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山东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山东理工大学报录比、山东理工大学考研群、山东理工大学学姐微信、山东理工大学考研真题、山东理工大学专业目录、山东理工大学排名、山东理工大学保研、山东理工大学公众号、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山东理工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Add 山东理工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是读研究生的一个快速渠道,但是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对学生生源的要求更高,申请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的同学必须成绩优秀,额外的奖项更是有用的加分项, 可以比考研的学生更快地获得研究生资格,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7-8月的夏令营,9月份的预推免以及10月份的正式推免,想要通过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项目,必须了解保研项目需要准备什么,例如相应的保研信息,保研夏令营的准备材料,预推免的流程以及推免的注意事项等等,这些内容是想要保研的同学必须了解的。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9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信息内总结了学院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信息网是同学获取保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同学保研信息主要来源,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保研


  姓名:张学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01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山东科技大学2011.12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任现职时间:教授、2001.1 博导、2006.06
  指导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指导层次:硕士博士  职务:无

  1、学术简历
  张学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十佳优秀发明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车辆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省部级二等奖6项(均排名1),申请发明专利32项、已获得授权12项,发表论文122篇,出版著作5部,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8项、已通过省部级等鉴定项目16项。

  2、教学情况
  主讲《汽车电源技术》等课程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了山东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竟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3、研究生培养情况
  2001年至今指导硕士研究生19名、已毕业15名,另外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11名、已毕业8名。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有两人分别获得2005年度和2006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4.1主持或参与科研情况
  ①汽车用稀土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编号:20102060403、起止时间:2011~2013),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经费500万元,排名1;
  ②YSX-500型四相可控整流稳压式钕铁硼永磁发电机(编号:2008GRC60069、起止时间:2009~2011),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排名1;
  ③YHH—300型汽车用混合励磁稳压发电机(编号:2012GH041462、起止时间:2013~2015),国家火炬计划,排名1; 
  ④带真空泵的四相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编号:2010GH041246、起止时间:2011~2013),国家火炬计划,排名1;
  ⑤汽车用切向永磁与爪极电磁混合励磁稳压发电机的研制(编号:2009GG10004016、起止时间:2010~2012),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排名1;
  ⑥汽车用42V飞轮离心式钕铁硼永磁起动发电集成装置的研制(编号:2010GGX10401、起止时间:2011~2013),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排名1;
  ⑦轻型汽车用42V永磁与电磁复合励磁稳压发电装置的研制(编号:2012GGA03002、起止时间:2013~2015),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排名1;
  ⑧利用可控整流稳压式稀土永磁发电系统回收汽车废气余能技术研究(编号:ZR2012EEM011、起止时间:2013~201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排名1;
  ⑨车辆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起止时间:2008~2010),国家教育部,排名1;
  ⑩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起止时间:2009~2011),山东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经费200万元,排名1。
  4.2获奖情况
  ①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及其应用,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
  ②车辆用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及其应用(推广类),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
  ③车辆用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与系列产品开发,2005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
  ④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稳压技术与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的研究及产业化,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
  ⑤高效率低能耗永磁恒压发电装置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
  4.3论文发表情况
  ①Zhang Xueyi,Shi Liwei,Wang Yujuan.Design and stabilivolt analysis of Nd-Fe-B permanent magnet generator for electric vehicle range extender.《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2011,Vol.3,No3,259-271.(EI收录:20120814798678)
  ②张学义,史立伟.汽车用42V钕铁硼永磁发电机稳压分析.《汽车工程》, 2011,33(11):994-997.(EI收录:20115114614590)
  ③张学义,史立伟.汽车用带真空泵的稀土永磁稳压发电机.《汽车工程》, 2008,30(2):164-166.
  ④张学义.车辆用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的电子稳压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130-133.(EI收录:2005108875863)
  ⑤张学义,等.农用车用离心式永磁直流发电机的设计开发.《农业工程学报》, 2002,18(6):74-76.(EI收录:2003047337093)
  ⑥张学义,史立伟,徐政欣.车辆用可控整流稳压式永磁发电装置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104-107.(EI收录:20070410389894)
  ⑦张学义,杜钦君,谭德荣.农用运输车用张紧轮式永磁恒压发电机.《农业机械学报》,2000,31(6):98-100.
  ⑧张学义,高明玲,张亮修.单相双半波可控整流稳压发电装置的研究.《电机与控制学报》,2005(1):33-36.
  ⑨Zhang Xueyi,Yin Hongbin,Shi Liwei.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Magnetic Flux Leakage of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Generator for Vehicle. 《Mechanical,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2011,Vols.66-68,Part1,483-488.(EI收录:20113214223262)
  ⑩Zhang Xueyi,Zong Qingliang,Shi Liwei. Study on Controlled Rectification Constant-voltage of the 42V Rare-earth Permanent-magnet Generator on Vehicles. IEEE CMCE’2010.(EI收录:20105013486875)
  4.4专利情况(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
  ①汽车用六相永磁发电机,授权发明专利:ZL200610043449.1,首位;
  ②复合励磁同步发电机,授权发明专利:ZL200510104298.1,首位;
  ③混合动力汽车用整流稳压器,授权发明专利:ZL200410024309.0,首位;
  ④离心式永磁起动发电装置,授权发明专利:ZL200510044107.7,首位;
  ⑤混合励磁发电机电子稳压控制器,授权发明专利:ZL200910015858.4,首位。

  5、主要社会任职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15350289)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E021500222M)

  电子信箱: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学院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姓名 : 李瑞先
办公电话:(0533) 2780876 
办公地点:12#237



  姓名:谭德荣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08
  职务:交通运输系系主任 职称及任职时间:教授 2008.01
  指导层次:硕士研究生 指导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学历/学位:研究生工学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
  所学专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1、学术简历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本学科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淄博市科技局基金、山东理工大学基金等多个项目,作为课题组第二位研究人员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以及多个横向课题的研究,在汽车发动机电控领域、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交通安全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31篇,被EI、ISTP检索11篇,主编和参编教材8部。

  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在本科教学中,主讲了《汽车理论》,《汽车运用工程》《道路交通安全》等课程,正在研究生教学中,主讲了《智能运输系统》、《汽车运用工程学》等课程,曾获山东理工大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3、研究生培养情况
  研究生培养方面,主要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个专业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在“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名,已毕业11名,指导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8名,已毕业6名。

  4、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①主持或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人车环境动态数据协同推演的汽车驾驶倾向性辨识方法研究 (60974094)(排2)
  2. 山东省自然基金:适应驾驶倾向性的汽车纵向防撞预警技术研究(ZR2011EEM034)(排1)
  3 山东省自然基金:煤层气发动机空燃比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ZR2009FM029) (排2)
  4 山东省自然基金:基于综合认知活动的驾驶员行为建模及仿真 (Y2006G32)(排2)
  5 山东省自然基金:船舶柴油机废气能量回收利用稀土永磁发电装置整流稳压控制技术 (ZR2009FM048) (排3)
  6.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与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03BS099) (排2)
  7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四冲程电喷摩托车闭环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2008GG10007017) (排2)
  8.山东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电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控制系统开发 (03B06) (排2)
  ②获奖情况
  1. 2008年指导本科生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汽车大赛获二等奖。
  2.“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电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应用”2010.01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9)
  ③论文发表情况(选列本人最具代表性论文10篇)
  1. 谭德荣.变权值加快收敛的路径寻优实时算法(EI)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4.4
  2.谭德荣.一种基于预测的电控汽油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 汽车技术 2004.8
  3.Tan Derong.Study on Fault Diagnosis for Spark Ignition Engine Based on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ICVES'05 paper, 2005/10/6 (EI、ISTP)
  4.谭德荣.电控汽油机进气量的最优估计算法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6 (EI)
  5.Tan Derong. Modeling and Its Analysis on the Gross Cargo Throughpu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ICTE). 2007.6 (EI)
  6.Tan Derong. Research on th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LuGre Tire Model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s Proceedings of ISKE 2007 2007/10/15 (EI ISTP)
  7.谭德荣. 基于模式搜索的轮胎压力监测方法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10
  8. Tan Derong. The Investigation of Data Transfer in Gasoline 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led Injector Test System ICICTA 2008(EI、ISTP)
  9. 谭德荣.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轮速信号处理技术.《汽车工程》2009.06
  10.谭德荣. 基于不确定度理论的汽车与自行车碰撞速度估算 《汽车工程》2010.03(EI)

  联系方式:2786985-8027 derongtan@sdut.edu.cn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刘永启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08
  职务:系主任 职称及任职时间:教授,2004
  指导层次:博士研究生 指导一级学科:工程热物理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上海理工大学 2003年9月
  所学专业: 热能工程

  1、教学情况:
  讲授本科生课程:发动机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内燃机制造工艺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特种发动机、清洁燃料。
  讲授研究生课程:高等内燃机原理、清洁燃料与燃烧、车辆排放与控制、汽车故障诊断学、高等燃烧学、燃烧学。

  2、科研情况:
  ①主持或参与课题
  已主持完成课题20余项,累计课题经费1400万余元。其中包括: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DSJ特效电子生物技术处理机研制”、机械工业部新产品计划项目“FT400型复合式黑液提取机及提取工艺研究”、胜利油田科技攻关项目“燃气动力装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炉煤气内燃机燃烧特性的研究”、淄博市科技攻关项目“电控高炉煤气内燃机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企业委托课题“低浓度煤矿瓦斯氧化技术的研究及装置开发”、和“40000m3/h立式煤矿乏风瓦斯热氧化装置”等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正在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煤矿乏风瓦斯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的研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完成了973项目“在电场作用下传热过程的强化与控制”、上海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电场强化传热关键技术开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电场作用下热传递的微观机理研究”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电场强化传热应用技术的研究”。
  ②主要获奖和鉴定成果:
  FT400复合式黑液提取机的研制开发. 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负责人。
  电场自然对流和沸腾换热的影响及其规律研究。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3排2。
  煤矿乏风瓦斯氧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山东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负责人。
  矿井乏风瓦斯热氧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年,负责人。
  矿井乏风瓦斯热氧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山东教育厅技术鉴定,负责人。
  4万方立式煤矿乏风瓦斯氧化装置。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负责人。
  DSJ特效电子生物技术处理机研制。山东省科委新产品鉴定,负责人。
  YD油冷式电动滚筒研制。淄博市科委新产品鉴定,负责人。
  FT400型复合式黑液提取机及提取工艺研究。机械工业部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负责人。
  ③论文发表情况:
  共发表论文9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4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7部。其中部分代表作:
  Yongqi Liu, Jinhui Han, Yanyan You and Zhenqiang Gao. Numerical Study on the Transient Preheating Process of a Regenerative Oxidation Bed.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5, 62-67. (EI检索)
  Liu Yongqi, Li Ruiyang, Yu Hongling, Wang Fagang. The effect of electrode polarity on EHD enhancement of boiling heat transfer in a vertical tube. Int. J 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2005, Vol.29(5): 601-608. (SCI、EI检索)
  Liu Yongqi, Wang Yanxia, Men Xiuhua and Lin Fenghua. An Investigation on Piston Pin Seat Fatigue Life on the Mechanical Fatigue Experiment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s.324-325: 527-530. (SCI、EI检索)
  刘永启, 李瑞阳, 郁鸿陵, 王发刚. 圆柱形和三角形电极的EHD强化管内沸腾换热的试验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 2003, 43(12): 1682-1686. (EI检索)
  刘永启, 李瑞阳, 王发刚, 郁鸿陵. 电极极性影响EHD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研究. 化工学报,2004,55(1): 160-162. (EI检索)
  刘永启, 李瑞阳, 郁鸿陵, 王发刚. 中心圆柱电极EHD强化垂直管内沸腾换热的试验研究. 化工学报,2004, 55(4): 545-549. (EI检索)
  刘永启, 李瑞阳, 郁鸿陵, 王发刚, 王延遐. 圆柱电极和带状电极的EHD强化管内沸腾换热.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30(4): 261-264. (EI检索)
  刘永启, 李瑞阳, 王发刚, 郁鸿陵. 电极对EHD强化沸腾传热的影响.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4(2): 131-136. (EI检索)
  刘永启, 李瑞阳, 郁鸿陵, 王发刚. 电场中汽泡在换热表面上的变形及对沸腾换热影响.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4, 26(1): 11-14. (EI检索)
  刘永启, 张振兴, 刘瑞祥等. 乏风瓦斯蓄热氧化床阻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煤炭学报, 2010, 35(6): 946-950. (EI检索)
  刘永启, 陈香春, 高振强等. 抽放瓦斯与乏风混合器的性能研究. 煤炭学报, 2011, 36(7): 1145-1149 . (EI检索)
  ④专利情况
  作为第一发明人,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9项实用新型准专利;另外还申报并受理了14项国家发明专利。
  刘永启, 刘瑞祥, 高振强. 矿井乏风瓦斯热氧化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0810249860.3.
  刘永启, 刘瑞祥, 高振强. 矿井乏风瓦斯氧化装置的加热启动系统, 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0810159296.6.

  3、研究方向
  内燃机节能与排放控制、清洁燃料、强化传热

  4、指导研究生情况
  共指导1名博士研究生和30人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已经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22人。

  5、其他情况
  ①主要社会兼职
  中国能源协会理事;
  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
  中国往复式内燃燃气发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  中国活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②获得的荣誉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校“特出津贴”第一层次人员,淄博市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员,2008年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荣获山东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山东理工大学“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和 山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奖”, 2008年、2009年和2011年三次荣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奖” ,2009年荣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2011年荣获山东理工大学“大学时期,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6、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邮编:255049 Tel:0533-2782616 E-mail:liuyq65@163.com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苗立东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4年2月
  职称及任职时间:2010开始任职副教授  指导层次:硕士研究生
  指导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学历/学位:研究生/工学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江苏大学/2005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1、教学情况。
  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主要从事本科生教学,所讲授的课程包括《汽车设计》(2005-2011)、《汽车理论》(2006-2011)。近年来又开始讲授《汽车电子控制电路》(2009-2011),并且设计和指导这门课程的实验工作。研究生教学方面,原来讲授《实时仿真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连续讲授三年(2006-2008),后来研究生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后,不再承担研究生的教学;今年(2011年)根据新修订的研究生教学大纲,又开始承担《实时仿真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

  2、科研情况。
  前期主要从事汽车的转向系统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汽车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近年来研究重点则偏向于系统的实时仿真,最近又开始研究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设计,此外还有一些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实时仿真方面主要是借助于MATLAB的工具箱,并且通过开发相关程序来完成相关的实时仿真,并且发表过多篇文章,引起国内外部分同行在这一方面的关注。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设计是一个传统的研究内容,但是这方面研究通常有失偏颇,本人研究主要是解决这方面研究方向的问题,也是从教学过程中引出的一个研究题目。实验教学研究主要是围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设计软硬件来改进实验教学效果,在这方面已经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并且提出的另一项发明专利申请也被受理,还获得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3、研究方向。
  主要是围绕汽车转向系统实时仿真开展汽车机电一体化的研究。

  4、指导研究生情况。
  2011年通过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具有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资格,开始指导第一位研究生(学术型)、目前也是指导的唯一的一位研究生。

  5、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张周路12号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系,邮编:255091
  办公地点: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西南角 机械交通实验楼北楼 455房间
  移动电话:13864369203
  办公电话:可拨打以下任一总机号码:0533-2786036,0533-2787568,0533-2788596,语音提示后拨打教师分机号8037。
  电子邮件:
  特别提示:办公地点移动电话信号不好,有时候时断时续;办公电话有时候分机也打不进来,如果不是急事,建议首选电子邮件进行联系。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王树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3.09
  职称及任职时间: 副 教 授,2006.1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车辆工程
  学历/学位:博 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中国农业大学,2002.06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教学、科研、课题情况及指导研究生情况简介:
  1、学术简历:
  2005年至今在山东理工大学工作,先后主持省基金、科技基金、博士启动基金等课题,并参与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山东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完成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十余篇,出版教材一部,获得专利多项。主要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虚拟样机、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002-2005年在北京哈工大北方科技公司从事金谷内容管理系统、票据图像预处理研发。
  1999-2002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虚拟现实进行研究,期间在北京北京布鲁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参与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自动停车拍照系统的开发。

  2、教学情况:
  近五年主讲过本科生的《汽车构造》,《车辆系统动力学》等课程;主讲过研究生的《车辆系统动力学》、《虚拟样机技术》等课程。从进入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每年都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3、研究生培养情况:
  从2008年起带车辆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6名。

  4、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1)主持或参与的主要科研情况
  2011 交通设施的管理与开发 在研 25万
  2011-201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道路交通安全核查系统的开发研究,在研,5万
  2011-13 电控多轴转向车辆的研究 在研 2.5万
  2010博山道路交通三维仿真系统 完成 19万
  06-09 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 5排1 结题 3万
  06-09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装载机工作装置运动仿真及优化设计结题3万
  07-09 多轴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 结题 4万
  07-08 JN5560特种汽车三维数建模建立 结题 3万
  08-09 车辆道路交通规划 完成 36.5万
  2) 主要获奖情况
  “博山道路交通三维仿真系统”,山东省公安厅二等奖,2010年.12月
  “基于虚拟现实环境的《汽车构造》教学平台研究与开发”,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  
  3) 主要论文发表情况
  2011.5 四轮转向车辆后轮转角与横摆力矩联合模糊控制 2排1 《农业机械学报》 EI
  2010. 6 Integrated rear wheel steering angle and yaw moment optimal control of four-wheel-steering vehicle 2排1 CCDC 2010, EI
  2010.6 Practice design of three-axle vehicle with multi-axle dynamic steering 1排1 ICIC2010,EI
  2010.8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fuzzy control in four-wheel-steering vehicle 2排1 FSKD2010, EI
  2008.9 五轴重型全轮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3排2 《农业机械学报》39卷9期 EI
  2008.2 五轴转向重型汽车转向性能的研究 4排1 《汽车工程》30卷2期
  2007.7 基于虚拟技术的车辆操纵稳定性评价系统 4排1 《农业机械学报》38卷7期 EI
  2008.12 不同转向模式的多轴转向车辆性能分析 4排1 《公路交通科技》12期
  2008.9 Steer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Three-axle Vehicle with Multi-axle Dynamic Steering 3排1 《IEEE VPPC 2008》 EI

  联系方式:,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实验楼445房间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是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辐射建设学科,2013年在能源动力类专业评估中居山东省第一名,教学科研实力较强。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侧重于热力发动机,尤其是在中、小功率高速车用发动机方面具有特色。学科团队现有14人,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及海外学历工作经历者占70%以上。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精品课程4门,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2000余m2,实验设备总价值约1200余万元,建立了10余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毕业博士1名、硕士30余名、本科生1100余名,正在培养博士5名、硕士20余名、本科生500余名。
近年来,依托本学科建设了山东省石油焦煅烧余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理工大学低品质能源与节能研究所,拥有AVL动态测试平台、200m3/h和800m3/h煤矿乏风热氧化实验平台、1000m3/h煤矿乏风预热催化氧化实验平台、PM60全自动压汞仪、TGA/DSC同步热分析仪、丹迪动态热线风速仪等大型仪器和装置。
本学科设有内燃机现代设计技术、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技术、传热传质及余热高效利用技术和高效燃烧技术与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4个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他各类课题30多项;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在《Int. J. 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J. Enhanced Heat Transfer》、《Combustion and Flame》、清华大学学报、化工学报、煤炭学报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70余篇。学科在煤矿乏风氧化利用、固体物料余热利用、发动机强度分析、发动机清洁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在固体物料余热利用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煅烧石油焦的固体物料余热回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煤矿乏风氧化利用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热利用氧化技术系统,多台工业样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姓名:周长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2
  职务:无 职称及任职时间:教授 2003年1月
  指导层次:硕士研究生  指导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学历/学位: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2006年7月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1、教学情况
  教学上,承担了《液压与液力传动》、《液压技术基础》、《汽车理论》3门课程,努力对教学研究进行研究,对讲课的方法、方式和效果进行探讨,精心备课,认真讲好每一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及其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将自己在科研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理念与实际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按博士生要求进行指导和培养”的理念,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促使研究生勤奋、刻苦学习;建立了“创新数学思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研究生对课题突破点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创新数学思维,取得创新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生培养的团队指导培养”模式,通过指导团队老师之间的学科和知识的交叉,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建设了集人物环境、学术环境和自然环境一体的42m2“学术研讨室”,配有投影仪、网络、音箱、空调、饮水机、沙发、茶几、鲜花,并张贴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名言,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团队之间相互的学术交流,以及为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合作和业务洽谈,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和平台;多次为研究生做有关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专利申请、学术论文和研究生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学术报告。主持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课题1项,主持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课题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篇,出版本科教材8部,其中,2009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2010年,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所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连续获得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所指导研究生,2010年,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2011年获得山东理工大学三育人标兵称号。

  2、科研情况
  围绕车辆悬架系统及重要组成零部件的设计和理论,潜心钻研,开拓创新,解决了制约汽车减振器及半主动悬架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在车辆悬架设计及理论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汽车减振器设计理论研究方面,解决了制约汽车减振器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建立了减振器节流阀参数设计理论和优化设计方法,其中包括:建立了节流阀片变形、应力解析计算理论,建立了油液非线性节流损失解析计算方法,建立了减振器节流阀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和方法,建立了减振器特性仿真分段函数数学模型,开发了汽车减振器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汽车钢板弹簧解析设计理论方面,创建了汽车钢板弹簧变形和刚度解析计算数学模型,建立了钢板弹簧解析设计方法。在稳定杆橡胶衬套径向变形和刚度计算及稳定杆直径解析设计方面,建立了橡胶衬套径向变形解析计算理论和车辆悬架稳定杆优化设计方法。在汽车半主动悬架设计理论方面,解决了制约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建立了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理论,其中包括:建立了基于车身振动加速度的车辆当前行驶路况辨识模型和方法,创建了基于不同行驶路况和车速的车辆悬架系统实时最佳阻尼匹配数学模型,建立了半主动悬架系统参数控制规律,为开发基于不同行驶工况下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奠定了可靠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主持山东省教育厅的科技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1项,山东时风集团的技术攻关项目1项,中国铝业公司山东分公司联合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6篇,其中EI收入52篇,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编写出版学术专著5部,其中《车辆悬架设计及理论》我国内外首部有关车辆悬架方面的学术专著,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2010年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淄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山东省高度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山东理工大学科技进步奖1项;2008年,获山东理工大学特殊津贴人才二层次。

  3、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车辆悬架设计及理论的研究,其中包括:减振器设计及特性仿真、汽车螺旋弹簧及钢板弹簧设计、汽车稳定杆设计,液压筒式减振器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半主动悬架设计及理论。

  4、指导研究生情况
  毕业研究生10人,在读研究生6人。所指导研究生2010年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其中所指导研究生赵雷雷同学,2012年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车辆悬架弹性理论解析计算理论》1部,实现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突破。

  5、论文和著作及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情况
  (1)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1] 基于大学生经济消费分析及感恩教育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科学教育家, 2009,01(4排1);
  [2] Innovative mathematic-thinking &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of graduate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Policy,2008,10(2排1);
  [3] 专业基础课及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研究,2008,12(4排1);
  [4] 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研究, 2008,05(2排1);
  [5] 高校理工科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分析[J],高等工程研究[J], 2008,12(2排2);
  [6] Pay attention to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in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of student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Policy,2008,10(2排 1);
  [7] 创新数学思维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研究, 2008,12(4排1)。
  (2)学术专著与教材
  [1]《液压与液力传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排1);
  [2]《ANSYS11.0基础与典型范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3排1);
  [3]《AutoCAD2007机械设计实例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3排1);
  [4]《AutoCAD2008机械制图教程》[M],吉林电子出版社,2008年(3排1);
  [5]《AutoCAD2006电气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3排1);
  [6]《AutoCAD2011中文版机械制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3排1);
  [7]《液压技术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4排1);
  [8]《中文WORD6.0使用速成》[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2排1);
  [9]《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年(2排2);
  [10]《汽车振动分析与测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排1);
  [11]《汽车平顺性与悬架系统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排1);
  [12]《汽车减振器设计与特性仿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排1);
  [13]《车辆悬架设计及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排1)。
  [14]《车辆悬架弹性力学解析计算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2排1)。
  [13]《液压筒式减振器设计及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排1)。 
  (3)科学研究重要学术论文
  [1] Changcheng Zhou, Xueyi Zhang, Wei Xu, Jian Guo.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rottle slice stress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2009, 7(1):3-7. (EI: 20093212236587)
  [2] Changcheng Zhou, Chuan Bo, Xueyi Zhang, Jie Meng. Math model for throttle slice thickness analytical design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J]. Int. J. Vehicle Systems Modelling and Testing, 2009, 4(3) : 133-149. (EI: 20094912532408)
  [3] Changcheng Zhou, Xueyi Zhang, Jie Meng, Leilei Zhao. Simulation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outer characteristic with piecewise maths fun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2009, 7(1): 8-14. (EI: 20093212236588)
  [4] Changcheng Zhou, Zhiyun Zheng, Liang Gu. Study on the availability throttle opening size and velocity characteristic of damper[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 27(1): 281-284. (EI: 071910594430)
  [5] Changcheng Zhou, Zhiyun Zheng, Xueyi Zhang. Design Method for Throttle Holes Area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for Small Electric vehicles[J]. Journal of Asian Electric Vehicle, 2009, 7(1): 1191-1198.
  [6] 周长城, 顾亮. 筒式减振器叠加节流阀片开度与特性试验[J]. 机械工程学报, 2007, 43(6): 210-215. (EI: 20072810698062)
  [7] 周长城, 顾亮. 多片叠加节流阀片的设计及应力分析[J]. 机械强度, 2007, 29(2): 324-328. (EI: 20070410389898)
  [8] 周长城, 郑志蕴. 油气弹簧阻力特性计算机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 2006, 18(8). (EI: 20063910135993)
  [9] 周长城, 顾亮. 油气弹簧阀系参数设计与特性试验[J]. 汽车工程, 2008, 30(1): 53-56.
  [10] 周长城, 石沛林. 油气弹簧节流阀片应力分析[J]. 汽车工程, 2008, 30(4): 349-353.
  [11] 周长城, 孟婕. 车辆悬架最佳阻尼匹配减振器设计[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8, 33(3), 15-19.
  [12] 周长城, 袁光明. 基于车辆参数减振器常通节流孔优化设计方法[J], 汽车工程, 2008, 30(8): 687-691.
  [13] 周长城. 减振器节流阀片拆分为多片叠加的设计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11): 121-125. (EI: 20070410389898)
  [14] 周长城, 任传波. 最佳阻尼匹配减振器阀片厚度优化设计与特性试验[J]. 振动工程学报, 2009, (1): 54-59. (EI: 20091311991491)
  [15] 周长城, 刘瑞军,赵以强. 油气弹簧叠加阀片设计方法及对节流缝隙影响[J]. 兵工学报, 30(4): 461-466. (EI: 20092212098898)
  [16] 周长城, 孟婕, 田立忠, 赵雷雷, 郭剑, 毛少坊. 汽车筒式减振器特性分段函数建模与仿真[J], 汽车工程, 2010, 32(4) :333-338. (EI: 20102312987716)
  [17] 周长城. 悬架杠杆比对油气弹簧阀系设计参数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12): 135-139. (EI: 20080311033928)
  [18] 周长城, 顾亮,王丽. 节流阀片变形与变形系数的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6(7): 581-584. (EI: 20063810123515)
  [19] 周长城, 顾亮, 赵立航. 减振器叠加节流阀片的分析与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6(8): 681-684. (EI: 20064410216267)
  [20] 周长城, 袁光明. 叠加阀片油气弹簧节流缝隙设计及特性试验[J].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7): 581-584. (EI: 081911245413)
  [21] 周长城, 焦学健. 簧上质量对油气弹簧阀系设计参数的影响[J].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8): 998-1002. (EI: 082311304574)
  [22] Changcheng Zhou, Liang Gu, Wei Xu. Study on the Analytic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rottle-Slice Deformation[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7, 8: 2688-2692. (EI: 20075110979659)
  [23] Changcheng Zhou, Leilei Zhao, Yanhui Cai. Functi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Deformation of Multi-Throttle-Slices for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9, 8: 1441-1444. (EI: 20094812516812)
  [24] Changcheng Zhou, Shaofang Mao, Leilei Zhao. Analytic Superposition Computation Method of Ring Throttle Slice Deformation on Non-Uniform Pressur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10, 8: 193-196. (EI: 20104613386320)
  [25] Changcheng Zhou, Ruijun Liu. Model of the Maximum Design Thickness of Superposition Throttle Slices of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8, 9: 1328-1332. (EI: 20084811743322)
  [26] Changcheng Zhou, Yujin Guo.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Throttle Hole Area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8, 9: 688-693. (EI: 20084811743201)
  [27] Changcheng Zhou, Wei Xu. Model for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rottle holes area of telescope-damper[C]. IEEE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 2008, 9: 357-363. (EI: 20090111823753)
  [28] Changcheng Zhou, Baojiang Kang, Wei Xu. Study on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solution of throttle slice deformation of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7, 8: 1464-1467. (EI: 20081211155125)
  [29] Changcheng Zhou, Yuanlyi Liu. Stress Analytic Computation and Minimal Permission Thickness of Superposition Throttle Slices of Shock Absorber[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9, 10: 184-188. (EI: 20090111838783)
  [30]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Yuanyi Liu. CAE Software of Twin-Tubes Shock Absorber Outer-Characterist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er Grapghics, 2009, 8: 442-447. (EI: 20094712467985)
  [31] Changcheng Zhou, Leilei Zhao, Zhiyun Zheng. CAD Software Development of Throttle Valves Parameters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Based on Speed Characterist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er Grapghics, 2009, 8: 524-527. (EI: 20094712467971)
  [32] Changcheng Zhou, Yuanyi Liu, Yanhui Cai. Characteristic Simulation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8, 10: 207-211. (EI: 20090111838788)
  [33] Changcheng Zhou, Canchang Liu, Leilei Zhao. Deformation Analytic Computation of Throttle slice of Shock absorber[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Computing, 2009, 7: 359-361. (EI: 20094512430465)
  [34]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Yuanyi Liu. Stress Analytic Computation of Throttle slice of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Computing, 2009, 7: 482-458. (EI: 20094512430435)
  [35] Changcheng Zhou, Shicai Ji, Zhiyun Zheng. CAD of Throttle Valves Parameters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Based on Multi-Points Speed Characterist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9, 5: 456-459. (EI: 20094412410527)
  [36] Changcheng Zhou, Yuanyi Liu. CAE of Outer Characteristic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for Three Wheel Agricultural Vehicl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9, 5: 460-463. (EI: 20094412410528)
  [37]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Zhiyun Zheng.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of Throttle Slice Thickness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9, 8: 869-874. (EI: 20094812516885)
  [38] Changcheng Zhou, Yuanyi Liu. Functi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Outer Characteristic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for Automobil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9, 8: 1436-1440. (EI: 20094812516849)
  [39] Changcheng Zhou, Chengjun Li. Analytic calculation of stress of multi-throttle-slices for twin tubes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1: 84-88. (EI: 20101212793157)
  [40] Changcheng Zhou, Yuanyi Liu. Stress Analysis of Throttle Slices and Characteristic Test of Hydro-pneumatic Spring [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9, 8: 2161-2166. (EI: 20100912743612)
  [41]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Yanhui Cai. Optimum Design of Throttle-Valves Parameters for Shock Absorber Based on Velocity Characterist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 10: 312-316. (EI: 20101412821398)
  [42]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Yanhui Cai Elasticity Mechanics Computation of Throttle-Slice for Twin-Tubes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10 :293- 296.(EI: 20101412821394)
  [43]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elescopic Damper Outer Characteristic[C]. IEE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2008, 6: 191-195. (EI: 20084011617291)
  [44] Changcheng Zhou, Shaofang Mao, Leilei Zhao. Analytic Superposition Computation Method of Ring Throttle Slice Deformation on Non-Uniform Pressur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10, 8: 193-196. (EI: 20104613386320)
  (4)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情况
  [1] 汽车筒式减振器CAD软件,2010-05-25. (登记号: 2010SR024812),首位;
  [2] 汽车筒式减振器特性仿真软件,2010-05-25. (登记号: 2010SR024811),首位。
  [3] 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实时最佳阻尼控制算法,2012-07-17. (登记号: 2012102456857),首位;
  [4] 汽车钢板弹簧刚度校核方法,2012-07-17. (登记号: 2012102456679),首位;
  [5] 半主动悬架可控筒式液压减振器阀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2012-07-18. (登记号: 2012102456700),首位;
  [6] 减振器复合阀螺旋弹簧刚度设计方法,2012-07-17. (登记号: 2012102456397),首位;
  [7] 汽车稳定杆橡胶衬套的径向变形叠加解析计算方法,2012-07-17. (登记号: 2012102456683), 首位;
  [8] 液压减振器复合阀节流阀片在螺旋弹簧下的变形计算方法,2012-07-17. (登记号: 2012102456698),首位;
  [9] 汽车钢板弹簧弧高与曲面形状的解析设计方法,2012-07-17. (登记号: 2012102456838),首位;
  [10] 基于减振器阻尼解析仿真的汽车当前行驶路况辨识方法,2012-07-17. (登记号: 201210245640X),首位;
  [11] 汽车钢板弹簧厚度的拆分设计方法,2012-07-17. (登记号: 2012102456664),首位;
  [12] 民用水陆两用车,2012-07-18. (登记号: 2012203437717),首位;

  6、教学于科研奖励情况
  (1)教育教学成果奖励
  [1] “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09年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首位);
  [2] “创新人才教育及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实践”,2010年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首位);
  [3] “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2010年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指导教师);
  [4] 《AutoCAD2006电气设计》,2009年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首位);
  [5] 2010年,获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教师;
  [6] 2011年,获山东理工大学优秀党员;
  [7] 2011年,获山东理工大学十大师德标兵。
  (2) 科研成果奖励
  [1] “汽车减振器CAD及特性仿真软件”,2010年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首位);
  [2] “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2007年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首位);
  [3] “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研究”,2008年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首位);  
  [4] “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2010年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
  [5] “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研究”,2008年获山东理工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位);
  [6] “液压筒式减振器CAD及特性仿真关键理论研究”,2009年获山东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首位);
  [7] 2008年,获山东理工大学特殊津贴人才二层次。

  联系方式:2786036-8018 greatwall@sdut.edu.cn 1357338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本学科包括4个研究方向:①传热传质与余热利用:研究新型节能技术、强化传热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研发新型高效换热设备;②低品位能源燃烧:研究低品位能源的清洁转换和高效利用技术,并应用于低品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装置开发;③动力机械与控制:研究内燃机燃烧机理、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及有害排放控制的技术途径,研究内燃机新型代用燃料应用技术,研究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技术;④可持续能源利用:研究各种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新型燃烧技术和能量回收技术,并应用于提高能源资源化利用率和装置效率。
    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之“百”层次人才1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层次合理,科研经验丰富的团队。                             
   建有山东省石油焦煅烧余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高校低品位能源及余热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理工大学潍坊节能减排研究院和山东理工大学节能技术研究院,拥有AVL动态测试平台、PM60全自动压汞仪、TGA/DSC同步热分析仪、丹迪动态热线风速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装置。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和企业合作课题40余项;获得了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淄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70余篇。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国内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研发中心、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管理、技术推广应用、科研和教学工作。


  姓名:孟宪皆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年9月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1997年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同济大学,2010年
  所学专业:车辆工程

  教学方面,能够认真备课,精心讲解,把当前的新知识、新技术融于平时的教学环节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承担过的研究生课程是<<振动和噪声控制>>。
  科研方面,长期致力于汽车试验技术、汽车NVH特性及其控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和国家”863”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      联系方式:
  淄博市张店区张周路12号: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电子信箱:

  1 LCK6112型客车车内噪声的分析与控制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7 2排1
  2 制动尖叫问题研究综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1 3排1
  3 基于两自由度模型的汽车制动钳振动稳定性分析 汽车技术 2009,1 2排1
  4 汽车制动颤振的研究综述 交通公路科技 2009.2 3排1
  5 .Numerical Study on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obile Brake Disk and Pad VPPC2009. 2009,9 3排1 EI 20095212576093
  6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Brake Noise VPPC2009. 2009.9 2排1 EI 20095212576094
  7 Mechanism analysis of automobile brake groan based on seven degrees of freedom model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1,2,2排1 EI,20110313586165
  8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brake groa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1,2,1排1 EI,20110313586166
  9 汽车制动盘和摩擦片振动的数值解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5 2排1 EI,20112414064735
  10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e parameters on the friction-induced self-excited vibratio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1,6,1排1 EI,20113214223345
  11 The influence of stiffness on automonile brake groa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1,,2排1 EIEI,20113214223344
  12 The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damping on automonile brake groa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7,2排1 EI 20113114190867
  13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dynamics parameters on the friction-induced self-excited vibr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7,1排1 EI,20113114190865
  14 Idling natur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he torsion absorber with dual mass flywheel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1,8,2排1 EI,20113514279558
  15 Evaluation of road-induced interior noise of vehicle based on virtual experi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2008,11 3排3 EI 20084711716543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年份 地区 学校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报录比 推免人数
2008 山东 山东理工大学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4 车辆工程 44 13 29.55% /


  姓名:张开旺  性别:男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 1999.10
  所属学科:交通管理与规划 指导层次:硕士
  职务:总支书记

  教学、科研、课题情况及指导研究生情况简介
  现任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交通工程系兼职教师,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信息与控制等研究,先后为本科生讲授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道路交通安全与事故处理、汽车工业系统优化与技术创新、汽车法律服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担任过5届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与教学研究课题3项、科研课题5项,参与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5篇。

  目前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学科领域中的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信息与控制等方向的专业研究,并与本院其他教师一道共同承担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安全调查与评价项目、校级立项项目,科技经费3万元,指导2006级硕士研究生1名。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22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2、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能承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熟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能够使用外语开展专业领域国际交往与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3、交通安全工程
4、新能源汽车及智能车辆控制
5、道路与桥梁工程
研究方向简介见附表1。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含论文答辩时间),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时间不少于一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开始计算)。在满足论文工作时间要求的前提下,符合《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要求,经指导教师同意,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完成学业,可申请提前毕业,但论文工作时间要求不变。采取全脱产的教学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论文工作以校内完成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事业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至少应完成不少于27学分的学习任务。
课程设置详细情况见附表2。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门,以及结合研究方向导师指定的其它课程,并经过考核,成绩合格(不计入研究生学分),方能申请答辩。
五、必修的培养环节
1、学术交流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6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填写“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核定存档,以备研究生院检查。未达到学术交流要求的硕士研究生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2、实践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需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应届本科毕业入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委托培养、大学本科毕业于相关专业且在相关行业工作一年以上或因本人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专业实践的研究生,须经导师、学院同意,研究生院审核后可申请免修专业实践。
3、开题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通过文献阅读、学术调研,确定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经导师同意后于第三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集体开题制。按照研究方向分交工、交运两个开题小组,每个开题小组由本学科(方向)5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暂缓通过的比例不得少于每个开题小组实际开题人数的10%(不够1人的按照1人计算)。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多两次学位论文开题机会,两次开题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两次开题均未通过者按学校相关规定终止培养。
4、中期筛选考核
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依据,在第四学期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及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其目的是总结评价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学习科研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中期筛选考核小组确定考核成绩为“合格”者,可以继续完成学位论文;考核成绩为“不合格”者,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研究生院审核,报分管校长批准,终止学籍,做研究生肄业处理。
六、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2、学位论文一般程序为:文献阅读和调研、开题报告、理论分析与研究、科学实验、论文撰写、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
3、要求学位论文内容充实、技术先进、结论正确、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表达准确。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研究成果、附录等,字数不少于3万字。
4、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并结合工作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围绕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所面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
5、论文的形式既可以是研究论文、也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产品研发: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关键零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工程设计:综合运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境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从事的设计。应用研究: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交通运输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项目管理: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方面的科研、生产、销售、市场等范畴内一次性大型复杂任务管理。
6、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先进性,应反映出作者对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作者综合运用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7、学位论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办法》、《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以及《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补充规定》和《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组织评阅与答辩,达到学校及学院相关规定标准方可由校学位办受理答辩及学位申请事宜。
 

附表1: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 每个研究方向对应的知识域
01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系统科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为基础,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管理与经济的政策、理论、方法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网络通讯、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工程等知识为基础,从事人、车、路协同及交通运输系统优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交通运输系统运行安全与畅通。
03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     以车辆安全技术、道路工程技术、行为科学、交通心理学、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等知识为基础,从事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研究,促进人、车、路、环境协同及安全。
04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车辆控制技术 以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从事新能源汽车、智能车辆、辅助驾驶、汽车电子控制、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排放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05 道路与桥梁工程 以相关数学、力学、道路工程材料、运输安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理论知识为基础,从事道路和桥梁工程的勘察、设计、论证、监测、施工、管理、减灾防灾与风险评估等领域的研究,促进道路和桥梁工程设计理念、施工工艺、监测量测技术的发展。
 


  姓名:刘世英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9.2
  职称及任职时间:应用研究员
  指导层次:工学硕士/工程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车辆工程
  学历/学位: 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山东大学
  所学专业: 热能工程

  2007年获山东大学热能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山东理工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发动机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动机零部件设计、分析及实验研究。在工作中,先后负责或参与了国家经贸委基金项目《设计开发评价一体化研究环保节能型活塞》、国家科委项目《高性能轿车活塞设计与精密成型的加工技术》、国家经贸委基金项目《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大功率活塞的研究开发》等。现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裂纹尺度的活塞销孔疲劳开裂行为的机理研究》、《活塞销座机械疲劳失效行为与机理的力学研究》等两项科研项目。发表国内外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8篇被EI检索。现指导研究生1名。

  联系方式:15505435718
  邮箱: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沈玉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5年10月
  职称:教授 最后学历:工学硕士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分析及优化

  沈玉凤, 女,1965年10月出生,于1990年6月在吉林工业大学计算力学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自2004年1月开始任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教授,2003年聘任为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共有3届毕业生,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生2届2人。现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分析及优化”。

  主讲的本科生课程有:《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研究生课程有:《分析力学》。

  曾获得的奖励或荣誉称号:
  省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项目负责人;
  2007年8月获山东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
  2005年2月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山东理工大学第一届教学名师奖;
  连续5届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
  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纵向科研项目9项,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项,参加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项;主持在研横向项目1项。

  参加的项目先后获得:
  200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6位),2002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位),200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8位),2006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4位。

  联系方式: syf@sdut.edu.cn
  13616441150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王晓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0.11
  职称及任职时间: 教授,2006、01
  指导层次:√硕士/博士
  指导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学历/学位: 博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吉林大学,2003.03
  所学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92年至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16971053、50378042、61074140、60974094),省部级课题6项(Y2006G32、04CMZ08、97250405、980、ZR2011EEM034、ZR2010FM007),其他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124篇(核心及以上82篇,检索33篇),出版专著3部(科学出版社2,山东大学出版社1)。是淄博市九届、十届政协委员,山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长期担任国家和多个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发展计划等立项和结题评审专家,《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物理学报》、《系统仿真学报》等诸多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承担过工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和统计学学科之随机过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之运筹学、交通流理论、计算机仿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年指导10余名同学的毕业设计。先后承担了《智能运输系统》、《交通流模拟与仿真技术》、《交通流理论》、《交通网络优化算法》、《随机过程》、《运筹学》、《最优控制理论》、《城市交通系统优化》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02年以来,指导各类研究生30人,其中19人已毕业并获学位(其中1人留校任教,6人获科汇奖学金)。目前研究兴趣是“人车环境协同智慧及控制”。

  联系电话:13864455865、0533-2788586;EMAIL: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张俊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1.06
  职务:山东省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负责人,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管
  职称及任职时间: 副教 授,2008.1
  指导层次:√硕士/博士
  指导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学历/学位: 博 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中国农业大学,2005.06
  所学专业:交通工程

  教学、科研、课题情况及指导研究生情况简介:
  1、学术简历
  博士期间,师从国内知名交通工程专家段里仁教授,主要从事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与诱导方法的研究,期间在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实习一年,主要参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监控系统等项目。毕业后在美国AECOM集团(香港MAUSNELL公司)工作,主要参与了武汉市停车规划、南宁美食城交通影响分析、广州洲头咀隧道交通监控系统设计、香港屯门与3号公路的交通设计等项目、深圳地铁三号线客运站客流仿真项目等。在山东理工大学工作后,主持或参与了淄博市政府、菏泽市政府、山东省交通厅等委托的科研项目,在城市交通规划与交通安全、交通影响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2、教学情况
  近几年主讲过本科生的《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智能交通系统》等课程;主讲过研究生的《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信息技术》等课程。从参加工作至今,每年都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后续工作或者深造就设计内容、应用等因人而异进行指导,深受毕业生的好评。

  3、研究生培养情况
  2009年起开始带硕士研究生。

  4、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主持或参与科研情况
  2006.12-2009.12,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均衡分析,6排1,结题,3万
  2007.01-2009.12,淄博市中心城区交通组织,6排1,结题,15万
  2008,淄博丰源二手车交易市场(筹建)交通影响分析,4排1,结题,2万
  2008,周村凤鸣小区二期交通影响分析,4排1,结题,2万
  2008,济南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研究,4排1,结题,9万
  2009.02-10.07,淄博市体育中心交通组织方案,6排1,在研,5万
  2009.02-10.07,菏泽市综合交通规划,5排2,在研,22万
  2009.02-10.07,菏泽市交通安全规划,5排2,在研,44万
  2010年,济南平阴黄河大桥、江珠高速公路交通流量预测,8万
  2010年,基于信息技术的交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主持,20万
  2010年,沾化县交通安全规划,2排1,22万
  2010年,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博山交通安全三维仿真系统研究,4排3,21万
  2011年,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交通流量预测,主持,5万
  2011年,东营-旅顺客滚船航线复航可行性研究,主持,5万
  2011年,云南省高速公路交通流量预测研究,主持,10万
  2011年,基于GIS的交通设施管理系统开发,主持,25万
  2011-2013年,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交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主持,34万
  2011-2013年,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基于VR的交通安全核查道路交通安全核查系统的开发研究,主持,5万

  论文发表情况时间
  2011.4 The Research of Road Traffic Based On Floating Car Dat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oc Commerce,Web Appl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2008 五轴重型全轮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39卷9期 3排1 EI
  2007 The research of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in AGVS 2007 ICWAPR 2排1 EI
  2008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Video coding algorithm at low bit rate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Computing 2排1 EI
  2008 basis on pedroute of pedestrian flow analysis model for transfer hub E-proceedings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2排1
  2008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Lifting Mechanism of a Dump Truc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in Agriculture 2排1
  2008 不同转向模式的多轴转向车辆性能分析 《公路交通科技》 4排2
  2007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Vehicle Handling Stability Test 11th European Automotive Congress (EAEC 2007) 2排1
  2007 The Handling And Stability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Four-Wheel-Steering Vehicle 11th European Automotive Congress (EAEC 2007) 2排1
  2007 Basis On The Pedroute Of Metro Station Pedestrian Flow Analysis Model 11th European Automotive Congress (EAEC 2007) 3排1

  联系方式:0533-2782618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邮编:255000
联系电话:0533-2786837 邮箱:jtxyxwzx2012@163.com


  姓 名:张东焕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66.04
  职 务:无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2005.01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力学
  学历/学位:硕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山东科技大学,2004.07
  所学专业:机械工程

  1、学术简历
  张东焕,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的失效研究。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近期代表性的有:
  ①铸铁黏聚裂纹的张开位移与应力分布,《机械强度》,2012, 34(1):126-130,4排1;
  ②钢纤维混凝土劈裂断裂电测试验研究,《混凝土》,2005(1):130-133,3排1;
  ③矿山压力显现理论研究进展及进展,《矿山机械》,2010, 38(12): 13-15, 2排1;
  ④混凝土断裂过程区拉伸软化的本构关系,《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0, 30(4): 8-12,4排2;
  ⑤加固混凝土梁的GFRP板抗拉强度与界面切应力,《玻璃钢/复合材料》,2010, 30(4): 8-12,3排2;

  2、教学情况
  主讲本科生课程有:《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研究生课程有《断裂力学》等课程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效果优秀;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连续4年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奖;2009年3月获山东理工大学第四届教学优秀奖;2010年9月获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教师。主编《工程力学》教材1部,参编《工程力学》教材1部。指导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了山东省机电产品大赛一等奖1项。

  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王延遐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6年10月
  职称及任职时间:副教授/2001年聘任 指导层次:硕士
  指导一级学科:工程力学
  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工学硕士
  毕业院校及时间:1989年7月
  所学专业:内燃机/固体力学

  教学情况
  主讲本科生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研究生课程:《机械疲劳与可靠性设计》、《高等工程热力学》。教学效果连年优秀,连续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奖,山东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山东理工大学教案评比二等奖一项。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教学软件三等奖一项等。

  科研情况
  正在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矿乏风氧化装置氧化床热震性研究”,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 “活塞销座机械疲劳失效行为与机理的力学研究”。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炉煤气内燃机燃烧特性的研究》、淄博市科技攻关项目《电控高炉煤气内燃机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正在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微裂纹尺度的内燃机活塞销孔疲劳开裂行为与机理研究”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煤矿乏风瓦斯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的研究。主持完成了两项横向课题:《活塞销座机械疲劳实验规范研究》、《QT300活塞优化设计》。在《Advanced Science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等英文学术期刊及《农机化研究》、《中国陶瓷》、《能源研究与信息》等中文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20篇。参与出版著作1部。

  研究生培养情况
  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已经毕业3人;目前在读2人。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于2010年至2011年在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专家、天津大学亢一澜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研究课题国家973项目“全断面大型掘进设备设计制造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国家863项目“大型全断面掘进装备刀盘和刀具运行状态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联系电话:1357330777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专业代码:080204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机械工程

专业介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
车辆工程是天津市重点学科,主要培养汽车及相关工业的管理、设计、开发和高等教育科研人才,熟练掌握汽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必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从事汽车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程应用等专门高级技术工作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有:整车和总成的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车辆制造工艺知识、汽车车身制造,汽车轻量化和数字化;车辆先进设计方法与性能优化、汽车CAE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现代车辆传动与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等。毕业生适合在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从事车辆相关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应用研究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专业点分布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燕山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大学 北华大学 长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扬州大学 陆军工程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淮海工学院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2 机械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A
6 10056 天津大学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A
8 10335 浙江大学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专业代码:085234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工程

专业介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
车辆工程领域
车辆工程领域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长城学者1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科研计划等纵向科研课题、企业横向科技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额一千多万元,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整车集成设计理论、汽车零部件CAD/CAM/CAE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车辆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拥有价值一千余万元的汽车整车性能测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测试、汽车结构强度及振动测试、混合动力汽车实验台、电池及动力系统测试等实验仪器和设备;拥有教育部“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北京汽车与装备轻量化技术研发基地”等校内科技创新平台及北汽福田、北汽研究总院等多个校外培养基地。
本领域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车辆及关键系统的控制技术及其应用,主要包括:车辆系统动力学特性建模与分析、系统控制方法与策略、车辆信息技术、整车传动及底盘关键部件的优化匹配与控制技术、车辆安全行驶控制、电气综合控制和总线技术、NVH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应用。
新能源汽车开发与系统集成:主要研究新能源汽车开发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整车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动力电池能量管理技术、复合能源存储及管理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车载网络及智能控制技术等。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研究面向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现代设计方法,面向汽车工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CAD/CAE/CAM一体化技术、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优化设计等。

专业点分布

陆军装甲兵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燕山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7 所,本次参评25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286 东南大学 A+
2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A+
3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A-
4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5 10247 同济大学 A-
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B+
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B+
8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9 10533 中南大学 B+
10 10710 长安大学 B+
11 10183 吉林大学 B
12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B
13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14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B
15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B
16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17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18 10404 华东交通大学 B-
19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B-
20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21 10059 中国民航大学 C+
22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23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24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C+
25 10299 江苏大学 C+
26 90045 空军工程大学 C+
27 10016 北京建筑大学 C
28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C
29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C
30 10532 湖南大学 C
31 10558 中山大学 C
32 10003 清华大学 C-
33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C-
34 10294 河海大学 C-
35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36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802 机械工程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8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北京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全国排名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3 清华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专业目录 A+
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专业分析 A+
4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专业目录 A+
5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6 10056 天津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专业目录 A
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报录比 A
8 10335 浙江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9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参考书目 A-
11 10183 吉林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12 10216 燕山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参考书目 A-
13 10247 同济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考试大纲 A-
15 10532 湖南大学 A-
16 10533 中南大学 A-
1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18 10611 重庆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A-
19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A-
20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参考书目 B+
21 10005 北京工业大学 B+
22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B+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推荐阅读:(车辆工程录取分数线 B+
24 10145 东北大学 B+
25 10280 上海大学 B+
26 10286 东南大学 B+
27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B+
28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B+
29 10299 江苏大学 B+
30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3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32 10422 山东大学 B+
33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B+
34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B+
35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6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37 11845 广东工业大学 B+
38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B
39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B
40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B
41 10150 大连交通大学 B
42 10153 沈阳建筑大学 B
43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B
44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45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B
46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47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B
48 10255 东华大学 B
49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B
50 10386 福州大学 B
51 10486 武汉大学 B
52 10488 武汉科技大学 B
53 10610 四川大学 B
54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B
55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56 10700 西安理工大学 B
57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B
58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9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B-
60 10110 中北大学 B-
61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B-
62 10190 长春工业大学 B-
63 10384 厦门大学 B-
64 10385 华侨大学 B-
65 10403 南昌大学 B-
66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67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 B-
68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B-
69 10534 湖南科技大学 B-
70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
71 10657 贵州大学 B-
7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B-
73 10710 长安大学 B-
74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B-
75 10732 兰州交通大学 B-
7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C+
77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C+
78 10058 天津工业大学 C+
79 10144 沈阳理工大学 C+
80 1014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
81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C+
82 10295 江南大学 C+
83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C+
84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C+
85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86 10429 青岛理工大学 C+
8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88 10702 西安工业大学 C+
89 107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C+
90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91 10755 新疆大学 C+
92 1085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C+
93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C+
94 90059 火箭军工程大学 C+
95 10009 北方工业大学 C
96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97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C
98 10107 石家庄铁道大学 C
99 1014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
100 10146 辽宁科技大学 C
101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C
102 10285 苏州大学 C
103 10294 河海大学 C
104 10304 南通大学 C
105 10360 安徽工业大学 C
106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107 10459 郑州大学 C
108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109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C
110 10495 武汉纺织大学 C
111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C
112 10530 湘潭大学 C
11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114 10593 广西大学 C
115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C
116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C-
117 10254 上海海事大学 C-
118 1025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C-
119 10289 江苏科技大学 C-
120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121 10292 常州大学 C-
122 10427 济南大学 C-
123 10430 山东建筑大学 C-
124 10431 齐鲁工业大学 C-
125 10590 深圳大学 C-
126 10618 重庆交通大学 C-
127 10623 西华大学 C-
12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129 11065 青岛大学 C-
130 11078 广州大学 C-
131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C-
132 10081 华北理工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车辆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吉林大学 A+ 5 清华大学 A 9 重庆大学 A
2 西南交通大学 A+ 6 同济大学 A 10 华南理工大学 A
3 北京理工大学 A 7 湖南大学 A 11 北京科技大学 A
4 上海交通大学 A 8 中南大学 A      
 
B+等(16个):江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燕山大学、东北大学
 
 
B等(17个):西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西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辽宁工学院
 
 
C等(11个):名单略
    2015-2016年车辆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清华大学 5★ 137
2 湖南大学 5★ 137
3 吉林大学 5★ 137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137
5 上海交通大学 5★ 137
6 华中科技大学 5★ 137
7 西安交通大学 5★ 137
8 西南交通大学 4★ 137
9 北京理工大学 4★ 137
10 重庆大学 4★ 137
11 燕山大学 4★ 137
12 同济大学 4★ 137
13 中南大学 4★ 137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137
15 浙江大学 4★ 137
16 武汉理工大学 4★ 137
17 江苏大学 4★ 137
18 长安大学 4★ 137
19 天津大学 4★ 137
20 华南理工大学 4★ 137
 
车辆工程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1理论力学、833自动控制理论选一 
 
车辆工程考研参考书:
01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Ⅰ、Ⅱ),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七版
833自动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原理》,刘国海、杨年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汽车工程有关的设计、制造、实验、运用、研究与汽车营销,以及现代汽车企业设计及管理方面的工作
可从事岗位
司机
行政司机
驾驶员
商务司机
服务顾问
二手车评估师
司机 驾驶员
销售工程师
货车司机
总经理司机
专职司机
小车司机