术3千余例。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3部,承担国家省级部级等课题21项,并获省级奖励9项。
(1)资历: 角膜病、白内障、屈光手术专家;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集团角膜病学组主任委员;爱尔眼库主任;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东北区首席医务官;沈阳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辽宁省眼科学分会委员;沈阳市眼科学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华眼科杂志审稿人;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八届中青年委员;全国白内障学组委员山东省眼科学分会委员;重庆市眼科学会眼表疾病组委员;山东省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爱尔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
(2)科研成果:
1、圆锥角膜诊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沈阳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09(第一位)
2、角膜内皮细胞的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11(第三位)
3、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切和人工晶体植入的研究,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9(第四位)
4、李绍伟.青岛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2001。
5、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12(第三位)
6、白内障手术的应用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12(第三位)
7、李绍伟.评为2012年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翁浩,男,1965年出生,1987年7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麻醉及相关临床和教学工作20多年,除临床麻醉外,对疼痛诊疗和危重病治疗也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主要擅长各种危重病人的麻醉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在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之外,同时对麻醉药的器官保护作用有深入了解并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已发表SCI论文4篇,中华系列论文4篇,其它统计源以上期刊2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2009年和2011年分别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项。2013年获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颈部透光性的临床运用、器官缺血保护。现主持区科委课题1项。


刘梅,女,1971年出生,农工党党员,毕业于南昌大学医学院,副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科教科副科长(主持工作)。从事口腔临床、教学与科研近20年,对口腔专业各种疾病诊断、处理具有丰富经验。擅长口腔颌面外伤治疗、牙体病、牙髓炎的综合治疗、牙列不齐矫正、早期反颌干预治疗。2012年获聘为辽宁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专业为临床口腔医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正畸、颌面部外伤诊治。近年来发表统计源以上期刊论文1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一、基本情况:
唐金树,男,1967年1月出生,浙江绍兴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康复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学历,2004年毕业于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及康复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兼骨骼肌肉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康复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委员会骨质疏松及骨科康复学组秘书长、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康复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创伤学组副组长、北京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二、科研教学情况
主要从事骨与关节损伤康复,脊柱脊髓损伤康复,颈腰椎疾病非手术治疗及康复,康复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材料的研究等。在骨与关节损伤后早期康复时机的定量评价、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判断、早期康复技术的研究,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重建技术,腰痛学校和运动认知疗法治疗颈腰椎退变性疾病,四肢烧创伤后合并关节僵硬的外科松解治疗及术后康复,四肢周围神经损伤和病变的治疗及异体神经移植材料的研制,低温板材支具治疗四肢损伤和畸形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首都卫生发展基金课题、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攻关课题等。现有科研经费3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编《中华战创伤学》(第10卷)及《中华创伤医学》(创伤康复篇),参编专著3部,参译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李振宙,男,1975年11月出生,江苏灌南人,第二军医大学临床硕士,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医学博士,微创脊柱外科专家,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304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微创脊柱外科专业组组长。
    现任学术职务:
1.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脊柱内镜学组                    副主任委员
2.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内镜学组              副主任委员
3.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软组织疼痛分会            常委
                 脊柱内窥镜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4.           中国康复医学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                委员
5.           中国医师协会脊柱微创工作组                    委员
6.           中国医师协会脊柱内镜专家委员会                委员
7.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分会        委员
                 微创脊柱外科学组                 副主任委员
8.           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学会                          委员
9.           国际骨科及创伤学会(SICOT)中国分会微创脊柱外科学会             
                                                 常委
10.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                  委员
11.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            常委

    研究方向:微创脊柱外科,包括经皮脊柱内镜下颈、胸、腰椎椎间盘摘除术、腰椎管减压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术;腰椎微创融合术;颈椎管内镜下减压手术;内窥镜下慢性颈腰痛治疗技术。
    研究成果:
承担科研课题如下:
2006年  解放军总医院第304临床部临床新技术重大项目“髓核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研究”。
2008年  解放军总医院第304临床部临床重大技术项目“经皮腰椎间孔成型、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2009年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自主创新与普及推广项目)“经皮腰椎间孔成型、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011年  解放军总医院苗圃基金 “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11KMM34)
2012年 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基金“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Z121107001012097)
2012年 解放军总医院“百名新秀”培育项目
2013年 解放军总医院“百病妙诀”培育项目

    论文专著
任主治医生后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国内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以非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3篇;参编专著3部,其中副主编1部,具体见附件。

    成果奖励
2005年,盛志勇医学成就奖三等奖;
2006年,“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解放军总医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2008年,“四肢战创伤救治技术和装备研究”获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四肢战创伤救治技术和装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附:任主治医生后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参编专著
1.         李振宙,侯树勋,吴克俭,等。轴向动力型外固定器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33-736
2.         李振宙,侯树勋,吴克俭,等。螺旋CT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治中的价值。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20-121
3.         李振宙,侯树勋,张伟佳,等。单边外固定器在肱骨干下1/3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2):148-150,157
4.         李振宙,侯树勋,吴克俭,等。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4,24(6):330-333
5.         Li Zhenzhou, Hou Shuxun, Wu Kejian, et al. Unilateral external fixator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third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005, 8(4):230-235
6.         李振宙,侯树勋,李文锋,等.单边外固定器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中华骨科杂志,2005,25(3):189-191
7.         李振宙,侯树勋,李文锋,等.单边外固定器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2):101-104,108
8.         李振宙,侯树勋,吴克俭,等.跨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3):221-224
9.         李振宙,吴叶,侯树勋.椎间盘髓核组织的再构建:化学髓核溶解术中溶解酶及实施技术的进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344-347
10.     Peng Baogan, Wu Wenwen, Li Zhenzhou, et al. Chemical radiculitis.Pain, 2007, 127(1-2):11-16
11.     李振宙,侯树勋,刘茜,等。胶原酶对椎管内移植椎间盘组织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1):862-864
12.     李振宙,侯树勋,刘宁,等。新型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1):838-843
13.     李振宙,侯树勋,董玲,等。胶原酶对大鼠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体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中国骨肿瘤骨病,2008,7(1):9-13
14.     李振宙,吴闻文,侯树勋,等。经皮腰椎间孔成型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10):752-756
15.     李振宙,吴闻文,侯树勋,等。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4):332-335
16.     李振宙,等。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术对腰椎解剖及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骨肿瘤骨病,2010,9(6):503-508
17.  Smith ZA, Li Z, Raphael D, Khoo LT, Sacral laminoplasty and cystic fene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sacral perineural (Tarlov) cysts: Technical case report. Surg Neurol Int, 2011, 2: p. 129.
18.     李振宙,等。 经皮腰椎间孔扩大成型器械的设计及临床运用。 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10):1026-1032
19.     李振宙,吴叶,吴闻文,侯树勋,商卫林。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2年随访)。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5):385-388
20.     李振宙,吴闻文,宋科冉,商卫林,侯树勋。微创TLIF术中不同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对比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1):1926-1930
21.  Smith ZA, Li Z, Chen NF,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lateral extracavitary corpectomy: cadaveric evaluation model and report of 3 clinical cases. J Neurosurg Spine, 2012, 16(5): p. 463-70.
22.  李振宙,侯树勋。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2(1):44-48.
23.  李振宙,侯树勋,商卫林,等。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3):215-221.
24.  李振宙,侯树勋,商卫林,等。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2(4):188-193.
25.  李振宙,侯树勋,宋科冉,等。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9):771-777.
26.  李振宙,商卫林,宋科冉,等。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运用及疗效分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0):580-586.
27.  Zhen-Zhou Li, Shu-Xun Hou, Wei-Lin Shang, et al. Evaluation of endoscopic dorsal ramus rhizotomy in managing facetogenic chronic low back pain.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2014, 126: 11-17
28.  李振宙,侯树勋,宋科冉,等。经椎板间完全内镜下L2-5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策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3):201-207
29.  李振宙,侯树勋,宋科冉,等。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的近期随访报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3(8):585-589
30.  李振宙,侯树勋。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与经椎间孔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3(8):621-625
31.  Zhen-zhou Li, Shu-xun Hou, Wei-lin Shang, et al. The strategy and early clinical outcome of full-endoscopic L5/S1discectomy through interlaminar approach.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2015, 133:40-45
32.  Zhenzhou Li, Shuxun Hou, Weilin Shang, et al. New instrument for percutaneous posterolateral lumbar foraminoplasty: case series of 134 with instrument design, surgical technique and outcomes. Int J Clin Exp Med 2015;8(9): 14672-14679
33.  Zhen-zhou Li, Shu-xun hou, Wei-ling Shang, et al. Percutaneous lumbar foraminoplasty an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lumbar decompression for lateral recess stenosis throughtransforaminal approach: Technique notes and 2 years follow-up.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2016, 143:90-94
34.  李振宙(编者).脊髓造影术.见:侯树勋主编:脊柱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35.     李振宙(副主编).脊柱脊髓损伤.见:吴克俭主编:实用骨折固定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6.     李振宙(编委). 椎间盘内电热治疗.见: 刘延青主编:颈腰痛介入治疗学.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一、基本情况
姓名:李利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4.4.5
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最后学历:研究生
最后学位:博士
毕业学校: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
中华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腰椎学组副主委员、脊柱畸形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工作委员会脊柱畸形学组委员;
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骨质疏松
与康复学组组长、脊柱外科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委员;
北京康复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杂志编委;
《脊柱畸形精粹》杂志编委;
《中国防痨杂志》特约编委;
《感染、炎症、修复》通讯编委。
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培养硕士2名,辅导培养博士、硕士20余名。
二、科研教学情况
1.研究方向:骨外科、脊柱外科
2.研究领域:脊柱畸形、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研究内容:脊柱畸形、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骨修复重建材料的基础研究
4.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响应性智能水凝胶的设计/制备及工程化技术” 2017年 (2017YFC1103503),资助经费1138万元;
(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基金“幼年脊柱侧弯早期矫形治疗的临床研究”(2011500205,第一承担人)19.75万元;
(3)节段内固定对幼年脊柱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2011年临床部重点项目(编号zd201101),资助经费10万元;
(4)新型脊柱矫形内固定器械的研究 2006年  304医院院管课题;
(5)脊柱内固定对椎管发育的影响   2008年  304医院院管课题。     

5.科研获奖情况
(1)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7-2);
(2)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2013-1),二等奖1项(2011-2);
(3)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2010-3);
(4)国家发明专利1项(ZL2014100137305-1);

6.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1)Li L, Guo JD, Wang HD,et al.Prohibitin 1 gene delivery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in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Neuroscience. 2015 Feb 12;286:27-36.
(2)Guo JD, Li L, Shi YM, et al.Genetic ablation of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in mouse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J]. Mol Cell Biochem. 2014,390(1-2):215-23.
(3) Guo JD, Li L, Shi YM, et al. Hydrogen water consumption prevents osteopenia in ovariectomized rats[J].Br J Pharmacol. 2013,168(6):1412-1420.
(4)Yamin S, Li L, Xing W, et al.Stage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severe and rigid scoliosis[J].J Orthop Surg Res, 2008,3:26.
(5)李利, 史亚民, 王华东,等. Dynesys系统不同应用方式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3(6):303-307.
(6)李利, 史亚民, 侯树勋,等.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与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影像学研究[J]. 中华外科杂志, 2011, 49(2):140-144.
(7)史亚民, 侯树勋, 李利,等. 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青少年脊柱侧凸[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0, 10(4):200-202.
(8)李利, 史亚民, 侯树勋,等. 全脊椎截骨联合椎板V形截骨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中的应用[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08, 7(5):257-260.
(9)李利, 侯树勋. 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的救治[J]. 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7):558-560.
(10)李利, 张宇鹏, 孔德明,等. 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术后感染中的应用[C]// 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 2007:603-604.
(11)李利, 史亚民, 王华东,等. 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骨折块CT分型及对后路减压方式的意义[J]. 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3):215-217.
(12)李利, 史亚民, 侯树勋,等. 中上胸椎骨折的手术治疗[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3):284-286.
(13)李利, 史亚民, 侯树勋,等. 僵硬性脊柱侧凸前、后路松解效果的比较[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4(4):203-206.
(14)李利, 史亚民, 侯树勋,等. 多节段脊柱骨折的诊断表述与手术治疗[J]. 脊柱外科杂志, 2004, 2(1):7-10.
(15)李利, 史亚民, 侯树勋,等. SCOFIX器械整复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4(3):181-183.
(16)李利, 史亚民, 姚长海,等. 颈椎管内Ewing肉瘤二例报告[J]. 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8):507-508.
(17)李利, 史亚民, 侯树勋,等. 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J]. 脊柱外科杂志, 2003, 1(2):81-84.
(18)李利. 影响骨膜成骨的因素[J].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5(4):313-314.
(19)李利, 肖乃方, 朱盛修. 带血管蒂的髂骨骨膜移植成骨的计量学实验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1994(9):556-559.

二、其它情况
脊柱外科专家,先后师从著名骨科专家朱盛修教授、侯树勋教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曾赴德国、美国进行脊柱畸形矫正、脊柱非融合技术培训学习。对脊柱侧弯、后凸畸形,颈、胸、腰椎退行性变、脊柱结核、脊柱骨折、脊柱肿瘤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脊柱外科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发表SCI文章6篇,总影响因子17.166分,单篇最高5.067分。统计源文章40余篇。
2012年获解放军总医院“百位名医”培育对象。
2012、2013年获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优秀基层干部”;2015、2016年获解放军总医院“优秀基层干部”;2017年获解放军总医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基本情况:
申传安,男,1974年11月出生,山东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解放军医学院(原军医进修学院)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烧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解放军烧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已毕业6人。
二、科研教学情况
研究方向:
(1)  创面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烧创伤创面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烧创伤负压治疗、毁损性创面皮瓣修复、转基因异体表皮细胞和自体皮肤细胞联合微粒皮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军队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军队“十二五”面上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资助(均为第1负责人)。第1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研究内容发表于《Burns》、《J Burn Care Res》、《Chin Med J》、《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烧伤杂志》等杂志,主编撰写《烧创伤负压治疗》、《术后难愈性伤口修复——临床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内容被评为解放军总医院百病妙诀,被2010年(伊斯坦布尔)、2014年(悉尼)、2016年(迈阿密)国际烧伤大会、第17届欧洲烧伤协会大会录用并大会发言。
(2)   严重烧伤后代谢研究 研究主要着眼于危重烧伤后糖代谢紊乱和蛋白高分解代谢。研究内容被2008年芝加哥美国烧伤年会、2016年国际烧伤大会、第17届欧洲烧伤协会大会录用并发言,研究内容发表至《Biomaterials》(IF 8.402)、《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IF 4.164)、《Surgery》(IF 3.6)、《Shock》(IF 2.732)、《J Burn Care Res》(IF 1.333)、《中华烧伤杂志》等杂志,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首发基金1项(均为第1负责人),获2010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
(3)   烧伤预防研究  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我国烧伤流行病学发病特征以及救治结局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烧伤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被第17届欧洲烧伤协会大会录用并大会发言,其中儿童烧伤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发表至《BMC Pediatrics》(IF 2.071)、《Burns Open》,其他相关研究内容被《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烧伤杂志》录用,主编《烧伤预防》一书。
研究成果:
(1)    课题:第1完成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4项、军队重点课题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课题1项、首都临床特色重点课题1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总资助经费1878万元,目前在研科研经费760万元。
(2)    论文:在《Surgery》、《Shock》、《Biomaterial》、《J Burn Care Res》、《Burn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51篇,SCI收录27篇。
(3)    专著: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专著3部,主译专著1部。
(4)    获奖:第1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和盛志勇院士医学成就奖3次;第2完成人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
(5)    专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
(6)    学术交流:,论文连续被第15、16、17、18届国际烧伤大会、17届欧洲烧伤年会及47届美国烧伤年会录用并作为大会发言。
三、其他
获国际烧伤学会“Young Investigator Prize”青年研究者奖,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军队爱军精武标兵,首都优秀青年医生,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2次。 王宏伟,男,1976年6月出生,籍贯吉林辽源,毕业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协作培养研究生3名。现任北京健康促进会微无创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委、北京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学专委会常委、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委会委员、分子诊断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学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全军诊断病理学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北京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华夏病理网远程会诊专家、《临床与病理杂志》 中青年编委、《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Cancer Medicine》杂志审稿专家等。擅长淋巴造血、神经内分泌及肿瘤分子病理学诊断,开展多项新技术业务。长期从事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创伤危重症免疫病理学机制研究。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首发基金1项、解放军总医院课题5项,参与国防科技创新重点课题、北京市科委临床特色重大项目、首都临床特色项目、军队十二五课题等12项。发表论文80篇,SCI收录25篇,总影响因子58.396,第一作者SCI论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6.429,被引用31次。参编专著1部。以主要完成人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盛志勇医学成就一等奖1项、解放军总医院科研转化成果2项、医疗成果奖2项。解放军总医院“百名新秀”、公派出国留学人才、优秀共产党员、临床部“十佳创新青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锦州医科大学

添加锦州医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锦州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锦州医科大学报录比、锦州医科大学考研群、锦州医科大学学姐微信、锦州医科大学考研真题、锦州医科大学专业目录、锦州医科大学排名、锦州医科大学保研、锦州医科大学公众号、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锦州医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锦州医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