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更新时间:2022-07-30 10:37:0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成都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Add 成都医学院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成都医学院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成都医学院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成都医学院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成都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成都医学院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成都医学院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成都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羊惠君 苏炳银 张晓 吴少平 李淑蓉 张仲林 李敏 郝明 唐平 卯辉


一、个人基本信息
羊惠君,医学博士,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授,93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9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解剖学会理事长。省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课程负责人,省重点实验室“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委员,省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学术带头人,留学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
二、科研情况介绍,包括研究方向,研究基础等
研究方向:
1.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以往的研究基础:
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
本世纪初,从美国学习转基因理论和技术回国后,开始注意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与研究生们一起用RFDD-PCR方法、等电聚焦和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和microRNA芯片技术研究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腺癌组织和转移灶组织在癌基因、信号传递系统、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耐药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影响血管生长基因和小分子RNA等表达上的差别,分析乳腺癌细胞的起源、参与肿瘤发展、具有转移能力和耐药性的基因变化,为阐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制定分子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现正在观察涎腺癌、肝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表观遗传改变与细胞行为改变的关系。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89年从日本回国后,从事人视网膜血管发生发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的研究。注重观察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前体细胞的迁入、初级血管形成和成熟血管改建过程。同时注意视网膜内局部参与调节这些过程的因素,以及在高糖状态下,视网膜内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性的局部因素。曾与研究生一起比较高糖状态视网膜mRNA和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
招收学生专业背景要求
毕业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一、个人基本信息:
苏炳银,男,1962年11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神经发育再生研究。2006年11月从第三军医大学转业到成都医学院,任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NeuroscienceBulletin》杂志、《局解手术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编委、常务编委。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咨询专家。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发育再生及退行性疾病研究。近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总影响因子58.22。论文被SCIENCE,PNAS,JBC和AJP等期刊引用272篇次,单篇引用82次。主编专著2部,副主译“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格氏解剖学》第39版。博士学位论文获得重庆市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署名第一)。已承担“973”子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19项。已招收培养博士6名、硕士研究生7名,就业于医学基础和临床。已毕业研究生大多成为骨干或带头人。其中获重庆市优秀博、硕士论文奖各一人。为第三军医大学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和神经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材料主要撰写人、神经生物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也是2002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材料的执笔人,2009年在成都医学院牵头申请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2010年作为带头人牵头申报四川省高校首批科研创新团队获得批准。是2011年成都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最主要的学术贡献者和学科带头人。作为执行主席主办国际和全国大型学术会议2次。为本科生主讲神经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主讲神经生物学、免疫细胞化学与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模式生物学等课程。


一、个人基本信息
张晓,男,教授,医学博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二、科研情况介绍,包括研究方向,研究基础,代表成果等
本课题组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与再生,主要用RFDD-PCR方法、等电聚焦双向凝胶电泳方法、microRNA和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在脊髓损伤后,正常脊髓组织和脊髓损伤组织在信号传递系统、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血管生长基因和小分子RNA等表达上的差别,分析神经胶质细胞在脊髓早期的继发性损伤、炎症反应和胶质屏障的形成中的作用;应用炎症因子受体拮抗剂和microRNA进一步了解炎症因子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探索功能性康复运动、神经电刺激和药物对脊髓不完全损伤残存的神经纤维功能恢复的影响,为阐明脊髓损伤的修复机制、制定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课题组得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四川科技厅课题和学校课题的资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一、个人基本信息
吴少平,男,1967年7月生,主任医师,教授,校级教学名师,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X线、CT、MRI及介入放射学临床工作,兼有较为丰富的医学影像学本科教学与教改经验,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4人已毕业。
二、科研情况介绍,包括研究方向,研究基础,代表成果
曾参与肝癌放射免疫介入靶向治疗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膝关节滑膜囊影像学基础及家兔血管介入研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相关实验室条件已较成熟,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尚未获批成果奖。正从事关节疾病与周围神经损伤、微创技术建立疾病模型两个方向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究工作。
三、招收学生专业背景要求
临床医学(含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医学影像学科研工作兴趣较浓,有意从事医学影像学、解剖学或骨外科学、肿瘤学等工作。有意从事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的学生,最好具有2年以上相关专业的临床工作经历。


一、个人基本信息
李淑蓉,女,1965年生,病理学博士、博士后,教授,成都医学院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四川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4名。2011年成都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最主要学术贡献者之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带头人。
讲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各层次的病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解剖学、基因组学、模式生物学等课程。
Email:LSRSUS@163.com
二、科研情况介绍,包括研究方向,研究基础,代表成果等
主要从事神经损伤再生和退行性疾病的研究。2010、2012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各1项;近年还主持973子课题1项、四川省青年基金1项,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1项;作为学术骨干主研973分题1项,被评为该分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作为主研人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近年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Autonomic Neuroscience,Brain Research,Neuroscience Letters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篇。参编专著3部。
三、招收学生专业背景要求
要求临床医学专业

卯辉,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籍贯云南曲靖,出生地云南曲靖,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系设计专业,大学学历。
现任成都医学院副院长。
现为成都医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兼中国大学生桥牌协会副主
席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心理协会理事长、泸州市委组织部企业经营管理者评审委员会委员。任成都医学院副院长前为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2011年4月28日任成都医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郝明,男,汉族,教授,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成都医学会胸心外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理事。
曾任成都医学院副院长。
女,生于1963年6月。1983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一直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 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工作, 200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4年获得泸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现任成都医学会儿科专委会委员,成都医学会儿科专委会呼吸专业组组长,四川省呼吸专委会哮喘学组委员,中国哮喘联盟成员,四川省儿童哮喘协作组组长。
 
张仲林,男,1962年3月生,博士,副教授,药理教研室主任,成都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助理从事抗肿瘤药物的靶向干预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疾病动物模型复制、免疫药理学研究及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目前主要从事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干预机制方面的研究。 获得奖项2006年因博士阶段主研参与的“病证动物模型创制与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创新中药寻找模式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及2012年因新药研发项目先后获得获四川省凉山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成都医学院

添加成都医学院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成都医学院考研分数线、成都医学院报录比、成都医学院考研群、成都医学院学姐微信、成都医学院考研真题、成都医学院专业目录、成都医学院排名、成都医学院保研、成都医学院公众号、成都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成都医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成都医学院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